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自主研发概况(上篇)

国内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自主研发概况(上篇)
国内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自主研发概况(上篇)

【干货】国内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自主研发概况(上篇)原创2017-08-28Williamxiang药智网药智网

目录

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开始已经成为主要的致死原因,成为了中国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这个逐渐增加的

压力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可以归于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以及社会人口统计的变化。2016年,影响因子为144.8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刊登了我国学者发表的一篇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的文章,即《2015中国癌症统计报告》。作者分析了代表6.5%人口的72个地区基于人群的癌症登记(2000~2011),用以估计2015年癌症新增病例数与死亡病例数。结果发现,2015年预计新增429.2万例癌症病例,死亡281.4万例。

《中国证券报》于2017年7月发表的一篇名为《抗肿瘤药物市场取得重大突破》援引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数据称,2016年,全球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开销为1100亿美元,远高于其他疾病的用药开销。庞大的患者人群、巨大的市场空间与远未被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吸收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投入到抗肿瘤药物的研制中,其中,不乏国内企业的身影。

9月8日-10日,药智网携手中国药房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医药创新高峰论坛?暨医药企业研发实力百强榜发布》在重庆耀世启幕,会议将隆重发布《2017药品研发实力排行榜》(包括“总榜”、“化药榜”、“中药榜”、“生物药榜”、“品牌榜”),哪些抗肿瘤药物领军企业将凭借其夯实的研发实力入围《2017药品研发实力排行榜》?欢迎大家莅临会场观摩。

本文基于药智药品注册与受理数据、CDE网站上的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再结合充分的文献检索,介绍了各种适应证下国内企业自主或合作研发且已进行临床试验公示阶段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以下信息:

◆体现出临床试验类型与主要目的的试验专业名称

◆试验公示时间

◆试验状态

◆试验计划/实际入组人数与首例受试者入组时间

所述文献包括:期刊文献、学位论文、媒体报道与公司自主披露的信息。

1.呼吸系统肿瘤

根据《2015中国癌症统计报告》,2015年我国预计新增肺癌患者73.33万例,死亡61.02万例,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榜首。

1.1BPI-15086

BPI-15086是由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类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目前与之相关的信息较少,然而根据公示的临床试验信息,该药也能克服T790M突变所致的耐药。其原料药与片剂的临床申报于2015年11月获受理(1.1类),后经特殊审评于2016年8月获准临床。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6年9月20日公示了“BPI-15086在既往EGFR-TKIs治疗后进展的T790M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Ⅰ期临床研究(登记号:CTR20160704)”,该试验尚未启动受试者招募,计划入组80人。

1.2BPI-9016M

BPI-9016M是由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Axl抑制剂类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其作用靶点还包括HGFR,目前与该药相关的信息较少。其原料药

与胶囊的临床申报于2016年4月获CDE受理(1.1类),后经特殊审评于2017年1月获准临床。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6年10月9日公示了一项“BPI-9016M在c-Met异常的晚期NSCLC患者中安全性、耐受性、疗效和药代动力学的Ib期临床研究(登记号:CTR20160757)”,该项试验尚未启动受试者招募,计划入组50人。

1.3Hemay020

Hemay020是由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和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一种EGFR不可逆抑制剂类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2012年7月由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海南三通三洋药业有限公司按1.1类递交原料药与胶囊剂的临床申报,后经特殊审评于2014年7月获批临床。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5年6月25日公示了一项“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不可逆抑制剂Hemay020胶囊用于晚期实体瘤的Ⅰ期临床试验”,登记号为CTR20150294。该项试验包括剂量递增研究与扩展研究两部分,其中扩展研究以晚期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或未测定基因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首例受试者于2015年7月3日入组,共计划入组55人。

1.4PLB1003

PLB1003是由北京浦润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按1.1类申报的抗肿瘤药物,暂无与其作用靶点相关的信息,然根据其已公示的临床试验提供的受试者入选标准,该药可能作用于ALK受体酪氨酸激酶。

PLB1003原料药与胶囊的新药临床申报于2015年12月获CDE受理,后经特殊审评于2016年8月获准临床、

ALK-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Ⅰ期,最高状态:受试者招募阶段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7年2月公示了一项“针对ALK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口服PLB1003胶囊的一项单中心、开放性、单臂、剂量递增Ⅰ期研究(CTR20170023)”,该项试验已经启动受试者招募,计划入组30人,但尚未披露首例受试者入组时间。

1.5SPH1188-11

SPH1188-11是由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EGFR抑制剂类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其原料药与片剂的1.1类新药临床申报于2016年4月获CDE受理,后经特殊审评于2016年12月获准临床。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7年6月9日公示了一项“Ⅰ期、开放、SPH1188-11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疗效初步探索研究方案(登记号:CTR20170556)”,该试验已启动受试者招募,首例受试者于2017年7月21日入组,共计划入组18~36人。

1.6伯瑞替尼

伯瑞替尼是由北京浦润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4月申报临床的1.1类新药,后经特殊审评于2015年6月获批临床,拟药用其肠溶胶囊。专业数据库中与之相关的信息较少,有报道称,伯瑞替尼的作用靶点是c-met。

c-met异常的非小细胞肺癌-最高状态:Ⅰ期,受试者招募阶段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6年4月27日公示了一项“考察伯瑞替尼在c-Met异常的NSCLC患者中的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的I期、开放、多中心、剂量递增及扩展研究(登记号:CTR20160228)”,该项试验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首例受试者于2016年4月25日入组,计划入组30人。

1.7丁二酸复瑞替尼

丁二酸复瑞替尼是由重庆复创医药研究有限公司研发的第2代ALK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2015年3月,在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下递交了原料药与胶囊的临床申报(1.1类),后经特殊审评于2015年10月20日获准进行临床试验。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6年7月6日公示了一项“丁二酸复瑞替尼在ALK阳性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的剂量探索I期研究,及在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期研究(登记号:CTR20160339)”,该项试验尚未启动受试者招募,共计划入组196人。

1.8甲磺酸艾氟替尼

甲磺酸艾氟替尼(AST2818)为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1.1类新药,专门针对EGFR T790M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甲磺酸艾氟替尼在临床前研究中,对T790M耐药肿瘤展现良好的抑制肿瘤活性;该药在动物体内分布广

泛,并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该药在临床前研究未发现心脏毒性,眼毒性和高血糖等不良反应,已展现良好的安全性。

甲磺酸艾氟替尼原料药与片剂的新药临床申报于2016年1月获CDE受理,后经特殊审评于2016年9月获准临床。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7年6月28日公示了一项“在1/2代EGFR-TKI治疗后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中评价甲磺酸艾氟替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单臂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登记号:CTR20170447)”。该项试验已启动受试者招募,首例受试者于2017年6月2日入组,共计划入组81人。

1.9马来酸艾维替尼

马来酸艾维替尼(AC0010)是由杭州艾森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在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下研发的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其能克服T790M突变所致的耐药,其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艾森医药在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下按1.1类递交的马来酸艾维替尼原料药与胶囊剂的临床申报于2013年8月获CDE受理,后经特殊审评于2014年9月获准

临床;而后在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下递交的补充申报亦于2016年6月获CDE受理,并于9月获准。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6年12月30公示了一项“马来酸艾维替尼胶囊治疗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单臂、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登记号:CTR20161018)”,该试验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首例受试者于2017年5月18日入组,共计划入组222人。

Annals of Oncology杂志于2016年发表了的一篇文章披露了马来酸艾维替尼于国外同期进行的Ⅰ期临床试验(NCT02274337)的初步结果。该项试验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第一代TKI耐药后对其采用艾维替尼治疗,并进行了药物剂量的爬坡试验,剂量从50mg qd升高至600mg qd。经过疗效评判,研究的总体ORR为38.2%,175mg和300mg阶段的ORR为62%,350mg阶段与600mg阶段的ORR分别为55.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44%)、皮疹(20%)与瘙痒(16%)。

1.10马来酸吡咯替尼

马来酸吡咯替尼是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EGFR与HER-2不可逆的抑制剂。2011年5月,恒瑞医药按1.1类递交了马来酸吡咯替尼原料药与片剂的临床申报,后经特殊审评于2012年5月获准临床。2015年5月又在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下递交了补充申请。

非小细胞肺腺癌-最高状态:Ⅱ期,受试者招募阶段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6年8月31日公示了一项“马来酸吡咯替尼片治疗HER2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Ⅱ期临床研究(登记号:CTR20160434)”,该项临床试验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首例受试者于2016年10月9日入组,共计划入组55人。

1.11沃利替尼

沃利替尼是由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小分子c-met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和记黄埔医药于2012年3月按1.1类递交沃利替尼原料药与片的临床申报,后经特殊审评于2013年3月获准临床。和记黄埔医药先后于2013年9月、2015年5月与2016年2月递交了3次补充申报。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5年3月24日公示了一项“临床Ib 期针对EGFR+且治疗后进展的非小细胞肺癌,评估沃利替尼合并吉非替尼的安全性、代谢和初步疗效(登记号:CTR20140879)”,该试验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首例受试者于2015年4月3日入组,计划入组32人。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6年8月26日公示了一项“评价沃利替尼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肺肉瘤样癌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的多中心、开放的II期临床研究(登记号:CTR20160581)”,该试验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首例受试者于2017年2月10日入组,共计划入组46人。

1.12西奥罗尼

西奥罗尼是由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其作用靶点包括:Aorora B、VEGFR1,2,3、PDGFRα、β,c-Kit。

2012年10月,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按1.1类递交了西奥罗尼原料药与胶囊的临床申报,后经特殊审评于2013年8月获准临床。

复发性难治性小细胞肺癌-最高状态:Ⅰ期,尚未启动受试者招募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7年7月27日公示了一项“西奥罗尼胶囊治疗复发难治小细胞肺癌的单臂、多中心、非随机、开放性探索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登记号为CTR20170765,该项临床试验尚未启动受试者招募,共计划入组27人。

1.13盐酸安罗替尼

盐酸安罗替尼是由正大天晴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并申报的多靶点小分子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显示,该药物可抑制VEGFR-2、VEGFR-3、EGFR、c-Kit、PDGF、FDFR以及c-Met等多种因子。该药于2010年7月递交原料药与胶囊剂的临床申报,经特殊审评于2011年4月获临床批件,并于2014年12月与2015年10月先后两次递交补充申报,其中2014年12月的补充申报受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

2017年3月,正大天晴启动了原料药与胶囊剂的上市申报,且被纳入了优先审评与特殊审评,根据其临床试验公示信息,申请上市的适应证很有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最高状态:Ⅱ期,已完成,有结果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上共公示了两项盐酸安罗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其中,CTR20130315是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该试验以三线及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为研究对象,且已于2014年12月30日完成试验;根据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7月1日,中国北京)上公布的试验结

果,2013年08月至2014年05月,全国13家中心完成117例患者入组,并按1:1的比例随机分入盐酸安罗替尼组12mg qd组与安慰剂对照组,2014年11月16日揭盲进行统计分析(仍有9例试验组受试者仍在访视中)。117例病例全部进入全分析数据集FAS。试验组与安慰剂组对比,总的中位PFS延长了3.6个月(4.83个月和1.23个月,P<0.0001),风险比(HR)为0.320(95%CI:0.200~0.511,P<0.0001)。试验组与安慰剂组的肿瘤进展率曲线在治疗第一周期末就开始发生分离,试验组患者肿瘤进展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对可能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FS 的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分期、先前治疗是否获得缓解、组织病理学分型、转移灶数、治疗线数、既往是否接受肺癌根治术、既往EGFR-KTI获益及EFGR是否突变等)进行分层分析表明,试验组与安慰剂组相比,中位PFS均有显著差异。两组病人疗后最佳疗效,试验组比安慰剂组总的疾病控制率DCR提高了45.96%(93.33%Vs47.37%,P<0.0001)。试验组比安慰剂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了34.04%(分别为86.67%vs52.63%,p=0.0001)。试验组中具体不良反应(按照发生率排序)为高血压(53.33%)、TSH升高(36.67%)、手足症候综合征(28.33%)、TG升高(26.67%)、TC升高(25.00%)、咳嗷(21.67%)、腹泻(21.67%)、LDL升高(16.67%)、咯血(16.67%)、口腔黏膜炎(13.33%)、咽痛(13.33%)等,与安慰剂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另一项临床试验CTR20150454是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ⅡB期临床试验,该项试验同样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为研究对象,并于2017年1月5日完成试验。

小细胞肺癌-最高状态:Ⅱ期,尚未招募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7年2月24日公示了一项“盐酸安罗替尼胶囊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小细胞肺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 期临床试验(登记号:CTR20170146)”,该项试验尚未启动受试者招募,计划入组90人。

1.14盐酸莎巴比星

盐酸莎巴比星是意大利Menarini Ricerche SpA公司通过延长和修饰碳水化合物组成合成的新型蒽环类药物,其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莎巴比星作为具有双糖链的新型蒽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与多柔比星等同类药物相同,均属于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但莎巴比星具有更强的药效与更弱的心脏毒性。临床前数据显示,莎巴比星对包括多柔比星耐药细胞系在内的多种细胞系均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2012年10月,合肥合源药业有限公司按1.1类递交了盐酸莎巴比星原料药与注射用剂型的临床申报,后经特殊审评于2013年5月获准临床。

初发的小细胞肺癌广泛期患者-最高状态:Ⅰ期,受试者招募阶段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5年4月22晶公示了一项“注射用盐酸莎巴比星联合顺铂治疗小细胞肺癌(广泛期)安全性、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

Ⅰ期临床研究”,登记号为CTR20150203。该项临床试验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首例受试者于2014年8月28日入组,共计划入组15人。

难治或复发的小细胞肺癌(广泛期)患者-最高阶段:Ⅰ期,受试者招募阶段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4年12月30日公示了一项“注射用盐酸莎巴比星治疗难治或复发的小细胞肺癌(广泛期)安全性、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Ⅰ期临床研究方案”,登记号为CTR20140763。该项试验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共计划入组23人,但暂未披露首例受试者入组时间。

1.15盐酸西莫替尼

盐酸西莫替尼是由AdvenChen实验室发现的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2007年1月,先声药业与该公司签署了盐酸西莫替尼的联合研究协议,从而获得了该药在中国的权益。2010年8月,先声药业按1.1类递交了盐酸西莫替尼原料药与片剂的临床申报,后经特殊审评于2011年7月获准进行临床试验。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4年7月8日公示了一项“盐酸西莫替尼片在晚期NSCLC患者中连续给药安全性、耐受性、药动学Ⅰb期临床试验(登记号:CTR20131337)”,该项试验已经完成受试者招募,首例受试者于2013年4月15日入组,原计划入组24~30人,未披露实际入组人数。

2.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2015中国癌症统计报告》中涉及6种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其中,2015年同,子宫癌预计新增6.34万例,死亡2.18万例;卵巢癌预计新增5.21万例,死亡2.25万例;前列腺癌预计新增6.03万例,死亡2.26万例;睾丸癌预计新增4000

例,死亡1000例;肾癌预计新增6.68万例,死亡2.34万例;膀胱癌预计新增8.05万例,死亡3.29万例。

2.1CM082

CM082是由卡南吉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通过VIC模式(即:风投+知识产权项目+CRO外包服务)进行开发的一种可同时抑制VEGFR与PDGFR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另有报道称,其作用靶点还包括;c-kit与flt3。CM082原料药与胶囊剂的1.1类临床申报最早于2011年5月获受理,后经特殊审评于2012年4月获准临床。该药除了肿瘤适应证,还拟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7年1月10日公示了“CM082联合依维莫司治疗肾癌患者的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分组Ⅱ期临床研究(登记号:CTR20160987)”,该项试验已启动受试者招募,首例受试者于2017年3月10日入组,共计划入组216人。

2.2SHR3680

SHR3680是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类小分子抗肿瘤药物,拟用于治疗前列腺癌。

恒瑞医药递交的SHR3680原料药与片剂临床申报于2014年2月获CDE受理,后经特殊审评于2015年10月获准临床。

晚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最高状态:Ⅰ期,受试者招募阶段

在晚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疗效的Ⅰ/Ⅱ期临床研究(登记号:CTR20160047)”,该项试验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首例受试者入组时间为2016年3月28日,共计划入组120~140人。

2.3氟唑帕利

氟唑帕利是由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小分子PARP抑制剂类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PARP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损伤修复、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从而增效放疗及烷化剂和铂类药物化疗的疗效。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连云港宏创医药有限公司分别按1.1类递交的氟唑帕利原料药与胶囊的临床申报于2012年12月获CDE受理,后经特殊审评于2013年9月获准临床。

利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卵巢癌或三阴性乳腺癌的I期临床研究”,登记号为CTR20170154。该项试验以先前治疗失败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或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首例受试者入组时间为2017年3月9日,共计划入组39人。

2.4普克鲁胺

普克鲁胺是由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孙建国副教授团队与苏州开拓药业合作开发的1.1类新药,暂无其作用机制的权威披露,但根据其通用名,很可能与已上市的恩杂鲁胺同属于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剂类抗肿瘤药。

2014年2月,开拓药业在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下,递交了普克鲁胺原料药与片的临床申报,后经特殊审评于2015年3月获准。2016年9月与2017年4月,又先后两次递交补充申报。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最高状态:Ⅱ期,尚未启动受试者招募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7年8月11日公示了一项“评价普克鲁胺片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开放、随机、多中心的Ⅱ期临床研究”,登记号为CTR20170177,该试验尚未启动受试者招募,计划共入组105人。

2.5沃利替尼

沃利替尼是由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小分子c-met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和记黄埔医药于2012年3月按1.1类递交沃利替尼原料药与

片的临床申报,后经特殊审评于2013年3月获准临床。和记黄埔医药先后于2013年9月、2015年5月与2016年2月递交了3次补充申报。

晚期肾细胞癌-最高状态:Ⅲ期(全球),2017年6月刚启动

2.6西奥罗尼

西奥罗尼是由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其作用靶点包括:Aorora B、VEGFR1,2,3、PDGFRα、β,c-Kit。

2012年10月,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按1.1类递交了西奥罗尼原料药与胶囊的临床申报,后经特殊审评于2013年8月获准临床。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7年7月19日公示了一项“西奥罗尼胶囊治疗复发难治晚期卵巢癌的单臂、多中心、非随机、开放性探索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登记号为CTR20170767,该项临床试验尚未启动受试者招募,共计划入组30人。

2.7盐酸安罗替尼

盐酸安罗替尼是由正大天晴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并申报的多靶点小分子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显示,该药物可抑制VEGFR-2、VEGFR-3、EGFR、c-Kit、PDGF、FDFR以及c-Met等多种因子。该药于2010年7月递交原料药与胶囊剂的临床申报,经特殊审评于2011年4月获临床批件,并于2014年12月与2015年10月先后两次递交补充申报,其中2014年12月的补充申报受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

2017年3月,正大天晴启动了原料药与胶囊剂的上市申报,且被纳入了优先审评与特殊审评,根据其临床试验公示信息,申请上市的适应证很有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肾细胞癌-最高状态:Ⅱ期,完成受试者招募

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5年7月3日公示了“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对经TKI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晚期肾细胞癌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登记号:CTR20150331)”,该项试验已完成受试者招募,首例受试者入组时间为2014年3月3日,计划入组16人,未披露实际入组人数。

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5年7月6日公示了“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登记号:CTR20150129)”,该项试验于已完成受试者招募,首例受试者入组时间为2014年1月21日,计划入组180人,暂未披露实际入组人数。

3.内分泌系统肿瘤

根据《2015中国癌症统计报告》,2015年我国预计新增甲状腺癌患者9.0万例,死亡6.8万例。

3.1甲苯磺酸多纳非尼

多纳非尼是由苏州泽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将已上市的索拉非尼分子上的一个甲基取代为三氘代甲基后而开发的1.1类化学新药,药用其甲磺酸盐片剂。多纳非尼可抑制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受体等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也可直接抑制各种Raf激酶以及下游的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的形成,发挥双重抑制、多靶点阻断的抗肿瘤作用。

2011年12月,泽璟生物制药按1.1类递交了甲磺酸多纳非尼原料药与片的临床申报,后经特殊审评于2012年11月获准临床;2015年4月又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递交了原料药与片剂的补充申报,后于当年10月底获批。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6年8月23日公示了一项“评价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RAIR-DTC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开放的Ⅱ期临床试验(登记号:CTR20160220)”,该项试验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首例受试者于2017年3月22日入组,共计划入组44人。

3.2盐酸安罗替尼

盐酸安罗替尼是由正大天晴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并申报的多靶点小分子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显示,该药物可抑制VEGFR-2、VEGFR-3、EGFR、c-Kit、PDGF、FDFR以及c-Met等多种因子。该药于2010年7月递交原料药与胶囊剂的临床申报,经特殊审评于2011年4月获临床批件,并于2014年12月与2015年10月先后两次递交补充申报,其中2014年12月的补充申报受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

2017年3月,正大天晴启动了原料药与胶囊剂的上市申报,且被纳入了优先审评与特殊审评,根据其临床试验公示信息,申请上市的适应证很有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

碘治疗抵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最高状态:Ⅱ期,受试者招募阶段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5年11月9日公示了“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对于碘治疗抵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登记号:CTR20150735)”,首例受试者于2015年9月1日入组,共计划入组120人。

晚期甲状腺髓样癌-最高状态:Ⅱ期,受试者招募阶段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5年12月16日公示了“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对于晚期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Ⅱb期临床试验”,该项试验尚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首例受试者于2015年9月1日入组,计划入组90人。

4.皮肤系统肿瘤

根据《2015中国癌症统计报告》,2015年,我国预计新增黑色素瘤患者8000例,死亡3200例。

4.1SHR6390

SHR6390是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选择性CDK4/6抑制剂类小分子抗肿瘤药物。2014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上报道了SHR6390对食管鳞癌细胞系的作用及机制。在筛选的5种食管鳞癌细胞系中,SHR6390的IC50值范围0.47-16.6u M,Eca-9706为相对耐药细胞系(IC50值最高)。所有细胞系均表达PRb,P16仅在耐药细胞系Eca-9706中检测到表达。敏感细胞系中,SHR6390显著下调PRb表达,细胞周期G0/G1阻滞显著;而在耐药细胞系Eca-9706中,SHR6390处理前后PRb表达及细胞周期均无明显变化。

黑色素瘤-最高状态:Ⅰ期,尚未启动受试者招募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于2016年2月29日公示了一项“SHR6390片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的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I期临床研究(登记号:CTR20160067)”,该项试验尚未启动受试者招募,计划入组30人左右。

4.2盐酸安罗替尼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常用抗肿瘤药物大全

.抗肿瘤药物大全 15.1.烷化剂 苯丙氨酸氮芥L~Phenylalanine Mustard (D) 【别名】美法仑,爱克兰。Melphalan,Alkeran。【医保】乙 【应用】能进入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和一切增生迅速的组织如骨髓、淋巴组织的细胞核分裂,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卵巢癌、慢性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骨肉瘤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8~10mg/m2,每日1次,连用4~6日,每隔6周重复1次。 【副作用】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规格】片剂:2mgx25片/瓶,¥¥¥。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D) 【别名】环磷氮芥。ENDOxAN,CTx。【医保】甲 【应用】在体内被活化,释放出氮芥基,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亦通过杀伤多种免疫细胞而抑制抗体形成,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迟发性超敏反应。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晚期肺癌、晚期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骨肉瘤及睾丸肿瘤。 【用法用量】口服:50~100mg/次,2~3次/日,1疗程总量10~15g。静注:联盒用药1次500mg/m2,每周1次,连用2次,3~4周为1疗程。 【副作用】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口腔炎、膀胱炎等。 【注意事项】(1)盒用巴比妥或皮质激素、别嘌醇等肝药酶诱导剂时需注意。(2)肾功能异常慎用。(3)本品代谢物对尿路有刺激,应用时应多喝茶水。 【规格】粉针剂:0.2g/瓶,¥。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 (D) 【别名】匹服平。Isofamide,Iphosphamide。【医保】乙 【应用】环磷酰胺同分异构体,对造血系统毒性较环磷酰胺低。用于骨及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子宫癌、食管癌。 【用法用量】静滴:常用剂量每次1.2~2.0g/m2,每日1次,连续5日,每3~4周重复1次。 【副作用】同环磷酰胺。 【注意事项】(1)对本品过敏、严重骨髓抑制、肾功能不良、双侧输尿管阻塞者禁用。(2)注意骨髓、肝、肾功能改变情况。(3)本品应与泌尿系统保护剂美司那(见19.解毒药)盒用。 【规格】粉针剂:1.0g/瓶,¥¥¥¥。 甲环亚硝脲MeCCNU 【别名】司莫司丁。Semustine。【医保】甲 【应用】在体内其氯乙基部分使DNA链断裂,RNA及蛋白质受到烷化发挥抗肿瘤作用。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脑瘤、肺癌。 【用法用量】口服:单用100~200mg/m2,每6~8周给药1次,亦可36mg/m2 ,1次/周,6周为1疗程。盒用其他药物可75~150mg/m2 ,1次/6周或30mg/m2,1次/周,连给6周。 【副作用】迟发性骨髓抑制,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亦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和口腔炎、脱发、肝损等。 【规格】胶囊剂:50mgx5粒/瓶,¥¥¥。 尼莫司汀NIMUSTINE 【别名】丁禾青。【医保】乙 【应用】脑肿瘤、消化道癌(胃癌、肝癌、结肠癌、直肠癌),肺癌、恶性淋巴瘤、慢性白血病等。 【用法用量】通常,本剂按每5mg溶于注射用水1ml的比例溶解下述剂量,供静脉或动脉给药。1.以盐酸尼莫司汀计,按体重给药,1次给2~3mg/kg,其后据血象停药4~6周,再次给药,如此反复,直到临床满意的效果。2. 以盐酸尼莫司汀计,将1次量2mg/kg,隔1周给药,2~3次后据血象停药4~6周,再次给药,如此反复,直到临床满意的效果。 【副作用】 1.重大不良反应:(1)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有时出现出血倾向、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等,因此每次给药后至少6周应每周进行周围血象检查,若发现异常应作适当处理。(2)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症:偶出现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症。2.其他不良反应:(1)过敏症:有时出现皮疹,若出现此类过敏症状,应停药。(2)肝脏:有时出现AST、ALT等上升。(3)肾脏:有时出现BUN上升、蛋白尿。(4)消化道:出现食欲不振、恶心、欲吐、呕吐,有时出现口内炎、腹泻等。(5)其他:有时出现全身乏力感、发热、头痛、眩晕、痉挛、脱发、低蛋白血症。禁忌:(1)骨髓功能患者禁用;(2)对本品有严重过敏症既往史患者。 【注意事项】 1.下列患者慎用:(1)肝功能损害患者。(2)合并感染患者。(3)水痘患者。2.会引起迟缓性骨髓功能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每次给药后至少6周应每周进行临床检验(血液检查\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等),充分观察患者状态。若发现异常应作减量或停药等适当处理。另外,长期用药会加重不良反应呈迁延性推移,因此应慎重给药。3.应充分注意感染症及出血倾向的出现及恶化。4.小儿用药应慎重,尤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5.小儿及育龄患者用药时,应考虑对性腺的影响。给药途径:不得用于皮下或肌肉注射。7.本品与其他药物配伍有时会发生变化,故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盒使用。8.本品溶解后应迅速使用,因遇光易分解,水溶液不稳定。9.静脉内给药时,若药液漏于管外,会引起注射部位硬结及坏死,故应慎重给药以免药液漏于管外。 【规格】粉针剂:25mg/瓶,¥¥¥¥¥。 15.2.抗代谢药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x)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单抗类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为当机 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 淋巴细胞。 被激活的B 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 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以其高特异性、有效性和低毒性,可以准确地攻击靶分子, 且毒副作用较低,已成为一类重要的抗肿 瘤药物。单克隆抗体抗肿瘤机制包括:免疫介导的效应功能,包括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和补体依 赖性细胞毒性反应(CDC)。单抗与肿瘤细胞靶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以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效应免疫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R)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发挥效应功能。NK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性颗粒(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的凋亡;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抑制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 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肿瘤细胞,有释放蛋白酶、活性氧和细胞

因子等加强ADCC作用。此外,一些偶联抗体通过连接细胞毒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来杀伤肿瘤细胞,如TDM1(trastuzumab emtansine)、Zevalin等。1997-2013年FDA 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列表如图15。图15:1997-2013年FDA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点开大图观看更清晰?)截至目前,全球上市的单克隆抗体共51个,其中鼠源单克隆4个、嵌合抗体7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23个、全人单克隆抗体17个。单抗药物中,抗肿瘤药物占了一半左右。截至目前,中国上市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共有7个,其中进口4个,国产3个,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为百泰药业治疗鼻咽癌的药物尼妥珠单抗(泰欣生)2008年4月被正式批准联合放疗治疗EGFR表达阳性的Ⅲ/Ⅳ期鼻咽癌(比埃克替尼早了3年),这是全球第一个以EGFR为靶点的人源化单抗药物。2015年,中国国内单抗药物销售额约为72亿元人民币,其中肿瘤药占了80%,约为57亿元,同比约占全球抗药市场的1.13%。对比小分子靶向药物,2014年国内22重点城市样本医院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市场为13.21亿元,根据2015年样本医院全年靶向小分子药物购入金额为14.92亿元,占全球市场的1.34%。 从全球市场上看,2015年靶向抗肿瘤药物TOP10中有6个是单抗,前3名全是单抗,且销售额差距明显,前3名2015

最新抗癌药替拉扎明详细介绍

一类新药—替拉扎明项目简介 一、概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平均每年死于恶性肿瘤者达690万人,新发病为870万例,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全世界每年新确诊肿瘤疾病患者达到1000万人,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每年将新发生2000万例肿瘤,其中1400万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据我国卫生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106万左右的恶性肿瘤新生患者,同时有106.7万左右的良性肿瘤患者,两者合计约有212.7万,即肿瘤的全国发病率约在1.65‰左右。每年,我国因肿瘤死亡人数约有154万人左右,癌症(肿瘤)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后的我国第二大疾病。 缺氧是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目前国内外均有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缺氧对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在分子水平上,缺氧对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转导的调节而实现的。与缺氧有关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有如下几种。1、HIF-1(缺氧诱导因子-1),2、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两个受体(flt-1,KDR/flk-1),3、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主要受体IGF-IR,5、MMP(基质金属蛋白酶)。 目前,临床上对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但由于在实体瘤中存在着10%~50%的乏氧细胞,这些乏氧细胞对射线及化疗药物的耐受性比有氧细胞强2.5~3倍。因而,在常规放(化)疗剂量治疗时,乏氧细胞不能被有效杀死,于是埋下了癌症复发祸根。要想杀灭肿瘤乏氧细胞,只有加大放(化)疗剂量,然而,这又给患者带来难以承受的毒副反应和痛苦。总之,乏氧细胞是肿瘤难治愈、易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项目优势 替拉扎明(tirapazamine,TPZ)化学名称:3-氨基-1,2,4苯并三唑-1,4-二氮-氧化物(3-Amino-1,2,4-benzotuiazine-1,4-dioxide)又名Win59075或SR4233,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还原活性物。它在肿瘤组织乏氧细胞内能够被还原生成一种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代谢产物。这种代谢产物对乏氧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超过它的母体化合物,使肿瘤组织内乏氧细胞死亡,可以同时显著增加肿瘤放射治疗及肿

小分子靶向药物简述题库

小分子靶向药物简述 摘要:根据肿瘤细胞中分子的生物学特征与正常细胞中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区别而研发的药物统称为分子靶向药物,是随着当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产生的高科技药物。靶向药物治疗癌症,不仅效果好,而且副作用要比常规的化疗方法小得多。使用靶向药物的治疗方法称为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靶向药物(targeted medicine)是随着当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产生的高科技药物,是目前(2012年)最先进的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通过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的作用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 关键词:药物靶向治疗 正文 一、作用机制 靶向药物与常规化疗药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作用机理:常规化疗药物通过对细胞的毒害发挥作用,由于不能准确识别肿瘤细胞,因此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殃及正常细胞,所以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而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基因开发的,它能够识别肿瘤细胞上由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所决定的特征性位点,通过与之结合(或类似的其他机制),阻断肿瘤细胞内控制细胞生长、增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杀灭肿瘤细胞、阻止其增殖。由于这样的特点,靶向药物不仅效果好,而且副作用要比常规的化疗方法小得多。使用靶向药物的治疗方法称为“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分子靶向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或相关细胞的信号转导,来控制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而产生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 二,代表药物 1. 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 易瑞沙);埃罗替尼(Erlotinib, Tarceva) ZD1839(Iressa)可以增加PDD、CBP、Taxol、Docetaxel及ADM等药物的抑瘤效果,但不增加Gemzar的抑瘤作用;OSI-774(Tarceva, erlotinib)也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 EGFR-TK)拮抗剂,属小分子化合物。2002年9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靶点总结

分子靶向药比传统化疗药的疗效高明一筹,毋庸置疑,但是价格却贵了许多。因为西药单体的作用分得太细,所以也是要多种药物综合使用,包括分子靶向药与传统化疗药联合,而且分子靶向药的副作用也不可避免(比直接抑制分裂增殖的传统化疗药相比副作用好些,因为分子靶向药主要是针对细胞核外的相关分子),西药提纯自作聪明地想单挑,但疾病往往并不这样。药学终究不是临床,化学终究也不是生命的本质,总统终究不是一个国家,分子靶向药最多也是减慢恶性肿瘤进程罢了,这是大家要明白的,点到为止。 背景知识的介绍: 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是一类跨膜糖蛋白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家族是由4个成员组成:HER-1(EGFR)、HER-2(Neu)、HER-3和HER-4。HER-2和HER-3并不与任何已知配体结合,而是结合其他EGFR家族成员形成异质二聚体。EGFR也被发现存在于细胞核内。K-RAS是EGFR信号转导的下游因子,K-RAS突变可激活RAF/MEK/ERK信号通路。 ②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kinase,ALK)是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之后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发现的第2个靶向治疗的靶点。ALK融合基因发生于3%~7%的NSCLC患者,临床上常见于不吸烟的年轻腺癌患者,通常与EGFR或KRAS突变的发生互相排斥。EML4-ALK是肺癌ALK融合的主要类型,ALK受体酪氨酸激酶调控RAS-MAPK和PI3K-AKT信号转导。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化学抗肿瘤药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靶向治疗药物时代。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肿瘤类别中已经进入一线用药地位,比如肾癌、慢粒白、多发性骨髓瘤等。本文对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有两类,一类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另一类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rRTKs)。 如图2,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RTKs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其本质为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负责与生长因子结合,胞内结构域含有激酶活性。当RTKs 与生长因子结合后,胞内的激酶活性被激活,继而使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再引发多种信号通路的瀑布效应,并进一步引发基因转录,达到调节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图2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按照其结合的生长因子的不同,又可以将RTKs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阻止RTKs酪氨酸激酶功能的激活。当TKI进入肿瘤细胞后,与RTKs在胞内的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RTKs 的磷酸化,阻止激酶的激活,阻断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从作用机制上看,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最上游,同时阻断多条通路,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高的优点。 目前上市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两代。第一代为单靶点酪氨酸激酶抑

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表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注: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HER家族; 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DGFR:血小板衍生因子; HER2:HER家族的一种受体; Abl-Bcr: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Raf:酪氨酸激酶的下游信号通路中的一种蛋白; Flt-3: Src: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c-kit: Ret: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受体 吉非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对酪氨酸激酶基因编码区突变型肿瘤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厄洛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该药对非小细胞肺癌复治患者的有效率为10%左右。 酪氨酸激酶的研发仍然面临着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一是耐药性的出现,二是肿瘤通常有一条以上的激酶通路被激活,信号通路存在交叉和代偿。因此,研究人员开发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包括:凡德他尼、达沙替尼、舒尼替尼、拉帕替尼、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它们对伊马替尼耐药的白血病有一定

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1.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芗、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和其他。 3.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分: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原则,化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按照抗肿瘤药物的传统分类和研究进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其他抗肿瘤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辅助用药。 一、细胞毒药物 1.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氮芥烷化剂类的代表药物,高度活泼,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结合,作用强但缺乏选择性。进入血中后水解或与细胞的某些成分结合,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作用短暂而迅速。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作用最敏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注射于血管外可引起溃疡。 环磷酰胺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相同。在体外无活性,主要通过肝p450酶水解成醛磷酰胺再形成磷酰胺氮芥发挥作用。抗瘤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环磷酰胺口服后易被吸收,约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最高峰,在体内t1/2 4—6小时,约50%由肾脏排出,对泌尿道有毒性。大部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环磷酰胺临床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

抗癌药简介

青春卫士功能简介 我们的抗癌药品青春卫士是在绝密秘方结合现代生产工艺制造的光 谱抗癌中药,是我国唯一一款中药国药准字号的抗癌药。 首先从选料上我们使用正宗泰山灵芝,采取纳米对撞在高速对撞中形成破壁孢子粉。 芦笋选用正宗的菏泽天然无污染下段老皮优质原料,经粉碎低温压榨再混合破壁孢子粉用低温发酵罐嫁接菌种发酵,低温浓缩提纯而成。 艾康宝青春卫士适用人群:艾康宝在直接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骨髓造血机能,阻断癌细胞的转移扩散,而且配合放化疗适用能够减毒增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因此,他是一种广谱抗癌药和全新的综合疗法,对于各类型各个阶段的恶性肿瘤均有良好疗效,尤其是对以下几种情况的肿瘤患者疗效显著:(1)正在进行放化疗患者配合使用可以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增强放化疗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 (2)急、重、晚期癌症患者或者身体情况差不能或不愿做手术者;(3)手术后身体虚弱者服用可杀死残存癌细胞,防止复发、转移;(4)康复期患者服用可以清除体内残存的癌细胞,控制病情,防止复发、转移、扩散; (5)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用后可促进骨髓造血,升高白细胞、血小板,增强机体免疫力。 6、治疗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疗效好? 答:早发现早治疗是治愈的关键,我们的产品是经过三十年不断的研究,特别对增生肿瘤有疗效,发现有肿块要尽早按要求服用这类药品,不能拖不能靠,一定消灭在早期发展萌芽中,尽快使肿块消失或缩小。 ?我们的药品在抗癌方面彰显的六大抗癌绝招: ?直接杀灭肿瘤细胞艾康宝所含的原薯蓣皂甙(Protodioscin),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这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 结论是一致的。 ?生化障碍作用中山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运用高科技的设备仪器分析艾康宝的成分,并进行比较试验,认为艾康宝的抗癌作 用与其成分有关,天冬酰胺以游离态存在,能对体内恶变细胞 形成一种生化障碍,既能防止正常细胞恶变,又能使恶变细胞 发生营养障碍,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另外,丰富的 组织蛋白,能有效防止癌细胞扩散及抑制癌细胞生长,促进细 胞生长的正常化,被专家们誉为“使细胞生长正常”的卫士。

常用抗肿瘤药物配置方法一览表(2)

常用抗肿瘤药物配置方法一览表(2) 序名称储藏溶解溶解后稀释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3长春地辛遮光,0.9% NaCI6h内使用5%GS 或0.9%NaCI只可静脉注射(缓慢)及静滴(6~12小时),不能肌注、皮下及鞘内注射。 (西艾克,2~10C500~1000ml静注时如果外漏,立即停止用药,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1%普鲁卡因局部VDS) 封闭,温湿敷或冷敷。 24长春瑞宾遮光,5% GS 或0.9% 5%GS 或0.9%NaCI24 h内室温下储存。 (诺维本,2~8C NaCI125ml,浓度为可静注(6~10分钟内)或静滴(15~20分钟内);给药后用至少75~125ml NVB) 浓度为0.5~2.0 mg/ml0.9%NS、GNS、GS、林格氏液等冲洗:禁止鞘内注射。 1.5~3.0mg /ml静注时如果外漏,立即停止给药并在另一静脉重新开始将剩下的药品注射 完毕。 不可使用碱性药物稀释本品,以免产生沉淀。 25羟基喜树碱遮光0.9 %NaCl可静注(缓慢)、肝动脉给药、动脉滴注、膀胱灌注。 (HCPT)本品不宜用GS等酸性药液溶解。 26伊立替康遮光40mg/2ml12h室温5%GS 或0.9%NaCI静滴(30~90分钟内完成)。 (开普拓)24h冷藏250ml 27拓扑替康遮光1mg/ml注射用5%GS 或0.9%NaCI24h内室温下储存,静滴(不少于30分钟)。 (和美新)水 28足叶乙甙遮光注射用水、0.9%静滴(不少于30分钟):不宜胸腔、腹腔注射或鞘内注射,不能肌注,静 (依托泊苷,NaCI,浓度为滴时注意不能外漏。 VP-16) 10~20mg/L (在与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卡氮芥有协冋作用。 5%GS中不稳定) 29替尼泊苷50mg/5ml0.9 % NaCI静滴(1.5~2小时),不能静注。 (鬼臼噻吩浓度为0.5~1mg/ml5%GS稀释后容易产生沉淀,有沉淀不能使用。 苷,卫萌,与肝素配伍禁忌。

分子靶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分子靶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主要与信号通路的传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因此,选择性作用于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研发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酪氨酸激酶有受体型和非受体型之分。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已开发上市的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tyrosine kinase,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PDGFR-TK)抑制剂等。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主要有SRC家族、ABL家族、JAK家族、FAK家族等。目前,已有多种靶向于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也有几十种药物正在国内外进行临床试验。本文就近年来已经上市的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合理应用作一介绍。 1 应用于临床的靶向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 1.1 吉非替尼 通用名gefitnib,商品名Iressa。是首个获准上市的(选择性)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 年8 月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本品属于苯胺喹唑啉(anilinoquinazoline)类化合物,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该药物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 3%~5%。目前本品已在澳大利亚、美国、泰国、中国与中国香港、韩国相继上市,并在36 个国家获得上市批准。该药对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卵巢癌、头颈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适应证的治疗均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2 埃罗替尼 通用名erlotinib,商品名Tarceva。由OSI 制药公司开发, 2004 年11 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已明确能延长 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75%)和腹泻(56%);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间质性肺病,研究显示本品单药口服致间质性肺病的发生率为0.8%[4]。目前埃罗替尼已获准在87 个国家用于NSCLC,在60 多个国家(包括欧盟和美国在内)与吉西他滨合用治疗晚期胰腺癌。欧洲人用药委员会(CHMP)对本品与吉西他滨合用作为转移性胰腺癌的一线治疗用药表示支持。另外,埃罗替尼用于脑癌、结肠直肠癌和卵巢癌等的治疗正处于Ⅲ期临床研究中,用于乳腺癌、头颈癌、肺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等适应证的研究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本品上市后第2 年全球销售额即达到3.11 亿美元,在全球畅销药品种排名中位列第238位。 1.3 索拉非尼 通用名sorafenib,商品名Nexavar。是近10 年内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首个用于晚期肾细胞癌(RCC)治疗的药物,由拜耳公司开发,于2005 年12 月在美国首次上市。临床研究显示,本品能使RCC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增加1 倍,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索拉非尼是首个口服的多激酶抑制剂,作用于肿瘤细胞或肿瘤脉管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和受体酪氨酸激酶;也是第1 个既作用于RAF/MEK/ ERK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而直接抑制细胞增殖,又作用于VEGFR-2 进而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的药物。本品作为第1 个晚期肾癌的靶向治疗药物,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亚洲国家进行的临床研究均证实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以本品为主,不论是与化疗药物、其他靶向药物,还是与细胞因子联合治疗,都可显著提高抗肿瘤活性,提示这种联合治疗可能是未来治疗晚期肾癌的发展方向。 2007 年10 月30 日,本品在欧洲用于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治疗获得批准;2007 年11 月19 日,FDA批准其用于治疗不能进行手术切除的HCC;2008 年,美国国产综合癌症网(NCCN)指南推荐本品作为晚期HCC的标准治疗;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近期批准本品用于HCC 治疗。目前,本品用

多西他赛简介及抗肿瘤

多西他赛简介 1.简介 多西他赛(Docetaxol)是由欧洲浆果紫杉的针叶中提取的化合物半合成的紫杉醇衍生物,由法国的Rhone-Poulenc Rorer公司开发并上市。其作用机理与紫杉醇类似,通过促进微管双聚体装配成微管,同时防止去多聚化过程而使微管稳定,阻滞细胞于G2和M期,抑制细胞进一步分裂,从而抑制癌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多西他赛的药理作用比紫杉醇强,在细胞内浓度比紫杉醇高3倍,并在细胞内滞留时间长。其对微管亲和力是紫杉醇的2倍;作为微管稳定剂和装配促进剂,活性比紫杉醇大2倍;作为微管解聚抑制剂,活性比紫杉醇大2倍。在体外抗瘤活性试验中,已证实多西他赛的抗瘤活性是紫杉醇的1.3~12倍。多烯紫杉醇抗瘤谱广、抗肿瘤作用强,对难治性的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的疗效均较突出,临床应用潜力深厚。 然而多西他赛难溶于水,且脂溶性也不大,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目前上市品种仅为多西他赛注射液,是用吐温-80及乙醇作溶剂配制而成,易引起较多不良反应,如刺激、溶血、过敏反应、神经毒性、心血管毒性等等。且使用前要使用抗过敏药物,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痛苦。 本项目旨在解决多西他赛水溶性及稳定性问题,进而避免因使用吐温-80而引起的溶血、过敏等不良反应问题。 本项目的意义在于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多西他赛静脉给药新制剂,同时对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进行创新,在提高载药量的同时解决其稳定性问题,也为其它同性质药物制剂的制备提供借鉴作用。 2.研究现状及创新性 中国专利CN1931157A公开一种可以注射或口服的多西他赛脂质体及其固体制剂。其以磷脂、胆固醇为基本膜材,加入适当的附加剂,采用多种方法制备了各种类型的脂质体,制得的脂质体粒径小,包封率高,稳定性好且毒副作用低,基本达到了临床注射要求。但制备的脂质体浓度较低,生产时需容积较大的容器,成本高,不适合大剂量给药。

国内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自主研发概况(上篇)

【干货】国内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自主研发概况(上篇)原创2017-08-28Williamxiang药智网药智网 目录 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开始已经成为主要的致死原因,成为了中国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这个逐渐增加的

压力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可以归于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以及社会人口统计的变化。2016年,影响因子为144.8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刊登了我国学者发表的一篇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的文章,即《2015中国癌症统计报告》。作者分析了代表6.5%人口的72个地区基于人群的癌症登记(2000~2011),用以估计2015年癌症新增病例数与死亡病例数。结果发现,2015年预计新增429.2万例癌症病例,死亡281.4万例。 《中国证券报》于2017年7月发表的一篇名为《抗肿瘤药物市场取得重大突破》援引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数据称,2016年,全球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开销为1100亿美元,远高于其他疾病的用药开销。庞大的患者人群、巨大的市场空间与远未被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吸收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投入到抗肿瘤药物的研制中,其中,不乏国内企业的身影。 9月8日-10日,药智网携手中国药房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医药创新高峰论坛?暨医药企业研发实力百强榜发布》在重庆耀世启幕,会议将隆重发布《2017药品研发实力排行榜》(包括“总榜”、“化药榜”、“中药榜”、“生物药榜”、“品牌榜”),哪些抗肿瘤药物领军企业将凭借其夯实的研发实力入围《2017药品研发实力排行榜》?欢迎大家莅临会场观摩。 本文基于药智药品注册与受理数据、CDE网站上的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再结合充分的文献检索,介绍了各种适应证下国内企业自主或合作研发且已进行临床试验公示阶段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以下信息: ◆体现出临床试验类型与主要目的的试验专业名称 ◆试验公示时间 ◆试验状态

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

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 摘要:本文综述了铂类抗肿瘤药的分类、发展和各类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关键词:铂类、抗肿瘤药、分类、简介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全球每年有上百万人死于癌症。因此,加强抗肿瘤药物研究,降低癌症死亡率,是医药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临床上治疗癌症主要以化疗为主,而铂类药物作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一线化疗药物,在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取得迅猛发展。铂类药物的抗癌活性是由美国学者于1965年发现的,之后第一代铂类药物顺铂、锡铂、顺氯氨铂,第二代铂类药物奈达铂、依铂、卡铂、卡波铂、碳铂,第三代铂类药物洛铂、奥沙利铂、诺贝铂、赛特铂等相继用于临床治疗(1)。 自从第一代铂类药物顺铂用于临床,铂类药物沿着两个较宽方向发展,一是改善顺铂的毒副作用;二是克服其在瘤体内的耐药性。自70年代开始,人们从数千种铂化合物中仅筛选出10余种进行了临床试验。至1986 年卡铂上市, 成为第二代铂类药物,目前顺铂与卡铂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随着近几年对铂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以及临床治疗的深入研究内外的深入研究, 发现以二氨基环己烷为载铂配体的一类铂配合物,不仅改善了顺铂及卡铂的毒副作用,而且扩大了它们的活性谱,对许多耐顺铂或卡铂的细胞株或瘤株具有活性(2)。这种新型的铂类药物被称为第三代抗癌药,其代表药物有洛铂、奥沙利铂等。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上近百种抗癌药物进行评价,顺铂的疗效、市场等综合评价得分名列前茅,排在第2位。另据统计,在我国医院抗癌化疗治疗方案中,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伍的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 80%(3)。通过这些数据表明,铂类药物在化疗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本文就对一些临床上常用的各类铂类抗肿瘤药物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第一代铂类抗癌药 1.1.顺铂 顺铂的化学名为顺式二氨基二氯络铂,又名顺氯氨铂,英文缩写为DDP。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nberg等人发现,其顺式异构体有抗癌作用,而反式异构体无此作用。1969年,顺铂开始应用于临床(4)。 在血液中氯离子浓度相对高(100mM )的环境中,顺铂以完整分子形态和血浆蛋白相结合。在胞内氯离子浓度相对较低(4~20mM)的环境中发生水化,其中的双氯配体全部或其中一个解离,这样顺铂才能和靶标DNA相结合。它作用于鸟嘌呤的N7位,部分通过共价键与腺嘌呤结合,当结合上第2个DNA键时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状复合物,扭转了DNA 分子构象,从而阻止复制和转录,最终致细胞凋亡。

常见抗肿瘤药物及医院

癌症种类 1:头颈部癌症:头颈癌,甲状腺肿瘤,鼻咽癌,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腺瘤,口腔癌,颅咽管,瘤丘脑和脑干肿瘤,血管源性肿瘤,颅内其他肿瘤,颅内转移瘤;2:呼吸系统癌症:肺癌; 3:消化系统癌症:肝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胰腺癌; 4:泌尿系统癌症:肾肿瘤,膀胱肿瘤,阴茎癌,睾丸肿瘤,前列腺癌; 5:骨骼系统癌症:骨肿瘤 6:血液系统癌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7:妇科癌症:乳癌,子宫体癌,卵巢癌,宫颈癌,外阴与阴道癌 8:其他类型癌症:恶性黑色素瘤,皮肤及附件肿瘤,神经胶质瘤 常见肿瘤类型 男性:肺癌、胃癌、肝癌、结肠直肠癌、食道癌和前列腺癌。 女性:乳癌、肺癌、胃癌、结肠直肠癌和子宫颈癌 肿瘤医院 胃癌 1、北京肿瘤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3、医科院肿瘤医院 4、北京301医院 5、上海中山医院 6、上海长海医院 7、天津市肿瘤医院 8、北京协和医院 结肠癌 1、北京肿瘤医院 2、北京301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4、上海长海医院 5、医科院肿瘤医院 6、北京协和医院 7、上海瑞金医院 8、辽宁省肿瘤医院淋巴瘤 1、北京肿瘤医院 2、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3、天津市肿瘤医院 4、医科院肿瘤医院 5、郑州大学一附院 6、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7、北京协和医院 8、北京301医院 直肠癌 1、北京肿瘤医院 2、医科院肿瘤医院 3、上海长海医院 4、北京协和医院 5、辽宁省肿瘤医院 6、北京军区总医院 7、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8、北京301医院 黑色素瘤 1、北京肿瘤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3、西京医院 4、医科院肿瘤医院 5、上海华山医院 6、武汉协和医院 7、江苏省肿瘤医院 8、解放军304医院乳腺癌 1、天津市肿瘤医院 2、北京肿瘤医院 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4、医科院肿瘤医院 5、北京协和医院 6、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7、北京301医院 8、北京307医院

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 一.烷化剂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环磷氮芥、CTX) 【作用用途】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体内转化为磷酰胺氮芥而发挥作用,抗瘤谱广,毒性低。主用于急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乳腺癌、卵巢癌、肺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可与长春新碱、甲氨蝶呤合用,以提高疗效。 【用法用量】静注:每次0.2g,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次0.6~0.8g,每周1次。一疗程总量8~10g。小儿每次2~6mg/kg,每日或隔日1次,2~3g为一疗程。肌注:每次0.2g,每日或隔日1次,总量8~10g。动脉注射:每次0.2~0.4g,每日或隔日1次,总量8~10g。口服:每次50~100mg,每日2~3次,一疗程总量10~15g;小儿每日2~8mg/kg,每日2次。 【制剂规格】片剂:50mg。注射剂:0.1g、0.2g。 【注】可见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肝脏损害、膀胱炎等。孕妇禁用,肝肾损害者慎用,哺乳期妇女不宜用。用药累积达4g,疗效不明显者应停药。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骨髓象,白细胞过度下降者应停药。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匹服平) 【作用用途】环磷酰胺异构体。溶解度高,代谢物活性增强。抗癌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分次给药可增加抗癌效果和降低毒副反应。主要用于骨及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子宫颈癌、食管癌等。 【用法用量】静滴:常用量为2.5~5g/m2 ,每日1次,连续5天,每3~4周重复1次。最大剂量为18g/m2 静脉滴注,连续4天。 【制剂规格】粉针剂:0.5g、1g、2g。 【注】宜与尿路保护剂美司纳合用及适当水化。心、肾、神经功能不全者慎用或忌用。不宜与中枢神经抑制药(镇静药、镇痛药、抗组胺药、麻醉药)并用。 消卡芥Nitrocaphane(消瘤芥、AT-1258) 【作用用途】氮芥类抗肿瘤药。主要破坏细胞DNA,对增殖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属细胞非周期性药物。本品治疗指数高,毒性较小。主用于肺癌、鼻咽癌、淋巴肉瘤等,对食管癌、肝癌、脑瘤也有效。局部用于乳腺癌或宫颈癌有较好疗效。与更生霉素合用于绒毛膜上皮癌疗效也较好。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0mg,每日2次,5~7日为一疗程。小儿每日1mg/kg,分3次服,5~7日为一疗程。静注或静滴:每次20~40mg,每日或隔日1次,200~400mg为一疗程。治疗肝癌时剂量减半。小儿每次0.4~0.8mg/kg,5~10次为一疗程。肿瘤内注射:每次20~40mg,用生理盐水溶解,于肿瘤四周分点注入。 【制剂规格】片剂:5mg、10mg。注射剂:20mg、40mg。 【注】可见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恶液质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瘤可宁) 【作用用途】氮芥类抗肿瘤药。口服吸收好,但奏效慢,服药2周后才逐步呈显治疗反应。对淋巴细胞有较高选择性。主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巨滤性淋巴瘤等。对多发性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和睾丸肿瘤也有一定疗效。

分子靶点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研究进展

?专家笔谈? 分子靶点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研究进展 方家椿△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Ⅰ期临床研究室,北京 100036) [关键词]抗肿瘤药;肿瘤治疗方案;系统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R73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67X (2006)0620575204 抗肿瘤药物研究是肿瘤防治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自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临床使用过的抗肿瘤药已近六百种,其中西药三百多种,中药二百多种。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有七十种左右,已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新药有四百多种。抗肿瘤药物的数量虽多,但理想的药物数量却很少。为了寻找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抗肿瘤药,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懈地努力。 1 分子靶点治疗(molecular target 2based therapy )和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 2directed therapy )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主要方向 长期以来,为了克服细胞毒类抗肿瘤药选择性差,毒性大的弊端,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能特异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的药物。随着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分子靶点治疗药和将细胞毒性物质或非毒性前体药靶向导入肿瘤组织的分子靶向治疗药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十多年来,先后有一大批此类抗肿瘤新药上市。 1.1 以微管为靶点的抗肿瘤药 长春瑞滨(Navelbine,NVB ,诺维本),1989年首先在法国上市,其抑制微管蛋白聚集,是目前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 )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紫杉醇(Taxol ),1992年上市,抑制微管解聚,其半合成衍生物多西紫杉醇(Docetaxel,泰索帝),1995年上市,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性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等。 1.2 以DNA 合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依立替康(Irinotecan,CPT 211),1994年上市;拓扑替康(T opotecan,TPT ),1996年上市。DNA 聚合酶抑制剂:吉西他滨(双氟去氧胞苷,健择),1995年上市,对多种实体瘤有良好治疗作用。 1.3 以细胞蛋白质降解通路为靶点的抗肿瘤药 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 om ib (Velcade ,PS 2341),2003年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性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1.4 以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 1.4.1 BCR 2ABL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Gleevec (甲磺酸伊马替尼,STI 2571,中文商品名:格列卫),2001年上市,苯胺嘧啶衍生物,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分子靶点抗肿瘤药,能特异性地与费城染色体(Ph chr o 2mos o me )bcr 2abl 融合基因产物的三磷酸腺苷(ATP )位点结合,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 ML,Ph +)近期疗效很好,可使98%的C ML 患者获得血液学缓解,但因其不能清除C ML 肿瘤干细胞,因此停止治疗后肿瘤常常复发;另外,本药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Ph +)和胃肠道恶性基质细胞瘤(GI ST )也有较好的疗效。 1.4.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 2TK )抑制剂 Iressa (吉非替尼,Gefitinib,Z D1839),2003年上市,苯胺唑啉化合物,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对延长患者生存期作用不显著,且 △Corres ponding author ’s e 2mail,fjiachun@vi p.sina .com ? 575?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PEKI N G UN I V ERSI TY (HEALTH SC I E NCES ) Vol .38 No .6 Dec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