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合理消费第1课时教案

5.合理消费第1课时教案
5.合理消费第1课时教案

5. 合理消费

教学目标

1.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辨明自己需要和想要的东西。

2.学会取舍,不是必须的东西不要买,学会合理消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合理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辨明自己需要和想要的东西,学会合理消费。

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收集案例资料;学生课前查找关于消费方面的资料,做购物调查。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孩子们喜欢的零食和玩具,挑一挑,选一选,看看你都看上了哪些零食和玩具。

2.思考:我们看上了这些零食和玩具,我们是不是都要把它们买回家呢?

3.对了,我们要学会选择,选择自己最喜欢又最需要的买回家。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那些我想要的东西。

二、新知探究。

(一)设计心愿卡。

1.设计:你特别想让父母给你买的东西有哪些?

2.请猜想一下,心愿卡上的哪些东西,父母是不会同意购买的,为什么?

(1)自己猜测。

(2)请同学帮忙猜测。

(3)老师帮你猜测,并帮你分析原因。

3.师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商品对我们具有吸引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总是希望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但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原因,以及父母害怕我们养成了浪费的习惯,所以很多我们想要的东西父母都会有选择地给我们买。

(二)想一想,猜一猜。

1.读一读:案例p37。

2.想一想:你觉得他的父母会同意购买吗?为什么?

(三)演一演,改一改:

1.演一演p37 的情景剧。

几天前,小茜在商场看中了一个名牌书包。那个书包虽然价格昂贵,但确实非常漂亮,她越看越喜欢,站在柜台边好久都舍不得走。她虽然刚买了一个新书包,但还是很想买这个名牌包。她想,背这个包到学校去多有面子!

肯定许多同学都会羡慕的……

2.想一想:剧中小茜的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样答复他?

3.师过渡:是啊,小茜的要求不合理,因为她已经有一个新书包了,却还要买这个书包,这不是必须买的,所以不能答应小茜的要求。其次是小茜买这个书包除了因为自己喜欢以外,还有虚荣心在作祟,想用这个名牌书包到学校去炫耀,所以用心不良,家长肯定不会同意。

4.角色转换:站在家长角度,分析下面的同学的要求合理吗?如果你是他们的父母,你会怎么回复他们呢?

同学一:爸爸,王晓晓妈妈从城里给他买的运动鞋真好看,我也想要一双!

同学二:矿泉水喝起来没滋味,牛奶我也不喜欢喝。我要买这个,特甜,特好喝。

(1)分小组交流这些同学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应该怎么回复?

(2)全班交流。

5.改一改:让学生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心愿卡,你觉得你的理由充足吗?有没有想改动的地方?

我仍然坚持的心愿……

我想要改动的部分……

(1)自己独自修改自己的心愿卡。

(2)请同学帮忙看看,修改后的心愿卡是否合理。

(3)全班交流修改后的心愿卡,并看看修改理由是否合理。

(四)想一想,学一学,帮一帮。

1.想一想:让我们把各种理由归归类。想一想,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不合理的?为什么?

(1)学生自由表述。

(2)全班交流。

(3)师小结:

合理的要求:

①生活必需品;②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不合理的要求:①价格过于昂贵;②增加家庭经济负担③动机不纯,为了在同学面前炫耀……

2.学习p39“小贴士”。

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我们可以做到: (1)体贴父母,想想父母的辛苦和难处,不提让父母为难的要求。

(2)不赶时髦,不要攀比。

3. 帮一帮。

(1)问题: 我也知道有些东西不应该要,但是心里特别想要。怎么才能让我忍住,不那么想呢?

(2)我来出主意:

①我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妈妈不同意给我买漫画书,我很不开心。后来,我到爷爷奶奶家住了两天,就把这事忘到脑后了。

②当我想买那些比较昂贵的玩具时,就和父母协商,找到可以替代的东西。后来我发现简单、便宜、自己组装的玩具更能给我带来快乐。

③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至少过五天之后再想是否真的想买。我感觉每次冷静下来之后,诱惑就小了不少。

④我的办法是……

(3)师小结:

很多时候,我们想买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合理比较、自我克制等方法,学会做出正确的购物选择。

三、拓展延伸

和家长逛一次商场,看看自己能否抵制诱惑?

四、师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的东西很多,但我们不能把我们想要的东西都搬回家,我们要选择自己需要的进行购买,养成理性消费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5.合理消费

必需的合理比较

那些我想要的东西自我克制

不一定必需的理性消费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 生活中有许多商品对我们具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总是希望父母能够()自己的需求。

2.当我们提出要求时,父母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

3.我们的一些愿望不(),父母就会()。

4.通过()、()等方法,我们可以学会做出()的购物选择。

二、判断。

1.只要是我们喜欢的东西,就要想方设法把它买回家。()

2.我们提出的购物要求,如果父母不能满足我,我就不理他们。()

3.如果我们的愿望不合理,父母就会拒绝。()

4.我们要想办法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

5.我们要理性消费,学会做出正确的购物选择。()

6.小明的妈妈给他买了一个漂亮的玩具车,我很喜欢,我也让妈妈给我买一辆,可妈妈总是说有钱了再买。我再也不相信妈妈了。()

三、简答题

简要说说我们的购物要求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当堂检测答案

一、填空。

1. 生活中有许多商品对我们具有(吸引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总是希望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2.当我们提出要求时,父母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定)。

3.我们的一些愿望不(合理),父母就会(拒绝)。

4.通过(合理比较)、(自我克制)等方法,我们可以学会做出(正确)的购物选择。

二、判断。

1.只要是我们喜欢的东西,就要想方设法把它买回家。(X )

2.我们提出的购物要求,如果父母不能满足我,我就不理他们。(X )

3.如果我们的愿望不合理,父母就会拒绝。(√)

4.我们要想办法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

5.我们要理性消费,学会做出正确的购物选择。(√)

6.小明的妈妈给他买了一个漂亮的玩具车,我很喜欢,我也让妈妈给我买一辆,可妈妈总是说有钱了再买。我再也不相信妈妈了。(X )

三、简答题

简要说说我们的购物要求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答:合理的购物要求有:①生活必需品;②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不合理的购物要求有:①价格过于昂贵;②增加家庭经济负担③动机不纯,为了在同学面前炫耀。

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第5课时解决问题 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1.充分借助画图的方法理解题意。 在教学教材第63页例7时,为了使学生明确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自主尝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两题中都有4和5,解答方法却不一样呢?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将两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抽象出具体的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图表示的意思,进而突出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将其同运算联系起来,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2.注重让学生积累检验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明确题意,正确列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加以回顾,检查画图是否正确,所列算式是否正确地表示了图的意思。在整个回顾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画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画图等方式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 重点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画图用彩笔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1.对比练习。 5+6= 5×6= 4+5= 4×5= 2.谁能说出上面每组 中的两题计算题有什 1.学生独立计算、点名汇报,集体订 正。 2.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然后在小 组内交流、点名汇报。 3.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1.看图列式计算。 (1) 算式:6×4=24

么异同? 3.这节课我们来解决 有关数字相同,运算方法不同的应用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算式:6+4=10 2.列式解答。 (1)有3排桃树,每排5棵,一共有多少棵? 5×3=15(棵) (2)有两排桃树,一排3棵,另一排5棵,一共有多少棵? 5+3=8(棵) 3. (5元)(6元) (1)买6本故事书要多少元钱? 6×5=30(元) (2)买一本《故事书》和一本《科技书》,一共要多少元钱? 6+5=11(元) 4. (1)买3张成人票需要多少元钱?6×3=18(元) (2)买一张儿童票和一张成人票,一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1.(课件出示例7)引 导学生比较一下,两 道题目有哪些相同 点? 2.引导学生列式计 算。 你能根据两道题目中 的数量关系,选择合 适的方法列出算式进 行计算吗? 3.两道题目中都有4 和5,所求问题也一 样,为什么解答的方 法不同呢?教师引导 学生说明原因。 4.引导学生检查列式 是否正确。 师:用什么方法能知 道自己解答的对不对 呢? 5.师生共同归纳解题 方法。 1.学生认真读题,交流题目的异同后 明确: 两道题目中都有数字4和5;两道题 目所求问题一样,都是求“一共有多 少张?” 2.学生思考后列式计算,汇报: 生1:第(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列 式是5×4=20(张)。 生2:第(2)题是把4和5合起来,列 式是5+4=9(张)。 3.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题意画图理解 方法不同的原因。 预设: 生1:第一幅图有4排桌子,每排有5 张,求一共有多少张,就是求4个5 相加的和是多少,求相同加数的和是 多少,用乘法计算。 生2:第二幅图有2排桌子,一排有5 张,另一排有4张,求一共有多少张, 就是求2排桌子的总数,要把5和4 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4.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检验的 方法。 5.学生结合情境讨论、交流解题方法,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例5,完成教科书P15“练习二”中第13~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进一步巩固折扣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并正确计算不同优惠形式的折扣。 2.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的过程,能选择购物方案,并能充分解释方案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购物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销售方式的正确含义,能正确计算出优惠后的价格。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师:现实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提高销售量,经常搞一些促销活动。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促销方式?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①打折销售;②有奖销售;③返券或返现金促销…… 师:购物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哪种最实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生活中的“促销”问题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到底哪家的便宜”的问题意识。 二、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优选购买方案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商场的一些促销方式,并理解其实际含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2例5。 教学笔记 (1)阅读理解题意。 师: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找到“A商场打五折销售”和“B商场按‘每 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一件裙子“标价230元”。 师:怎样理解“每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学情预设】预设1:商品价格超过100元,一共减50元。 预设2:每满100元减50元,就是每个100元都减50元,不 满100元的不减。 师:你同意哪种说法?(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经过讨论,我们确定第二种理解是正确的。“每满100元 减50元”的意思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 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独立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1:230×50%=115(元),230-50=180(元),115 <180,选择A商场更省钱。 预设2:230×50%=115(元),230-50×2=130(元),115<130,选择A 商场更省钱。 预设3:230×(1-50%)=115(元),50×2=100(元),100<115,选择A 商场更省钱。 (3)展示交流。 师:你同意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学情预设】预设1:第一种方法是错误的,每满100元减去 50元,230元里面有2个100元,应该减2个50元。 预设2:第二种是正确的,总价里有2个100元,所以从总价 里减去2个50元。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课时 解决问题-优质教案

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7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难点】: 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6×4 5×3 2×7 5×4 3×4 2×8 4×2 7×4 5×7 5×8 2×8 2×1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第78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个玩具盒()元,买()个,这里有()个()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8+8+8=24 8×3=24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 2. 能力迁移 如果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师:你是怎么想的?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A、买5支铅笔多少钱? B、买8本日记本多少钱?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再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九第4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

讲评。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4.约分第1课时 最大公因数(1) 人教版

4.约分 第1课时最大公因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知道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经历探究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和12公有的因数。 小结:两个集合相交部分中的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4是这几个数中最大的公因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 课件出示例2,同桌合作完成。 方法一:列举法:先列举出18和27的因数分别有哪些,找出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公因数。 1,3,9是18、27的公因数,最大的公因数是9。 方法二:筛选法: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从中找出哪些数也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18的因数有1,2,3,6,9,18。 1,3,9是18、27的公因数,最大的公因数是9。 方法三:短除法:用短除法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3×3=9。 (2)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探索、交流,得出:最大公因数是所有公因数的倍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2、3题。(师生共同合作) 五、拓展提升 如果A=2×3×3×5,B=2×3×5×7,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30 )。 六、课堂总结

第五课时 追梦 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追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价值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2、明确自身的价值观; 3、了解社会常见的职业价值观念。 二、教学材料: 教师:1、表格《我的中国梦》 2、表格《多年后我的祖国和我》 3、教学PPT 学生:两种颜色的笔 白纸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多媒体播放“黄大年记录片 活动:学生分享对故事的感受 引导问题: 1、黄大年的为什么选择回国?为什么选择吉林大学? 不这样选择会怎么样? 2、黄大年的追梦人生对你有无借鉴意义?借鉴什么? 教师: 黄大年用坚定的选择诠释了一位爱国者的情怀。2009年,国家需要他回来,他立即响应召唤,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安逸生活,回到吉林大学。他是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以祖国的需要为最高追求。 黄大年用卓越的成就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精神。他刻苦钻研,始终把赶超世界一流和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他是科技报国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始终瞄准国际前沿进行创新创造。作为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国外严格禁运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短期内获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大年用深沉的爱诠释了一位人民教师的本色。他诲人不倦,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倾尽心血的职业理想。他因材施教,为学生进行人生和职业规划。他充满爱心,默默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热心帮助患重病的学生家长解决治疗问题。他是高瞻远瞩的教书者和育人者,用战略视野和高尚人格培养凝聚了一批高端人才。 黄大年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他甘于奉献,始终把敬业拼搏作为默默坚守的道德境界。他争分夺秒开展工作,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他3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即使在住院治疗期间,还每天在病房中与团队师生研究项目、布置工作。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黄大年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展现了一名新时期海外归国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辉煌篇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课时;解决问题 第 5 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通过归纳整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绘制表格. 知识回顾 二、综合运用 课件出示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提问启发;“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 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2×50 =230-100 =130(元) 115<130,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选择A商场更省钱. 4、总结思考;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再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二第13题.“折上折”是什么意思?这么计算呢? 4、完成练习二第14题. 5、完成练习二第15题.提示;增长为“-0.068%”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第6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3。 1.能借助画图的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利用画图转化的解题方法。 重点难点: 重难点:通过画图分析找准标准单位“1”,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乐乐同学很喜欢喝牛奶,不过他在喝牛奶时遇到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互动新授 (1)教师出示教材第99页例3。 (2)阅读理解,喝了几次牛奶?第一次喝了多少?第二次呢?加了多少水?水全喝完了吗?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画图理解。 (3)分析:喝了两次,肯定用加法来解答。第一次喝完后,喝 了1 2杯,剩(1-1 2 )杯,加满水,纯牛奶不变,还是只有1 2 杯,又喝 了加水后的1 2,也就是把1 2 杯的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 占其中的1份。 把1 2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1 2 化成2 4 ,其中1份就是1 4 ,第二次 喝的牛奶是1 4杯,水是1 4 杯。

1 2+1 4 =2 4 +1 4 =3 4 (杯) (4)答:一共喝纯牛奶3 4杯,水1 4 杯。 1.阅读与理解。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互相交流。 (2)集体反馈,并填写在教材上。 2.分析与解答。 (1)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问题。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牛奶兑水的过程。 问:你们能画图表示这一过程吗? ①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 ②指名上台投影展示画图作品。 问:把12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学生结合图,不难看出是) 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把转化成。 ③解决问题。 师: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中的问题。 a.学生独立完成。 b.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怎样检验?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利用了什么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借助画图找准标准量“1”,在画图分析中,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从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101页第9*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适时补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课堂实录 一、介绍物候学和竺可桢。 【设计意图:讲解物候学的知识,补充竺可桢的资料,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1.物候学。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利用物候现象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作者介绍。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

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分析层次,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2.明确词义。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指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色美丽动人。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找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部分。 【设计意图:了解物候学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明确: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且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小学四年级英语pep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教案

Unit One My classroom 第五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Let’s… 和Let me…及其表示赞同的回答:Good idea.和All right.学习词组clean the classroom, clean the desks and chairs, clean the window, clean the board. 教学难点:区分和正确使用Let’s…与Let me… clean在本课中具有两种含义,教师要在学生不理解时进行解释。 单词job的发音有些难,特别是字母j的发音。 教具准备: 1.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 1 Let’s talk/B]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3.教师自画的图片(图片可表示出本课所学的词组)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 / Revision) 1.复习本单元A部分Let’s do的内容,让学生听指令做动作。教师也可把这一练习改为Simon says的游戏。如果听到教师说Simon says: Open the door.学生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果教师的指令中没有说Simon says,学生则不必做出相应的动作,而应保持原来的姿势不动。 2.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说一说P4页和P5页黄颜色部分的标题都是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熟悉Let’s...这一句

型。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用学过的词组clean the window导出新词组。教师先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clean the window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说出中文意思。然后分别出示卡片并贴到黑板上:clean the classroom, clean the desks and chairs, clean the board,让学生认读词组,并启发学生说出中文。 2.教师创设情景,呈现新知。教师出示人物面具,让学生使用This is…介绍这些人物:Wu Yifan, Sarah, Amy, Zhang Peng, John, Mike, Chen Jie 和Miss White.教师创设情景:They are classmates. One day they are going to clean the classroom. Every one wants to do something . Now let’s look! What do they want to do? 3.师生共同观看教学课件2遍[Unit 1 Let’s talk/B]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Who says: Let’s clean the classroom? (Wu Yifan) Who says : Let’s clean the desks and chairs? (Zhang Peng) Sarah 和 Amy 同意他们提出的建议吗? 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呢?(Good idea. All right) 告诉学生在表示同意别人提出的建议时可用Good idea和All right来表示,让学生学说这两个句子。 Who want to clean the window. (Mike)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课时 练习课

第5单元面积 第5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对比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教学准备】 准备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块手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4×90 60×3 300×9 4×50 20×4 6×500 22×13 15×11 15×17 70×4 37×5 8×53 2、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由学生说明每个图形的含义,再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并规范书写格式。 4、先估算黑板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学生先估算黑板的面积,然后派两个代表到前面来测量长和宽。全体同学计算它的面积,再看一看,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相差多少,从而丰富自己估算的经验。 5、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手帕先估算面积,再测量它的边长,算

出自己手帕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清楚地知道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两个条件,求正方形面积只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二、探究新知 1、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解题,并口头分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读题并分析:从长方形中所剪下的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为张方形的边长。 指导学生在教材上画出要剪下的正方形,再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10=60(平方厘米) 6×6=36(平方厘米) 60-36=24(平方厘米) 答:剩下的部分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厘米。 三、对比练习 1、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读题,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求正方形面积需知道什么条件?边长与周长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题中给了正方形荷花池的周长,怎么求边长? 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64÷4=16(米) 16×16=256(平方米) 答:面积是256平方米。 2、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几个?

2019届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第1课时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 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 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称。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到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教师归纳方法。 3.小结。 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三、游戏:我说你画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实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1题。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出图形与特征的正确连线方法,教师适时给予评价。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4题。 要求学生观察各排图形排列的顺序,找出规律,接着画下去。 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课堂小结】

第五六课时教案

A d v a n c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M o d u l e4 Unit 1 Advertising Period 4 Grammar and usag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is the 5&6th period of Unit One. In this period we’ll deal with direct speech and reported speech. Objectives: 1.Help Ss understand how to use reported speech in statements, questions and imperative sentences. 2.Help Ss learn the way to change direct speech into reported speech in different tense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 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apply these rules into practice Teaching approaches: Teaching approaches is the key step for class teaching. Visual-scene teaching method, tasked-based method as well as the approaches of discussion and so on will be adop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is lesson . Emphasis will be put on Ss’ ability of speaking, expressing and brainstorming. Language is best learned through activities. I’ll introduce a rich variety of activities and approaches to meet different needs of the Ss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multimedia which is visual, operable to make my lesson vivid, interesting and effective.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5课时 练习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5课时练习课 李坑中心小学李忠华 东山小学李媚清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98~100页及相关习题)。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以及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重点难点】 认识小数并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巧。 【练习讲授】 1.口算练习。 4.6+ 5.4 0.6+0.8 0.3+0.4 0 .9-0.7 0.8-0.4 1-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2.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比0.5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0.9-0.5=0.4;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1.3=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

解答。 3.解决问题。 (1)食堂有65.4千克大米,后来又买28.2千克,现在一共有多少千克?吃了50.6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棉纺厂1月份产棉布21.9万米,比2月份少0.6万米,2月份比3月份多生产0.9万米,1月份和3月份共产棉布多少万米? 这两个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可进行相应的指导,再全班交流,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分析:第(1)小题一共有65.4+28.2=93.6(千克);还剩93.6-50.6=43(千克)。 第(2)小题3月份有21.9+0.6-0.9=21.6(万米),1月份和3月份共产棉布21.9+21.6=43.5(万米)。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98页第4题和第5题。 (1)组织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2)评讲时突出两个小数相减,且将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讲。另外,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时,先要将单位统一,再比较大小。 2.完成课第100页第9题。 (1)组织学生先看图,并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说一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2)此题比较活,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3.完成课本第100页第11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平时只走1.2千米,现在他走了0.3千米后又回家取了一本书,因此0.3千米是多走的,回去时又多走0.3千米,因此一共多走0.3+0.3=0.6(千米)。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 解决问题

第8单元总复习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解决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情境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教材有关蝴蝶与花的主题图。 (1)组织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 (2)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图中描述的内容,说说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 图中的素材比较丰富,除了蝴蝶和蜻蜓外,还有不同颜色的小花。只要学生提出问题有道理,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解决问题时,也可以先让学生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

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说。 二、练习讲授 1.完成课本第96页练习二十一的第7题和第8题。 师:(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式? 学生活动: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后,在解题。 2.完成课本第9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6题。 师:(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列式? 3.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7题。 第2小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8题。 5.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9题。 组织学生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6.完成课本第9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0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小英和小平分别可能套中的是哪两个圈? 三、课堂作业 1.台式电脑比笔记本电脑多几台? 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1-5的认识(1)教案 (优选.)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记、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分与合。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 1.认、读、写5以内各数,掌握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 2.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指导】 1.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按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苛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 2.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8课时: 1~5的认识………………………………………………………………1课时比大小……………………………………………………………………1课时第几………………………………………………………………………1课时分与合……………………………………………………………………1课时加法………………………………………………………………………1课时减法………………………………………………………………………1课时0……………………………………………………………………………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6页的内容及课后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要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奶奶的农家小院”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2.难点:1~5的写法。 【教学准备】

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教案

A Teaching Plan Unit 1My day Part B Lesson 5 Ⅰ、Teaching contents: (B) Let's learn Do a surver Ⅱ、Teaching Aims: 1、能听说读写动词短语clean my room 、go for a walk、go shopping、take a dancing class。 2、理解和掌握本课句型:I often/always/sometimes clean my room /...on Saturdays. Ⅲ、Teaching language key/difficult points: Key points:1、掌握四会动词短语,并能用句型I often/always/sometimes clean my room/... on Saturdays. 2、能运用often/always/sometimes 进行替换练习。 Difficult points: 能灵活运用所学及动词短语完成Do a survey。 Ⅳ、Teaching aids:图片、词卡、调查表 Ⅴ、Teaching produces: 一、Warm up 1、Greetins e.g T: Hello boys and girls. Ss: Hello teacher.

T: Nice to see you again! Ss: Nice to see you , too. T: How are you? Ss: I’m fine. Thank you. 2、师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I usually/often/sometimes...do homework/watch TV/have English class/read books...询问并表达自己的周末活动,同桌之间进行对话。 二、Presentation 1.引出课题 From last class we know Sarah is very busy on the weekend. Today we will know what does Sarah do on the weekend? Then let’s learn “Unit 1 My day----Part B”(T板书课题). 2.呈现新短语。 (1)T出示打扫房间、散步、购物、上舞蹈课的图片,分别问学生:“Do you often clean your room/go for a walk/go shopping/take a dancing class on the weekend?”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以此引出新短语,T板书这些动词短语。 (2)T带读词组 T: clean my room, clean my room__Let’s clean my room. 用同样的方法教读其他词组。 3.呈现新句型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页例5。 本节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会用四则运算解决一般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教材用租船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全面分析问题,不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 (二)核心能力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对比分析和总结提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渗透优化思想,提高应用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借助生活经验发现尽量租便宜的船更省钱,进行合理的假设。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尽量不空座位会更省钱,能说出调整方案的方法,感受优化思想。 3.通过回顾反思,能说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策略,能正确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掌握先假设,再调整的基本方法。 (五)学习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行合适的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六)实施资源 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超市有一种餐巾纸,有三包装和六包装两种,如下图:

9元12元 买哪种餐巾纸更划算?说说你的理由。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大家都想去划船,说到去划船,从数学的角度考虑,你觉得需要了解什么信息? 就像你们说的那样,我在租船的地方确实看到了这样的信息,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出示课件) 如果我们一共有32人,你觉得我们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问题? 看来,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问题探究 (1)梳理信息,理解题意 题中的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你能把它们有条理的整理出来吗? 学生自主整理后汇报。 追问:限乘是什么意思? 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如果信息较多,我们可以把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梳理,以便于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整理前的信息,这是整理后的信息,整理之后感觉怎么样? 突出整理后的信息更简洁,便于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信息较多的题目,通过整理前和整理后的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整理信息的必要性,进而全面理解题意,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2)探究方案,理解假设和调整的方法 结合信息,要解决怎么租船最省钱,你会先选哪种船呢?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