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氏染色的染色作用

瑞氏染色的染色作用

瑞氏染色是瑞士医生Dr. Paul Ehrlich在1906年提出的一种染色技术,它将复杂的物质变成可观察的色彩。瑞氏染色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的染色、药物分析、毒性检测和形态学研究等方面。

一、颜色的原理

瑞氏染色是一种电化学染色,根据物质的电位来染色,将原本无色的物质,分子里的质子受到外部电位的影响,就会出现色差。

二、瑞氏染色过程

1、原料准备:从样品中提取血清、细胞、消化液等,用球热水加热来溶解要染色的物质。

2、滴定:将原料慢慢地加入硫酸镁溶液,改变样品电位;向液体中加入氨基洋蓟明酸,外加模板。

3、染色:根据样品的不同特性,加入不同的染料,再配合模板,以不同的绊影效果实现染色效果;

4、观察:染后,将样本进行显微观察,观察样品上出现的颜色变化。

三、染色的优点

1、颜色鲜艳:瑞氏染色是一种通过染料改变物质电位产生的色差,可

以使样品呈现出有色的状态,色调鲜明;

2、快速稳定:采用瑞氏染色技术,可令染色过程快速完成,同时具有

非常稳定的效果;

3、容易掌握:只要掌握了染色的原理,学习和掌握这项技术不是难事,只要能够认真观察就可以准确掌握染色过程;

4、经济高效:使用瑞氏染色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时间和物质的消耗,

提高染色的效率,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四、瑞氏染色的应用

1、化验室的染色:化验室的染色可以分为低、中、高浓度染色,瑞氏

染色可以获得高精度的结果,更加精准;

2、药物分析:利用瑞氏染色技术可以精准测定无机化学药物的量和浓度,作为药物分析的重要方法;

3、毒性检测:通过染色,可以测定环境污染物如毒性气体、毒素和污

染物中的毒素等, ensure public safety;

4、形态学研究:瑞氏染色技术不仅可用于科学研究,还可以用于形态学的研究,例如有机组织的形态;

5、免疫细胞染色:细胞染色要求染料能够持久稳定,瑞氏染色技术可以让染色持久、精确、清晰,具有很大的优势。

总之,瑞氏染色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技术,它能够有效帮助医学研究者们进行细胞、药物、解剖、组织的分析形态学、毒物检测等一系列的研究,从而掌握客观实例,使研究结果真实可靠。

瑞氏染色

1.检验目的 指导瑞氏染色的操作,进行各种涂片的分类。 2.方法原理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既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 不同,对刘氏染液(改良的瑞氏染液)中酸性染料曙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亲和力也不 一样,标本涂片经过刘氏染液染色后,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3.方法性能参数(如线性、检出限、测量区间、不确定度、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和特异性) 3.1染色速度快,效果好。 3.2仅供形态学初学者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3.3是临床最常用的染色技术之一,用于细胞分类、寄生虫检出及分类。 4.标本类型(如血浆、血清、尿液等) 4.1血细胞涂片、脱落细胞学标本(脑脊液、胸腹水等)。 4.2标本采集后要及时制片,以免时间久细胞形态发生退化改变。 5.要求的容器、防腐剂或添加物、仪器、试剂或分析系统 5.1试剂组分: 5.2试剂存储和有效期: 6.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性)

7.质量控制,控制品使用水平和频率,允许限的纠正措施 8.程序步骤 8.1标准方法: 8.1.1加刘A(0.5-0.8ml)染色30S。 8.1.2再将刘B滴加于A液上面(滴量为A液的两倍)。以洗耳球轻吹,让两液充分 混合,染色1min。 8.1.3水洗(不能先倒染色液,以流水轻轻冲去),待干后镜检。 8.2快速染色,适用于脱落细胞学标本: 8.2.1加刘A(0.5-0.8ml)后,立即将刘B滴加于A液上面(滴量为A液的两倍)。以 洗耳球轻吹,让两液充分混合,染色10-20S。 8.2.2水洗(不能先倒染色液,以流水轻轻冲去),待干后镜检。 9.计算结果原理 10.生物参考区间 11.警告值、危急值(适用时) 12.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2.1红细胞呈淡红色,白细胞浆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染 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12.2脱落细胞学标本如脑脊液、胸腹水沉渣涂片,因其细胞通透性较高,应行快速染色 如染色偏深,无法辨识核结构,应适当缩短染色时间,以免误判。 13.对超出可报告范围的结果的处理 14.实验室解释 15.安全防护措施 所有标本按具有潜在传染性的标本处理。 16.最常见的误差源。 17.方法的局限性(如乳糜血、溶血、高胆红素血等干扰影响、交叉反应等) 18.参考文献 18.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18.2《刘氏染液厂家说明书》 19.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 20.SOP涉及的记录与表格

瑞氏染液配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瑞氏染液配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南宁市二医院检验科马升俊 1.瑞氏染色的原理: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既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的氧化物(天青)组成,其深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各种细胞由于其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对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染色后各种细胞呈现出各自的染色特点。 2.试剂的配制: 2.1 瑞氏染液的配制: 2.1.1 自配染液:瑞氏染粉0.1g,甲醇(AR)60ml。 将瑞氏染粉放入清洁干燥研钵中,先加少量甲醇,充分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巳溶解的染料倒入棕色试剂瓶中,未溶解的再加少量甲醇研磨,直至染料完全溶解,甲醇全部用完为止。染液配好后放于室温下,一周后即可使用。新配制染液效果较差,放置时间延长,染色效果越好。久置应密封,以免甲醇挥发或氧化成甲酸。染液中也可加中性甘油2~3ml,除可防止甲醇过早挥发外,也可使细胞着色清晰。 2.1.2 成品瑞氏染液: 现巳有成品瑞氏染液,如四川迈克科技公司出的快速瑞氏染色试剂(500ml/瓶)其只需室温密闭储存,可长期稳定,染色效果好。2.2 缓冲液的配制: 称取磷酸二氢钾(无水)0.3 g,磷酸氢二钠(无水)0.2 g;加蒸馏水至1000 ml使其溶解。配好后磷酸盐缓冲溶液应校正PH值,其范围在PH6.4~6.8即可,后塞紧瓶口备用。 3. 瑞氏染色的使用方法: (以血涂片为例): 3.1把制好的血涂片编好号,然后将血片平放在染色架上; 3.2加瑞氏染液数滴,使其覆盖整个血膜,固定细胞约1分钟; 3.3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可按1:2滴加),使染液充分混匀,染色5~10分钟;

瑞氏染色操作流程

瑞氏染色操作流程 瑞氏染色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普及的染色技术,被广泛用于医学细胞学检测,是一种染色技术,它可以帮助病理学家、细胞学家和其他科学家识别微小结构中的细胞组织。此外,瑞氏染色也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的固有特性,以及细胞表面的分子变化。 瑞氏染色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细胞或组织样品进行染料染色来识别各种特征,这种染色使得不同的细胞组件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一个更明显的细胞或细胞结构的图像模式。其中常用的染料有碘(Iodine)、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磷酸盐(Phosphates)、硝酸盐(Nitrates)和卤素盐(Halides)等。 瑞氏染色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样品前处理:这一步骤需要对要染色的样品进行前处理,包括将样品分解成单个细胞,使样品能够更容易被染料吸收。 2、染料添加:将符合特定染料的溶液添加到样品中,以使染料更容易渗透和吸收样品中的细胞结构。 3、照明:把染色后的样品照亮,以增加染料的发色效果。 4、清洗:对染色后的细胞样品进行清洗,以减少未发色的染料,并清除屏蔽染料发色的其他杂质。 5、观察与分析:用透射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组织样品,或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染色后的细胞样品,以获得更具体的细胞结构信息以及对细胞结构的分析。 瑞氏染色是一种快速高效的细胞观察技术,能够清晰地提供细胞

结构和内部蛋白质结构信息,并可实现快速识别和快速检测。目前,瑞氏染色在医学细胞学、遗传学研究中均有广泛应用。由于其易于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结果准确且对视觉效果好等优点,瑞氏染色在细胞核酸分析、生化检测、微生物培养特性分析、细胞培养监测以及分子遗传学分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瑞氏染色的操作步骤虽然简单,但在操作过程中仍旧注意到一点十分重要,即要正确地添加染料,使其具有色彩和密度的稳定性,以及正确的照明,以保证获得较高的发色效果,同时,在观察和分析该细胞样品时,建议使用放大镜,以获得更准确的细胞结构信息和足够的数据用于分析。 瑞氏染色是一种简单却又有效的细胞观察技术,它能够清楚提供细胞结构和内部蛋白质结构信息,对于获取有关细胞结构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更高效地收集信息,加速实验的进行,为医学、生物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瑞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 为了观察细胞内部结构,识别各种细胞及异常变化,血涂片必须进行染色。血涂片的各种染色方法大多是罗氏染色法衍变而来。目前常用瑞氏染色法。 【目的】掌握血涂片的染色方法。 【原理】把已制成的血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染色。其着色的原理包括物理吸附及化学亲和作用。不同种类的细胞及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及不结构,对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因而使不同种类的细胞染成不同的颜色,呈现各自的特点。 【器材】我们今天的器材是:载玻片、推片、吸耳球、显微镜。 【试剂】 1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osin,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 blue,M|+)组成的复合染料。 ★亚甲蓝(又名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 ★伊红通常为钠盐。 ★将适量的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甲醇的作用:一是溶解美蓝和伊红ME,使其解离为M+和E+,后两者可以选择性地吸附于血细胞内的不同成分而使其着色;二是具有很强的脱水作用,可固定细胞的形态,当细胞发生凝固时,蛋白质被沉淀为颗粒状或者网状,增加细胞结构的表面积,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增强染色效果。 2瑞氏染液的配制:取瑞氏染料1.0g、甲醇600ml、甘油15ml。 操作如下:将全部染料放入清洁干燥的乳钵中,先加少量甲醇慢慢地研磨(至少半小时),以使染料充分溶解,再加一些甲醇混匀,然后将溶解的部分倒入洁净的棕色瓶内,乳钵内剩余的未溶解的染料,再加入少许甲醇细研,如此多次研磨,直至染料全部溶解,甲醇用完为止。再加15ml甘油,密闭保存。这只就是我们配制的I液。 说明:新鲜配制的染液偏碱,染色效果较差,经在室温下贮存一定时间,美蓝逐渐转变为天青B后方可使用,这一过程称染料成熟。放置时间愈久,天青愈多,染色效果也就越好。但必须盖严瓶口,以免甲醇挥发或氧化成甲酸。染液中也可加中性甘油3ml,防止甲醇挥发或氧化,同时也可使血细胞染色较清晰,但我们所用的甲醇必须纯净。 II液:又称磷酸盐缓冲液(PH6.4-6.8),包含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蒸馏水加至1000ml。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如无缓冲液可用新鲜蒸馏水代替。也可用蒸馏水代替。 3染色:①血涂片自然干燥后,用蜡笔在两端画线,以防染色时染液外溢。随后将玻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盖满血涂片,大约1分钟后,滴加等量或稍多的II液,用吸耳球轻轻混匀。

瑞氏-吉姆萨染色法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说明书 【产品名称】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包装规格】 货号:DM0007 单瓶包装规格分别为:100ml、250ml、500ml、5000ml; 每套/盒包装规格分别为:2×20ml/盒、 2×100ml/盒、2×250ml/盒、2×500ml/盒、2×5000ml/盒。【预期用途】 主要用于对血细胞进行染色 【检验原理】 瑞氏染料是酸性染料伊红(Eosin)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 Blue)组成的复合染料, 对原生质的染色有很好的区别作用;吉姆萨染料由天青Ⅱ与伊红混合而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吉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力较强,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血液和骨髓细胞中的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清晰,但是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色不佳,常与瑞氏染色联合使用。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是利用Romanowsky Stain技术原理改良而成的,细胞的着色过程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过程,此过程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及相关成分由于其化学性质不同,对瑞氏-吉姆萨染色液中的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亲和力也不一样,标本涂片经瑞氏-吉姆萨染色后,相应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主要组成成分】 试剂组成主要成分 1、瑞氏-吉姆萨染液瑞氏染料、吉姆萨染料、甲醇 2、磷酸盐缓冲液磷酸盐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5℃~35℃环境保存,原包装未开封染色液的有效期为24个月,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染色液应在开封后6个月内使用完,每次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免挥发或变质。 【样本要求】 1、血细胞涂片染色:要求新鲜全血或EDTA.2K抗凝血。 2、阴道分泌物(妇科白带)涂片染色:新鲜标本离开人体涂片后,需尽快以火焰或酒精固定,以避免细胞变形。 3、骨髓涂片染色: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防止细胞皱缩变形或固空气潮湿而溶血,不能用高温或火烤干燥。 4、脱落细胞涂片:取样本并涂片,待检涂片固定可采用自然干燥法或湿片固定法(具体操作可根据不同检体及所采用的固定液所对应的规范操作要求进行);若采用湿片固定法,标本浸泡时间稍长些,效果会更佳;若采用湿片固定液固定标本,固定液用后需经常过滤,更换,防止细胞交叉污染。 【检验方法】 1、滴加瑞氏-吉姆萨染液于涂片上,并让染液覆盖整个标本涂片,染色; 2、将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滴加于瑞氏-吉姆萨染液上面,以嘴或洗耳球使两液充分混合,染色; 3、水洗,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色液,可缓慢从玻片一端冲洗,以防有沉渣沉淀在标本上; 4、干燥、镜检。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仅供形态学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注意事项】

瑞氏染色原理

瑞氏染色原理 瑞氏染色原理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病理学领域。该原理通过染色剂与细胞中的某些结构或成分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使其显色,便于观察和分析。 瑞氏染色原理的基本步骤包括固定、染色和洗涤。固定是指将待染色的细胞或组织固定在载玻片或载片上,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乙醛等。固定的目的是保持细胞或组织的形态结构和某些化学成分,使其不被破坏或失去活性。 染色是瑞氏染色原理的核心步骤,根据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常用的染色剂包括伊红、甲苯胺蓝、嘧啶蓝等。这些染料可以与细胞或组织中的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特定成分发生特异性反应,使其显色。染色的结果可通过显微镜观察,从而获得目标结构或成分的信息。 洗涤是为了去除多余的染色剂和固定剂,使显色的结构或成分清晰可见。洗涤的方法主要包括用缓冲液或溶剂进行冲洗和浸泡。洗涤的过程需要控制好时间和温度,避免过度洗涤或不完全洗涤导致结果不准确。 瑞氏染色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生物学研究中,可以通过瑞氏染色来观察和分析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医学诊断中,瑞氏染色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病原体、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帮助医生确

定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案。在病理学研究中,瑞氏染色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组织或细胞的异常变化,如肿瘤、炎症、坏死等。 然而,瑞氏染色原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染色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固定剂的选择和浓度、染色剂的选择和浓度、染色时间和温度等。因此,在进行瑞氏染色时需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染色的结果通常是定性的,难以定量分析。因此,对于需要精确测量的研究或临床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其他定量方法来进行分析。 瑞氏染色原理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细胞染色技术。通过瑞氏染色,可以观察和分析细胞或组织的形态、结构和成分,为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和病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瑞氏染色原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科学家和医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研究和诊断手段。

瑞氏染色(专业知识)

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是目前最常用而又最简单的染色方法。 1原理: 瑞氏试剂中之酸性伊红和碱性美篮混合经化学作用后,变成中性之伊红化美蓝,久置后,经氧化而含有天青。此三种染料分别和细胞核及浆中的NH3+和COO-等结合,使细胞核及胞浆着色。由于系中性染料,又有缓冲液调节酸碱度,所以细胞受染后,蓝红等颜色都较适中,核染质、胞浆及其中之颗粒显色较为清楚。 2 试剂配制: 1、瑞氏试剂瑞氏染料(粉)1克,加不含醋酮之甲醇600毫升溶解过滤后即成。混合方式可将瑞氏染料置于研钵内,加适量甲醇混合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已溶解的液体倒入清洁玻瓶,再放入甲醇继续溶解剩下染料,直至染料及甲醇均用完为止,然后过滤,以深色中性之玻璃瓶储备待用。亦可将1克染料一次加入600毫升甲醇中,盛深色玻璃瓶内,塞好瓶口,置于温暖而黑暗之处或37度温箱内,每日振荡5min,连续7天以上,然后过滤储备用。染液宜久置后使用,通常存放愈久,染色效果愈好。 2、缓冲液由1%的磷酸氢二钠和1%的磷酸二氢钾各30毫升加蒸馏水1000毫升配成,或以上两药各1克加2500毫升左右蒸馏水制成。以石蕊试纸检验、调整酸碱度,使PH在6.5-7之间即可。

缓冲液亦可永新鲜蒸馏水或煮沸后密闭保存的蒸馏水。如蒸馏水与空气过多接触,则可因吸收空气中之二氧化碳而使PH值变低,影响染色,故不宜使用。 3、染色步骤 1 将已编号之涂片水平置于染色板或者染色架上,涂片两端各划一道蜡笔线,主要防止染液外溢。 2 滴加瑞氏染色液。其多少依标本所占面积大小而定,一般为4-8滴,至染液将标本完全盖住为止。染液不宜过少,否则,甲醛挥发后,易产生沉淀;不可过多,以免因过盛而流失,影响染色。 3 1-2分钟后,滴入缓冲液(染液与缓冲液的比例约为1:1.5,冬季1:1,夏季1:2)。以气囊向玻璃片上轻轻打气,使染液和缓冲液混合均匀,一般不宜口吹起,以免呼出二氧化碳改变缓冲液酸碱度而影响染色。 4 自缓冲液滴入10-15分钟后,用自来水冲洗。冲洗时应将玻片持平,以流水滴入使染液及缓冲液自玻片边缘溢出,染料沉淀即随水浮去。冲洗时,切忌水力过大,以免将标本并染液同时冲走;冲洗前切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否则沉淀将附于标本上不能除去,染色时间与染液的性质、酸碱度、气温等关系甚大,因此应灵活掌握。最好先冲洗一张,于低倍镜下初步检查,如细胞核浆分明,颗粒清楚,表示染色满意,此时,始可将其余涂片全部冲洗。如染色过浅,则需延长染色时间。

瑞氏染液中甲醇的作用

瑞氏染液中甲醇的作用 引言 瑞氏染液中的甲醇是一种常见的溶剂,广泛应用于染料工艺中。甲醇在瑞氏染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染料的分散和溶解,并改善染色效果。本文将详细探讨瑞氏染液中甲醇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作用机制 瑞氏染液中的甲醇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作用: 溶剂作用 作为溶剂的甲醇能够有效地溶解染料,帮助将染料分散在染液中。染料与纺织物接触时需要溶解在染液中,才能够更好地渗透进纤维中,实现染色的目的。甲醇作为一种极性溶剂,能够与染料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促进染料的溶解和分散,从而提高染料在染液中的浓度和均匀度。 水与有机溶剂互溶 瑞氏染液中既包含水溶性染料,又包含有机溶性染料。甲醇作为一种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水解性,能够与水发生互溶。这使得瑞氏染液中的水溶性染料和有机溶性染料能够形成均匀的染液,提高染色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调节pH值 甲醇还可以用作调节瑞氏染液的pH值。染液的pH值对于染色过程中染料分子的电离状态、纤维表面电荷等都有重要影响。甲醇的加入可以改变染液的酸碱度,进而影响染料分子的溶解性和纤维与染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的染料对pH值的要求也不同,通过调节染液的pH值,可以使染料分子更好地与纤维相互作用,提高染色效果。 影响因素 在瑞氏染液中,甲醇的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甲醇浓度 甲醇的浓度是影响其作用的重要因素。较低的甲醇浓度可能无法有效溶解和分散染料,从而影响染料与纤维的接触和渗透。而过高的甲醇浓度则可能导致染液浓度过高,降低染料的分散度。

染料种类 不同种类的染料对甲醇的要求也不同。有些染料对甲醇的溶解性没有特殊要求,而有些染料可能对甲醇的极性和溶解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选择染料时,需要考虑染料与甲醇的相容性,以确保染液中染料能够充分溶解。 温度 温度对瑞氏染液中甲醇的作用有一定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以增加甲醇的挥发速率,帮助染料迅速浸入纤维内部。而较低的温度则可能降低甲醇的挥发速率,延缓染液中染料与纤维的接触和渗透。因此,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 染色效果影响 甲醇在瑞氏染液中对染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以下是其主要影响方面: 色牢度 甲醇的加入可以提高染液中染料的浓度和均匀度,从而增加染料与纤维的接触面积,提高染色的均一性和色牢度。甲醇的溶解性和挥发性也有助于染料迅速渗透纤维内部,增加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结合力,提高染色牢度。 上色均匀性 瑞氏染液中的甲醇能够促进染料的均匀分散和溶解,从而使染液中各个部分的染料浓度相对均匀。通过调节甲醇浓度、染液pH值和温度等因素,可以确保染液中染 料的分散均匀度,提高上色均匀性。 显色效果 甲醇的加入可以影响瑞氏染液中染料的溶解度和分散性,进而影响其在纤维上的显色效果。甲醇的挥发性还可以调节染色过程中的干燥速度,使染料更好地渗透进纤维内部,提高显色效果。 结论 甲醇作为瑞氏染液中的溶剂,在染料的溶解、分散、调节pH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 作用。甲醇的浓度、染料种类和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在染液中的作用方式和效果。瑞氏染液中甲醇的作用对染色效果的色牢度、上色均匀性和显色效果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甲醇的使用量和其他参数,以获得理想的染色效果。 参考文献:1. Zörntlein M, Färber R. The influence of methanol 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riptycene-dextrin inclusion compounds[J]. Macromolecular Chemistry and Physics, 1998, 199(1): 1-12. 2. Liu H,

学海无涯小动物临床细胞常用染色方法辨析

学海无涯小动物临床细胞常用染色方法辨析 兽医临床实验室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罗曼诺夫斯基染色(瑞氏染色、瑞氏-吉姆萨染色和Diff-Quik染色)、网织红细胞染色等,这些染色可以清楚地鉴别细胞和异常细胞的特征,适用于血像分析中所有细胞和其他脱落细胞的形态学分析。 一、罗曼诺夫斯基染色 罗曼诺夫斯基染色的染色液是由伊红(酸性染料)和亚甲基蓝(碱性染料)组成,伊红使碱性物质染成红色,亚甲基蓝使酸性物质染成蓝色或紫色。染色结果与染料的pH值,冲洗染片所用的水及细胞的类型相关:低pH、染色时间不足或过度冲洗均会导致血涂片过度粉染;高pH、过度染色或冲洗不足均会导致血涂片过度蓝染(图1、2)。 图1 一只健康猫的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采用蒸馏水冲洗

图2 一只健康猫的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采用自来水冲洗(pH值不合适) 1、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是一种组织细胞学染色法,是由伊红和亚甲基蓝染料混合形成的染液,主要用于染色外周血涂片和骨髓细胞,便于显微镜下观察和鉴别细胞类型。因为该方法能鉴别区分血细胞,因此常用于白细胞的分类计数。该方法染色时间短,对细胞质和中性颗粒染色的效果好,适于一般的临床检验。 图3 犬血涂片(瑞氏染色),嗜中性粒细胞 2、瑞氏-吉姆萨染色 瑞氏-吉姆萨染色效果综合了瑞氏染色和吉姆萨染色的优点,更适用于临床检验。但是该染液变性快、容易被污染,因此这类染色容易在血涂片中看到染色沉淀,注意与微生物、血液寄生虫等鉴别和区分。 3、Diff-Quik染色 Diff-Quik染色与瑞氏染色相同,均利用罗曼诺夫斯基染色技术原理改良而成,染色结果与瑞氏染色相似,但该方法染色时间短,约1分钟即可完成染色,且染色背景清晰无沉淀,因此常用于细胞的快速染色。这种染色和以上两种染色染色的平面滴加染色不太一样,属于浸没式的染色,而且在切换染液的时候不需要额外冲洗,直接换入下一个染液当中就可以了。 Diff-Quik染色存在局限性是对嗜碱性粒细胞不着色,或对肥大细

瑞氏染色液用途

瑞氏染色液说明书 【产品名称】 瑞氏染色液 【包装规格】 货号:DM0005 单瓶包装规格分别为:100ml、250ml、500ml、5000ml; 每套/盒包装规格分别为:2×20ml/盒、2×100ml/盒、2×250ml/盒、2×500ml/盒、2×5000ml/盒。 【预期用途】 主要用于对血细胞进行染色。 【检验原理】 瑞氏色素是酸性染料伊红(Eosin)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 Blue)组成的复合染料,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结合后,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亚甲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本染色液经常用于血液和细胞涂片、骨髓细胞涂片、细菌染色,细胞质呈红色,细胞核及细菌呈蓝色,嗜酸性颗粒呈橘红色。 【主要组成成分】 试剂组成主要成分 1、瑞氏染液瑞氏染料、甲醇 2、磷酸盐缓冲液磷酸盐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5℃~35℃环境保存,原包装未开封染色液的有效期为24个月,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染色液应在开封后6个月内使用完,每次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免挥发或变质。 【样本要求】 1、血细胞涂片染色:要求新鲜全血或EDTA.2K抗凝血。 2、阴道分泌物(妇科白带)涂片染色:新鲜标本离开人体涂片后,需尽快以火焰或酒精固定,以避免细胞变形。 3、骨髓涂片染色: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防止细胞皱缩变形或固空气潮湿而溶血,不能用高温或火烤干燥。 4、脱落细胞涂片:取样本并涂片,待检涂片固定可采用自然干燥法或湿片固定法(具体操作可根据不同检体及所采用的固定液所对应的规范操作要求进行);若采用湿片固定法,标本浸泡时间稍长些,效果会更佳;若采用湿片固定液固定标本,固定液用后需经常过滤,更换,防止细胞交叉污染。 【检验方法】 1、滴加瑞氏染液于涂片上,并让染液覆盖整个标本涂片,染色; 2、将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滴加于瑞氏染液上面,以嘴或洗耳球使两液充分混合,染色; 3、水洗,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色液,可缓慢从玻片一端冲洗,以防有沉渣沉淀在标本上; 4、干燥、镜检。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仅供形态学初检观察染色使用。 【注意事项】 1、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应厚薄均匀,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汇总)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产品名称】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 【包装规格】 货号:DM0007 单瓶包装规格分别为:100ml、250ml、500ml、5000ml; 每套/盒包装规格分别为:2×20ml/盒、 2×100ml/盒、2×250ml/盒、2×500ml/盒、 2×5000ml/盒。 【预期用途】 主要用于对血细胞进展染色 【检验原理】 瑞氏染料是酸性染料伊红(Eosin)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 Blue)组成的复合染料, 对原生质的染色有很好的区别作用;吉姆萨染料由天青Ⅱ与伊红混合而成,染色原理和结 果与瑞氏染色根本一样,吉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力较强,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 特别对血液和骨髓细胞中的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清晰,但是对胞核着色偏 深,核构造显色不佳,常与瑞氏染色联合使用。 瑞氏-吉姆萨染色液是利用Romanowsky Stain技术原理改进而成的,细胞的着色过程 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过程,此过程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 用,各种细胞及相关成分由于其化学性质不同,对瑞氏-吉姆萨染色液中的酸性染料(伊红) 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的亲和力也不一样,标本涂片经瑞氏-吉姆萨染色后,相应各类细胞呈 现不同的着色,从而到达区分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主要组成成分】 试剂组成主要成分 1、瑞氏-吉姆萨染液瑞氏染料、吉姆萨染料、甲醇 2、磷酸盐缓冲液磷酸盐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5℃~35℃环境保存,原包装未开封染色液的有效期为24个月,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 染色液应在开封后6个月内使用完,每次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以免挥发或变质。 【样本要求】 1、血细胞涂片染色:要求新鲜全血或EDTA.2K抗凝血。 2、阴道分泌物(妇科白带)涂片染色:新鲜标本离开人体涂片后,需尽快以火焰或酒精 固定,以防止细胞变形。 3、骨髓涂片染色: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防止细胞皱缩变形或固 空气潮湿而溶血,不能用高温或火烤枯燥。 4、脱落细胞涂片:取样本并涂片,待检涂片固定可采用自然枯燥法或湿片固定法(具 体操作可根据不同检体及所采用的固定液所对应的标准操作要求进展〕;假设采用湿片固 定法,标本浸泡时间稍长些,效果会更佳;假设采用湿片固定液固定标本,固定液用后需 经常过滤,更换,防止细胞穿插污染。 【检验方法】 1、滴加瑞氏-吉姆萨染液于涂片上,并让染液覆盖整个标本涂片,染色; 2、将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滴加于瑞氏-吉姆萨染液上面,以嘴或洗耳球使两液充分混 合,染色; 3、水洗,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色液,可缓慢从玻片一端冲洗,以防有沉渣沉淀在标本 上;

临床检验基础考题及答案

1、成人毛细血管采血常用部位是(D ) A. 手背 B. 肘部 C. 足跟 D. 手指 E. 耳垂 2、哪一凝血因子不是内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凝血因子( E ) A .Factor XI B. Factor VIII C. Factor XII D. Factor IX E. Factor VII 3.凝血试验,首选的抗凝剂是:(E ) A、肝素 B、EDTA-K2 C、EDTA-Na2 D、草酸盐 E、枸橼酸钠 4、瑞氏染色法的染色作用:(C ) A.物理吸附 B.化学亲合 C.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合 D.化学结合 E.物理性结合 5. 下列何种物质被公认为是最强有力的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B ) A、白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γ球蛋白 D、β球蛋白 E、胆固醇 6.门诊患者做尿常规分析,常采用下列哪种尿标本(B ) A晨尿B随机尿C清洁尿D 3h尿E 24h尿 7. 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细胞是:(D ) A.大单核细胞 B.中性粒细胞中毒变性 C.幼稚单核细胞 D.异型淋巴细胞 E.幼稚粒细胞 8. 血红蛋白的组成是由(A ) A.球蛋白和亚铁血红素 B.铁原子和原卟啉 C.血红素和铁原子 D.α2β肽链 E.血红素和白蛋白 9.下列哪种尿标本经加热后浑浊可消失(C ) A 脓尿B菌尿C 结晶尿D脂肪尿E乳糜尿 10.白陶土可激活的凝血因子是:(D ) A、I B、Ⅱ C、Ⅱ D、Ⅱ E、Ⅱ 11.临床判断消化道出血完全停止的最可靠实验指标结果是(C ) A粪镜检无红细胞B无柏油样黑便C粪隐血试验阴性D粪胆素试验阴性E粪胆原试验阴性 12.通过粪便检查可确定疾病(C ) A消化道恶性肿瘤B消化道溃疡C肠道寄生虫D肝脏疾病E消化不良 13.正常精液液化时间不超过(E ) A 5min B 10min C 20min D 25min E 30min 14.正常前列腺液镜检时可见大量(B ) A草酸钙结晶B卵磷脂小体C上皮细胞D中性粒细胞E 夏科-莱登结晶 15.血小板计数是研究:(C ) A.止血障碍的重要指标 B.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 C.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 D.毛细血管壁完整性指标 E.血管内皮完整性指标 16. 妊娠实验测定的激素是:(D ) A.雌激素 B.胎盘催乳素 C.胎盘专一性蛋白 D.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E.孕激素 17.正常情况下酮体的产生是在:(A ) A.肝脏 B.肾脏 C.胰脏 D.脑垂体 E.肾小管 18.肾小管蛋白尿是指:(A ) A.原尿中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回吸收 B.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 C.肾脏被动性充血 D.肾血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