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1]

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1]
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1]

研究方法

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

周 萍 陈琦鹂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

摘 要 情绪刺激材料是诱发实验性情绪的重要工具。根据呈现的通道不同,现有的情绪刺激材料可分为视觉刺激材料、听觉刺激材料、嗅觉刺激材料以及多媒体材料等,其中以视觉刺激材料最为常见。随着情绪研究的深入,情绪刺激材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是情绪研究中须待重视与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情绪诱发 情绪刺激材料 标准化研究

实验性情绪是许多心理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为了获得有效的实验性情绪,研究者通常使用不同的情绪刺激材料诱发不同性质与强度的情绪。随着情绪研究的深入,情绪刺激材料的研制与规范化标准化将会愈受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综述以抛砖引玉以飨同道。

1 情绪刺激材料的种类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实验性情绪研究中使用的刺激材料有语句、语词、图片、声音、气味等。根据呈现刺激材料的感觉通道不同,情绪刺激材料可分为视觉情绪刺激材料、听觉情绪刺激材料和嗅觉情绪刺激材料及多媒体材料,其中以视觉刺激材料的使用最为普遍。1.1 视觉刺激材料1.1.1 语词与语句

早在1968年,V elten [1]通过实验编制了第一套情绪诱发文字材料(mood induction statements)。这些书面情绪性材料由语句构成,分为正性语句、负性语句和中性语句三种,例如:正性语句: 大多数的人都喜欢我 ;负性语句: 有时我感觉有罪恶感而无法睡觉 ;中性语句: 华盛顿的很多建筑物是用大理石建的 。1986年,Fazio [2]等人采用语词作为情绪刺激材料研究情绪启动效应。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如: 友好 、 丑恶 )进行效价评定(积极或消极),每一靶刺激前呈现一个不需要评价的启动刺激(其情绪效价与靶刺激具有一致和不一致的关系),记录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结果显示与启动词效价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比与启动词效价不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要短。1992年,Barg h [3]等人重复F azio 1986年的实验,采用带有态度色彩的物体名字作为启动刺激,(如:正性词,黄金;负性词,垃圾),表明态度自动激活效应的普遍性。1998年,De Houwer 等[4]

使用Simon 范式研究情绪,实验中使用正负效价的和中性的名词和形容词作为情绪刺激,如:正性词:朋友(fr iend)和真诚的(honest );负性词:癌症(cancer)和淘气的(stupid);中性词:纸张(paper )和通常的(nor mal);实验要求一半被试在名词呈现时报告 正性 ,在形容词呈现时报告 负性 ;另一半被试的要求则与其相反,结果显示呈现词的情绪效价与要求被试报告的反应一致时,被试反应的速度更快。在情绪Stroop 现象研究中,

White [5]要求被试对带有情绪色彩语词所涂的颜色命名,其中包括威胁性词语(如:death,死亡)和中性词语。结果显示被试给情绪语词进行颜色命名的速度比给中性词颜色命名的速度要慢。Stenberg [6]使用Stroop 范式,将情绪效价词附加在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上,实验任务就是判断语词的效价,结果表明对负性词的加工潜伏期延长。

在这些研究中,作为情绪刺激材料的语词大多采用的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和名词,其启动效价往往是以反应时或偏好测定来评定。1.1.2 图片

情绪图片刺激材料在实验性情绪研究中被广泛使用。1993年,M urphy 等[7]采用图片作为启动刺激,要求被试作偏好判断,结果证实图片有情绪效应。1998年,RandyJ.L arsen

等[8]

曾在实验中使用三种不同情绪色彩的情景图片以幻灯片的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在看完图片后,完成实验问卷,研究个体在情绪反应强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情绪反应强度高的被试与情绪反应强度低的被试相比,所要完成的认知活动更多。2002年,Jan De Houwer [9]等人使用正负情绪效价图片作为情绪刺激,有动物图片(蝴蝶,蛇)、人物图片(朋友,敌人)、运动图片(接吻,哭泣)和关于景观的图片(花朵,疾病),进行关于情绪类别实验中的情绪启动研究。国内郑希付采用分别表现愉快、悲伤和愤怒情绪的三张人物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用自我情绪评定的方式观察观看情绪图片的被试与观看非情绪图片的控制组被试获得的情绪差异.发现实验组被试均产生了相应的情绪,而且积极组的效果更为明显。程九清、高湘萍采用5张积极和5张消极人物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进行情绪启动研究,也同样证实了情绪启动效应。杨丽珠,蒋重清等采用哭与笑的人物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要求被试观看哭与笑的表情图片后注视电脑屏幕上呈现的人物后脑勺图片,按键选择这个人是笑还是哭。结果表明哭的表情面孔启动效应达到显著;但笑表情面孔启动效应未达到显著。

作为刺激材料,图片的内容涉及较广,包含的情绪信息很多,似乎图片比文字引起的启动效应更明显。Spruy t A ,Hermans 等[10]的研究分别以图片和单词作为刺激材料,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以图片为刺激材料时,采

通讯作者:周萍。E mail:okninhao@https://www.360docs.net/doc/6b2134495.html,

424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 cal S cience 2008,31(2):424-426

用命名任务发生了情绪启动效应,而当以单词为刺激材料时却没有得出情绪的启动效应。郑希付分别以情绪图片和词语作为刺激材料,研究了情绪启动效应的时间效应。结果发现,对于愉快和悲伤情绪的启动,图片启动和文字启动的启动特点基本一致,图片启动的效果略好于文字启动的效果。

在情绪研究中使用不同内容的图片引起的情绪效应有所不同。研究表明,识别生气的面孔比识别友好的或悲伤的面孔速度要快,对恐怖刺激的识别比对非恐怖刺激(花朵,蘑菇)的识别速度也要快,与植物图片相比,对具有威胁性或愉悦性的动物图片有识别优势。另外,有研究表明,情绪图片中的面部表情图片更能诱发人们的情绪,并且面孔表情在意义上的跨文化共同性最大。面孔表情图片包括真实的人物面孔表情彩色图片,简笔画面孔表情图片等。

1.2 听觉刺激材料

具有不同情绪色彩的非言语音节、词语、语句或短语及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可作为实验性情绪的诱发材料。研究者表明,不同的听觉参数结合在一起,能暗示出不同的情绪,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可能是语速和声音频率。Caterina Breitenstein等[11]在实验中使用的是选自标准情绪语调刺激库的20个语句,内容中性,意义不同,句子的语法结构相似,采用五种音调(愉悦、悲伤、生气、惊讶和中性)朗读。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改变声音特征会影响被试对材料的情绪评价。在实验中放慢语速时,被试给所听到的语句贴上悲伤的标签;相反,加快语速时被试就将其归类为生气、惊讶或中性。降低音高时,被试将材料评价为悲伤或中性;而加强音高时则也增强了被试震惊、生气和愉悦的情绪反应。Annett Schir mer等[12]研究了不同性别在情绪理解过程中,情绪语调与语词效价的相互作用。他们采用正性、中性和负性词汇作为刺激材料,朗读的语调包括快乐的、中性的和生气的三种,要求被试在对词汇给予评价时忽略其情绪语调。结果表明,对语调与词汇效价一致的刺激,被试的反应更快也更准确。也有研究者使用音乐来诱发情绪,要求被试听一段具有情绪意义的古典或现代音乐后报告出被试体验到的情绪,通常由实验者选取音乐类型。程九清,高湘萍[13]在实验研究不同意识水平下情绪启动的机制中,使用的刺激材料是带有褒贬意义的中文语句,要求被试在情绪刺激播放响度正常或极低的情境下对不熟悉的法语语句进行评价,其中使用的30句中文语句播放的响度极低,而30句法语语句播放的响度正常。结果显示无意识情绪启动显著;有意识情绪启动却未出现。

1.3 嗅觉刺激材料

Dirk Hermans[14]等人较早使用带有正负情绪效价的气味作为情绪刺激材料,要求被试对目标词进行效价评定,结果表明,被试对与气味效价相似的目标词的评价速度比与其效价不一致的目标词要快,但这种效应受限于女性被试,在气味知觉中存在普遍的性别差异。目前,嗅觉刺激材料使用的不多,国内暂无这方面的报道。

1.4 多媒体材料

情绪通常可以通过动态的刺激来诱发,这些动态的刺激材料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刺激材料的特点,能更好的诱发情绪。电影与录像等多媒体材料在情绪研究中十分常用。Jen nifer C等[15]使用喜剧影片片断,关于丧亲、比萨饼和遍体鳞伤这四种不同的电影情节成功地诱发出被试四种特定的情绪:高兴、悲伤、具有食欲和感觉恶心。

在国内有徐景波、孟昭兰[16]在正负性情绪的自主生理反应实验研究中曾使用两段录像片段(正性的:动画片 猫和老鼠 片段;负性的:国产影片 黑太阳七三一 片段)作为情绪刺激材料,诱发了被试两种类型的情绪(正性和负性);另外,王丽芳等人在研究情绪对指温、呼吸和血压的影响时选取的实验材料是4份影片片段,恐惧诱发材料:铁甲威龙片段;愤怒诱发材料: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片段;中性诱发材料: 春诗 片段;快乐诱发材料: 憨豆先生 片段。

1.5 实验性场景

采用实验性场景来诱发被试的情绪体验也被应用于情绪研究中。实验者给被试安排一些现场活动、想象或被试与经过训练的实验者助手交流互动以诱发出不同的情绪,此助手的行为有沮丧的 愉快的和中性的。如让被试帮助实验者的一位朋友,使被试事后体会到愉悦的感觉。一些实验者通过操作被试面部的表情来诱发某种情绪状态,通常指导被试收缩和放松不同的面部肌肉,显示出皱眉 微笑或中性的表情,从而诱发不同类别的情绪。有研究者在实验中要求被试通过想象情绪困扰的事件来诱发情绪,为了加强被试体验情绪的过程,有时实验者要求被试写下想象的事件,详细说明相关的想法和情感[17,18]。

2 情绪刺激材料标准化研究与材料库的建立

综上所述,通过种种方式可以获得实验性情绪,但情绪的强度、性质和时间等变量将受到情绪刺激材料及施与方式包括阈上阈下、作用时间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声音刺激材料受到音调、语速、音频等影响,视觉刺激材料中图片与文字的内容、呈现方式与时间等因素都将对实验性情绪产生影响。既往通常采用观看录像片、语句或实验性场景来诱发情绪的方法,情绪材料的选择各不相同、作用于被试时间较长(以分钟来计算),诱发的情绪强度及持续时间等变量不易控制。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启动的范式被应用于实验性情绪研究中,采用启动的方式获得情绪的精确性大为改善。情绪材料的呈现往往在知觉阈限以下、时间很短(呈现的时间以毫秒来计算),这给情绪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对情绪刺激材料的标准化的要求这一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较早对情绪材料进行标准化研究的是1980年由Lang 等人的研究[19],他们在Osgood的语义分化量表基础上设计出小人模型自我(Self-assessment M anikin,SAM)情绪评定系统,这是目前情绪刺激材料标准化常用的工具。SAM分别从情绪的三个维度(愉悦度、唤醒度、控制度)上进行9点量表评分,每一维度SAM小人图片模型由5个描绘不同程度的模型构成。SA M能以快速的、非言语的方式将情绪状态在情绪的三个维度上进行量化,降低了量表中的语言要求,在年龄和文化上都具有通用性,与语义分化量表相比,不用使用大量成对的形容词,更易于操作。Penny D.Jenning s等曾将V elten情绪诱发文字材料在愉悦度与唤醒度两个情绪维度上进行评定,将其标准化,结果表明V elten编制的84个语

周萍等: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425

句材料中只有52个能有效的诱发出实验中需要的情绪[20]。在尝试以情绪的三个维度作为情绪评定标准模板之后,情绪刺激材料库的建立便有了可能。1988年由Lang 等尝试使用SAM (Self -assessment M anikin)情感评定系统,逐步建立了情绪英语词汇库AN EW (Affectiv e Nor ms for English Words)。1996年,Breitenstein 等建立了情绪语调刺激标准库(a standardised set of emotional pr osodic stimuli),该刺激库由语句构成,意义和语法结构都相同,分别用不同情绪语调朗读。国内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黄宇霞和罗跃嘉等人也陆续在国际情绪图片和声音库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修订工作,遵照国际情绪刺激库标准化的方法建立了本土化的情绪图片与声音库[21]。此外,王一牛也使用同样的方法对具有感情色彩的现代汉语双字词进行了标准化以及建立了词库,丰富了情绪标准化刺激材料[22]。

情绪是认知活动的背景,它不同程度地悄然影响着认知活动。而诱发或启动实验性情绪的材料十分丰富,因而情绪材料的研究或者说情绪材料库的建立,在情绪研究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 参考文献

1Velten,E.A laboratory task for induction of mood states.Behav ior Research and T herapy,1968,6:473-482

2

Fazio,R.H.,Sanbonmatsu, D.M.,Pow ell,M.C.,&Kardes,F.R.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of attitudes.Journal of Personali 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1986,50:229-2383

Bargh,J.A.,Chaiken,S.,Govender,R.,&Pratto, F.T he generality of the automatic atti tude activation effect.Journal of Per 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2:893-9124De Houw er,J.,&Eelen,P.An affective variant of the S imon paradigm.Cognition and Emoti on,1998,12:45-61

5White.M.Automatic affective apprais al of words.Cognition and Emotion,1996,10:199-211

6

Stenberg,G.,Wiking,S.&Dahl,M .Judging w ords at face val ue:Interference in word processing reveals automatic processing of affective facial expressions.Cognition and Emotion,1998,12:755-7827

M urphy,S.T.,&Zajonc,R. B.Affect,cognition,and aw are ness:Affective priming w i th opti mal and s uboptimal stimulus expo sures.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64:723-7398

Larsen,R.J.,Diener, E.,&Cropanzano,R.S.Cogni tive op erations ass ociated w ith indi vidual differences in affect intensity.Journal of Personali 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3

9

Gi n er-S orolla,R.,Garci a,M.T.,&Bargh ,J.A.The auto matic evaluati on of pictures.Social Cognition,1999,17:76-96 10

Hermans D,De Houw er J,Smeesters D,et al.Affective priming w ith associatively unrelated primes and targets.Fachgruppe

Sozialpsychologie,1997,6:96-11511

Caterina Breitenstei n,Diana Van Lan cker,Irene Daum.The con tribution of speech rate and pitch variati on to the perception of vocal emoti ons in a German and an American sample.Congition and E motion,2001,15(1):57-7912

Ann ett S chirmer &Sonja A.Kotz.ERP Evidence for a S ex-Spe cific Stroop Effect i n Emotional Speech.Journal of Cognitive Neu rosci ence,2003,15(8):1135-114813程九清,高湘萍.不同意识水平下的情绪启动.心理科学,2004,27(6):1506-1508

14

Brian P.M eier,M ichael D.Robinson.T he M etaphorical Repre sentati on of Affect.M etaphor and Symbol,2005,20(4):239-25715

Jennifer C.Britton,S tephan F.Taylor &Kent C.Differential Subjective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ocially an d Nonsocially Generated Emoti onal Stimuli.Emotion,2006,6(1):150-15516徐景波,孟昭兰,王丽芳.正负性情绪的自主生理反应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5,18(3):134-139

17

Brew er, D.,Doughtie,E. B.,&Lubin, B.Induction of mood and mood shift.Journal of Cli nical Psychology,1980,36:215-22618

Schw ai z ,N.,&Qore,G.L.M ood,mi sattribution,and j udge ments of w ell-being:Infonnative an d directive functi ons of affec ti ve stat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513-52319

Lang,P.J.Behavioral treatment and bio-behavioral as sess m ent:Computer applications.In:J.B.Sidow ski,J.H.Johns on,& E.AWilliams.(Eds.).T echnology in mental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 tems.Norwood,NJ:Ablex,1980:119-13720

Penny D.Jennings,Debra M cGinnis,Stephen Lovejoy,&Judy Stirling.Valence and Arousal Ratings for Velten M ood Induction Statements.M otivation and Emoti on,2000,24(4):285-28621刘涛生,罗跃嘉等.本土化情绪声音库的编制和评定.心理科学,2006,29(2):406-408

22

王一牛.汉语词的感情认知与记忆加工:ERP 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The Development in the Research on the Emotion Stimulation Material

Zhoup ing ,Chenqili

(Education Scien ce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1)

Abstract T he emotio n stimulation material i s an important tool to induce ex perimental emotion.On the basis of the different chan nels emotio n stimulation materials w ere presented,t he ex isting emotio n stimulation materials may be divided into visual stimulation materials,auditory stimulus materials,olfactor y stimulation materials as w ell as the multi media mater ials and so on,in w hich visual stimulation materials are the most common.A long w ith the deepening of emo tion research,the emotion stimulation material standard ization r esearch must be treated as an issue.

Key words:emotion induction,emotion stimulation mater ials,standardization

426 心 理 科 学

情商与人际关系论文.doc

情商与人际关系论文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好不好多数都是情商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几篇情商与人际关系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情商与人际关系论文篇一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的内在联系,用《情绪智力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整体上有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显著的正相关 1.问题的提出 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个体在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和情绪性问题的一种能力[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交往方式产生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比较稳定而直接的心理关系[2]。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理想。因此,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必要。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试以班级为单位,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5份,回收率94.44%,剔除问卷45份,有效问卷共405份,有效率90.00%。 2.2研究工具

2.2.1《情绪智力量表》。采用Schutle等人[3]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EIS)来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征。 2.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分数越高,说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 2.3 施测过程测量过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指导语的要求填写问卷。全部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3.结果 3.1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上的特点 3.1.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得分的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郑州大学大学生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上以及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 3.1.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得分的差异比较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知觉情绪、调控情绪和情绪智力总分上差异显著,而在理解情绪和运用情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在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和人际交往总分上差异显著,而在待人接物和与异性交往方面差异不显著。

情绪智力文献综述解读

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献综述 1、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最初萌芽于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二因素论时提出的应该用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并于1920年提出社会智力概念,将人类智力分为社会智力、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三种(E.L. Thorndike, 1920)。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提出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W.P. Payne, 1986)。随之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探讨逐渐兴起,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P. Salvoey, J.D. Mayer, 1990)。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1997年二者对该定义进行了细化,称其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P. Salvoey, J.D. Mayer, 1997)这一定义现在仍被普遍应用。随着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深入探讨,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旧引。”(Bar-On, 1997)。从内涵上说,其表述并未揭示其特有属性,从外延上说,把人格和人际方面的能力都纳人情绪智力范畴,又有扩大化倾向。所以尽管该定义涉及了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但仍是不尽完善的。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有学者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人格中情绪与认知相互渗透的一个心理结构,即情绪与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定义讨论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但没有直接指出它与能力的关系,以致情绪智力概念游离于能力范畴之外,不利于与现时心理学体系的融合。所以也有学者从心理学意义上考虑,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括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卢家楣,2005)。这一点在国内外多数文献中得到共识。 2、情绪智力在理论上的讨论 国外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中对情绪智力的探讨主要有两大流派,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构建起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是能力情绪智力流派。此流派认为情绪智力是“运用尖端的信息加工手段去处理情绪及与情绪相关的刺激,以及使用这些信息去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Mayer,Salovey,Caruso),他们从情绪感知、情绪整合、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构建出了情绪智力理

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案)

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内容标准 1、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部分中的?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2、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中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热爱生活、自信开朗,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妨碍他人,尊重和关心他人。 2.能力目标: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能够合理宣泄情绪,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情绪调节的手段,了解情绪宣泄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分析: “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第十三课第二个项目内容,由两个层次的内容构成。 第一个层次“情绪是可以调控的”。主要说明人的消极情绪可以得到调节和控制,并介绍了几种调节和控制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理智调控法、注意力转移法、幽默化解法、积极的自我暗示法。 第二个层次“合理宣泄情绪”。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合理宣

泄情绪的有效方法:哭泣宣泄、倾诉宣泄、书写宣泄、运动宣泄。二是宣泄情绪需要注意的问题:宣泄要合理。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处在多风多雨时节的少男少女,经常会经历情绪的波动或感情的骚动。此时,有些学生因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情绪不稳,时常或喜或怒,或冷或热的走极端,以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往往感到不可理解,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常常感到苦恼。初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从众心理较重,容易出现盲目从众现象,好奇心较强,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善于模仿,而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这些特点,往往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甚至出现道德失范乃至违法犯罪,误入生活禁区,影响其自身发展。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教育有很好的针对性,在实践上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确立这样一个生活主题,符合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客观需要。调节情绪的方法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是本课时的主要教育教学目标,学会具体的方法,掌握有效的手段,才能始终保持良好情绪。很多学生会误认为情绪宣泄完全是个人的事,与他人和社会无关,如何让学生既认识到不良情绪一定要得到宣泄才能有益身心健康,又懂得情绪宣泄不是无节制的,要在合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学会关心他人感受,不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调节情绪的方法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情绪智力综述

广州大学2011-2012学年研究生专业必修课期末作业 组织行为学 姓名:骆思钊 学号:2111103035 专业:应用心理学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2111103035 骆思钊摘要: 本文使用文献回顾的方法,综述了有关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构建和测量的研究进展,以及有关情绪智力的重要研究成果。展现了在情绪智力这一领域二十多年来的骄人成就。同时,本文也结合文献综述了情绪智力概念的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作者结合文献提出了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就业质量的研究方案,尝试从实证角度进行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 关键词: 情绪智力理论与发展就业质量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引言 百度网站搜集了与情绪智力有关的信息达7,860,000多种,在我国,情绪智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心理学界,以及组织管理界等领域都引起了研究者对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重视和兴趣。本文对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和介绍,以便我们能对情绪智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现在的发展水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新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 1 文献回顾 1.1 情绪智力的定义发展 “情绪智力”一词的最初出现可见于德国人柳纳(B.Leuner)于1966年在<情绪智力与解放》一文中首次提出“情绪智力”术语,然而与我们今天的情绪智力涵义不尽相同。 而真正具有现今意义的情绪智力概念出现在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Salovey和Mayer)对情绪智力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7年梅耶和沙洛维在一篇题为(什么是情绪智力》的

情绪智力综述

组织行为学 姓名:骆思钊 学号: 35 专业:应用心理学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35 骆思钊

摘要: 本文使用文献回顾的方法,综述了有关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构建和测量的研究进展,以及有关情绪智力的重要研究成果。展现了在情绪智力这一领域二十多年来的骄人成就。同时,本文也结合文献综述了情绪智力概念的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作者结合文献提出了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就业质量的研究方案,尝试从实证角度进行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 关键词: 情绪智力理论与发展就业质量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 引言 百度网站搜集了与情绪智力有关的信息达7,860,000多种,在我国,情绪智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心理学界,以及组织管理界等领域都引起了研究者对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重视和兴趣。本文对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回顾和介绍,以便我们能对情绪智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现在的发展水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新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 1 文献回顾 情绪智力的定义发展 “情绪智力”一词的最初出现可见于德国人柳纳(B.Leuner)于1966年在<情绪智力与解放》一文中首次提出“情绪智力”术语,然而与我们今天的情绪智力涵义不尽相同。 而真正具有现今意义的情绪智力概念出现在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Salovey和Mayer)对情绪智力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7年梅耶和沙洛维在一篇题为(什么是情绪智力》的论文中将对情绪智力的概念重新界定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并一直沿用至今。 巴昂—On)也对情绪智力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以上的两个定义,可认为是对情绪智力较为经典与公认的定义。[1]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中国心理学家也对情绪智力的定义提出的各自的观

树立阳光心态进行自我激励

学习心得 部门:姓名:工号: 课程名称:《树立阳光心态进行自我激励》培训日期: 0502 主要观点: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总是保持阳光心态进行自我激励,我们可以开心快乐的做好做对每一件事情,做起事来可以有很好的心态,更容易做好每一件事情,更容易获得事情的成功。 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夏东豪讲师的《如何树立阳光心态进行自我激励》的培训,使我在生活与工作中在拥有阳光心态去面对当下的事情,心态是当下存在的,不是用来保持的,我们要好好去运用。阳光心态不是时时保持阳光的状态,阳光心态是在遇到挫折苦难时,能用正面的心态去面对的一种态度。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在培训中,让我学会了拥有阳光心态前的心态有三种,一.我要改变,不是光说不做。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要积极的去做,要做到说到做到,尽量保持阳光心态来做事,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事情。二.我相信我能改变,你相信你无法做到,你就绝对无法做到,我们在工作中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要从心里认可自己一定可以做到这些事情,那么事情一定会做到,做好。三.我会改变,在心中确定,这是会发生的事情,要积极的在心中确定做的事情的好的,多次确定,经过长期去这样做就好改变自己的心态,做好生活中与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 培训中学习了改变要在潜意识层面,要有一下几种方式一.潜意识冰山理论,潜意识的力量大过意识数万倍,我们要积极运用潜意识来改变自己的心态。二.人生是潜意识的产物,你的信念创造你的现实,要把阳光心态从潜意识层面上运用,经常使用阳光心态鼓励自己。三.思维是意识,信念是潜意识,思维不等于信念。思维是相信的层面,信念是行动的层面。我要运用潜意识来积极保持看到事物的心态。四.

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良好积极的情绪能够成为事业、学习和生活的内驱力,而不良消极的情绪则会对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产生破坏作用。因而,不断把自身情绪提升到有益于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是十分必要的。人的情绪同其他一切心理活动一样与神经系统有关,大脑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在情绪的生理基础上起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人能够主动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用理智来驾驭情绪,使自己的情绪逐渐成熟起来,当不良消极情绪滋生时,应有意识地做到以下诸方面: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 一、注意转移,避免刺激若发生悲伤、忧愁、愤怒时,人的大脑皮层常会出 现一个强烈的兴奋灶,如果能有意识地调控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兴奋灶转换为抑制平和状态,则可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例如,当自己苦闷、烦恼时,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的事,尽量避免烦恼的刺激,有意识地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翻翻画册、读读小说等,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 这就可把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淡化乃至忘却烦闷。再如,遇到难解的事,先不要想它,可让自己思维长上翅膀,自由畅想,到幻想世界中去遨游;也可与他人漫无边际地畅谈,免得在难解的事上钻牛角尖,给自己带来无端的烦恼。这样随着事过境迁,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难题,化解矛盾,往往能收到较满意的成效。 二、理智控制,自我降温理智控制是指用意志和素养来控制或缓解不良情绪 的暴发;自我降温是指努力使激怒的情绪降至平和的抑制状态。就是说,凡是有

理智的人能及时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当怒起心头时,马上意识到不对,能迅速冷静下来,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减轻自己的怒气,使情绪保持稳定。林则徐在自己房内挂着“制怒”的条幅,那是为了提醒自己及时控制情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劝人吵架前,先把舌尖在嘴中转十圈,都是这个道理。 三、宽宏大度,克己让人“心底无私天地宽”、“宰相肚里能撑船”。有气度的人,胸襟开阔,奋发进取,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而气度小的人,则满腹幽怨,斤斤计较,弄至孤家寡人的地步。生活将会是各种各样的,喜乐悲忧都会有。所以,人人都要注重涵养,消除抑郁寡欢的心境和私心杂念,对易激怒自己的事情,要用旷达乐观、幽默大度的态度去应付,经得起挫折,能克己不狭隘。这往往可以使一种原本紧张的事情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幽默笑语中化解。“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心理卫生鼓励人们消除消极情绪的困扰,要有正常健康的反应情绪,做到:遇到忧愁而能自解,身居逆境而能超脱,这样才能有益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 四、目标升华法:怒气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用之不当,伤人害己,使之升华,会变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要培养远大的生活目标,改变以眼前区区小事计较得失的习惯,更多地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一切,一个人只有确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才能待人以宽容,有较大度量,不会容忍自己的精力被微不足道的小事绊住,而妨碍对理想事业的追求。 五、评价推迟法:怒气来自对“刺激”的评价,也许是别人的一个眼神,也许是别人的一句讥讽,甚至可能是对别人的一个误解。这事在当时你使“怒不可遏”,

[高分子材料] 刺激响应型组装-解组装策略——“唤醒”功能纳米医药材料

刺激响应型组装/解组装策略——“唤醒”功能纳米医药材料 MaterialsViews 2018-06-20 近年来,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中,研究学者们基于光、声、磁等功能性纳米材料开发了一系列疾病诊疗纳米探针。针对个性化诊疗的临床需求,如何实现纳米材料在病患部位的响应性应答,进而达到灵敏诊断、精确治疗疾病,以及体内安全性清除等效果,正逐步成为功能性纳米医药材料的发展趋势之一。 近期,浙江大学药学院凌代舜教授课题组发表了名为“Biological Stimulus-Driven Assembly/Disassembly of 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Delivery, Controlled Activation, and Bioelimination”的综述文章(Adv. Healthc. Mater. 2018, 1800359)。该文章以纳米材料“智能响应”为中心,探索和研究纳米材料理化性质与疾病部位特异性刺激源的联系,并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对纳米材料的巧妙设计以实现组装-解组装临界状态的可控转换,达到灵敏控制和激活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功能的目的。 首先,作者以生物刺激信号触发的纳米材料组装-解组装过程为核心,介绍并总结了生物环境刺激响应的关键化学基团,纳米体系的构建和响应行为,以及纳米体系生物性能(如诊疗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能)的选择性“激活”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进一步地,作者深入剖析了近期发表的研究工作中成功运用响应型组装/解组装纳米策略实现肿瘤部位选择性成像信号放大(如荧光成像、磁共振成像、光声成像等)、疗效增强和生物清除的实际案例。本文为智

国内外情绪智力研究述评

国内外情绪智力研究述评 情绪智力是传统智力所忽视的一种智力,它主要研究情绪、情感、感情在智力活动中的功用以及它们与认知密切协同作用处理情绪性问题的能力。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中有关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并指出目前国内有关情绪智力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标签:情绪智力;团队情绪;研究述评 1990年,针对传统智力研究的局限性,耶鲁大学的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Mayer联合发表了《情绪智力》一文,首次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最初的理论框架。在随后的20年间,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情绪智力”这一概念从批判、观望到逐渐认同。目前,情绪智力已成为心理学界和管理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将情绪智力的概念加以外延,以全局整体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提出了团队情绪智力的概念。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及主要理论 1986年,Payne首创了情绪智力一词。之后,许多学者投入到情绪智力的研究中。综述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有关情绪智力的概念及理论主要有三种,分别由Salovey和Mayer、Goleman、Bar-On提出。 (一)1Salovey和Mayer的情绪智力理论 1990年,Salovey和Mayer首次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将其定义为:鉴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可以将这些情感、情绪加以区分,从而利用它们为自己思考和行为服务的一种能力。在早期的研究中,他们将情绪智力分成了三个维度,分别是:1)情绪的评价和表达;2)情绪调节;3)利用情绪知识解决问题。其中情绪的评价和表达包括评价、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评价理解他人情绪。 (二)Gof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 1995年,Gofeman通过拓展Mayer等人1990年的情绪智力概念,把情绪智力界定为:识别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鞭策和激励自己,并驾驭我们的情绪以及把握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其定义基础上,Goleman把情绪智力划分为五个方面的能力:l)自我认识;2)自我调节;3)自我激励;4)移情和5)人际关系处理。其中,前三种能力反应了怎样管理我们自己,后两种能力反应了怎样处理好与别人之间的关系。Goleman除了提出了上面所提到的观点外,在1998年,他还在《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中对情绪能力与情绪智力加以区分。他认为“情绪能力是以情绪智力为基础的一种习得的能力,情绪能力能使人们在工作上取得出色的成绩”。

初中生情绪智力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

本文发表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年第5期 初中生情绪智力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 河南省新乡市第三十二中学秦希根453003 摘要:通过对300名初中学生进行情绪智力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目前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属于中等偏上程度,初中男、女生情绪智力情况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情绪智力显著高于男生。情绪智力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发现,情绪智力对英语学习有积极影响,情绪智力较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较好。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以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初中生;情绪智力;英语成绩 一、引言 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没有听说的大环境,加上英语和汉语文字的巨大差异,给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对初中学生这样的英语初级学者,英语学习更是“如临深渊”。由此引起的学生厌学、弃学英语现象很是普遍。因此,《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20)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由此可见,新课标给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不仅要将课讲好,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句话的另一种含义是,学生学习英语不仅需要认知智力(智商),更需要的是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意志毅力、坚持和自信心,还有合作学习能力。根据Goleman (1995),学生的学习热情、意志毅力、坚持和自我激励都不属于一般的认知智力范畴,而属于情绪智力。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仅需要认知智力,还需要情绪智力。而情绪智力在学习英语中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为了解初中生的情绪智力状况,也为了探讨情绪智力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笔者做了“初中生情绪智力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期望对初中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对国内外关于情绪智力结构的主要研究综述,分别从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现有文献的局限性和情绪智力未来发展研究方向。 关键词:情绪智力;结构;结构模型 1情绪智力的定义 关于情绪智力的定义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不过已达成共识的是可以将这些定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一种认知能力即能力EI;另一类则是特质EI。能力EI也叫“认知情绪能力”。它是指一个人认识、处理和利用情绪信息的真实能力。特质EI也叫“情绪自我效能”。它是指一系列行为倾向和个体对自己认识、处理和利用情绪信息能力的自我认知。 2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 关于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的解释,较有影响力的要属Goleman、Bar-On、Salovey 和Mayer的理论。 2.1Mayer & Salovey 1990 模型 1990年Mayer & Salovey提出EI概念,它主要包括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以及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 其中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包括评估、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 和评估他人的情绪(包括对非言语表示的理解和移情);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包括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调节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包括灵活计划,创造性思维,注意力转移以及动机四个方面。 2.2Mayer & Salovey 1997 模型 Mayer & Salovey 在1997年对情绪智力涵盖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模型由四部分组成:准确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产生利于思维的情感的能力,理解分析和使用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成熟的能力。从这

pH和UV刺激响应表面材料_从超疏水到超亲水

17-P-006 pH和UV刺激响应表面材料:从超疏水到超亲水 蒋玉贵,万鹏博,王治强,张希* 清华大学化学系,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E-mail: xi@https://www.360docs.net/doc/6b2134495.html, 刺激响应材料是指一类具有在外界刺激下可调控其物理化学性质的材料,将这类刺激响应材料引入到自组装单层膜体系中,就可实现利用外界刺激来调控表面结构和性质。以前报道的pH刺激响应表面,基本上都是在低pH值条件下为超疏水表面,在高pH值条件下为超亲水表面。为了制备一种新型的pH刺激响应表面,即在高pH值条件下为超疏水表面,在低pH值条件下为超亲水表面,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刺激响应性的末端为孔雀绿基团的烷基硫醇衍生物。一方面,孔雀绿是一种刺激响应材料,在没有外界pH或者UV刺激条件下,孔雀绿基团是疏水的;而在外界pH或者UV刺激条件下,孔雀绿基团变为相应的带正电荷的亲水基团。另一方面,硫醇衍生物中的巯基可以化学吸附于镀金表面形成自组装单层膜。研究表明修饰上述单层膜的粗糙金表面,对pH=13的水滴,呈现约146.8o的接触角,而对pH=1的水滴,呈现约0o的接触角,同时这种从接近超疏水表面到超亲水表面的转变可以循环多次。另外,上述表面的浸润性质,还可以通过UV光照时间进行调控,即从光照前的接近超疏水表面到光照后的超亲水表面。 关键词:pH和UV刺激响应材料;自组装单层膜;超疏水-超亲水转变。 参考文献: [1] Y. Jiang, P. Wan, M. Smet, Z. Wang, X. Zhang, Adv. Mater. 2008, adma.200702366. [2] Y. Jiang, Y. Wang, N. Ma, Z. Wang, M. Smet, X. Zhang, Langmuir2007, 23, 4029. [3] Y. Jiang, Z. Wang, H. Xu, H. Chen, X. Zhang, M. Smet, W. Dehaen, Y. Hirano, Y. Ozaki, Langmuir 2006, 22, 3715. [4] Y. Jiang, Z. Wang, X. Yu, F. Shi, H. Xu, X. Zhang, M. Smet, W. Dehaen, Langmuir2005, 21, 1986. pH and UV-responsive surface material:from superhydrophobicity to superhydrophilicity Yugui Jiang,Pengbo Wan,Zhiqiang Wang,Xi Zhang* Key Lab of Organic Optoelectronics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Chemistry,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Stimuli-responsive material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he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SAM) to realize the control of the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SAM under different external stimuli. The pH-responsive surface that can undergo a change of the wetting properties from near superhydrophobicity at low pH, to superhydrophilicity at high pH, has been reported. We are wondering if we can realize a pH-responsive surface with completely uncommon response behavior, i.e. from near superhydrophobicity at high pH, to superhydrophilicity at low pH. For this purpose, we hav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 stimuli-responsive malachite green terminated alkanethiol. For the SAM of this alkanethiol on rough gold covered surface, a large contact angle of about 146.8o is observed for a pH=13 water droplet, while a very small contact angle of about 0o is observed for a pH=1 water droplet. Moreover, the malachite green terminated alkanethiol is dual stimuli-responsive, the wetting properties of the SAM can be controlled and fine-tuned by the UV irradiation. 54

青少年情绪智力发展特点研究

青少年情绪智力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自我报告法在武汉市洪山区随机选取300名中学生进行情绪智力调查。结果,情绪智力在年级、性别和城乡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是否独生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应根据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和加强情商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情绪智力;差异 情绪智力是美国耶鲁大学塞拉维(P.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梅耶(D.Mayer)首先提出【1】,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智力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挖掘和培养的。从自我意识角度来看,青少年懂得了自我认识,也能自觉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这个历程与情绪智力的培养不谋而合。青少年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同时又是脑部成长的重要时期,人脑情绪中枢的运作方式自童年时期便随生活经验逐渐形成,青春期则是人的整个脑部信息剪辑的重要阶段,这正是情绪智力培养或矫正的最佳时期。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武汉市洪山区初、高中生300人,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95份。样本具体分布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对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其情绪智力发展在年级、性别、城乡和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对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见表2,F 检验表明,各年级情绪智力总分差异显著,在自我调控和调控他人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情绪感知和运用情绪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事后检验发现中学各年级情绪智力总分差异显著,高三年级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年级,各年级情绪智力总分见图1。这一特点可能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化有关。进入初中后,面临新的环境,学业负担加重,更多的体验到情绪对生活的影响和对情绪控制、调节的无力感。随着对生活的适应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情绪智力的总分在初二、初三时有所上升,直到高一时,由于再次面临陌生的新环境,情绪智力再次出现下降趋势,随着高一年级对高中生活的调节和适应,在高二年级后又会出现迅速的上升趋势。这说明情绪智力的发展不是线性的【2】,而是随着环境和生活的变化不断曲折发展的。同样,在自我调控和调控他人维度上也呈现类似的特点,这说明自我调控和调控他人的发展与情绪智力整体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并不是随着年级增高情绪智力提高的趋势,而是在初一、高一年级出现了一个显著的下滑。这个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心理发展的特点。说明随着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调节适应新生活,使学生的调控情绪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情绪感知和运用情绪维度的得分在不同年级上差异不显著,说明他们在情绪的感知水平上相差不多,在运用情绪促进思维的层面上差别也不大,原因可能是

控制好你的情绪开关

https://www.360docs.net/doc/6b2134495.html, 控制好你的情绪开关 赵女士和他的丈夫结婚两年,婚姻美满,更有一个人见人爱两个月大的女儿。但是最近一个多月,赵女士和她丈夫生活并不和谐,经常发生一些争吵。赵女士很无辜的跟我说:“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婚后两年年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可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他最近变得暴躁了,经常是随便说几句就发火,我只是随便说说的啊,难道我错了吗?我们还能不能沟通?” 赵女士的情况让我想到了自己,他的丈夫和我在某一个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通过更详细的问询,我很快的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因为我也曾经深受其害——“情绪开关”的触发有时很可能带来不和谐的因素。 “情绪开关”理论是被誉为“中国首席情感教练”的赵永久先生提出的。是指一个人在潜意识中对一些经历、事物、情感等有着和正常人不一样的内心体验,这些内心体验一旦被触发,就会引起他的情感波动。在催眠学中,有一个类似于“情绪开关”的概念,叫做“心锚”。“情绪开关”这个词很好地表达出了这些特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变化的关系。有些人一看到飞机就会恐惧,有些人一到考场就紧张,有些人一接触红色就会感到莫名的温馨,那么飞机、考场和红色就是他们各自的情绪开关。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绪开关都不止一个,而我和赵女士的丈夫则是拥有一个共同的情绪开关——否定。 之所以在赵女士看来很正常的一些话会引起她和丈夫的争吵,是因为她的丈夫对“否定”这个特定的情感体验极其敏感,只要妻子的话语中让他感觉到有否定的含义甚至倾向,那么他就会被触发情绪开关,从而产生负面情绪。情绪开关的触发是来源于潜意识,在被触发的一瞬间,负面情绪就会随之而来。别提赵女士了,也许就是她丈夫本身,也许都并不能确切的知道,他的暴躁从何而来——据赵女士说,她的丈夫每次发完火都很后悔,很多次向她道歉,但是他自己也说不好为什么会那样大的反应。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摘要:情绪智力研究是针对传统智力研究不足提出的。本文对已有的情绪智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综述了情绪智力的概念、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及测量,提出了情绪智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情绪智力研究可能会呈现的趋势。 关键词: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理论;学院派;实务派;研究方法 一、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 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 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1986年柏尼(W. P. Payne) 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2]。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P.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J.Mayer),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 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3]。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4]。2000 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5]。 自从情绪智力于1996年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纷纷给情绪智力下定义,如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知与体验、描述与评价、调节与控制内省情绪、人际情绪、生态情绪的能力”[6]。陈家耀则进一步提出用情志力一词来概括有关情绪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支持、导向和动力作用等心理活动。情志力的内涵是意向,其外延,从成分来说有情绪、意志和个性[7]。徐小燕、张进辅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它们又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8]。这些概念均从不同的维度对情绪智力做了概括,但现存的问题是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与对情绪智力在国外的术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emotion一词到底该如何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与对其外延和内涵的恰当界定联系紧密。因此,如何给情绪智力一个恰倒好处的概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一)情绪智力的学院派理论及结构 以Mayer和Salovey 为主导的学院派,将情绪智力纳入智力的家族并坚持科学量化的道路[9],学院派对情绪智力的研究采用的是能力模型取向[10],能力模型是指能力的情绪智力,即反映了直接与标准智力定义相关的、人的实际心理能力[11]。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首次正式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描述影响成功的情绪特征,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它包括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以及适应性地调控情绪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情绪智力结构的三因素能力模型。但此时情绪智力定义以及结构的划分都是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没有实证基础。后来,他们分别于1997年、1999年、2000年对情绪智力的定义及结构进行修订,最终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一种连接认知与情绪的心理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结构的四个维度[12]。这四个维度从最基本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开始,到情绪管理调控能力为止,是按照每种能力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具体内容为:

【文献综述】教师负性情绪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负性情绪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1884年,美国心理学的奠基者William James写了一篇题目为“什么是情绪”的文章,打开了情绪的研究大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心理学家们继续在研究这个问题,情绪的研究也经历了发生、发展到比较繁荣的过程。尤其是进入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均对教师情绪进行了研究。在教师情绪的复杂性、教师情绪的功能、教师情绪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且每阶段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情绪在教育中的作用,并开始寻求什么形式的学校可以有效利用这种作用。在这个阶段,核心的论题为:“有效的教学和学习必然是情感性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学习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对教师情绪本质属性的认识局限在把情绪作为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即把情绪概念化为:“情绪是由个体心理过程(比如知觉、推理、归因或者身体变化等)所导致的,并且情绪也同时对这些过程产生影响。” 针对情绪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萨尔茨格-维滕保等人指出,更好地理解进入教学过程中的情绪因素的属性,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朝向更有效果的人际关系而努力”。尼尔斯在研究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以及情感的作用时,也强调了教与学之间的情绪性互动。 第二阶段,研究者侧重从社会关系层面看待教师情绪,探究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之间的社会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教师生活的心理后效。利特尔在研究教师情绪与学校政策的联系时指出:教师情绪与学校政策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并且还证明了在学校改革中有多个动力机制影响教师的情绪反应。杰弗瑞和伍德兹探讨了在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巡查时期教师情绪的社会建构过程,结果发现:由于管理者的压力造成的职业不确定性,使教师体验到焦虑、迷惑,并怀疑他们的职业能力,在这个体验中最严重的消极情绪体验是自我迷失,具体表现为感到羞辱、非人性化、亲密感丧失。同时这项研究还表明,教师为避免这种创伤性体验,倾向于把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从“职业者”转变为“技术操作者”。以哈格里夫斯为代表的“教学情绪与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对教学的情绪目标、教师与学生的情绪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定向、教师对教学改革内容的反应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承诺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为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提供能量,包括他们如何教、如何做教学计划以及他们在教学中喜欢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 第三阶段,以扎莫拉斯为代表的研究者运用后结构主义思想对教师情绪进行了研究。扎莫拉斯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b2134495.html, 小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作者:王羽潇 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1期 摘要: 情绪智力是指与情绪活动相关的一组技能,涉及个体能够精准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以及调节和促进情绪发展的能力。情绪智力对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影响巨大,且这种影响将持续人的一生。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基于此,许多学者以小学生为对象,研究探讨了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特点、小学生情绪智力与其他变量(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的关系研究以及小学生情绪智力培养干预等问题。 关键词:情绪智力小学生 1.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特点 情绪智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情绪智力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范慧玲(2014)以1-6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探讨分析了小学生情绪智力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小学生的情绪知觉能力明显好于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他人情绪管理能力及情绪利用能力,且自我情绪管理的水平隨着年级的增加而提升[1]。由此可见,情绪智力各个方面的发展有先有后,由低到高,依次从较基础的心理过 程向较综合的心理过程发展。 此外,范慧玲(2014)还总结出了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的情绪智力特点: 1-2年级:学生不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知觉水平,即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悲伤、害怕等情绪;对情绪的认知和情绪的调节大多是生理层面需要的满足;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外界语言和行为的支持和鼓励; 3-4年级:学生对情绪的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提升,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提升,但对情绪的利用还不明显; 5-6年级:学生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明显增强;对自己能力的态度反馈与评价比较在乎,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重要他人的认可;情绪表现为易冲动、不稳定,最需要情绪调节与管理方面的帮助与引导,青春前期是进行情绪智力培养的关键年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