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分析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分析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分析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分析

摘要】结合临床中常见的不合理联合使用抗生素问题,进行分析,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临床中滥用抗生素所致的细菌耐药性和药源性损害,提高抗生素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象分析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linical common unreasonable combined use of antibiotic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strengthen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reduce the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abuse and drug resistance of bacteria of drug-induced damage,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Antibiotics Not reasonable use Phenomenon analysis 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当前在我国临床上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但是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不良反应、耐药性、治疗失败、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等,已经成为我们医疗领域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就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几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做一个浅析。

1 无指征性地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用药

比如临床上遇到发热病人,接诊医生会一边使用抗生素一边进行各种检查。而事实上对于发热病人最为重要的是要找到发热的原因,除非是已经确认其发热的同时伴有细菌感染,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生素治疗,否则会掩盖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难以检出病原体,从而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还有临床上经常遇到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接诊医生会使用多种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其实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几乎没有治疗作用,如果伴有细菌感染和继发性感染方可使用抗生素。其实以上情况在我国各地各级医疗机构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治疗中都极为普遍,这就是滥用抗生素的表现。

2 选用药物的品种和剂量不当而造成不良反应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1],现在临床上医生常见的首选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酶抑制剂联合使用,目的是后者能够保护前者不被水解,同时扩大其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殊不知这种联合只有在细菌培养后明确为霉菌或院内感染时方可使用,一般不宜作为初诊患者的首选,更不能作为预防用药;另外临床上医生有一种对待预防性用药使用剂量较小,对待重度感染患者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的习惯。其实每种药物都有其常用量,在使用较小剂量时期抗菌效果降低或者根本无效,还极易产生耐药现象。在使用剂量偏高时,其抗菌效果也许会有些许提高或者无提高,但是其毒性反应会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以上现象极易产生耐药和毒性反应。

3 治疗疗程以及给药次数和途径的不合理产生耐药性

临床中广泛使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同药物与细菌的接触时间密切相关,与峰浓度关系较小,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和24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60%的时间[2],就是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半衰期短,只有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来增强其疗效,而临床中经常出现为了避免麻烦,一次给予一日的注射剂量,造成抗菌疗程不足,不能充分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还极易引起耐药性;还有细菌感染的轻症患者完全可以进行口服给药治疗,给予那些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不需要进行静脉给药或者肌注给药。而对于重症细菌感染和全身性感染的患者,治疗初期就应该给予静脉给药,以达到快速起效,一般不采用局部

抗生素合理应用测试题及答案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测试题 科室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一、填空题:(共20分) 1、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应用抗菌药物和_______________预防用药,需充 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2、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Ⅱ类切口)的手术时,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 至_____小时。 3、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 通常针对_________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 抗菌药,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对于MRSA感染患者,首选____________ 抗感染,次选药物为替考拉宁、夫西地酸等。 二、单项选择题:(共40分) 1、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 A.头孢曲松 B.头孢氨苄 C.头孢哌酮 D.头孢呋辛 2、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 A. 是否存在感染 B. 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 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 以上都对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口服不吸收药物可以用于胃肠外感染的治疗 B.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根据PK/PD特点,等时分次给药 C. 所有青霉素类、头胞菌素类药物都对铜绿假单胞菌都有抗菌作用 D. 治疗哺乳期妇女感染,应考虑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分泌可能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4、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几小时?() A.24h B.48h C.72~96h D.96h 5、氟喹诺酮类药对厌氧菌均呈天然耐药性,但属例外的是:() A.氧氟沙星 B.左旋氧氟沙星 C.环丙沙星 D.诺氟沙星 6、男性,40岁,嗜酒,因胆囊炎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恰朋友来探望,小酌后有明显的恶心、呕吐、面 部潮红,头痛,血压降低,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药物有关:() A.四环素 B.氨苄西林 C.青霉素 D.头孢孟多 7、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摘要】宾川县是全国首批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之一。作者在对我县县、乡、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管时,发现定点医疗机构存在严重不恰当联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随之而出现菌群失调、耐药性等给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带来困难。同时,既损坏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出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采用现场抽查处方,针对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做了初步探讨,并就此提出了建议,为下一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抗生素;合理使用 抗生素已成为人们治疗细菌感染不可缺少的药物。随着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抗生素的品种日益增多,同时抗菌谱愈来愈广,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我县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对抗生素使用的指征不明确,存在不合理、不恰当的多种抗生素联用的现象。这既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同时也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许多新的棘手的问题,致使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及耐药性等成为临床上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重危害了参合患者的健康。现简要分析如下。 1 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县、乡、村(特别是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部分临床医

生在抗生素使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无适症或适应证不明确各种抗生素都有明确的适应症,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因而对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和一般病毒性感冒不应使用抗生素。 1.2 不熟悉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作用特点对抗生素使用的剂量、溶媒、给药间隔和给药途径等不了解,使药物不能发挥最佳治疗效果。例如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体内作用时间短,且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易降解,应该用0.9%的生理盐水溶媒,每4~6 h静脉滴注1次,而不应用10%的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1次/d,静脉滴注。 1.3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临床常见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如螺旋霉素、红霉素的联合应用,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混合同一输液瓶静脉滴注等,此类联合用药,轻则降低疗效,造成经济浪费,重则引发药源性疾病。另如阿米卡星与小若霉素的联合应用,不当不增加疗效,反而增加毒副作用。 1.4 试探性用药没有药敏试验报告或血象检查报告,医生仅根据不成熟的经验,而进行的撒网式用药,这种情形增加了用药种类和用药量,但却缺乏针对性,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1.5 经济因素的影响少数医生或患者偏信推销商及广告的夸大宣传,甚至某些医生在回扣提成的诱惑下,忽视了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忽视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患者开大方造成药物的浪费。某些医疗单位人为地规定一线药或二线药,不论何种感染先用便宜的常用药,或者患者片面认为价格昂贵的新药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对策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4-08-18T11:32:08.4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白莉查[导读] 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相应的措施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情况,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白莉查 (宿迁市人民医院 223800) 【摘要】目的探索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份到2013年12月份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200份,参照药品说明书、临床药理学知识及文献资料等查找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主要原因是用药指征不明确、疗程过长、剂量偏大、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等,通过措施干预,不合理用药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结论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相应的措施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情况,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370-02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1]:“合理用药是指药物正确无误,用药指征适宜,疗效、安全性、使用、价格对病人适宜,剂量、用法、疗程妥当,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证、不良反应等),药品调配及提供药品信息无误,病人能遵嘱用药,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由于国内医疗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临床上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期减少医疗纠纷。我院针对存在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3年6月份至2013年12月份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00份,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65例,患者年龄为14-65岁,患者年龄为(30+--5.8)岁。根据药品说明书、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及卫生部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不合理抗生素处方的用法、用量、配伍、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系统分类和统计分析。 2.结果 据调查发现我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200份处方中,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的患者共有68例,临床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率为35%。其中给药方式不当21例,剂量使用不当15例,药物选择不当8例,更换抗生素不合理9例,联合用药不当3例,无病原菌学检查或滞后3例,评估不及时或者无评估5例,外科手术期用药不合理1例,其他3例。见表1。 表1 我院抗菌药物临床用药不合理成因调查结果(n/%) 3.讨论 3.1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因 3.1.1医生因素①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抗生素的适应证、半衰期、药理作用和禁忌证、配伍等不熟悉,导致用法、用量、给药方案、联合用药和配伍不规范、重复用药等。在未进行病原体鉴别和药敏测定的情况下,仅凭临床经验主观臆断性用药,效果不理想又频繁换药,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继发二重感染等,更有甚者造成耐药菌株出现[2,3]。无指征或指征不明确应用抗生素,几乎发热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治疗。②药师在配药审方时未严格审核,未及时反馈和指导不规范的处方。 3.1.2 药物因素随着社会发展新药不断问世,可能产生新的代谢产物,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药物失效。联合应用抗生素是为了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产生,因此不合理的联合应用抗生素危害很大,临床医生应慎重使用[4]。有些抗生素联合应用所造成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逆的,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庆大霉素与丁胺卡那霉素联用,可增加其肾毒性及耳毒性。还有如青霉素与氨苄西林联合使用不增加抗菌作用,并未提高抗菌疗效;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使用,不仅起不到提高疗效作用,反而阻碍庆大霉素的杀菌效果[5,6]。 3.1.3 患者因素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患者对同种药物用于同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会有差异,因为个体对药物耐受是不同的。因此,临床抗生素应用不能千篇一律、经验化用药,要有科学的用药依据。 3.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策 3.2.1 加强监管制度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础上,建立抗生素应用机制,同时院内要强化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能,加强领导、监管和有组织地落实扰菌药物合理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实施分级应用抗生素制度,即二线抗菌药物使用时,需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医生批准,而三线抗菌药物使用时,需经副主任医师以上资格医生批准后方可应用[5]。 3.2.2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应用原则抗生素应用原则就是选择恰当的时机、符合适应证的病人、正确合理的抗生素方案。重视病原学诊断和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经验性用药,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出现,如临床常见的一些病毒性感染或不明发热、感冒,不能在未做细菌培养的情况下,凭经验使用抗生素等。 参考文献 [1]毛万岳,马存萍,王建军临床药师在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151. [2] 陈丽娟,管秀玲我院2007年住院患者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9,15(2):120-121. [3] 张永信援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中华儿科杂志,2002,53(8):5-7.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李金勤,程艳清,马跃军(包头市第三医院,包头市 014040) 摘要目的:了解抗生素的基本原理,掌握适应征,使抗生素发挥应有的良好作用。方法:分析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与结论:目前,抗生素在使用中存在着滥用抗生素现象,无根据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许多药源性疾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使用 目前,抗生素在使用中存在着滥用抗生素现象,无根据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许多药源性疾病,不合理使用状况有以下几种: 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如青霉素与大环内酯类合用都是常见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属大环内酯类抑菌剂。目前认为不宜将杀菌剂与抑菌剂联用,以避免抑菌药抑制细菌活性,杀菌药不能很好地发挥杀菌作用。当头孢唑啉与螺旋霉素联用时,螺旋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而头孢唑啉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迅速的杀灭作用。从抗菌谱上看,只有头孢唑啉一种即可,如加螺旋霉素则由于其快速抑菌作用而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其泡浆不增大,胞壁的合成自溶现象也不发生。从而使头孢唑啉的快速杀菌效能受到明显抑制。 酸碱度不适宜配伍,如青霉素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滴,青霉素水溶液在pH6.5时较稳定,高于8或低于5时水解加速极易不解失效,葡萄糖溶的PH一般低于5.0,所以二者配伍是不妥的,青霉素与维生素C配伍使用,维生素C是较强的还原剂,有较强的酸性可使青霉素迅速失效。 同类药物或作用相似的药物作用。如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联用。一天内使用多种抗菌物,如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先锋霉素,这些抗生素联合作用增加,副作用同时也增加。 抗生素联合使用的现象往往造成抗生素的严重浪费及导致大量的副作用产生,使人体遭受更大的危害。 随着世界医疗事业的发展,制药工业的新的进展,为临床提供了较多新的药物,这对医疗质量提高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诸如耐药性、副作用、相关作用、药物配伍不尽合理也必然存在。 使用抗菌药物有要针对性,目前使用多种药物的情况较为多见,目前临床使用单一抗生素者较少见,同时使用抗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较多见。国家也下发有关规定严禁滥用抗生素,使病人在医疗中有很好的知情权,发生滥用抗生素的主要原因没有很好掌握抗生素的基本作用原理,对致病明确,或病情较严重来不及等待检验结果,不免偏漏及考虑混合感染而用两种不同抗菌谱的药物,等例子广泛存在。 1 在选用使用抗生素时应掌握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1 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痢疾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1.2 对细菌严重感染者,有条件尽早采集标本鉴别致病菌种,根据细菌培养鉴别菌种,尽早分离出病原菌,加药敏试验,再根据结果选择和调整抗生素。 1.3 有针对性的选用尽可能少的抗生素,对一菌种感染应选用此种敏感甚止有特效窄谱抗生素,对混合细菌感染应根据其菌种选用广谱抗生素或选用对种细菌有效的肉种抗生素。避免使用多种抗生素,而致使机体“菌群失调”。从而降低免疫功能而引起的二重感染。 1.4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尽可能病原学诊断,再根据病情,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再使用抗生素。除耳、鼻喉科,皮肤科的专科需要外,应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易产生过敏或耐药菌株不易于这些抗生素的日后全身使用。 1.5 严格控制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措施,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用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1.6 使用抗生素应掌握适应症,慎重使用复方制剂,目前以商品名命名的复方制剂较多,作为医师必须尽可能的了解其组成,避免不了解而重复使用。 2 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原则基础上掌握抗生素联合的基本原则 2.1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一般限于2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2.2 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或难治感染。 2.3 较短期使用抗生素,细菌有产生的耐药性的可能性。 2.4 联合使用抗生素时,个别毒性较强的用量可以减少,而毒性反应用。 3 以下的为不易联合使用的抗生素 3.1 为了即治球菌,又治杆菌,将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合用,青霉素钠(钾)为β-内酰胺苄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氨苄青霉素为广谱半合成青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这种合用,论上认为同时治疗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杆菌,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27T10:59:38.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秦艳[导读]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秦艳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古交矿区总医院 030200)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2-0056-02 随着医药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新药的不断上市,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武器,但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仍然十分普遍,尤其是抗菌药物的滥用,造成了药品资源的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增多,阻碍了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诸多原因也存在着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分析如下。 1 抗生素使用途径不合理 从抗生素使用途径来看绝大多数是静脉滴注给药方式,而口服给药者所占比例很小,只有 11.72%,这不符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 忽视病原学检查 有的医生使用抗菌药物不做病原学检查,包括血、大小便、痰等各种体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仅凭传统经验使用。所以会造成所选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不相适应,致使药物疗效差,甚至会发生双重感染。 3抗生素使用率过高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抗生素使用率必须控制在50%以下,而WHO要求的抗生素使用率必须低于 30%,抗生素平均使用率高达 71.11%,远远超过了国家的控制限度。 4抗菌药物用药的级别过高和价格昂贵 由于新剂型、高效、广谱抗菌药物不断增多,个别医生片面追求抗菌药物的高档化,来提高疗效及治愈率。在医生使用第三、四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和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很多。这些抗菌药物不仅级别高而且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医疗费用上的负担。 5围手术期预防用抗生素时间过长 此次调查围手术期术前预防用药时间过长者33例,占使用抗生素病历总数的25.78%,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过长者48例,占使用抗生素病历总数的37.5%,只要在手术开始至缝合完毕这段时间人体的抗生素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就可抵御术后可能因细菌引起的感染,而且根据有关报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品种越多+ 用药时间越长+术后的感染率越高,因此为增强药物预防的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防止二重感染,应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并且应以加强无菌操作作为预防感染的最重要的手段。 6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合理使用 在肝、肾功能减退或受损时,抗菌药物代谢、清除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即可在体内蓄积引起毒性反应。因此,治疗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感染时,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并需要调整给药方案;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处于退化状态,某些生理性改变可引起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变化,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常同时患几种疾病,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因此,应用抗菌药物时剂量应偏小,一般给予中、青年人用量的1/3、l/4,用药时间也应控制,尽量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应用毒性低的B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既要考虑对母体的影响,也要考虑对胎儿或乳儿的影响。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问题已经引起普遍关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执行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建立并完善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机制,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使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真正落到实处。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应根据临床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及药物抗菌谱、药物敏感性、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全面考虑,选择有效药物;根据临床实际选用规律,应先用首选药物,当首选药物不能使用时,可选用备用药物;对于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危等需要抢救病例,无法及时获得微生物学诊断依据时,允许应用强效广谱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对病毒性感染无效;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除非病情危重并怀疑有感染存在,可选用抗菌药物外,一般不可轻易应用抗菌药物,以免掩盖病症,贻误诊断;多种抗菌药物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同类抗菌药物不宜同时使用;要考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加大力度。下面提出几点建议:(1) 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加强临床药学指导,药师应走出药房,深入临床,同临床医生合作查房,配合临床医生制定适合病人个体的给药方案,避免浪费,同时控制二重感染的发生;(2)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应推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建立主要病原菌谱和耐药菌株,定期公布制度,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化,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3) 定期举办有关抗菌药物系列的知识讲座,使广大医务人员不断更新有关抗菌药物的知识,减少习惯性用药和经验用药,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参考文献 [l]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 [3]杜青云,张铭穷,黄纯等.抗生素滥用与医院感染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6):330.

抗生素的合理用药

青霉素类抗生素 本类药物可分为:(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3)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阳性菌外,还包括:①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②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一、适应证 1. 青霉素: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青霉素尚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或手术时,预防心内膜炎发生。 普鲁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基本相同,供肌注,对敏感细菌的有效浓度可持续24小时。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苄星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本药为长效制剂,肌注120万单位后血中低浓度可维持4周。本药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本药亦可用于治疗梅毒。 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差,适用于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2.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本类药物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对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耐药。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者除外)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单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3.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的抗菌谱较青霉素为广,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亦具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本类药物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谱较氨苄西林为广,抗菌作用也增强。除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本类药物均可为细菌产生的青霉素酶水解失活。 二、注意事项 1.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并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2.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并立即给病人注射肾上腺素,并给予吸氧、应用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 3.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此反应易出现于老年和肾功能减退患者。 4.青霉素不用于鞘内注射。 5.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

(可修改)抗生素使用整改报告.doc

关于贵定县人民医院外二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整改报告 通过此次点评发现,在书写病历中,手术切口为Ⅲ类切口,标记为Ⅰ类切口,出现此类错误原因为管床医生对切口分类不熟悉,或书写病历不认真,在以后书写病历中,积极改善病历书写规范,保证病历质量。因此患者为污染切口手术,病程记录中抗生素使用说明不具体,欠详细,故评判为超时间使用抗生素,在日后临床操作及书写病历中,将如实记录清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制订了以下整改措施: 1、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做到品种结构合理。我院原有抗菌药物50余种,种类较多,删减困难较大。经院长办公会多次遴选,最后保留了疗效好、价格适中,不良反应少,临床常用的35种抗菌药物供临床应用。 2、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适应症、抗菌谱,参考国家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权限并认真执行。 3、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对门诊处方和病区医嘱单进行点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医务科予以通报,督促整改。对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前十位抗菌药物进行公示。

4、努力规范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科室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抗菌药物。各科主任认真贯彻落实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使用抗菌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疗程适当。逐步杜绝长期用药、无适应症用药、联合用药的不良习惯。本科室将加大管理措施,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奖惩力度。我们给各科室制定药品使用比例,降低药品费用,限制抗菌药物用量,对超比例的科室严格处罚,加大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责任人的处理和惩罚力度。科室医务人员加强学习,持续改进。持续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以便根据上述特点,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小时,最迟不超过48小时。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外二科 2016/09/01

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分析

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用药品种不断增多,面对繁多的药物,临床医师在选择药物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全球每年约有近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疾病本身。其中,用药品种最多、最不合理的首推抗生素,特别在基层医院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由此可见,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分析 药品是一类特殊商品,在防病治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基层医疗单位要提高医疗质量,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防止药物源性疾病,避免重开药、滥用药,积极开展合理用药。笔者就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及对策作一分析,寻求改善和治理方法,以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的发生,供临床用药参考。

1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1.1 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1.1.1 试验性治疗和无规律性用药选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抗生素。在临床中部分医师对病因不明、不能确诊的病人,根据临床经验而非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试验性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或忽视药物动力学特征,随意缩短或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或次数,致使抗生素达不到有效的血液浓度或是药物剂量增大,这样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 1.1.2 不熟悉抗生素药理特点有些医师不清楚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盲目使用抗菌药。主要表现在:能用杀菌药却选用抑菌药,能用窄谱药却选用广谱药,能用短效剂却选用长效剂等,殊不知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有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使药物毒副作用大增,危及健康。 1.1.3 不合理联合用药或配伍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从而有效的控制感染。但在临床中,有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如青霉素与四环素合用;青霉素与磺胺类联用;同类抗生素同时使用,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甚至出现抗生素三联使用的现象,导致药物毒副作用增加及菌群失调,使临床治疗更加困难。 1.1.4 缺乏针对性,盲目使用抗生素部分医生不能根据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无法做到“对症下药”。对不

抗生素及激素合理使用制度

抗生素及激素合理使用制度 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尽量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药群失调,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三、对于感染特别严重者,可选按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四、(一)、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选用抗生素及酌情调整给药方案。 (二)、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 1、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2、对无感染迹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者,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一、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 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带菌者,如果不能使用磺胺类药物,可考虑应用抗生素。 4、外科手术的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手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或疑为受细菌污染的手 术。患者身体衰弱及免疫低下且对院内感染易感者,手术前可预防用。 (三)、已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四)、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可适当选用相 应抗生素,若作出细菌培养结果来,再按药敏指导用药。

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产 生,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尤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宜使用。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等。 六、联合使用抗菌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 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特别是起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指征是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及需长期用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的情况。一般以二联为宜,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宜联合应用。 七、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静脉滴注时,抗生素之间,抗生素和激素, 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之间,均可发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 八、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科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类型。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实行限制性使 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九、一般感染时,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或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停药,对于急性感染采 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用药后72小时临床疗效不显著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其它敏感药物。 十、预防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在使用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试验。氨基糖甙类除非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行皮内试验。 十一、严格把握激素使用的适应症,杜绝滥用激素类药物,使用时本着总量不大、时间不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许永舒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许永舒 发表时间:2018-03-16T14:01:19.9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作者:许永舒[导读] 引起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原因的非常多,针对性提出干预对策,更利于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 (兴文县人民医院四川泸州 644400) 【摘要】目的:对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提出有效干预对策。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抗生素处方1245份,根据相关标准分析其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327份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用药时间不合理(67.72%),超剂量用药(8.87%),药物拮抗(8.26%)。结论:引起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原因的非常多,针对性提出干预对策,更利于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干预对策【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091-02 抗生素是一种临床用于感染性疾病治疗最有效的药物。通过抗生素的临床用药,可较好的实现对治愈率的有效提升。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量增加的影响下,市面上的抗生素药物品种和销售量呈现为飞速增长,这导致临床也纷纷大量使用抗生素,并导致抗生素成为了医院耗费最多、用量最大、销售金额最高的治疗药物,同时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抗生素滥用问题。由于抗生素的大范围使用,不仅导致患者的治疗负担增加,同时也严重影响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甚至还导致一系列的药物联合使用以及耐药性增加等问题。为此,明确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情况,对更好的实现抗生素的合理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我院抗生素用药处方,对其不合理用药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明确有效干预措施。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处方系统中随机选取3000份,其中1245份使用抗生素,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以及耳鼻喉科等多个临床科室。 1.2 方法 按照我院所指定的相关药理学管理标准,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其相关信息做出统计,包括患者个人信息,治疗处方,针对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对其抗生素名称、配伍情况、用药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总结。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整理分析。 2.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1245份抗生素处方进行分析,其中327份发现不合理用药,占26.27%。根据不合理处方分析,其中排名前三的不合理用药分别为:用药时间不合理(67.72%),超剂量用药(8.87%),药物拮抗(8.26%)。见表1。 3.讨论 3.1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 根据本研究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情况来看,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用药时间、超剂量、药物拮抗,这三大因素占据了主导,占不合理用药的86.85%。但就不合理用药总体情况来说,导致其不合理用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原因:(1)医师因素:缺乏对抗生素合理用药的意识,更多地关注用药效果或者经济效益;缺乏抗生素相关知识,主观认为抗生素使用时间长、剂量大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或者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无法充分把握药物剂量、种类的正确使用方法,导致重复用药或者不良反应[1]。(2)药师因素:由于缺乏抗生素相关知识,或者知识结构不全面,未加强对药源性疾病、不良反应的有效监测,或者监测力度不够,引发个一系列不良反应无从知晓;未针对患者的疾病和药物,对其进行抗生素使用方法和性能等的解释;并未严格按照处方审核标准把控处方质量,导致配伍不合理等问题。(3)患者因素:由于缺乏抗生素相关知识,不按照医师要求执行,或者过于倾向于抗生素治疗,要求医生给予抗生素治疗。 3.2 抗生素合理用药干预对策 (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组织医师、药师进行抗生素相关知识的集中培训学习,提高抗生素合理用药意识,帮助广大医师、药师充分掌握抗生素的相关知识,明确具体使用方法、用药相关注意事项等。在院内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抗生素用药知识讲座,并进行抗生素用药知识宣传资料的编写和发放,在院内形成良好的合理用药氛围。充分发挥药师作用,在保证其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处方的严格审核,及时发展处方中不合理抗生素用药情况,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落实“预防为主,防重并治”的原则,促使临床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的提升。(2)建立抗生素使用规范和制度:结合抗生素的具体使用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制定抗生素使用规范和操作制度,要求临床抗生素给药必须经过严格的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提高用药科学性。针对病情还未完全明确的患者,以及在接受放化疗治疗的患者,必须尽量减少或者避免抗生素的使用[2]。此外,医院还应当针对抗生素用药操作流程做出明确规定,各个环节均由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并将抗生素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与医生、药师的工资挂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给予相应的惩罚,以此促使抗生素合理用药氛围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抗生素乱用、滥用的问题。(3)制定个体用药方案:在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时,除了严格落实上述要求之外,还应当对患者的各方面进行了解,包括患者的体质、年龄、感染严重程度、肝肾功能等各方面,再结合患者的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和药物价格等,做出综合考量后,提出正确合理的用药方案。

抗生素合理应用讲课讲稿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

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2)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为一静止期的快效杀菌剂。由于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各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4。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发表时间:2016-01-13T10:56:41.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作者:周小平 [导读] 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抗生素属于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种有效药物,不仅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周小平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 2266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及措施。方法:选取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临床处方共1300张。依据相关资料寻找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用药指征不明确300张;疗程过长或过短410张;剂量偏大270张;用法不当140张;药物联用不当180张。经适当干预后,我院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得到了改善。结论:采用合理措施干预抗生素的应用,能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抗生素;原因;干预措施 抗生素属于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种有效药物,不仅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医疗水平,但随着抗生素类型的不断增多,临床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不仅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一定伤害,同时还会带来药物联用问题,因此,临床上必须重视抗生素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对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的2300张临床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临床处方共1300张。其中,男性患者780张,女性患者520张,年龄10-82岁,平均年龄 (42.37±7.49)岁。 1.2 方法 依据药品说明书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等,对我院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情况进行系统分类及统计分析,主要分析用法、用量、配伍及合并用药等方面的情况。 2 结果 所有处方中,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主要包括:用药指征不明确的处方共300张;疗程过长或过短的处方共410张;剂量偏大的处方共270张,用法不当的处方共140张,药物联用不当的处方共180张。经适当干预后,我院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3 讨论 随着医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它已经逐渐成为预防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种主要药物。但是,在抗生素种类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日益严重,影响了抗生素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对我院部分临床处方进行统计,现分析其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因及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3.1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因 3.1.1 临床医师的因素 临床医师对应用抗生素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不熟悉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药理作用、禁忌症及配伍等,从而导致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及配伍等方面使用不合理[1]。部分临床医师在没有进行病原体鉴别及药敏测定的情况下,任意使用抗生素,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二重感染,严重时造成患者出现耐药菌株。此外,药师在配药审方时,没有进行严格审核,也没有对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药方进行及时纠正 [2]。 3.1.2 药物的因素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药也在不断产生,这就可能使患者产生新的代谢产物,进而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用药失效。联合应用抗生素主要是为了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延缓患者耐药性产生,因此,联合应用抗生素不合理就有可能造成极大地危害,临床医师应慎重联合应用抗生素。有的抗生素联合应用后,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不良反应,进而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造成巨大影响。比如,庆大霉素与丁胺卡那霉素联合使用时,会增加肾毒性及耳毒性;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联合使用时,不会增加药物的抗菌效果;青霉素和庆大霉素联合使用时,对庆大霉素的杀菌效果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影响临床治疗效果[3]。 3.1.3 患者的因素 由于每一位患者的体质不尽相同,其耐药性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同患者对同种药物治疗同种疾病的反应是不相同的,其疗效也会产生一定差异。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抗生素时,不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妄下结论,应依据科学的检验结果进行用药。 3.2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措施 3.2.1 加强临床监管制度 医院应该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为指导,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抗生素使用制度。与此同时,医院应增强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严格落实并监督抗生素药物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医院可以采用分级应用抗生素制度,即使用二线抗生素药物时,需经过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医生批准后,才可以使用,而使用三线抗生素药物时,需经过副主任医师以上资格的医生批准以后,才可以使用。 3.2.2 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选择合适的使用时机、符合适应证的患者以及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案[5]。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时,应该以患者的病原学诊断及药敏测定为依据,严禁医师依据主管经验使用抗生素药物,降低非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情况的发生。比如,临床上常常出现的病毒性感染或者是不明原因的发热及感冒等疾病,在没有做过细菌培养的情况下,临床医师不能随意使用抗生素药物。 3.2.3 提升临床医师及药师的专业素质 医院应对医生及药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提升医生及药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及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临床医师及药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配合度,以便及时发现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6]。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抗生素的相关药动学及其药效学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