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特点

《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特点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2010年05月05日 21: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内景 振成楼外景 土楼公主永定振福楼

永定岩太土楼群 碧波荡漾的龙湖 被中外专家称为最集中、最美丽、最完整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

老外游土楼赖初源摄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永定考察客家土楼,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并叮嘱土楼人家“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追溯土楼之渊源,首先得了解客家之渊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这些汉人祖居于黄河流域,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五胡之乱”,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迁徙;唐末黄巢起义,又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发了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第四次大迁徙即在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时期,史称“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往海南、广西等地,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据估计,现在全球客家人有一亿两千多万,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故而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据考证,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六七十年代(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

客家围屋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2) 2.客家围屋的空间形态 (4) 3.客家围屋的建造特点 (6) 4.其他 (7) 5.总结 (7) 6.附录:参考文献 (8) 摘要 围屋又称围龙屋、五凤楼或府第楼,是客家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满足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客家围屋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蕴含着丰富文化积淀和客家人勤奋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寄托着客家人深厚的情感,是客家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是客家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客家文化和民族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房屋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都无不体现着客家人的思想价值观。围屋不仅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表层结构和具体表现。 本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关键词:客家围屋五凤楼围龙屋府第楼

引言 围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博大的内涵奇特构图,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作为一种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显示着它的建筑魅力。 自古以来,客家人为营造既能满足生理需要,又能满足心理需要的居室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家围屋不仅展示着客家传统文化的横断面,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同时还凝聚着客家及其先民的智慧和进取精神,体现了客家传统文化的成就。 对于围屋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和了解客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对缔结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今后的城乡规划与民居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在客家围屋的建筑元素中,有许多独有的东西。相较其他民居,客家围屋有着其他民居已经失落了的精髓气质。 对于客家围屋的研究,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下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1.1基本平面布局 围屋的基本平面布局是:中轴线上有由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的三一体的厅井空间,至少有上下两堂,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成图,横屋以二、四、六对称双数排。大门前有禾坪和半圆形水池,而且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低。典型平面如下图所示:

各具特色的居民

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x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

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案例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⑵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⑶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⑷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研读,体会特点;深读探究,领悟方法;归纳总结,感受文化;拓展延伸,迁移练写。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准备 ⒈教师制作课件(关于各地民居,如土楼和竹楼的图片;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⒉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资料展示,揭示新课 ⒈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风俗各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⒉出示民居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

⒊简介中国民居(见附录) 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⒈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⒉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⒊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⒋检查词语认读及理解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 ⒉默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⒊初步交流: ⑴交流阅读感受,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傍水而居。(或:绿色之家) ⑵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⒋把握层次 ⑴客家民居层次: 第一段(1):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第二段(2):详细介绍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 第三段(3):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 第四段(3):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NO.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励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赣南各地现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祠堂,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设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研究古代家族文化的很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家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另一因素,是因为它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客家民居研究

走进客家—— 客家传统民居研究

客家传统民居研究 摘要:作为一个的客家人,面对丰富蕴厚客家民居建筑和文化,以客家人的 基点,去审视客家传统民居。客家是中国汉民族一个特殊的民系,而本课题则在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下研究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并对其行成的客家民居聚落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客家传统民居;聚落;文化; ABSTRACT:Facing with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deep root Hakka's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culture, as a Hakka, we should study it by our own view. Hakka is a special rac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geography ,social and remarkable humane environment of Hakka's traditional dwellings were studied, and the colony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Hakka's traditional dwellings,colony,culture

目录: 1.前言 (3) 2.研究背景 (3) 3.客家民居建筑 (3) 3.1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 (4) 3.2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4) 3.2.1建筑体形与山势的结合 (4) 3.2.2古村落与水相依 (4) 3.2.3建筑材料的原生化 (4) 3.3适宜的建筑尺度 (5) 3.3.1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5) 3.3.2 建筑自身尺度的适宜 (5) 3.4绘画复杂, 色彩浓重 (5) 3.5高质量的施工 (6) 4.客家民居的聚落 (6) 4.1自然环境层面 (6) 4.2 社会生活方式层面 (7) 4.3 文化意境层面 (7) 5.客家民居文化 (7) 5.1门楼和堂号的名称 (7) 5.2 祖训和家训 (7) 5.3 大量的书斋、书院和书房 (7) 6. 结论 (8) 参考文献 (8)

关于客家民居的导游词左右

( 导游词范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7603 关于客家民居的导游词左右About 200 words of tour guide about Hakka dwellings

关于客家民居的导游词左右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下面是带来的关于客家民居的导游词200字左右.,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关于客家民居的导游词200字左右 大家好,我叫慕慧彬,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你们到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古代民居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客家民居位于偏僻的山区和深山深林中,因为那里树多,起火快,所以他们设有防火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一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客家民居大多为3至6层,100至200多间房子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门上贴的对联可都是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他们的房子可都是等分的,一间间房就像尺子量过似得,大小相等,这体现了客家人部分贫富贵贱的良好品德,两三百人住在一起,非常热闹,他们很统一,房子按八卦布局,他们把一楼做厨房,二楼做仓库,三楼才住人。 这就是客家民居的简单的介绍,现在大家跟着我一起去领略这美丽的风景,

也希望大家能被这奇妙美丽的风景所深深吸引。 :关于客家民居的导游词200字以上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薛皓轩,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客家民居的独特风景。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20xx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 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土枪、土炮、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围

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以土楼、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各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坚固性 现存的福建、广东、江西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仍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作者的老祖居“钜美堂”,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有些厚的竟达两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黏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黏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似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止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历时20分钟,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到闽、粤、赣边界山区后,为防止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极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二楼三楼的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瞭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可安然无虞。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令匪敌久攻难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更是令盗匪望而却步。 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 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4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合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作者家乡广东蕉岭的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令住户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平日,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先祖,宴宾客;闺女出嫁,要在祠堂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客家土楼文化赏析

客家土楼文化赏析 歌德对于优美建筑的评语是“凝固的音乐”。无疑,在我心中土楼就是那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篇。 土楼,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物,曾是中国分布最广、居住人口最多的普通民居。在中国多姿多彩的民居中,土楼以其非常独特的形式和文化内涵被建筑学家称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堪称建筑艺术的瑰宝。 是什么东西导致了土楼的神秘?为什么在中国乃至世界传统夯土民居建筑中,唯独中国土楼最为古老、最为壮观呢?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出现土楼,并且广泛传播于黄河南北二十几个省区,跨越几千年的漫长时间,迄今仍然生生不息?这些疑问,使我对土楼充满了兴趣,在众多的古镇民居中选择了它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我知道所谓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土楼的历史背景 据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源流考》,客家人的祖先曾多次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比较著名的有五次:“五胡乱华”时期、唐朝末年、金元时期、清康熙时期、清太平天国失败后。除了康熙年间那一次是康熙为笼络南方人的心而“湖广填四川”外,其余客家人都作为战争的难民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岭南地区来的。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聚族而居,相互依靠,患难与共,于是将分散的住房聚合到一起,创造了一种庞大的民居——土楼。而且,当地丰富的森林木材、山石、泥土等自然资源和拥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为土楼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土楼的布局 永定客家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

客家文化论文

梅州客家文化及其在旅游资源上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梅州作为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地,由于它本身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加上客家人聚居地天然的地理条件,梅州正以其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客家风土人情,每年都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到此游玩。作为客家人聚居地的广东梅州,近年来十分重视客家文化的弘扬、开发与利用,将它作为发展本土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把“文化梅州”的建设纳入社会发展与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出打造世界客都品牌、建设山区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为了更好的弘扬和不断发展梅州客家文化,我将在此文中用四部分来介向大家展现客都梅州以及梅州的客家文化。第一,广东梅州的概括;第二,梅州客家文化;第三,梅州客家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第四,梅州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关键词:客都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梅州市的概况 梅州位于粤东北,北邻赣南,东连闽西,南连揭阳,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的美誉①。全市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05万人,辖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 梅州是全世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千百年来,客家人从中原越过黄河,跨过长江,进入鄱阳湖,沿赣江上溯至赣州,越过武夷山到长汀,最后来到粤东深山——梅州,然后又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走向世界。梅州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有着最具原生态、客味最浓的客家民间艺术。梅县话是全球客家人公认的客家话标准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员全部选自梅城或梅县区松口镇;梅州山区百姓的家传服侍仍有汉唐遗风;优美隽永的客家山歌和有“南国牡丹”之誉的广东汉剧蜚声海内外;还有风味独具、色味俱佳的客家美食。所有这些,使梅州成为集“客家”之大成者,故有“世界客都”之称。梅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梅州,南汉置敬州,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易名梅州,有叶剑英元帅故居、丘逢甲故居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州文

土楼的文化内涵——论文网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第15期中国南方土楼的文化内涵探析作者:李宗奇 【摘要】:土楼这种中国南方的传统民居,因其独特而神秘的外形和浓厚的文化内涵而享誉海内外,被称为"世界民居的奇葩"。文章从土楼的建筑特色等方面对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同时与中国另一典型的传统民居--徽式建筑进行比较,探究二者文化内涵的异同。 【关键词】:土楼;文化内涵;徽式建筑;比较 近几年来,随着对中国民居研究热潮的掀起,土楼——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民居建筑也慢慢被揭开面纱。对客家土楼的研究,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在刘敦桢教授主编的《中国住宅说》中有所反映。 单从定义上讲,土楼就是指分布于中国南方,尤其以闽南、粤东等地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由于居住土楼的多以客家人为主,所以土楼又称“客家土楼”,土楼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三堂屋、方楼、圆楼。土楼的每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是独立的,用一圈圈的公用走廊将各个房间联系起来,这条公用走廊通常却布置在内圈,环绕庭院。⑴圆寨的共同特点是防御性特别强。 从永定振成楼和奎聚楼来看,它们虽然都是由巨资建成,但在风格上仍保留了客家人朴素而务实的性格,其文化底蕴也多以对联、文字见长。走过土楼,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客家民居的精髓: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之相比,以江

西婺源为例的徽式建筑就迥然不同,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建筑风格在宁静中仍掩不住大气与张扬。总体来讲这两种建筑的特色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种建筑产生的文化背景 从这两种建筑产生的背景来看,土楼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的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客家人出于族群安全而营造出一种自卫式“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种建筑格式一直延续下来,便是如今固定的建筑形式——土楼。所以土楼在建设时是生土夯墙,就地取材,筑建圆形或方形高楼,建筑规模宏大,形如碉堡,适应宗族聚居的需要。⑵同时,土楼的防御功能突出,能适应当时土客矛盾尖锐和社会战乱不宁的特殊历史环境。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土楼凝聚着客家人的传统观念,凝聚着客家人的历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徽州原是古越人的聚居地,由于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中叶以后,徽商崛起,他们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⑶徽商们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两种建筑背后所隐含的背景和文化是不同的,所以这一点差异便反映在建筑形式及风格上,这就使得这两种建筑无论从外形,还是从内在深层意义上讲,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以下的比较也是建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上的。 二、两种建筑的整体布局 土楼和徽州古村落一样,都是聚族而居。土楼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全村人住在一座土楼里,如同住在一座坚实的碉堡里。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

中国南方土楼的文化内涵探析

中国南方土楼的文化内涵探析 【摘要】:土楼这种中国南方的传统民居,因其独特而神秘的外形和浓厚的文化内涵而享誉海内外,被称为”世界民居的奇葩”。文章从土楼的建筑特色等方面对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同时与中国另一典型的传统民居--徽式建筑进行比较,探究二者文化内涵的异同。 【关键词】:土楼;文化内涵;徽式建筑;比较 近几年来,随着对中国民居研究热潮的掀起,土楼——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民居建筑也慢慢被揭开面纱。对客家土楼的研究,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在刘敦桢教授主编的《中国住宅说》中有所反映。 单从定义上讲,土楼就是指分布于中国南方,尤其以闽南、粤东等地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由于居住土楼的多以客家人为主,所以土楼又称“客家土楼”,土楼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三堂屋、方楼、圆楼。土楼的每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是独立的,用一圈圈的公用走廊将各个房间联系起来,这条公用走廊通常却布置在内圈,环绕庭院。⑴圆寨的共同特点是防御性特别强。 从永定振成楼和奎聚楼来看,它们虽然都是由巨资建成,但在风格上仍保留了客家人朴素而务实的性格,其文化底蕴也多以对联、文字见长。走过土楼,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客家民居的精髓: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之相比,以江西婺源为例的徽式建筑就迥然不同,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建筑风格在宁静中仍掩不住大气与张扬。总体来讲这两种建筑的特色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种建筑产生的文化背景 从这两种建筑产生的背景来看,土楼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的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客家人出于族群安全而营造出一种自卫式“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种建筑格式一直延续下来,便是如今固定的建筑形式——土楼。所以土楼在建设时是生土夯墙,就地取材,筑建圆形或方形高楼,建筑规模宏大,形如碉堡,适应宗族聚居的需要。⑵同时,土楼的防御功能突出,能适应当时土客矛盾尖锐和社会战乱不宁的特殊历史环境。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土楼凝聚着客家人的传统观念,凝聚着客家人的历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徽州原是古越人的聚居地,由于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中叶以后,徽商崛起,他们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⑶徽商们促使徽派建

梅州客家农村民居建筑风格

梅州市客家农村民居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其建筑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艺术上的融合,能反映出梅州客家的生活历史和所处的环境。最早的代表是高层围楼,它是客家人来到南方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其建筑形式是呈圆柱状、碉堡式、全封闭型的高大建筑。最高的围楼有四、五层,高达十到二十米,里面有许多房间组成,多达三、五百间,可供数十户至上百户的大家族聚居。这种围楼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如大埔的和村、埔北英歌山、茶阳太宁等地仍可见这些民居。围龙屋是稍后期的典型客家农村民居建筑。它跟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汉族民居的五大特色。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讲究座北向南,结构形式一般按"堂"、"横"单元组合成大小不同的住宅,如"二堂二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两围龙"。在平面布局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堂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组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屋后种风围树。比较好地解决了通风、采光、排水和环境生态平衡问题。其它各式民居建筑形式,如"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飞"、"殿堂式"等,则是根据不同时期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相应有所变化。近代受海外华侨的影响,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筑艺术风格,同时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结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如梅县白宫的"联芳楼"、洋坑的"六杠楼"和南口的"南华又庐"等,形成了梅州侨乡风情的一大特点。 梅州农村民居绝大部分选在山间平地、沿河两岸、或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地方。房间布局紧凑,力争良好的通风和向阳条件,前景力求开阔。因地制宜,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林木、山水紧密结合,把生活和生态、人工和自然融为一体。因而也有它的科学哲理。 民居中绝大部分是平房,平面方整,外墙少开窗,开小窗,窗台高出人头,这样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在房间的尺度上反映出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功能需要;大面积厅堂是户内活动中心,也是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地方;把活动频繁的厨房、工具杂物间、家禽舍放在前院。而把睡房、仓库放在较清洁的后院。大小厅堂、房间功能划分明确,尺度比例适合,符合实际需求。这样既适应了山区潮湿、多雨的特点,又卫生、通风。

关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初探西新围的建筑文化内涵 (1)

关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初探[1]西新围的建筑文化内涵[1].txt20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072}^RTP刊峨》tAM以!}2的7。03}}艺术理论 关西新围 的建筑文化内涵 文/燕凌高健婉 围屋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山地 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相互碰搜产生的特殊文化载体。 关西新围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竣工于道光七年(1827),位干江西 省农南县郊.是迄今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面积 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翰南客家方形围屋。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是世界客家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 关西新围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中国设计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客 家人的聪明和才智。它是设计文化中的“人本观念’以及人与自然的有机和 谐结合的设计思想的完美结合体.它除了其建筑形式有其鲜明的特点,在设 计中还体现粉深刻的建筑文化内涵。 一、关西断圈体现的民俗文化观念 1.宗族意识。首先,从内部布局来看宗族意识.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建筑 中的宗庙建筑部分,关西新围也是这样,祠堂在其建筑格局中占有一个很重 要的地位。关西新围中象征家族和子孙繁衍的祠堂位于整个围屋的正中心, 是圈中最紊华、最考究、最宽敞的房间.以它为中轴线,中心建筑依次为下 厅、前厅、上厅,前后三进,五组并列,十四个天井,对称分置十八厅,四 周筑以坚固的围墙。处在中心的宗祠就像有特殊内涵的华表或图腾一样.起 到核心作用。 祠堂对于客家人,不仅仅具有常规的祭祖和礼仪活动等功能,我认为还 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隐喻性。 它是奋进精神的象征。客家人受异地文化的冲击和生存的挑战,他们具 有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供奉祖宗神位的宗祠,目的是鼓励、告诫 后代不忘“祖业.,使之更加发奋图强,荣粗家族. 它是客家人乡愁的归宿。客家地区山多地少.迫于生计,客家男人不得 不远走他乡去闯荡天下。建立家园和回归故乡是他们永远追求的梦想,而象 征粉家族的宗祠则成为他们精神回归的离所。 其次,从供奉门神来看宗族意识.客家人比较注重对“门神”的祭拜, 所以大门的侧边都供有神台.客家有传说,人死百年之后会回家,来保佑他 的后代。而供门神的目的.就是希望门神在祖先百年回家之时,只放祖先回 家,不放其他的邪神进围屋。 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和崇祖遵礼的思想意识,造就了发达的宗祠 文化,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与之相关的居住习俗文化,使得客家围屋有着完整 的、相对独立的文化审美价值. 2.风水观。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是中国古人的建筑思维和建筑观念的反 映。其中,有很多经验性的因素,有的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以及实用价值, 但是其中也有相当的迷信色彩,应该加以批判、吸收、研究、利用. 关西新围的构造有点类似北京的四合院的设计,是明清时请一个北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