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角度解读经

从易经角度解读经
从易经角度解读经

从易经角度解读心经

林清泉

一、选用阴阳学说去解读《心经》

易学是破译宇宙奥妙的天书,其中也包括探索神学、道学和佛学之谜。易学博大精深,本文将要应用到的易理(宇宙哲理),简介如下:

㈠物质有两种,它们是太极图中指出的阴仪和阳仪。他们有阴阳、虚实、隐显、波态、粒子态之分。这将是不明事物能够虚虚实实、隐形、神秘、变化无穷的理论根据。

㈡太极八卦图中暗示阴阳结合可以组成生命,而且生命质量有高低层次之分,不同时空对应这不同生命档次。生命形式有阴阳虚实之分,不同层次的生命形式迥然各异,高级生命可以从显形转入隐形,这些就是佛学和它的主人佛陀和众菩萨之所以能感应到宇宙顶级规律写成经文的理论根据。

㈢易理的阴阳学说,可以组成阴阳三定律,它是普遍适用于时空的基本规律。

第一定律是不易律。即事物刚刚进入一分为二的初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阶段,矛盾双方保持对立后却又相对稳定,相对平衡。一颗新星、一颗小苗、一个孩子……直到一般的新生事物都处在这“相对稳定”状态中。这时节可称为“色界”。第二定律是变易律。即事物内部对

立双方总不能长期稳定平衡,它们在不断进行阴阳斗争中走向不稳定,进行量变。这时阴阳消长,此起彼伏,你强我弱,矛盾发展着。大量事物大都处在这一阶段。这时也处在色空的对立矛盾变化中。

第三定律是交易律。即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交变时刻。阴阳交替,“物极一变”旧的事物内部矛盾就此结束,从头出现新的开始,这样新事物又进入新的稳定期。这规律用《心经》的表达方式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现阴阳交变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佛学和《心经》正好概括了“三定律”的法则,去处理众生的人天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正待选用这些哲理去探索心学和心术。

阴阳学说号称“放之宇宙而皆准”的哲学原理。它的关键词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统一,阳旺阴虚,阳虚阴盛,阳生阴长,物极一变,太极开合,周而复始,阴阳转化,永无止境”。

如果我们把阴阳二字改成空色二字,读之也十分流畅到位:

“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空色对峙,对立统一,色旺空虚,色虚空盛,色生空长,物极一变,天地开合,周而复始,色空转化,永无止境”。在这里,易经和心经几乎是“异口同声”,皆表述宇宙顶级规律。易经的阴阳学说已经在学术界科学界,尤其是中医界普遍承认和应用。为什么心经的色空学说就不那么明显公开地被接受和应用呢?

我想可能是由于它与宗教太亲近,佛教的神秘色彩太浓,加上它的语言“色”易被误解为颜色,“空”易被错解成“什么也没有”,何况“心经”本身强调“内修”,不好张扬,“真人不露相”、“真言不明传”,谁有缘分谁来修悟。故几千年来,没怎么登台亮相,而深藏于藏经阁中。

更重要的还可能由于文明人重视科学技术,可获得急功近利,极少数傻文人、憨和尚才去领悟它——当然也一时没能吃透它的高档品位。故长期处于自修自悟而不去宣扬传播。

最重要的是“时候未到花不开,时机未到雁不来”。大面积全球性弘扬佛理禅学的时机还未成熟!

不管怎么说,对《心经》的评价怎么高也不算太高——人类的理解能力仍然太低太低。

二、易经和心经对宇宙的认识对比

当前人类所认识的所谓物质,指的是从光子开始,包括电子、介子、微中子……中子、质子一直到原子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元素、分子物质。这些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它们运动的极速是光速,那么,它们之外有没有另外一种物质,其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呢?

看看阴阳学说对宇宙物质是如何认识的吧。

《易经》中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个矛盾对立的方面存在,从自然物到生命体,没有一处不存在阴阳对立统一的现象。

据此哲理,如果把我们熟悉的物质叫做阳性物质,那么必然存在着与它对立的另一种阴性物质。这样,阴阳两类物质正好组成宇宙的物质总体。

佛陀讲学的年代没有易经哲理,不能选用易学的名词。只用它当时特有的只能心悟的佛学名词。

《心经》中讲的“色”,就是阳性物质。“空”就是阴性物质。它们是一对阴阳:阴性时间能量世界和阳性空间物质世界。

因此,可以理解,易经中讲的宇宙阴阳物质,正好对应《心经》中的“色空”两类宇宙事物。光子具有两重性,半阴半阳的中性灵界事物。“色”通过光浸透入“空”,“空”的虚子通过光临界聚合而成粒子物质,转化成“色”(粒子世界)。

这个“色空论”是佛学最早提出的,直到今天,人们还感到十分生疏难懂,包括科技界。

然而,对于易学来说,不但好懂,其中对关键规律的认识是异曲同工的。它们述语有别,内涵一致。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宇宙哲理纲要列表对比,一目了然。

三、物质转化与色空交变

随着物能宇宙概念的扩大,速度概念也必然要扩大。依阴阳学说的哲理,阴阳物质必然具有阴阳速度。阳性粒子速度的极限是光速,这一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作了肯定的结论。那阴性的物质呢?它的运动速度应该是超光速的,而且光速成为它的极小值,一旦阴性物质的速度降低到光速以下,那它的信息波将聚合成粒子,从而转化成为阳性物质。这里的物能转化与心经的色空交变是一致等效的。

现在我们来排一下速度的梯阶,以便探索转化的灵界点。

阴阳两种物质的转化,由光临界上的光速决定。粒子的运动速度超越光速时,便虚化成虚子信息波物质(应叫做阴性能量)。

对应心经的色空转化是这样的:

“色”也是“空”。只要色(可见物质)运动超越光速,“色”就转化成“空”了。反之,只要“空”(波状能量)聚合减速,到达光速之下,将转化生成“色”(阳性物质世界的红尘可见物质现象)。

看来“三界”里的事物大都属于“色”物质。它是可能回归“空”界——明净世界的。如果能修心养性明心见性最后跳出三界外,那么就可以说是“虹化”,“虚化”,“光化”而进入空界(明净的阴性能量世界),从而获得彻底超脱出“苦海”了。当然,太不容易啦。

四、易经、心经的哲学语言对比

易经、心经的哲学语言对比,有趣又有悟。

A.无极——皆空

易学认为宇宙本源是一个无穷大的混沌世界,叫做“无极”——它是空的,是空中有实的“能量海洋”。

我在《太极之光》的阴性物理学中,起名为阴性能量——虚子信息波“海洋”。

悟一悟《心经》中的“皆空”,其含义大体上也如“无极”意境。

由于“空不异色”的哲理,我们可以理解成“皆空”也不空。它可以也可能会生出“色”的物质世界。相当于有生于无——色生于空。

“无极”和“皆空”的概念如此相似,多么有趣。

B.太极——色空

太极是由两仪组成的。两仪即阴阳,因此,可以对应为:阴仪即“空”,阳仪是“色”。

列对应表如下:

五、四象生八卦,八卦描众生

易学讲太极生八卦。它可以通过八个方位去认识和操控生命(指地球人)的从生到死的一个太极周期中的生存旅程的活动曲线(运程)。

因此,人生是可以用八卦理念去认识和测定的。(这属于周易的预测学数理技术。)

佛教对地球人有一美称叫“众生”。因此,易经对人的描述应该与佛学对众生的描述有一致性。可惜《心经》对人生未作那么具体的描述。倒是周文王等圣贤从易理出发,探索出一套术数(卦术),专门面对

地球众生的生命活动曲线,作专门的预测,描述生命太极周期的发展规律。

俗话说道修今生,佛修来世。佛学尤其《心经》好像对“大道理,大规律”感兴趣。在短短的260个字的《心经》中,没有提及与生命秘码对应方面的经文。

也许当年佛陀“照见五蕴皆空”之后,注意力集中启示众生去“大悟”明净世界,不必对苦海(“色”的世界)依依不舍,不必追求什么物质和生命预测,相反的是,用般若大智慧去开示众生,走出红尘(修来世)。

也许对众生的“人生预测”并不是心经的任务。它追求的也许是“度一切苦厄”的大目的罢了。须知“预测术”是度不了众生的一切苦厄的。

《心经》的心法,倒是更能治疗众生的“心病”,——一切苦厄之源,一旦您“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将可以“远离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槃”,而脱离苦海——那还要预测干什么呢?

当然,这话说来容易,历来有多少众生能修成这一境界而进入佛国呢!

真佛的层次越高,越不容易达到是正常的。

《心经》不能因为众生的愚昧而降低它的哲理层次。《易经》也如此,“真懂易者不测”。有多少人能读懂易经的哲理呢?连东方人大都错

以为易经等于预测算卦。他们不知道易经首先是讲宇宙哲学,描述时空大规律的“天书”,类似《心经》是一部描述般若大智慧的顶级宇宙规律的经书那样。

不魔不成佛。众生读不懂不要紧。慢慢来。“不魔不成佛”。佛本来就在心中。《心经》中去找“佛国”吧,这就是我们要解读开悟《心经》的思路。

我们可否感悟一下,通过易经哲理去感悟《心经》总会更好的走近《心经》的禅定世界。

如果说“四象生八卦,八卦描众生”的话,可否加一句“心经引人开心窍,心门洞开度众生”呢。

六、8×8=64卦,观赏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一般可泛指地球人的生活群体社会。从佛学的角度看,似乎可以泛指“三界”,即色界,有色界和无色界。大概有如易学中讲的“五行世界”范围内的时空。皆属于大千世界吧。

故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说。

可能《心经》就具有这个“跳出三界外”的指导水平——我理解成“超级修心养性”的开悟天书。

仅有260个字的《心经》有如此高深又超凡的威力?

其实,越是高层次的真理,越简单简朴,一字一层信息,一句一篇宇宙密码。何况大量的顶级宇宙哲理根本就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如用原始的信息符合来讲述,众生又根本听不懂,读不来。

如果说易经是破译宇宙奥妙的天书,那么,《心经》可否说是开示宇宙规律的般若大智慧的佛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宇宙本始的永恒规律。

如果这样,我们今天读不懂它们也要试着读,起码争取来一个“初悟”,也了不得啊。

具体点说,用64卦观赏大千世界是很有趣的。

如果用《心经》的哲学观来观赏大千世界呢?那就更加有趣还有悟了。

这本书的中篇讲的大都是这类“观赏”,愿有缘人共同来解读《心经》打开心扉去观赏吧。我建议从“心外有物”出发去“照见”“心外无物”的“皆空”宇宙——明净佛国的真相。说不定那时我们就会处在地面上的“极乐”之中了。

七、灵性功能——《心经》的咒语

从易学的阴阳中必然导出阴阳功能概念。

凡属于阳性粒子运动产生的功能,我们称为阳性功能。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的功和能,包括核能,都属于阳性功能。现代阳性物理学未能认识

阴性物质(总习惯地把它们当作抽象的、不存在的心理概念)。因此也必然不知道有阴性功能的存在。东方神秘文化中的道术佛法(如符咒)皆属于阴性功能,是心经中讲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凡属阴性信息波虚子运动产生的功能,我们称之为阴性功能。如思维波、意念力、志气、爱心、祝愿、激情、祈祷、咒语……一切虚态物质运动皆能产生阴性功能。当然这些功能尚未被粒子组成的科学仪器所接收到,可是却可以被人脑接收,只要这个人脑内部的潜能被诱发出来,如修心养性之后,能进行心灵感应,就完全可以接收到的。

我们执意把阴性功能称之为灵性功能,是因为它可以穿透光灵界,进入阴性物质世界。可这一切我们凡人的五官皆不能感知到,仪器就更无能为力了。

只有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在“照见五蕴皆空”时,方能出现第六感观而出现阴性功能——这就是《心经》的开示。

因此,心经指出“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

这就是说《心经》是一部带有阴性功能的经书。是一部能激发凡人出潜能,获得灵性功能的经书。切实是“真实不虚”。难怪历代和近代修诵心经者,出现过大批人间奇迹。其实那些都属于阴性功能在阳间尘世显示显灵现象——现代科学界称之为“不明事物”。

八、易经和心经都有阴阳宇宙观

站在阴阳界上观察分析阴阳界事物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霍译《红楼梦》中的文化误读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霍译《红楼梦》中的文化误读 摘要:在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普遍存在且具有必然性。本文借用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分类模式,结合例证,分析霍译《红楼梦》中的几种文化误读,从而探究其误读产生的原因。霍译本中误读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译者自身的伦理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伦理文化误读再现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 一 伦理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但是由于文化的异域性和异质性,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之间,伦理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通俗地讲,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与行为的秩序规范,它探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在翻译理论界,认为译者有责任再现原文文本或原文作者(to consider the translator responsible for representing a source text or author)”,这一伦理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乔治?穆南(Georges Mounin)(Pym,2001:130)。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界才真正将“应该怎么翻译”这一命题从伦理学的视野展开研究。1981年,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第

一个提出“翻译伦理”这一概念。在那之后,安东尼?皮姆在Translation and Text Transfer一书中把注意力放在伦理问题上。此外,贝尔曼对翻译伦理展开研究的呼声也得到了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1993,1997)、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1994)等其他一些西方学者的回应。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正如Pym所言,“伦理”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字眼(2001:129)。进入了21世纪,译界权威杂志《译者》在2001年第二期出了名为《回归到伦理问题》的专刊,特邀编辑Anthony Pym在导言中明确指出:“翻译研究已经回归到了对各种伦理问题的讨论。”(Pym,2001:129)至此,译界开始了对翻译伦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在界定翻译伦理问题的研究领域时,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2001:139-54)的五种模式分类法颇有借鉴意义。Chesterman在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 一文中提出了四种现行模式: 1.再现的伦理――再现原文文本、原文作者,即“要准确地、不作任何增加、删节或更改地,再现原文文本及原作者的意图”(Chesterman,2001:139),这一模式凸显了忠实(fidelity)与确实(truth)。 2.服务的伦理――完成与委托人协商后达成的要求,即译者要“遵照委托人的要求翻译,并实现由委托人制定并为译者所接受的、或由委托人与译者共同商定的翻译目标”

以领导学的视角看红楼梦

以领导学的视角看红楼梦 ¥¥¥¥¥¥¥¥¥ 摘要: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渊源造就了无数文学瑰宝,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红楼虽然只说是一梦,但是却总让我们百味咀嚼,欲罢不能。时过境迁,历史巨著《红楼梦》中人物的才貌风范依然能给我们以领导学上的启迪,令人慨叹这部煌煌巨著的内涵义蕴的极大丰富性。文章拟以其中几位最具有代表的故事进行评析,以期对领导学以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用人素质领导艺术 红楼虽然只说是一梦,但是却总让我们百味咀嚼,欲罢不能。作为历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以一本书而建立起一门专门学术研究的文学经典,《红楼梦》地位非同一般。自问世之日起便有脂砚斋对《红楼梦》进行评点,近现代更是围绕《红楼梦》形成了各种派别和路数的研究,并进一步建立起了“红学”。红楼不好遑论,但是从领导学的视角来解说《红楼梦》确实相当奇妙,一个错综复杂的大家族,如何领导与管理实非易事,而究竟是谁又做了脂粉堆里的英雄。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怎样才能认识封建社会呢?还是要看《红楼梦》啊!那里写贪官污吏,写了皇帝王爷,写了大小地主和平民奴隶。大地主是从小地主里冒出来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了这本书就懂得了什么是地主阶级,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推翻它。”又说:“把《红楼梦》当作故事 来读,是浅层次的,而将其当作历史来读,是深层次的。”毛泽东主席之所以号召全国人民读《红楼梦》,就是因为他把这部小说当成了一部能让人们认识封建社会

的历史教科书。而在我眼中,《红楼梦》最吸引人的魅力在于:它全景式地描摹了中国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心得体会。[1]《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中题了这样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位伟大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就担心我们读不懂他的作品,不能和他作心灵上的沟通。关于《红楼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固执。这里,咱们权且不顾历史上评论家对于《红楼梦》这一传世巨作的见解,而只从领导学的角度说起,谈谈我眼中的红楼。 毛主席曾说“世界是我们的,做事靠大家来”。可见对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人才的取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用人的问题上,记得陈海春教授上课时反复强调的四点,即“急:要多看一个人处变不惊的本领;难:要多看一个人知难而进的本领;险:要多看一个人化险为夷的本领;重:要多看一个人举重若轻的本领”,这四点我想也正是一个人才所必备的道德条件。 而在《红楼梦》这部名著中,薛宝钗的见解则是“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也就是说开头因侥幸获利而兴头很高的人,最终是会懈怠的;善于花言巧语的人,特别爱占便宜。作为领导者只有本着这样的道德标准选拔人才,才能够管理好一个大的集体。在[2]《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府接待贵妃省亲之后,将把省亲之时用的一批和尚道士遣散到各寺庙中,恰值此时,贾府的亲戚贾芹向王熙凤求情希望在贾府谋个挣钱的差事。王熙凤收受贿赂之后,就编出这样一套说辞“这些小和尚道士万不可打发到别处去,一时丧郎良出来就要承应。……依我的主意,不如将他们竟送到咱们家庙里铁槛寺养着去,月间不过派一个人拿几两银子去买些柴米送去就完了。说声用,走去就叫来了,一点儿不费事呢。”说服王夫人和贾政,增设了掌管家庙这一职位,并令贾芹上任。这之后,在[3]《红楼梦》第五

傅佩荣 《解读易经》17-随卦

傅佩荣《解读易经》17-随卦 17、随卦,下震上兑,泽雷随,初、四、五为阳,【17.1】 随。元亨,利贞,无咎。 【白话】 随卦。最为通达,适宜正固,没有灾难。 【解读】 , 随卦是下震上兑,亦即“泽雷随”。《序卦》说:“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意思是,愉 悦一定有人随从。《杂卦》说:“随,无故也。”意思是随并没有特别事故,而是依时势 与条件而定行止,亦即随时。 , 随卦是雷震动而泽随顺,有如少女(兑)之依从长男(震)。阳居下而阴顺从,所以“元 亨”,并且“利贞”。如此就自然“无咎”了。 【17.2】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之时义大矣哉。 【白话】 《彖传》说:随卦,刚强者来到柔顺者之下,活动而喜悦,就是随卦。大通达并且正固,没有灾难,然后天下万物随着时势而运行。随着时势的意义真是伟大啊。 【解读】

, 由“刚来而下柔”一语,可知随卦是由否卦(下坤上乾,第十二卦)演变而成,亦即否 卦的上九成为初九,而初六转成上六。刚强者现在来到下位,愿意随顺了。其次,兑为 悦,震为动,亦即动而悦,也可以说是悦而动。 , 以“元亨,利贞”描述随卦,是因为天下万物无一不是随顺时势而运作。人若如此,自 然“无咎”。“随时”一词提醒人们要体察时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动,其意义值得深 思。 【17.3】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白话】 《象传》说:大泽中有雷潜伏,这就是随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在傍晚回家安静休息。 【解读】 , 随卦下震上兑,兑为泽,震为雷,正是泽中有雷。雷在一年之中也须随着季节(阴历二 月出地,八月入地)而蛰伏,有如潜藏于大泽之下。 , “向”,接近;“晦”,夜晚;“宴”,安。君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最简单的“随 时”的道理,由此可以推及因应天下一切事物。 【17.4】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解读易经(第十九卦)——临卦

解读易经(第十九卦)——临卦 : 十九、临卦 临卦是易经中的第十九卦,讲的是领导艺术,怎么管人,怎么管事、管物。这 个卦象上面是地、下面是泽,泽在下,地在上,泽低地高,取高下相临之义。 临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十二消息卦为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依卦中六条爻阳长阴消复阳长阴消的顺序,分别代表阴历的 十二个月份。临卦即代表十二月,再过八个月是观卦,跟临卦恰好相对,临卦 是阳气上升,观卦是阴气上升,因此有凶。 “临”,监临,面临,随着所临对象的不同,包含以君临民、以已临事等多重含义。临卦所讨论的主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 临卦的总体形势而言,“元亨利贞”,是十分有利的。 从卦爻结构看,“刚浸而长”,初九、九二两个刚爻由下而上,逐渐成长,阳刚 的势力呈现上升的势头,君子道长,小人性消。“说而顺”,下兑为悦,上坤为顺,喜悦而顺从,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刚中而应”,九二居下卦之中是 为刚中,与六五之柔中相应,二为臣位,五为君位,表明君臣密切配合,协调 并济,共同维护临卦的大好形势。 这几个方面的优化组合,总的说来“大亨以正”,是符合天道的自然法则的。由 于天道的运行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阳长阴消与阴长阳消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可以预见,“刚浸而长”之势发展到了八月,臻于盛极,不久将会向反面转化,

阳消之势逐渐形成,好景不再,带来凶险,这是值得警惕的。因此,在社会政 治的治理上,应该保持一种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存在着盛极而衰 的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预先防范,做好应付危机的思想准备。 19.1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白话 临卦:大吉大利,吉祥的卜问。到了八月,可能有凶险。 解读 临,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坤上)。本卦上卦为坤,坤为地,为堤岸; 下卦为兑,兑为泽。堤岸高出大泽,大泽容于大地,比喻君王亲临天下,包容 万民,治弹邦国。所以卦名曰临。临,居高临下之谓。又,临,《国语?周语》贾逵注:“治也。” 至于八月,有凶。易卦以至七而复为天地运行的循环周期。阴阳二气各盛于七月,至第八个月则消退让位。天道如此,国运人事亦如此,盛衰有期,兴代不已。在易卦看来,元亨之贞,至于八月则转亨为凶,这是一种普遍的原则。 19.2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 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本文从文学视角赏析了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译本,对其译本中语言的运用,诗词、歌曲和酒令的翻译及文化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解析,提出作者的观点:译文不仅必须具有与原创作品一样的文学功能,而且要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充分领略原文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求,因此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还要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标签:文学翻译;艺术意境;审美意义;美学价值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著作现在已经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就《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来看,现在主流的译本有共有7种,本文笔者就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的翻译,管窥蠡测,略探其翻译风格。 一、译者简介及《红楼梦》英译概况 大卫?霍克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Waley)的学生,1948年至1951年曾在北京大学做过研究工作。1955年以论文《楚辞的年代及作者考》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教授。霍克斯在进行《红楼梦》的英译翻译的时候把《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分为五卷。第一卷出版于1973年,名为“黄金时代”,共二十六回;第二卷名为“海棠社”,包括了从二十七回到五十三回;第三卷是从五十四回到八十回,名为“预兆”;标题为“泪债”的第四卷包括十八回。最后的二十二回构成了霍译本的第五卷,标题为“梦醒了”。 二、赏析霍克斯的翻译(下简称霍译本) 1、霍译本中语言的运用 在语言运用这个层面上,古今中外的译家们都提出过各自的见解,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鲁迅先生的“兼顾两面”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以及英国学者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学者奈达博士的“对等”原则。但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仅仅忠实与通顺是不够的,其目标是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这样的目标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过程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霍克斯在对《红楼梦》进行翻译的时候特别注重细节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在选词上能够通过使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本回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在“Meditation on the fate of the flo wers had had led her to a contemplation of her own sad and orphaned lot,…”一句中,通过运用“orphaned”,译者形象真实地向读者展示了黛玉的身世及其当时的心境。又如:在“ ‘Pshaw!’She said crossly to herself.‘I thought it was another girl,but all the time it was that cruel,hate——hateful…’”,在本句“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中的“短命”译者并没有翻译为”short-lived”或者在别的译文中出现的”wretched”,而是使用了” hateful”一词,在展示林黛玉对贾宝玉怨恨的同时又很清晰的反映出其内心世界中对于贾宝玉的爱意。同时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顺,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在一些人称代词的处理上,霍克斯直接的把他们翻译为被指代的名字。如:文中的“宝玉向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中的“二姐姐”直接被翻译为“Feng”;“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中的“太

易经解读

乾卦:胸藏大志善知进退。 乾象征天,象征天道万物复杂的关系及其微妙变化;象征天道刚健,运动不息。作为《易经》六十四卦之首,本卦以天、龙为象征形象,揭示了阳刚元素、强健气质之本质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本卦的精神实质,在于勉励人们效法“天”的刚健努力,奋发向上。它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坚挺的气质,勇往直前,则事必有成。 胸怀大志,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你是从政还是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只有胸怀大志,才会有大的发展,才会真正通达顺利。但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守正道”!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在条件尚未成熟或身处逆境之时,不可轻举妄动,以免过早地暴露自己打草惊蛇。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志向和才干,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或者引起他人的防范和嫉恨,从而受到压制和伤害。“无所作为”,并非胆怯、畏缩、逃避,而是等待时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在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躲一躲,退一退,让自己在冷静中更好的审视自己,把握时机,做好准备,以图将来更好地发展。 坤卦: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本卦以地为象征形象,是一个纯阴卦。它象征最纯净的阴、最柔顺而能涵容一切的德性。同时,本卦还向人们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君子应该效法大地那种包容万物的宽厚情怀,以宽厚的德行,负载万物。做人首先要宽厚为怀,这是基础。这里强调了厚德的基本原则是直率、方正、宽大。宽大,必然存在了包容,像大地一样,容得下万事万物,这样,不仅会令自身“有容乃大”,也会令人生的境界走向阔达。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我认为,‘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易传》中的两个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这两点可以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 屯卦:立足现实知难而进。 屯指草木萌芽于地,富有生机,但萌芽之中少不了艰辛。此卦居于乾、坤卦之后,是因为紧接天地创万物之后,春雷发动万物萌生之故。喻以时事,则认为事业草创之初危机四伏,宜把握方向,坚定不移于正道;积聚力量以求发展,不可轻举妄动;积聚力量之后,应当积极进取,不可滥施其力以致陷险而难以自拔。 初生的事物并不太平,而是“动在险中”,或许这在很多人眼里已是常识。但往往正是因为它是常识,而被忽略轻视。作为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无论是在事业初创之时,还是在遭受一番打击之后,面对一堆烂摊子,都必须要有立足现实,克服困难而积极进取的精神。本卦所说“勿用有攸往”,并不是因险不动、知难而退的意思。相反,应该创造条件,在较有利的环境中涉险而动。 蒙卦:让机遇跟着你走。 这里的蒙既有蒙昧之意,又有启蒙之说。蒙童没有知识,空空如也,所以要虚心向学,开发智慧。如果远离明师,不主动亲近,必然困于蒙昧。孩童如此,想追求成功的成年人则更应如此,只有保持一颗好学、勤问的童心,方可提升自己的层次,才能抓住成功的机遇。在重视个人能力的当今时代,能力是被认可和取得成功的前提。唯一值得我们不惜代价去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首先是学习。只有通过永不止息地学习,我们才能在这事事竞争、时时竞争的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有句话说得好: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这是人生成功的大道理、大智慧。努力充实自己,让机遇跟着你走,比整天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更有价值。 需卦:积极等待见机超越。 需卦的本意是“等待”,但这显然不能是一种消极的等待。这里是指谨慎从事的过程,待人要有诚意,讲信用。它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干事业方面或自己的前途方面,积极的等待,显然是一种必要的过程和高明的策略。

_红楼梦_中的陌生化手法_解读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

《红楼梦》中的陌生化手法 ——解读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 临沂师范学院 赵 玉 [摘 要]“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产生于上世纪初,但影响却一直延展到当下的文艺批评和创作。关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充栋,却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图对“陌生化”手法在《红楼梦》中的应用从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方面略作评述。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 元小说 互文 文学创作总是要求新颖、独特,这样作品才具有艺术生命力,才能不流入媚俗的行列。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艺术主张。“陌生化”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程式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这种文学主张,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关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充栋,却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前八十回为例,分析曹雪芹如何通过陌生化手法的应用,使《红楼梦》成为一本旷世奇书。 一、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的发起者和代言人。1917年,发表论文《艺术作为手法》。在此文中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什克洛夫斯基1989:6)作家越自觉地运用这种手法,作品的艺术性越高。 《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与曹雪芹成功地运用陌生化手法是分不开的。中国小说到清朝时候已经趋向于成熟,而读者对于故事的感觉也已趋向于麻木沉睡。文学造诣极高的曹雪芹深深了解世人的阅读感受,这一点可以从贾母对戏曲中才子佳人故事的评论看出来。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作者借贾母之口对古今小说作了一个评价: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做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是他是才子就不如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仕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搭后语?”(曹雪芹1997:738)为了避免落入俗套,使见多不怪的读者恢复阅读的敏感,曹雪芹主要从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方面进行了陌生化处理。 二、叙事视角——多重式内聚焦 在《叙述话语》中,热奈特对三种聚焦模式作了划分:(1)零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更多; (2)内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只说出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其中“多重式内聚焦”是指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反复描述某一事件,或在叙述中轮流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3)外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人物所知的更少。多重式内聚焦对情节秩序的安排和释放时间的控制会产生层次感和节奏感(罗纲1994)。 对于故事的发生地——荣国府的描写,作者主要是通过三大人物(林黛玉,刘姥姥,薛宝琴)的视角来展开的。如果我们对这些人物的身份进行分析,便不难发现这些人物都不是贾府中的固有成员。作者通过采用几个曾经对贾府来说是陌生人的目光来观看贾府,由外而内对贾府的景致,摆设,礼仪等等进行了介绍,层次分明。不同人物眼中的荣国府是不一样的,作者借此从不同的侧面对贾府这一富贵温柔乡进行了介绍。如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使读者从一个贵族女子的目光中看到了贾府的房舍构造,人物的妆饰衣着以及室内摆设等等。黛玉的文化修养高雅,作者借黛玉之目对于贾府中形形色色能尽显风流底蕴的物品的质地,材料以及书画题词的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于贾府祭祀礼仪,因黛玉已在贾府中住了若干年,因此作者借用一个新进贾府的人物--薛宝琴来进行刻画。如在五十三回中作者写道:“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曹雪芹1997:724)。贾府的由盛而衰则尽情展示在刘姥姥眼中。同样初次进贾府,刘姥姥眼中的贾府与黛玉眼中的大不相同。刘姥姥作为一个没受过教育的村妇,自然看不懂那些字画题词,对于富丽堂皇的室内陈设也多半不识,因而从刘姥姥的眼中读者是看不到这些东西的。但是正因为刘姥姥,大观园的雍容雅致、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才突然被放大并凸现出来。这是任何平铺直叙都无法企及的“陌生化”效果。曹雪芹在“太虚幻境”之后即安排刘姥姥出场当非偶然。除了前面说过的“陌生化”效果,她一进大观园像个乞丐,二进像个小丑,三进却已俨然是个救世主了,这一“升迁”恰好与荣国府无可奈何的衰败相对应。于是,刘姥姥的作用便不只是细节上的距离与陌生了,她甚至可以说是与荣国府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犹如马孔多之于西方社会,固然小似芥豆、稚若孩童,却是另一种活生生的存在,其本真或虚幻较之他者当毫不逊色。 三、言语陌生化策略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通过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方法实现了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象的陌生化。 谈《红楼梦》的文学成就,自然不能丢下它的语言。小说中言语陌生化策略的第一个方面是作品中隐喻手法的运用。例如在第一回开头前几句中,作者便用“元小说”的笔法,揭示了整部书的隐喻性: 小说中言语陌生化策略的第一个方面是作品中人名地名隐喻手法的运用。例如在第一回开头前几句中,作者便用“元小说”的笔法,进行了自我解构与颠覆,揭示了某些姓名如甄士隐、贾雨村的隐喻性。作品中人名地名的谐音寓意比比皆是,召唤着读者去阅读、去探索、去理解、去补充,读出作品的言外之意,看到象外之象,体会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而后世读者没有辜负作者的期待,挖掘出了名字背后的寓意。如甄英莲(真应怜),娇杏(侥幸),冯渊(逢冤),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等等。这种有意制造的阅读策略,打破了读者以往对小说的程式化阅读,挑起了读者 — 142 —

浅谈几处关于《红楼梦》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浅谈几处关于《红楼梦》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很多人多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鲁迅先生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曹公在全书中多次或提及或引用了道家的文化或思想,在此小叙几点。 在《红楼梦》开篇不久,交代宝玉来历时,便有写到:“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第一回)为何偏偏是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呢?有种说法是,这个数字暗合周天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为一周天,而多出的“一”则源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这个“一”中,生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生出彼此间错中复杂的故事和感情纠葛。同时,从荣、宁二公至鼎盛时期的大观园,再到最终的没落和落魄,归于平淡。可以看出,由“一”生出的万物,最终,又归于“道”。 有一个人,出场了十几回就华丽谢幕,却成为十二钗中正册人选,这个人就是秦可卿。关于秦可卿,很多看法是,谐音情可轻,不过,也有些人士看法是,谐音情可情。如果联系了老子的《道德经》可以发现,情可情与道可道的句式构造是相同的,那么,对于秦可卿的下一句联想,就该是“非常情”了。秦可卿一生活着的时候出场次数,重要的只有两次,便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对宝玉的启蒙,以及被删去的淫丧天香楼,而这两段,都可以算是“非常情”。故而,认为可卿的姓名取自道家,也有一定的道理。 再者,还有湘云与翠缕讲阴阳之辨。“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而后,继续在翠缕的发问下,循序渐进地从抽象到具体讲述了阴阳。阴阳之说起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仪,便是指阴阳。在《易经》中,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是既相互斗争而又相互依存。正如湘云后文所说的树叶,扇子等。 另外,就是居于栊翠庵的妙玉,虽身在佛家,但却对道家极其尊崇。作者借邢岫烟之口,描述了妙玉的怪诞:“他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畸人者,畸零之人也。《庄子·大宗师》有云:“畸于人而侔于天。”畸人即是指行其天性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妙玉喜欢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

解读易经(第十四卦)——大有卦(全部)

解读易经(第十四卦)——大有卦(全部) 解读易经(第十四卦)——大有卦十四、大有卦“大有”,盛大丰有。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乾,乾为天。大有卦由同人卦发展而来。《序卦传》说:“与人同者,物必归之,故受之以大有。”从卦爻结构看,这两卦都是由一柔五刚组成。同人卦是“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柔居下位之中,以一柔而应五刚,主动争取与五刚和同;大有卦则是“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柔上升到至尊的君位,奉行大中之道,赢得了上下五刚前来与之相应,从而以一柔而拥有五刚,所以称之为大有。下卦乾为刚健,上卦离为文明,象征既有刚健有为的坚强意志,又有文明洞察的理性精神。六五柔中之君与九二刚中之臣密切相应,配合默契,按照天时的客观规律办事,“应乎天而时行”,所以总体形势是大为亨通的。这种盛大丰有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因而六爻在各自的爻位上如何尽伦尽职来共同维护这种大好形势,就成为大有卦所探讨的主题。14.1 大有,元亨。白话大有卦,大富有,一开始就通顺。解读大有,卦名。本卦是异卦相叠(乾下离上)。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乾,乾为天。喻火烛高举,明镜高悬,彰美忠善,洞察奸邪,如此则政治清明,国运昌盛,所以卦名曰大有。有,”毛传:“乐岁也。”可知有,即丰收。14.2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

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白话《彖辞》说:大有,六五之受居上卦中位,处尊贵之位得珍正之道,而且上下五阳爻与之和应,像人臣居极位,行事珍正,群僚和洽,事业有成。所以说大有。此种卦象显示:人有刚健文明之德,顺应天道,依时行事,所以说:“昌隆通泰”。解读“柔得尊位”句,此以六五爻象、爻位为据。六五,阴爻,性柔顺,居于上卦中位,乾之中位为尊贵之位,所以说,柔得尊位而大中。“上下应之”句,此以全卦之象为据。大有六五阴爻居上卦中位,其余五阳爻围绕于它,所以说上下应之。“其德刚健”句,大有下卦为乾,乾性刚健,上卦为离,离义文明,像人品德刚健光明。“应乎天”句,大有下卦为乾。乾为天,天之运行遵四时之序,像人所行遵天道而顺时宜。14.3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①,顺天休命②。白话《象辞》说:本卦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离为火,火在天上,明烛四方,这是大有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火,洞察善恶,抑恶扬善,从而顺应天命,祈获好运。解读遏,《尔雅.释诂》:“遏,止也。”即制止。扬,表彰,发扬。休,《尔雅.释诂》。“休,美也。”休命,佳运。上卦离为火,下卦乾为天,火在天上,光照万类,无幽不烛。君子观此卦象,发扬文明洞察的理性精神,清醒地看到在大有之世的大好形势下,善与恶的矛盾仍然是普遍存在的,这两类势力此消彼

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解读《《红楼梦》》

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解读《《红楼梦》》 沈新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从南京到苏州来和大家交流阅读《红楼梦》的体会。我今天从思想性、艺术性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红楼梦》的成就。我们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部小说的话,那么我就推荐你读《《红楼梦》》。为什么呢,因为《红楼梦》一最伟大,二最复杂。下面我就从《红楼梦》最伟大最复杂两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红楼梦》的成就,我们说,《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有人说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但是不能没有《红楼梦》,也有人说,《红楼梦》就是西方人眼中的《圣经》,欧洲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欧洲文化遥远达不到的高峰,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写了六百多个人物而西方的莎士比亚他在三十多部戏剧中只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红楼梦》的成就超过了莎士比亚。 在我看来《红楼梦》是世界上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小说,下面我主要从两点来说它的伟大。 第一,它写的最好。毛泽东曾经对《红楼梦》做出这样的评介,他说中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我们注意到毛泽东把《红楼梦》与中华民族的地大物博、人

口众多、历史悠久并列为中国的四大之最。《红楼梦》为什么说它最好,一是《红楼梦》文备众体,它不仅仅是小说,而且里面大量的诗、词、曲、赋、歌谣、歇语、灯谜、酒令、骈文,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文学样式,而且这些作品都写的非常好。举例来讲《红楼梦》前八十回有诗词曲赋197篇,后四十回有四十篇,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就诗而言,《红楼梦》里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排律,歌行,骚体这是形式,从内容来讲有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谜语诗、打油诗,从写法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等等。第二点是,小说主要刻画人物形象,《红楼梦》里每个人物形象刻画都很成功,不要说像林黛玉、薛宝钏这样的人物了,就是那些三言两语刻画的人物也都非常传神,非常成功。我这里给它总结了两条经验,一个是它往往用同样一个行动写不同人的性格,我给它概括一下叫“借一月以照湾川”。另一个特点就是很能够通过一两个字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的性格修养。三是《红楼梦》里的语言讲得非常耐人寻味。 第二,它影响最大。《红楼梦》在1754年出了手抄本,当时价格是十金,就是几十两银子,那个时代一个七品县官一年的年薪是105两银子,也就是一个县官一年的薪水只够买两三部《红楼梦》。《红楼梦》普及的程度很广,程甲本出来以后,京城里家家喜阅,处处争购。当时人们流传这样一句话,叫开谈不出《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一部小说形成了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就叫红学。

浅谈《红楼梦》的叙事视角(古代文学作业)

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古代文学专题作业) 2004级汉语言文学(本) 姓名:乔纪东 学号:134

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 小说是一种叙述艺术,作家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用想象虚构手段创造出来的小说世界,只有通过叙述才能呈现出来,才能存在。离开了叙述,也就没有作家创造的小说世界,也就无所谓小说艺术了。 通过王平先生《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的学习,现在我也来浅谈一下《红楼梦》的叙述视角的问题。英国评论家卢泊克在《小说技巧》一书中说:“小说写作技巧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事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叙事观点,也就是叙述视角,也称叙事体态、叙事焦点。《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复杂的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但《红楼梦》采用石头的全知视角,在审美上的新创造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 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作品第二十九回运用全知视角叙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隐瞒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内心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

傅佩荣《解读易经》40-解卦

4 0、"解卦(下坎上震,雷水解, 二、"四为阳) 【4 0."1】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白话】 解卦。西南方有利。无所前往,那么返回来就吉祥。有所前往,早些行动吉祥。 【解读】 解卦是下坎上震,亦即“雷水解”。《序卦》说: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解卦象征化解险难,与蹇卦为正覆卦,所以卦辞要对照才可理解。 解卦之“利西南”,与蹇卦同,表示仍然适宜顺守而不必冒进。当大难缓解时,有两种选择: 一是“无所往”,不采取任何行动。“其”为语词,“复”为返,先固守阵地,休养生息,就可吉祥。二是“有攸往”,亦即仍须纾解患难,此时应该及早为之。“夙”为早,为速,这同样也是“吉”。 【4 0."2】 《彖》曰:

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 【白话】 《彖传》说: 解卦,有危险而行动,一行动就脱离了危险,这就是解卦。解卦对西南方有利,前往可以得到众人支持。无所前往,那么返回来就吉祥,如此可以取得中位。有所前往而早些行动吉祥,是因为前往会有功劳。天地之气化解开来,雷语就会兴起,雷雨兴起则百果草木都破壳而出。解卦的时势太伟大了。 【解读】 解卦下坎上震,震为动,坎为陷,为险,内险而外动,所以说“险以动”;震动在外,则是“动而免乎险”。由“解利西南,往的众也”一语,可知解卦与蹇卦相同,是由小过卦变来,亦即小过卦的九四如果往上成为九五(因而形成蹇卦),则有如九五进入坤卦之中(上卦因而成为坎卦),坤为众,所以说“往得众也”。不过,这句话说明解卦的背景与蹇卦相同,并未指出解卦本身的具体作为。 解卦的具体作为有二: 一是“无所往,其来复吉”,是说小过卦的九三来到九二的位置,形成了解卦,对九三而言是“乃得中也”。二是“有攸往,夙吉”,则是响应蹇卦彖辞所说的“利见大人,往有功也”,所以关键在于“夙”字,早些行动就可以像前面的蹇卦一样,“往有功也”。 “天地解”是指小过卦中的天位( 五、"上)与地位(初、二)之间,有两个阳爻相隔,互不往来;现在一变为解卦,则天地中的阴阳二气交感流通,有雷雨之象。解卦下坎上震,震为雷,坎为水,为雨。雷语大作,万物复苏,百果草木皆“甲坼(音: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 2 论《红字》中海丝特的女性身份重构 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4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 5 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 6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 7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8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 9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0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 1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12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3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 14 英汉动物词语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 15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 16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7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18 从功能对等和文化语境差异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19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20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 21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 22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23 24 Transl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 25 双语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6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 2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研究 28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29 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 30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 31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32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 33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 34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35 《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 36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37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 38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39 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 40 《钗头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41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 42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解读易经(第四十九卦)——革卦

解读易经(第四十九卦)——革卦 四十九、革卦 革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九卦。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兑上)。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兑,兑为泽。水下浇而火上腾,水火相克,在水火的斗争中,万物变化,有生有灭。然而生者又复灭,灭者又复生,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以社会言,夫妻不睦则家庭变故,君臣不睦则王朝更替,然而,家庭还将延续,王朝还有代兴。这些都体现了出陈布新的规律,所以卦名曰革。 49.1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白话 革卦:祭奠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没有悔恨。 解读 革,《杂卦》:“去故也。” 巳,借作祀,祭奠。孚,古俘字。这里用如动词,意为用俘虏为人牲。 作为言谈改革的《革》卦,它就应该在国势由盛转衰,即国家已出现不景气现象之时就应着手进行,不要等到腐烂不堪不可收拾之时再进行改革,这样就晚

了。“巳日” 之改革,它将有孚于众望,它乃有极大的亨通,它也利于贞正,一 切悔恨将会消亡。 49.2 《彖》曰 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必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 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白话 《彖辞》说:革卦的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离,离为火。又兑为长女(?),离为中女。这一卦象昭示的意义是:水火相聚则互相克制,二女共事一夫则互 相争妒,矛盾着的双方,都力图克制对方,所以卦名为革。卦辞说:“祭奠之日,将美政善行禀告于鬼神”,王侯既能施行文明政教,民众自然喜悦拥戴,因而他 的道德称得上是伟大、完美、贞正。除旧布新,改革得当,隐伏的灾祸就会消除。天地变革时令而成四季之气候。汤武取代桀纣,这是顺天应命的义举。依 时变革,就能使天地常新,显示出伟大的作用。 解读 ?巳日乃孚,《象辞》释“巳日”为祭奠之日。释“孚”为忠信,与经意有异。 ?文明以说,《象辞》以为革卦的下卦为离,离义为文明,像侯王施行文明政教,下卦为兑,兑义为悦,像人们喜悦拥戴。 ?大“亨”以正,此句是对卦辞“元亨,利贞”的改造,改变了它原来的意义和语法结构。此句为并列结构,以,连词。大,伟大。亨,完美。正,贞 正。 ?悔,灾难。亡,消亡,消除。 49.3 《象》曰 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厤明时。 白话

3._红楼梦_的易学意蕴研究_郭孔生

第35卷第2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5No.2 2016年3月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16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2-0007-08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2.002《红楼梦》的易学意蕴研究 郭孔生佟晓彤 摘要:《红楼梦》不但拥有精彩的文学形式,而且拥有深广的哲学意蕴。这部文学经典的哲学视角是《易经》理论中的太极视角,哲学基石是《易经》思想中的心物一元论,所讨论的哲学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珍惜生命、为情而生的存在问题,追求的哲学境界是一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限自由、无限开阔的无极境界。 关键词:《红楼梦》;《易经》哲学;太极视角;哲学语言;哲学意蕴 作者简介:郭孔生,暨南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广州510632),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广州510925);佟晓彤,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广州510925)。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学校德育创新项目“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2015DYYB116);2015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红楼梦》的德育研究为例”(WHSZ15YB006)。 《红楼梦》是一部不但拥有非常精彩的文学形式,而且拥有非常深广的哲学意蕴的文学经典。在长期阅读的过程中,《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已经成为笔者生命中与众不同、不可或缺的一部文学圣经。 一、《红楼梦》哲学意蕴研究简述 以往研究《红楼梦》的专著与文章多如牛毛,但是基于哲学视角对《红楼梦》进行深入探讨的却并不多。最早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艺术价值并真正使红学研究脱离旧红学猜谜式附会的红学家应是王国维。之后,自1986年起,俞平伯先生多次明确地为我们指明从文学与哲学角度来研究《红楼梦》的方向。1995年,梅新林的《红楼梦哲学精神》是第一部从哲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专著。2006年,张兴德的《文学的哲学:红楼梦的第三种读法》问世。到2009年又出现了刘再复的《红楼四书》(包括《红楼梦悟》《共悟红楼》《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红楼哲学笔记》),这是从悟性哲学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解读《红楼梦》的四本专著。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学术研究论文方面,梅新林、张兴德、刘再复三人的研究论文占了总数的90%,其他的如王博、宋子俊、余永红、杜正堂、张晓琦等人都没有形成系列研究。 在这些研究当中,梅新林和宋子俊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易经》哲学中的阴阳理论;杜正堂则偏重对易象与原型的考察;张兴德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理论;刘再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悟性哲学理论,其中涉及了儒、道、释等中国哲学及基督教、叔本华哲学、尼采哲学、泛神论、马克思历史唯物论、海德格尔哲学、荷尔德林哲学等西方哲学。系统地以《易经》哲学理论作为《红楼梦》研究哲学理论基础的论文与专著,笔者尚没有看到。 本文将紧扣《红楼梦》的文本与《易经》哲理的契合点,基于《易经》哲学的视角,拟对《红楼梦》的哲学视角、哲学基石、存在论问题、哲学境界、哲学精神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不过,《易经》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哲学上的奇峰与高峰;《红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