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文阅读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的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这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答案为:B注:试题分析:B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B: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C: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答案为:C 注:试题分析:C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C:现代人全都相信“进步沦”,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答案为:A注:试题分析:B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C项“全都”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上一试题:子思论·苏轼-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下一试题:先王父马赞·【清】莫与俦·《清文观止》-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

陶渊明人格分析

陶渊明人格之分析 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 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同时结合 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 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 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 观,新奇真实》。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 自然。”(《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始作镇军 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 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渊明的 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出仕 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 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 ;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 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盘踞在士人心灵深处的两大情结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时而相安无事,时而激烈交锋。”(孙明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水刀的力量》,回答小题。 水刀的力量 华兴恒 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百科知识》)(1)文章以诗歌“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水刀”。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①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阅读兴趣。 (2)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3)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分析】(1)“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是引用了歌词,通过这句歌词引出了说明对象——水刀。引用歌词贴近生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③段“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总结:水刀是科学家研发的一项用高压水射流切割的技术。

职专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一)“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鼠子便自由行动,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或攀援而上帐顶,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承认,我“没有法子”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未见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骨骼都像是硬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是 . 2.本段通过、、突 出了“雅舍”的趣。 3.文中写老鼠自由行动的四个“或”字句,运用了的修辞

手法,有的作用,从文中找出他们“更骚扰”的4.作者说“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用原句依据。。回答)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 5.“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 !‘雅舍'”表现了作者的心态

2 (二)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与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颗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人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课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颗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天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1.雨丝如期而至 卢惠龙 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 ②我小小的石屋,石块砌的墙,石板盖的顶,孤寂地横陈在花溪吉林村一座土山的半腰。石屋四周是包谷林。雨丝中,包谷林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厚实黝黑的叶面,昭示这成片的包谷正在旺盛期,夜深时听得见包谷秆上蹿的拔节声。山脚是漠漠的水田,雨丝飘洒,翠绿的秧苗一阵阵随风起伏,像在深情地获取地母的营养。 ③这是夏季了。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水溪里的青蛙,这期间活泼极了。它们四肢饱满,四下里蹦跳,蛙声频率很高,包围我的石屋。青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里,季风带来雨水.它们便纷纷出洞。青蛙头的两侧有两个声囊,能产生共鸣,放大鸣叫。每每,一入夜晚,青蛙出来捕食,这时候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蛙声骤起,如鼓如鼙,如醉如狂,浓郁,浩荡,大肆将雨夜渲染。这明亮、雄浑而又神秘的音乐体积,生阴阳,孕万千,俨然一部熟悉、壮阔、悦耳的合唱。蛙鸣,蕴含着无有穷尽的生命密码,几乎就是大自然永远的歌咏,一首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④当雨丝飘忽,蛙鸣如潮时,我的心沉淀下去,静静地融入大自然的夜。我闭了眼,恍惚,万象在傍。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时候,我犹如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情景中,仿佛摘一根草茎放到嘴里咀嚼,总有山野泥土的味儿,清香的,苦涩的。这情景.可以体味,可以触摸,并与人性纠结,呈现一种毛茸茸的真实。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生存于一种规定的情景中呢?无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情景好像就是一种宿命,就是我们念兹在兹以至生死与之的,己身所属的情景。这样,情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襁褓了。我此时此地的情景,在雨夜里,在蛙声中,就像一幅写意山水,有一股气荡漾其间,氤氲环绕,诠释生命。 ⑤对了,这时候,大抵需要确认的是,我们不必过于自负,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主人。人类要给大自然以恩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就像《鱼王》里的那个伊格纳齐依奇,他看见柳叶尖上,一滴露珠凝敛不动,都以为是露珠因害怕自己的堕落会毁坏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敬畏了,敬畏我们生死与之的情景。再深一步说呢,我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现实困境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现实困境 陶渊明素怀隐逸之志,下定决心归隐田园,在出仕与归隐之间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陶渊明出生在东晋一个世家大族,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官至大司马。陶渊明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熟读儒家经典。少年陶渊明曾胸怀大志,在诗作中说过: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中国儒家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有: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教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道德要求在个人品德修养上注重自省内化,在行动上提倡积极行动,经世致用。就向一种有限的冲动,一种内心的勇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浸淫的陶渊明,怎么最终却选择了隐居避世呢?不得不说,选择归隐田园,陶渊明内心是经历过矛盾,挣扎的。陶渊明没有践行儒家传统济天下,惠苍生,开万世之太平的理想,选择了做一名隐居者,是一种不得已的痛苦的抉择。理由有二,⑴从陶渊明的个人经历看,陶渊明作为东晋大司马的后代,年轻时是曾希望有一番作为的也希望日后能以自己的功业光耀门楣。加之幼时家贫,更能激发他积极进取之心。丈夫志四海是对年轻时一颗建功立业心的回忆。有志不获骋是对最后归隐田园结局的一种淡淡的惋惜之情。他几番归隐,又几次复出做官。先后做过刘裕幕府参军,刘敬宣幕下参军。陶渊明起初对刘裕还是怀有较大期望的,只是后来由于政局变化,加上陶渊明个人的原因,他才选择了离开。在出仕和归隐两条路前,陶渊明是有犹豫,徘徊的,一种人们习惯议论的原因是说,陶渊明这个人很烂,惦记利益又想立牌坊,宣布归隐,是因为他的倔脾气表现过头了,个性不适合做官,自己太受憋屈了。突然又宣布复出,因为经济窘迫了。这种说法没有全部的道理,但在历史上有一点影子,陶渊明自然有自知之明,会一些性格分析,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自己性格只适合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个性不好,社会性人格修炼不够,做个下下品的百姓都勉为其难,怎能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呢?陶渊明早已下定决心归隐,他赴任彭泽令前居然说,自己再次出仕,不是为了认认真真做官,而是为了攒下以后归隐的养老本。上司也照顾他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怎一个“困”字了得 摘要:詹姆斯·乔伊斯是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大师,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是他文学成就的最大特征。《阿拉比》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较为著名的一篇。这篇小说充满了各种令人费解的意象和隐喻。本文通过分析文本中出现的一些意象和隐喻,从物质生存的困境、精神状态的困境、主人公梦想的破灭和精神的顿悟四个方面揭示文本隐含的主题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阿拉比》;隐喻;幻灭;困境 一、引言 《阿拉比》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都柏林人》是乔伊斯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共有十五个短篇小说故事,都以作者的故乡都伯林为背景,按照童年、少年和成年的顺序展开,每一篇小说都是以一种顿悟为核心,揭示出都柏林人的生活状态,整部小说集从结构到内容上都蕴含着高度的寓意。《阿拉比》描述了一位男孩初恋的故事。故事中的男孩喜欢上了“同伴曼根的姐姐”,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能在星期六晚上专程到阿拉比集市去为心爱的女孩买礼物以表心意。但当他费尽周折最终达到梦想中的阿拉比时,大多数商店已经关门,灯火阑珊而且毫无趣味,结果他什么也没买到,他感到痛苦和愤怒,男孩的梦想在冷漠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幻灭了。整篇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但是考虑到有人称乔伊斯是“最不容易被人理解,最容易被人误解

的作家”,那么乔伊斯写这样一部小说仅仅是要告诉我们一位男孩朦胧的初恋故事吗? 二、文本中生存环境的困境 《阿拉比》是以20世纪20年代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故事背景的,故事发生在居住在都柏林北里奇大街的一个小男孩身上,乔伊斯是这样描述的:“北里奇大街是一条死胡同。因此,在每天基督教兄弟学校放学以前,总是静悄悄的。死胡同的尽头有一所无人居住的两层楼楼房”。在英语中,“死胡同”(blind)这个单词同时又有“盲”、“瞎”、“盲目的”和“徒劳的”这些含义,所以作为整篇小说的头三句话,无形之中给整部小说渲染了一种荒漠凄凉之感。紧随其后,作者写道:“街上别的房子,仿佛自知住着体面的人家,都沉这棕色的脸,相互对持着。”在英语中,“棕色的”这个单词同时兼有“黑暗”、“阴郁”和“沉闷”的含义,寂静的街道和相互对持的楼房也预示着居住在这里的人同样是冷漠的,死气沉沉。男孩和他的同伴们经常沿着“泥泞的街道”到那“粗俗的人们”居住的地方,“路旁的垃圾堆里”散发出一股股的恶臭。语言大师乔伊斯不动声色地交代了故事中男孩所处的生活环境,寂静、阴沉、冷漠和压抑。随着小说的展开,作者所描述的背景就像一副画面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肃静的房子、寂寥的街道、阴森森的房屋、黑暗泥泞的胡同、黑乎乎湿漉漉的园子,刺鼻的气味,臭哄哄的马厩。这幅画面从一开始就给小说定小了基调,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这样的

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 (1)

高一阅读 文章题目的作用 1、概括主要事件 2、提出中心 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交代文章的线索 6、运用修辞手法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例如:《雷电颂》 (2)语带双关;例如:《我的一本书》《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例如:《春酒》《山坡羊潼关怀古》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点明写作内容;例如:《雷电颂》、《藤野先生》、《再塑生命》 点名叙事中心《端午的鸡蛋》 (5)点明文章线索;例如: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 《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例如:《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例如:《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9)点明写作对象例如:《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海燕》《云南的歌会》(10)点明写作对象和文体例如:《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四、分析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 (3)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5)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6)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题目本身特点)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课外现代文阅读题目

(一)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9—23题。(13分) 大碗花 倪萍 ①我们老家管牵牛花叫大碗花。 ②这是一种特别引人喜爱的花。它的花, 淡粉色, 小小的, 生长在田间地边路边草地里,小小的花朵, 形似碗, 人们就把它叫作大碗花。 ③姥姥家院子里大碗花更多得像个花市,凡是空闲的地方都长满了大碗花,有土的地方长,没土的地方它们也长,墙缝里、土堆上、鸡笼盖子下、猪圈架子上全长满了。长得最旺的那一群在墙上,墙上墙下、墙里墙外全是大碗花。开得最旺的时候,大碗花绿的叶子、紫红的藤子、五颜六色的花、半开不开的花蕾、快谢没谢的花瓣,相互缠绕着,互相捆绑着,拽一棵就能扯一片,那么死缠烂打地相亲相爱。 ④攀在最高处的大碗花高得你够不着,爬在最低处的大碗花低得能钻进你鞋帮里。每次我都被路边的它们绊住,偶尔想跟它们横一回,使劲往前迈一大步想把它们扯断,那你回头看吧,大碗花们立马就全站起来了,你若再使点儿劲便将它们连根拔起了,天哪,它们的老祖宗就出来了。那份不畏不惧,那份抱团,那份刚烈,让你害怕,又让你欢喜。 ⑤大碗花开得旺,败得也快,你想掐一朵别在头上,手还没放下,花就蔫了。姥姥说:“大碗花虽贫贱,气性大,受不得一点儿委屈。花不贵,命金贵,离开了爹娘,说啥也做不了儿女。” ⑥大碗花,成片地开,成片地败,不用施肥,也不必浇水,下雨时它们欢喜,干燥的季节它们也不抱怨,不吃不喝也能前赴后继地把人间的色彩抹遍。 ⑦不知是否是早年大碗花见多了,受了影响,我就成了这么个人。当年做主持,眼里只有话筒,那是我的命。十几年里,什么都没想,做梦都跟话筒较劲,我做到了我自己的最好。放下话筒了,许多人觉得可惜,我转身就走了,不曾留恋,也不曾幻想。开始拍电影了,我专注于大银幕,心无旁骛,少有的几个银幕形象可以说都是用生命换来的,奖杯真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我知道。 ⑧现在我拿起了自己喜欢的画笔。有人就问我:怎么拿起笔来就画牵牛花?当然是牵牛花啊,这花的色彩,这花的精气神都早已在我的生命中了。它们养育了我的眼睛,滋润了我的心灵,即使现实的日子里没有雨水,我的心里也有一份湿漉漉。 ⑨没有色彩的日子我也从没觉得世界会一直昏暗,不曾认为自己金贵,却也把灵魂立着。无论别人怎么评价,始终知道自己不过是个普通平凡的大碗花,不金贵却也不便宜,该开的时候艳丽之极,该败的时候也甘于把自己埋进土里。 ⑩一年一年活着,一年一年死去,死去又活来,被夸奖着,被冷落着,最旺的时候也知道不是自己旺,最败的时候也明白孤独是一道风景,这边独好。(本文有改动) 19、作者笔下的“大碗花”具有哪些特点?(3分) 20、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开得最旺的时候,大碗花绿的叶子、紫红的藤子、五颜六色的花、半开不开的花蕾、快谢没谢的花瓣,相互缠绕着,互相捆绑着,拽一棵就能扯一片,那么死缠烂打地相亲相爱。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① ② 21、解释“它们养育了我的眼睛,滋润了我的心灵,即使现实的日子里没有雨水,我的心里也有一份湿漉漉。”的含义。(2分) 22、文中第⑤段写“姥姥”的话,其作用是什么?(2分) 23、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人生启迪,并结合个人实际谈谈体会。(2分) (二)人生可以创新 王伟勇

(完整版)初中现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 温馨梁晓声 ①温馨是纯粹的汉语词。近年常读到它,常听到它;自己也常写到它,常说到 它。于是静默独处之时每想:温馨,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 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 时天已完全黑了。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 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A)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 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 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 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于是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妈……” ③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 际,觉得更是了。 ④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采 那么多狗尾草干什么呢?采时是并不想的。反正同学们采,自己也跟着采。 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 只狗,一只虎,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之后编成了 十二生肖。再之后还编了大象、狮子和仙鹤、凤凰……母亲每编成一种,我 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⑤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对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们 也是。那些狗尾草编的小动物,插满了我们破家的各处。到了来年,草籽干 硬脱落,才不得不一一丢弃。 ⑥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 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 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 不重样。冬天粉刷屋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 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 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 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 口呆…… ⑦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 心里有种快乐。(B)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 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⑧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 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 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 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 装 订 线 姓名:学号: 预估时间:30分钟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大学生论坛!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 石婷婷 陶渊明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开拓性的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身处饱受战乱的东晋时代,东晋不仅是一个在政治上处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在文学上孕育新的生命和转机的时代。在玄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寂静黯然,而陶渊明作为日后开启中国诗歌繁荣的先导,显示出#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1]2的非凡气派,其有别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的最大特点为质朴自然,古人对此多有所论及,如严羽将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作加以比较后,得出#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话 诗评&)。元好问亦赞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质而自然是陶诗最大的特征,但这并不表明陶诗#淡乎寡味?,读陶诗是#文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正如苏轼所评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陶渊明诗歌这两大特点是与他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密切相关的。读陶诗会发现陶渊明在诗歌中好用#酒、鸟、松、菊?等象征意象。这些意象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陶渊明诗中之象,更是他的眼中之景,心中之象,他对于人生的独特体验自然地渗透进了这些意象之中,故使得他的诗歌清新而不失淳厚,自然而不乏蕴藉。现就陶诗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分析,了解它们在陶诗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陶诗中的重要作用。 一、陶渊明与酒 陶渊明的一生可谓是诗酒生涯,在萧统所编的%陶渊明集序&中有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在陶渊明的作品中#酒?字出现的频率确实很高,达到了四十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言及酒者的,如#杯中物?(%责子&)之类。 事实上,综观中国文学史,文人与酒是紧密相连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但文人们在共同的饮酒主题下,却借同样的杯中酒,抒不一样的心中事,正是#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引梁启超语)。 #性嗜酒?在魏晋并非仅见于陶渊明,竹林七贤个个都#肆意酣畅?,其中阮籍、刘伶诸人更是以酒为命,纵酒成癖。但在阮籍那里,酒是用来麻醉他的过于敏感的神经,和逃避司马氏政权的高压,在酒中寻找他心中的#自然?。刘伶的饮酒则是生命价值消解后自我的慰藉。因此,饮酒在阮籍那里多带有痛苦,在刘伶那里更多带有佯狂。 陶渊明的饮酒虽也与政治有关,但不是为了政治而饮酒,在酒中陶渊明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心中的愉悦之情。酒就如自然界的自在之鸟与自由之云一样,都是让陶渊明陶醉的东西。他在酒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心境,在酒中体味与思考着哲学的意味,宇宙、人生和历史的奥妙。如其%饮酒&之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的饮酒是饮出了酒中的深味,此深味就是#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的玄心,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神释&)的洞见,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的妙赏,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的深情。是对人生的思考,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是对自然化迁的委顺,对生死的顺化,是超然悠然的心境。这样的#玄心、洞见、妙赏、深情?[2]609构成了陶渊明的真风流,也使得陶渊明饮出了酒中的真滋味。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陶渊明的政治诗多与其%饮酒&诗、%述酒&诗有关。%饮酒&20首作于义熙十三年(417),正值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出版)中%述酒&后注云:#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恭帝为零陵王。明年,以毒酒一

你别无选择──《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生存困境探析

第31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1月 Vol. 31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9 ────────── 收稿日期:2009-07-16 作者简介:徐永泉(1958-),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22- 你别无选择 ──《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生存困境探析 徐永泉,隆 伟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刘亮程以他“自然之子”的特有身份带我们走进了他的乡土世界,去感受和领悟与之相关的人生哲理。然而,在这沁着朴实无华的“牛粪”味的文章中,我们读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生存的困境,它源自人类无限的欲望,同时也与现代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困境是刘亮程的,也是我们的。对于无根的城市,刘亮程的乡土文学中淳朴的风土民情是一种抗衡,一种文化庇荫。他要用乡土文学来弥补现代社会的精神匮乏。 关键词: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生存困境;现代性;别无选择 中图分类号: 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6-0022-03 You Have No Choice ── A Study on Human Plight in A Village of One Person XU Yong-quan, LONG Wei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Abstract: Liu Liang-cheng, the son of nature, guides us to feel and appreciate the life philosophy by leading us into his local world. What we have sensed in his writing is the human plight one after another. It originates from human’s limitless desire and it also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our modern society. The plight is not his, but also ours. The ethnic customs in his local literary is a kind of counter-balance and cultural asylum. What he wants to do is to use his local literary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spirit in the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Liu Liang-cheng; A Village of One Person ; human plight; modernism; have on choice 有评论者说刘亮程的作品《一个人的村庄》[1] 是一种“乡 土哲学”,他本人也是“自然之子”。的确,刘亮程在他生活的村庄参悟出了如此多的生活思考,并且将自己生活多年的村子作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他理解的人生哲理。 一、生存困境与人类欲望 在“人畜共处的村庄”这一辑中,刘亮程认为人与畜的命运紧紧相连:“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都是人的鸣叫。”[1,p53]换句话说畜即人,人即畜。 “马既然要逃,肯定有什么东西在追它。那是我们看不到的,马命中的死敌。马逃不过它。”[1,p23]其实,我们人命 中也有那个看不见的死敌,我们也同样无法摆脱。它就是人类生存的重重困境。这困境正是因我们无休止的欲望而导致。正如叔本华所说:“欲望永远无法满足,一个欲望满足了会导致更多欲望的产生,因此人生充满了挣扎与痛苦。”[2]若欲望少困境则少,但是喜悦与痛苦是并存的,谁又甘心只满足一个欲望而过一种平淡的生活呢?所以,叔本华又说,人类的痛苦永远无终点。“马老得走不动时,或许才会明白世上的许多事情,才会明白世上许多路该怎么走。”[1,p24]人和马一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错了以后才知道自己错了。但你买不到后悔药,于是你想把这些经验教训传给你的下一辈,可晚辈自古都是愿意“吃亏在眼前”的,所以当你终于走出了

2018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

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三年级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任与机械有关:这种真实不是某一个头颅想象出来的,这种真实是公正不阿的机械拍摄下来的。机械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摄像机不会因为某种偏见、打瞌睡或者笔误而有意无意地歪曲了现实。另一方面,摄像机是客观的,中性的,它摒弃了人为的主观判断而忠于世界呈现的真相。人们常常利用摄像机进行比喻。人们常常说,某个作家的小说如同摄像机拍摄的一样真实。利用特技摄影,人们可以看到一朵花活起来似的开怀怒放,看到深海的珊瑚和奇形怪状的鱼类。人们从未有过这样的视觉经验,但人们相信摄像机不会错。 可是,这种信任过于天真了。影像符号、机械与科学技术提供的是某种表象的真实,这些机械从未脱离过人为的有意操纵。摄像机的推、拉、摇、蒙太奇以及种种匠心独运的剪辑无不暗示出机械操纵者的主观意图。这里,所谓的真实无宁说是机械操纵者所承认、所欲看到的真实,摄像技巧不过是为这一切制造某种貌似自然的形式而己。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极端地说,电子传播媒介提供的表面真实不过是换取人们对于虚构的信赖――表面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虚构。例如,电影一开始就没有陷于所谓的真实之内。电影并没有停留在照相式的反映上,电影的意图更像是赋予某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以真实的外观。早期电影史上,人们称之为"魔术师"的乔治?梅里爱已经开始运用多次曝光拍摄一些魔幻的场面――这种魔幻因为保存了某些可信的细节而极具真实感。从摄影棚、模型的使用到特技摄影,电影"弄虚作假"的技术日臻成熟。换一句话说,只要人们愿意,电子传播媒介完全有条件编造天衣无缝的谎言。 如果说,摄影棚、模型、特技摄影多少与现实原型发生某种联系,那么,计算机――另一种机械――的诞生几乎改变了电影制作之中的所有领域。计算机的数码成像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计算机抛下了现实世界,或者说,计算机正在凭空生产某种"真实"。数码成像不必乞求视觉误差的效果,不必利用模型或者特殊的拍摄费尽心机地偷天换日,这种"真实"仅仅来自导演的想象。无论是《真实的谎言》,还是《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人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种种奇异的景象,生龙活虎,清晰无比――但是这些景象并未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之前。数码成像的基本涵义是,摄像机拍下某些原始图像以数码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之后,创作人员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对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形状、色彩以及运动的快慢、方向进行三维立体图像的处理。《侏罗纪公园》的计算机三维特技制作是由ILM工作室完成。这个工作室在计算机屏幕上制作了一头10英尺长的速食龙,然后由计算机模拟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把一头恐龙变成十多头,并且按照每秒24幅的标准生产出恐龙连续动作的静止画面。的确,《侏罗纪公园》的创作人员和观众一样从未见过真实的恐龙,但是,影片之中的恐龙不仅活灵活现,它们在跺地时腿部的肌肉还会发生颤动。在我看来,数码成像可能摧毁某些最后残存的界限。 神话的时代已经逝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哪叱探海,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些神话赖以产生的文化环境消失了。马克思曾经问道:"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相信科学技术无疑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旋律,科学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幽兰 雪小禅 幽兰两个字读出来,是有一种清香的。 有些文字,天生是带着植物的气息的。那么干净,那么透亮,脉络清晰。 人说空谷幽兰,那绝境处才是空谷。 低微,空无……是八大山人水墨中的孤山与凋枝,是四僧笔下的静寺与孤僧,是那春天一回头在人群中看到白衣黑裤的少年。 多少佳篇美辞说过幽兰?说出的幽兰还有芬芳,而说不出的幽兰,是在早春里,一个人,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愈行愈远愈无声了…… 听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想必里面是有幽兰的,那音符是安静的。 有一次和冬、虹去天津的大胡同,又脏又乱的电梯间,刹那听到了仙乐。——是恩雅的声音。早春,海河上的冰还没有化,很多无所事事的男人在钓鱼。恩雅的声音像早春的幽兰,仙风遗骨,连一点人间烟火气也不想赐予。可是,足够了!在这又乱又热闹的大胡同里!突然听到恩雅,仿佛神同在。 倒极爱这烟火里的幽兰了。 幽兰,还是月白风清的晚上,一个人,点了一支烟。抽或不抽,不重要。与时间做缠绵的情人。懒懒地倒在蓝色的沙发垫上,笑到万籁俱寂。自己和自己缠绵成一株别样的植物。最好是兰吧。有清凉的懒散和美意,有些许的孤岚和寂好。似读六朝的古书,没了年龄,没了性别,亦没了时间……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但真气之人甚少。天地茫茫,水太浊,人亦太浊,那真气游荡着,不易附于人身。深情亦少,慢慢地冷漠麻木,慢慢地变成僵硬的死的一块石头或木头。不为所动,哪怕爱情。 不,一切不是浮云。 那真心的花儿,那为谁刮起的一夜春风,那耀眼的花蕊,那密密麻麻的美丽——那不动声色的爱与哀愁。 笔笔存孤,迷恋崇尚生气、真气。张岱又说:“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人又何尝不是?那幽兰,是一脉蓝幽幽的骨络,伸展着,散发着妖一样的媚。 如果光阴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一抹幽兰。如果爱情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留下的,也定是带着蓝色记忆的最初的心动。幽兰的本性,就是真心,就是无意间的那个好。 幽兰是曲终人散后,江上数峰青。那数峰青中,有人是最青的那一枝,尽管素面薄颜,难掩干净之容,似纤手破开新橙,有多俏,有多妖,亦有多么的素净与安好。 那心底深处的幽兰,其实早就见到过无限的美,无限的妙。——天地空间,宇宙茫茫,曾经似《圣经》中《出埃及记》那样,一意孤行的浩瀚汹涌磅礴……米开朗基罗画那些穹顶壁画,画那些圣经中的美与寂静,年年如此,再下来时,背已驼掉了,但他的心中,长满幽兰的清草。 到欧洲的人,去看那些穹顶时,往往被震撼到无语。陈丹燕在自己的欧洲系列散文中写过一句话:“颓败,但有一种直指人心的美。”这句话真好,幽兰就是这种味道。明明过期了,明明颓败了,然而天地大美见过,甜腻也见过,萧酸也尝过……是时候收梢了,是时候和所有的过去道一声晚安了。 就这样感觉到光阴的脆弱。以幽兰之心——像陆小曼的晚年,受尽了一生的颠簸与流离之后,把前半生的奢华用后半生的寒酸来偿还。素衣裹身,冷心缠绕,哪管别人冷箭射来,不发一言。她的晚年,把自己过成一朵看似妖柔实则敦厚的兰花,不卑不亢之间,完成了人生的轮回。 就像张岱,是这个世界最懂的看客。站在地下,看高台上热烈的演出完毕,驾着自己的夜航船,去西湖的湖心亭去赏雪了。 我们,穷尽一生,不过是走向内心的幽兰——走到了,推门进去,看到自己内心里,那浩瀚的,温暖的故乡。 19.作者笔下的幽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0.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颓败,但有一种直指人心的美。 (2)我们,穷尽一生,不过是走向内心的幽兰。 21.在文中作者几次谈到张岱及其文句,有何用意?(4分) 2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举例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梵高的向日葵(节选)》 余光中

黑龙江省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卷(I)卷

黑龙江省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7·天津) 下面是2006年度和2016年度有关“天津旅游”的词云图,是根据国内十大旅游网站筛选出的高频词汇生成的,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注度就越高。(9分) (1) 请对比两幅词云图,简要概括天津旅游十年间发生的变化。(3分) (2) 结合2016年度词云图反映的情况,为天津旅游写一段80字左右的宣传推介短文。(6分)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一上·扶余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