培养“类比推理思维”教学案例(李旋肖)

培养“类比推理思维”教学案例(李旋肖)
培养“类比推理思维”教学案例(李旋肖)

培养“类比推理思维”教学案例

桥头镇中心小学李旋肖

1.案例主题:本案例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捕捉信息、分析问题并通过类比推理和数数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从简单情形逐渐推理出复杂情形的答案。从而总结出解决相似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同一种法法去解决。本案例主要体现“类比推理思维”的培养。

2.内涵阐述:在我国小学教学方法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方法就是类比推理,这个方法由于其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很经常被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作为一种逻辑方法,它是学生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见解,归纳总结解决同一类型问题的方法。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渗透运用类比推理,让学生通过生活的经验以及已经掌握的知识规律,对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总结出解题的方法。

3.案例描述: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星期有几天?(学生可能会说出5天、7天等答案,此时,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答案,明确一个星期有7天。)

师:星期一后面是星期几?(一天一天接着问,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一个星期7天的顺序,位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尤其是星期日的后面是星期几,一定要让学生清楚,因为有的孩子会接着数数的顺序星期日的后面是星期八,毕竟一年级的孩子生活常识少。)

二、新授。

1.出示题1:今天是星期一,1天后是星期几?

星期一→星期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能推理出一天后是星期二,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个箭头就表示推迟1天,以此类推。)

2.出示题2:今天是星期三,1天后是星期几?

星期三→星期四

(第2题,把星期一改为星期三,让学生体会题目是有相似性的,相似性的题目,可以用同一方法来解决,体现类比推理的特点。)

3.出示题3:今天是星期三,3天后是星期几?

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第3题,把前面两题的1天后改为3天后,增加了难度,学生对一个箭头表示推迟1天,加深了认识。)

4.出示题4:今天是星期六,3天后是星期几?

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

(第4题,“今天是星期六”,进一步加深难度,因为一年级小朋友的思维是直观的,很可能有的孩子会认为,星期六后面是星期七、星期八……,此时要注意纠正这种情况。)

5.出示书本第5题:今天是星期一,因为有雨,运动会推迟3天再开。推

迟后,运动会星期几开?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第5题,经过前面4道题目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这种简单的推理,主要是要提醒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数箭头。)

4.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把学生的生活事件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解决问题。”在本题型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找出解决相似题目的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教学书本第80页第5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对于抽象的问题很难理解。这时候我们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直观,利用日常生活的经验,让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数数知识进行学习。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引导学生有层次地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进行推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学生这一认识特点,先进行模仿性学习,再进行提高性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

本质。教学中注重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实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更突出地显露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可视化教学

各种课改模式层出不穷,然而真正的课改目标却为何难以“落地”?各地减负措施纷纷出台,然而为何“越减越负”,“治标”却不“治本”?无法回避的中高考成绩是否可以实现“绿色提升”,真正“有效”的办法到底是什么?中国教育到底如何才能走出“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的怪圈?我们通过对全国各地上百所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课改难,减负难的真正“症结”并不在“中高考”,而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不彻底终结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将成为泡影,学生累、教师累、家长累的现状将无限期延续…… 考试绝非罪魁祸首

一提到课改难、减负难,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将矛头指向“中高考”,甚至将中高考制度“妖魔化”,简单地认为只要取消“中高考”,一切都会好!真是这样吗?从表面上看,似乎 是,但深入思考,绝不是! 先做一道选择题:两个农民, 一个农民用手刨肩挑的传 统方式耕作,每年收获的粮 食不多,但非常劳累,几年 下来,手糙、腰伤、背驼; 另一个农民用机械化方式 耕作,并引入生物技术、信 息技术来发展现代农业,收入是第一个农民的数十倍,但并不劳累!有三个选项供我们选择:第一,立即取消“种地”这一摧残人的职业,以彰显我们对第一个农民的深切同情;第二,采用威逼利诱等手段,让第一个农民再勤奋一些,以提高产量;第三,把第一个农民送到第二个农民处学习,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您会选第几项?我想凡是精神正常的人都会选第三项!好,题做完了,我们的头脑也该理性一些了,如果把“农民”换成“学生”呢?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到底是什么?是继续无休止地抱怨中高考,还是马上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呢? 课改如何有效落地 从“洋思模式”到“杜郎口旋风”,再到中国教师报总结的课改“九大范式”及“高效课堂”,这些年各种课改模式层出不穷,大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态势。是也?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4、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2、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3、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4、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2、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

第五课 突破定势 创新思维

第五课突破定势创新思维 教学背景: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种心理定势很容易使思维僵化,阻碍和扼杀了我们自己潜在的才能。这节课我们就来打破这种常规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知什么是思维定势以及为什么要打破思维定势。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训练,摆脱不利的思维定势。 情感目标:突破自我界限,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摆脱不利的思维定势。 教学难点:突破自我界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好!在开始上课之前呢,老师要考考你们。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枚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作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了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 师:同学们,你们想到吗? 生:想到了,(做剪刀的手势)。可以这样来向售货员表达需要买剪刀。 师:恩,很好,这个办法也可以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其实大家刚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会被开头的例子所引导,

看到聋哑人作锤钉状来表达要买锤子,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这种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所以当问到盲人要剪刀的时候,也立刻想到用手势来表达。然而,问题提出是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盲人是可以用语言就能表达他想要买的东西,而这种办法是比做手势是更直接和明确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第一反应都会想到用手势来表达呢,这是因为受到之前解决办法的影响,产生了思维的定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思维定势的案例: 一位公安局长在开会,局长的儿子跑过来跟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在打架了”,这位局长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回家了,问:这件事有 可能发生吗,为什么? (大多数同学会说不可能,因为会习惯性地认为公安局长是男人,然而当公安局长是女人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 二、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含义:思维定势就是人习惯于用以往常用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能迅速帮助我们解决常见的问题,提高效率。例如:同学们做同一类型的题目做多了,考试时,一看到题目,脑中就浮现答案和解题思路,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和效率。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容易使思维僵化,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扼杀我们潜在的才能,失去了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三、游戏坊(初试打破思维定势) 1、给绳子打个结 在你面前有一根绳子,请你用两手抓住绳子的两端,请在不松手的前提下打出一个结! 活动要求:双手不离开绳子的两端,五个手指不能分开,也不能将自己的手捆在绳子里。 2、连一连

思维可视化教学参考资料

思维可视化概述 1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图示技术(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等)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Mind、Sharemind、XMIND、Linux、Mindv、imindmap等)。随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其在各领域的应用防越来赿广泛,越来赿深入:比如在商业领域出现的“可视化思考”会议;在教育领域出现的“思维可视化教学”;在科研领域出现的“思维可视化研究”等。 2概念的提出 思维可视化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濯源主任首先提出,“思维可视化”( 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思维可视化”( Thinking visualization)技术的研究历时十年,经过“理念构建——技术整合——学科结合——模板开发——模式构建——教师培训——系统导入”七个阶段的深入研究及实践,并于2011年获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立项。2012年3月24日课题开题大会在无锡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及80多所学校的校长对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表示了高度的认可,一致认为该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师的教学品质具有关键性作用。 3概念区分 “思维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的异同 “知识可视化”的概念较“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出现得更早一些,它主要强调的对知识表征的可视化呈现,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而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提出的“思维可视化”则更侧重于知识表征背后的思维规律、思考方法、思考路径,在可视化的过程中更强调对思考方法及思考路径的梳理及呈现。 4关于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时间主要用在“感知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侧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语文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独立预习极为困难。为此,老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的问题等)和督促,并构建建筑预习基础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 ,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直觉思维。 要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跳跃思考,教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念。在教学中,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运用想象力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大量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和解释的学习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学习主题去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猜测牵引和推动我们去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详细的、更有说服

打破思维定式 思维定势的典型例子

打破思维定式思维定势的典型例子 打破思维定式:向上管理,向下负责在与管理者讨论时,我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会认为管理是向下,而负责是向上的。如果你问大家,你向谁负责?你得到的答复一定是,我们向领导负责; 你问大家,你管理谁?那么结果也一定是我管理下属。但这个答复是错误的。 管理的对象是谁?一直都是一个似乎明确但又非常不明确的问题,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不需要过多的探讨。 “向上管理,向下负责”这样的思维定式带来了许多问题。它导致对于管理者的社会义务和管理者的责任之间出现冲突,结果无法协调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更不知道什么样的社会反应才是正确的反应以及管理者应该对谁负责。我觉得应该修改我们的管理思维定式,正确的管理思维应该是:向下负责,向上管理。 向上管理:管理自己的上司我们知道,管理需要资源,资源的分配权力在你的上司手上,这也是由于管理的特性决定的。因此,当你需要进行管理的时候,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获得资源,这样你就需要对你的上司进行管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向上管理:“为了给你、你的上司和公司取得最好成绩,而有意识地配合你的上司一起工作的过程”。所以,向上管理的内容就包括:第一,适合彼此的需要和风格; 第二,分享彼此的期望; 第三,相互依赖、诚实和信任。 建立并培养良好的工作关系。向上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并培养良好的工作关系,好的工作关系是由五个方面组成的,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是——和谐的工作方式和谐的工作方式要求能够采用双方接受的形式处理问题、交流看法并明确各自的职责,这种关系类似于团队中各成员的关系,每一个人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各自更关心的是荣誉而不是权力,更关心的是责任而不是地位,各自更注重互补性而不是彼此的差异。 相互期盼相互期盼对于提升各自的能力和管理效果是最关键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得不到好的结果是因为彼此的不理解和失望,生活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因理解而分手”,这句话我倒是觉得大家误会了,人们如果因为理解而分手,那么就意味着在合作的开始并没有很好地交流各自的期望,等到能够理解各自的期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无法达成对方的期望,结果只好分手。在与上司的配合中,非常重要的是能够经常沟通双方的期望,并通过不断的提升期望来提升各自的能力,一旦形成这样的状态,双方都会发现对方是一个最好的参照物,各自会不自觉地拉伸自己的期望,使得各自都逐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信息流动组织管理中最困难的是组织信息,一个组织所要传达的信息是隐性的,同时组织信息本身又是组织状态这个系统的描述,所以,管理不好组织信息是组织失控的根本所在。因此,向上管理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信息流动,这里包含这样一些问题:组织信息的正式传递; 组织信息的过滤; 组织信息的发布; 组织信息的沟通方式:“意见领袖”; 组织信息的形成与控制。在这些所有的问题中,是由一个要素贯通的,这个要素就是你与你的上司之间的信息流动。所以,你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顺畅就显得很重要了,所以一定不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现在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也有良好的记忆力以及行为习惯。但是,大多数学生往往不爱动脑思考问题,只学会了课堂上讲过的内容,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思维不会也不愿变通。基于学生的现状,本课题研究与实践,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课堂思维可视化的研究和探索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因此很有必要研究有效的课堂思维,使课堂可视化思维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由此,我们提出了“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表等方式把原来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维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将思维可视化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结构化、隐性思维显性化,问题解决条理化、规律化。 研究目标:通过实践研究,建构出思维可视化在内容、方法、目标、原则、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的可操作化、普遍化的基础性理论。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展现思维可视化的多样性。 研究内容:一是调查分析学生当前的思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学生思维能力薄弱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及操作方法;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研究与教育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五是对教材进行再处理,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 二、课题研究情况 1、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理论升华,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网络、阅读专著、教育教学类刊物,聆听教育专家讲座,学习有关思维可视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想,积累教育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形成可操作的方法。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问题化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的学生》、《多元智能教学教程》、《为思维而教》、《理想课堂建构与实施》、《画出你的世界》、《小学数学教学论》、《现实世界的数学视角与思维》、《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数学思维养成课》、《思维的全面发展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可见的学习》、《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学习理论》、《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从教会到教慧》、《小学数学与思想方法》、《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撰写的教育随笔共16篇,分别是:《思维教育随笔》、《思维水平的测量与分析》、《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借助思维可视化教学识字》、《运用思维可视化讲解数学广角》、《我是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思维可视化拓展了孩子的思维》、《思维可视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思维可视化丰富了课堂教学》《思维可视化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难度与思维匹配》、《问题的形象化表示》、《问题的逼近与展开》、《运用思维可视化建立知识体系》。 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观点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操作方法全面把握,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基于计算思维的Excel案例教学研究 教育文档

基于计算思维的Excel案例教学研究 计算思维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教育理念。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信息社会中计算思维应该和阅读、写作、算术一样,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为了落实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Excel作为最流行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软件,广泛应用于管理、统计、财经、金融等领域。Excel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管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很多高校也开设了Excel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Excel 教学是大学培养文科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1 Excel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Excel的应用非常广泛,只要涉及到数据处理,就可以选择使用Excel来解决。目前的Excel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教学过程,很多教师把Excel狭义工具论。目前,在1.1 Excel仅仅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介绍,着重讲解Excel的操作细节。

教学场景往往是:一边教师先简单介绍Excel菜单功能,再详细演示操作过程;另一边,学生被动接受传授的知识,然后依照教师讲解重复操作。这种“软件培训式”的教学使学生认为学习Excel就是学会如何使用Excel工具,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同专业学生的Excel课程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使得学生认为Excel课程和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没有关联,缺乏对Excel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课程的学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3 教学模式落后。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投影演示等手段使讲解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在Excel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还是以教师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近年来,大学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学实践中,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作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重要途径。Excel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功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如果要实现自动处理功能,还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Excel需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 和创新实践能力。 2 基于计算思维的Excel案例教学

科学思维教学策略[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科学思维教学策略[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食物的消化 摘要: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 策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视化”,能帮助教师依 照学生的认知需要和特征,去组织、调控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学生 经历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 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有动手画,学生前概念可视化;交流分类,矛盾揭示可视化;搜寻证据,自我校正可视化;反映学生思维发展 轨迹,概念建立过程可视化。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解暗箱;调控 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食物的消化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 策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视化,能帮助教师依照学 生的认知需要和特征,去组织、调控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学生经历 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了以下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1、动手画,学生前概念可视化 教学前,学生对人体消化器官和食物流程并非白纸一张,采用在人体轮廓图中画出食物的“旅行”,学生喜欢,也适合每个学生详

尽地、有效率地表达出自己原认知信息,使教师能更全面了解把握学生的认知背景,更准确地预测学生的认知活动需要和指向,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可靠的信息源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探究活动的生长点。 2、交流分类,矛盾揭示可视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背景,矛盾是求知的动力,问题是探究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与视频展示相结合的方法交流分享,在鲜活、生动的直观中引发学生从自己原认知中去发现矛盾,从而激起学生想办法去寻求证据的探究愿 望,把探究人体消化器官和食物流程及其方法,转化为自我建构知识的自主需要。 3、搜寻证据,自我校正可视化 4、反映学生思维发展轨迹,概念建立过程可视化 在这个案例教学中,反映出学生经历前概念、发展中的概念、形成较科学的概念,以及产生新问题需要等,新概念的连续发展做到了可视化。这样为学生自我评价反思有生动具体可视依据。教师对自己教学反思评价也有实在可靠具体的可视依据,对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提升理念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我们认为这样的方法,对当前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交流主动建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当然,有好方法让学生思维可视化,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更加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适时地修改教学设计,调控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高。 附:教学实录 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食物的消化》

计算思维课程标准

《计算思维》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性质 计算思维是计算机软件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代码为71093301。课程学时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上机16学时。该课程的后续课程为C#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本课程采用教材为:郭艳华,马海燕主编的《计算机与计算思维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定位 大学计算思维课程是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有一样地位的通识类思维教育课程。本课程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宏观与微观的计算机系统、信息存储的基本概念、网络世界的信息共享与计算以及计算思维问题求解思想,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均获得一定了解,为后续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从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视角出发,以满足本专业就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专业基础为目标,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岗位工作目标与任务分析,分解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采用并列和流程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构建教学内容的任务和达到工作任务要求而组建的各项目,以及教学要求和参考教学课时数。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 本课程主要针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电子商务、信息家电、工业企业等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移动应用开发、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等岗位的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工作岗位有软

件开发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人员以及系统维护员等所有与计算机相关的岗位。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同学在了解计算机相关历史、原理、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发明和创新的能力及处理计算机问题时应有的思维方法、表达形式和行为习惯。计算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对获取的各种信息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从而产生新信息。因此,在大学里推进“计算思维”这一基本理念的教育和传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计算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像是教学生“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这应当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信息存储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的计算机系统、网络世界的信息共享与计算、计算思维的问题求解思想、计算机发展新技术等内容。从宏观角度对这门学科有全面的了解 (2)方法能力:本门课程主要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理解和建立“信息、计算、智能”这三大核心科学概念,围绕计算思维的精髓培养学生掌握以“合理抽象、高效实现”为特征的构造性过程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展示计算之美。 (3)社会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深入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奠定基础,同时使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 2、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掌握计算机能做什么,了解什么是计算思维; (2)了解为什么计算机内部只能用0与1来表示,了解二进制如何来呈现数字世界、文字世界以及声色世界; (3) 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应用、个人电脑等概念; (4)理解计算机的存储体系,包括内存储系统、外存储系统、数据库系统; (5)掌握信息的传输平台网络、互联网、网络安全、物联网、云计算等; (6)了解如何用计算思维来求解问题以及什么是算法。 3、素质目标(体现教书育人、培养素质的理念)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4512601.html,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作者:禤小云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2年第0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69-02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在如何加强中学语文课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实践,我深深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都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实施创造性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关键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动情,学生才会动心,才能达到以情激趣,以趣促学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感情越好,就越爱听他的课,就越对他所教学科感兴趣;反之,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之感,就对他所教学科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沟通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方,综合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发现各种教法的基本构成因素(如听、说、读、写等)一般都是相同的。依照现代教学论,将这些基本因素进行排列组合,研究对比,不难发现由于基本因素的不同排列,不同组合,产生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效果也就大不相同。如果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刻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实验显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 为大家介绍的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1 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滔滔不绝,拳师打人,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那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个家庭妇女,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打得抱头鼠窜。? 外人笑笑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 拳师无奈道:那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一筹莫展啦? 这说明,知识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读书,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处理问题,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抹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学习知识是学会保持思想的灵活性,这样知识才会有用。?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2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

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3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他的一位善于谋略的密友通过秘密方式给他捎来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拿破仑爱不释手,从此一个人默默下起了象棋,打发着寂寞痛苦的时光。象棋被摸光滑了,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拿破仑死后,这副象棋经过多次转手拍卖。后来一个拥有者偶然发现,有一枚棋子的底部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塞有一张如何逃出圣赫勒拿岛的详细计划!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4 法国著名歌唱家玛迪梅普莱家美丽的私人林园,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玛迪梅普莱得知后,让管家在路口立了这样一个大牌子,写着: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这就是变堵为疏达到目的。? 生活中思维定势的例子5 英国讽刺戏剧作家萧伯纳很瘦,一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思维可视化研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课程。探究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低年级的科学课作为科学教育的启蒙课,早期的思维习惯影响着他们今后的科学学习,也影响着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低年级科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养成上。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单向思维占主导,只有直观的现象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二是感知思维占主导,思维的发展受限于生活经验,对于生活经验以外的知识难以理解;三是呈现出开拓性和跳跃性的思维特点,再加上抽象概括和语言能力较弱,表达常常杂乱无章;四是具有片段化和模糊化的思维特点,思考难以全面、深入。因此,学生的思维犹如“黑匣子”般不可见。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可视化”方式,如利用图形、情境、实验以及思维导图,直观、生动、动态、完整地表征学生的思维,将隐形的思维显现出来,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1] 一、“可视化”图形,直观显现学生的思维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材具有图多、字少的编写特点,这是基于学生有限的识字量、有限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理解能力的现状。图形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呈现清晰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

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一)巧用动图,让思维有序。刚接触科学实验的低年级学生,往往是行动力先于思考力。在思维层面,他们不懂得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科学探究,尤其难以理解科学实验中的“操作规范”,但对图形、视频、实物等形象的东西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若能让图形“动”起来,利用“动图”逐一呈现思维的过程,便能将科学实验中的“操作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使操作由难变易。如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一课的课堂活动是:将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教材用图提示了操作步骤:放入前的观察—放入水中的观察—搅拌—再观察(见图1)。图1教材要求将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按照四个步骤逐一进行实验,这对于操作能力较弱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容易顾此失彼,造成思维混乱。教师有必要分解实验步骤,降低思维难度,可将观察记录分成“放入前”和“放入后”两个部分,再用四个动图分解物体放入水中后的操作步骤(见图2)。借助动图的形式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在学生掌握“放入盐后的观察”实验步骤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分别进行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实验。以动图的形式将片段化的思维按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思维因此变得井然有序。(二)图形记录,让思维外显。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或事物的特征。而“图形记录”有助于学生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把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层层地暴露和展现出来。[2]因此,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借助图形进行思考,并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所想到的用图形记录下来,是

计算思维与项目教学法

计算思维与项目教学法 1.1计算思维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和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被称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大科学思维。 进一步地定义为: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看来困难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我们知道问题怎样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递归思维,是一种并行处理,是一种把代码译成数据又能把数据译成代码,是一种多维分析推广的类型检查方法;是一种采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或进行巨大复杂系统设计的方法,是基于关注分离的方法(SoC方法);是一种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使其易于处理的思维方法;是按照预防、保护及通过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并从最坏情况进行系统恢复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也即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的思维方法;是利用海量数据来加快计算,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折衷的思维方法。 1.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对C++项目式教学法还包括:人员的组织与管理、软件度量、软件项目计划、风险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过程能力评估、软件配置管理等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计算思维是信息社会中创新的需要,是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C++项目式教学不能仅限于软件工程指导下的C++语言基础的综合训练,还应该在软件项目管理原则下的培养创新性思维。 2C++项目的教学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侧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语文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独立预习极为困难。为此,老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的问题等)和督促,并构建建筑预习基础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直觉思维。 要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跳跃思考,教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念。在教学中,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运用想象力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大量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和解释的学习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学习主题去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猜测牵引和推动我们去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