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

2002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
2002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

遵义市2002年水资源公报

前言

《遵义市水资源公报》是按年度向社会发布反映当年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主要通报当年水资源量、供水、用水及水环境状况,反映重要的水事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指导,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水资源、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让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公报》本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之目的,力求准确全面提供数据,使之便于各级部门、领导和全社会了解我市的水资源状况,更合理地促进我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公报》的成果是在遵义市统计局、遵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遵义市环保局、遵义水利局、遵义电厂等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以及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实测的相关水文资料,由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经分析、计算、汇总而确定。在此对积极支持协作配合2002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完成的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公报》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诚恳地希望各有关单位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前言

一、综述 (1)

二、水资源量 (3)

(一)降水量 (3)

(二)地表水资源 (5)

(三)地下水资源量 (6)

三、水质评价 (9)

四、蓄水动态 (11)

五、供、用、耗水量 (12)

六、水资源利用简析 (13)

七、重要水事 (14)

附图:

1、2002年遵义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2、2002年遵义市年降水量距平图

3、2002年遵义市主要河流水质评价图

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北部,东连铜仁,西接毕节、四川,南与黔东南、黔南州、贵阳市接壤,北濒重庆,地处东经105。36′~108。13′,北纬27。08′~29。12′。

市辖红花岗区(含开发区)、遵义县、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赤水市、桐梓县、仁怀市、习水县十三个市(区)、县行政区,全市江河湖泊分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和长江上游水系。

全市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人口704.85万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6.0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08.94亿元,耕地面积588.4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7.58万亩,粮食产量280.0万吨。

2002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176.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361.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增加9.8%,比去年降水量增加23.7%;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93.5亿立方米,年径流深为629.1毫米,较多年水资源量偏多9.4%,比去年偏多24.4%;为平水年份。全市大中型水库有统计的年末蓄水量比上年末蓄水量减少582.46百万立方米,供、用水量比上一年增加1.374亿立方米。2002年全市监测的河流水质状况,Ⅱ、Ⅲ类水质水域占全部评价河长的86.3%。

二、水资源量

2002年全市降雨量普遍增加,年平均降水量1176.5毫米,水资源总量为193.5亿立方米。

(一)降水量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176.5毫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比较,增加9.8%,与去年比较增加23.7%。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空间上东南部多、西北部少;时间上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年降水量的80%左右。

从2002年遵义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上看,降雨分布不均,变幅为700毫米~1500毫米。降水量高值区在湄潭县和务川县内,降水量均在1200毫米以上;低值区在仁怀市的茅台镇,降水量不足800毫米。

1、流域分区

按Ⅱ级流域划分,我市划分为长江上游干流区和乌江流域区。长江上游干流区(以下简称长上干区)年降水量为1077.4毫米,折合水量117.8亿立方米,与去年比较增加22.4%,与多年平均比较增加了7.8%。乌江流域区(以下简称乌江区)年降水量为1231.1毫米,折合水量244.1亿立方米,与去年比较增加了24.3%,与多年平均比较增加了10.8%。

2、行政分区

各县市降水量在950毫米~1450毫米之间。降水量最多发生在凤冈县琊川镇,年降雨量为1574.3毫米,最少发生在仁怀市茅台镇,其年降水量为793.5毫米。与多年比较,只有赤水市降水量略有减少,其余县市都在增加,幅度在

4.4%~30.5%不等,增加最多的是湄潭县。

3、暴雨洪水

4月份遵义市出现两次大范围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乌江区的东南部以及道真县隆兴、梅江与务川县涪洋一带,最大的日降水量是隆兴115.3毫米。

5月份遵义市出现一次普遍的强降水过程,最大的日降水量是凤冈县绥阳场99.1毫米,平均降水日数为18天。

6月份各地均为断断续续的降雨过程,平均降水日数可达20天,月平均降水总量达250毫米。6月7日湄江流域及流域周边地区先后降了大暴雨到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小关站24小时降水360毫米,洪水猛涨,致使湄潭县城区及中下游遭受洪灾。

7月份各地降水量明显较6月份减少,大部分站点有两次降水过程,最大的降水日量为习水县温水154.9毫米。

8月份各地降水量较7月份增加,降雨日量不大,日量突破50毫米的站点不多,但降雨天数可达20天左右,故月降水总量较大,月平均降水总量可达200毫米。

9月份各地无较大降水过程,均为零星小雨,平均降水日数仅有8天。

10月份各地降雨量较9月份有所增加,仅有一次较大的降水过程,月降水总量突破100毫米的站点不多,平均降水日数为12天。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93.5亿立方米,年径流深629.1毫米,径流系数为0.53,产水模数为63.0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比较增加了9.4%。

1、行政分区

全市13个县市区的地表水资源量与去年比较,只有仁怀市、余庆县略有减少,其余各县市均有明显增加,增加最多的是绥阳县89.1%,其次是正安县42.9%。与多年比较,只有赤水市、务川县略有减少,其余各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最多的是红花岗区36.3%,其次是湄潭县27.3%。

2、流域分区

长上干区地表水资源量为61.14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59.1毫米,与多年比较增加了8.5%。乌江区地表水资源量132.4亿立方米,年径流深667.7毫米,比多年平均增加了9.8%。

3、地表水资源分布特点

1)、地表水分布不均。全市2002年径流深为629.1毫米,按行政分区,最大为务川县744.7毫米,最小为仁怀市464.7毫米。按流域分区,最大为乌江区洪渡河759.9毫米,最小为长上干区赤水河456.0毫米。

2)、年内分配不均。汛期占全年的比重为63.1%~82.6%,所分析的主要水文站连续四个月最大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1.5%~81.0%。

(三)地下水资源量

我市地下水除少部分向地下深层补给外,绝大部分在地下经过隙流、脉流、管流等方式流程后,汇入河川,成为地表水的一部分。2002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42.62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量的22.0%,其中长上干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65亿立方米,占长上干区地表水资源量的24.0%,乌江区为27.97亿立方米,占乌江区地表水资源量的22.0%。

三、水质评价

(一)、废污水

全市废污水年排放量8985.00万吨,其中工业废污水排放量6883.00万吨,占废污水总量的76.6%,生活废污水排放量2102万吨,占废污水排放量的0.37%,长上干废污水年排放量936.86万吨,占全市废污水排放量的19.9%,乌江区废污水年排放量3778.74万吨,占全市废污水排放量80.1%。

(二)、河流

2002年监测的6条主要河流河段代表断面水质结果(以年平均值为代表),对照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如下:有4条河段为Ⅱ类或Ⅲ类水,占总评价河长的86.3%,即赤水河遵义市境段,芙蓉江旺草至出口段,松坎河遵义市境段,乌江干流乌江渡至湘江入乌江口处。

湘江红花岗区湘江、洛江汇合口以下至湘江干流一半处,此河段为Ⅴ类水或超Ⅴ类水,占评价河长的13.7%,主要由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污染造成。

(三)、水库

全市监测的北郊水库、南郊水库和乌江水库的水质指标达到使用功能规定的水质标准,北郊水库水质均为Ⅱ类水,南郊水库及乌江水库为Ⅲ类水。

四、蓄水动态

全市统计小型以上水库463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12座,小(一)型89座,小(二)型361座,总库容28.81亿立方米。大型水库总库容23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为1339百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减蓄594百万立方米,中型水库总库容2.904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有统计的为40.50百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

11.54百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总库容2.181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有统计的为106.97百万立方米,比上年减蓄0.99百万立方米。

五、供、用、耗水量

2002年全市供水量与用水量基本持平,总供水量22.47亿立方米,其中蓄水供水11.10亿立方米,引水供水6.04亿立方米,提水供水2.0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0.58亿

立方,其他供水2.69亿立方米。总用水量22.47亿立方米,包括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14.0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2.3%。工业用水5.20亿立方米,占2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水3.442亿立方米。生活用水3.262亿立方米,占14.5%,其中城镇生活及公共用水0.9258亿立方米。

全市总耗水量9.656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为7.001亿立方米,农村工业耗水量为0.088亿立方米,城镇工业耗水量为0.5588亿立方米,城镇生活耗水量为0.139亿立方米,农村生活耗水量为1.869亿立方米。

六、水资源利用简析

2002年为平水年份。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增加9.8%,比上一年增加2成多,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9.4%,较上一年增加24.4%。总供水量比上年增加1.374亿立方米,地表水供水量比上年增加0.287亿立方米,地下水与上年度持平,其它水源供水量2.69亿立方米。

总用水量为22.47亿立方米,用水量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12.7%,占当年水量的11.6%,可见水资源量利用率较低。

2002年全市用水量主要在农灌、工业、生活三方面,农灌用水量14.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的62.3%,其次是工业用水5.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3.1%,剩余部分为生活用水。

七、重要水事

一、4月27~30日,全省水利管理工作会在赤水市召开。

二、7月4日,道真县大沙河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省水利厅顺利通过审查。

三、10月25日~26日,贵州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郑荣华一行在遵进行水文、水利工作调研。

四、12月23日~24日,水利部党组成员、国家防总秘书长鄂竟平一行在遵进行水文水资源调研,并听取全省水文水资源工作的汇报。

五、2002年水土保持完成治理面积229.02平方公里,完成总投资2206.37万元,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96.29万元。

六、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省级试点县仁怀市,市级试点县凤冈县完成试点任务,顺利通过验收。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2004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

遵义市中心城区湘江河一角

前言 《遵义市水资源公报》是按年度向社会发布反映当年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主要通报当年来水、供水、用水及水环境状况,反映重要的水事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指导,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水资源、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持续利用,保障我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公报》按年度反映我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污情况、水环境状况及重要水事等,分别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提供数据和信息。 《公报》本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之目的,力求全面、准确地提供数据,使之便于各级部门、领导和全社会了解我市的水资源状况,促使我市的水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公报》的编制由遵义市统计局、遵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遵义市环保局、遵义市水利局、遵义电厂等单位提供有关资料,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提供实测水文资料,由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分析、计算、汇总而得到。在此,对积极支持协作配合2004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完成的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公报》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诚肯地希望各有关单位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遵义市水能资源成功转让摄影:王君涛

目录 前言 一、概述 (1) 二、水资源量 (3) (一)降水量 (3) (二)地表水资源量 (5) (三)地下水资源量 (6) (四)水资源总量 (6) 三、水质评价 (9) (一)河流水质状况 (9) (二)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9) (三)废污水排放量 (10) 四、蓄水动态 (12) 五、供、用、耗水量 (13) (一)供水量 (13) (二)用水量 (13) (三)用水指标 (14) (四)耗水量 (14) 六、水资源利用简析 (15) 七、2004年水利大事记 (16) 附图: 1、2004年遵义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2、2004年遵义市年降水量距平图 3、2004年遵义市主要河流水质评价图 一、概述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中国水利年鉴2004_地方水利-江西省-基本建设

镇供水站349座(处),解决35.56万人、22.87万头 牲畜饮水困难。(刘茂福) 【水政】2003年,《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修订草案完成并报江西省政府。开展水利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江西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出台的有关工作。《江西省赣江水资源保护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列入了立法规划。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为契机,大力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配合省委农工部开展了全省水费价格等专项调研。进一步加强水行政执法,重点开展了河道采砂专项执法整顿和涉河违章建筑整治,积极调处水事纠纷。加大长江河道采砂秩序整顿,开展了大规模“清江”行动和联合执法,加快了长江河道采砂开禁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赣江等5条江河干流及鄱阳湖采砂管理工作,编制了《赣江中下游河道采砂应急规划》。《江西省河道采砂权拍卖管理办法》、《江西省河道采砂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草拟完成报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河道采砂开采权拍卖的组织和指导,建立了河道巡查制度,严格河道执法。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省共发生水事违法案件702件,查处687件,发生水事纠纷368起,调处365起,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758个,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257起,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和社会稳定。(刘茂福) 【水资源】2003年,江西省加强了取水许可管理、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新余市在全省率先全部安装了取水计量设施。对贵溪电厂二期、星火有机硅厂扩建等15个建设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报告审查;2003年全省有效取水许可证11260套,批准取水量786亿m3。在萍乡市湘东区首次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标志着地下水管理与保护迈出了重要一步。编制了江西省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并对两个用水定额地方标准进行了审查。编制完成了2002年《江西省水资源公报》。全省10个20万人 口以上的重点城市全部开展了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旬报,组织发布《江西省水资源质量公报》。萍乡市以水务一体化管理为契机,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统一管理,采取组建城市供水公司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城市供水状况、城市水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水务一体化开始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刘茂福) 【水利规划】2003年,江西省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第5个单项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和中咨公司的评估。编制完成了《峡江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与江西省计委共同进行了预审查。伦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改委审批,可研报告已通过水利部审查;山口岩及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已报国家发改委。完成滨田等36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的审批或复核。全省64座中型、144座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列入全国第二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启动了未列入水利部规划的143座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完成了《江西省水库建设规划》和《长江重要支流和湖泊建设规划》以及0.3~2万h m2灌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刘茂福) 【基本建设】2003年,江西省鄱阳湖区二期4个单项防洪工程扫尾和竣工验收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1.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其中永修郭东圩、余干古埠圩加固整治工程通过了竣工初验。赣抚大堤加固工程全年完成投资8322.5万元,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占下达计划任务的80.1%。平垸行洪、退田 还湖、移民建镇巩固工程建设完成178座双退圩堤、189座单退圩堤的平退任务。河湖疏浚完成清淤量899万m3,完成18个分部工程和5个单位工程的验收,累计完成投资7864万元。2003年,新开工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8座,累计完成投资2.89亿元。《江西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意见》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印发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进展良好。完成6城市日元贷款防洪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审批,其中九江、上饶两市4个土建工程开标。(刘茂福) 【防汛抗旱】2003年,江西省天气异常,前洪涝后大旱。4月上中旬、5月中旬、6月下旬先后遭遇了3次局部洪涝灾害,汛情来得早,来得猛,全省五大江河流域均发生了超警戒水位洪水。7月~11月上旬,全省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旱情发生早、来势猛,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经济损失严重。 4月1日~8月31日,全省平均降雨量863mm,比多年均值偏少15%。由于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汛期前洪后旱,前汛期暴雨次数多,强度大,范围集中;后汛期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降雨明显偏少,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发生百年不遇旱灾。 4~6月,全省降雨量总体与多年同期均值基本持平,全省平均降雨量718mm,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4月上中旬、5月中旬、6月下旬先后发生的3次大范围集中强降雨过程,九江、景德镇、上饶、南昌、宜春五市平均降雨量为894mm,多年同期均值769mm,较多年同期多两成,局部多五~八成,南昌附近县市3个月降雨量为1000~1400mm,多年同期平均降雨700~790mm。尤其是6月下旬,江西省北部平均降雨306mm,多年同期均值仅为112mm,是多年同期均值的2.7倍。南昌市城区降雨量达444mm,为多年同期均值的4.1倍。景德镇、新建、奉新、安义、永修、高安等市县降雨均超过多年同期均值的4倍,但其间的6月上中旬江西省降雨明显偏少,全省平均降雨仅有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 (2002.10.07)

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 一.水利基本建设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中国水利年鉴2002_江河治理与开发-海河流域-前期工作

次协商,6月份,从山西省长治市5座水库向下游河南、河北两省沿漳河地区有偿调水3000余万m3。这次 跨省调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方面,长治市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供水单位增加 了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缓解了河南、河北两省有关市、县的旱情,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并解决了数十万人 用水困难,从而缓解了沿漳有关地区的用水矛盾,体现 了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作用。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 批示:“运用行政、经济手段,实行漳河流域水资源的 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成功地解决了地区之间长期存在的水事纠纷。这件事办得好,要认真总结经验。”(何兰超李红有) 【水资源】 一、水资源保护 1.水质监测2001年,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及下属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引滦工程管理局两个分中 心对流域内32条跨省界河流的30多个断面进行了4 次监测,并发布了4期《海河流域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 状况通报》。此外,还完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水质 部分的编制工作,主持召开了流域水环境监测工作 会议。 2.重点引水工程水资源保护工作 (1)引滦济津。2001年,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编制完成了《引滦水源地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质保护方案(初稿)》,针对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及上游承德地区的水污染现状提出了治理措施。同时,加强引滦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对滦河上游水污染现状进行调研,发布了4期《引滦水质简报》。 (2)引黄济津。2001年初,为了保证引黄济津供水安全,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开展了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的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及协调等多项工作,并整编了引黄济津水质资料等。 3.基础工作2001年,根据水利部水资源司的要求,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十五”行动计划》,提出了“十五”期间流域 水资源保护目标及保护项目,并制定了行动计划和经费预算,上报水利部水资源司。同时,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美国共同完成了天津市水源地的12个监测断面及周边地区的现场监测和调查工作,获得数据6000多个。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研究实施方案》和《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质分析报告》。 此外,还参与协调处理了漳卫南运河、沧浪渠水污染纠纷事件。(张增阁李红有) 二、水资源管理 2001年8月,海委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送审稿)》以及9个专题报告。9月12~13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了《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审查会。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基础资料翔实、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措施可行,达到了《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任务书》的要求,并有所创新。 编制发布了2000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本期公 报主要反映了2000年全流域降水、水资源量、蓄水、供 用水、水污染等情况。 开展了海委授权管辖范围内取水户的取水许可证的2000年度审验工作,重点对各取水单位的取水资格、取水能力、年度取水量等进行检查核对并登记在案,完成了海委发放的142套取水许可证的年审工作。 编制并上报了《省际边界娘子关泉区域水量分配方案项目勘测设计任务书》、《海委系统水政监察建设项目建议书》、《水政水资源管理业务经费测算报告》。 (何兰超 李红有) 【前期工作】 1.勘测2001年,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天津院)完成的勘测工作量为:地质106310工日,钻探18281.63m/12684.96标准米,竖井895/485.63标准米,坑槽10029标准立方米,测量434.8标准平方千米,物探3006 2.53标准点,平硐233m/256.72标准米。 2.规划设计 (1)规划。2001年,海委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海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南水北调东线(黄河以北)治污规划》、《海河流域海河口、永定新河口、独流减河口综合整治规划(修订)》和《海委系统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等;提交了《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海河流域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东平湖至天津)工程规划(修订)》、《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 (2)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2001年,海委编制完成了《官厅、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3)设计。2001年,海委编制完成了《官厅、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1年海河口和独流减河口清淤及排泥场工程设计》、《2002年海河口排泥场工程设计》等。 (4)规划设计审查。2001年,海委审查批复和鉴定的主要项目有:海河流域海河口、永定新河口、独流减河口综合整治规划;漳卫南运河2001年度汛应急工程,漳河跃进渠渠首枢纽拦河坝应急加固工程,潘家口水库坝头护坡应急处理工程,大黑汀水库主坝闸墩裂缝处理工程,天津市蓄滞洪区2001年安全建设工程设计;2002年蓟运河二期险工治理工程,永定新河2001年应急度汛清淤工程,永定新河右堤应急加固工程,天津市饮用水资源保护工程,河北省宽城县潘家口峪西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中国水利年鉴2002_地方水利-西藏自治区-概况

注重专业教育培训,举办了水土保持经果林栽培技术培训;水土保持辅助规划制图系统培训;水土保持方案编审培训;行业用水定额培训等。(梁铭) 【水利经济】贵州省水利工程各项生产任务指标超额完成。实际灌溉面积完成47.46万hm2,比计划增长0.8%,小(2)型以上总收入6498万元,其中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收入1955.8万元,附属电站发电收入3598.2万元,水产养殖收入242万元,多种经营收入702万元。农灌水费粮完成2396.3万kg,成鱼产量完 成47.1万kg,附属电站发电量完成1.45亿kW?h。 (梁铭) 西藏自治区 【概况】全年共安排投资60603万元,其中西部国债资金30820万元,满拉水利枢纽专项资金13500万元,“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10000万元,小农水专项资金6283万元(含群众投劳折资3233万元)。西部国债资金共安排建设项目52个。投资量和工程量均创历年新高。(肖长伟) 【水政】(1)政策法规。《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于2001年11月23日经西藏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西藏自治区实施〈水利产业政策〉细则》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实施(藏政发[2001]59号)。完成《西藏自治区实施〈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细则》、《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治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并上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实行。 (2)水法宣传。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及西藏科普一条街等活动,发放宣传材料8000余份,参加宣传人数达300余人。(肖长伟) 【水资源】出刊了《2000年西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完成了全区水功能区划,形成了《西藏自治区水功能区划报告》,并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的评审。《西藏自治区水功能区划》包括总则、西藏自治区概况、一级功能区划、二级功能区划、管理与措施五个部分。(肖长伟) 【水利规划】2001年完成的规划有:《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水利“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小水电“十五”规划》;正在编制的规划有:《西藏自治区2010年乡镇供水规划》、《西藏自治区小水电代柴生态工程规划》。(肖长伟)【基本建设】全年共安排项目52项。其中,江河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城市防洪方面,年楚河整治工程、冲巴湖和莽错湖水库加固工程及拉萨市城区段、林芝八一镇拉萨机场雅江南岸堤防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灌区及水源工程方面,满拉灌区、雅砻灌区及阿涡多水库开工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开工25项;札达、仲巴、萨迦3座有水无电县电站继续建设,新开工建设亚东县康布电站等5座边境小水电站;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琼结翻身沟等3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及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开工建设。 2001年8月19日,由水利部组织的工程验收委员会对满拉水利枢纽进行了验收。满拉水利枢纽被验收委员会评为优良工程。(肖长伟) 【防汛抗旱】全区共有59个县6.21万人不同程度遭 受水灾,死亡6人;1.11万hm2作物受灾,民房倒塌4000间,死亡牲畜3000头(只、匹)。为尽最大努力降低灾害损失,该区进一步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了西藏自治区防汛抗旱抢险机动队,积极储备物资。全年共下拨110万元的防汛物资储备补助经费,储备了62万条编织袋,采购了30套无线短波电台、9艘冲锋舟、2000件救生衣以及其他物资。积极参加了芒康县海通沟山体滑坡灾害和冲巴湖水库抢险救灾工作。防洪应急工程和水毁水利设施修复进展顺利,重点实施了年楚河水毁堤防修复92.88km(双侧)、易贡藏布防洪工程水毁修复2.15km、拉萨河城区段防洪 应急工程l k m以及雅鲁藏布江南岸贡嘎机场堤防等工程;完成了昌都镇、狮泉河镇、工布江达、巴青、曲松、贡嘎等重点城镇堤防工程建设任务。(肖长伟) 【农田水利】各地市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整充实领导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以水毁工程修复为重点,做到领导到位、资金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检查监督到位。全年该区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6283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233万元,自治区投入1710万元,地县配套319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款1021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79.5万个工日;共维修渠 道809条739km,水塘(坝)275座,堤防103处183km,提灌站5座总装机290kW;新修渠道19条35.7km,水塘(坝)8座库容5万m3,堤防48处62.9km,确保了农牧业生产的用水需要。(肖长伟)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工作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投入1100万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日喀则日朗沟、琼结县翻身沟、扎囊县朗色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实验示范基地等项目。2001年,全区水利部门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14km2。 (肖长伟)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2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2983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22座)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加219亿立方米,但多数大型水库1—8月蓄水量均比上年同期减少。在九大流域片中,长江、淮河和珠江片分别增加151亿、50亿和16亿立方米,其余各流域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54.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 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m3,折合年径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为6683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m3。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m3,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 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0%,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0%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m3,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0万m3。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08年对全国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08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751亿m3,比年初增加345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32亿m3,比年初增加15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2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35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亿m3,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242亿m3和142亿m3。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广西、贵州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亿m3,河南、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70亿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