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交易成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交易成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交易成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交易成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姓名:邓菲

学号:201107060229

学院:管理科学学院

课程:企业理论

指导老师:甘立志

日期:2014年5月25

摘要:人类的成长来源于对宇宙的思索,之所以发展,也离不开探索。而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在当今世界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企业的存在也并非是偶然的,从企业理论的角度来讲,由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存在,因此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这一思想,最早源自于1937年科斯发表在《经济学》上的《企业的性质》,作为交易成本理论的开山鼻祖,科斯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向我们详细的解释了企业存在之原因,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将其表述为“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交易所执行一笔交易所花费的成本”。

关键词: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科斯,交易成本测量

一、关于交易成本内涵的研究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正如生产活动存在着生产成本,交易活动也必然存在着交易成本。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周内经济组织的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通过这一定义,交易成本被看做是一系列的制度成本,如:信息成本、契约的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等。交易成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来的,并且它的这一理论为新古典经济学原有的零交易成本的假设前提做了修正和改进,使得经济学理论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是以交易成本为零作为前提假设条件的,这一假设确实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但同时它本身也存在着问题,例如:它无法解释市场中为什么存在不同的交易形式,物物交换和借贷于货币的交换,拍卖形式以及双边讨价还价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又比如:既然市场是人们生产生活中进行合作最有效的形式,为什么还会有企业存在?再比如:在企业中进行分工合作的人,为什么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进行合作?而科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旨在修正和补充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中对于交易成本假设这一不够完善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上述三个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看做是市场中最小的单位,并且被看做是一种生产函数(前提是交易成本为零)。然而在科斯看来:一次交易是在企业内转移还是市场转移,仅仅是交易形式的不同,但是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来说不同形式的交易成本是不一样的,通过研究发现,市场中的交易其实是要耗费大量交易成本的,相反在一定范围内企业内交易成本是很低的,也就是说,

企业的存在实质上降低了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继承了科斯有关交易成本的观点,他也认为企业的出现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但同时他认为企业的存在与资产的专用性有关。资产专用型指的是一项投资被用于某些特定的交易、主要包括场地的专用性、物质资产的专用性等类型。威廉姆森认为:当交易一方投入专用性资产,就有可能被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所利用,因为专用性资产的退出将导致其全部或部分价值的损失。因此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可能导致专用性投资不能达到最优,并且使得交易契约的谈判和执行变得困难;当用市场交易的方式处理专用性投资关系的成本过高时,企业一体化将更加合理。他认为,企业组织是市场交易内部化的结果。

张五常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的出现是用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的出现并不是厂商制度代替价格制度,而是一种市场取代另一种市场,其实质是一种合同类型取代另一种合同类型。生产要素所有者可以自己组织生产,也可以将要素的使用权转让给代理人以获得收入,代理人就是企业。市场交易的是商品,而企业作为一种交易方式,其交易对象是生产要素。因此,用企业交易代替市场交易的原因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二、产生交易成本的原因及其类型

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来源于人性因素与交易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下所产生的市场失灵现象,造成交易困难所致。

威廉姆森指出了六项交易成本的来源:①有限理性,指进行交易参与的人因为身心、智能、情绪等因素的限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所产生的限制约束。

②投机主义:指参与交易的双方,为寻求自我利益而采取的欺诈手法,同时增加彼此的不信任与怀疑,因而导致交易过程监督成本增加而降低经济效益。③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由于环境因素中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各种变化,交易双方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纳入契约当中,使得交易过程中增加了不少订立契约时的议价成本,并使得交易困难程度上升。④少数交易,某些交易过程过于专属性,或因为异质性信息与资源无法流通,使得交易对象减少及造成市场被少数人把持,即造成市场运作失灵。⑤信息不对称,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利行为产生的机会主义,交易双方往往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使得市场的先占者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而获益,并形成少数交易。⑥气氛,指交易双方若互不信任,同时又处于

对立立场无法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交易关系,将使得交易过程过于重视形式,使得交易成本增加。

不同的交易往往涉及不同的交易成本,总体而言交易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搜寻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②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的成本。③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④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⑤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⑥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要付出的事后成本。

三、交易成本的测量

在交易成本能否被计量这个问题上,目前仍旧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对交易成本所产生的费用的概念没有统一,对交易费用的内涵与外延理解有较大分歧;由于生产与交易的费用是被联合执行的因此会导致交易费用的单独计算变得复杂;如果交易成本变得非常高,许多交易也许不会发生;交易成本费用在很大程度上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加大了量化的难度;

但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会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交易费用进行间接地计量。交易费用的计量大体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宏观的测量方法,即是对一国或地区整体交易成本进行计量。其代表人物是瓦里斯和诺思1986年提出的交易费用的计量方法。微观的测量方法,即是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对交易费用的大小进行测量。微观测量方法的代表人物是EIRIK和RUDOIF,他们讲交易费用分为市场型、政治型和管理型交易费用。此外还有STOLL和WHALEY用差价加上佣金的计量方法来测算交易费用,他们发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费用占到了市场价值的2%,而在小型证券交易所该比例达到9%。以及COLLINS和FABOZZI提出的利用公式测算的方法,其公式如下:交易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佣金+手续费+收费;变动成本=执行成本+机会成本;执行成本=市场影响成本+市场时机选择成本;机会成本=预期收益—实际收益—执行成本—固定成本。除此之外还有DAVID和JOSEPH、CHARLES通过建立一个证券模型提出的新的测量方法,他们认为交易成本不仅包括佣金和差价,而且还包括预期价格的影响和机会成本。假定边际交易的事后收益可以观测得到,那么边际交易者所面临的所有成本就都是交易成本。他们只需每日证券收益的时间序列数据,就能求得任何一

个公司的有效交易费用。最后还有POISLI、WALLIS和NORTH的研究方法界定和测量1934——1998年间美国商业银行业的交易费用,她把商业银行业的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所有的利息支出,另一个是非利息支出。

综上所述,对于交易成本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交易成本理论不仅补充和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学,而且促进了经济学的前进。交易成本的研究者们的研究材料也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但值得一提的是,交易成本理论的实证研究并未获得一致认同,例如:对于交易成本的测量等。因此,企业交易成本理论函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https://www.360docs.net/doc/6b16915727.html,/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3&recid=

&filename=JSGZ200910036&dbname=CJFD0910&dbcode=CJFQ&pr=&urlid=

&yx=&v=MTM1ODR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ZdVJwRnlua1c3 dk5MejdNZExHNEh0ak5yNDlHWW9SOGVYMUw=

《西方企业理论综述》作者:罗丽娟2009.10.15

2)QueryID=0&CurRec=16&recid=&filename=HBDX200601022&dbname=CJFD0

608&dbcode=CJFQ&pr=&urlid=&yx=&v=MDAwNDFyQ1VSTDZmWXVScEZ5bm xVNy9JTFMvUGRyRzRIdGZNcm85SFpv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 UY=

《企业契约理论综述》作者:李娜、周晓唯2006.2.28

3)https://www.360docs.net/doc/6b16915727.html,/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6&recid=

&filename=2005040352.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 =&yx=&v=MTI4NTk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w2Zll1UnB GeW5sVmIvTFYxMjdHN084SHRMSnJaRWJQSVI=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述评》作者:刘洋2004.10.10

4)https://www.360docs.net/doc/6b16915727.html,/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8&recid=

&filename=SHNG201323106&dbname=CJFDLAST2014&dbcode=CJFQ&pr=&u rlid=&yx=&v=MTk2Mjk5TE9ySTVGWW9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 xRnJDVVJMNmZZdVJwRnlubFc3ckJOaVhGYWJHNEg=

《对交易成本理论思考》作者:张彦利2013.12.08

文献综述--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专业班级:会计学11 学生姓名:曹彩云 指导教师姓名:章文芳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 4 月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文献综述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以生产耗费发生事前与成本控制过程及事后分析,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管理者往往重心都倾向销售业绩的提高,而忽视了成本控制的工作。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的降低是增加利润的有效方法之一,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成本控制已经是一门非常系统的课程。国外学者一直对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并且很早就认识到成本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技术、质量、服务、成本)的核心。他们将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视为企部管理机制的运行效果绩效指标。 1987年,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品》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将成本比作因变量,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认为成本是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还是认为,业务量,比如产量,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动因。主要论述了业务量对成本的制约作用,但没有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按照这一动因决定思想,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成本动因理论的提出,将成本控制从理论上提升到了系统的高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本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Roger J. Binder提出成本控制是通过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成本效率的一个广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活动。企业在具体产品生产领域运用成本控制方法,监测、评估并最终提高其在特定领域的效率,如:部门、生产线,及内部管理的操作过程。他提出成本控制的两种应用形式:行为的管理和监督,绩效评估。 厄休特·库恩(美)在《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中提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是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Robert W.Ingram博士(亚拉巴马大学会计学院讲席教授)提出了按成本-预算-资本支出-内部控制-业绩评价这条主线剖析管理会计,以企业经营的日常管理为背景讲解成本会计。这些都使成本控制这一课题更加丰富与详实。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一、交易成本的含义 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是由于“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这一代价就是交易成本。在1960 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明确使用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指出,“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订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等等。这些工作通常是要花费成本的”。 在科斯看来,交易成本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价格是不确定的,要将其转化为已知,进行市场交易的当事人必须付出代价。(2)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因为交易人之间常会发生纠纷、冲突,这就需要讨价还价,签订和履行合约。这些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3)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或成本)。例如签订长期契约时面临的更大不确定性,在以后解决交易细节问题时需要花费的成本。 在科斯之后,众多学者对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了自己的理解。 肯尼斯?阿罗最先使用“交易成本”这一术语,他将交易成本定义为“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和排他性成本;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成本。 奥利佛?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交易成本就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威廉姆森将合同方法作为分析交易最基本的方法,把交易成本划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成本和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交易成本。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一项协议的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倘若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而做出双边努力,由此而引起讨价还价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带来的成本;确保各种承诺得以实施的保证成本。同时威廉姆森还对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三种因素。按照威廉姆森的见解,倘若上述三个因素不是同时存在的话,交易成本就不会存在。 张五常从一般意义上定义交易成本,他认为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他还将交易成本的概念扩展至“制度成本”,其中“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从而,在张五常的交易成本理论里,所有的组织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诺斯从组织生产的角度来说明交易成本。他将交易成本界定为:“交易成本是规定和实施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在他看来,交易成本不仅与组织生产的制度结构有关,还与生产的技术条件有关。 汪丁丁从博弈均衡的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理解,并从机会成本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定义的尝试。他认为,交易成本只能通过制度选择的多人博弈过程的均衡状态来确定。 埃格特森与巴泽尔定义角度类似,明确将交易成本概念与产权概念联系起来,前者将交易成本定义为“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的费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其中,成本核算是中小企业获得利润乃至生存的关键。因此,在企业运营中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核算,寻找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一、国外成本核算的研究现和发展趋势状 国外的文献主要从成本核算的内容以及其对影响企业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研究都体现着成本核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布洛克在《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成本核算在会计和管理领域中对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时代,平淡无奇的公司很难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每种组织或者每个公司都应该拥有各自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吸引较多顾客,而较低的成本或许成为某些公司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是会计领域乃至管理领域比较注重的方面,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为顾客或者股东增加价值。 1987年,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将成本比作因变量,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认为成本是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还是认为,业务量,比如产量,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动因。主要论述了业务量对成本的制约作用,但没有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按照这一动因决定思想,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成本动因理论的提出,将成本核算从理论上提升到了系统的高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本核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厄休特·库恩(美)在《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核算》中提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核算是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Robert W.Ingram博士(亚拉巴马大学会计学院讲席教授)提出了按成本预算一资本支出一内部核算一业绩评价这条主线剖析管理会计,以企业经营的Et常管理为背景讲解成本会计。这些都使成本核算这一课题更加丰富与祥实。 在国外,成本核算已经是一门非常系统的课程。而在成本核算的研究上,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大

成本控制文献综述

论蒙牛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必须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实现企业的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本文通过对学者们的文献中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概述从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和库存成本控制三个方面为企业成本控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企业成本控制的定义、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库存成本控制和总结五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申晋霞(2011)在《浅议企业成本控制》中指出:“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即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二、采购成本控制 钱茜(2010)在《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研究》中指出:“通过对采购流程的分析、准时采购模式、采购商品分类管理、引入价工程(VE)理念,四个方面对采购控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实际经营中我们也有考虑到人的因素,即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心。”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采购成本控制不仅仅是材料采购的控制还有考虑到企业员工对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 唐怡铮(2005)在《刍议完善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中指出:“通过介绍美国、加拿大、韩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集中采购制入手,以我国人民银行为例,分析了我国人民银行的集中采购制度,剖析影响集中采购的各种因素,进而提出防范腐败、加强集中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消费者对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以手机购买为例

论文题目: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消费者对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 ——以手机购买为例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2120141607 姓名:魏艺敏

摘要 在互联网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商家开通了网上销售这一渠道,我国的网上购物市场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大量资金和企业迅速涌入,竞争快速升级,消费者可以轻松在网上实现货比三家。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将网络购物与实地购买进行比较,集中在分析消费者网络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上,而关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则研究较少。本文将通过访谈身边有网购经验的30名同学,选择人们熟知的淘宝网、京东商城、品牌官网三家购物平台,以手机购买为例,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消费者对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并对交易成本高的网络购买平台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字:成本交易理论网络购买平台手机购买

目录 1.引言 (1)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 2.1理论基础 (2) 2.2国内外关于网络购物研究现状 (3) 2.3基于成本交易理论网络购物的研究现状 (4) 3.网络购物平台的交易成本分析 (5) 3.1搜索成本 (5) 3.2时间成本 (6) 3.3货币成本 (6) 3.4托付成本 (6) 3.5售后服务成本 (7) 3.6风险成本 (7) 3.7本章小结 (8) 4.总结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10) 附录:访谈提纲 (12)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依靠社交网络所进行的网上聊天渐渐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社交网络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人的搭建了桥梁。社交网络起源于互联网中各类提供“社交”的应用,电子邮件被看作是早期互联网环境下应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工具;论坛的出现,将电子邮件“点对点”的信息交流升级至“点对面”;博客、微博、微信等应用的不断推进,除了提升了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效率之外,更加突出了“人”的特点与个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调查,中国互联网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6月末,中国的网民人数为5.38亿,同时互联网普及率为39.9%,网民人均上网时长达到每周19.9小时,相当于每人每天有2-3小时的上网时间。面对如此高密度的人群,网络平台渐渐成为精明商家的主要销售渠道,而更多消费者也选择网购来代替实地购买。 网络购物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交往和交易形式的网络化,是互联网改变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网络购物起始于1995年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而在1999年,随着8848等B2C网站的正式开通,中国也开始进入网络购物的实际阶段,单就网购市场规模来说,在经历了一个缓慢的上升阶段后,2003年,中国网购市场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平均增长率在100%左右,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仅第二季度网购规模接近6287.6亿元,同比增长47.1%,如图1。 图一2012Q1-2014Q2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doc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经 营管理者, 《经营管理者》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蒋艳 (中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学术界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都是建立在桑克模式上,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从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三个方面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并辅之以作业成本管理。本文对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提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都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后所反馈出来的信息也对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价值链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1战略成本管理的起源 20纪80年代,英国学者西蒙首先提出“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他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随后,英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探讨“成本优势”。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美国管理会计专家杰克·桑克的研究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桑克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国内学者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上海财经大学的夏宽云对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和战略成本动因做出了详细阐述,并进一步结合我国的成本管理实际,提出了以战略成本改革我国现有成本管理体制的设想。 总的来看,西方学者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建立基本的分析方法,如价值链分析法、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法、竞争环境分析法等,把成本管理定位为全面管理和全程管理,国内有关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桑克模式上,并引入作业成本法来研究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为企业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2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引入价值链 “价值链”这一概念首先由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他把价值链看作是确定企业竞争优势、寻找竞争方法以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工具。JohnK.shank和https://www.360docs.net/doc/6b16915727.html,indrrjan在指出,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分析的强有力工具,作业成本法可以为价值链分析作有益的补充。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人把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融合于成本管理之中,形成了桑克成本管理模式。 在价值链运用于战略成本管理方面,阎达五提出了构建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沿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把原来的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把原来的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在实践维度上,以会

采购成本文献综述

采购成本文献综述 会计 07-3 班关玉珍 4 号 国内研究现状 尽管国内对于采购历史悠久,但将采购视为新的战略性功能并提出,却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过去,在许多组织机构里,采购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比较低。直到进入21 世纪,人们的对采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降低组织成本的重要性才有了初步的认识,采购被视为企业价值链的源泉,采购职能从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变成管理的一个热点,人们也更深入的探求采购领域潜在的改进机会,在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我国管理学界开展采购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2004 年李雅萍编著的《采购物流》,2005年刘荔主编的《现代采购管理》,2006 年郭晖主编的《采购实务》,2007 年陶源、杨军主编的《如何控制采购成本》,2008年白世贞主编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文献方面有:李步峰、江勇和白庆华(2002)将Filip Roodhooft 和Jozef Konings (1996)的“供应商总成本”的计算模型与“所有权总成本”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与“所有权总成本”概念一致的计算模型。但这一计算模型比较简单,考虑到的成本因素比较少,无法全面地反映出采购物资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对采购决策的影响。 郭思英在2003年的第 1 期《工作研究》的第21 卷发表的《把好材料价格关降低采购成本》中论述:材料价格在企业生产成本项目中能体现为直接材料成本,材料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因此企业要强化物资采购管理,把好材料价格关,最大限度地追求最低的进料成本。 邵敬中、张帆(2003)认为TCC分析是战略采购的基本出发点,战略采购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战略采购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以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此外,他们还认为所有权总成本等于价格、使用成本、管理成本三者之和。 郝皓、朱秋沅(2003)提出了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他们认为,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是在需求链的拉动下,按订单制造的模式使采购运作更加贴近市场。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能够更加有利于减少存货、节约成本以及加快供应速度。 刘晓、李海越、王成恩、储诚斌(2004)认为以往的介绍供应商选择方法的文献由于采购决策的不同,决定了所选用的准则、模型和方法不同,而许多文献并没有说明其模型与方法适用于哪一种采购模式,因此难以指导采购实践。他们采用分类的方法,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自1973?2002年中公开发表的有关供应商选择的一些主要模型和方法,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存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

(定价策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文献综述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文献综述 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在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期货价格的过程。根据安妮·派克(1976)的解释,至少有三个原因使期货市场倾向于增加市场价格信息,一是交易成本在交易活跃的市场比现货市场低;二是期货市场吸引投资和投机者,主要是他们有对不同风险的偏好,由于投机报酬取决于交易技巧,搜寻价格信息的动机比不从事期货交易的投资者要强烈,所以投资和投机者增加了反映在现货价格上的信息量;三是市场参与者必须考虑各方面对价格的反映,提高了市场价格的理性。因此这些都说明期货市场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更加有效。 对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借此我们可以了解期货价格是否能够担当指导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价格的任务,了解在何种情形下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作用得不到有效地发挥。这不仅有助于从事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交易的市场参与者理解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变动的机制,而且有利于交易所的管理和政府部门的监管,从而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 1、国外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 Garbade and Silber(1983)最早对期货价格引导现货市场价格进行实证检验,因此,称之为GS模型。随后大量的研究文献都以GS模型为基础,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出拓展:(1)延长滞后的结构,以考察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对前期价格的依赖性;(2)对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3)利用误差纠正模型分析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对长期均衡和短期偏离因素的依赖性;(4)解决收益序列数据中的异方差性(Heteroskedasticity)交易问题,提高统计检验的精确度,利用高频数据来验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Bigman,Goldfarb and Schechtman(1983)利用传统的OLS回归方法检验了在CBOT 交易的小麦、玉米和硬麦等期货合约的价格发现功能,他们分析了从1975年1月到1980年9月间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数据,利用交割日的现货市场价格对前j个星期的期货价格进行简单回归,认为期货价格不是相应的到期日现货价格的有效估计,期货市场的“简单效率”不能成立。

物流成本控制文献综述教学总结

物流成本控制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产业分化不断细化、产业链条逐渐拉长,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时间和总成本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本文就从我国物流成本的构成、现状、衡量指标、控制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控制的途径和方法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1.引言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是在企业物流过程中,对物流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物流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邓凤祥的《现在物流成本管理》也指出,研究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合理控制企业物流成本,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2.物流成本构成的理论研究 宋华的《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过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物流成本包括: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以及物流经营管理费。 (1) 物资流通费包括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等。 (2) 信息流通费指处理和传送物流相关信息发生的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顾客服务等相关费用。

(3) 物流经营管理费用是指物流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方面发生的费用,不仅包括现场物流经营管理费用,而且包括本部的物流经营管理费。3.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研究 《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这本书,将我国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归结为一下三点: (1)物流运输成本高 李伊松和易华合写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曾说过,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占商品价格的4%-10%,所以运输费用的减少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返程或起程空驶、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和运力选择不当等不合理运输都会导致额外费用和消耗,打打增加物流运输的费用。同时,我国的运输业也现存很多问题,其中公路运输的低效率已成为物流业整体运营水平低下的关键原因,低效率的公路运输也抬高了物流成本。 (2)物流库存成本高 我国工业产品库存历年积累的数万亿元巨额存量难以消化,同时新生库存增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之我见》这本书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库存成本过高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道障碍,它直接导致了经济节奏缓慢,运行质量变差、流通效率低下等种种恶果。 (3) 物流管理成本高 目前,我国物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也是企业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黎忠的《浅议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就将企业的物流管理成本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一下几点:

企业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而价格又取决于成本,甚至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成本竞争。传统的成本管理是适应大工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但是,近几年来,企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全球竞争力增强;生产与信息技术的提高;更关注于顾客;新的管理组织形式;企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改变)已导致了成本管理实务的显着调整。[1]定 1.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发展 1.1成本管理理论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到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据统计表明,产品的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的比重如下:研发成本占55%、制造成本占16%、管理成本占8%、销售成本占15%、售后服务成本占6%,在这样的成本结构下,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而成本信息是企业高效管理所需的关键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内涵的拓展就必然成为当代成本管理的显着特征,也就是说,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拓展到了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1.2成本管理理论视野:由日常经营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可以说,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以战略成本管理为理念指导,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画为方法论指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提高顾客价值的目标与保障的一个成本系统工程。 1.3成本管理理论的控制环节:从下游延伸至上游 被誉为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两朵奇葩的作业成本管理与成本企画,从中游和上游对成本实施“改善控制”与“革新控制”,与传统的从下游入手对成本进行“维持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达到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领域一项革命性变革。“成本企画”是日本人倡导的一种有助于达成高品质、多功能、低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旨在企业策划、开发产品时,设定符合顾客需求的品质、价格、信赖性及交货期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解决办法【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对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成本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企业从降低成本的方面来提高利润具有很大的意义以及可观的发展空间,然而成本管理是一座金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企业可以像成本管理要效益,因此企业可以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全员的成本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存货进行合理的管理等等措施来降低企业的各项耗费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标。通过系统、全面、科学和合理的成本管理可以使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在有效的改进中达到生产经营环节的良性循环,全面改善经营管理,促进增持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最终以便实现经营目标。 1 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践相关,而且与经济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成本管理从简单的费用分配和成本计算转化为事前的成本预测、决策、事中的成本控制以及事后的成本分析等一系列行为。 关于成本管理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不同的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日本的成本计算准则将成本管理的定义为:成本管理是指制定和公布成本标准,计算和记录成本的实际发生额,将其与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并将与此有关的资料向经营管理者报告,以便采取措施,降低成本。美国的学者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成本管理是为瞒足顾客要求同时又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为。葛家澍(1999)在《会计大典—成本会计》里的对成本管理所下的定义是: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上述对成本管理的定义,尽管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本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应该说他们都没有真正的揭示成本管理的实质,而只是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某一方面的描述。葛家澍将成本管理定义为对产品成

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论文(doc 30页)

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论文(doc 30页)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次贷危机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有相应的转变与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战略成本管理如今已成为各行业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订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是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做文章。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竞争战略的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如售后服务)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也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所以,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浅显、片面的考虑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深入分析、多角度的看待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虽然为企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与更多的机遇,但也让企业开始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国际上一些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说本土企业的外部环境相当恶劣。而我们也与国际上的大企业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为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控制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再是单纯的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我们必须在管理上有所创新,采用战略的思想,进行企业的管理和成本的控制。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他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一角度对战略管理理 第 2 页

消费者购买意愿文献综述

消费者购买意愿文献综述 引言 购买意愿(Purchase Intent)是指消费者购买某个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所以购买意愿体现了消费者看待商品的主观性态度,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做出购买决策的概率大小。Ajzen 认为,意愿是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准备发生行为的决定。购买意愿是购买行为发生的前提,是购买商品之前的决定,因此,可以通过衡量购买意愿预测消费者购买决策。购买意愿分为正向意愿和负向意愿,正向行为意愿表示消费者对某个商品的购买可能性较大,反之,购买的可能性就较小。对于消费者而言,其要先产生消费者购买意愿,才能够产生消费者购买行为,因而,全面探索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全面把握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购意愿的途径,才能够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促进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营销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因而,全面探索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消费者意愿的理论依据 意愿是预测个体行为的重要因子之一,Eagly 和Chaiken(2016)认为“意愿是一种不同于个体态度的主观倾向,是个体实施某一行为之前有意识的动机”。Fishbein 和Ajzen(2015)指出,态度和意愿不同,预测个体是否会实施某一行为,不能根据个体支持或否定的态度,而是由他是否有采取行为的意愿决定,因此要预测消费者行为,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意愿——企业需要了解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以及如何利用市场营销和操作工具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者购买意愿可以被用来预测消费者消费量,代表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

二、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现状 陈毅文,马继伟(2016)认为,与传统购物模式相比,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样是指消费者购买某个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但是由于网络消费者的购物环境和方式均产生了变化,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有其自身的特质。网络消费者主要是通过浏览网店和与卖家交流等虚拟渠道获取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很多虚拟因素会影响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指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某个商品或者服务的可能性。 三、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梳理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全面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发现在购物环境下,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活以下两个方面: (一)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卖家因素研究 Arun (2016)发现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不仅包括卖家提供的产品属性(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卖家的服务质量也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他指出,可以从信息可靠性、相应及时性以及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这几个方面评家店家的服务质量,较高的服务质量可以帮助消费者提高购买效率,并且使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交易成本降低。因此,他认为,店铺提供的服务质量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刘洪研究消费者满意时,发现服务质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较大影响,服务质量主要表现在交互及时性、订购便利性、配送快捷性和网页合理性等方面,并将上述四个因素作为四个变量,研究结果表明,配送速度、网页合理性会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孙若凡(2016)研究消费者网购意愿的影响因素时,从网站和网站卖家两个方面建立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在C2C环境下,消费者对网站方面的感知风险直

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文献综述

论蒙牛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 .、八、- 刖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必须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实现企业的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本文通过对学者们的文献中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概述从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和库存成本控制三个方面为企业成本控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企业成本控制的定义、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库存成本控制和总结五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申晋霞(2011 )在《浅议企业成本控制》中指出:“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即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二、采购成本控制 钱茜(2010)在《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研究》中指出:“通过对采购流程的分析、准时采购模式、采购商品分类管理、引入价工程(VE理念,四个方面对采购控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实际经营中我们也有考虑到人的因素,即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心。”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采购成本控制不仅仅是材料采购的控制还有考虑到企业员工对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 唐怡铮(2005)在《刍议完善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中指出:“通过介绍美国、加拿大、韩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集中采购制入手,以我国人民银行为例,分析了我国人民银行的集中采购制度,剖析影响集中采购的各种因素,进而提出防范腐败、加强集中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最新理论前沿,其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外包和一体化等全球化组织生产选择。国际化路径选择部分以Melitz(2003)为基础,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全球组织生产选择部分以Antras(2003)为基础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本文按照这两个分支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文献,对各个模型及其扩展做了介绍,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字: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企业内生边界 正文 1 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新贸易理论”自1985年被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研究长期未能有大的突破,而在2003年,哈佛大学的梅里兹(Melitz, 2003)在著名的Econometrica 杂志发表了“贸易对行业内重新配置和总行业生产率的影响”一文,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也被称为“梅里兹模型”),终于打破了国际贸易研究的长期成绩,“新新贸易理论”也应运而生。 新新贸易理论,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2 梅里兹异质性企业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或工厂)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当前对这种差异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内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在那些影响等问题。 2.1 梅里兹模型 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Krugman (1980) 的贸易模型和Hpenhayn (1992) 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禅意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认为,存在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贸易格局中,贸易自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再分配,进而可以提高真个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具体而言,Melitz(2003)模型假定存在两个对等的国家:两国均有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要素L,同时存在贸易成本和沉没成本,根据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企业将分化为三种不同类型,即X型企业(Export Firms)、D型企业(Domestic Firms)和N型企业(Non-products)。其中,X型企业的生产率最高,其将同时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国际市场;D型企业的生产率居中,其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而N 型企业因其生产率低,成本过高而被淘汰出市场。 Melitz(2003)模型考虑了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下的动态效应,即效率最高的X型企业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的创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以及工人工资的增长,同时也导致生产要素和

成本控制文献综述

1 引言 在不断寻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今天,成本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重视成本。我国汽车行业历经多年,对成本控制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我国整体汽车制造业的成本控制体系还处于初中期的探索过渡阶段。而SAP系统是由德国SAP 公司开发的企业资源计划大型系统集成管理软件,包括财务、成本,资产、销售、原材料、生产等企业管理所有的基本功能,二者的相结合也使得成本控制体系更加完善,针对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情况,许多国内外专家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 研究成果 2.1 国外文献研究 Anthonia和Chiaka(2014)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的记录,在阿南布拉州小企业经营者的库存控制和定价能力的需要。在研究中采用了一个描述性的调查研究,其中涉及280个注册的小企业运营商在国家。研究发现,记录保持,存货控制和定价能力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但占有的水平仍低于预期。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最后提出了一个培训计划,是基于安装在小型企业运营商的对记录保持和库存控制技能的计划,需要的业务操作。 Onojah和Unegbu(2013)认为折旧是一个复杂的术语,会计实务标准状态下(SSAP)折旧是磨损。当它被看作是价格的下跌,应谨慎使用,尤其是在预期中的经济使用年限的资产是短暂的或用新技术时间的通用性,从而使恢复或替

换资产的账面价值是非常困难的。 Marie,Aleksej和Anthony(2013)基于对英国的服务管理中小企业(SME),投入到SAP业务的研究。实证研究突出了在面临真正的单一的SAP系统中,成本所出现的困难和过程的困难,是以确定的第三方供应商可以集成或定制SAP业务之一。 2.2 国内文献研究 金勇,X文敏(2013)认为SAP 系统对生产型企业在降低采购成本、精确库存控制、合理安排计划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说明了SAP 系统对企业采购的整合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并且采购成本下降不仅体现在企业现金流出的减少,而且直接体现在产品成本的下降、利润的增加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靳谊,兰凤霞,谭鹏云,袁伟,屈阳(2012)以安钢为案例基础,通过介绍安钢SAP 系统中生产计划管理的对主数据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订单执行、生产管理与成本管理的集成实现等,表明SAP系统完成了安钢的生产计划与管理控制一体化,实现了生产模式的跨越发展。 董国正(2012)认为SAP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各模块之间的数据是高度集成与共享的,标准成本体系属于管理会计的X畴,是产品成本控制过程中的重要前提与手段,并以估算举例的方式进行成本构成分析,表明SAP标准成本管理能够通过对产品成本的层层分解,细化并深化了成本费用管理,同时有助于企业深化体制改制,为评价责任中心业绩奠定了基础。 曹玲莉(2012)以XX柴油机股份XX为例,因发动机的高成本制造而带来

制造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制造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一、前言部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现代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强调以企业内部价值消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不能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有效的成本信息。因此,各国企业界一直在致力寻找一种能使企业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生存下去的成本管理模式。而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相融合,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能创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因此它愈来愈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 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对制造业企业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进行分析,找出其管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了解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及优势,并对制造业中成本管理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的前景进行研究,使成本管理研究更加科学性。 二、主体部分 (一)国外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 米切尔·马赫(1999)什么是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定义为建立他们的基本长期目标,必须采取必要的行动计划和资源配置,来引导整体计划。所谓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从战略角度提出了成本控制。在确定的原则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战略选择和设计将会导致最后的交货的商业产品和服务降低成本,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部分都追求最低的成本。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从成本角度来看,选择及优化经营战略的实施;第二,成本控制策略。 丽莎(2002)提出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的发展目标,成本也必须考虑

关于供应链金融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供应链金融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被国内外商业银行广泛关注的创新业务,不但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市场和盈利模式,而且由于其有效地降低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而日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的文献期刊研究,总结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背景及概念;并对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供应链金融创新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对我国更好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租赁。 1引言:供应链上物资的流通需要资金的有效支持。没有资金流和物流的匹配,供应链上 就会产生大量的资金缺口,并进而导致供应链条的链接不畅甚至断裂。因此,在“供应链竞争’的时代,注重于供应链上企业所从事的商品交易关系和相应担保、并为物流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的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背景进行梳理及给出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并通过对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实践创新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为国家提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建设性意见。 2供应链金融的背景及定义 2.1供应链金融的背景 2.1.1分工的演变和自造模式的变化 传统上,受市场交易成本的制约,产品链的绝大部分环节是在一个独立的企业内完成的,除了原材料需要到市场上进行采购之外,大部分中间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以及最终产品的组装完成,乃至销售,都是通过企业的集中管理来加以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的分工模式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分工从企业内转向企业间。过去,企业间的分工往往以产业或产品为界,而最近三四十年来,一个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在多个企业间进行分工协作已经成为分工的新潮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分工类型在整个产品链中的分布情况取决于两者进行转换时生产收益和交易成本的动态变化。制造模式的变化既有市场需求方面的考虑,也是基于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在过去纵向一体化的制造模式下,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其主要的手段是通过标准生产流水线进行大批量、少品种的规模化生产。这种生产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福特汽车公司。但是,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多样化,企业间分工趋势的强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兴起,市场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不断推出适应不同用户需要的新产品,谁就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大规模定制”成为许多世界级企业努力实现的生产模式。 2.1.2供应链管理的兴起 分工与制造模式的变化导致贯穿整个产品链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在纵向一体化的制造模式下,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集中在单个企业的管理层手里。但是,一旦生产环节分配到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