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提要(激素-生理-生殖-衰老-逆境)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提要(激素-生理-生殖-衰老-逆境)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提要(激素-生理-生殖-衰老-逆境)

植物的成熟与衰老生理

第一节成熟生理

一.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贮藏物质的变化:

1.糖类的变化:可溶性糖→淀粉。

淀粉磷酸化酶活跃。施磷有使籽粒饱满的作用。

2.脂肪的变化:

(1)脂肪来源:可溶性糖→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脂肪.

(2) 成熟过程中酸价降低,说明…………

(3)碘价升高,说明…………;饱满的种子,油脂品质好。

3.蛋白质的变化:(豆类种子) :运进氨基酸和酰胺

在果皮中合成蛋白质暂存→分解成酰胺运进种子→合成贮藏蛋白。

4.非丁(植酸钙镁)合成.

(二)其他生理变化

1.呼吸强度下降:受精时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休眠期降至最低。

2.种子含水量下降,干重增加。

3.核酸含量变化:受精后迅速上升,至干重最大时停止上升,以后稍下降。

(三)内源激素变化:CTK、GA、IAA、ABA随种子成熟相继出现高峰。

(四)环境条件对种子成熟的影响

1.温度:温度适宜有利于成熟,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温度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成熟期较低温度有利于大豆脂肪的合成,但不利于蛋白质合成,从南向北,大豆脂肪含量逐渐升高,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

温度对脂肪品质的影响:亚麻种子成熟期较低温度和较大昼夜温差有利于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相反情况下有利于饱和脂肪酸形成,故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容易获得高品质的干性油。

2.水分:湿度适宜促进成熟;较低湿度有利于蛋白质合成,从南向北,小麦蛋白质

含量逐渐升高。湿度过低会严重影响禾谷类种子的灌浆,造成减产

小麦成熟期的灾害性气候—干热风:日最高气温≥30O C,空气湿度≤30%,并伴有3m/秒西南风。干热风的危害:根系迅速衰老死亡,有机物运输发生障碍,植株早衰甚至青枯。碳水化合物水解酶活性大于合成酶,种子干缩,产量锐减。

但蛋白质合成受影响相对较小。

3.光照:光照强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4.矿质营养:N多晚熟,增施P、K肥有利于成熟。N利于提高蛋白质含量;P有效

提高单粒重;K能显著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输。

(五).谷物籽粒空瘪的原因

1.内因:花粉败育或畸形;雄性不育;小花退化; 开花晚的小花竞争能力差;

2.外因:光照不足、温度不适,影响发育花粉发育;水分失当;营养不良。

二.果实的生长与成熟生理

(一).(肉质)果实的生长:

1.果实发育时间:几十天~100多天.

2.果实生长曲线: “S”形和双“S”形.

3.内源激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

(二)果实成熟的生理生化变化

1.呼吸作用的变化:

(1)跃变型果实:受精及幼果期呼吸最高,随果实发育逐渐降低,成熟初期降至平

稳水平,成熟末期急剧升高,最后又降低。(乙烯与呼吸跃变)

(2)非跃变型果实:成熟前无呼吸突越式升高现象。柑橘、菠萝、葡萄、草莓等。两类果实在生理生化方面的区别:

a.跃变型果实成熟前期贮藏物中有不溶性成分,通过呼吸高峰使之分解,非跃变

型果实先期贮藏的也是可溶性物质;

b.跃变型果实成熟前期水解酶活性低,通过加强呼吸使之升高,非跃变型果实呼

吸酶活性变化不大;

c.跃变型果实成熟期产生大量乙烯,其过程可为外源乙烯所催化;非跃变型果实

ETH含量变化不大,外源乙烯不能刺激产生内源乙烯。

2.有机物的转化

(1)糖的转化——甜味增加:淀粉→可溶性糖(果实变甜变软);有机酸→可溶

性糖;

(2)有机酸转化——酸味减小:有机酸作为呼吸基质被分解;转化成糖;与K+、

Ca2+等结合成不溶性盐;与醇作用生成酯。

(3)单宁的转化——涩味消失:被氧化成花青素;凝结成不溶性盐。

(4)芳香物质形成——香味出现:醇与酸结合成酯;醛等芳香物质生成。

(5)果胶物质转化——果实变软:原果胶→可溶性果胶→果胶酸→半乳糖醛酸.

(6)色素的变化——果实变艳:叶绿素解体;类胡萝卜素显色;花青素合成。

(7)内源激素的变化:促长类激素逐渐下降;ETH释放增加;ABA含量升高。

(三)鲜果贮藏保鲜的原理和技术

1.果实保鲜原理:抑制呼吸;保持水分.

2.保鲜的方法和技术:冷库贮藏;气调贮藏;塑料薄膜包装;化学控制.

第二节植物的衰老

一.植物衰老的概念、类型与意义

1.概念:植物的器官或整体的生命功能衰退,最终导致自然死亡的一系列过程。

2.衰老的类型

(1)整体衰老:如一次结实植物的衰老。

(2)地上部分衰老:多年生宿根植物的衰老。

(3)脱落衰老:器官的衰老。

(4)渐进衰老:多年生植物的整体衰老。

3.衰老的意义:是物种在个体水平上的新陈代谢中进化、更新和发展。是物

种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所形成的对于不良环境的生理适应。有利于保存和延续种族的发展。

二.衰老的形态特征:黄化;生长减缓;萎缩。

三.植物衰老的生理生化生化变化

1.激素代谢失常

2.物质代谢失衡:多种物质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3.细胞膜结构异常

⑴膜脂肪酸饱和程度增高,脂肪酸链延长,流动性降低→由液晶态→凝固态→失

去弹性,易受损→半透性不同程度丧失→细胞器解体。

⑵磷脂在各种磷脂酶(A1.A2.B.C.D)的作用下水解,产生胆碱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

后者与氧气作用形成脂肪酸过氧化物,并进一步形成自由基、醛、烃等有害物质。

4.细胞器异常甚至解体:膜脂、膜结构的破坏及蛋白质的减少,使细胞器破裂或

扭曲变形,数量减少,功能失常。(线粒体扭曲-解体,内质网.核糖体减少,核膜裂损,液泡膜、质膜解体,溶酶体破裂。

5.呼吸失常

⑴速率失常,先升后降或失去稳态,或出现类似呼吸高峰的特征;

⑵呼吸商变化,呼吸基质由糖转变为氨基酸;

⑶氧化磷酸化解偶联,P/O比下降,产生ATP减少。

6.光合速率下降:叶绿素含量及a/b比值下降,叶绿体外膜消失,类囊体膜解体。

7.植株抗逆性整体下降。

三.植物衰老机理

(一)营养与衰老:认为是生殖器官的出现使养分亏缺导致衰老。

缺陷:即使为植物补充充分的营养或不断摘除花果,但只能延缓衰老, 并不能阻止衰老;雌雄异株植物的雄株不结实,但并不能避免衰老.

(二)核酸与衰老:认为是核酸的结构出错或含量不足引发衰老。

1.差误理论:认为复制.转录.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导致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或高级结

构出现错误,无功能蛋白的积累导致衰老。

2.核酸降解:核酸的分解大于合成,使核酸含量下降。

(三)自由基与衰老:认为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破坏是造成衰老的主要原因。

1.自由基的概念:指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分子或离子。

2.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伤害

(四)内源激素与衰老:认为ETH和ABA是引发衰老的激素,ETH可增加膜的透性,引起呼吸加强;并可改变呼吸途径,使抗氰呼吸加强,消耗呼吸基质增多,但产生ATP减少;还可以加速活性氧的产生.

四.植物衰老的调节

(一)生境条件对衰老的调控

1.温度高温和低温伤害都可引发自由基产生,引发衰老,高温的作用更明显;

2.光照光下延迟衰老,黑暗启动衰老。长日照促进GA合成,延缓衰老;短日照

促进……;

3.气体成分O2含量高引发衰老,CO2抑制衰老;

4.水分不适的水分条件引发衰老;

5.矿质营养N、Ca2+ 、Ag+、Ni2+等延缓衰老。

(二)植物自身对衰老的调节

1.激素调节

2.通过自身防护体系清除自由基:

⑴非酶促防护体系:通过抗氧化物清除自由基.

⑵酶促防护体系: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

(三)基因调控:认为生物体内存在着衰老基因,该基因的启动可启动衰老。

第三节植物的休眠

休眠:在不良环境和季节来临之前,植物整体或某些器官代谢缓慢,甚至完全停止生长的现象。

一.休眠器官、类型和阶段

1.休眠器官:种子休眠;芽休眠;地下器官休眠.

2.休眠类型:

(1)真正休眠(绝对休眠,生理休眠):内因性休眠。未完成时, 再适宜的生长条件也不萌发。

(2)强迫休眠(相对休眠):外因性休眠。条件适宜时就萌发。

二.休眠诱导与解除的因子

(一)光照的影响:光照长度和光质均影响休眠.

1.光照长度与休眠

光照长度对休眠的影响:冬眠植物:短日照诱导休眠,长日照解除休眠。

光质对休眠的影响: 暗间断处理,红光抑制休眠,远红光促进休眠。说明光敏素参与休眠过程的控制。

2.光照感受部位:叶片,顶端分生组织。

3.光照影响休眠的机理:与内源激素合成有关。冬眠植物:短日照→ABA合成→休眠;长日照→GA合成→解除休眠

(二)温度与休眠

1.休眠期的低温需要量:植物在冬眠期对低温有质和量的要求。质:0~7.2 ℃为有效低温。量:完成冬眠所需要的最低低温时数。

2.休眠期的高温延长:在低温需要量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如果出现20 ℃以上高

温,不但不能打破休眠,反而会使休眠期延长,高温出现次数越多,休眠期就越长。

3.被迫休眠的解除与温度的关系:在满足低温需要量后,提高温度可解除休眠。

4 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与休眠:一个环境因子对休眠的影响, 往往需要以另一条件为保障。如短日照是休眠的主导因子,但只有在21~27 ℃下,短日照的效应才明显。15~21℃下,作用就不明显。水分及N肥缺乏也可引发休眠。水肥充足时,首先是温度制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光照控制休眠。

三.休眠时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

1 .呼吸:芽在整个休眠期,呼吸速率是倒置的单峰曲线。认为芽鳞形成限制了芽

对氧气的利用是休眠的原因之一;缺氧达到一定程度时,无氧呼吸的产物乙醇、乙醛等又能打破休眠。

2. 贮藏物质的变化:糖类:初期总糖降低,淀粉增加,之后相反。脂类:逐渐增加,至深休眠时达到最高。糖和脂有防止原生质脱水的作用。

3 核酸与蛋白质的变化:合成速率明显下降。

4 激素的变化:休眠期:ABA增多;解除休眠:GA增多。

四植物休眠的人工控制

1 诱导休眠: 缩短日照;低温处理(逐渐降温);激素处理(ABA);干旱处理(逐渐)

2 打破休眠:低温处理:层积(变温比恒温好);高温处理:在满足低温需要量

以后;药剂处理:IAA、NAA、2,4-D、GA、6-BA等

第四节器官的脱落

一.概念:植物器官自然脱离母体的现象.

正常脱落、胁迫脱落、生理脱落

二.脱落机理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学 【案例导入】 李丽,26岁,已婚,早上不小心从高处骑跨式摔落,患者外阴受伤,自述疼痛难忍,体检发现外阴有大片血肿。病人询问护理人员,自己是哪里损伤?今后会不会对怀孕和分娩有影响呢? 女性生殖系統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内生殖器官位于骨盆内,骨盆的结构及形态与分娩密切相关;骨盆底组织承托内生殖器官,协助保持其正常位置。内生殖器官与盆腔内其他器官相邻而且血管、淋巴及神经也有密切联系。盆腔内某器官病变可累及邻近器官。三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第一节女性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是指生殖器官外露的部分又称外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阴蒂、前庭球和前庭大腺等(图1-1)。

图1-1 女性外生殖器 (一) 阴阜阴阜位于耻骨联合的前面,皮下有丰富的脂肪组织。青春期开始,该部的皮肤开始生长卷曲的阴毛,分布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阴毛的密度和色泽存在种族和个体差异。 (二)大阴唇大阴唇为外阴两侧一对纵长隆起的皮肤皱襞。其起自阴阜,止于会阴。大阴唇外侧面有皮脂腺和汗腺,青春期长出阴毛;其内侧面皮肤湿润似粘膜。大阴唇皮下脂肪层富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受伤后易出血形成血肿。未婚妇女的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经产后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呈萎缩状,阴毛稀少。 (三)小阴唇小阴唇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含神经末梢,极其敏感,两侧小阴唇在前端相互融合,并分为前后两叶包绕阴蒂,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形成阴蒂系带。小阴唇后端与大阴唇后端相会合,在正中线形成阴唇系带。 (四)阴蒂阴蒂位于两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系海绵体组织,具有勃起性。它分为三部分,前端为阴蒂头,显露于外阴,富含神经末梢,极敏感;中为阴蒂体:后为两个阴蒂脚,附着于两侧耻骨支。 (五)阴道前庭阴道前庭为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前为阴蒂,后为阴系带。此区域内,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阴道口,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有一浅窝,称舟状窝(又称阴道前庭窝)。在此区域内尚有以下各部: 1.前庭球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由具有勃起性的静脉丛构成。其前部与阴蒂相接,后部与前庭大腺相邻,表面被球海绵体肌覆盖。 2.前庭大腺又称巴多林腺,位于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1~2cm),向内侧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黏液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此,若因腺管口闭塞,可形成囊肿或脓肿。 3.尿道口尿道口位于阴蒂头后下方的前庭前部,略呈圆形。其后壁上有一对并

例析高中生物中的几种反馈调节模型

例析高中生物中的几种反馈调节模型 尹利军 (河北省迁安市第一中学 064400) 反馈调节(feedback)又称回馈调节,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作用,使输出进一步增强的调节叫做正反馈调节;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减弱的调节叫做负反馈调节。 在生物系统中,反馈调节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方式,存在于生物的各个层次和各项生命活动之中,本文从生命活动的四个方面对反馈调节模型进行例题解析,供学习参考。 1 内环境稳态平衡中的反馈调节 生物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体内复杂精密的调控机制使得机体具有高度的有序性和整体性.一个正常的生物体内的血糖浓度、PH 值、体温、渗透压等各种理化性质,通过反馈调节总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如,当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发生变化时,一方面机体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另一方面也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分泌腺间接作用进行反馈调节,两方面共同作用最终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时,下丘脑一方面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通过这样的反馈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趋于恢复正常;血钾含量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通过醛固酮的分泌使无机盐的浓度恢复正常;体温调节也是如此,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分泌来进行调节……可以看出,每一种理化性质发生波动,总会通过相关的生理反馈调节过程达到平衡,这种平衡就构成了稳态,稳态不仅是一种生理状态,更是复杂、精密的反馈调节的结果。 例1 图1为血糖的生理调节模型,判断错误的是( ) A 、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 ,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 、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 ,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C 与 D 表现为拮抗作用 D 、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根据C 能够使血糖下降,判断C 是胰岛素;D 能够使血糖 上升,判断D 是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 素,是体液调节。C 、D 维持血糖稳定,表现为相互拮抗。血糖下降刺激 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 ,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应该属于神 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答案 B 例2 随着现代人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包装 饮用水的固定消费群。各种各样的包装饮用水都标榜着有益于人体某方 面的健康。诸如富氧水(加入氧的纯净水),酸碱性离子水(把水电解 为酸性和碱性离子水,人可按需取用,碱性离子水据说对消化很有帮 助),纯水(去除了溶解性矿物质及其他有害物的水),超净水,天然矿 泉水等等。 (1)水对人体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写出一项人体内水所起的重要生理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角度看,饮用“酸碱性离子水”是否具有生理意义? 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10×2分=20分) 1、光饱和点 2、植物激素 3、衰老 4、乙烯的“三重反应” 5、种子休眠 6、光周期现象 7、春化作用 8、植物细胞全能性 9、光周期现象 10、冻害 二、填空题(60×0.5分=30分) 1、蒸腾作用常用的指标有、、。 2、完整的C3碳循环可分为、、个阶段。 3、植物呼吸过程中的氧化酶,除细胞色素氧化酶外,还有、、和()等酶。 4、细胞内需能反应越强,ATP/ADP比率越,愈有利于呼吸速率和、ATP的合成。 5、目前,大家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大类、、、、。 6、植物体内IAA的合成,可由经氧化脱氨,生成,或经脱羧生成,然后再经脱羧或氧化脱氨过程,形成,后者经作用,最终生成IAA。 7、培养基中,IAA/CTK的比例,决定愈伤组织的分化方向,比例高,形成,低则分化出。 8、1926年,日本科学家黑泽在研究时发现了。 9、起下列生理作用的植物激素为: a、促进抽苔开花; b、促进气孔关闭;

c、解除顶端优势; d、促进插条生根; 10、感受光周期刺激的器官是,感受春化刺激的器官是。 11、11、植物光周期现象与其地理起源有密切关系,植物多起源于高纬度地区;在中纬度地区植物多在春季开花,而多在秋季开花的是植物。 12、12、光敏素包括和两个组成部,有和两种类型。 13、13、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有、、、。 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主要有、、、。 14、14、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一般培养基成分包括五大类物质,即、、、和。 15、15、生长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生长延缓剂主要作用于,其中的作用可通过外施GA而恢复。 16、16、种子萌发过程中酶的来源有二:其一是通过,其二是通过。 三、选择题(10×1分=10分) 四、1、从分子结构看,细胞分裂素都是。 A、腺嘌呤的衍生物 B、四吡咯环衍生物 C、萜类物质 D、吲哚类化合物 2、C4途径CO2受体的是。 A、草酰乙酸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磷酸甘油酸 D、核酮糖二磷酸 3、短日植物往北移时,开花期将。 A、提前 B、推迟 C、不开花 D、不变 4、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的含量显著增加。 A、天冬酰胺 B、谷氨酰胺 C、脯氨酸 D、丙氨酸 5、能提高植物抗性的激素是。 A、IAA B、GA C、ABA D、CTK 6、下列生理过程,无光敏素参与的是。 A、需光种子的萌发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植物秋天落叶 D长日植物开花 7、大多数肉质果实的生长曲线呈。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植物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2、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3、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4、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从体内散失到大气 的过程。 5、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6、小孔扩散规律:当水分子从大面积上蒸发时,其蒸发速率与蒸发面积 成正比。但通过气孔表面扩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7、必需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8、单盐毒害:任何植物,假若培养在某一单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 常状态,最后死亡。 9、平衡溶液:植物只有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的溶液中才能正常生长 发育,这种溶液叫平衡溶液。 10、生理酸性盐:植物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若供给(NH4)2SO4,植物对其阳离子的吸收大于阴离子,在吸收NH4的同时,根细胞会向外释放氢离子,使PH下降。 11、生理碱性盐:供给NANO3时,植物吸收,NO3-而环境中会积累,NA+,同时也会积累OH-或HCO3-,从而使介质PH升高。

1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能,同化CO2 和H2O,合成有机化合物质,并释放O2的过程。 13、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磷酸和ADP 合成ATP的过程。 14、光补偿点:随着光强的增加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CO2 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表现光合速率为0。 15、co2补偿点:随着CO2的浓度增加,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16、光能利用率: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17、集流运输速率:是指单位截面积筛分子在单位时间内运输物质的量,常用g/或 g/表示。 18、代谢源与代谢库:是产生和提供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是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 19、呼吸作用:是指一切生活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为简单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0:、有氧呼吸:是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1、呼吸速率:每消耗1G葡萄糖可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克数。 22、呼吸商: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CO2的量与吸收O2的量的比率。

激素分泌的调控.

激素分泌的调控 激素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经整合后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调节激素的分泌,例如神经垂体、肾上腺髓质和某些胃肠道内分泌细胞激素的分泌,直接受神经控制;吮吸动作或扩张阴道可反射性引起神经垂体释放催产素;动物在紧急情况下引起儿茶酚胺类激素大量释放等等。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各种释放激素经过垂体门脉系统的血液到达腺垂体,影响腺垂体多种促激素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则是间接神经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主要分为激素的反馈调节和代谢物的反馈调节。 1.激素的反馈调节 当一种激素分泌后,经体液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的生理效应时,几乎同时反馈控制该激素的分泌。引起激素分泌减少的称负反馈,引起分泌增加的称为正反馈,以负反馈为多见,从而形成激素分泌自动控制的闭合回路(closed-loop circuit)。根据反馈路线长短,有长反馈(long-loop feedback)、短反馈(short-loop feedback)和超短反馈(ultrashort-loop feedback)三种。垂体门脉系统血中下丘脑调节肽浓度对下丘脑自身的反馈控制为超短反馈;垂体促激素对下丘脑调节肽的反馈控制为短反馈,而靶腺激素对下丘脑调节肽和垂体促激素的反馈控制为长反馈。 2.代谢物的反馈调节 有些激素引起体内代谢发生变化,而血中代谢产物的浓度对该激素的分泌也有负反馈或正反馈影响,以维持该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血中代谢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例如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而血糖浓度升高或降低则可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除神经和体液调节方式外,内分泌腺本身尚有一定的自身调节能力,可作为

第1章生殖细胞发生

第一章生殖细胞发生 一、本章重点 1.精子发生 2.卵子发生 二、本章难点 1.卵子发生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殖细胞发生 生殖细胞分化配子雄配子成体 受精合子 雌配子生殖细胞 在行有性生殖的动物中,配子发生是个体发育的前奏。配子发生包括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子)的发生,是由原始生殖细胞分化而来的。原始生殖细胞在雄性动物中分化为精原细胞,在雌性动物中分化为卵原细胞,然后分别经过精子发生和卵子发生形成成熟的精子和卵子。 一生殖质与生殖细胞分化 1.生殖质(germ plasm) ①定义:在卵子中有一类特化的细胞质决定因子,他们定位于卵质的特殊区域,并决定原始生殖细胞(PGC)的形成和发育.这类特化的卵质决定因子称生殖质,其是新一代生殖细胞的发源处,维系着种系的延续。 ②组成:生殖质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特殊物质,由蛋白质和RNA构成 2.生殖质影响生殖细胞分化 线虫 ●线虫的生殖质叫做p颗粒 ●未受精前p颗粒随机分布于卵子中 ●受精后p颗粒向卵子后端集聚 ●经一次卵裂后, p颗粒全部分布在P1细胞中,然后再经3次卵裂,由P1、P2、P3传 递到P4细胞 ●所有的生殖细胞均源于P4细胞

爪蟾 爪蟾的生殖质位于植物极附近. 卵裂期间,生殖质通过卵黄胞质向上运动,由于分裂过程中卵质的非对称性分布,生殖质仅保留在最靠近植物极的子细胞中 在原肠形成期,这些含有生殖质的细胞定位在囊胚腔底层的内胚层 到原肠后期,他们被决定为原始生殖细胞,并从内胚层迁出,进入生殖嵴,在那里与生殖嵴一起形成性腺。 二.原生殖细胞的迁移 1.为什么要迁移? ?原始生殖细胞是生殖细胞的前身,多数动物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与其性腺的起源不同,并在位置上有一定的距离,一般是获得生殖质形成原生殖细胞后.才被迁移到生殖腺.然后才在性腺分化为卵子或精子

第9版 妇产科学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女性生殖系统(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包括内、外生殖器及其相关组织。骨盆与分娩关系密切,故一并叙述。 第一节外生殖器 ?大阴唇皮下含丰富血管,外伤后易形成血肿。 ?小阴唇和阴蒂富含神经末梢,对性刺激敏感。 ?前庭大腺若腺管口闭塞,可形成囊肿;若伴有感染,可形成脓肿。 女性外生殖器(external genitalia)指生殖器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vulva)(图2-1),位于两股内侧间,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 1.阴阜(mons pubis)为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青春期发育时,其上的皮肤开始生长呈倒三角形分布的阴毛。阴毛的疏密与色泽存在种族和个体差异。 2.大阴唇(labium majus)为两股内侧一对纵行隆起的皮肤皱,自阴阜向下向后延伸至会阴。大阴唇外侧面为皮肤,青春期后有色素沉着和阴毛,内含皮脂腺和汗腺;大阴唇内侧面湿润似黏膜。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伤后易形成血肿。未产妇女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产后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大阴唇逐渐萎缩。 3.小阴唇(labium minus)系位于两侧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皮肤皱。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含神经末梢。两侧小阴唇前端融合,再分为前后两叶,前叶

形成阴蒂包皮,后叶形成阴蒂系带。大、小阴唇后端汇合,在正中线形成阴唇系带(frenulum labium pudendal)。 4.阴蒂(clitoris)位于两小阴唇顶端下方,与男性阴茎同源,由海绵体构成,在性兴奋时勃起。阴蒂分为3部分,前为阴蒂头,暴露于外阴,富含神经末梢,对性刺激敏感;中为阴蒂体;后为两阴蒂脚,附着于两侧耻骨支上。 5.阴道前庭(vaginal vestibule)为一菱形区域,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两侧为小阴唇。 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有一浅窝,称为舟状窝(fossa navicularis),又称为阴道前庭窝,经产妇受分娩影响,此窝消失。在此区域内有以下结构:(1)前庭球(vestibular bulb):又称为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由具有勃起性的静脉丛组成。其前端与阴蒂相接,后端膨大,与同侧前庭大腺相邻,表面被球海绵体肌覆盖。 (2)前庭大腺(major vestibular gland):又称为巴氏腺(Bartholin gland),位于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1~2cm),向内侧开口于阴道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黏液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此腺,若腺管口闭塞,可形成前庭大腺囊肿,则能触及并看到;若伴有感染,可形成脓肿。 (3)尿道外口(external orifice of urethra):位于阴蒂头后下方,圆形,边缘折叠而合拢。尿道外口后壁上有一对并列腺体,称为尿道旁腺。尿道旁腺开口小,容易有细菌潜伏。 (4)阴道口(vaginal orifice)和处女膜(hymen):阴道口位于尿道外口后方的前庭后部。其周缘覆有一层较薄的黏膜皱囊,称为处女膜,内含结缔组织、血管及神经末梢。处女膜多在中央有一孔,圆形或新月形,少数呈筛状或伞状。孔的大小变异很大,小至不能通过一指,甚至闭锁;大至可容两指,甚至可处女膜缺如。处女膜可因性交撕裂或由于其他损伤破裂,并受阴道分娩影响,产后仅留有处女膜痕。 第二节内生殖器 ?阴道后穹隆与盆腔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可经此穿刺,引流或手术。

动物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动物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真题回放 1.(2019·全国卷Ⅰ,4)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解析]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A项正确。惊吓刺激是看得见、听得着、可感受到的,也就是说惊吓刺激可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等感受器,并产生相应的反应,B项正确。通过分析题干可知,兴奋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也可通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的活动,C项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D项错误。 2.(2017·全国卷Ⅱ)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B)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解析]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口服发挥作用,可通过皮下注射发挥作用,A项正确;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膝跳反射,B项错误;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项正确;胰腺作为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同时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项正确。 3.(2019·全国卷Ⅱ,30)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与某种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对小鼠的内分泌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机体内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很低__,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_灭活__。 (2)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__。 (3)小鼠睾丸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__(答出4点即可)。 [解析](1)动物激素在体内的含量较少,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被灭活。(2)

最新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2、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3、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4、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从体内散失到大气的过程。 5、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6、小孔扩散规律:当水分子从大面积上蒸发时,其蒸发速率与蒸发面积成正比。但通过气孔表面扩 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7、必需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8、单盐毒害:任何植物,假若培养在某一单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 9、平衡溶液:植物只有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的溶液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溶液叫平衡溶 液。 10、生理酸性盐:植物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若供给( NH4 ) 2SO4,植物对其阳离子的吸收大于阴离子,在吸收NH4的同时,根细胞会向外释放氢离子,使PH 下降。 11、生理碱性盐:供给NANO3时,植物吸收,NO3-而环境中会积累,NA+,同时也会积累OH- 或HCO3-,从而使介质PH升高。 1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能,同化CO2和H2O,合成有机化合物质,并释放O2的过程。 13、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磷酸和ADP合成ATP的过程。 14、光补偿点:随着光强的增加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 于呼吸速率,即CO2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表现光合速率为0。 15、co2补偿点:随着CO2的浓度增加,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16、光能利用率: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 ,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17、集流运输速率:是指单位截面积筛分子在单位时间内运输物质的量,常用g/(m2.h)或g/(mm2.s)表示。 18、代谢源与代谢库:是产生和提供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是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 19、呼吸作用:是指一切生活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为简 单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0:、有氧呼吸:是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1、呼吸速率:每消耗1G葡萄糖可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克数。 22、呼吸商: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CO2的量与吸收O2的量的比率。 23、EMP途径:细胞质基质中的已糖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步骤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24、抗氰呼吸:在氰化物质存在下,某些植物呼吸不受抑制,所以把这种呼吸称为。 25、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ATP合酶催化,使ADP和磷酸合成ATP的过程。 26、呼吸跃变:当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后突然升高,然后又降低的现象。

通过激素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三一轮复习) 《通过激素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考点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重要程度★★★☆☆] 见附表《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考点2】激素调节的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重要程度★★★★☆] 1、血糖的含义 血糖即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特别提醒】 (1)血糖的最重要的来源是食物中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去路是氧化分解。 (2)人体血糖的正常含量是-1.2gL(即80-120mg/dL)。 (3)当血糖含量低于-0.6gL时,会出现早期低血糖的症状(头晕、 心慌、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4)当血糖含量低于0.45g/L时,会出现晚期低血糖的症状(脑细 胞供能不足引起的昏迷、惊厥、休克等)。 (5)空腹时血糖含量高于1.3g/L时表现为高血糖。高血糖加重肾脏 的负担。 (6)当血糖含量高于-1.8gL(肾糖阈),会出现尿糖症状。 (7)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Ⅰ型糖尿病),胰 岛素分泌正常,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Ⅱ型糖尿病)。 (8)尿糖≠糖尿病。出现尿糖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因为如果正常人 一次性吃糖过多,肾小管不能吸收多余的葡萄糖,也会出现尿 糖。但持续性的尿糖一般就是糖尿病。 (9)肝糖原可直接分解产生葡萄糖,而肌糖原不能实现此过程。 3.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特别提醒】 (1)胰岛素是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 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即可通过增加血糖 去路及减少血糖来源降低血糖浓度,“三促进去路两抑制来 源”)。 (2)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胰高血糖素能促 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 糖水平升高(“两促进来源”)。 (3)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 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4)下丘脑作用于胰岛细胞是通过有关神经(内脏神经)实现的, 并不是通过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 (5)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通过体液调节 发挥作用。 (6)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7)人体饭后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相对变化坐标曲 线图。

《植物生理学》期末总结-植物生理学实验总结

《植物生理学》期末总结:植物生理学实验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水势(water potential): 体系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自由能与每偏摩尔体积纯水的自由能之差值,用ψw表示。 2.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指细胞耦联各种刺激信号(包括各种内外刺激信号)与其引起特定生理效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 3.呼吸跃变(respiratory climacteric): 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随着果龄而降低,但在后期会突然增高,呈现“呼吸高峰”,以后再下降的现象。 4.呼吸跃变(respiration climacteric): 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随着果龄而降低,但在后期会突然增高,呈现“呼吸高峰”,以后再下降的现象。 5.渗透作用(osmosis):

是一种特殊的扩散,指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 6.集体效应(group effect): 在一定面积内,花粉数量越多,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越好的现象。 7.光补偿点(light pensation point): 随着光强的增高,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到达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CO2吸收量等于O2释放量,表观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称为光补偿点。 8.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乙烯的“三重反应”(triple response): 乙烯对植物生长具有的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增粗和使茎横向生长(即使茎失去负向地性生长)的三方面效应。 10.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

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思考题

10(1)班植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水通道蛋白? 一类膜的内在蛋白的统称。 2.对于一个具有液泡的植物成熟细胞,其水势由哪几部分组成? 水势=渗透势+压力势 3.干种子吸水是属于什么作用吸水?吸涨式吸水 4.植物缺K+时,对气孔调节起什么作用?K促进气孔张开 5.蒸腾拉力引起被动吸水,这种吸水与水势梯度是否有关?有关 6.陆生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通过导管或管胞向上运输到茎、叶和其他器官主要依靠哪三个力起作用? 7.作物的长势可作为合理灌溉的形态指标,植物缺水表现特征有哪些? 8.什么是灰分元素? 9.植物的必需元素中大量元素有和微量元素有哪些? 10.什么植物体内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多少? 10.油菜缺什么元素会引起花而不实,缺什么元素会使老叶发红。Be ;N 11.参于循环的元素主要分布在植物的什么部位?新叶 12.培养液中缺哪些元素时,缺乏症首先表现在新叶上? 13.Zn与合成生长素的有什么关系? Zn是色氨酸合成酶的金属辅基,而色氨酸有事生长素的前身。 14.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前期、中后期要注意施什么元素的肥料? 前期使用氮肥,中后期使用磷肥和钾肥 15.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是否只有主动吸收,才能使矿质离子在细胞内积累?不是 16.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有哪些?温度,氧气,PH 17.干旱时,给作物施化肥,应注意浇水,为什么? 溶于水利于水分吸收和防止灼伤 18.高等植物的叶绿体有哪些色素?它们在光反应中的作用有哪些主要区别? 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19.植物呈现绿色是否是因为其叶绿素能够最有效地吸收绿光?不是 20.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来源于什么?。水 21.什么叫基粒片层? 22.什么叫光合作用单位? 23.什么叫光反应? 24.光合链是什么? 25.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什么部位进行的,它的作用特点是什么?暗反应是在什么部位进行的,它作用的特点是什么?类囊体膜上,基质 26.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什么样的反应?暗反应 27.是什么研究发现导致了叶绿体层膜中存在两个系统的重要发现。艾默生效应 28.卡尔文循环的第一个产物是什么物质?三磷酸甘油酸 29.C 4途径中,CO 2 的受体是什么化合物? RUBP 30.CO 2 进入大豆和玉米叶片所形成的最初产物分别是什么?三磷酸甘油酸,草酰乙酸 31.C 4途径是在叶片什么部位中进行,其固定CO 2 是由什么酶作用的,该酶对CO 2 亲和力高。C 4途径在什么部位中又放出CO 2 。叶肉细胞,PEPC,维管束细胞

妇产科“三基”考试题库 第二章女性生殖生理 附有答案详解

第二章女性生殖生理 (总分128,考试时间600分钟) 一、名词解释 1. 卵巢周期 2. 月经及月经周期 3. 围绝经期 二、选择题 A型题 1. WHO规定的青春期为:() A. 10~13岁 B. 13~15岁 C. 10~19岁 D. 15~20岁 E. ≥20岁 2. 青春期发育的第一个临床征象是:() A. 月经初潮 B. 乳房初显 C. 腋毛出现 D. 阴毛出现 E. 生长加速 3. 围绝经期包括:() A. 生育期和绝经前期 B. 生育期、绝经前期和绝经期 C. 绝经前期、绝经期和老年期 D. 绝经期、绝经后期和老年期 E. 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 4. 婴儿出生时卵巢内的始基卵泡数量为:() A. 5万~10万 B. 10万~15万 C. 15万~20万 D. 100万~200万 E. ≥200万 5. GnRH促进下列激素分泌的是:() A. GH、MSH B. FSH、LH C. PRL、GH D. ACTH、TSH E. TSH、LH 6. 月经初潮意味着:() A. 下丘脑性中枢发育成熟 B. 垂体前叶开始分泌促性腺激素 C. 卵巢开始排卵和性激素分泌 D. 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建立 E. 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功能抑制被解除 7. 卵泡早期和黄体期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系统呈现:() A. 负反馈 B. 正反馈 C. 短反馈 D. 超短反馈 E. 以上均不是

8. 青春期少女双侧卵巢含有始基卵泡:() A. 10万个 B. 30万个 C. 35万个 D. 50万个 E. 60万个 9. 正常月经周期中有多少个成熟卵泡发生排卵:()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E. 5个 10. 正常卵子的染色体核型为:() A. 23,X B. 23,Y C. 46,XX D. 46,XY E. 69,XX 11. 始基卵泡的发育周期是:() A. 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 B. 始基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排卵 C. 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排卵 D. 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排卵—黄体形成和退化 E. 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排卵—黄体形成和退化—闭锁 12. 成熟卵泡的直径为:() A. 3mm B. 5mm C. 10mm D. 15~20mm E. 20~30mm 13. 更年期妇女卵巢主要分泌:() A. 雌激素 B. 孕激素 C. 雄激素 D. 催乳素 E. 肾上腺皮质激素 14. 初级卵泡具备的3种特异性激素受体是:() A. FSH受体、LH受体、睾酮受体 B. FSH受体、LH受体、PRL受体 C. FSH受体、PRL受体、睾酮受体 D. FSH受体、孕激素受体、睾酮受体 E. FSH受体、雌二醇受体、睾酮受体 15. 芳香化酶的作用是:() A. 促进雄激素生成 B. 促进孕激素生成 C. 促进雌激素生成 D. 促进前列腺素生成 E. 促进硫酸脱氢表雄酮生成 16. 成熟卵泡的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 A. 颗粒细胞层、卵泡腔、卵丘和放射冠 B. 卵泡内膜、颗粒细胞层、卵泡腔、卵丘和放射冠 C. 卵泡外膜、颗粒细胞层、卵泡腔、卵丘和放射冠 D. 卵泡外膜、卵泡内膜、卵泡腔、卵丘和放射冠 E. 卵泡外膜、卵泡内膜、颗粒细胞层、卵泡腔、卵丘和放射冠 17. 排卵前卵泡膜细胞在FSH的作用下主要合成的激素是:() A. 雌激素 B. 孕激素

植物生理学 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总结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1.ACC合酶:催化SAM裂解为5’-甲硫基-腺苷和ACC的酶,为乙烯合成的 限速酶 2.矮壮素(CCC):抑制GAs合成,进而抑制细胞伸长的人工合成生长延缓剂 3.必须元素:在植物生活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直接生理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元 素 4.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5.长日植物: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间才能成花的植物。如 延长光照或在暗期短期照光可促进或提早开花,相反如延长黑暗则推迟或不能开花 6.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的胚珠不经受精,子房仍能够继续发育成没有种子的果 实 7.单盐毒害:植物生长在只含有一种金属元素的溶液中而发生受害的现象 8.代谢源与代谢库: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部位或器官(成熟叶);消耗或贮藏 同化物的部位或器官(根、果实) 9.分化:从一种同质性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同的异细胞 类型的过程 10.光周期现象:昼夜的相对长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光呼吸:植物和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和放出二氧化碳的现象 12.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 13.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在某一生育周期内得到足够日数的适合光周期,以后 即便放置在不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仍可开花 14.光和速率:光合强度,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吸收的CO2或释放的O2量, 或单位时间单位也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量 15.光饱和点:在光照强度较低时,光和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强度进一步提 高时,光和速率的增加逐渐减小,当超过一定光强时,光和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16.HSP:在高于植物正常生长温度刺激下诱导合成的新蛋白

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人的生殖

第二节人的生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⑵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2、技能目标: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 ⑵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 3、情感目标: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二、重难点 重点: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难点: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⑵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材料和相关用具 2、学生 课前预习:①请教家长:我是怎样来到世上的?②请教母亲怀孕时间是多久?怀孕时有什么感觉? ③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谈谈酒精、烟草和某些药品为什么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哪些表现。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观察自然界生物生殖的图片,例如花、海马等。其实所有生物都有生殖现象,人类也同样有。生殖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现象。新生命的诞生更是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要正确的看待生殖。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又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呢?课前老师让大家问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学生说出妈妈的几种回答) 哪一个答案比较准确呢?那么,我们怎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一天天长大的呢?这恐怕有些父母说不清楚的。也有些父母认为生殖问题太敏感而回避回答,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人的生殖同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相类似,也是由雌雄生殖细胞相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通过这节课,你会知道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回家后可以给父母讲讲,将来也可以给你的孩子讲讲。 大家互相观察,男女同学外观上有什么明显差别? 看看这两幅相片,猜猜哪个是小男孩,哪个是小女孩(出示两张七八个月大的小孩相片)。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专练高考重点冲关练14激素的反馈调节

高考重点冲关练 14 激素的反馈调节 【常考角度】 1.理解正反馈与负反馈。(对应训练T1、T5) 2.理解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的机制。(对应训练T1、T2、T3、T4、T6、T7) 3.明确激素之间存在的关系:分级调节、反馈调节。(对应训练T3、T5、T6) 1.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食物链中捕食关系的维持需要生物群落内的反馈调节 B.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胰岛素都可以通过反馈调节直接作用于下丘脑 C.当细胞中的ATP供过于求时,ATP会干扰ATP合成酶的作用,这属于负反馈 D.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解析】选B。食物链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者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得生态系统达到和维持稳态,A正确。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通过反馈调节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B错误。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原来输入的信息起相反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而ATP供过于求时,ATP会干扰ATP合成酶的作用,使得ATP减少,属于负反馈,C正确。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基础是反馈调节,D正确。 2.下列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不属于反馈调节机制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C.在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比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广泛 D.与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的结构有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等 【解析】选A。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负反馈调节,A错误。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激素调节生命活动,B正确。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在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比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广泛,C正确。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都与水盐平衡调节有关,D正确。 3.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只能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

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大题

1 简述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水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原生质含水量为50-60%,2水分是某些代谢过程中的参加者3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质4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形态5与植物的生长和运输有关6水可以调节植物的体温,还有特定生态作用,调节植物的环境条件如:大气湿度等 2 什么是渗透调节?功能如何? 指植物生长在渗透胁迫条件下,其细胞在渗透上有活性和无毒害的作用的主动净增长过程。有活性溶质增长的结果是细胞浓度增大渗透势降低,使其在低渗透势生境中能够吸收水分,此过程为渗透调节。生理功能包括:维持细胞膨压变化不大,有利于其他生理活性的进行:维持气孔张开,保证光合作用进行。 3 k+泵 K+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光照条件下磷酸化形成ATP活化ATP酶k+泵水解ATP来驱动h+穿膜转移;保卫细胞ph升高,产生电化学势梯度;k+进入保卫细胞保卫细胞水势降低;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在黑暗中则相反 4细胞信号传导?膜上的信号转换是如何实现的? 细胞信号传导是指偶联各种胞外刺激信号与其相应的生理反应之间的一系列的分子反应机理,膜上信号转换通过G蛋白内膜内侧,依赖自身的活化与非活化循环实现跨膜信号转换。C4途径与CAM途径有何异同 相同都有pep羧化酶co2初步固定和糖的形成分开进行 异同c4植物把co2的固定和糖的形成从空间隔开,而CAM将其一时间隔开 C4植物有花环结构,CAM没有c4植物气孔白天开放,夜间关闭,CAM相反 5光周期 定义: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作用:指导引种控制开花维持作物营养生长缩短育种年限距离;大豆为短日照植物南方品种移至北方时,由于短日时间推迟,开花推迟。北方品种移至南方时短日时间来的早,开花提前。 6关于光呼吸 不完全消除不会有利,因为光呼吸为尤重要的生命机理作用:消除乙酸毒害维持c3途径的运转防强光对光合机构的危害氮代谢的补充 7气孔昼开夜闭的机理 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构成,吸水开放,失水关闭保卫细胞有叶绿体,可光合作用淀粉磷酸化酶具有双从作用,低ph催淀粉合成,高ph淀粉分解具体机理;白天光照保卫细胞光合作用,消耗co2,ph升高,淀粉磷酸化酶分解为可溶性葡萄糖,保卫细胞水势降低,从相邻细胞吸水,开放。晚上相反。 8绿色植物是如何把光能转化为活跃化学能的? 光能的呼吸与传递引起原初反应推动电子传递使NADP变为NADPH 通过光合磷酸化形成ATP 植物体内活性氧积累过多会造成哪伤害植物如何消除这些危害 伤害:伤害核酸伤害蛋白质细胞质过氧化膜脂过氧化物mda作为交联剂破坏核酸蛋白质等大生物分子 消除:酶促防御系统:SOD CAT POD GR 非酶促活性氧消除剂;ASA VITE GSH 9地上和地下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根系生长须地上部提供光合产物,生长素,维生素地下唯地上提供水分矿质分裂素2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只有维持两者的恰当比例才能高产3调整根冠比如氮地下吸收运至地上,缺乏时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更缺氮,地上部分收到抑制根冠比增加,氮肥充足,相反。

动物繁殖学第二章生殖激素论述

幻灯片1 第二章生殖激素 幻灯片2 本章内容 ●概述 ●脑部生殖激素 ●性腺激素 ●胎盘促性腺激素 ●其他组织器官分泌的激素 ●生殖激素的测定 幻灯片3 第一节概述 ●激素的概念 ●激素的分类 ●生殖激素的种类 ●生殖激素的的合成、贮存及其作用 幻灯片4 一、激素的概念 ●激素 (hormone), Starling 1905年 ●定义:由有机体产生、经体液循环或空气传播等途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机 体生理机能的微量信息传递物质或微量生物活性物质。 幻灯片5 二、激素的分类 ●来源 ●生理作用 ●产生部位 ●化学本质 幻灯片6 三、生殖激素种类 ●生殖激素:与动物生殖活动有直接关系,生殖激素通常由内分泌腺体(无管腺)产生的, 故又称为生殖内分泌激素。 ●次要生殖激素:与生殖活动无直接关系,但可影响机体的生长和发育及代谢机能而间接 影响生殖机能,如GH等。 幻灯片7 1.按化学性质分类 含氮激素:FSH、LH、hCG

类固醇激素:E、P、T 脂肪酸类激素:PG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幻灯片8 2.按来源分类 松果腺素:MLT 脑部激素下丘脑释放激素:GnRH 垂体促性腺激素:FSH、LH 性腺激素:E、A、P 孕体激素:PMSG 组织激素:PG 外激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幻灯片13 4.调节

●正反馈与负反馈 ●长反馈或长回路反馈●短反馈或短回路反馈●超短反馈

下丘脑 释放激素 垂体前叶 FSH LH 卵巢 雌激素孕酮 子宫内膜 前列腺素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体内激素相互调节机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