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国学的态度

浅谈对国学的态度
浅谈对国学的态度

浅谈对国学的态度

农学院2010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林罗添骥20100106310039

【摘要】2009年7月11日,中国文坛两位泰斗级人物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相继辞世,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两位大师的敬仰,突然意思到一些关于中国国学目前的点点滴滴。下面,将根据国学的定义、国学的现状、对国学的态度来探讨我们应该采取的一个对国学合理的态度。

【主题词】国学现状态度

一、国学的定义。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①“国学”之名,始之清末。现在人们对于国学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一国所固有之学术。清朝末期,欧美国家的固有学术,即在当时所谓的“西学”在经过改良之后传入中国,为了作出区别,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国学”。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及法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二、国学的现状。

(一)“国学”虽热,却没有确切的定义。

最近一次国学热的兴起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这一段时间,可是对于

国学的定义确实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使得国学爱好者、研究者们大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二)国学讲师多,国学大师少。

一般来说,能称“大师”者应该是能集大成的典范者,那么能被称为“国学大师”者自然也应该达到相应的德行标准。然而,一个百家讲坛就已经使得不少只通一门之术者博得了“国学大师”的桂冠,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可是我一直认为讲坛上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并不是在释放自己的思想火花,只是在“讲述历史”而已,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能算是“作家”,更不能算是“国学大师”,充其量只能算是“国学讲师”罢了。

(三)博大精深的国学被误解了。

相比于十多年前,如今的图书报刊和影视作品的数量都可以称得上是在呈几何级增长了,但是在海量的作品中,有很少成为了经典?在很多书店的畅销榜上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国学经典类的图书。“快餐文化”远比“传统文化”有市场。同样,在影视方面,很多导演或许是由于没有新米下锅,于是便开始热衷于重拍经典题材了,但是经典就是经典,“总是被重拍,从未被超越”,就像最近在新版《三国演义》播出后,观众就挑出了不少穿帮的镜头,很多还是对历史知识、文化常识的无知。原本指望这些传媒能够将中国的“国学”,至少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之四海,但是事实却远非如此,如此而下,我们想要继承“国学”,又谈何容易。

(四)底蕴深厚的国学却被学得如此零碎浅薄。

目前这种国学热闹景象并不能真正意味着国学的复苏与传统文化的振兴,目前的国学热更准确的讲应是国学经济热,而非国学研究热,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弟子规》、《三字经》、《论语》是经典之作,却不知道这些经典讲的是什么内容,知道唐诗、宋词、元曲的意韵隽永,却背不出几首像样的诗词,更写不出一句有意境的词句来。

三、对国学的态度。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等,几乎均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孔子提出“和为贵”,“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参考价值。

以国学的精华部分丰富国民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促使人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才是胜过金山银海的圣果。

(一)制定合理的国学标准。

我觉得应该确定一个国学标准,有助于国人潜心研究国学,而不是把很多时间与精力花费在什么是国学的争论中,如果实在无法界定什么是国学的话,那也不妨就像易中天先生说的那样,“不赞成用国学一词”,换句话说就是取消国学这一说法,把相关文化学术具体化。当然毕竟“国学,乃一国固有之学术也”,学好博大精深的国学既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也可以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

(二)拓宽国学,使国学后继有人。

现在能讲授国学的也就那么二十位老先生,国学师资后继乏人。今年已是81岁高龄的南京师范大学常国武教授有一段比较精辟的说法。常教授也是个毕生都在潜心做学问,而且在古代文学、古诗文和书法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的学者,但是当别人称呼他为国学大师时,他很生气,并且他还说道“你们知道什么是国学大师吗?20世纪被公认为国学大师的,只有一个半,一个是章太炎,半个是钱穆。”试问,如今声名显赫、数量繁多的国学大师们与章、钱相比,若何?在一个缺少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的时代,国学想真热,而不虚火,恐非易事啊!②

(三)发扬真正的国学。

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一篇顶若干篇。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当然只有当年轻一代认同并热爱国学,并能自觉地从中吸取文化养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未来的国学热才能算是真正的国学研究热、国学学习热,否则要想再指望出现梁启超、鲁迅、章太炎、钱穆之类的国学大家来把底蕴深厚的“国学”传承与发扬光大肯定很难。

【注释】

①:选自《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②:选自《叹国学之现状》

国学经典书目

经部 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尔雅》《孟子》《礼记》《论语》《孝经》《春秋穀梁传》 其它 《大学句章》《中庸句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春秋繁露》《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兵书类 《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 《孙膑兵法》《百战奇略》《将苑》《守城录》《太白阴经》《历代兵制》《备论》《墨子城守各篇简注》《握奇经》《鬼谷子》《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乾坤大略》《《孙子略解》曹操注》《兵制》《阴符经》《素书》 其它 《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韩非子》《墨子闲诂》《列子》《庄子》《荀子》《搜神记》《山海经》《穆天子传》《唐摭言》《唐新语》《颜氏家训》 《盐铁论》《弘明集》《广弘明集》《宋高僧传》《说苑》《论衡》《艺文类聚》 《公孙龙子》《<鬼谷子>序言》《搜神後记》《周易参同契》《归田录》《古画品录》《老子道德经》《钝吟杂录》《申鉴》《新语》《宣室志》《九章算术》《吕氏春秋》《世说新语》《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难经本义》《神农本草经》《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风俗通义卷》《鹖冠子》《齐民要术》《潜夫论》《晏子春秋》《中论》《周髀算经》《朱子语类》《棋经十三篇》《孔丛子》《人物志》《西京杂记》《邓子》《林泉高致》《山房随笔》 集部 《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

浅谈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

浅谈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中蕴藏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根本,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教育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中学生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的美德根植于他们的心灵,是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指导他们健康走入社会的重要航标。因此,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国家的整体素质,加强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 1、让学生传承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内容上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有与人为善、诚实笃信为人风范、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

气;有“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有“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理想;有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的社会风尚……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对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正能量。 2、促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 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长大,这些思想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不断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得到满足,可精神方面的粮食却出现了空白,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一些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的青少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脱水”现象,还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私、懒惰等不良的习惯。国学经典教育,将让他们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更加健康成长。 中学生处于思想萌芽的阶段,十分需要理想主义的引导。如让学生学习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对《论语》的讲解,细细体会,使其明白人有理想,才有目标,有了奋斗目标,动力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会发现自己要实现理想,实现理想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尤其对青少年来讲,有个近期目标,就有了重心,再也没有其他心思了。当然,树立一个崇高又正确的方向,是当代中学生最迫切的任务。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关于国学经典三字经的800字作文

关于国学经典三字经的800字作文 篇(一)国学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 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后来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 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 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后来,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把我喜爱的文学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去享受这份美,不断地陶冶着自己的情操,真好。当 我有孩子后,那时社会上掀起了学《论语》的高潮,提出半部《论语》走天下,孩子五岁时,我和她一起听《论语》的光碟,她虽听 不懂,但多听几遍后就能背诵,而且背得抑扬顿挫,有滋有味,我 一边听她诵读,一边看文中注释,我深感古人是那么充满智慧,它 把普通百姓的为人之道,君臣之道,帝王之道讲得那样精深、透彻,充满哲理,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也同 样适用于当今,乃至于永远。 我想只有自己融入进去是不够的,我也应该让我的学生通过对国学的诵读与理解,然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学 会知书达礼。谦让、勤俭、善良等。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我们应该学习和具备,只有不断地学习优秀的东西,不断地纠正自己,完善自己,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才具有华夏的风范,要让我们 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下去,而学校教育是最好的途径, 只有让国学走进课堂,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受到洗礼,才可能使我 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的信仰。 篇(二)我与国学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关键词:国学经典,论语,周易,金刚经,坛经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诵读经典,使我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提升国民道德品质,让我们一生受

益无穷。国学经典包括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易经、诗经、老子、庄子。三.唐诗、宋词、元曲、韵文。 四.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诵读经典美文吸收、储藏、理解、运用。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语文学习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我之所以各门功课学的得心应手,是因为大大得益于小时候的国学经典学习,记忆酝酿,厚积薄发。读经重要,胜于读其他书。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历史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一段足够长的历史,才能沉淀出像“六艺五术”、诸子百家之说这样的文明精华,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国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大精深最为恰当。说来幸运,本学期跟随邓老师畅谈国学与人生智慧,从中感触颇深。 现代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范围,市场经济文化领衔世界,传统文化退居二线,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人们快步向前追寻的同时,当人们逐渐发现进步的同时也意味着某种东西的丧失时,猛一回头,顿时醒悟,原来老祖宗用生命践行出来的那些精神财富是丢不得的,我们应该带着他们出发。于是,最近这些年不少领域出现了“国学热”。也许有些人仍然不明白,那些“过时的”的东西对于这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到底有何意义。我想说,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朝代怎么更替,人性骨子里的某些东西是必须长存的,一旦真的缺失,那将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就拿《论语》中的一则故事来说吧。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踌躇满志,徘徊于列国之间,虽说在这一点上孔子是失败的,但很显然,他十几年的传播与游说为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失败。身处乱世,依然能有人赏识自己的才学和主张并道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般敬重的话,足以寂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仪人奉劝孔子的弟子,不必为丢失官职二忧虑,这个世道早就乱了套,唯有你们夫子的仁义主张才能安抚乱世,还天下百姓一世安稳。孔子这几个学生就像如今满腔热血的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更应胸怀天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正确的方式共同去创造太平盛世,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一则小小的论语故事便能给世人以重大警示,时过境迁,这样的品德难道不适用了吗?显然不是。

对国学经典的看法和感受

对国学经典的看法和感受 下面是整理的对国学经典的看法,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对国学经典的看法范文篇1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 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 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 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 “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 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

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彤彤!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 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现在的“国学热暴露了两大问题:一是反映了我们以往教育的不当,学生接受的人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空白,以至于到现在还有那么多读者——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上了年纪的人——还要买一些解读经典的书籍而非原著来对文化经典表示佩服;二是正因为我们人文教育的缺失,所以整体的人文水平下降。

浅谈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德育作用【摘要】在国学经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使他们通过认真诵读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从中学到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指导,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获得提高。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诵读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使他们在诵读中领悟更多知识,使国学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获得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诵读促进作用教育作用德育功能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通过国学经典教学,让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文化时体会和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他们受到道德的影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国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了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讲诚信,懂得感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一、国学经典教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主动性,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效率的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加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诵读,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和发展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功能。 1.通过朗读来体会国学的教育作用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使他们在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深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把自己融入到其中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思维能力,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教师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由于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校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对国学的诵读能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让优秀教师介绍诵读经验,提高国学经典对教师的影响。 三、在朗诵国学经典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可贵在国学经典中,告诉了我们,人要讲究诚信,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诚信都不具备,他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到诚信对人的重要性,并从平时做起,注重诚信待人。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教师需要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并讲究诚信。让学生明白“言必行,行必果”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品质素养获得不断提高和发展。 2.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在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很多感恩的故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从中获得感悟,懂得感恩。在重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教

国学经典研究课程论文

从老子的“无为”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日本动漫《幽灵公主》有感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先生的作品《幽灵公主》的剧情,并结合老子学说的核心观点“无为”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作者结合国学经典研究这一课程所学的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的一点浅显的思考。文章首先对该动漫的剧情进行简要回顾,同时对导演通过这部动漫所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的命题引出文章探讨的主题,继而结合老子的“无为”之说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最后给出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宫崎骏动画老子无为人与自然 一、《幽灵公主》剧情简介 《幽灵公主》是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先生1997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该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的室町时代,幕府大权旁落,武家压倒贵族。影片讲述了虾夷族少年阿西达卡为保护部落而射杀了从西方而来的邪神拿各(由被人类射杀的猪神死时心怀怨恨而化为邪神拿各),从而受到了诅咒,为了消除诅咒,阿西达卡接受了女巫的建议,削去长发,离开部落前往东方寻找解除诅咒之法。 在东方旅行之时,阿西达卡亲眼目睹了塔塔城与麒麟神守护的森林中的白狼神和猪神率领的群猪之间的争斗,并且偶遇被入侵森林的人类遗弃而由白狼神抚养长大的女孩桑。阿西达卡一方面惊叹于塔塔城人向自然开战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片中由诸神所代表)和人类之间的不断冲突则想极力劝阻。当他得知邪神拿各正是由塔塔城女都督幻姬率众射杀的猪神幻化而成,并且对幻姬与祭司妄想完全主宰森林,射杀麒麟神的举动无能为力之时,阿西达卡不禁慨叹:人与自然难道真的就没有“不争”之道么?在幻姬和祭司射杀麒麟神取得其首级后,塔塔城也遭到了灭顶之灾,被麒麟神化为的黑色液体所吞噬,尽管最后阿西

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优秀论文

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优秀论文 是什么?犹如一股清流淌过心间,令人心旷神怡;又是什么?可以 流传千古,亘古不变?书本上在赞颂它,身边的人在传颂它,它—— 便是我们的国学经典。 你难道还没看见吗?多少诗词歌赋、词牌曲名被千古流传。李白 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震撼心魄,又一问“明月几时有,把 酒问青天”令人徒增思乡情,一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 私语”仿佛天地都为此共鸣……这便是经典阅读的魅力呀!回想起来,我也是被它这如诗般的语言所吸引,才开始接触国学经典的呢! 老师把书分发到我的手上,我激动的捧着这本新书,翻开扉页,又一页,又一页……不知不觉,我已经捧着它读了几个小时,这本 教材不但收录了各种古诗词,而且还编入了各种现代诗文,令人荡 气回肠,回味无穷!我小心翼翼的捧着它,读了一遍又一遍,品了一 次又一次,把每一处妙词好句都烂熟于心,把每首诗词的意境细细 品味。宋词、元曲、唐诗……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美妙,仿佛都在 闪着金光,记载着天地间的万物。就像妈妈说的,国学经典得细细 品味,每当我读它一遍,便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些新发现令人 惊喜又满足,所以,我才会被经典阅读深深地折服!白驹过隙。现在 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大孩子了,马上就要开始新的初中生活。那一 本本《千人诵读》还被我珍藏着,它们会永远被我珍藏着。国学经 典带给我的不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充实,灵魂的震撼。让 经典的芬芳,弥漫我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每天一字,每天一句经典,每天一篇文章。 一开始,带着好奇和兴奋,每一天,这三件事都做得十分认真,仔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都对这三件事有了新的感觉。如 果你认为同学们是把这当成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那你就大 错特错了。时间的推移丝毫没有让同学们对它们减少兴趣,反而更

浅谈如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 经典论文

浅谈如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经典论文 (文章一):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我所说的所谓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三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班的李武同学,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后,他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有一次写人习作时,他写的题目是《我的后妈》,文章中他运用诵读过的经典名句表达了他对后妈的发自内心的爱,当我把文章给他后妈看了以后,后妈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反复的感谢学校教育有方。其实,这些都要归功于诵读国学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东莞日报,东莞时报记者在采访我校的学生时,她们就惊叹学生的记忆力之强。《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象我校的钟杰、陈栋等孩子就属于此类。而其他学生也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而是当作追求快乐的精神享受。在我们学校,记者采访了贺国新校长和尹浦清老师。他们特别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岭南学校已成为了一所国学特色鲜明,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市一级学校,每天整个学校书声朗朗,生机勃勃。每逢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们听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诵读经典,特别是当场快速背诵,都震惊不已。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近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我班为例,我觉得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

国学经典教案(2)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第1课《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 准备《弟子规》音频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 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国学论文

《国学》期末论文题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系别:管理技术系 专业班级:工商企业管理G1602 姓名:聂伟 指导老师:黄静 日期:2017.6.1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下面是我对儒家文化的一些看法。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凡是存在的即为合理的。”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存在和广泛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合情合理性文化。“中国人不得不树立一种道德律,即提高‘仁’,亦即公正、慈爱的行为地位,把它作为一种绝对标准,以仁为标准,一切有缺点的人或行为,就能被发现其所不足。”这或许便是儒学所要达到的高度,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读国学经典的启示

读国学经典的启示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读国学经典的启示,希望大家喜欢!读国学经典的启示范文1经典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 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 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 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心理学的研究规律表明,在0-13岁之间,记忆力发展非常迅速,13岁前后达到人一生记忆的最高峰。 对0-13岁的儿童来讲,记忆是他的天性,背诵是他的拿手好戏。 经典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让儿童充分利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和整合语文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以不同的阅读主题有机渗透于儿童的经典课外诵读中,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诵读经典书籍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起点,点亮儿童“经典诵读这盏明灯。 那么,如何引领小学生诵读经典呢?一、创设环境展示经典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 “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 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 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学校电视台定期推荐一首(篇)古诗文。 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主要研究方法及基本研究思路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当前国学经典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虽然对于儿童读经的内容和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对于中华文化精髓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却一致认同。《语文课标》明确指出: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于九八年起在香港),业已整整十年之久,十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今天将此话题重新提起,意在从目前轰轰烈烈的背诵之中,从各地你学我仿的表演之中冷静下来,更深层次地反思国学经典的正确位置。

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的响应者已有很多。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文化的韵律、美妙的意境和精炼的词句,对培养孩子的语感、发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独到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记忆力最佳的时候,积累一些文化底蕴,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背诵,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外,背诵还可以提高记忆力、想象力、逻辑分析能力、文章排布能力、遣词造句能力。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他本人10岁左右背诵诗文,直到40多岁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真是感受无限,他把这些感受写出来告诉读者,居然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热烈反响。 2.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 国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传承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3.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良传统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

国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国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2010年春季法学本科杨帆导师:何正明中国古代一般到明清,泛称古代的学问为“古学”。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为了和西学有所区别,就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清代康乾之际,为了和宋明理学有严格的区别,又渐渐称为“汉学”,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戴震、钱大昕、桂馥、王念孙等,他们重考据之学,称为“朴学”,也称“汉学”。到了近现代,出现了“国粹”一词,即“国之精粹”。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章太炎,提出了“国故之学”,章太炎著的《国故论衡》一书,主要论小学、文学和诸子学,涵盖了国学研究的各主要领域,但这本书不太容易读。中学、汉学、国粹、国故等名称都不是总揽全局的概念,最后学者选定了“国学”这一称谓,因为它有纵览诸家、包罗万象之意,这是“国学”一词的大体渊源。 中华国学其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这些古文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大能看懂,很多字连怎么读都不知

道,有人就会说:已经没有必要学习国学了。这是错误的,我们现在还是要学,而且要努力、认真、用钻研的态度继续学习国学。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在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走上以精神为中心进程中,中国的国学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现在有人说,科技这么发达,我们还研究《易经》有什么用?《易经》不是天命之学,不是神学,它是古代的一个朴素的辩证之学,通过卦辞和爻辞,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不停变化的。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最坏的爻可能存在着变好的原因,最好的爻也可能存在着变坏的原因。无论拿到什么爻,它都不提供结论,而只提供你思维的方法。这在当今世界是很有用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与这个道理相同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两部悲剧,一部是屈原,一部是孔子。孔子是有大怀抱、大的坚毅精神、大爱支撑着的人,他才能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世上有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孔子、屈原;一种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螳臂挡车、杀鸡取卵;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如商代伯夷、叔齐,耻为周民,不食周粟。知其不可为而为者是圣人,不知其不可为而为者是愚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者是贤人,这里有圣人、愚人和贤人的区别。现在有很大的危机,电脑一打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关闭电脑,头脑一片空白,这怎么能成为自己的一个学问呢?知识文化是要经过心灵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血脉。中国人以机械为淫巧,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看到一个农民抱瓮而灌,子贡说,现在的人发明了桔槔,用力小而作功大,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