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

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
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 【关键词】心肺脑 【摘要】心肺脑复苏(CPCR)护理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急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明确护士在心肺脑复苏中的角色,及时了解心肺脑复苏的新动态,帮助护士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 心肺脑复苏(CPCR)护理是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一项护理急救措施。成人的生存链体现在4个“早期”即(1)早期识别、求救;(2)早期CPCR;(3)早期电除颤;(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1]。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环的削弱或缺失都会带来生存机会的丧失。护士在CPCR的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医护配合默契、操作正确熟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进行CPCR,提高CPCR 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2]。近年来对CPCR的护理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现综述如下。 1 判断宜简而快,心前区扣击宜慎

对于心跳骤停后能否迅速进行复苏术和复苏成功,取决于护士(目击者)能否快速、正确地作出判断。目前判断的依据以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为准[3]。方法可通过摇动其双肩或大声呼唤来判断有无反应,如患者意识不清、呼吸及颈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进行复苏术,决不能等其他检查和症状出现或离开患者去呼叫医生、取抢救器材。心前区扣击可使部分患者的心律复转,但这种方法只能由经过训练的人员实施。叩击一次不成功,应立即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2 正确选用几种人工通气的方法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由于人们对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而有所顾忌[4],所以目前正在逐步推广使用口咽吹气管[5]。将“S”型口咽吹气管从患者舌上方压入后做180°翻转,放置于中央位置,直至通气管前端开口面对声门。同时可防止牙唇部紧闭阻塞呼吸道,又可直接接面罩给氧或接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如为院内猝死患者应及早行气管插管连接气囊加压给氧或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2000年心肺复苏指南》指出:无论成人单人或双人CPCR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均为15∶2 [6]。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比例远优于5∶1,而且得到了国际性的认可。 3 主张增加胸外心脏挤压的幅度和频率在人工呼吸约5s后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根据胸泵学说或心脏泵学说均已证明

心肺脑复苏抢救常规

心肺脑复苏抢救常规 【概述】 心跳呼吸骤停属最危重的临床疾病状态,必须分秒必争进行 抢救,采用急救手段恢复已中断的呼吸循环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CPR最早始于1958年,1960年将其标准化并广泛用于临床,最新的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于2010年重新修订。新指南对复苏程 序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 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 【诊断】 一、病因 儿童呼吸心跳骤停多由于气道阻塞和缺氧,先引起呼吸骤停,继而心搏骤停,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疾病,由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的窒息成为小儿呼吸心跳骤停的主要直接因素。儿童呼吸心跳骤停的病因如下: 1.呼吸系统疾病:上气道阻塞(异物、反流、喉痉孪、喉水肿等)、下气道疾病(继发于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的疾病)。2.感染:败血症、脑膜炎。 3.中毒与药物过敏:麻醉性抑制剂、镇静剂、抗心律不齐药中毒、青霉素过敏。.

4.循环系统疾病:休克、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律紊乱。 5.婴儿猝死综合征。 6.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脑外伤、颅内感染、颅内出血、颅内肿瘤、脑疝等。 7.创伤和意外:窒息、溺水。 8.代谢性疾病:酸碱和电解质紊乱。 二、临床表现 呼吸心跳骤停常有如下临床表现: 1.突然出现昏迷,部分患儿有一过性抽搐。 2.瞳孔散大。 3.大动脉搏动消失。 4.心音消失及心动过缓。 5.呼吸停止或严重呼吸困难。 6.心电图显示等电线或极缓慢心律。 如能早期掌握心跳骤停前的先兆,及时判断并尽早实施心肺复苏术常可提高患儿存活率,临床上迅速而准确的诊断依据是: 1.突然出现昏迷。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 与成人相比,小儿心搏骤停很少原发于心脏疾病,而多

外科学总论重难点

外科学总论重难点 第一章外科学概述 (一)本章重点 外科学的概念,外科疾病的范畴,外科学与基础学科和其他临床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本章难点 外科岗位对外科医师的要求。 (三)本章考点 外科疾病的范畴 第二章无菌术和手术的基本操作 (一)本章重点 无菌术概念、组成、方法和临床应用;手术人员的准备;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手术中的无菌原则。 (二)本章难点 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和铺无菌巾单,切开、分离、止血、打结、缝合等手术的基本操作。 (三)本章考点 无菌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衡 (一)本章重点 脱水、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的概念、类型、表现、诊断与处理。 (二)本章难点 脱水、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本章考点 1.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2.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诊断与治疗。 3.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表现、诊断和治疗。 第四章输血 (一)本章重点 输血适应症、并发症、注意事项。 (二)本章难点 1.成分输血的类型及适应症 2.自体输血的类型及输血方法。 (三)本章考点 输血的适应症、注意事项、并发症及防治。 第五章外科休克 (一)本章重点 1.休克的诊断、监测、治疗原则和方法。 2.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本章难点 1.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2.休克的病理生理。 (三)本章考点

1. 休克的分类、诊断、监测、治疗。 2.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第六章MODS (一)本章重点 1. MODS的概念、诊断及预防。 2. ARF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二)本章难点 1.MODS发病基础与机制。 2.ARF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三)本章考点 1. MODS的概念、诊断及预防。 2. ARF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第七章麻醉 (一)本章重点 1. 麻醉前准备。 2. 局部麻醉的类型、方法、适应症和使用的局麻药物。 3. 局麻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原因、诊断、防治方法。 4. 椎管内麻醉的类型、方法、适应症、药物、并发症及防治。(二)本章难点 1.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和生理。 2.局麻药物的类型及性能、特点。 (三)本章考点 1. 局部麻醉的方法与适应症。 2. 椎管内麻醉的类型、方法、适应症、药物、并发症及防治。 第八章复苏 (一)本章重点 1. 呼吸心跳骤停的判断及初级复苏方法。 2. 后期复苏和复苏后处理的措施。 (二)本章难点 1.呼吸心跳骤停的初期复苏措施。 2.脑复苏的重点及措施。 (三)本章考点 1. 心肺脑复苏的诊断及急救、治疗方法。 2. 呼吸心跳骤停的初期复苏的操作方法。 第九章围术期处理 (一)本章重点 1. 手术前一般准备和手术后处理。 2. 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3. 手术后不适的判断和处理。 4. 手术后伤口的换药和拆线方法。 (二)本章难点 1.手术前的特殊准备。 2.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三)本章考点

外科护理学图文讲义-复苏

复苏 五、复苏﹡ 1.概述 (1)定义 (2)心跳呼吸骤停的类型 (3)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 2.心肺脑复苏 (1)初期复苏 (2)二期复苏 (3)脑复苏及复苏后处理 一、概述 (一)定义 广义——任何为抢救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如对心跳骤停、严重心律失常、呼吸停止、窒息、休克、高热、中毒、严重创伤等的救治。 狭义——是指病人心跳呼吸突然停止时所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即心肺复苏(CPR)。 (二)心跳、呼吸骤停的类型 1.心搏停顿ECG呈一平线或偶见心房P波。 2.心室纤颤ECG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在心搏停止早期最常见,约占80%。 3.心-电机械分离ECG上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 (三)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 1.判断有无意识 可轻拍病人肩部并在两侧耳边大声呼喊,如病人无反应,则可判断无意识。

2.判断循环、呼吸障碍 触摸颈动脉搏动,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置于患者气管正中旁开2~3cm,触摸颈动脉搏动时间<10秒。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胸廓起伏,简单判断有无呼吸。 3.呼救 院内抢救时,呼叫更多的医生、护士,准备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院外拨打120,说明地点、事件、伤员情况。 二、心肺脑复苏 (一)初期复苏 1.人工循环(circulation,C) 病人仰卧在硬板上,护士立于病人一侧,将一手掌根部放在病人胸骨下段(双乳头与前正中线交界处),

另一只手掌根部压在前一手背上,两臂伸直,以上身的体重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5cm。反复按压,每分钟至少100次。每一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但手掌始终不离开按压部位。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2.气道开放(airway,A) 舌根后坠和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的原因。 若无颈部损伤,用仰头抬颏法打开气道;若有颈部损伤,用双手托颌法。 3.人工呼吸(breathing,B) 口对口人工呼吸——最简单、有效。 病人仰卧,护士一手托其下颌使头后仰,张开下唇,另一手捏鼻孔,护士吸气后对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然后放开鼻孔,待胸廓回缩呼气。 4.注意事项 (1)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即心脏按压30次,吹气2次。 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分钟)后,进行检查和评价,如仍无循环体征,立即重新进行CPR。 (2)每2分钟更换按压者并积极准备二期复苏。 (3)心脏按压避免用力过大引起肋骨骨折。 (4)对小儿心肺复苏,心脏按压用单手掌根按压胸骨中段,每次下压2~3cm; 对新生儿,双手环抱胸廓,两拇指按压胸骨中点,下压1~2cm,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心肺脑复苏的阶段和步骤

心肺脑复苏的阶段和步骤 2011年麻醉学-危重病考点指导:2011年麻醉学-危重病考点指导:心肺脑复苏的阶段和步骤 CPCR分为三个阶段:①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 ②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③长期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 生存链的概念:①早期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②早期基础生命支持;③早期除颤;④早期进一步生命支持。 (1)基本生命支持:BLS一般指现场徒手实施呼吸支持和循环支持,包括ABC三个步骤,即:A:Airway Control维持呼吸道通畅;B:Breathing Support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C:Circulation sLlpport or Cardiac Compression胸外心脏按压。 A:维持呼吸道通畅 采用抬颏法或托下颌法使头后仰、使下颌骨向前上、张嘴。采用

指抠、胸腹部推压法、击背法或胸部推压法清除气道异物。 B:人工呼吸(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通气) 在给予人工呼吸前,用5~10秒(不超过10秒)检查其是否存在正常呼吸。无呼吸时,首先2次人工通气后,立即实施胸外按压。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所有人工呼吸均应持续吹气1秒,每次吹入气量不要过大但须使胸廓起伏。 C: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①患者头、胸处于同水平,最好躺在坚硬平面上。②按压位置: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③下压3.5~4.5厘米,按压时手指不得压在胸壁上,以免引起肋骨骨折。上抬时手不离胸,以免移位,垂直按压,以免压力分散。④心脏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允许胸壁充分弹性复位,保证按压的连续性,中断按压时间不得超过1秒;⑤除新生儿外,对所有年龄段患者给予的按压通气比为30:2;⑥胸外心脏按压不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⑦心跳检查应在实施5个周期CPR(约2分钟)后进行。 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标志为:①可扪及大动脉搏动;②发绀减轻或消失,皮肤转为红润;③有时可测得血压;④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

外科学考试简答题超级大汇总-重点版

外科学简答题 题目所属篇所属章答案要点 4 补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第一篇总论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1)切不可将10%氯化钾作静脉内直接推注,以免造成血清钾突然升高,可导致心跳骤停。(2)补钾之前,须注意肾功能。因肾功能衰竭时,钾排除受到限制,补钾易引起血钾过高。每日尿量需在100ml或每小时在40ml以上,方可补钾。 (3)补钾时应注意脉搏、血压、心率、尿量等,必要时重复作心电图检查及血清钾测定,特别是原有心脏病患者。 (4)补钾浓度不可太高,滴速不能太快。氯化钾的浓度不能高于0.3%,滴速每分钟不宜超过80滴。 5 休克的监测内容有哪些?第一篇总论第三章外科休克 休克的监测包括一般监测和特殊监测。一般监测项目包括精神状态、肢体皮肤温度色泽、动脉血压、脉率和尿量;特殊监测项目包括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盐测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检测、胃肠黏膜pH值测定等,在抢救危重病人、老年病人和心肺功能不全病人的休克时,特殊监测显得特别重要。 6 简述感染性休克常见原因和治疗原则。第一篇总论第三章外科休克 感染性休克常见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大面积烧伤、尿路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等。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比较困难。在休克未纠正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在休克纠正后,着重治疗感染。 具体的治疗包括:①补充血容量②控制感染,主要措施是:处理原发感染灶;应用抗菌药物;改善病人的一般情况,增强抵抗力。③纠正酸中毒。④应用心血管药物。⑤应用糖皮质激素。 8 破伤风的并发症有哪些?第一篇总论第四章外科感染 本题主要考学生对破伤风并发症的了解。破伤风并发症多由肌痉挛和毒素所致,主要为:①骨折:

心肺脑复苏(CPCR)

心肺脑复苏(CPCR)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心肺脑复苏(CPCR)?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心跳停止意味着死亡的来临或临床死亡(clinical death)的开始,近代医学认为,因急性原因所致的临床死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为使心跳、呼吸恢复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由于脑神经最不耐受缺氧,所以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是脑复苏。仅有呼吸、心跳而无脑功能的的人(即所谓的植物人)对家庭和社会都是十分沉重的负担,目前已把心肺复苏扩大为心脑肺复苏(CPCR )。 第一节 心跳骤停的原因、类型和诊断 ?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原来并无严重器质性病变的心脏因一过性的急性原因而突然中止博血而致的呼吸和循环停顿的临床死亡 状态。临床上又称为循环骤停。因其发生十分突然,而且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是临床上极为紧急的情况。如不能得到极为有效的复苏,即意味着临床死亡的开始。所以必须迅速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以恢复循环呼吸功能,临床上称为心肺复苏(CPR)。 ?凡原有严重心脏病或其他治疗乏术的慢性病晚期发生的心跳停止均 不属此范畴,也非CPCR的对象。 一、心跳骤停的原因 ?引起心跳骤停原因好多,可大致分为心脏本身和外来因素。凡是能导致心博出量减少、冠状血流下降、心率失常、气道阻塞、心肺功能衰竭的各种因素均可引起心跳骤停。 ?1、心脏器质性病变:心肌病变、机体内环境的异常变化、过度使用抑制心肌收缩的药物等均可导致心跳骤停。如冠心病、心肌更塞、急性心机炎等; ?2、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改变:如大量失血、循环量严重不足、休克、椎管内麻醉平面过广、应用过量的血管扩张药、、血压骤降等;使用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论文摘要:复苏学是研究导致机体氧输送突然停止或接近停 止的病理状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和急救治疗的一门科学。这种病理状态严重影响心、肺和脑的功能,它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 题,复苏学尤其强调发生机制、全身缺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现代心肺复苏方法在急诊医学、心脏学和麻醉学等多个学科都是富有挑战 性的课题。现代心肺复苏方法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1956年除颤器的发明,1958 年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应用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均大大推进现代心肺复苏学的迅速发展。现就近年来我国心肺复苏的某些进展作一介绍。 复苏程序的争议 心搏骤停患者临终前出现濒死呼吸(抽泣样叹气)对通气有代偿 作用,故认为心搏骤停现场急救应以胸外按压为主,不需要做口对口呼 吸。一些学者提出心肺复苏的ABC顺序应改为CAB顺序,即胸外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人丄呼吸。虽然CAB是可取的复苏步骤,但建立人工气道必须及时,C与AB间隔时间应W5Diin。对未被目击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复 苏时不宜应用CAB顺序,应用传统的CPR顺序。 生存链的概念美国心脏协会用“生存链”这一名词来描述这一过 程,包括 4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基木心肺复苏.早期除颤 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社区内的生存链己意识到,需要通过改善社区 ECC体系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1992年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基本概念,这一方法在复苏和ECC中得到了成功的证实。如评价院内心脏猝死预后的Utstein指南;用来检查儿童病人心肺急症的方法,都根据“生存链”的概念得到了发展。各个社区应该为院外危重病人不断完善及优化其救治系统。1992年指南中描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降低急性心脏病有关的死亡率的一系列行动中重要的环节,这与Liaison国际复苏协会1997 年所推荐的方法相一致。现在强调要尽早进行电除颤;尽量缩短由胸外按压转到电除颤的时间,这样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

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

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 发表时间:2012-10-19T10:29:43.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蒋艳 [导读] 2010 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对按压速率与幅度均有进一步的要求。 蒋艳(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531500)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020-03 由于早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故医护人员逐渐把早期心肺复苏CPR 扩展为CPCR。心肺脑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复苏技术。它能保护和恢复患者大脑功能,应用CPCR 后的患者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并能有较长的生存时间[1]。1992年10月,美国心脏学会发布了“生存链”的新概念。它由4个环节组成,即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CPR、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CIS)[2],巩固ACIS 效果;积极脑复苏。迅速准确判断并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3]。据统计,大约70%的心脏停搏发生在医院外[4];院内病人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5]。无论是院前或院内的CPCR,护士心肺脑复苏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抢救的成败。笔者就CPCR 中的研究进展及护理综述如下。 1 CPCR 的流程 1.1 将A- B- C改为C- A- B 2010年10月颁布的《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2010 指南”)将A- B- C改为C- A- B:尽管胸外心脏按压的提出和实施已有50 年,但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进行心肺复苏。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传统的A- B- C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施救者在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6]。研究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 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10%。2010 指南推荐将心脏骤停救治程序更改为C- A- B,建议尽快开始胸外按压,缩短通气延误时间。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7]。若非医务人员可只做按压(handsnonly)[8],实施起来较简易,容易普及与推广,增加抢救成功率。 1.2 关于ABCD 顺序的选择宋志芳等[9]研究证明,以人工循环(C)为主的复苏程序可能是各种原因致心搏骤停患者CPCR 可取的抢救程序。伍凌[10]认为开始CPCR 的ABCD 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针对围心搏骤停期[5]的表现及病因做出合理选择。对有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表现者应优先除颤(defibrillation),除颤时机是除颤有效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A-B-C 还是C-A-B,都是互为补充,不能说哪种程序最好,而应该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或心搏骤停的原因、救助人员的能力和现场情况灵活掌握。对有明确病因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或呼吸衰竭而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者,应优先选择气管插管。因为原发性呼吸停止后,心脏仍可在数分钟内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大脑及其他脏器也同样可得到数分钟血供,此时立即行气管插管通气常可防止心脏发生停搏。 2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理念[7] 2.1 2010 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对按压速率与幅度均有进一步的要求。包括:按压速率至少为100n次/min;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n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约为4cm,儿童约为5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用力、快速地按压对恢复自主循环(ROSC)及存活后能否恢复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2.2 单纯胸外按压:对于因心脏病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与同时进行按压加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存活率相近[3]。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考虑到我国的情况,应加大力度培训各地的120 调度员指导目击《2010指南》中还指出,非医护救援人员只需确定伤病者没有“生命迹象”(包括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并立即施行心脏胸外按压法。而医护人员在施行胸外按压法之前,要检查脉搏,以确定患者的循环状态,评估时间应在10 s以内,要做到简单、快速判断。一旦确诊后立即呼救,求助他人协助CPR,拨打求救电话,求助急救中心进行现场救护和电话急救指导,为患者转入医院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3 早期心脏除颤 电除颤已成为伤者基本生命支持的重要措施。成功除颤越早越好。如在心跳停止1 min内成功除颤,伤者的存活率可达90%。一般要求伤者院外5 min、院内3 min内心脏除颤。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行盲目除颤,并主张尽早监测,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若伤者心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颤,严禁除颤。因为此时除颤可引起副交感神经介质释放,从而减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11]。 4 CPCR给药的途径选择及护理 4.1复苏中给药途径常用的有周围静脉、气管内、心内注射、中心静脉通道、浅静脉留置针给药。20世纪40年代,骨内通道给药即被应用于临床,且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能用静脉通路输注的药物和液体,都可以通过骨内途径给予[12]。据报道,上肢静脉给药明显优于心内注射,近年来在临床上心内注射逐步少用,心内穿刺的部位和深浅度不好掌握,容易损伤心肌,还会影响胸外按压的连续性[13]。外周静脉给药其优点是不影响其他抢救程序的实施。何庆[13]认为,心脏停搏前如无静脉通道,CPCR时应立即设法建立给药通道,首选建立周围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脉)通道,与中心静脉给药相比,虽然外周给药后药物峰值降低、循环时间长,但是建立外周静脉通道不需要中断CPCR,穿刺容易操作,并发症也少,外周静脉通道能够快速建立,也可满意地使用药物和液体,外周静脉穿刺也可在手臂、手、腿或足上进行。 4.2 骨内通道给药《2005心肺复苏指南》认为:血管或骨内通道给药优于气管内,如果无法建立静脉通道者,应立即建立骨内通道,骨内静脉丛是不塌陷的静脉丛,穿刺向骨髓腔注射药物后经过静脉丛吸收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可迅速、安全有效地给予药物、晶体液、胶体液和血 4.3 气管内给药如果静脉通道、骨内通道均未建立,可考虑气管内给予复苏药物,经气道给药方法简单易行,不影响胸外心脑按压,美国心脏协会曾经在2000 年推荐CPR 时经气管用药为第2 用药途径,现在排列顺序降低到血管、骨内通道之后。《2010 心肺复苏指南》认为:复苏药物气管给药的血药浓度低于同样剂量的血管内给药,动物试验表明气管内给予复苏药物有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因此应选择静脉给药或骨通道给药。而且有的药物不能通过气管内给药,如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13]。 4.4 中心静脉给药大多数复苏不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如果心搏骤停刚发生时就已存在中心静脉通道,首选中心静脉给药。 4.5 浅静脉给药浅静脉留置套管针作为一项新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14],已成为CPCR 处理时开放静脉通路的首选措施,具有操作简便、输液快速的优点。 5 正确使用复苏药物 药物治疗已经成为心搏骤停病人高级生命支持(ACLS)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选择和正确应用心肺复苏药物,可以巩固基础生命支持(BLS)的成果,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远期存活率,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15]。 5.1 肾上腺素的使用 肾上腺素是CPR的首选药物,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心搏骤停病人[16]。尽管复苏成功率与病人原发病、停搏时间和类型有关,但早期较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17]。应用肾上腺素,能显著改善主动脉舒张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WHO推荐的成人剂量为5 min静脉注射0.5—1.0功g,张全贵等[18]副主张肾上腺素首次应用1 mg,以后每次剂量可倍增,在心跳恢复前无限量。 5.2 碱性药物的使用 2005年复苏指南不建议心搏骤停病人常规使用碱性药物[19]。心搏骤停必然导致严重缺02、CO:蓄积和酸中毒,在保证有效机械呼吸的同时主张使用碳酸氢钠,成人按每10min给予50—100 ml剂量[17]。严重高血钾、心脏停搏前早有代谢性酸中毒或心脏停搏、复苏时间过长(>10 rain),在充分通气的前提下适当补充碳酸氢钠[16]。 5.3 呼吸兴奋剂 复苏早期不应常规使用呼吸兴奋剂,应以保证气道通畅、人工辅助呼吸和维持有效血液循环为中心,只有在自主呼吸出现恢复迹象或虽已存在自主呼吸,但呼吸过慢、过浅、不规则或不稳定时为提高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才推荐应用[16]。

外科学考试重点汇总

外科 1、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后其无菌区为哪些? 答:①手术人员肩(或锁骨)以下腰(或脐)以上,腋中线以前的区域;②手术人员的双上肢。 2、简述高钾血症的治疗措施|。★ 答:(1). 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2). 降低血清钾浓度,可采取下列几项措施:①促使K+转入细胞内;a、输注碳酸氢钠溶液;b、输注葡萄糖溶液及胰岛素;c、对于肾功能不全,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0ml、11.2%乳酸钠溶液50ml、25%葡萄糖溶液400ml,加入胰岛素20U,作24小时缓慢静脉滴入②阳离子交换树指的应用③透析治疗(3)对抗心律失常。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20ml,能缓解K+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3、举例说明肿瘤的扩散与转移途径.。 答:直接蔓延:恶性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沿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侵入并破坏邻近器官或组织继续生长,称为 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淋巴道转移: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如鼻咽癌、甲状腺癌常首先转移至颈部淋巴结,乳腺癌常首先转移腋窝淋巴结。血道转移:肉瘤、晚期癌的常见转移方式,如骨肉瘤、绒癌、肝癌、肺、脑。种植性转移:如克鲁根伯氏瘤(Krukenberg 瘤)。 4、烧伤的现场急救。 答:1.迅速脱离热源2.保护受伤部位3.维护呼吸道通畅4.其他救治措施①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早期应避免长途转运,休克期时就近输液或气管切开;必须转运者应建立静脉通路,路途较远者需留置导尿②安慰鼓励患者,稳定患者情绪。 5、浅Ⅱ°烧伤:伤皮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明显,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 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上皮再生靠残存的表皮生发层和皮肤附件的上皮增生。如不感染,1~2周内愈合,一般不留疤痕,多数有色素沉着。 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1%至30%,或Ⅲ度烧伤面积不足10% 6、女,38岁,体重50kg,头面颈部,双上肢及双足2度烧伤,该病人烧伤面积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属于什么 程度烧伤?第一个24h补液量为多少?晶体,胶体各占多少? 答:面积为3%+3%+3%+18%+6%=30%。属于重度烧伤。第一个24h补液量为50x33x1.5ml+2000=4475ml,其中胶体为33x50x0.5=825ml。晶体为33x50x1=1650ml。 7、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答:①广泛脊神经阻滞②腰麻后头痛③尿潴留:④神经损伤⑤罕见并发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颅神经麻痹。 8、成人心肺脑复苏的方法。 答:成人心肺脑复苏,可分为三个期Ⅰ期:基础生命支持(BLS) ①保持气道通畅,将病人头后仰,必要时以手托下颏;②建立呼吸③人工循环与建立呼吸同时进行,用胸外人工按压的方法,使心脏被动收缩、舒张、维持病人的血液循环。(1)一人操作每15次按压胸骨体下半,下陷3-4cm,交替行2次膨肺。(2)二人操作每5次胸骨按压行一次膨肺。每分钟按压80-100次,压松时间比例为1:1。持续抢救直至脉搏恢复或更有经验的急救人员到达或至医生宣布证实死亡为止。Ⅱ期:进一步生命救生(ALS) ①建立输液管道,给予药物及液体治疗:1)肾上腺素0.5~1.0mg 静脉注入,每分钟一次,直至自然脉搏出现。2)若停搏达5分钟以上,可给碳酸氢钠1mEq/kg静脉注入。3)监测并使动脉血pH及血气恢复。4)必要时静脉输液。②心电图监测以辨明心室纤颤,心搏停止或奇特的复合波。③心室纤颤的治疗:1)立即用200-300 W.s直流电除颤,如需要时重复进行。2)利多卡因1-2 mg/kg,静脉注入,需要时可持续点滴。3)如无心脏搏动,应每5分钟重复注射肾上腺素一次,如需要可给予血管加压剂。4)持续抢救直至脉搏良好。5)使立即恢复正常血压。Ⅲ期:持续生命支持①病情估计:包括心脏骤停原因及测定抢救的可能性。②恢复神志即脑复苏。③加强治疗护理。

《外科学大纲》临床医学本科

外科学教学大纲 Surgery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外科学是将发展到需要手术或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疾病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之一,作为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外科学涉及外科总论、颅脑外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专科,各专科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又相互渗透,密切相关。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以及妇产科学的相关知识均与外科学密切相关。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外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掌握外科基本技能的重要阶段。 外科学的教学的目的:首先要让医学生全面熟悉并掌握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是让医学生掌握外科常见疾病及多发疾病、重危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治疗及手术原则,为日后从事临床外科工作或学习其它临床医学相关学科奠定基础。通过外科学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各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能正确书写外科专科病历;对常见外科病例能作出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对急危重外科病人能及时运用外科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作出相应急救处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能够具有临床外科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陈孝平、汪建平主编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8版配套使用,适用于我校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学习教材。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支持下的课堂讲授、标准案例教学、PBL教学、临床病例讨论、临床实践训练和教学结合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既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着重对学生在实践、动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它为熟悉和一般了解的内容,对于少见病等内容采用自学等方式进行。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外科学总课时130学时(理论100学时、见习30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学生课程结束后理论课考核采用闭卷笔答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内容为本大纲覆盖下的知识点,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主要以课堂点名、临床病例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实习结束后的毕业考试主要考核内容为本大纲覆盖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在临床病例分析、诊断、鉴别诊断和实际处治的能力方面,仍以闭卷考试进行为主,考查更多涉及临床病例分析。

心肺脑复苏技术规范化培训(大纲)

心肺脑复苏技术规范化培训 ——急诊室陆影 心跳呼吸骤停 原因: ?1、各种心脏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且70%死于院外。 ?2、突发意外事件:电击伤、溺水、自缢、严重创伤。 ?3、手术及麻醉意外。 ?4、严重的酸中毒、高血钾、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 ?5、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中毒、药物过敏等。 现场心肺复苏术 适应症 ?因突发意外事件(电击、溺水、自缢)心脏疾病、手术及麻醉意外、药物中毒、药物过敏、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心脏呼吸骤停者。 禁忌症 ?1、开放性胸外伤,合并有开放性气胸或张力性气胸者。 ?2、前胸有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3、心肺有严重损伤者。 基础生命支持复苏程序——BLS ?2011心肺复苏指南推荐按照英文字母C、A、B、D的顺序进行。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D—电除颤 C—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促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并使人工呼吸后带有氧的血液从肺部血管流向心脏,再流经动脉,供给全身主要脏器,以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A—开放气道 ?1、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方法:轻轻摇动患者双肩,高声呼唤:“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名。如无反应,立即呼救。 ?2、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 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患者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B—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 方法:a.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患者口部张开的位置进行; b.用按于前额一手的食指和拇指,捏紧患者的鼻孔; c.首先缓慢吹气两口,以扩张萎陷的肺脏,并检查开 放气道的效果; d.深吸气后紧贴患者的嘴(要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 住); e.用力向患者口内吹气(快而深,直至患者胸部上 抬); f.每一次吹气完毕后,应与患者口部脱离,抬头看患 者胸部; g.吹气量约800—1200ml。

2017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第一步先评估患者 1、判断患者的意识;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大叔,醒醒”,确认患者意识丧失,无应答,立即呼救。 2、判断呼吸:解开上衣看---病人胸部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音;感觉—口鼻有无出气,约 5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确认呼吸停止。(准备抢救车!除颤仪!) 3、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确认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10秒)。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计时下午16:00.复苏体位—去枕平卧、背部垫硬板、松解裤带。 第二步行心肺复苏(CPR) 1、首先行(C)胸外心脏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手指相扣,左手五指翘起,双肘关节伸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按压30次。 说明:(按压和放松时间1:1,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对儿童及婴儿则至少胸部前后径的1∕3 ) 2、(A)开放气道;患者置于仰卧位,判断无义齿,头偏向一侧,清理口鼻分泌物,头复位,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 3、(B)人工呼吸:(1)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捏住患者鼻子,呼气时松开,吹起见胸廓抬起即可,嘴包严患者的口部。(2)应用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10L/分,一手以“CE”手法固定面罩,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8-10次/分。 CPR操作要点:按压与人工比例为30:2,持续进行5周期2分钟CPR(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再次判断效果,时间不超过10秒 第三步判断复苏是否有效: 可扪及颈动脉搏动;收缩压60mmHg以上;瞳孔由大缩小;对光反射恢复;口唇指甲由紫绀变红润;自主呼吸恢复。

初级护师外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6心肺脑复苏

第六章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概述 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为复苏,或称心、肺、脑复苏(CPCR)。 (一)心跳、呼吸骤停的类型 1.心脏停搏; 2.心室颤动; 3.心电机械分离 复苏的目的不仅是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更重要的是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大脑缺血缺氧超过4~6分钟,即可遭受不可逆的损伤。 (二)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 1.判断有无意识拍——摸看;触摸颈动脉搏动,一手示指和中指并拢,置于患者气管正中旁开2~3cm,触摸颈动脉搏动时间小于10秒,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胸廓起伏,简单判断有无呼吸。 2.呼救院内抢救时,呼叫更多的医生、护士,准备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院外拨打120,说明地点、事件、伤员情况等。 第二节心肺复苏 复苏过程分为3期(不能截然分开): 1.初期复苏(现场抢救)——最为紧迫,包括气道通畅、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2.二期复苏——药物及器械复苏; 3.后期复苏——脑复苏和复苏后处理——治疗因缺氧而引起的大脑细胞损害,进一步对呼吸、循环的支持。 (一)初期复苏 1.人工循环(circulation,C)

病人仰卧在硬板上,护士立于病人一侧,将一手掌根部放在病人胸骨下段(双乳头与前正中线交界处),另一支手掌根部压在前一手背上,两臂伸直,以上身的体重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5cm(5~6),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但手掌始终不离开按压部位。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如此反复按压,每分钟至少100次。(2015AHA指南100~120次/分)。 2.气道开放(airway,A) 舌根后坠和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的原因。 ◆若无颈部损伤,用仰头抬颏法打开气道; ◆若有颈部损伤,用双手托颌法。 3.人工呼吸(breathing,B) 口对口人工呼吸——最简单、有效。 病人仰卧,护士一手托其下颌使头后仰,张开下唇,另一手捏鼻孔,护士吸气后对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然后放开鼻孔,待胸廓回缩呼气。 首先连续吹气2次,每次吹气要见胸廓有明显起伏才表示有效。 4.注意事项 (1)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即心脏按压30次,吹气2次。

心肺复苏活动方案

单人徒手心肺脑复苏技能(知识)大赛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单人徒手心肺脑复苏 参赛对象:13高护1-20班、13助产班、13 涉外班及 13中专1-11班和13春护班 活动目的:为加强学院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决定举办2014年度学生职业技能(知识)竞赛 1、掌握单人心肺复苏技术要点 2、掌握应急救护基础知识 3、为深化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活动时间:9月9日-12月31日 活动形式、方案: 第一阶段:第三周—第五周(9月9日—9月28日)学习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和技能阶段、积极动员参加大赛阶段 第二阶段:第七周—第八周(10月8日—10月19日)复习、强化训练阶段第三阶段:第九周(10月20日-26日)笔试考核阶段,初试进行相关技能知识考核(课堂进行),合格者自愿报名技能考核。 第四阶段:技能考核初赛,第10-12周(10月27-11月16日)技能考核指导训练;第13周(11月17日-23日)初赛; 第五阶段:技能考核复赛,第14-15周针对训练,第16周(12月8日-14日)复赛 活动训练计划及训练时间安排: 4-8周(9月15日-10月19日)课堂训练学习,之后每周周一----周五下午4:30--6:00训练(401室) 指导老师: 活动方案及评判标准 活动地点:护理实训楼410、401、406 活动所需器具:心肺复苏模拟人、治疗车、纱布(一次性2片包装)、弯盘、抢救记录卡、洗手液、手电筒、脚踏垫

[必考项目]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中职组) 考核时间:3分钟之内完成操作 考核资源:心肺复苏模拟人、治疗车、纱布(一次性2片包装)、弯盘、抢救 记录卡、洗手液、手电筒、脚踏垫。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程序及考核标准 评委签名:选手序号:操作时间:最 后得分: 项目总分项目内容技术要求分值扣分 素质要求(6分) 报告内容 报告选手参赛号码及比赛项目 语言流畅,态度认真,表情严肃 2 仪表举止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轻盈矫健 2 服装服饰服装鞋帽整洁,着装符合要求,发不过肩 2 评 估 病 人(8分) 做出判断 (8分) ·判断意识(此步骤开始计时):拍打、轻摇病人肩 部并大声呼唤病人:“你怎么了?能听见我说话 吗?”(口述) ·判断呼吸:病人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口述) ·触摸大动脉搏动:以示指和中指触摸气管旁2-3cm 处的颈动脉,观察有无大动脉搏动(口述),10 秒钟内完成 ·紧急呼救:确认病人意识丧失,立即呼叫他人协助, 通知医生护士(口述) 2 2 2 2 操 作 步 骤(78分) 复苏体位 (6分) ·立即使病人仰卧位,置于硬板床或平地上 ·头、颈、躯干在同一轴线上 ·双手放于两侧,身体无扭曲(口述) ·抢救者站在病人右侧的肩、腰部 ·解开衣领腰带暴露病人胸腹部 2 1 1 1 1

心肺脑复苏术新进展与操作技巧.

心肺脑复苏术新进展与操作技巧 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张琦 心肺脑复苏术(CPCR)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世界上医学发达国家每隔一段时间就推出新的复苏指南,以将一些新的突破、新的进展加进去。最新的《国际心肺脑复苏与心脏急救复苏指南2005》是在2000年版本的基础上将一些规则做了修订,结合近年的相关文献现将新进展与操作技巧综述如下: 1、猝死 指看来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的患者,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自然死亡。WHO规定其从发生到死亡的时间:1970年为24 h,1976年为6 h,目前改为<1 h。猝死的判定:①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抽搐,对刺激无反应,多发生在心脏停跳后10 s内。 ②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③呼吸停止,胸壁无起伏,口鼻无气流,发生在心脏停跳后30s内。④心音消失;面色发绀并苍白。⑤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多在心脏停跳后40~60 s后出现。医护人员在实施心肺脑复苏术前要加以判断。当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无心音,无自主呼吸。心电监护或心电图室颤、无搏动性电活动,即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识别时间3~5秒,随即开始心肺脑复苏术。 2、复苏步骤 随心肺复苏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心肺复苏已从过去的心肺复苏三阶段法演变成初级心肺复苏三阶段ABCD四步法与高级心肺复苏五阶段四步法。详见表1: 3、新观点 3.1 简化成人BLS按压频度和按压/通气比:过去主张单人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l5:2,双人为5:l,新的指南一律简化为30:2。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也由过去的80~100次/min改为100次/min。 3.2 更加重视气囊一面罩给氧:过去的观点认为通过气囊一面罩给氧的方法不如气管插管疗效确实可靠,现有资料证明两者的给氧效果几乎相同,所以在现场抢救时如条件许可应尽快施行气囊一面罩给氧。 3.3 现场除颤问题:鉴于猝死病人90%以上为室颤,所以是否及时进行电除颤是决定能否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的指南建议在公众中推广、普及除颤相关知识,并在重要公共场所配制除颤器,以便能够及时应用。 3.4 重视脑复苏:如CPR成功之后脑未复苏并不等于复苏成功,因此脑复苏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亚低温保护脑和及时高压氧治疗对促进脑复苏有一定作用。勿庸置疑,脑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缩短脑缺血灌注时间。在复苏过程中同时使用短暂高血压,即在获得自主循环(ROSC)后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150~200 mmHg水平或平均动脉压11O~130 mmHg,维持1~3分钟;以血浆代用品稀释血液,使血红蛋白维持在3O左右;使中心体温降至34℃至少1小时,若持续昏迷可达12小时;ROSC后30~60分钟,控制通气(使PaCO2在40 mmHg)、血红蛋白及平均动脉压,以防止脑静脉压<25 mmHg。这些都是脑复苏的重要手段。 3.5 强调心肺复苏后续治疗的重要性:几乎50%的复苏后综合症患者,其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这主要是因为在自主环节恢复后,心血管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12~24小时后才可逐渐趋向稳定。1~3日后,心功能和全身情况将有所改善,但由于肠道的渗透性功能损害,特别是有肝脏,胰腺和肾脏的损害,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发生。晟终,严重的感染经常会发生在心搏骤停数日后,此时患者常常迅速发展为多器官衰竭(MOF)而发生死亡。心肺复苏后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完全地恢复局部器官和组织的血液在灌注。特别是内脏和肾脏血液循环的恢复,而这些器官对缺氧缺血,心搏骤停后导致MODS起到重要的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