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_钱欣平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_钱欣平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_钱欣平

专论与综述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钱欣平1 阳永荣 孟 琴

(浙江大学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 杭州 310027)

摘要:综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中的影响。根据其分子结构特征,

系统分析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通过与难溶底物和微生物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烷烃摄取的

机理,利用该机理可以合理解释生理现象。生物表面活性剂还在参与细胞代谢活动的过程

中发挥特殊功能。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糖脂,鼠李糖脂,烃类发酵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2654(2002)0320075204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生成的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包括糖脂、多糖脂、脂肽、脂蛋白以及中性类脂衍生物等。它们的分子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疏油亲水的极性基团,如单糖、聚糖、氨基酸、肽和磷酸基等,另一部分是由疏水亲油的碳氢链组成的非极性基团,如饱和或非饱和的脂肪醇及脂肪酸等。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既亲油又亲水的两亲性分子结构,生物表面活性剂才能具有分散、加溶、润湿、渗透等性能,但它们的生理功能还不是很清楚[1]。

虽然大多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被看作是次级代谢产物,但它们对微生物的生长却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烃类的难溶性使得摄取烃类的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成,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使烃类在水溶液中有效扩散,并渗入细胞内部被同化分解。另一方面,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表面的疏水性能来影响微生物细胞与烃类之间的亲和力。除此之外,很多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杀菌活性,并在细菌滑动穿越界面的活动中以及适应恶劣环境的代谢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几乎所有这些生物功能均与它们的两亲性分子特征相关。

1 促进难溶底物的分散与吸收

烃降解酶往往嵌入于细胞质膜中或存在于细胞内,烃类底物必须通过外层亲水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才能被烃降解酶作用。因此,烃的疏水性是限制烃被摄取的主要因素,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正是促使烃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部。

生物表面活性剂促进烃吸收的作用在许多实验中均得到证实[2]。例如,1,500mg/L 的十八烷烃在300mg/L鼠李糖脂的作用下,扩散浓度提高了4个数量级,使20%的十八烷烃在84h内被P.areuginosa降解,而在没有鼠李糖脂存在的情况下,仅有5%的十八烷烃被利用。另外,P.areuginosa的一株缺陷型菌株无法利用石蜡进行生长,合成的鼠李糖脂明显较少,但加入少量鼠李糖脂可以修复它利用石蜡的能力。

实验发现[3],低浓度的鼠李糖脂促进十八烷烃扩散的能力明显优于高浓度的鼠李糖脂。研究鼠李糖脂浓度与十六烷烃生物降解速率的关系曲线,结果在1~50mg/L范

 收稿日期:2001201212,修回日期:2001203230

围内与50~500mg/L范围内,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线性关系,在较低的浓度范围内,十八烷烃可以被更快地利用。分析认为[4],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提高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率。一种途径在较低浓度下,显著降低界面张力,使烷烃得以有效扩散,增大油/水界面面积,从而便于细胞与较大油滴之间的直接接触。另一种途径是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即当活性剂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 MC)时,自由单体浓度不再增加,而是形成胶团,将有机物分子加溶在胶团中,然后被细胞吸收并降解。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进一步增加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几乎不再下降,而溶液中的胶团数目和尺寸却随之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越大,胶团形成得越多,难溶物也就溶解得越多。另外,微生物在烃类培养基中生长时,细胞结构明显不同[5]:胞内发生烷烃的累积,在它们的外面有一层特殊的膜状复合物;细胞的外表面变得不规整,出现褶皱。根据以上事实推测,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细胞壁的外表面出现一种特殊的吸收系统,将加溶了难溶底物的胶团直接运至与膜结合的酶系统或运入细胞内部。

生物表面活性剂胶团加溶难溶有机物的现象十分复杂,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形成多种胶团结构,胶团的大小与形状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与浓度[6]。疏水基碳原子数的增加将导致表面活性剂的亲油性增加,在水溶液中的胶团尺寸相应增加, C MC也下降。在活性剂浓度刚刚超过C MC时,胶团大多呈球状,极性基处在胶团外壳与水直接接触;当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浓度为10倍于C MC或更高时,从能量角度来讲形成球状是不利的,这时棒状胶团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当活性剂的浓度更高时,就会形成巨大的层状胶团。另一方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头部与疏水尾部的相对大小决定了胶团的形状。头部较大者易形成球状,头部较小、尾部较短者易形成棒状,而具有较长尾部的活性剂往往形成胶囊状胶团。

除了表面活性剂本身的性质与浓度之外,温度、无机盐、离子强度以及pH等均可以对C MC和胶团性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烃类的分散及生物降解[7]。例如,pH通过影响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聚集形式来影响烃类的扩散。在pH710,烷烃被插入胶团粒子中,烷烃的扩散最充分;在pH710~610,表面活性剂形成层状胶团,烷烃的扩散程度急剧下降;在pH610~515,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囊状胶团,烷烃的扩散程度再次提高。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往往生成多种结构型式的表面活性剂,这可能是微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表现[8]。由于环境对胶团的性质会产生影响,微生物便通过调节多种活性剂的组成分布,来保证烷烃得到最大程度的分散。如鼠李糖脂具有脂肪酸型和甲酯型两种存在形式:脂肪酸型的疏水端含有羰基基团,它携带的一个负电荷增强了鼠李糖脂和水的作用,减弱了和烷烃的作用,因此其水溶性很好,但在降低界面张力方面不是很有效;相反,甲酯型的疏水端多一个碳原子,形成胶团的尺寸较大,具有较低的C MC,可以产生更低的表面和界面张力。这样微生物就可以通过调节脂肪酸型和甲酯型两种形式鼠李糖脂的浓度,兼顾水溶性和亲油性两个矛盾,最大程度地适应各种不同环境。

2 调节细胞表面与难溶底物之间的亲和力

一些菌种合成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其它菌种在烃类培养基中的生长没有影响甚至产生抑制作用;烷烃的生物降解不仅取决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与用量,还与细胞的性质和浓度密切有关;理想的分散状况并不总是对应着较高的生物降解速率[9]。这

些说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微生物摄取烃类的过程中,不仅仅具有分散烃类的能力,还应该从细胞、生物表面活性剂、烃三个方面来分析。

油滴与细胞的直接接触常常是主要的烃吸收机制,而细胞表面的疏水性是决定细胞与烃类液滴接触的关键性质。烷烃的快速降解者具有较高的细胞疏水性,对烃类具有更高的亲和性,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烃类。而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慢速降解者的细胞疏水性,并直接影响生物降解速率。

生物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利用它们的亲水基或疏水基锚定于微生物细胞表面,将另一端暴露在外面,形成控制细胞表面疏水性或亲水性的调节膜。微生物也可以分泌生物表面活性剂于外部介质中,通过改变吸附界面的特性来调节细胞与界面之间的亲和力。如将疏水界面转换为亲水性质,使其只能与亲水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吸附于界面上的微生物能够通过释放细胞表面的全部或部分表面活性剂来实现脱附,这些表面活性剂将被留在界面上或介质中[10]。

3 其它生理功能

生物表面活性剂并不一定要在难溶性烷烃诱导作用下才能合成[2]。例如:Bacillus subtilis只能利用水溶性基质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而T1apicola产生的糖脂没有刺激菌种在烃类基质中生长的能力;不能利用十六烷烃生长的缺陷型菌株,当在葡萄糖培养基中生长时,却可以产生两倍数量的鼠李糖脂,而乳化作用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显然是不必要的。这些现象意味着生物表面活性剂除了可以促进难溶底物的摄取,还有其它生理功能。

生物表面活性剂往往具有抗菌活性。如Itoh实验室分离得到的鼠李糖脂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和抗枝原体的性能[11]。这可能仍与它们的两亲性分子特征直接相关。即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溶解异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来实现杀菌功能,或者通过改变环境的界面性质,使环境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过量合成往往需要培养基中含有大量的碳源,以及一些限制性条件,如限制性氮源、限制性Mg2+等[12]。从代谢的角度分析,培养基中碳比氮多时,细胞生长将持续到氮源耗尽。当细胞不再生长,需氮的生物合成反应亦不再进行时,碳仍可运入细胞,在细胞中经糖解或烃氧化,发生脂肪酸的累积。但当胞内脂肪酸浓度大于某一极限量时,细胞就不再能忍受其毒性。因此,脂肪酸与糖苷、氨基酸、磷酸基等结合,从而生成了各种生物表面活性剂。也就是说,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调节自身代谢过程的一种产物。

以石蜡等烃类作为发酵基质的微生物在限制性生长条件下和代谢转换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常常作为碳源和能量的储备物质发生累积,当细胞处于极度饥饿状态时,它们又会被氧化分解[13]。这类物质包括海藻糖脂、脂肽、脂肪酸等。而且微生物不能利用鼠李糖脂进行生长,但是它在生长后期也会发生降解,具体原因还不清楚。

另一方面,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的生长并不总是有利的。在中性环境中,低浓度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烃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带有负电,它与带负电的细胞壁产生静电排斥,从而强烈抑制细胞与烃的亲和,反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8]。另外,细胞与生物表面活性剂分子长期接触,不仅会对膜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还将引起膜活性的改变,干扰正常的摄取同化机制。

借助于代谢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确定具体的生物合成路径将有助于了解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理功能。生物表面活性剂中脂肪酸部分的合成单体或者是乙酰C oA 或者是烃的氧化中间体,乙酰C oA 是关键的合成中间体。在研究鼠李糖脂合成的相关基因时,利用分子克隆及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首先选育出鼠李糖脂合成的缺陷型菌株,分离得到鼠李糖脂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然后将其与野生型菌株的基因实行基因互补。分析发现,当鼠李糖脂的合成单体(T DP -鼠李糖和相应的脂肪酸)在细胞内已经存在时,鼠李糖脂的最终合成将被鼠李糖苷转移酶所催化。这类酶共有两种,负责催化四种鼠李糖脂的生成。而鼠李糖苷转移酶由rhlAB 基因编码,与rhlAB 基因位于同一个操纵子上的rhlR 基因和rhlI 基因顺序排列,负责调控rhlAB 基因的表达。RhlR 调控蛋白的活性受细胞密度以及由RhlI 蛋白形成的一种自诱导剂的影响。rhlI 基因缺陷的变异菌株不能合成鼠李糖脂[14]。

目前,关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合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只是处于初期阶段,进一步的遗传学和酶学研究将有助于详细了解它们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从而最终确定它们的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1]Lang S ,Wullbrandt D.Appl M icrobiol Biotechnol ,1999,51:22~32.

[2]Lin S C.J Chem T ech Biotechnol ,1996,66:109~120.

[3]Zhang Y,M iller R M.Appl Environ M icrobiol ,1992,58:3276~3282.

[4]Beal R ,Betts W B.J Appl M icrobiol ,2000,89:158~168.

[5]Angelova B ,Schmauder H P.J Biotech ,1999,67:13~32.

[6]徐燕莉.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8~54.

[7]Cham pion J T ,G ilkey J C ,Lam parski H ,et al .J C ol Interf Sci ,1995,170:569~574.

[8]Zhang Y,M iller R M.Appl Environ M icrobiol ,1995,61:2247~2251.

[9]Zhang Y,M iller R M.Appl Environ M icrobiol ,1994,60:2101~2106.

[10]Thomas R N.M icrobiol Rev ,1996,60:151~166.[11]Itoh A ,H onda H ,T om ita F ,et al .J Antibiot ,1971,24:855~859.

[12]Davis D A ,Lynch H C ,Varley J.Enzym M icrobial T ech ,1999,25:322~329.

[13]Lillie S H ,Pringle J R.J Bateriol ,1980,43:1384~1394.

[14]Ochsner U A ,Reiser J ,Fiechter A ,et al .Appl Environ M icrobiol ,1995,61:3503~3506.

 收稿日期:2001202228,修回日期:2001208215真空冷冻干燥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李 华 骆艳娥 刘延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 杨陵 712100)

摘要:真空冷冻干燥法是保藏微生物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提高真空冷冻干燥后微生物细胞的成活率人们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综述了真空冷冻干燥方法的原理、应用及提高真空冷冻干燥后微生物细胞成活率的方法。

关键词:真空冷冻干燥,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Q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2654(2002)0320078204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习 题 一、填空题 1、微生物的4种糖酵解途径中, 是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 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 途径的微生 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 是产生 4碳、5碳等中间产物,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前体物质的途径。 2、同型乳酸发酵是指葡萄糖经 途径降解为丙酮 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 还原为乳酸。异型乳酸发酵 经 、 和 途径分解葡萄糖。 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 。 3、微生物在糖酵解生成丙酮酸基础上进行的其他种类的发酵有丁二醇发酵、混 合酸发酵、 发酵和 发酵等。丁二醇发酵的主要产物 是 , 发酵的主要产物是乳酸、乙酸、甲酸、乙醇。 4、产能代谢中,微生物通过 磷酸化和 磷酸化 将某种物质氧化而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 等高能分子中;光合微生物则通过 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储存在ATP 中。 磷酸化既存在 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中。 5、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是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 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 系统,逐步释放出 能量后再交给 。 6、巴斯德效应是发生在很多微生物中的现象,当微生物从 转 换到 下,糖代谢速率 ,这是因为 比发酵作用更加有效地获得能量。 7、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外源电子受体,像 22322423、CO O 、S 、SO 、NO NO ----等无机化合物,或 等有机化 合物。 8、化能自养微生物氧化 而获得能量和还原力。能量的产生是 通过 磷酸化形式,电子受体通常是O 2。电子供体 是 、 、 和 ,还原

力的获得是逆呼吸链的方向进行传递,能量。 9、微生物将空气中的N 2还原为NH 3 的过程称为。该过程中 根据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之间相互的关系。固氮体系可以分为、和 3种。 10、次级代谢是微生物生长至或,以 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次级代谢产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如、、、、及等多种类别。 二、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来源于()。 (1)有机物(2)还原态无机化合物(3)氧化态无机化合物(4)日光2、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是最普遍的、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1)EMP途径(2)HEP途径(3)ED途径(4)WD途径 3、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 途径的 (1)EMP途径(2)HEP途径(3)ED途径(4)WD途径 4、酵母菌和运动发酵单胞菌乙醇发酵的区别是()。 (1)糖酵解途径不同(2)发酵底物不同 (3)丙酮酸生成乙醛的机制不同(4)乙醛生成乙醇的机制不同 5、由丙酮酸开始的其他发酵过程中,主要产物是丁酸、丁醇、异丙醇的发酵的是()。 (1)混合酸发酵(2)丙酸发酵(3)丁二醇发酵(4)丁酸发醇6、下列代谢方式中,能量获得最有效的方式是()。 (1)发酵(2)有氧呼吸(3)无氧呼吸(4)化能自养 7、青霉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肽聚糖合成的()。 (1)细胞膜外的转糖基酶(2)细胞膜外的转肽酶 (3)细胞质中的“Park”核苷酸合成(4)细胞膜中肽聚糖单体分子的合成 8、下面对于好氧呼吸的描述()是正确的。 (1)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都是无机化合物 (2)电了供体和电子受体都是有机化合物 (3)电子供体是无机化合物,电子受体是有机化合物 (4)电子供体是有机化合物,电子受体是无机化合物 9、无氧呼吸中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是()。 (1)还原型无机化合物(2)氧化型无机化合物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第四章微生物的培养与生长 所有生物为了生存都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所需的各种物质从中获得原料和能量以便合成新的细胞物质,生物所需的这些物质称之为营养物质。生物吸收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一般称为营养。营养物质是生物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失去这个基础,一切生物都无法生存,微生物也不例外。可见,营养对微生物的重要性。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分析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是了解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基础。主要成分:C、H、N、O和无机成分。其中主要是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核酸和无机盐。水分占90-97,其余占3-10%。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素化合物、氮素化合物、水分、无机盐类和生长素。这些物质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1)、供给微生物合成细胞物质的原料; (2)、合成代谢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调节新陈代谢。 (一)、碳源 碳源主要用来供给菌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构成军菌体细胞及代谢产物。常用的碳源有:糖类、脂肪和某些有机酸、部分醇类。 在某些特殊情况(如碳源贫乏),蛋白质水解产物或氨基酸等也可以被某些菌种作为碳源使用。由于菌种所含煤系统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各种菌能利用的碳源亦不相同。 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单糖和双糖是绝大部分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及霉菌可利用的碳源,大多数霉菌、放线菌和部分细菌可直接利用糊精和淀粉作为碳源。 (二)、氮源 氮源主要用来构成菌体细胞物质(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和含氮代谢产物。常用的氮源可分为两类: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黄豆饼粉、花生饼粉、棉籽饼粉、玉米浆、蛋白胨、鱼粉等属于有机氮源;氨水、硫酸铵、尿素、硝酸钠、硝酸铵和磷酸氢二铵等为无机氮源。

微生物代谢类型

一、微生物代谢类型: 1.细菌:原核类:具细胞结构,但细胞内无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无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细菌(杆状、球状、螺旋状)、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①细菌:三册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细菌的种类: 乳酸菌、硝化细菌(代谢类型); 肺炎双球菌S型、R型(遗传的物质基础); 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胞内寄生菌); 根瘤菌、圆褐固氮菌(固氮菌);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为基因工程提供运载体,也可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苏云金芽孢杆菌(为抗虫棉提供抗虫基因); 假单孢杆菌(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 甲基营养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微生物的代谢); 链球菌(一般厌氧型); 产甲烷杆菌(严格厌氧型)等 ②放线菌:是主要的抗生素产生菌。它们产生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环丝氨酸、多氧霉素、环已酰胺、氯霉素和磷霉素等种类繁多的抗生素(85%)。繁殖方式为分生孢子繁殖。 ③衣原体:砂眼衣原体。 2.病毒:病毒类: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包括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①动物病毒:RNA类(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脑膜炎病毒、SARS病毒) DNA类(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类(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大麦黄化病毒等) ③微生物病毒:噬菌体。 3.真核类: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成形的细胞核,包括: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等真菌及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大草履虫、小草履虫、变形虫、间日疟原虫等)等真核微生物。 ①霉菌:可用于发酵上工业,广泛的用于生产酒精、柠檬酸、甘油、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固醇、维生素等。在农业上可用于饲料发酵、生产植物生长素(如赤酶霉素)、杀虫农药(如白僵菌剂)、除草剂等。危害如可使食物霉变、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具致癌作用、镰孢菌毒素可能与克山病有关)。常见霉菌主要有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赤霉菌、白僵菌、脉胞菌、木霉等。

第二章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

第二章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 ?通过代谢调节,微生物可最经济地利用其营养物,合成出能满足自己生长、繁殖所 需要的一切中间代谢物,并做到既不缺乏也不剩余任何代谢物的高效“经济核算”。 ?微生物细胞具有高度严密的自我调节能力,这对于微生物在工业上的应用,则有利 也有弊。 2.1 酶的调节机理 ?微生物的自我调节作用都是通过协调控制酶来实现的,酶的生物合成受基因和代谢 物的双重控制。 2.1.1酶浓度的调控 2.1.1.1 酶的诱导合成 ?组成酶:细胞所固有的,经常存在于细胞内,以恒定速度和恒定数量生成,不随微 生物的代谢状态而变化的一类酶。 ?诱导酶:在一般情况下细胞内不生成或数量很少,这些酶只有在底物或其结构类似 物存在时才生成的一类酶。 ?组成酶和诱导酶是相对的概念。 ?酶的诱导合成现象是微生物普遍存在的,许多分解代谢的酶属于诱导酶类,有些合 成酶(如细胞色素)也是诱导酶类。 ?酶合成的诱导对于微生物的意义: 加强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避免了生物合成的原料和能量的浪费。 2.1.1.2 酶合成的反馈阻遏 ?当代谢途径中某终产物过量时,或培养基中已提供了此产物时,就会阻遏自身合成 途径中第一个酶或其他关键酶的进一步合成,从而控制代谢的进行,减少终产物的生成。这种效应称为反馈阻遏。 ?酶的阻遏在微生物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常出现在与氨基酸、嘌呤、嘧啶的生物合成 有关的酶中。 ?阻遏的类型主要有末端代谢产物阻遏和分解代谢产物阻遏两种。 (1)末端产物阻遏 指由某代谢途径末端产物的过量累积而引起的阻遏。 分支代谢途径 ?多价阻遏作用:每种末端产物仅专一地阻遏合成它的那条分支途径的酶。代谢途径 分支点以前的“公共酶”仅受所有分支途径末端产物的阻遏。 ?积累阻遏:每个分支合成途径的终产物仅部分地阻遏初始酶的合成,且各阻遏的百 分数,不管第二个阻遏物存在与否,都是一样的。 (2)分解代谢产物阻遏 ?二次生长现象 ?“葡萄糖效应”:葡萄糖干扰其他碳源利用的现象。 ?随后的研究表明,葡萄糖效应并非由葡萄糖直接造成,而是其某种分解代谢产物所 引起的。 ?分解阻遏不仅仅限于葡萄糖,其他碳源和氮源也能起相同作用。 ?分解代谢物的阻遏作用:指代谢反应链中,某些中间代谢物或末端代谢物的过量累 积而阻遏代谢途径中一些酶合成的现象。 ?分解代谢物阻遏对微生物的意义:

常见微生物的代谢方式

常见微生物的代谢方式 马丽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731100) 微生物种类繁多,代谢方式多样,本文将一些常见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归纳如下。所涉及生物中,除特别标注外,其它均为原核生物。 1、光能自养需氧型 这类微生物以光为能源,以CO2为主要碳源,适合生存于有氧环境,如:蓝藻、衣藻(原生生物)。 2、化能自养需氧型 这类微生物以无机化学能为能源,以CO2为主要碳源,适合生存于有氧环境,如:铁细菌、无色硫细菌、硝化细菌。 3、光能自养厌氧型 这类微生物如:绿硫菌,以光为能源,以CO2为主要主要碳源;有光合色素,进行光合作用获取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以无机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细胞物质。适合生存于无氧环境。 4、化能异养需氧型 这类微生物的能源和碳源均来自于有机物,适合生存于有氧环境,真菌和绝大多数的细菌都是这一类型,常见的有:霉菌(真核生物)、草履虫及变形虫(原生生物)、放线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麻风杆菌、黄色短杆菌、土壤农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等。 5、化能异养厌氧型 这类微生物的能源和碳源也是均来自于有机物,但是只有在缺氧的条件下才能很好的生长,如:乳酸菌、甲烷杆菌、反硝化细菌、破伤风杆菌、幽门螺旋杆菌。 6、化能异养兼性厌氧型 这类微生物的能源和碳源也是均来自于有机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均能生长,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真核生物)、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支原体、酿脓链球菌。 7、兼性营养需氧型 这类微生物比较少见,如:裸藻,又叫眼虫(原生生物),适合生存于有氧环境,它在含有有机物的水中,能够靠细胞膜吸取水里的有机物“食物”,过着动物式的化能异养生活。但是同时,眼虫的细胞中具有含叶绿素的叶绿体,在无有机物的情况下,能够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兼有光能自养和化能异养的代谢方式。 8、兼性营养兼性厌氧型 这类微生物也是比较少见,如:红螺菌,它的同化方式是兼性营养型,以光为能源,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以水或其他无机物作为供氢体,进行光合作用,还原CO2合成有机物。属于光能自养;或者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为主要碳源,并且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进行光合作用,同化有机物形成自身物质,属于光能异养。而它的异化方式也是兼性的,在湖泊、池塘的淤泥中进行厌氧呼吸;而在废水处理体系中却是需氧的。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论文

链霉素的代谢调控机制与应用 摘要: 链霉菌在生产抗生素方面的特殊作用使它成为放线菌中遗传育种的核心,近年来的进展主要在于原生质体融合、脂质体的使用、质粒及其它载体的发现和克隆技术工业应用。本文综述了链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代谢调节机制、链霉素发酵的代谢调控育种及其进展。 关键词:链霉素代谢调节育种思路应用 前言: 链霉素是1944年从灰色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碱性抗生素,分子式 C21H39N7O12.由链霉胍、链霉糖和N-甲基-L-葡萄糖胺组成的三糖苷,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链霉素肌肉注射的疼痛反应比较小,适宜临床使用,只要应用对象选择得当,剂量又比较合适,大部分病人可以长期注射(一般2个月左右)。所以,应用数十年来它仍是抗结核治疗中的主要用药。我国于1958年以来大量生产,目前已形成了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与能力。 链霉素发酵工业延续至今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和其它抗生素生产过程一样,它的菌体生长,产物形成等所涉及的一系列时刻变化着的生物化学和质量、能量传递过使链霉素发酵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同时又由于反应机理复杂,无合适的模型用以描述过程,使人们在其发酵操作上依赖经验甚于理论。这给链霉素生产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又给基于理论分析提高生产提供了可能。 1 链霉素生物合成的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 1.1 链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由D-葡萄糖和NH3合成链霉素的大致途径如图1所示[2]

从图l可看出,每生成1个链霉素分子都需消耗3个葡萄糖分子、7个HN 3 分子、 2个CO 2分子和l个甲硫氨酸分子。其中,有3个NH 3 分子是通过转氨基反应,分别把 氨基供体—谷氨酰氨、丙氨酸和谷氨酸的氨基结合到链霉胍上和L-葡萄糖胺的氨 基上,另外4个NH 3 分子是通过鸟氨酸环供给的,其中2个分子又由氨甲酰磷酸酯,另外2分子由天冬氨酸引入,最后转变为精氨酸的脒基,再转移到链霉胺衍生物 上。2个CO 2 也是通过鸟氨酸循环固定的。 1.2 链霉素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在链霉素生物合成中的调节机制主要有发酵阶段的转变、分解产物的调节以及无机磷的反馈抑制等方面。 1.2.1 发酵阶段的转变 催化链霉胍的2个转脒基反应的酶,在合成阶段开始时的突然出现是由于新的蛋白质的合成,而不是蛋白质的激活。 1.2.2 分解代谢产物的调节 对大多数微生物来说,甘露糖链霉素的生物活性只有链霉素的20%-25%。直到发酵后期才产生水解甘露糖链霉素的α-D-甘露糖苷酶,能迅速把甘露糖链霉素水解成链霉素和甘露糖,反应如下: 甘露糖苷酶 链霉素-甘露糖链霉素+甘露糖 1.2.3 无机磷的反馈抑制 正常生长所需的无机磷浓度抑制链霉素的形成。磷酸盐与链霉素的生物合成过程有密切关系,在链霉素生物合成中有几步磷酸酯酶所催化的去磷酸化反应。过量的磷酸盐会产生反馈抑制,阻抑这几步的一个或多个磷酸酯酶的活性或形成,因而抑制链霉素的合成,因此磷酸酯酶的活力与链霉素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此外磷酸盐还能调节链霉胍合成的关键酶——脒基转移酶的形成,高浓度磷酸盐严重阻遏该酶的形成。 2 代谢控制发酵育种的基本思想 根据代谢控制机制的研究表明,酶的生物合成受基因和代谢物的双重控制。一方面,从DNA 的分子水平上阐明了酶生物合成的控制机制,酶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有基因决定形成酶的分子化学结构;另一方面,从酶学的角度探讨,仅仅有某种基因,并不能保证大量产生某种酶。酶的合成还受代谢物(酶反应的底物、产物及其类似物)的控制和调节。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造就从遗传角度解除了微生物正常代谢控制机制的突变株。突破微生物的自我调节控制机制,而使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的有效措施如下: (1)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在这些缺陷型菌株中,由于合成途径中某一步骤发生缺陷,终产物不能积累,这样就解除了终产物的反馈调节,使之间产物积累或另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得以积累。 (2)选育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由于这样的突变株不再手正常反馈调节作用的影响,使终产物得以积累。 (3)选育细胞膜通透性突变株,以便使终产物在细胞内不能积累到引起反馈调节的浓度。 (4)利用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或条件突变株的方法,解除终产物对关键酶的调节。 (5)应用遗传工程技术,创造理想的超微生物(即构建目的工程菌株)。 此外,发酵的环境条件,如pH值、NH 的供应、溶氧水平、营养浓度控制表

2020高考生物 考点命题角度预测练习 考点27 微生物的

命题角度3 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1.右图是细菌的生长曲线,a、b、c、d分别表示细菌的不同生长时期。下列关于各时期细菌生理特点的叙述,正确 的是 A.a时期细菌生长繁殖慢,但合成诱导酶迅速 B.b时期代谢最旺盛,与a和c期共同构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C.c时期种内斗争非常激烈,死亡率远大于出生率 D.d时期初级代谢产物最多,人工连续培养可延迟该期的出现 [考场错解] C或D [专家把脉]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往往因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没有认真解读题意而误选。a时期为调整期,细菌生长繁殖慢,但诱导酶的合成是在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的共同控制。c时期为稳定期,种内斗争激烈,但细菌数目维持恒定,死亡率和出生率基本平衡。d时期为衰亡期,此时次级代谢产物已大量积累,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连续培养可延长稳定期。 [对症下药] B 专家会诊 单个微生物个体生长不明显,实际中常以微生物的群体为单位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重点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的四个时期(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的主要特征,复习中应注意对种群增长曲线与细菌生长曲线的比较、分析,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研究微生物群体生长的实际意义。对于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分别掌握温度、pH和氧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考场思维训练 1 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温度过高,发酵周期缩短,产量降低 B.温度不影响生物合成的途径 C.温度能影响菌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D.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所需的最适温度不一定相同 答案: B 解析:发酵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菌种吸收养物质时多数是主动输,需细胞提供能量,这与温度有关。 2 下图曲线表示一个细菌的种群数量在24小时内的生长情况。在后面时间段内细菌数量下降的最可能原因是 A.呼吸作用下降 B.营养物质消耗尽 C.分裂能力消失 D.所处的pH值改变 答案:B 解析:由于营养物质消耗而出现种内斗争导致数量下降。 探究开放题预测 预测角度1 微生物代谢和生物与环境知识的综合应用 1.人工种植蘑菇是一项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农业技术,请结合一些具体的生产环节和一些相关问题分析回答: (1)蘑菇培养基(菌床)中要加人大量的有机质,原因是。 (2)菌床在接种前要进行灭菌处理,否则很容易长出大量的霉菌。霉菌与蘑菇的关系一般为。 (3)种蘑菇所用菌种一般是新代蘑菇产生的一些褐色粉末,这些粉末实际上是,这种生殖方式在生物界属于生殖。 (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蘑菇属于者。

微生物的代谢及其调控

微生物的代谢及其调控

1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代谢包括微生物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1微生物物质代谢 微生物物质代谢是指发生在微生物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总和。 1.1.1分解代谢 分解代谢是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般可将分解代谢分为TP。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蛋白质、多糖及脂类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成氨基酸、单糖及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产物进一步降解成更为简单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以及能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产物,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ATP、NADH及FADH2;第三阶段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将第二阶段产物完全降解生成CO2,并产生ATP、NADH 及FADH2。第二和第三阶段产生的ATP、NADH及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可产生大量的ATP。 1.1.1.1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 (1)淀粉的分解 淀粉是许多种微生物用作碳源的原料。它是葡萄糖的多聚物,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之分。一般天然淀粉中,直链淀粉约占20%,支链淀粉约占80%。直链淀粉为α一l、4糖苷键组成的直链分子;支链淀粉只是在支点处由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 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是由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催化进行的。淀粉酶是一类水解淀粉糖苷键酶的总称。它的种类很多,作用方式及产物也不尽相同,主要有液化型淀粉酶、糖化型淀粉酶(包括β—淀粉酶、糖化酶、异淀粉酶)。 以液化型淀粉酶为例,这种酶可以任意分解淀粉的。α-l、4糖苷键,而不能分解α-1、6糖苷键。淀粉经该酶作用以后,黏度很快下降,液化后变为糊精,最终产物为糊精、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由于这种酶能使淀粉表现为液化,淀

微生物代谢与调控

一、金属离子或镁离子的意义 无机盐是微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物。它们为机体提供 必需的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机体中的生理作用:参与酶 的组成、调节酶的活性、维持细胞结构的稳定性、调节与维持 细胞的渗透压平衡、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某些微生 物生长的能源物质等。 ①镁离子可以抵消磷酸链上的负电作用,减少了酶和多磷酸核 苷链的作用;②磷酸基上镁离子和氧原子的相互作用,可以保 证核苷酸的构造,确保其与酶的特异性结合;③镁离子可以在 ATP-Mg复合体和酶之间提供额外的作用位点,从而提高结合 力。 二、生长曲线 是指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以细胞增长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时,可以绘出一个曲线,此曲线称为 生长曲线。 比生长速率μ:每小时单位质量的菌体所增加的菌体量称为菌 体比生长速率。它是表征微生物生长速率的一个参数,也是发 酵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推算过程假定在任何时间(t),微生物细胞数目的增长速 率(dN/dt)正比于已经存在的总细胞数目(N),则得:dN/dt=μN。 经积分得:lnNt-lnN0=μt,对于一倍增时间,t=td ,Nt=2N0 的培养物:ln2N0-lnN0=μtd。易得:μ=l n2/td 。参数含义

μ——比生长速率,单位h-1 t——时间,单位h N——任 何时间处微生物细胞量Nt——开始培养t时间过后生物细胞 量N0——开始时微生物细胞量td——倍增时间,即为微 生物细胞量变为原来的两倍所需的时间 意义:比生长速率就是菌体生长速率与培养基中菌体浓度之比,它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关,特别是在抗生素合成阶段,比生 长速率过大,菌体量增加过多,代谢向菌体合成的方向发展, 不利于合成抗生素。因此,必须将菌体比生长速率控制在一定 范围内,以便使抗生素的生产速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实际上 比生长速率是生长与死亡速率平衡的综合反映。 (μ=1/N*dN/dt)在对数生长期,μ是一个常数,这时 ln(N2/N1)=μt 代时generation time;doubling time,又称世代时间。当微生物 处于生长曲线的指数期(对数期)时,细胞分裂一次所需平均时 间,也等于群体中的个体数或其生物量增加一倍所需的平均时 间。 三、周质空间 细菌细胞周质又称膜间质,指位于大肠杆菌( Escher ichia col i ) 等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内膜和外膜之间的夹层空间,其大小随 环境与胞质间渗透压的变化而改变,约占整个细胞体积的24% -40%。外膜上存在较多非特异性的孔道蛋白( porins) ,能够允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与微生物的代谢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与微生物的代谢 教学目的: 1.识记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厌氧型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和厌氧型生物的主要特征 3.掌握化能合成作用的概念和实例以及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比较。 4.掌握应用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5.理解微生物的生长 教学重点: 1.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比较 2.微生物的代谢,生长 教学难点: 1.根据条件判断各类生物的代谢类型 2.微生物的代谢及调节生长 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内容全解: (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概念:是____中全部有序的______的总称。 对新陈代谢概念的理解可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1.从性质上看: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2.从方向上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3.从实质上看: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进行的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 4.从意义上看: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过程. (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概念:生物体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举例:_____植物等。 概念:生物体利用体外环境中物质的氧化放出的__能 合成有机物。 举例:_____等。 同化成自身组成物质,并贮存能量。 概念:必须依靠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举例:动物体内的寄生虫、____等。 特点:在有氧的情况下,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概念: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举例:________。 注意: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比较 1、微生物的营养

特别提醒: 1.“N·C·H·O”类营养物(如蛋白胨,牛肉膏)常是异养微生物的能源、碳源兼氮源。 2.生长因子虽是一种重要的营养要素,但它与碳源、氮源和能源不同,并非任何一种 微生物都须从外界吸收的。 3.应用:利用某些微生物碳源的特殊性解决环境污染、粮食危机等问题。 ①利用某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以石油作为碳源的原理,消除石油污染; ②运用某些细菌可以分解、利用氰化物、酚等有毒物质的原理处理有害物质; ③研究开发以纤维素、石油、二氧化碳等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工业微生物,解决工业发酵用粮与人们日常用粮的矛盾。

微生物的代谢及其调控

1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代谢包括微生物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1微生物物质代谢 微生物物质代谢是指发生在微生物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总和。 1.1.1分解代谢 分解代谢是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般可将分解代谢分为TP。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蛋白质、多糖及脂类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成氨基酸、单糖及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产物进一步降解成更为简单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以及能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产物,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ATP、NADH及FADH2;第三阶段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将第二阶段产物完全降解生成CO2,并产生ATP、NADH及FADH2。第二和第三阶段产生的ATP、NADH及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可产生大量的ATP。 1.1.1.1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 (1)淀粉的分解 淀粉是许多种微生物用作碳源的原料。它是葡萄糖的多聚物,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之分。一般天然淀粉中,直链淀粉约占20%,支链淀粉约占80%。直链淀粉为α一l、4糖苷键组成的直链分子;支链淀粉只是在支点处由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 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是由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催化进行的。淀粉酶是一类水解淀粉糖苷键酶的总称。它的种类很多,作用方式及产物也不尽相同,主要有液化型淀粉酶、糖化型淀粉酶(包括β—淀粉酶、糖化酶、异淀粉酶)。 以液化型淀粉酶为例,这种酶可以任意分解淀粉的。α-l、4糖苷键,而不能分解α-1、6糖苷键。淀粉经该酶作用以后,黏度很快下降,液化后变为糊精,最终产物为糊精、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由于这种酶能使淀粉表现为液化,淀粉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试题及答案doc资料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试 题及答案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试题 一.选择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7464939.html,ctobacillus是靠 __________ 产能 A. 发酵 B. 呼吸 C. 光合作用 答 :( ) 50781.50781.Anabaena是靠 __________ 产能. A. 光合作用 B. 发酵 C. 呼吸 答 :( ) 50782.50782.________是合成核酸的主体物。 A. 5----D 核糖 B. 5----D 木酮糖 C. 5----D 甘油醛 答 :( ) 50783.50783.ATP 含有: A. 一个高能磷酸键 B. 二个高能磷酸键 C. 三个高能磷酸键 答 :( ) 50784.50784.自然界中的大多数微生物是靠 _________ 产能。 A. 发酵 B. 呼吸 C. 光合磷酸化 答 :( ) 50785.50785.酶是一种 __________ 的蛋白质 A. 多功能 B. 有催化活性 C. 结构复杂 答 :( ) 50786.50786.在原核微生物细胞中单糖主要靠 __________ 途径降解生成丙酮酸。 A. EMP B. HMP C. ED 答 :( ) 50787.50787.参与脂肪酸生物合成的高能化合物是 __________。 A.乙酰CoA B. GTP C. UTP 答 :( ) 50788.50788.Pseudomonas是靠 __________ 产能。 A. 光合磷酸化 B. 发酵 C. 呼吸 答 :( ) 50789.50789.在下列微生物中 __________ 能进行产氧的光合作用。 A. 链霉菌 B. 蓝细菌 C. 紫硫细菌

微生物生长与控制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习题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连续培养 2.抗微生物剂 3.抗生素 4.抗代谢物 5.微生物的抗药性 6.灭菌 7.消毒 8.生长曲线 9.深层液体培养: 二、填空题 1.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分为、、和4个生长时期。 2.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和。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和;以生物量为指标来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有、和。 3.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1)和(2),其中(1)中常用的有、和。

4.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有和。 5.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和等。 6.对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物品可用或进行灭菌;而对牛奶或其他液态食品一般采用灭菌,其温度为,时间为。 7.通常,细菌最适pH的范围为,酵母菌的最适pH范围为,霉菌的最适pH值范围是。 8.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有、、、、和 等。 9.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和。 10.抗代谢药物中的磺胺类是由于与相似,从而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其不能合成。 三、选择题 1.以下哪个特征表示二分裂?() A、产生子细胞大小不规则 B、隔膜形成后染后体才复制 C、子细胞含有基本等量的细胞成分 D、新细胞的细胞壁都是新合成的。 2.代时为0.5h的细菌由103个增加到109个时需要多长时间?() A、40h B、20h C、10h D、3h 3.如果将处于对数期的细菌移至相同组分的新鲜培养基中,该批培养物将

处于哪个生长期?() A、死亡期 B、稳定期 C、延迟期 D、对数期 4.细菌细胞进入稳定期是由于:①细胞已为快速生长作好了准备;②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发生了积累;③能源已耗尽;④细胞已衰老且衰老细胞停止分裂;⑤在重新开始生长前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A、1,4 B、2,3 C、2,4 D、1,5 5.对生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最准确的方法是()。 A、比浊法 B、显微镜直接计数 C、干细胞重量测定 D、平板菌落记数 6.下列哪咱保存方法全降低食物的水活度?() A、腌肉 B、巴斯德消毒法 C、冷藏 D、酸泡菜 7.连续培养时培养物的生物量是由()来决定的。 A、培养基中限制性底物的浓度 B、培养罐中限制性底物的体积 C、温度 D、稀释率 8.常用的高压灭菌的温度是()。 A、121℃ B、200℃ C、63℃ D、100℃ 9.巴斯德消毒法可用于()的消毒。 A、啤酒 B、葡萄酒 C、牛奶 D、以上所有 10.()能通过抑制叶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 A、青霉素 B、磺胺类药物 C、四环素 D、以上所有 11.某细菌悬液经100倍稀释后,在血球计数板上,计得平均每小格含菌数为7.5个,则每毫升原菌悬液的含菌数为( )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种类很多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种类很多,已知的有37个大类,其中16类属于药物。在菌体对数生长期所产生的产物,如氨基酸、核并酸、蛋白质、核酸、糖类等,是菌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这些产物叫做初级代谢产物,许多初级代谢产物在经济上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分别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发酵工业。 在菌体生长静止期,某些菌体能合成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产物,如抗生素、生物碱、细菌毒素、植物生长因子等。这些产物与菌体生长繁殖无明显关系,叫做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多为低分子量化合物,但其化学结构类型多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多达47类,其中抗生素的结构类型,按相似性来分,也有14类。由于抗生素不仅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而且还有抗病毒、抗癌和其他生理活性,因而得到了大力发展,已成为发酵工业的重要支柱。 发酵工程亦称微生物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许多特殊功能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其基本环节是:菌种繁育一扩大培养一产品提取。发酵工程的产品有两类,一类是微生物本身,另一类是微生物的代谢物。微生物本身,有的可作细菌肥料,如固氮微生物肥料,可拌种施用;有的专吃有机物和有毒物质,以达到净化水的目的;有的可大量培养酵母细胞,生产单细胞蛋白。 其代谢产物,有的可用来生产抗菌素,有的可用来生产氨基酶和核苷酸,有的可用来分解秸秆,制造酒精。馨曲霉为何被称作酿造“博士”在真菌家族中有一位酿造“博士”,叫曲霉,味道鲜美的腐乳就是靠它酿制成功的。豆腐是制腐乳的原料,由于豆腐中含有的蛋白质不易被水溶解,所以未经加工的豆腐淡而无味。 曲霉有一个“绝招”,它可以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的酶,把豆腐中丰富的蛋白质分解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刺激人舌头上的味蕾,于是人就尝到了鲜味。曲霉的菌丝有膈膜,属于多细胞霉菌。它的菌落带有各种颜色,黄曲霉、红曲霉、黑曲霉等曲霉菌,就是由菌落的颜色而得名。 曲霉具有能分解蛋白质等复杂有机物的绝招,从古至今,它们在酿造业和食品加工方面大显身手。早在2 000年以前,中国人民已懂得依靠曲霉来制酱;民间酿酒造醋,常把它请来当主角。中国特有的调味品豆豉,也是曲霉分解黄豆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一、目的要求 掌握微生物代谢和呼吸类型,调控方式。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能量代谢 2.微生物独特的代谢途径 3.微生物代谢的调控 4.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三、重点与难点内容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次级代谢及产能方式。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 新陈代谢(metabolism)简称代谢,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分解代谢是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腺苷三磷酸(ATP)形式的能量和还原力的作用;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正好相反,是指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形式的能量和[H]式的还原力一起合成复杂的大分子的过程. 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中心任务是生物体如何把外界环境中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通用能源——ATP。对微生物来说,它们可利用的最初能源有三大类即:有机物、日光和还原态无机物。 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反应的总称。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失去电子;生物氧化的过程可分为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三个阶段;生物氧化的功能则有产能、产还原力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三种。异养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的方式,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分成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而呼吸以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1.发酵

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成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在发酵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因此只释放出一小部分的能量。发酵过程的氧化是与有机物的还原偶联在一起的。被还原的有机物来自于初始发酵的分解代谢,即不需要外界提供电子受体。 发酵的种类有很多,可发酵的底物有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其中以微生物发酵葡萄糖最为重要。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主要分为四种途径:EMP、HMP、ED、磷酸解酮酶途径。 (1)E MP途径 整个EMP途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认为是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及能量释放的准备阶段,只是生成两分子的主要中间代谢产物:甘油醛-3-磷酸。第二个阶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合成ATP并形成两分子的丙酮酸。在糖酵解过程中,有两分子ATP用于糖的磷酸化,但合成出四个分子的ATP,因此每氧化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净得两个ATP。 在两分子的1,3-二磷酯甘油酸的合成过程中,两分子NAD+被还成为NADH。然而,细胞中的NAD+供应是有限的,假如所有的NAD+都转化为NADH,葡萄糖的氧化就得停止。因为甘油-3-磷酸的氧化反应只有在NAD+存在时才能进行。这一路径可以通过将丙酮酸还原,使NADH 氧化重新成为NAD+而得以克服。例如在酵母细胞中丙酮酸被还原成为乙醇,并伴有CO2的释放。而在乳酸菌细胞中,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对于原核生物细胞,丙酮酸的还原途径是多样的,但有点是一致的:NADH必须重新被还原成NAD+,使得酵解过程中的产能反应得以进行。 EMP途径可为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提供ATP和NADH,其中间产物又可为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提供碳骨架,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逆转合成多糖。 (2)H MP HMP途径是从葡萄糖-6-磷酸开始的,HMP途径的一个循环的最终结果是一分子葡萄糖-6-磷酸转变成一分子甘油醛-3-磷酸,三分子CO2和六分子NADPH。一般认为HMP途径合成不是产能途径,而是为生物合成提供大量的还原力(NADPH)和中间代谢产物。如核酮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某些辅酶及组氨酸的原料。另外HMP途径中产生的核酮糖-5-磷酸,还可以转化为核酮糖-1,5-二磷酸,在羧化酶作用下固定CO2,对于光能自养菌、化通自养菌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这条途径中产

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之微生物的营养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 一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的 1.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和功能(D:应用)。2.培养基的种类和培养基配制的原则(D:应用)。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的来源和功能。 (2)培养基配制的原则。 2.教学难点 培养基配制的原则。 教学过程 【板书】 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功能:如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微生物培养基配制的原则 的营养 培养基的种类 【注解】 (一)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功能 1.碳源 (1)概念: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 (2)常用:糖类最常用(葡萄糖) 无机碳源:CO2、NaHCO3 有机碳源:糖类等 (3)功能:构成细胞和一些代谢产物;同时也是异养型生物的能源。 2.氮源 (1)概念: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2)常用:铵盐、硝酸盐最常用 无机氮源:N2、NH3、NH4+、NO3— 有机氮源:尿素、牛肉膏、蛋白胨 (3)功能:合成蛋白质、核酸、含氮的代谢产物 (4)有些含C.H、O、N的有机物既可作氮源,也可作碳源 3.生长因子 (1)概念: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2)补充原因:微生物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 (3)常用:酵母膏、蛋白胨、动植物组织提取液等 4.水和无机盐 【例析】 .可以作为硝化细菌碳源、氮源及能量来源的物质依次是(D) A.含碳有机物、氨、光B.含碳无机物、氮、氮 C.含碳有机物、氨、氨D.含碳无机物、氨、氨 (二)培养基配制的原则 1.目的要明确:培养微生物的代谢类型 2.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和比例。最重要的是碳源和氮源的比例。 如C∶N=4∶1时,菌体大量繁殖,产谷氨酸很少;而C∶N=3∶1时,菌体繁殖受抑制,但谷氨酸产量大增。 3.PH要适宜:细菌6.5~7.5、放线菌7.5~8.5 (三)培养基的种类 1.根据物理性质划分:液体(工业生产)、半固体(观察运动)、固体培养基(分离、鉴定)2.根据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划分:天然培养基(成分不明,用于工业生产)、合成培养基(成分明确,用于分类、鉴定) 3.根据用途划分 (1)选择培养基: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如青霉素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不抑制酵母菌和霉菌;高浓度食盐可抑制多种微生物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 (2)鉴别培养基: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用于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加入伊红-美蓝,可鉴别是否有大肠杆菌,有则菌落呈深紫色。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5.2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代谢(metabolism)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它主要由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两个过程组成。 分解代谢是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一般可将分解代谢分为三个阶段(图 3.6):第一阶段是将蛋白质、多糖及脂类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成氨基酸、单糖及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产物进一步降解成更为简单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以及能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产物,在这个阶段会产 生一些ATP、NADH及FADH 2;第三阶段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将第二阶段产物完全降解生成CO 2 , 并产生ATP、NADH及FADH 2 。第二和第三阶段产生的ATP、NADH及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可产生大量的ATP。

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能量。合成代谢所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来源于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或环境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 在代谢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解代谢产生化学能,光合微生物还可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这些能量除用于合成代谢外,还可用于微生物的运动和运输,另有部分能量以热或光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微生物产生和利用能量及其与代谢的关系见图3.7。 5.2.1生物氧化: 分解代谢实际上是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生物氧化,是一个产能代谢过程。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被微生物直接利用,也可通过能量转换储存在高能化合物(如ATP)中,以便逐步被利用,还有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到环境中。不同类型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所利用的物质是不同的,异养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自养微生物则利用无机物,通过生物氧化来进行产能代谢。 1.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异养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的方式,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分成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而呼吸又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_钱欣平

专论与综述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钱欣平1 阳永荣 孟 琴 (浙江大学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 杭州 310027) 摘要:综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中的影响。根据其分子结构特征, 系统分析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通过与难溶底物和微生物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烷烃摄取的 机理,利用该机理可以合理解释生理现象。生物表面活性剂还在参与细胞代谢活动的过程 中发挥特殊功能。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糖脂,鼠李糖脂,烃类发酵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2654(2002)0320075204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生成的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包括糖脂、多糖脂、脂肽、脂蛋白以及中性类脂衍生物等。它们的分子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疏油亲水的极性基团,如单糖、聚糖、氨基酸、肽和磷酸基等,另一部分是由疏水亲油的碳氢链组成的非极性基团,如饱和或非饱和的脂肪醇及脂肪酸等。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既亲油又亲水的两亲性分子结构,生物表面活性剂才能具有分散、加溶、润湿、渗透等性能,但它们的生理功能还不是很清楚[1]。 虽然大多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被看作是次级代谢产物,但它们对微生物的生长却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烃类的难溶性使得摄取烃类的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成,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使烃类在水溶液中有效扩散,并渗入细胞内部被同化分解。另一方面,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表面的疏水性能来影响微生物细胞与烃类之间的亲和力。除此之外,很多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杀菌活性,并在细菌滑动穿越界面的活动中以及适应恶劣环境的代谢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几乎所有这些生物功能均与它们的两亲性分子特征相关。 1 促进难溶底物的分散与吸收 烃降解酶往往嵌入于细胞质膜中或存在于细胞内,烃类底物必须通过外层亲水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才能被烃降解酶作用。因此,烃的疏水性是限制烃被摄取的主要因素,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正是促使烃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部。 生物表面活性剂促进烃吸收的作用在许多实验中均得到证实[2]。例如,1,500mg/L 的十八烷烃在300mg/L鼠李糖脂的作用下,扩散浓度提高了4个数量级,使20%的十八烷烃在84h内被P.areuginosa降解,而在没有鼠李糖脂存在的情况下,仅有5%的十八烷烃被利用。另外,P.areuginosa的一株缺陷型菌株无法利用石蜡进行生长,合成的鼠李糖脂明显较少,但加入少量鼠李糖脂可以修复它利用石蜡的能力。 实验发现[3],低浓度的鼠李糖脂促进十八烷烃扩散的能力明显优于高浓度的鼠李糖脂。研究鼠李糖脂浓度与十六烷烃生物降解速率的关系曲线,结果在1~50mg/L范  收稿日期:2001201212,修回日期:2001203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