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处理1000吨小麦“7+1”营养强化面粉及挂面等食品精加工项目可研报告

日处理1000吨小麦“7+1”营养强化面粉及挂面等食品精加工项目可研报告
日处理1000吨小麦“7+1”营养强化面粉及挂面等食品精加工项目可研报告

日处理1000吨小麦“7+1”营养强化面粉及挂面等食

品精加工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申报单位:安徽金禾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编制单位:安徽环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一○年八月

目录

一、总论 (1)

(一)项目概况 (1)

(二)项目编制理由及依据 (2)

(三)企业概况 (3)

二、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5)

(一)项目建设背景 (5)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

三、市场分析 (13)

(一)产品市场供求现状 (13)

(二)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14)

(三)市场风险分析 (15)

四、厂址选择及用地方案 (16)

(一)项目区概况 (16)

(二)场址选择 (18)

五、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19)

(一)主要设备方案 (19)

(二)工程方案 (22)

(三)技术方案、生产工艺流程及装备水平 (25)

(四)项目招标内容 (33)

六、主要原材料供应、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34)

(一)主要原材料供应 (34)

(二)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案 (34)

(三)资源节约措施 (35)

七、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36)

(一)总图布置 (36)

(二)场内外运输 (39)

(三)公用辅助工程 (41)

八、节能措施 (43)

(一)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43)

(二)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43)

九、环境影响评价 (45)

(一)厂址环境条件 (45)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45)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47)

(四)清洁生产方案 (50)

十、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51)

(一)危害因素与危害程度 (51)

(二)安全措施方案 (51)

(三)消防设施 (52)

十一、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4)

(一)投资估算表 (54)

(二)资本金筹措 (56)

十二、财务分析及评价结论 (57)

(一)不确定性分析 (57)

(二)财务评价 (57)

(三)项目风险分析 (58)

十三、经济和社会评价 (63)

(一)项目的影响 (63)

(二)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63)

(三)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63)

(四)社会评价结论 (64)

十四、结论与建议 (66)

(一)结论 (66)

(二)问题与建议 (66)

附表:

一、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日处理1000吨小麦“7+1”营养强化面粉及挂面等食

品精加工项目

2、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安徽金禾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4、项目负责人:陈少金

5、建设地点: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工业园

6、建设规模与内容

建设规模:项目新征土地面积为60亩(合40000.0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48500.0平方米。

建设内容:安徽金禾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规划总建筑面积48500平方米,包括面粉生产车间16000平方米、挂面生产车间5000

平方米、原粮仓库12000平方米、面粉成品库6000平方

米、配粉仓2000平方米,挂面成品库2000平方米、产品

研发中心1000平方米、集团总部办公大楼3000平方米及

辅助用房1500平方米,购置面粉生产设备、2条日产30T

挂面生产线及100台馒头生产设备等并配套电气系统、

给排水消防系统、环卫设施、道路、绿化和变配电等设

施。

7、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14105.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2088.5万元,建设期利息172.8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843.7万元。

资金来源:项目建设单位自筹11105.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3000.0万元。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建成后,可在现有基础上形成日产1000吨营养强化小麦粉、60吨挂面的生产能力,项目年新增销售收入为70358.0万元,企业年均所得税为1305.4万元,总投资收益率34.56%,所得税后内部收益率23.83%,税后净现值19547.09万元,盈亏平衡点51.58%,贷款偿还期2.16年(含建设期),投资回收期5.55年(含设期)。

(二)项目编制理由及依据

(1)《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6);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5);

(8)《合肥市统计年鉴》2008年;

(9)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编制相关资料。

(三)企业概况

安徽金禾粮油集团是经省工商局批准注册成立的民营企业集团,其母公司是安徽金禾粮油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总部设在安徽固镇县,是集粮食购销、储存、加工“三位一体”的省级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团总资产5.2亿元,下属子公司有:安徽省金农饲料有限公司、安徽金正米业有限公司、安徽省浙东饲料有限公司、固镇中房大龙种猪有限公司、肥东元瞳粮食储备库。09年11月在安徽凤阳投资2000万元成立安徽金禾石英砂有限公司,2010年初又在安徽肥西县租用政府2000亩土地建设安徽金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目前集团仓库总容量8万吨,年农副产品吞吐量70万吨,其中面粉加工能力10万吨,饲料加工能力22万吨,大米加工能力9万吨,玉米、小麦等农副产品年贸易量30万吨,年出栏生猪20万头,待项目全部建成后,还将新增面粉加工能力30万吨,挂面加工能力3.5万吨,石英砂30万吨,精砂、低铁、硅微粉各10万吨,年产各类有机蔬菜1.5万吨,年营销收入16亿元,年创利税1.7亿元,集团力争在3年内发展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私营粮食加工经营型企业之一,计划5年内上市。

集团公司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布局合理的销售网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销售队伍,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诚信、创新、惠民、仁爱”是集团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利国、利民、励志”是集团之灵魂,“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是集团的经营理念,集团正在利用人才优势、区域优势、技术优势,政策优势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不断发展壮大,将为调整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发挥更大的作用。集团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始终奉行“品质流金,一心为农,数量是钱,质量是命,宁可丢钱,不可丢命”的质量方针,目前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已经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10年下半年公司又被安徽省经信委、地税局、商务局、工商联等权威部门评为“安徽省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强”。同时也被安徽省国税局、地税局评定为诚信纳税“A级”单位。“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

二、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我国正式注册的日加工小麦能力达50吨以上的面粉生产企业近四万家,其中日加工小麦能力达400吨以上的大型加工厂只有近80家。全国小麦加工能力达3.5亿吨,而全国年均小麦消费量在1.2亿吨左右,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并且与发达国家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存在较大差距。实行面粉的营养强化将加快面粉行业的规模化、专业化进程,只有在竞争中保持领先才能保证企业生存发展,推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近年来,安徽把民营科技工作摆在政策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作为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振兴地方经济

的新的增长点来抓。按照“支持现有的、培育优势的、鼓励改制的、吸引外来的、发展新办的”的思路,促进全市民营科技企业上总量、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了民营科技企业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在全省同行业中所处的位次。

安徽金禾集团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不断探索,企业已成功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本地区原粮的绿色食品生物营养面粉生产技术。公司为使企业获得更大效益,使企业的经营工作再上新台阶,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问题。利用安徽小麦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实现小麦资源的深加工、精加工,结合市场需求,由单一产品向多档次、多品种系列产品发展,由吃粗、吃饱向吃细、吃好、营养、保健型方向发展。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企业抵抗市场质量与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增加企业的终端产品。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中明确指出: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扶持主产区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等精深加工,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技术。支持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带动粮食加工转化增值。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间利益协调机制,稳定发展粮食产业。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积极发展稻谷生产,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合理引导玉米消费。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各项工程。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

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扩大西部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粮食自给水平。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大力发展油料生产,鼓励优势区域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支持农垦企业建设大型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小麦粉的生产与供应,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在粮食处于紧平衡的新阶段尤为重要。小麦是我国的三大主粮之一,年产量在1.1亿吨左右,占粮食总产的20%多。小麦粉是我国人民习惯消费的仅次于大米而居第二位的口粮,全国有40%以上的人口以它为主食。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全国面食范围日益扩大,需求呈刚性增长。虽然本世纪的前十年我们保障了小麦粉的生产与供应,展望今后十年,困难会更大,任务会更艰巨,质量要求会更高。不仅增产的难度大,加工、供应难度也很大。不仅平时要保障供给,而且在粮食紧张时、在突发事件时也要保证供应,做到万无一失,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

2、党中央制定的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的方针,首先必须解决基本

口粮(大米、面粉为主)的立足国内,以我为主。我们不仅要在生产领域要贯彻、落实、体现这一方针,而且在粮食加工、流通领域也要全面贯彻,落到实处。小麦粉加工作为粮油加工业的重要方面,作为整个粮食产业链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理所当然地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中国人的米袋子、面袋子不能掌握在别人手里,这是关系国家的经济主权,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所有的本土企业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不论国有、民营、股份制等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都要为小麦粉的安全问题竭尽全力,否则就会导致放弃社会责任,影响国家经济大局和人民生活安定。

3、小麦粉加工业目前是粮油食品加工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稻谷、小麦等主粮放开的比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仍处于“小、散、低”的状态。据2008年底的统计,全国入统的规模以上小麦粉加工企业2819家,比上年减少365家。年处理小麦能力11600万吨,新增能力1382万吨,增长13.5%;小麦粉产量5500万吨,比上年增长26%,年实际处理原料7846万吨。产能与产量按企业类型划分,民营企业为8692万吨、4578万吨,分别占总量的83.6%、83.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别为1424万吨、611万吨,占总量的12.3%、1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482万吨、315万吨,占总量的4.2%、5.2%。从企业的规模看,年产10万吨以上企业96个,比上年增加36个,总产2056万吨,占入统企业的37%。前三位企业是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居第一(产量172.9万吨),中粮集团占111.7万吨,江苏银河面粉公司58.3万吨。总体上讲,发展是正常的、健康的。面粉系统调整所有制结构、国营企业改制已取得阶段

性成果。多元化、多渠道的新格局业已形成,不存在“民退国进”的问题,实际上是“强进弱退”、“大进小退”,全行业的兼并、重组、联合正在加快步伐。但从总体看,“小、散、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就以企业规模来说,除了入统的企业以外,目前正式注册的小麦加工厂4万家(日处理50吨以下的),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的状况仍普遍存在,产品品种单调,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深度加工不够,综合利用少,环境保护差,因而缺乏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这种状况亟待改善。

4、小麦粉加工面临竞争与合作的新形势。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中期阶段,人口多、需求旺,是全球新兴的大市场之一。我们不仅面临国内市场、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更面临国际市场的大粮商、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可以预见,未来小麦粉市场的竞争将趋于白热化。兼并重组加剧,优胜劣汰加快。国际上的超级粮商、跨国公司在实力、经验、手段等方面都胜我一筹。他们在食用油脂市场占上风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小麦粉和大米行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所有的本土企业必须在这场较量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迎接这场挑战。在小麦和小麦粉市场上,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这一领域的主导作用,民营企业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互相配合,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控制国内市场,切实避免受制于人。同时,也要看到,在竞争中促进联合,在联合中参与竞争,这是新的趋势,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竞争,而且要学会“竞合”。企业的领导者要学会扩大联合的本领,特别注意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处理好联合与合作的种种矛盾,把各种生

产要素合理配置起来,优化组合,发挥效益,从联合、重组中走向融合,从而在竞争与合作中把企业做强做大,增强对市场占有的控制能力。

5、当务之急是小麦粉加工业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企业及其领导人对此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当前,我国正处于后危机时期,处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前夜,又面临粮食紧平衡的新阶段,不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对面粉制品的需求越来越旺,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标准越来越严。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污染、追求高GDP的路子已不可能持续发展。我们企业要发展,要兴旺,就一定要探索绿色、生态、可持续、得实惠的新路子。小麦粉加工业及相关联的面食业,一定要根据中央的精神,把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改变原有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向安全、优质、高效、低耗、绿色、生态的面粉工业体系的方向前进。谁先认识并掌握先机,先抢占科技的制高点,谁就会赢得主动权,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

6、转变发展方式涉及一系列根本问题,是个系统工程,是长期的战斗任务。我们要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出发,搞好规划,抓住重点,逐一突破,稳步推进。从小麦粉加工行业的情况看,我认为应当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要和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名牌工程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根据“安全、营养、风味、快捷”的原则,注意开发安全性能好、营养成分高、具有独特风味的产品,使面粉食品向多元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创造名牌、开拓市场,以更佳的产品、更佳的服务,取得更佳的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

——抓好传统的“面食三宝”的开发,引导走上现代化、产业化的轨道,使之发扬光大、占领市场。现在方便面、挂面已经形成规模,但其它产品还未打开局面,有待我们去开拓,比如馒头,就大有潜力,要推广天津利达、济南、西安等地的经验。

——要十分关注面粉和面食添加剂的使用。粮油食品工业,“成也在添加剂,败也在添加剂”。要下决心整顿添加剂的使用,如对人体有害的要坚决禁止使用。比如面粉增白剂,许多骨干企业都倡议要停用,我认为这个提议很好,一定要下决心,否则后患无穷。有害东西要用天然的安全的添加剂来代替。为此要加强对添加剂的科研与开发。

——要抓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要使小麦的每个部分都得到充分利用,不使浪费。要结合实际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这方面许多地方都有一些搞得好的经验,应下决心推广。

——有条件的骨干企业要向产业链、流通链延伸,建立从生产、加工、物流到消费,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链、流通链,并相应建立从源头到消费终端的整个全程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实践证明,这也是大型企业形成、发展的必由之路。

7、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一定要以创新为灵魂,要适应新的科技革命的大好形势,把科技创新成果引导到生产中来,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骨干企业一定要下决心有自己的技术诀窍、产品专利、核心技术,这样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长久不衰。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可能是“流星”一闪而过;掌握科

技尖端、核心技术,才有可能成为“恒星”,长久不衰。要下决心促进产、学、研的高度结合,创新产品,创新技术。为此,企业领导者一定下决心在科技开发上投资,在技术创新上延揽人才,投入精兵强将,早出成果,早出效益。

8、把握机遇,抢占先机。今后几年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小麦粉行业面临大洗牌、大调整。作为内需为主的行业,发展的机遇特别好。领导的魄力、水平,就在于不让商机在身边溜过。中国小麦粉行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磨练,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一定会形成一批行业的领军企业、领军人物,带领全行业迈上新路,发展到新水平。决定性的是企业要有好的战略、好的机制、好的班子带领好的队伍。作为企业领导者要逐步走向成熟,掌握运用经济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潮流中,理性经营,科学发展,取得主动权,开拓新局面。

三、市场分析

(一)产品市场供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粉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标志着大粮食、大流通、大市场的真正形成。面粉企业要想在WTO后站稳脚跟,得到真正的发展,在WTO后头几年的过渡期中,一定要调整好产品的结构,要做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要结合本地区的小麦质量情况,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要把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开发优质、高效的名牌产品,要形成产品的系列化,要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WTO后,面粉行业的竞争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还要和国际强手竞争,不仅是企业单体竞争,而是要进行企业群体的竞争,从争夺产品的竞争转变到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的发展,市场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各类面粉的需求日益增大。仅就安徽而言,各类专用粉需求量不低于40万吨,但安徽能生产专用粉的厂家只有5家,总生产能力大约18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所需缺口主要由外省市填补。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年需各类专用粉300万吨。金禾集团通过近年来的良性发展,在保证质量和优质服务的前提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不仅在省内占据了一定市场,而且在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也打开的销路,

产品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近两年所获得的订单超过了公司目前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为了扩大该公司产品的覆盖率,满足江、浙、沪等地市场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公司增建面粉生产线,利用现有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管理优质扩大生产,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安徽金禾粮油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组织力量,对部分大、中城市进行了市场调查,并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对我省和重点区域省份的产销形势进行科学分析认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绿色营养强化小麦粉这一健康食品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目前重点销售省份的大、中城市的强化面粉和专用粉消费潜在需求量巨大,生产强化面粉及其它专用面粉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新开发的营养强化小麦粉,通过添加微量元素,实现只需食用主食,就能满足人体必须的各种微量元素,满足人们营养、健康消费的需求,必将引导营养面粉的消费主流。预计本项目未来市场将覆盖全国二十五个省、一百多个大中型城市,年需求量为15万吨,市场前景良好。

据专家提供资料显示,皖北一带小麦具有良好的蒸煮品质,是地地道道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中国传统蒸煮食品的优质小麦,而传统蒸煮食品有市场需求量最大的面粉供应空间。本项目产品在我

国东北、西北等地,面筋、口感很适合用户需求,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各类小麦专用粉在南方各大城市,如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地,需求量逐年上升,目前仍供不应求。

(三)市场风险分析

产生市场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技术进步加快,新产品和新替代产品的出现,导致部分用户购买转向,减少了对项目产品的需求,影响项目产品的预期效益;

(2)新竞争对手加入,市场趋于饱和,导致项目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减少;

(3)市场竞争加剧,出现产出品市场买方垄断,项目产出品的价格急剧下降;或者出现投入品市场卖方垄断,项目所需的投入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这种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项目产品的预期效益减少;

(4)国内外政治经济条件出现突发性变化,引起市场激烈震荡,导致项目产出品销售锐减,或者项目主要投入品供应中断等等。

本项目承建单位实力雄厚,项目在资金、研发技术、资源等多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足够形成威胁的竞争对手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强,而且项目产品的市场缺口较大,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只要抓好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管理,本项目的市场风险就会较小。

四、厂址选择及用地方案

(一)项目区概况

1、地理位置及简介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安徽长丰县下塘工业园区。该区于1993年5月经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5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1月经安徽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凤开发区是长丰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合肥市“141”空间发展战略北部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位于合肥市北二环和外三环之间,行政管辖区域总面积33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9.19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9.3平方公里。开发区现辖7个居委会,常住人口5.5万人。

开发区积极发挥紧邻合肥市区、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服务优势,一手抓园区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工业立区、三产联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2亿元,增长53%;实现工业总产值59.3亿元,同比增长55%;完成财政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同比增长47%;实际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亿元,同比增长56.3%。

截至目前,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295个,协议投资142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235个,累计完成投资约82亿元。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聚集了伊利公司、中粮

集团中谷公司、金诚公司、尚展模具、鸿路集团、光大工业园、荣事达集团第六工业园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及工程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家用电器配件四大主导产业。到2012年,下塘区将努力实现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以上,初步建成合肥北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2、交通条件

公路:合肥地区高速公路网密集,合宁、合徐、合武、合阜、合芜等9条高速路网在开发区周围有出入口。

铁路:开发区连通全国的五大铁路干线,中粮集团专用线,包括京广、京沪、京九、陇海、宁西干线,客货远输可达全国各地。另外,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沪—汉—蓉线在建,建成后合肥至南京仅需45分钟,至上海2.5小时。

航空:合肥骆岗国际机场作为国家一级大型机场,辟有直飞境内外重要城市的30多条航线。

水运:开发区距南京新生圩港150公里,距上海黄浦港420公里,距芜湖朱家桥港140公里。

3、气候条件

项目所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的特点。全年盛行风向为东风,年平均风速为2.8米/秒,最大风速为13.6米/秒。属季风副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夏季极端最高温度4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