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解释

古典文献解释
古典文献解释

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编,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十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2.全唐文

《全唐文》,全称《钦定全唐文》,是清朝官修唐人总集。全书一千卷,并卷首四卷,辑有唐朝、五代十国文章共18488篇(一说20025篇)、作者3042人(一说3035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人参加编纂。

3.全唐文补编

《全唐文补编》由中华书局2005年8月出版。清代嘉庆年间编成的《全唐文》收集全部唐代文章于一书,共得20025篇。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最早为此书补遗,所作《唐文拾遗》、《唐文续拾》二书,共补录3000多篇。二十世纪唐代新出土文献数量极其丰富,形成了海内外唐代文史研究的全新局面。此前仅有石刻墓志得到了系统整理,分别有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和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收录以墓志为主的唐代文章约5500 篇。陈尚君的新书则是首次对存世典籍和新见文献中的唐代文章作了全面清理和校订,采辑范围遍及四部群书、敦煌遗书、石刻文献、海外汉籍、佛道两藏等方面,在上述诸书外,辑得唐人文章约7000篇,涉及作家2600多人。全书近400万字,可以说是对二十世纪新发现唐代文献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清理,涉及领域包括唐代研究的各个方面。据悉,这两部巨著出版的消息,已经在海内外研究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4.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20卷,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首先,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更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其次,体例有严谨的安排,全目分

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全书的大序、小序中,注意阐述各部各类的学术渊源和流变,发挥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他对经学素有研究,因此在经部大序、小序中,叙先秦、两汉、魏晋、中唐经学的演变和流弊富有独特的见解。第三,由于所录各书为晁氏实藏,所以在提要中对典籍情况的介绍,咸有凭据,自非其他丛抄旧录的书目所能比拟。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如在集部别集类《蔡邕集》的提要中说:“凡文集其人正史有传者,止掇论其文学之辞,及略载乡里,所终爵位,或死非其理亦附见……若史逸其事者,则杂取它书详载焉,庶后有考。”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第四,《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很大。比晁公武稍后的目录学家陈振孙说:“其所发明,有足观者。”陈氏所作的《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效法《郡斋读书志》撰成的,有不少内容引用了晁氏的书目提要。宋末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汉书艺文志考证》、《玉海》也大量征引了《郡斋读书志》。至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则主要是以晁、陈二书目为蓝本编纂的。直至清代的目录巨编《四库全书总目》,仍采用《郡斋读书志》的材料多达三百多条。由此可见《郡斋读书志》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5.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撰,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陈振孙平生好藏书,累积藏书5万余卷,他将对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历20年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6卷。该书收录丰富,体例较完备,记载较全面,为后世所重视,在考证古籍存佚、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等方面均起过重要作用。

6.通志·艺文略

南宋郑樵,此书为《通志》之二十略之一,成书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是在其己撰《群书会记》的基础上增删合并而成,它不同于诸史艺文志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在于不是记一代藏书,一朝著作,而是"记百代之有无","广古今而不遗",详于今而略于古,既记现存的著作,亦记历代散佚亡缺的著作。

7.文献通考·经籍考

中国古代史志目录。宋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经籍考》是《文献通考》24考中的第19考,共76卷。著录自古迄宋现存图书约5000种,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编排。

各部及各类之首有大小序,节引汉、隋、唐3代艺文志及宋代4部国史艺文志的大小序。

每类列入4部国史艺文志所著录的图书。每条款目均有辑录体提要,辑录各种书目中的评论及其他有关资料,其中主要采用的是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该书收罗繁富,体制完备,是著名辑录体提要目录,为后世所推重,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章学诚的《史籍考》和谢启昆的《小学考》均仿其例。

8.录鬼簿

《录鬼簿》,元钟嗣成著。《录鬼簿》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记录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等80余人。有生平简录、作品目录,甚至带有自己思想痕迹的简评,如把关汉卿列在首位,对郑德辉颇有微辞:“惜乎所作,贪于俳谐,未免多于斧凿。”后来作过两次修订,扩充为2卷,所录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书中人物分为七类。

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永瑢、纪昀主编。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新印《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纪昀等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

10.书目答问

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

11.目录学发微

目录学对于学者冶学有重要的辅导作用,余嘉锡先生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这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目录学发微》与《古书通例》互相呼应,最好合读,故三书将《古书通例》附于后,以资参阅。《古书通例》亦是余锡先生理要的学术著作,周祖谟先生认为此书虽篇章不多,“而探微索隐,足以解颖释惑。读者据此举一反三,所知自多”。

12.尚书考异

明梅鷟著。第一部考证《古文尚书》之伪的专著。

13.四部正讹

明朝著名文献学家胡应麟著。3卷,目的是辨订古代伪书。是一部辨伪学的专书,辨伪的范围由子部扩大到四部,辨识伪书104种,不仅对诸书真伪有深入的具体考证,而且在卷首概括举例伪书现象、类型多达21种,第一次把伪书现象做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而且在全书最后又专门讨论伪书的特征、四部伪书的程度等,特别总结出考辨伪书的8条方法,第一次把古籍文献的辨伪工作做了方法论的概括,使之具有形而上的形态。《四部正讹》集前人辨伪思想、方法之大成,是辨伪学发展的里程碑性著作,其考核伪书的方法和理论影响后来的辨伪工作达400多年,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从宏观上分析了伪书的范围和作伪的程度,在四部中,作伪最多的是子部,其他依次为经\史\集。本书为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

14.古今伪书考

中国清代学者姚际恒(1647~约1715)辨证伪书的著作。全书仅一卷, 曾收入《知不足斋丛书》。1929年由朴社出版。1933年再版时,顾颉刚为之校点并写序跋。计有经类19种、史类13种、子类30种。凡姚氏认为托名伪造之古书(例如经类之《易传》、《古文尚书》、《周礼》;史类之《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子类之《关尹子》、《晏子春秋》等),皆一一详加考证。

15.考信录

《考信录》是一部辨证古书真伪的专著,清代崔述撰

临床资料汇编程序

1.目的 根据MDD 93/42/EEC 附录X的要求汇编临床资料以证明带有CE标志的产品满足附录 I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带有CE标志的产品。 3.职责 技术部负责临床资料的汇编。 4.程序 4.1 临床评估的方法:即科学文献的汇编及临床研究。 4.2 管理者代表会同技术部根据产品的预期用途确定产品的临床评估方法。 4.3 在下列情况下,考虑选择临床研究或临床研究/文献汇编的方法: a)当一种新型产品投放市场,其组成、特性和/或作用方式以前还不为人知时; b)当对一种已存在的器械进行改进,而这种变更可能对产品的临床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c)当已有产品被赋予一种新的用途时; d)当器械采用了先前不为人知的,与人体接触的新的材料;或已有的材料用于原先没有使用过的部位 e)原先的临床经验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 f) 在不存在以上问题的情况下,临床评估至少每3年更新一次 4.4 文献汇编的要求 4.4.1 所有的文献应与器械本身有关并能证明报告中的观点。 4.4.2 临床报告应包括:产品描述、功能、预期用途、产品的应用、适应症及禁忌症、编写人的专业背景等。 4.4.3 下列内容也可包括在临床报告中:

a)对患者、医务工作者和第三方的风险及相应的安全措施; b)风险/利益评估,剩余的风险应在可接受范围内; c)对采用文献的讨论以及参考文献的清单; d)以前的临床结果及市场经验。 4.4.4 管理者代表负责协调和组织临床资料的准备,相关领域的医生或专家对该产品的书面意 见,应由其签字并注明日期、专家的简历及临床经验介绍也应包括在内。 4.5 临床调查 4.5.1 由管理者代表负责选择有关的医院1-2家。 4.5.2 调查方案和最终报告应符合相关的要求。 5.相关文件 5.1 MDD93/42/EEC 附录X 5.2 NB-MED/2.7/Rec3 临床资料汇编指南 6. 质量记录 6.1 临床资料汇编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大概念研究:文献汇编

1.大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结构化?如何组织指向大概念的教学?在课标中并未论述,也没有大概念对应具体内容的具体描述.因此,笔者尝试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数据的分析"为例,探索和实践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 2.核心素养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而大概念具有统摄性、迁移性和恒久性,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转型,让大概念成为联结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之间有效对接的"车辖",在学科内容构建、学科情境创设和学科活动设计等方面发挥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应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应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应培养“整体”意义上“完整”的人。“以学定教”业已成为学界共识,“学习”更是被广泛证明应作为育人方式改革的出发点与根基。 4.2010年出版的《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学生所接受的科学教育应该能够帮助他们形成一些数量相对较少的科学和关于科学本身的大概念。此后,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活动为科学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5.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的高三物理教学只关注考试说明文件中列举的大量具体零散的知识,缺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对知识合理的组织与整合.很难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以高三"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进行高三课堂教学设计. 6.《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中指出,"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科大概念是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是研究科学世界的组织工具,承担着引发学生思考、重塑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寻找学科大概念并围绕其进行教学成为重塑教与学的新原点。 7.高三二轮复习是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学科素养凝结成型的关键节点。这一阶段的复习以学科大概念为抓手,抓住“学科知识金字塔顶端”的“上位知识”,能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引导学生进行“上位学习”;以大概念为锚点,通过系列化的情境议题设计,引领学生的学向纵深发展,可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升华学生对学科知识内核的认知和运用,打通从知识学习到素养提升“最后一公里”;以大概念为经络,能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知识供给”多而不精、全而不透的问题,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 8.本文以“化学实验体系三要素”为统领,针对初中化学中有关气体的实验内容,阐述通过概括抽象、解构细化、类比关联来把握知识间纵横关系的分析思路,从单一典型实验、跨越章节的实验整合、立足学段的

北大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全编】

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试题 1.三通、九通 2.十驾斋养新录 3.考信录 4.考据、义理 5.别录、七略 6.影宋、覆宋 7.史记三家注8.释事忘义 9.不校校之10.审辞气 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七略 2.右文 3.四部 4.小令 5.錯簡 6.監本 7.平水韵8.四六文 9.四書五經10.一條鞭法 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试题 1.解老喻老(4分) 2.以意逆志(2分) 3.望文生訓(2分) 4.釋事忘義(3分) 5.不校校之(3分) 6.版式(3分) 7.讀若、讀曰、當為(6分)8.四部正訛(2分) 9.讖緯(3分)10.尚書古文疏證(2分) 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春秋外傳(2分) 2.以訓詁代本字(2分) 3.史注二體(4分) 4.疏不破注(3分) 5.二重證據法(3分) 6.互著,別裁(4分) 7.覆宋、影宋(4分)8.玄學(3分) 9.廣雅疏證(2分)10.七緯(3分) 北大中文199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錯簡 2.底本 3.租庸調 4.三家詩 5.黨錮之禍 6.九流十家 7.六朝8.四書 9.黃巾起義10.樂府古詩 北大中文1993古文献专业试题 伏生2、司马迁 刘歆4、梅颐(赜) 孔颖达6、朱熹 7、阮元8、张元济 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试题 1.春秋内外傳 2.周官(2分) 3.先鄭后鄭 4.底本之是非,立說之是非(4分)5.詩本義 6.玄學(3分) 7.剩文、奪文8.一聲之轉(3分) 9.疏不破注10.影宋本(3分) 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簡答下列著作的著者或編者,成書的朝代(10分) 楚辭章句 2.文選 經典釋文4.一切經音義 5.史通 6.通典 7.唐詩三百首8.古文觀止 9.讀書雜誌 簡明解釋下列詞語的内容要點,不作評論 1.律賦 2.八股文 3.十家九流4.三教九流 5.六藝 6.四書 7.郡國8.花甲 9.五行相生10安史之亂 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试题 1.离经释意 2.影宋覆宋 3.一声之转 4.石渠奏议 5.互训递训 6.桐城派 7.汲古阁8.五德终始 9.三豕涉河10.三体石经 写出著作的著者及其年代 周易正义 2.书集传 诗集传 4.诗三家义疏 春秋左传诂 6.尔雅义疏 7七经小传8. 潜夫论 9.酉阳杂俎10.杜诗详注 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祓禊 2.四库全书 3.次韵 4.三家分晋 5.郭店楚简 6.三舍法 7.庙号8.祠禄 9.安史之乱10.三省六部 写出下列人物的著作 王应麟王引之钱大昕刘向洪迈刘知几司马光王夫之阮元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试题 1.理校 2.大题小题 3.刊成不统 4.中秘书 5.疏不破注 6.始一终亥 7.轻唇音8.顾广圻 9.十驾斋养心录10.元典章校勘释例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博士弟子 2.三统历 3.安史之乱 4.门阀士族 5.九流十家 6.四库全书 7.居延汉简8.三辅 9.五行10.类书

【古典文献汇编】《中华成语千句文》(完整收藏版)

【古典文献汇编】《中华成语千句文》(完整收藏版).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古典文献汇编】《中华成语千句文》(完整收藏版) 1 民族神话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2 人猿揖别 浩瀚宇宙,银河苍茫。地球生命,雨露阳光。 斗转星移,天行有常。大陆漂移,七洲四洋。 四时更替,寒来暑往。云行雨施,万物生长。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造化,大块文章。 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电闪雷鸣,狂涛巨浪。 云合雾集,千态万状。长林丰草,傲雪凌霜。 飞禽走兽,虎视鹰扬。适者生存,不主故常。 人猿揖别,竖起脊梁。劳动造人,历尽沧桑。 幕天席地,饮露餐霜。穴居野处,出没无常。 茹毛饮血,食果为粮。栉风沐雨,袭叶为裳。 钻木取火,文明之光。物竞天择,万物灵长。 3 人文初祖 赤县神州,地老天荒。文明古国,源远流长。 物华天宝,灿烂辉煌。人杰地灵,万世其昌。 三皇五帝,视民如伤。经始大业,万古流芳。 神农教耕,沐雨经霜。遍尝百草,救死扶伤。 轩辕黄帝,始垂衣裳。成命百物,律吕调阳。 结绳记事,难得其详。仓颉造字,天雨粟粮。 刀耕火种,驯牛牧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日出而作,植谷采桑。日落而息,处顺安常。 尧天舜日,鼓腹击壤。天下为公,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深孚众望。过门不入,千古传唱。 4 文武之道 夏启建制,废公立私。天下为家,王位世袭。 商王成汤,求贤用士。革命反正,拨乱兴治。 纣王无道,多行不义。酒池肉林,骄奢淫逸。 怙恶不悛,声名狼藉。恶贯满盈,众叛亲离。 文王兴周,鸣琴而治。政简刑清,有凤来仪。 拘而演易,太极两仪。变化无穷,天人合一。 吉凶祸福,昼乾夕惕。天行其健,自强不息。 太公钓鱼,相机待时。老而弥坚,择主而事。 飞熊入梦,左辅右弼。明君贤相,匡国济时。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ay企业绩效评估文献汇编

ay企业绩效评估文献汇编 业 绩 效 评 估 文 献 汇 编 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

名目 相关刊载文章名目(48) (3) 相关书目(7) (19) 相关论文名目(15) (20) 相关文章(10) (29) 国内外炼厂绩效评估指标的对比分析 (29) KPI考评——企业绩效治理的基础 (32) 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33) 基于供应链治理理论的企业绩效评判 (39) 净增值测评企业绩效 (46) 基于EV A、MV A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判 (47) 评判指标现在的问题 (52) 企业绩效评判指标——EVA (55) 建立新型企业治理绩效利益相关者指标体系 (60) 有打算地建立企业绩效评判制度 (63)

相关刊载文章名目(48) 1 【篇名】现行绩效评判体系中财务指标存在问题及计策 【作者】刘巍 【刊名】学术交流 2002年05期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 收录期刊 【机构】黑龙江省商工集团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关键词】绩效评判体系;;财务指标;;企业治理 【聚类检索】同类文献引用文献被引用文献相似文献 【摘要】现行的企业绩效评判体系中 ,财务指标存在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 ,缺乏时效性、可比性、推测性等问题。可采纳推测值代替实际统计值作为标准值 ,将流淌比率改为现金比率和经营净现金比率等措施加以改进 ,建立一套新的绩效评判体系 ,改善企业内部治理【光盘号】 cajtmp 2 【篇名】构建中国式企业绩效评判体系 【作者】郭强,孙洪庆 【刊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3年01期编辑部Email “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60 ,湖北武汉430060 【关键词】企业绩效;;评判体系;;构建 【聚类检索】同类文献引用文献被引用文献相似文献 【摘要】在转轨经济中正确评判企业绩效已成为政府、市场和企业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本文在对国外企业绩效评判体系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建立转轨经济条件下的绩效评判体系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建立中国式的企业绩效评判体系的分析框架。 【光盘号】 cajtmp 3 【篇名】引入现金流量的企业绩效评判指标体系的探讨 【作者】赵学刚 【刊名】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编辑部Email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财务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关键词】现金流量;;指标绩效评判体系;;分析 【聚类检索】同类文献引用文献被引用文献相似文献 【摘要】现金流量表在我国开始实行已有四年多的时刻 ,但关于现金流量指标分析却一直未形成切实可行的体系。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广夏 (银川 )实业股份 (简称银广夏 )巨额利润造假事件中财务指标的分析 ,得出传统财务指标评介体系的缺陷和现金流量指标分析的优势 ,进 而提出应将传统财务指标分析与现金流量指标分析有机结合 ,形成一套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光盘号】 cajtmp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一节作者 古代文献,在汉代以前,一般不题撰人,要查考其作者,颇为艰难。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历代以来,诗篇中已考知作者的,也只有《节南山》、《巷伯》、《丞民》、《崧高》、《载驰》、《鸱鸮》、《无衣》、《常棣》、《抑》、《时迈》等若干篇而已。迄今绝大多数诗篇的作者,仍然无法考知。 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至于辑集成书,题为某子,更是后来的事。通常是后人将某一学派著作汇集成书,取其代表人物的姓,冠以某子之称。 《史记·韩非传》说:?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说:?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指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由此可见,战国时韩非、汉初时司马相如都未在作品上标着自己的名字。 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西汉辞赋家枚乘之字),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东汉文学家)之词。以采推之,两汉之作乎。”他认为可能是枚乘的作品,其中《孤竹》篇是傅毅之作,不过也不敢断定,所以只能比较其文采,推断为两汉人所作。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选录了《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八首题为枚乘所作。而南北朝梁代另一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又把《去者日以疏》、《客从远方来》二首剔除出来,疑是曹植作品。唐李善注《文选》,在篇题下加注说:?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java英文参考文献汇编.doc

java英文参考文献汇编 导语:Java是一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不仅吸收了C++语言的各种优点,还摒弃了C++里难以理解的多继承、指针等概念,因此Java语言具有功能强大和简单易用两个特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java英文,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java英文参考文献一:[1]Irene Córdoba-Sánchez,Juan de Lara. Ann: A domain-specific language for the effective 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Java annotations[J]. Computer Languages, Systems Structures,2016,:. [2]Marcelo M. Eler,Andre T. Endo,Vinicius H.S. Durelli. An Empirical Study to Qua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va Programs that May Influence Symbolic Execution from a Unit Testing Perspective[J]. The Journal of Systems Software,2016,:. [3]Kebo Zhang,Hailing Xiong. A new version of code Java for 3D simulation of the CCA model[J].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2016,:. [4]S. Vidal,A. Bergel,J.A. Díaz-Pace,C. Marcos. Over-exposed classes in Java: An empirical study[J]. Computer Languages, Systems Structures,2016,:. [5]Zeinab Iranmanesh,Mehran S. Fallah. Specification and Static Enforcement of Scheduler-Independent Noninterference in a Middleweight Java[J]. Computer Languages, Systems Structures,2016,:. [6]George Gabriel Mendes Dourado,Paulo S Lopes De Souza,Rafael R. Prado,Raphael Negrisoli Batista,Simone R.S.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填空题 ?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_版本_与_校勘_三方面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_,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_文字材料_,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__尚书_、__周易_、__诗经__为我国最早之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_金石_时代、__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_纸张(纸质)_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罗振玉(展堂)_、_王国维(观堂)_、郭沫若和董作宾。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_金文_文献和_石刻_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金文则指商周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通典_、郑樵的_通志_和_马端临_的《文献通考》。 ?_总集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__总集_和_别集_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 ?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_单行本。?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永乐大典_。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解_字形_为主,词典以训释_字义词义_为主。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 2.《玉海》 3.《十三经注疏》 4.《艺文类聚》 5.十通 6.监本 7.简牍 8.包背装 9.类书 10.辑佚 11.经厂本 12.蜀本 13.《通志》 14.别集 15.《古今图书集成》 二、问答题: 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 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 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 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 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 7.版本有何作用? 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世以来,自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新疆塔里木河附近出土晋代木简以后,到1949年50年间,发现竹木简并见于报导的共有7次,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建国后,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

文献汇编

第一篇.技术集成 第一部分.配套设施技术 第二部分.绿色技术 一.建筑类别 1生土 2木构 2.1抬梁式 2.1.1现有技术 [1] 崔根.《硬山民居建筑的地域技术特色比较》:46~47. 摘要:硬山是古代五种屋顶形式之一,也是这些屋顶形式中较晚出现的一种,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制砖技术的发展,对硬山建筑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论文从硬山建筑的构造、做法、工艺、以及装饰手法、意匠等方面探讨了不同地域之间硬山建筑的异同。全文围绕屋顶、大木结构以及围护结构这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展现了硬山民居丰富的地域特色。硬山作为一种在封建时代末期才逐渐形成的新的屋顶形式,一出现就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上的创造性,特别是硬山山墙的形式变化对整座建筑形式美的作用大为提高,也为民居美学处理带来新的机遇。 [2]樊莹.吕红医.史岩.《南源北辙-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建筑学报,2009年:64~65 摘要:通过运用实地踏勘、测绘访谈、分析筛选、图表比较等技术路线,系统地介绍了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的类型及特征,分析了影响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的多个因子,并进一步探讨了其研究价值和传承与更新等问题。 [3] 刘玉洁.《豫东平原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J].2012:22~26,38~39. 摘要:论文隶属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华北合院式传统民居节能技术研究》,课题编本号:201 1BAJ08801.01;及河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基于地域特点的河南乡土聚落营造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098560013。民居建筑是人类所建造的各类建筑中最基本的、最原始的一种建筑类型。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其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习俗及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中国地大物博,自然地貌多种多样,南北气候条件差别大,民族文化丰富,民居建筑变化万千。豫东位于黄河中下流地区的黄淮平原,受儒家文化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讲究尊卑秩序、中轴对称的合院式民居及相应的营造技术。同时,这里也不乏灵活多变、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地方性做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资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 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 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 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 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 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 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

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 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 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

古典文献学考点

一、写出书名或作者 1、刘向《别录》 2、刘歆《七略》 3、班固《汉书·艺文志》、 4、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6、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7、张廷玉等编《骈字类编》 8、张玉书等编《佩文韵府》9、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 10、晁公武《郡斋读书志》11、虞经、虞鼎孙《儒学警悟》 12、左圭《百川学海》13、陶宗仪《说郛》 14、阮元《宛委别藏》15、张海鹏《墨海金壶》 16、高似孙《子略》17、王昶《金石萃编》 18、黄丕烈《士礼居丛书》19、孙星衍《岱南阁丛书》 20、卢文弨《抱经堂丛书》2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2、孙诒让《契文举例》23、虞世南《北堂书钞》 24、欧阳询《艺文类聚》25、杜佑《通典》 26、郑樵《通志》27、马端临《文献通考》 28、徐松《宋会要辑稿》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30、阮元《经籍籑诂》31、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 3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33、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 34、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35、王尧臣《崇文总目》 36、杨士奇《文渊阁书目》37、朱彝尊《经义考》 38、钱曾《读书敏求记》39、张心澂《伪书通考》 40、章学诚《校雠通义》41、王引之《经传释词》 42、荀勖《中经新薄》43、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44、姚际恒《古今伪书考》45、崔述《考信录》

46、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47、阮孝绪《七录》 48、王俭《七志》49、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5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1、李善《文选注》 52、陆德明《经典释文》53、孙殿起《贩书偶记》 二、名词解释 1、熹平石经(一字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灵帝熹 平四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因其为汉代所刻,故一称“汉石经”。因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2、正始石经(三体石经):三国时魏文帝正始年间,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 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也称“魏石经”或“三体石经”。 3、居延汉简: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 竹简。这些简牍年代约在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中叶之间,绝大部分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是研究汉代历史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4、银雀山汉简: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的。简文书体为早 期隶书,写于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发现失传已1700余年的《孙膑兵法》,证实了孙武、孙膑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孙子兵法》等兵书的出土,极大地推动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学研究的普及和深化,并确立了中国古代兵法在中国古代史、哲学史和思想史研究中的地位。 5、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密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 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