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b3287017.html,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作者:王颖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山东地区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出现在山东省胶州一带,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以民族舞蹈和秧歌小戏相结合,这种舞蹈艺术形式一直在民间流行,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沉淀,至今仍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本文主要就胶州秧歌受到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风格特色进行论述。

关键词:胶州秧歌;风格特色;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58-01

一、胶州秧歌的形成原因

(一)人文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

胶州秧歌主要表现的是齐鲁女性淳朴、善良的性格和优良的传统文化底蕴,它在胶州县附近的后屯、南旺、东小屯等村庄最为盛行。这里的人们性格善良、憨厚淳朴,特别是是广大女性同胞,不仅面容姣好,而且对生活任劳任怨。她们也像男人们一样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耕种作物,在收获的季节收获果实。胶州秧歌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来源于她们的朴素的劳动生活中,这些都直接反映出了胶州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齐鲁文化对胶州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山东是孔孟之乡,他们所主张的儒家思想,都在胶州秧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胶州人内敛坦诚、灵活坚韧、实在豪放和粗狂灵活的优良品质,也在秧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胶州秧歌不仅蕴藏着胶州人的性格特色和胶州的历史文化,也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得全国人民喜爱。

(二)地理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

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交通极其便利,经济发展迅速,贯穿胶新、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成为大商贾的集中之地。胶州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早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在这里就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三里河文化。到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又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北方唯一通商口岸。这些因素都为胶州秧歌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四大特点。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摘要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 1.引言 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 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 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 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 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 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 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 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 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舞蹈部分,小 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胶州秧歌的“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还有一名“伞头”,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 单数。 胶州秧歌有两种流派,“文秧歌”和“武秧歌”。“文秧歌”细腻、柔美、舒展,又叫“东路秧歌”,以刘彩为代表;“武秧歌”粗犷、火爆、豪放,又叫“西路秧歌”, 以陈銮增为代表。文武两派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后来逐 渐融为一体。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弯九动十八态”;动态形式归纳为“扭腰、 脚拧、小臂划8字圆、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动律特点概括为“碾、拧、抻、韧、扭”;律动特点形容为“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表演过程中有 效地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融为一体。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 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大摆队”、“四门斗”、“十字梅”、“绳子头”“两扇门”、“正反挖心”等。 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舞蹈颇具美感,“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 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三弯九动十八态”为其动 态特征,“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生动贴切地展现了胶州秧歌的独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豪迈、乐观的情绪背唱《上去高山望平川》,演唱时努力表现出这首歌曲粗犷豪放的陕北风格。 2.用听唱法来领会、表现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唱出陕北民歌的特殊“韵味”。 3.通过欣赏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喜欢演唱西北民歌。 学情分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花儿”,在汉族和回族中广泛传唱。歌曲音域宽广,由上、下两句构成,歌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用假声演唱,听起来格外高亢嘹亮,展现出内心的无限热情。 重点难点 1.用不同的方式有创造性有表现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2.通过西北民歌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和掌握西北歌曲的风格特点,用歌声来表现船工们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和自豪、乐观性格。 3. 如何领会、表现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下面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听完后,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多媒体播放《西部放歌》) (2)师生总结:这首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后你们会联想到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对西部有哪些了解,能 举出几首西部歌曲,你会演唱吗?2·1·c·n·j·y 生:联想到了西部开发和他们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 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黄河大合唱》、《绣金匾》、《拥军秧歌》、《信天游》、《脚夫调》、《横山上下来游击队》、《赶牲灵》、《见面容易拉话难》。并哼唱旋律。 二、学习新课 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1、乐曲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律

学术探讨 引言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一、东北秧歌简介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秧歌,亦称“扭大秧歌”,是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它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北方秧歌有两种,一种是绑着高木腿的表演,称为“踩高跷”;一种是在平地扭演的称为“地蹦子”。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观众陶醉。有些观众受其感染、忍俊不住,竟加入队伍扭跳起来,很有意思。 东北大秧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凭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二、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与风格特点 (一)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二)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 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可概括为“艮劲儿”“浪劲儿”和“美劲儿”,而体现这几个“劲儿”的主要关键是脚下的踢步,由踢步带动上身的扭摆及腕部的绕花,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正是因为腿的屈伸引发了脚的踢步,腿的屈伸是所有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动作,同时也是民间舞蹈中具有典型性的动作。屈伸动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有移动;幅度有大有小,节奏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等等。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屈伸动作,使民间舞的风格各异而同时有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动律。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既迅速又准确地掌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动律,将腿的屈伸动作作为主要动律进行教学,具有特殊的训练意义,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腿的屈伸在中国民间舞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体现秧歌“艮俏”劲儿的特点。 三、东北秧歌的基本韵律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一)压脚跟 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二)双膝屈伸 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三)上身动律 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结束语 看民间舞最过瘾之处莫过于其动作中所蕴藏的韵味,这个韵味包括了很浓郁的地域特色。当跳得非常娴熟时,风格韵味都是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了这微妙之处,呈现出来的舞蹈才不会流于一般,才不会成为一串不值一看的“动作”。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就得抓住其奥妙所在。这妙处所在便是脚下的重心移动。我认为,解决好“踢步”与重心的移动,是掌握东北秧歌动律风格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2]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编.论中国民间艺术.山东友谊出版社. [3]王宁宁.图说中国舞[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律 王丹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一) 教学内容:介绍东北秧歌基本知识、学习基本动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东北秧歌的介绍,让学生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学 习东北秧歌的兴趣。 2.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其基本体态和动律特点。 教学准备: 音乐;东北小曲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手巾花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东北秧歌基本体态的把握。 2.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一、检查作业(还课) 2. 1. 提问:东北秧歌的文化背景? 3. 2. 提问:东北秧歌所运用的道具? 4. 3. 提问:这个道具的作用和意义? 5. 4. 提问: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6.二、导入新授课 7. 1. 教师给予及时评价。 8. 2. 教师简述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

其内容如下:东北秧歌市汉、满两个名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感情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与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伴奏乐器不同的功能和声色赋予了舞蹈独有的韵味。唢呐的悠长旋律与小钵的急促节奏互相呼应,充满张力,相得益彰。音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三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而大钵和鼓则激发出热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温中浪”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丰富多变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的刻花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小燕子展翅”直接表现了小姑娘的俏丽活泼;出手花的抛接直观的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采用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并结合当地秧歌发展而成。课堂中虽不踩跷,但依然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缺失的过程。而“扭”是东北秧歌韵律的核心,艺彦所说的“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正是由下肢带动重心移动而产生的腰部动态。手巾花是“扭”的延伸与配合。在动律训练中,强调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奠定韵律基础。 3.学习基本体态。 做法:正步,重心前倾;双膝略存,提跨,拔腰;含胸,垂肩;双眼平视。 过程:a.教师示范 b.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予纠正) c.简单介绍双叉腰。 双叉腰:双手背分别插于腰际,双肘略向前,指尖对后斜下方。 d.双叉腰配基本体态完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之欧阳家百创编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外乡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年夜人民群众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示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扮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合地欣赏体验。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身体语言、舞蹈气概、扮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成长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气概;表示形式;传承成长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早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示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起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收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成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年夜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示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它在一定水平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区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年夜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 “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合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合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成长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

五年级音乐电子教案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伴随着新学年的到来,我们又喜迎新的一学期,为了在本学期使五年级音乐教学搞的更好,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新课标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一定的音乐技能,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认谱、识谱的能力。更要使一部分学生转变思想(认为学习音乐无用,认为音乐课是副课),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5)共有学生43人,这些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而且这些歌曲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现在流行的。还有的同学讨厌教师教谱,一唱谱就想睡觉的感觉。再加上五年级时期的学习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几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教材在乐理方面又加深了难度,如一个升号的调,升记号和还原记号等,使学生学习起来确实不容易,但它又为今后的五线谱学习做好了伏笔。针对这种现状,教师须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因材施教。 三、任务目标 (一)唱歌部分 1.紧抠教材、大纲,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2.遵循每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1-2遍词,然后教师弹琴生听音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 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师及时进行教正。 5.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考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二)发声训练部分: 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三)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

由地域文化看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由地域文化看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发表时间:2010-12-21T13:44:06.44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张潇潇 [导读] 在祖国的北方,是一片辽阔的黑土地 张潇潇(常州市北郊中学,江苏常州213000)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110-02 摘要:在祖国的北方,是一片辽阔的黑土地。在这肥沃的的黑土地上,有关东人世世代代的辛勤耕耘和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生命活力。东北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东北秧歌;风格特征;教学实践 汉族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主体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演变的过程,因地域和历史迁徙的原因使民间舞蹈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源自田间劳动,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装表演。在南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关于与秧歌相类的民间舞蹈“村田乐”的记载,清代还有人说明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秧歌有不踩跷表演的“地秧歌”和踩跷表演的“高跷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作为北方地区极为普遍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秧歌通常是老百姓欢度传统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重要内容,南方地区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也非常丰富,但大都不同于秧歌,一般在各地小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比如安徽的花鼓灯、云南花灯等,在这我主要介绍我们家乡的东北秧歌。 一、地域文化 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代。随着移民,他们也将自己的舞蹈带到了这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汉族民间舞蹈。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秧歌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发展中吸收了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东北秧歌有高跷秧歌、二人转和地秧歌三种形式,并有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表演程序。东北秧歌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一般为男女2-5人,1人领唱,众人相和。演唱的小调有五十余种,如《闹五更》《绣花灯》等。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如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王婆骂鸡》《锯大缸》《瞎子观灯》等。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众说不一。据多数秧歌艺人讲,传说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聚会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一个元兵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怕百姓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秧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鞑儿”(指元兵)这个人物,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传说,不见文献记载。从吉林文化史和地秧歌的内容、形式、扭法、扮相等多方面分析考察,它是从关内传入的,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演变成具有地方风格和特点的民间艺术形式。吉林的秧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味,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二、民俗风情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是一种具有自娱自乐群体性的表演形式 东北大秧歌是关东民间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民间称秧歌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除通常的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跷棍长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翅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柱子”,以及“跄驴”、“旱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另一类角色则是民间熟知的小说戏曲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四师徒、过海的八仙以及年画上常见的公子、丫环等等。旧时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装,演起来更加大胆泼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即一个场子来了两支秧歌队。因为过年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观从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叫着劲儿地扭,观众们则渔翁得利,大饱眼福。在这种比赛中,吹唢呐的乐手(俗称喇叭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秧歌是随着唢呐声和锣鼓点儿走,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没有扭不出来的,因此唢呐相当于秧歌队的灵魂。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技艺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时,两个鼻孔里各插一只燃着的香烟,头顶和两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着吹、转着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断、香烟不灭、水碗不洒。这类绝活平时用不着,遇到想多讨赏钱或打对台的时候才亮出来,出奇制胜。所以,办秧歌的都尽量请当地名气大的喇叭匠。有的

论胶州秧歌《扇妞》的风格特征开题报告

唐山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论文(设计)题目论胶州秧歌《扇妞》的风格特征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 专业 2017 年12 月日

说明 1. 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2. 课题来源分为教师提供选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教师的科研任务;社会有关单位委托的课题;其他来源。 3.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题目来源 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 主要研究内容 胶州秧歌是我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山东地区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支独秀。它承上启下,对我国胶州舞蹈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逐步进入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的国家行列。而传统的民族艺术也正在被现代舞蹈和其它现代艺术所取代。胶州秧歌艺术正是逐渐消失中。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艺术形式,我个人认为有必要有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进行一番详细的分析,了解它的风格特征,艺术价值,特点和历史。这一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这些舞蹈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磨炼自身,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将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承上启下,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提纲: 一、引论 二、胶州秧歌《扇妞》的艺术风格分析 (一)传承了我国古代和当代的民间歌舞艺术,具有浓厚的原始艺术特征 (二)浓缩了我国山东人民生活,是北方民族艺术中的精华 (三)集多种北方民间艺术形式于一身 (四)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浓烈的黄河流域文化氛围 三、胶州秧歌《扇妞》的艺术价值分析 (一)它的存在对于保护和传承发展我国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二)能够与时俱进,具有自主创新的艺术价值 (三)是鲜活的古代传统艺术活化石,具有艺术研究价值 (四)舞蹈优美,旋律动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四、总结 参考文献

幼儿园大班音乐优秀教案《我的彩带会跳舞》

幼儿教育:________ 幼儿园大班音乐优秀教案《我的彩带会跳舞》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幼儿园大班音乐优秀教案《我的彩带会跳舞》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挥舞,彩带的方法,并用图谱进行记录。 2.尝试用动作”画”简单的舞谱,能看舞谱合作表演,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3.体验飘逸和”舞”的愉悦,对合作表演产生兴趣。 材料及环境设计: 1.《兔子舞》音乐、《拥军秧歌》音乐。 2.彩色绸带人手两根放在凳子下面。画纸,画笔人手一份。 3.教师事先画好的节奏图谱一份。 4、为幼儿提供能自由活动的较宽松的空间。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播放”兔子舞”音乐,律动”会跳舞的小脚”入场。 1)幼儿和教师一起自由地随音乐节奏跳出各种舞步。 如:走、走、跳跳跳;蹦蹦蹦、扭、扭等。 2)师:我们的小脚跳累了,小朋友们坐在小凳子上休息一下吧。 3)师:你刚才用小脚跳了什么动作?请个别幼儿表演刚才的舞步。 二、探索、发现活动 1.师:”除了我们的小脚会跳舞,还有什么也会跳舞?” (小手、眼睛、头、花、手绢等,鼓励幼儿边说边用动作表演。) 2.出示彩色绸带。 师;”老师这有两条彩带,它也想跳舞了,试一试,怎样让它跳起 第 2 页共 6 页

来?”幼儿讨论。 小结:挥舞彩带,可以让它跳起来 3.师:”彩带都会跳舞,试一试,怎样让它跳得更美。” 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并鼓励幼儿动作轻轻盈,飘逸。(播放《拥军秧歌》音乐,每位幼儿一或两根彩带,尝试在空中挥舞) 4.画出彩带跳舞的图形。 师:你的彩带是怎样跳舞的?你能画出彩带在空中挥舞的图形? 幼儿画舞谱。 5.请个别幼儿出示图谱,并示范表演。(教师可提示幼儿”我的彩带刚才是这样跳舞的,所以我是这样画的) 小结:小朋友们真棒!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舞蹈动作。 三、集体舞蹈 1、幼儿创编动作,教师绘画舞谱 师:”在以前的音乐课中,我们欣赏过陕北民歌《拥军秧歌》这是一首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拥护八路军欢快,喜悦的音乐。老师把这首音乐的节奏图带来了。想请小朋友把刚才想到的动作加上去,编成一段好看的舞蹈。四个小节一句,一句编一个动作。 2、看舞谱,尝试将舞蹈连贯跳出。 3、看舞谱,加上音乐练习。 ”我们一起看着图谱,听着音乐吧,快乐的跳起来。看看那个小朋友不但看得仔细,而且动作优美轻盈。 4、听音乐,再次熟悉舞蹈。 四、合作表演 第 3 页共 6 页

秧歌服装的特征

秧歌服装的特征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秧歌服装的特征 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秧歌的基本律动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属于“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颤步、顿步、自亾由步等,这些舞步的动律大多不太强烈,动作幅度不大,表现出稳重、健壮、大方、开朗、淳朴、豪爽之风。“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眼、俏等美的慰藉。“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除以上走相、稳相、鼓相外,东北秧歌的手绢花更是丰富多彩。手绢花动作有挽花、片花、胸花、缠花、跷花、抖花、甩花、分合花等几十种,还有上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回旋花等高难度舞蹈手绢花技

巧。如荣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特别奖的群舞《绢花》,红、黄、蓝、绿色的手绢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云,在舞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头顶、肩侧、肘旁、膝下、怀中、腰际、背脊、面庞到处闪耀开放,使整个舞台呈现出翻飞流逸的景象。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抛出一丈多远后如魔术般又回到演员手里的回旋花,更是妙不可言。③东北秧歌的节奏特点: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该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④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因其多样的节奏变化和丰富的曲牌传送多样的感情,因而使得东北秧歌舞蹈感情丰富、性格多样。⑤东北秧歌中曲直交错、点线分明的各种场图是东北秧歌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就形态而言,有一队舞者舞成的“龙摆尾”,有两队舞者舞成的“二龙吐须”、“剪子鼓”,有四队舞者舞成的“双蒜瓣”、“四角花”等。东北秧歌的场图讲究对称、对比、均匀、统一,并且注重从生活原型中捕捉形象,“盘肠场”、“葫芦场”、“编蒜瓣”、“卷白菜”等等都是如此。丰富的场图变化使舞步显得更为变化多端。正是这些蕴藏着无穷意趣和宏大气势的流动线,使得东北秧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真正体现了中国艺术特有的艺术线条美。秧歌舞蹈的特色,秧歌服装秧歌是我国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起源于舫抉和

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区别

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区别 专业:姓名:指导教师: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历史的文明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通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在无数优秀的文化中,舞蹈就是一颗璀璨的奇葩。值得一说的就是中国的舞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在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等各种组成形式当中,中国民族民间舞又是最具典型的一个,他以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活跃在人们的生产当中,是人民大众非常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俗话说:“北方有秧歌,南方花鼓灯”两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但同属于秧歌类。 关键词:胶州秧歌、东北秧歌、三道弯 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的历史背景: 胶州大秧歌发源于胶州市马店东小屯、南旺村,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山东三大秧歌,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清朝初期,马姓、赵姓二人由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一种自制加工的土烟为生。之后,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胶州舞蹈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胶州秧歌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作翻扑技巧,然后再演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形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其行当分为翠花、扇女、小嫚;表演程式分为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这三个角色的年龄差异、性格不同等在其各自的舞蹈动态中得到体现:翠花身体活动自如,两臂摆动幅度较大,动作舒展、泼辣,显得开朗大方;扇女手中的扇子上下翻飞,体态轻盈如春风拂柳,阿娜多姿;小两臂架肘,如彩蝶飞舞,给人活泼俏丽的动感。 东北大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是劳动人民庆丰收的一种自我欢乐的舞蹈形式。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年,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东北大秧歌,以东北的粗犷豪爽、热情奔放、人多场面大、舞蹈形式灵活多变、热闹喜庆而著称。这种广场歌舞活动,包含着多种形式多种内容,在不断的变迁中映照着中华时代的足音。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囚徒中艺人文士,将内地戏曲歌舞带到东北,有了正月十五办秧歌习俗。边舞边歌、通宵达旦。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渐渐成型的秧歌音乐,用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到清末民初年间,大都是富家大户自己组织起来,在春节的时候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参加人员广泛,不分男女老幼,都可跳跃舞动;人多场面大,气势恢宏,震慑人心。三五十人,百八号人,甚至几百人一起可随着鼓点、锣声、镲儿、唢呐声翩翩起舞。动作协调,整齐划一,十分好看。 两者的动律特征: 胶州秧歌以前表现时踩矮跷,后弃之。舞蹈中女性的动作最有特色。既有山东女性大气爽朗的气质,又热情泼辣而不失北方女性的妩媚。道具以扇子、手绢为主。动作强调个性强,讲究“快发力、慢延伸”形态上追求“三道弯”。胶州秧歌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五大特点。“抻”是起动或达到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出一种力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 [作者:佚名转贴自:网络搜索点击数:2849 更新时间:2008-6-14 ]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表演形式: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所扮演的人物有: 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潇洒诙谐。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英武矫健。 翠花: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谩(小姑娘):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膏药客:穿大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的负责人,说些插科打浑的话,引人发笑,犹如丑角。扮演人物的服饰、打扮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小戏,并有了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在伴奏乐器上,除唢呐、锣鼓外,还加了演出戏曲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演出场地可在广场,也可搭台,因地而异。 表演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但舞时从不唱。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膏药客打浑:大场后膏药客上场,调剂气氛,并让演员休息,以便后面的小戏演出。他上场时,撑着打开的伞,拿着虎撑缓缓而上,即兴编词诙谐逗趣。如演出中各角色都是女孩子扮演的,上场后就来段逗趣的话:"锣鼓煞住乐自然,尊声诸位听我言,今年小屯这台耍,尽是女的缺少男。有心还想说几句,我的膏药又不粘。叫声伙计们再把锣鼓敲起来,膏药不粘来二遍。"于是又跑一次大场后,才开始小戏的演出。

小学音乐课《拥军秧歌》教学设计

《拥军秧歌歌》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五年级 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拥军秧歌》 教材分析(歌曲分析) 《拥军秧歌》是一首陕北民歌。由中国现代音乐家,革命文艺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中国作曲家安波先生根据《打黄牛》的音调填词而成的新民歌。这首歌曲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他们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和对八路军的拥戴,纷纷赶上猪羊慰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情景,表达了陕北人民对革命领袖和八路军的敬佩、热爱之情。 全曲为2/4拍,徵调式,由方整的扩充乐段构成,共六句。前四句带有起承转合的特点,五、六句是三、四句的变化重复。曲调亲切优美、带有装饰音的六度下行音程跳进和独具特色的衬词“哎来梅翠花,海勒海棠花”的运用,给音乐增添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形象地表现了秧歌舞起、锣鼓震天、唢呐声声的边区人民拥军的热烈场面。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信的、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2、通过演唱歌曲感受陕北民歌独特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3、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的特点,并学一学,跳一跳。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本课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爱模仿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环节。 课堂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方式——老师载歌载舞拉开序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出示一系列扭秧歌的图片,让学生融入到陕北秧歌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朗读歌词,为学歌打下基础;引导学生试唱旋律、试唱歌曲,尝试先学后教,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最后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舞的特点,学一学,跳一跳,随着欢快热烈富有特色的陕北民歌《拥军秧歌》参与到秧歌队伍中来。整个教学片段以情绪为基础,以情境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大胆探索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亮点: 本片段的设计亮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亮点:以舞导歌,情境鲜活,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个亮点:1、新课教学中,大胆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歌唱环节中,抓住歌中独具特色的衬词,反复吟唱,体验老百姓的喜悦心情,唱出欢快豪迈的情绪。 第三个亮点:本课采用多种道具:红绸带、帕子、扇、等来表现歌曲,做到歌中有舞,舞中有歌,让歌曲更为形象、生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欢快、热烈地情绪演唱《拥军秧歌》 难点:1、歌曲中的切分、附点节奏 2、用“十字步”或自己创编的舞步大胆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电子琴)、课件、红绸缎、帕等 教学过程: 一、歌舞引入: 小朋友,你们好!欢迎跟我一起走进音乐课堂,初次见面,老师带给大家一段表演,请同学们给我打节奏好不好?掌声在哪里? 师随《拥军秧歌》音乐扭一段秧歌舞。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 “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同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同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航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动。因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质感。胶州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