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评价与赏析

《琵琶行》的评价与赏析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七言歌行体的扛鼎之作。诗歌明白晓畅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叹为观止。但让读者为之动容、感慨良深的当是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思想情感内容

诗人用挚情把“琵琶声”与“落魄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

情起,情随事迁,所叙事件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1.1白居易悲情

诗人白居易仕途坎坷,元和十年因力主捕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受到谗毁,被贬江州司马。司马本为闲职,因而诗人无公务缠身,又因江州地方偏远,在此空闲度日,心中自是落寞。无法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仕宦理想,不觉为自己的境况所悲。在一个“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送别友人归去,“举杯消愁愁更愁”,心中充斥诸多离情别绪。忽然,听得一支优美的琵琶曲,“如听仙乐耳暂明”,诗人如闻仙乐,情绪为之一振,感情上出现了短暂的欢愉,一扫满腔的愁绪,寻访弹奏琵琶曲者。恳请琵琶女再行弹奏,琵琶女勉为其难,“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在欣赏完琵琶女弹奏的几支乐曲后,诗人为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折服,“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诗人如梦方醒,以为妙绝入神。诗人不免追根溯源,探询琵琶女的来历,听得琵琶女自述身世后,不禁对琵琶女身世的不幸产生了莫大的同情,同时也勾起诗人痛楚的回忆。诗人想起自身的坎坷仕途,引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强烈共鸣,抒发了他忠而遭贬、迁谪荒远的苦闷和悲情。

1.2琵琶女伤情

诗中琵琶女自述了自己盛衰荣枯的经历,曾经色艺双绝“,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在京城红极一时“, 今年欢笑复明年”,不觉韶华已逝,琵琶女为之黯然神伤。琵琶女也曾为浓浓亲情团团包围,可惜“弟走从军阿姨死”,落得孑然一身,琵琶女为之落泪。“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的琵琶女挥泪洒别教坊众姐妹,“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是此时凄凉心境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诗人仕途坎坷,内心充满悲愤苦闷。琵琶女命运如萍,随波逐流。两人同怀天涯沦落之感,那同病相怜、同样孤苦寂寞的心弦,通过琵琶女手中的琵琶拨响。琵琶恰如一架桥梁,联结起诗人失意的仕途和琵琶女沦落的身世。“情到深处泪自流”,诗人情不自禁地为琵琶女的不幸、为自己的冤屈而泪洒青衫。

2.《琵琶行》的抒情艺术赏析

《琵琶行》以一个“情”字统摄全诗:所状景物融情,所写人物含情,所绘音乐传情,所用手法含情。

2.1景物融情,倾内心悲情

《琵琶行》起笔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将秋意之浓烈、离情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全诗中的几处对江月的描写,也别有一番情韵。诗人秋夜送客将别时,“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在本已寒冷的秋水、秋月烘托下,这沉浸在茫茫江水中的一轮惨白的月影更显凄冷,给人无限伤感,徒增几分凄惨之情。当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在“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结束时,又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的景象。此时天

地宇宙间似乎徒留这浩渺的江水和一轮冷月,美妙乐声似乎还在耳旁缭绕,诗人沉浸在这无声的回味之中。但如此高超的演技又无论如何也不能使“秋月”染上明快的色彩,仍然是“白”的秋月照射着寒冷的江心,“秋月白光”让人心冷,又加重了诗人郁闷感伤的情绪。

琵琶女诉说身世时,诗中有“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这儿的“月”应为虚写。秋日的圆月、春日的柔风,加上琵琶女姣好的面容、众多的朋友,这该是多么幸福的一段时光啊,而今再回忆起这些时,沦落天涯更显悲苦凄凉。这儿的“月之圆”与人生的残缺、形成反衬,琵琶女思念往昔的矛盾之情愈加鲜明。

紧接一处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月色之惨白,江水之凄寒,更增其孤寂痛苦之情。望着这轮江月,思忖着自己的漂泊悲苦,那种无家可归、无路可走的伤痛随景而生。独守空船已苦,江寒水绕之夜的独守又是怎样的一种孤寂难堪?读罢怎不令人掬一把同情之泪?诗人倾诉自己谪居浔阳的不幸时,“春江花朝秋

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晨江水碧绿,繁花竞放,秋夜月色皎洁,桂花溢香。本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良辰美景,但诗人乐无从生来,更何况秋月之夜,寒冷自不待说,借酒浇愁,愁闷更不能解,对冷月喝闷酒,愁恨凭月、水而生。这儿情景对衬,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在白居易笔下,月色已无李白、苏轼的笔下那样旷达超脱。诗人写月必写水,以不同角度写江水秋月。月水同景,人物共情,可谓月冷水寒人更伤,情影相生情更真,其间所蕴含的凄切伤感的意境令人叹为观止。

2.2人物含情,以琵琶女形象反映作者心境

《琵琶行》成功塑造了一个沦落风尘的歌女形象,千百年来人们对她表示无限的同情。作为一首叙事诗,白居易在人物的塑造上处处含情,洋溢着浓烈的人情美。

琵琶女的出场是全诗的一个亮点,其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是成为千古名句。琵琶女并非在装模作势,故拿身份。不难设想,一个年长色衰的风尘女子,在经历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千呼万唤”也正是由于有着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评论家叶鹏说:“这是一个从良的歌妓!”这一“遮”完全符合她此时的身份。自言”以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相互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诗人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心境自然悲凉痛苦。琵琶女诉说的“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景与自己被贬之前的情景又何其相似,面对此景此情,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也无怪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把浊泪,溢满同情,不但洒给了歌女,更留给了自己,推己及人,更洒给了普天下的天涯沦落人。

把处于社会底层的歌女遭遇,同被压抑的士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满腔的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是罕见的。

2.3音乐传情,赏其艺术美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历来被人称道,诗中大量的比喻句将无形的音乐抒写得生动异常。音乐所传达的情韵,不仅感染了诗人,更是打动了千百年来无数

的读者。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句中,“急雨”形容乐声的粗重,“私语”形容乐声的轻细,“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声粗细相间,纷繁而又清脆。诗人一连三个比喻传达出歌女感情由悲愤而凄苦直至悲愤凄苦倾泻而出,从而达到了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句,“莺语”形容乐声的宛转流利,“泉流冰下”形容乐声的艰涩难通。“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声愈来愈低,直至低到无声。这儿乐声由上层的委婉转入低回,直到暂歇。感情由上层的凄苦悲愤倾泻而出,转而抒写满怀哀怨,进而惨怛无声,逐步达到演奏的低潮。而这一无声中的难堪凄楚拨动着听者的心弦,乐声的意境深深感染了诗人。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了突然爆发出来的乐声的激越雄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裂泉”形容猛然煞住的乐声。这儿,乐声在上层的低潮中突起奇峰,再掀高潮,戛然而止;感情由上层的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一曲终了,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未消失。

在这儿,诗人用了一连串贴切的比喻,既写声又传情,纷繁多彩的音乐中无时不交融着复杂多变的感情心绪,奇峰层现。读者也随着这荡气回肠的乐声,领略了诗中一曲三折、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

2.4 联想生情,赏其构思美

白居易和琵琶女,虽然一个宦海沉浮,一个沧海飘零,但在身世遭际上,却有着共同的感受,所以能同声相应,同命相怜,发出了“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这当中“同病相怜”之感正是诗人以琵琶曲为媒介,通过联想,把自我情感上与作为审美对象的“琵琶女”身上某些相似的特点相结合而传达出来。这种因联想而生情的表现手法使全诗显得一韵多折,情趣盎然。

欣赏琵琶曲时,诗人由闻声而动情,由动情而寻人,突然而至的琵琶声,使送别的诗人和朋友一时忘记了百感交集的愁绪。诗人以自己的急急以求、频频呼喊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渴念与期盼,以琵琶女的默默而待、迟迟而出来描写她端庄矜持的性格。其后诗人用了浓墨重笔描绘了乐声的复杂多变,立体丰富。如果说琵琶女的身世是“歌词”,那么她这段精彩绝伦的演奏就是根据“歌词”所谱写的“曲子”,是琵琶女悲凉身世具体的音乐再现。

整个乐曲,弹奏由慢而快,音响从低到高,旋律自简而繁,感情由弱到强,变化多姿,张弛有致。作为欣赏者的诗人,能够从跳跃的音符中捕捉到琵琶女那心底的情思,是诗人与琵琶女有着同样经历联想的结果。诗人与其说是靠耳去听,不如说是靠情感去交流。诗人把个人经验即各种生活记忆中的形象带入到音乐声中,随乐曲抑扬顿挫的旋律而流动。

再写闻琵琶曲而感喟。诗人谪居卧病浔阳城,有心于国而国不用,表面过着“恬然自安”的生活,而内心却隐藏一种巨大的失落感,这种难以排遣的失落只要一有契机便禁不住迸发出来,而琵琶女便是

这种契机的载体。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诗人从京都谪迁浔阳,久病卧床,环境恶劣,生活困顿,不闻丝竹管弦,但听杜鹃啼血,孤身只影,与琵琶女“江口独守”无别;二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诗人胸怀大志,才高气壮,但壮志难酬,惟有对月独酌,虚度韶华,与琵琶女“平生不得志”,终日以泪洗面的境况相似;二人同在天涯望明月,天涯人对天涯人,寂寞秋江,

月亮倍觉清冷。这三者,正是“同病相怜”的根本情结。

琵琶女成了诗人感情抒发的寄托,通过她的遭遇,宣泄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在“借他人之杯,浇自己块垒”的联想之中,时时回荡着一曲感事伤时的沉痛哀歌。

诗人经过艺术加工在琵琶女的身世中, 找到了相通的感情, 通过对音乐的精彩描绘, 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盛衰之感, 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获得美的享受, 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琵琶行》的原文及注释译文

《琵琶行》的原文及注释译文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 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 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 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琵琶行。郑重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又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1/9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 〔2〕明年:第二年,指下一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gǔ)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2/9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琵琶行》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琵琶行》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g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好看的小说不仅仅在于它情节的曲折惊险刺激;更在于它塑造的人物,它揭露的事实,它反映出的人性,给人的巨

大震撼。《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精彩的东西了,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好像自己都能身临其境,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震撼了。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索络面卡区的团组织几乎全部全上阵了。团省委去了三个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尔。这三个人是朱赫来同志亲自选定的。铁路抢修工作开始了,谁也没想到条件会有那么艰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凉凉的;四周荒凉一片,几百个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间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着淋湿了而又沾满泥浆的衣服,紧紧地挤在一起,尽量对方的体温取暖。早上,大家喝点茶就去干活,午饭天天是素扁汤和一只煤球一样的黑面包。但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务。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

琵琶行-古诗文鉴赏

琵琶行-古诗文鉴赏 白居易 去世,唐宣宗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 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 《琵琶行 》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 后, 它依然是珠玉璀璨, 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究其因由, 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凄凉的。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心怀怅恨,“谪居卧病”、 “取酒独倾”,所居的浔阳城在诗人眼里是“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耳里听不到美妙的“丝竹声”,只听到“杜鹃啼血”、“猿哀鸣”,山歌、村笛 本也淳朴可爱,但诗人觉得“呕哑嘲哳难为听”。在这样的心境下,一个秋天的 晚上,枫叶狄花发出“瑟瑟”的声音,凄月倒浸在江中,诗人又要与朋友分别, 内心凄苦,借酒排遣怅怀,但怅深恨重,怎能“成欢”。听了琵琶女“凄凄”之 音,联想自己遭遇,感怀眼前情景,禁不住眼泪流湿了青衫。而使诗人情感暂时 获得安慰的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全,红极一时,“五陵年少”争听她的演奏, 如痴如狂,“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但“五陵年少”是为逐色而 来,并非真正欣赏琵琶女的技艺,因此“暮去朝来颜色故”时,便“门前冷落鞍 马稀”了。为了生活,嫁与商人,商人重利寡情,让琵琶女独守空船,孤身一人 弹奏着凄切的音乐,在同样寒江凄月的情景中,想起往事,悲苦啼泪。诗人与琵 琶女的遭遇相似, 同是被冷落而内心凄苦, 且从读者看来这又是不该冷落而冷落, 这就引发了人性共同的同情心。 “好音以悲哀为主”, 说的是悲哀的音乐更易获 得听者的共鸣,用之诗歌 ,同样是合适的。而这种凄切之情无论是诗人还是琵琶女,都是有节制的。 诗人写自己心境的低沉,至于“沦落”的原因,则以“辞帝京”、“谪居卧病” 二语轻轻带过,心里感伤却不怨天尤人。琵琶女虽沦落却自尊、矜持,诗人听到 她的演奏,“移船相近邀相见”,她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初次为诗人演奏, 所选乐曲的旋律先是轻快流畅,再缓慢沉咽,最后高亢激越,不因为在“沉沦” 之时因有了听众而作态; 自诉身世又“沉吟”, 又“整顿衣裳起敛容”, 不迎合, 不狎昵,既令人同情,又令人觉得可敬。这样,凄凉的基调下便有了许多延宕的 空间,使作品生出摇曳的姿态。 这摇曳之姿更体现在生活在不同阶层的诗人与琵琶女在偶然的情景中情感

琵琶行赏析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实际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中国。发展到隋唐,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段。“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根茎都有节似竹,叶抱茎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黄色花穗。“瑟瑟”,犹言飒飒、索索,草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下了马,走进客人的船中;举起酒杯想痛痛快快地饯别,却没有音乐助兴。枫叶获花,秋风瑟瑟,景是凄凉景;送客至江船,举杯冷落,情是寂寞情。“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管弦”,指管乐器与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要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面上,映着一轮明月。前句已将黯然低沉的情绪作了铺垫,后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全诗三次写到江月,各有妙用。这是第一次。“江浸月”,是说月影倒映在江中,就好像月亮浸在水中一般。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琵琶弹奏的声音;听着听着,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开船启程。“忽闻”,传达诗人正思音乐而音乐即来的惊喜。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在茫茫江月的背景烘托下,有空谷足音之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依循着声音寻找,低声询问,弹奏者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那人想要回答,却又迟疑不决。从“忽闻”、“忘归”、“不发”到“暗问”,均着力刻画人物心态,亦为说明音乐的感染力。“欲语迟”,是说犹疑之中暗含心事。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将船只移过去,慢慢靠近,邀请那人出来相见。大家添了酒,把灯拨亮,重新设宴。诗人写琵琶女的出场,是因闻声而动情,因动情而寻人。琵琶声的不同凡响,衬托出弹奏者的不同寻常,故听者赏慕,颇有知音相遇之感。“回灯”,添油拨芯,使灯光回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翻译及赏析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 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 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解读下

说到琵琶是全唐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再来看下它的文本,先是序文,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了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小白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这个是五品下的管,但是其实小白后面会说到。其实是九品,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小白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那么至于写作动机就表明了:1 赠琵琶

妓女,以表“悯然”之情(同情)。2 表迁谪之意,即发发牢骚。不过白居易也够乖说他自己遭贬两年了本来也没有迁谪之意因为之前的作品里没有!只是听了该夜的琵琶表演才开始感觉到被贬的意味。 这个序是小白自己写的,也就是告诉说:皇帝陛下哈,你贬我,我一点也不怨,怪就怪那天的音乐,把我的潜意识,撩逗出来了!我本无怨恨哦,都是琵琶惹的货。 注意看序里的这句“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贾人就是商人,看来,唐代商人的地位,比妓女低的多了。文论家总是说,倡女卖艺不卖身。证据呢?不明卖,不等于绝不暗卖。怎么说也是个风尘女子。风尘女子嫁给商人,还算是“委身”!可见商人的地位有多低 序133言,把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的一清二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鉴赏 论文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白居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实他得罪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谕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这原为歌妓的商人妇,听到她的富有感情的弹奏,知道了她的悲凉的身世,诗人那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一起倾泻而出。琵琶女和诗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属于不同的社会问题,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同调,引为知己,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挚的话来,这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着同情与尊重的态度,一个封建官僚能够这样是很不容易了。 全篇是写诗人在寻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一个从京城流落此处的善弹琵琶的倡女。诗人听她弹琵琶感伤身世,也引起自身的贬谪之感。诗人与琵琶女虽有官、妓的悬别,遭遇却有类似点。他们都曾在京师,都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天涯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写来楚楚动人。 诗分为四段: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段,写江边送客而遇倡女,邀请过船弹奏琵琶。 “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寻阳”是当时江州的治所,今江西九江市。“寻阳江”即称寻阳北的一段长江。首句单刀直入,点明江边夜中送客,妙在次句环境的烘托。夜里,又是一片瑟瑟秋风,枫叶和荻花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色调黯淡,气象萧索,是主客凄凉伤别情绪的最好的衬托。“荻”是生长在水边的一种植物。“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当主人下了马,客人登上船,举杯饯别时,却连助兴的音乐也没有。“管”指管乐器,“弦”指弦乐器,“管弦”即泛指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因为无乐,所以醉不成欢,分别本来触人愁怀,无乐就更使人感到心境悲惨。展现在面前的,只有那茫茫的江水,和水中那一轮孤独的明月倒影。这里把缺乏音乐点染得非常突出,为下文闻乐追寻做好了铺垫。“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正在感到无乐的孤寂时,忽然水面上传来琵琶的声音,真不啻空谷足音,于是主人不再上马归去,客人也不开船启行了,都为音乐所吸引,共同向那乐声追去。“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暗问”是黑暗中问询,因为是在夜里,弹者听到问声,把琵琶停下来,却欲答末答。“欲语迟”,人还没有出场,人物的身分、情态、心境已在这三个字中隐隐透露出来。“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将船靠近,邀弹者过船相贝,添洒张灯,重新整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到这里为止,我们看到的琵琶女,是她夜里在江船中独弹琵琶,听到询问声之欲应还休,受到邀请后千呼万唤才出来,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起面孔。她本是“长安倡女”,为什么如此忸怩作态起来了呢?原来今非昔比了。过去在长安是“妆成每被秋娘妒”,如今是“年长色衰”,委身为商人妇,漂泊于江湖间,不愿再在人前抛头露面了。在这些情态背后,隐藏着琵琶女盛衰升沉的复杂心绪,耐人寻味。至此,我们也就可以明白,诗人为什么无一语及其衣着相貌,专着意在情态上,正是为写琵琶女的沦落身世酿造气氛。 这一段笔墨藏头露尾,引人入胜。从“夜送客”引到“无管弦”,从“无管弦”引到“琵琶声”,

琵琶行 琵琶行原文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以下是分享的琵琶行琵琶行原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琵琶行原文 琵琶行 / 琵琶引 唐代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对《琵琶行》的赏析

对《琵琶行》的赏析 琵琶行 赏析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 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 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 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 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 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 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 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 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 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 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 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 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实际 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 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 传入中国。 发展到隋唐, 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 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 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 “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 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 (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 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 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
1 / 12

《琵琶行》复习知识点及答案解析

白居易 《琵琶行》复习知识点及答案解析 1、理解下面词语 命酒:派人整备酒宴。 悯然,伤心的样子。 恬然:安乐的样子。 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 委身:托身。这里是嫁的意思。 漂沦:漂泊沦落。 掩抑:掩蔽,遏抑。 等闲:随随便便。 却坐:退回(原处)坐下。 快. 弹:畅快 2、一词多义 感斯人言 (话,名词) 遂命酒 (吩咐,命令) 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命曰《琵琶行》 (取名,动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命 言

使快弹数曲 (几,数词)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代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是,动词) 凝绝不通声暂歇 (短暂,副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顿时,副词) 6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动词 ?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便,随意,动词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讲信用, 3、词类活用 梦啼妆泪红阑干(泪,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 (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遂命酒. (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钿头银篦击节碎. (形容词用作动词,敲碎) 4、古今异义辨析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 (古义:于是作。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以前。 今义:朝前) 暮去朝来颜色.. 故。 (古义:指神态、脸色、姿容。 今义:指色彩。) 铁骑突出.. 刀枪呜。 (古义:指冲出来。 今义:指鼓出来。) 又闻此语重唧唧.. 。 (古义:指叹息声。 今义:指低声交谈;虫鸣;自语。) 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指年龄大。 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 5、特殊句式 ①本长安倡女。 ②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③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④送客湓浦口。 ⑤谪居卧病浔阳城。 ⑥ 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⑦主人下马客在船。 (① 判断句。 ②③被动句。 ④⑤省略句。 ⑥倒装句。 ⑦互文句。) 6、理解性默写 (1)(2018·全国卷Ⅱ)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两 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数 是 暂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内容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内容赏析《琵琶行》白居易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 刘丽芳 教学目标 1. 了解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 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3.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 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导入: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是数学,二是语言,三是音符。”音乐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受,能给人美的熏陶,能激起人的共鸣。音乐也曾开启了白居易的智慧,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音乐的魅力和诗人的遭遇。 作者简介(见投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教师范读课文 翻译全文 具体研习 诗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故事的经过。 ?2、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3、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4、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凄切伤怀 通读全文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明确: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共同点-----“同时天涯沦落人” 梳理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邀见歌女 江上聆听琵琶曲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歌女倾诉身世苦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由此可见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全诗以三次音乐描写为线索: 请具体阐述如何运用笔墨的,用了什么手法? 第一次送客闻琴(侧面烘托略写) 第二次移船邀见,弹奏名曲(明写详写) 琵琶女自述身世 诗人自述迁谪意 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侧面烘托略写) 进一步具体研读第一段 请学生诵读 2.这段中景物描写句子找出并分析其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原文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原文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古曲,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2.赏析本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欣赏古曲,了解背景 赏曲: 师:古音乐是中国的国粹,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经典的琵琶演奏

曲《霓裳》。(播放琵琶曲《霓裳》)相信大家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听音: 师:在白居易的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琵琶声走进白居易的琵琶名篇——《琵琶行》。 解意: 请学生自读序言。想一想:白居易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琵琶名篇? 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序言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给每一小段加一个小标题。 参考: ①浔阳江边闻琵琶;②江心聆听琵琶曲;③舟中各诉身世苦; ④同病相怜感慨多;⑤重闻琵琶青衫湿。 2.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 明确: ①[暗写]诗人送客闻琵琶。②[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③[明写]感言促弦湿青衫。

《琵琶行》(诗词翻译赏析)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 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 沦憔悴, 转徙于江湖间。 余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韵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 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第二年秋季的一天, 送客到湓浦口, 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听那声音, 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探问这个人, 原来是长安的歌女, 曾经向穆、 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后来年纪大了, 红颜退尽, 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 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 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 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 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2、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 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 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3、文体知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 一种体裁,称“歌行体”。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 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湓浦(pén)铮(zhēng)倡女(chāng)贾人(gǔ) 悯然(mǐn)憔悴(qiáo cuù)徙(xǐ)谪(zhé) 浔阳(xún)荻花(dí)管弦(xián) 声声思(sì)六么(yāo)嘈(cáo)舫(fǎng) 钿头(diàn)敛容(liǎn)虾蟆(há má) 教坊(fāng)绡(xiāo) 钿(diàn)篦(bì)阑干(lán)唧(jī) 嘲哳(zhāo zhā)呕哑(ōu yā) 2、解读小序。 ⑴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 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⑵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试用七言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⑴江头送客闻琵琶⑵江上聆听琵琶曲 ⑶歌女倾诉身世苦⑷同病相怜伤迁谪 ⑸重闻琵琶青衫湿 补充:我们也可以用四个数字串联全诗内容: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两个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在江边的三次闻曲;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 3、课文诵读:齐读和男女同学分段轮流朗读结合。 三、品味鉴赏 鉴赏要点:谁解风物意?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