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遥感领域的科研院所及国家机关、发展现状以及最新趋势--期中文献综述

我国遥感领域的科研院所及国家机关、发展现状以及最新趋势--期中文献综述
我国遥感领域的科研院所及国家机关、发展现状以及最新趋势--期中文献综述

我国遥感领域的科研院所及国家机关、发展现状以

及最新趋势文献综述

朱培雄 1249075

摘要: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中国遥感事业起始于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随着全球化战略不断深化以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遥感技术作为人类快速大范围获取对地观测信息的唯一手段,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而我国的遥感领域的研究也不断进步,从科学研究、政策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长足发展。本文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遥感领域的重点科研院所及国家机关,介绍了我国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并对我国遥感领域的最新趋势做出归纳和展望。

关键词:遥感技术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发展趋势

Research Institute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Trend in the Field of Remote Sensing In China

Peixiong Zhu 1249075

Abstract: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based on aerial photography,which is a new techniqu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1960s.Chinese remote sensing career began in the 1950 s to form a professional flight team for carrying out aerial and application.With the deepening glob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prominented,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which is the only means as human’s fast large range for earth observation information ,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And remote sensing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get great progress in research, it has a rapid development in policy, managemen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ums up the key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he field of remote sensing in China and the state organs, introduces th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tatu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latest trends in the field of remote sensing in China to make a summary and outlook.

Key Words:remote sensing;government departments;development; trend

1 引言

遥感(Remote sensing)就是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目标区域或现象,而是通过某种装置或设备来获取有关光热以及无线电波等电磁能量的数据,借助这些数据来探测地物的各种特性,从而获得人们所需要信息的一门科学和[1]技术遥感技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把人类研究地表信息的能力由陆地推向太空,极大地拓宽人类的研究视野,使得人类能够宏观、及时、准确、综合进行对地观测和监测。

1.1遥感技术及特点

遥感是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实现既需要一整套的技术装备,又需要多种学科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实施遥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1.1.1信息源:信息源是遥感需要对其进行探测的目标物。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当目标物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就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1.1.2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信息获取所采用的遥感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其中遥感平台是用来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常用的有气球、飞机和人造

卫星等; 传感器是用来探测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设备,常用的有照相机、扫描仪和成像雷达等。

1.1.3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指运用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对所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的技术过程。信息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对遥感信息的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掌握或清除遥感原始信息的误差,梳理、归纳出被探测目标物的影像特征,然后依据特征从遥感信息中识别并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

1.1.4信息应用:信息应用是指专业人员按不同的目的将遥感信息应用于各业务领域的使用过程。信息应用的基本方法是将遥感信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供人们对其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利用。遥感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最主要的应用有: 军事、地质矿产勘探、自然资源调查、地图测绘、环境监测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

2 遥感领域的科研院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科教兴国的指导方针也加大了我国对于高等院校科学研究的支持。从我国遥感事业起步发展至今,我国国家和地方建立了一大批具有独立研究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遥感领域的研究院所。包括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重点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一些高等院校自建的遥感研究院所和一些其他的研究机构。其中我国比较重点的研究院所如下:

2.1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最高学术机构,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其直属与遥感领域相关重点研究院所计2所(不包含其他交叉相关的研究所、中心及实验室):

2.1.1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遥感所)1979年成立,作为我国遥感科学与综合应用技术国家级、开放型研究机构。成功组织了著名的中国遥感工程三大战役--腾冲航空遥感试验、津渤环境遥感试验、二滩水能开发遥感试验建立了中国最完善的高空机载遥感系统;主持了中国第一个遥感重点基金“地表双向反射特性”、第一个遥感重大基金“遥感信息传输机理”、第一个遥感攀登计划“地表能量交换的遥感定量究”。中科院遥感所目前拥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大国家级科研机构。遥感所的学科方向是遥感基础研究、遥感应用研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

2.1.2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基础上组建,于2012年11月8日批复成立,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

图1(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网站)

2.1.3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4]

重点研究方向地球空间信息探测机理与方法;数字信号获取与地面处理技术;高性能地学计算与网络化数据工程;空间数据同化理论与技术;地球系统空间模型;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及其综合应用。

2.2清华信息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清华信息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25日批准筹建的第一批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依托清华大学筹建。清华信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覆盖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信息的获取与采集、信息的通信与网络、信息的处理与计算、信息技术基础器件、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以先进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学探索等诸多方面,可具体分为以下五大研究方向:海量智能信息处理理论、技术与应用;下一代互联网络的理论、技术与应用;新一代宽带无线与光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型微电子、光电子器件核心与技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交叉性创新探索。

2.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5]

大遥感所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遥感理论与技术、GIS技术与软件、遥感图象处理、遥感应用(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与灾害监测、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水利、农作物估产、地质、海洋等)、GIS工程、卫星定位系统技术与应用、移动目标空间信息服务(LBS)、成像技术、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在软件研制方面,北大遥感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国产GIS软件的开发单位之一。

2.4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运用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理解并模拟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固体地球系统、流体地球系统和生物地球系统过程以及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全球变化的规律;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相互作用的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的相互耦合和变化,揭示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生态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2.5 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的发展方向是在“科技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引下,探索遥感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新途径,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集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工程化成果 ,培养一流的遥感应用工程技术人才,遥感建设一流的应用工程化实验条件,形成我国遥感应用领域的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2.6其他的国家重点遥感领域的科研院所如下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广西遥感中心

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三大目标︰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广州地理研究所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广州卫星地面站

广西航空遥感测绘院中山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发中心

3 遥感领域的国家机关

3.1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6]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是国土资源部管理的主管全国测绘事业的行政机构。下辖与遥感领域技术直接相关企事业单位有:

3.1.1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是全国甲级测绘资格单位,可向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多比例尺模拟和数字地图;可提供国家天文大地网、GPS网、重力网、大地水准面等多精度空间基准成果;可提供处理后的多分辨率航空和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可提供测绘成果档案服务。在专题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电子地图制作、数据库建设及其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NFGIS标准研究、技术咨询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较雄厚的实力。并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1.2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7]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测绘地理信息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四个重点研究方向为:现代大地测量与导航、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决策。

3.1.3卫星测绘应用中心概况卫星中心

承担测绘卫星、卫星测绘应用发展规划起草及卫星测绘相关数据政策和技术标准的拟订工作;负责卫星测绘应用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和保障及卫星测绘产品生产,组织完成测绘卫星在轨测试和业务测控工作;负责统筹建设并维护卫星地面检校场,开展卫星传感器几何和辐射标定等工作;负责卫星测绘产品的分发和技术服务,组织开展测绘卫星的推广应用;承担卫星测绘应用相关研究开发工作;开展卫星测绘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测绘卫星数据、产品与相关技术的共建共享;承担卫星测绘应急保障相关工作,快速获取和处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需地理信息并提供应急测绘服务;承办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3.2国家航天局

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成立于2004年1月13日。论证中心由国家航天局直接业务指导,接受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共同管理,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为依托。其任务是根据我国民用航天发展的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航天有关科学与技术发展方向,针对我国遥感系列卫星及其应用,开展一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工作,为国防科工局在民用航天领域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并完成国防科工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3.3全国遥感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遥感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标准化技术工作组织,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领导,负责全国遥感技术领域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该技术委员会于2006年12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筹建,经过一年多的筹建工作,2008年3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为全国遥感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承担单位,负责全国遥感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3.4其他国家与遥感相关的国家机关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部生物质工程中心和农业部遥感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遥感技术应用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遥感应用研究室中煤地航测遥感局

4 遥感领域发展现状

我国遥感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水品已经居于国际先进行列,无论是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还是航天遥感都有着很大进展和一些列的成果。地面遥感方面我国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建成了具有一定服务能力的重大灾害遥感检测系统,具有良好时效的农作物遥感估产系统等。在航空航天方面已经初步建立了稳定运行的卫星系统[8,9,10]。

4.1我国微波遥感发展现状

国际微波遥感发展将近50年的历史,我国微波遥感发展比国际微波晚了10年,微波遥感成为对地探测和空间探测的重要手段[11]。我国在2006年指定的国家科技发展长期规划中着重重视微波遥感的发展,一方面政策的支持,另外一个方面技术发展带动微波遥感应用领域的发展,同时全球环境变化和军事方面的要求共同促进了微波遥感在近十年的较快发展。这一阶段在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如全电磁波参量作为信息载体,发展了多模态综合探测机理、技术及处理的探测体制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在应用方面发展了一些列以微波遥感为理论基础的遥感卫星的如成像雷达等的前沿研究。总得来说我国微波遥感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较完整、技术较先进的技术体系。但是另一方面与国际发达先进国家微波遥感技术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如先进空间遥感数据获取、分析、提取能力缺乏,难以进一步在深层次上加深对地球系统过程的认识。[12-15]

4.2我国航空遥感发展现状

相比于国外航空遥感的发展形势军事、公益性、商业化协同发展;轻小型、高精度、集成化应用;规模化、集群化、产业化发展。我国航空遥感根据总结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6]

图:我国航空遥感行业发展趋势图

1960年-1980年为技术跟踪与试验阶段,完成了我国大部分地区航空摄影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到2000年为研究发展与应用阶段,相继完成了一批航空遥感技术的突破和更新换代,并形成了一大批成果,完成了一批大型工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产业形成与发展阶段。[17,18,19]

4.3 我国航天遥感

1957年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国际社会航天遥感的起步。空间3维信息获取技术与应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新思维、新方向更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航空摄影技术与摄影测量技术;机载与地面激光扫描、地面移动测量与 GPS 定位等传感器的精度与速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无人机、飞艇等低空获取技术在城市空间信息的获取和更新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21,22]。

4.4 我国对地遥感

我国遥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种类型对地观测卫星的升空,新型传感器的不断推出,小卫星系统、无人机系统、艇基技术的发展,促进对地观测向整体化、系列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多平台、多尺度、多层次、多传感器的立体对地观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随着传感器频谱范围的不断拓宽,分辨率(空间、光谱、时间、辐射)的不断提高,[23,24,25]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遥感的观测尺度、对地物的分辨本领和识别的精细程度,而且使遥感的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和工作方法都发生一些质的变化和飞跃,将遥感技术和应用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5 遥感领域研究最新趋势

5.1 3S技术交互发展[26,27]

随着全球化环境的变换,国际环境的深入交流,对于遥感学科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遥感的应用性决定了其交叉学科的特性,而相关技术的研究也必须不断交互。所以遥感领域研究新趋势在新阶段下需要3S技术的交互发展。

5.2光谱域在扩展

随着热红外成像、机载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和高分辨力表层穿透雷达和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日益成熟,遥感波谱域从最早的可见光向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方向发展,波谱域的扩展将进一步适应各种物质反射、辐射波谱的特征峰值波长的宽域分布。

5.3时间分辨率提高

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在时间分辨率上从几小时到18天不等,形成一个不同时间分辨率互补的系列。

5.4空间分辨率

随着高空间分辨力新型传感器的应用,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从1km、500m、 250m、80m、30m、20m、10m、5m 发展到1m, 军事侦察卫星传感器可达到15cm或者更高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的提高,有利于分类精度的提高,但也增加了计算机分类的难度。

5.5光谱分辨率[28]

高光谱遥感的发展,使得遥感波段宽度从早期的0.4μm(黑白摄影)、0.1μm(多光谱扫描)到5nm(成像光谱仪),遥感器波段宽,遥感器波段宽度窄化,针对性更强,可以突出特定地物反射峰值波长的微小差异;同时,成像光谱仪等的应用,提高了地物光谱分辨力,有利于区别各类物质在不同波段的光谱响应特性。

5.6 2D 到3D的测量

机载三维成像仪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和应用,将地面目标由二维测量为主发展到三维测量。

5.7图像处理技术[29]

各种新型高效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和算法将被用来解决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校正、融合和遥感信息可视化。5.8遥感分析发展

遥感分析技术从“定性”向“定量”转变,定量遥感成为遥感应用发展的热点。

5.9遥感提取技术

建立适用于遥感图像自动解译的专家系统,逐步实现遥感图像专题信息提取自动化。

6 综合评价与展望[30-33]

随着全球化战略不断深化以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新阶段下我国对于科技文化产业方面的要求,遥感技术作为人类快速大范围获取对地观测信息的唯一手段,在我国遥感事业发展到现在,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果,在某些方面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整体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不断深入研究,加大力度,在政策上促成遥感事业发展的良好大环境,在学科建设上加大投入我国高等教育的遥感教学和研究,在人才培养上继续深入培养遥感事业方面的人才,以满足我国不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Sabins Floyd F. Remote Sensing Principles and Interpretation[Ml,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96

[2]https://www.360docs.net/doc/6b7054815.html,/jgsz/gjjyjjg/

[3]https://www.360docs.net/doc/6b7054815.html,/jgsz/

[4]https://www.360docs.net/doc/6b7054815.html,/new/

[5]https://www.360docs.net/doc/6b7054815.html,/qysm/xgjg/gnjg/200902/t20090202_2371090.html

[6]https://www.360docs.net/doc/6b7054815.html,/article/jggl/zsdw/

[7]https://www.360docs.net/doc/6b7054815.html,/

[8]许兆军,余德清,李应真我国遥感信息技术发展初探[J]《农业网络信息》2009 年第 12 期

[9]王润生,熊盛青,聂洪峰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地质学报2011,85(11)

[10]武佳丽,余涛,顾行发等中国资源卫星现状与应用趋势概述[J]遥感信息,2008(6):96-100

[11]Jiang JS,LiuH,DongX. Technology progress report for space-born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R]. Beijing: 36thCOSPARMeeting, 2006

[12]姜景山中国微波遥感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任务[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22):123-128

[13]万幼川刘良明舒宁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发展现状[J]地理空间信息 2004,2(4)

[16]陈华慧.遥感地质学[M] 地质出版社

[18]陈军,蒋捷,周旭,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技术设计研究[J]. 地理信息世界,2009,7(3):7- 11.

[19]赵继成. 国家航空遥感现状 [R].北京: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06.

[20]桂德竹,张成成,洪志刚我国航空遥感发展现状及若干建议[J]遥感信息 2013,28(1)

[21]Frohn R C,Reif M,Lane C,et al.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isolated wetlands using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of Landsat-7data[J].Wetlands, 2009,29:931-941.

[22]Zomer R J,Trabucco A,Ustin S L.Building spectral libraries forwetlands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and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J]. J Environ Manage,2009,90(7):2170-2177.

[23]成永生陈松岭论遥感与数字城市建设 [J]国土资源导刊2004(2):47-49

[24]李国胜.我国水环境遥感发展现状与未来战略[R].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2:16-18

[25]Phillips R L,Beeri O,DeKeyser E S.Remote wetland assessment for Missouri Coteau prairie glacial basins [J].Wetlands,2005,25(2):335-349.

[26]王润生,熊盛青,聂洪峰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2011,85(11):地质学报

[27]李德仁论RS,GPS,GIS集成的定义,理论和关键技术[遥感学报]

[28]Xia S,Ruan R,Yan M,etal.Extraction of Hongze Lake reclamation area based on radar SAT SAR and land SAT ETM [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1,10:2294-2300.

[29]杨国鹏,余旭初,冯伍法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测绘通报 2008(10):1-4

[30]Seshadrinathan K, Bovik A C. New Vistas in image and video quality assessment [C]. Proc SPIE, Vol 6492,2007

[31]Jacobsen K.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ing systems-overview[C]. ISPRS Hannover Workshop, 2005

[32]Takanori Iwata. Precision attitude and position determination for the 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ALOS) [C]. Proc SPIE Vol. 5659,2005

[33]尹球, 匡定波促进遥感发展的几点思考[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7,26:225-230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

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

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

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崔雪勇

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崔雪勇 摘要:在经济社会高速的发展背景下,人口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城市化建设步 伐也越来越快,这些都使得土地资源本就紧张的局势显得更加的突出起来,自一 九九九年以来国土资源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等很多单位,针对人口数量在5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个别热点地区实施相关的遥感监测工作,通过分辨率较高的卫 星数据以及人机互译的技术手段,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实施调查与分析。本文 将从其应用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 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遥感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我国国土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长久以来我党和相关 政府部门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上进行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取得了 非常显著的效果。遥感技术作为现阶段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较为广 泛的技术类型,不仅能够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准确的收集,同时还可以利用该 技术对整体进行成像处理,进一步实现对于各类景物的识别和相应的探测工作, 大大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 1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经验,同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相关数 据信息将遥感技术在其具体的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阶段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优势进行 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国土资源管理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数据信息等各种材料相对较多,采 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处理非常不利于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在其管理中采用 现代化的遥感技术能够大大提升整体数据的处理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对于数据信 息的获取和周期数据的处理方面,遥感技术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最为直接 和详尽的将国土资源的总体情况和布局全面的进行展示,除此之外,通过遥感技 术的应用还有助于相关部门即使了解国土资源的具体情况从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及时的治理。 其次,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中应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有助于帮助相关工作人员 准确及时的对自然情况进行监测,在区域内部发生地质灾害之前及时进行预警处理,最大限度的将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 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最后,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中应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有助于相关矿产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遥感技术与传统的探测技术相比在其光谱获取方面拥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最为迅速且准确的进行相应矿产资源的探索和开发,更有效的推动我国矿产 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1.2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在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有 效提升规划设计的真实性,通过进行遥感正摄像图制作,能够在总体规划新一轮 土地利用中,进行基础图件修编,大大提升了过去规划编制过程中运用小比例尺 以及现势差的底图缺点,可以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 1.3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综述及其发展趋势

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综述及其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9-02-28T13:35:45.5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2期作者:汪贻俊[导读] 本文阐述了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的概况,并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汪贻俊 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本文阐述了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的概况,并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光学遥感;卫星测绘技术;发展趋势 测绘卫星就是具备立体测图能力的卫星,主要任务是通过立体观测得到地面目标的物理、几何属性。其中采用光学传感器的高分辨率测绘卫星应用最为广泛,文章就此对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的概况和发展趋势加以分析。 1 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综述 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主要包括测绘相机与时间同步技术、卫星定轨定姿技术、影像压缩及质量评价技术、几何定标及立体测图技术。 1.1 测绘相机与时间同步技术 具有特定交会角的正视、前视和后视三台独立的CCD扫描相机的组合体就是三线阵测绘相机。卫星在飞行中,任意推扫就会形成三个不同视角且相互重叠的图像。测绘相机的镜头相质优异、内方位元素稳定才能使立体测图保持在较高的精度范围。 测绘卫星进行CCD线阵推扫摄影的时候,几毫秒的差异就可能会导致定位出现几米的误差,测绘影像的定位精度大大降低。所以,测绘卫星应该增加具有高效载荷时间、高精度的系统,保证卫星在CCD推扫摄影上保持时间的一致,以达到测绘任务的有关要求。 1.2 卫星定轨定姿技术 为了保证卫星轨道的测量精度和姿态的确定精度,借助航天遥感影像精确定位地面目标的时候,通常需要地面控制点的辅助。如果在部分地区工作人员无法设立控制点,无控制点摄影测量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三线阵测绘卫星需要在无控制点摄影测量时满足三个条件,进而才能完成立体测图以及定位目标任务。首先,借助设备定位测量卫星轨道,并提供三个外方位位置元素;其次,借助三线阵相机推扫摄影地面空间,构成三幅重叠的航带图像;最后,测量卫星姿态,提供三个外方位角元素。GPS接受机是测量卫星轨道的常用设备,星敏感器、红外姿态测量仪等是测量卫星姿态的常用设备。 1.3 影像压缩质量评价技术 测绘卫星成像能力的提高,促进遥感影像数据数量的膨胀,受限于传输信道的容量,只能进行数据压缩。遥感影像压缩的评价对象是压缩后的影像,评价包括几何质量、构象质量以及主观感知等方面,影像压缩质量的评价结果给测绘卫星星上压缩算法及压缩比指标的编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影像压缩质量评价主要是几何质量评价和构象质量评价。立体测图以及定位的关注点在于影像压缩后对几何精度造成的影响,因此几何质量评价的重要性相对较高。摄影测量点定位精度的评价、影像匹配精度的评价等,是几何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构象质量评价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评价,其中客观评价应用相对广泛,并且已经形成了系统的、高效的算法体系。 1.4 几何定标及立体测图技术 只有对测绘相机的几何参数进行高精度的标定,才能保证卫星定位的高精度,进而达到立体测图对卫星影像数据中几何定位的要求,这时可以借助地面的高精度二维转台以及平行光管,来完成三线阵相机的几何标定。卫星在轨飞行期间,相机的几何参数会随着空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导致一些系统误差出现,直接降低了卫星的几何定位精度,所以应该做好在轨几何标定的工作,校正误差。此时需要从误差产生的根源对卫星定位的影响出发,依照误差变化的规律制定标定方案,包括对相机光轴夹角和星敏感器标定,对相机的主点位置和焦距等内方位因素标定。 2 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发展趋势 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包括立体测绘影像压缩、多源遥感影像复合式立体测图和定位、高分辨率的卫星测绘影像等方面。 到目前为止,针对立体测绘影像压缩的研究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展望其未来发展应该是结合测绘影像的特性,对估计和补偿不同视角的影像中视差的方法进行探索,编制出高效且测绘影像专用的压缩算法。站在立体匹配的角度上,探索可以更有效的保证码率分配及匹配精度的压缩算法。站在实用的角度考虑,探索保真度高、实时性好的压缩算法。 发展多源遥感影像复合式立体测图及定位也是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的一大趋势。摒弃旧有的单型传感器立体定位技术,借助多种传感器获取影像,将这些影像构成一种复合式的立体图像来进行定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高分辨率卫星测绘影像时,在少控制点的情况下以及无控制点的情况下,进行高精度的变化监测、立体测图以及目标定位的研究充满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发展趋势:第一、对高精度测绘相机的设计思路、制造方法以及技术测试进行探索;第二、发展重访周期短、精度以及空间分辨率都比较高的测绘卫星,从而获取稳定、持续的观测数据;第三、探索实时以及事后高精度的几何标定技术;第四、探索智能化的技术来处理实时星载数据;第五、研究应用测绘卫星数据;第六、发展精密的技术来测定卫星轨道和姿态,实现在无地面控制点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进行高精度的摄影测量,完成立体测绘工作。 3 结束语 总之,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目前我国的测绘技术还存在很多差距,因此,就要加大研究力度,发展出独立自主的遥感立体测绘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兵.光学遥感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张涛,温素馨.基于遥感的城市地表覆盖变化检测综述[J].现代测绘,2017(3).

浅析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在我国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以先进物流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物流,其共享协同的理念符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传统物流转型 升级的不可抵挡趋势。虽然我国现阶段智慧物流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但是存在的 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利用智慧物流最大限度地“降本增效”,已经成为现阶段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1 智慧物流的基本含义与功能 1.1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 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柱,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应、整体剖析迅速处理以及对 本身的调整,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觉智慧、革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当代归纳性 物流系统。 1.2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感知功能:采用各种领先技术获得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服务等各个步骤的大批信息;及时完成数据汇集,使各方能确切掌控 货物、车辆和仓库的信息。 规整功能:既感知智慧之后把收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用于数 据归档,搭建庞大的数据库。按部就班后加入新数据,使各类数据按需求工整, 实现数据的联系性、开放性及动态性;规范数据和过程,促进跨网络的系统整合。 智能分析功能:应用智能化的模拟器模式等办法解析物流难题。依据难题作 出暂时认定,并在施行流程中不断印证难题,察觉新难题,在系统运行中做到理 论与施行相结合。系统会自动调用原有经验数据,随时随地察觉物流作业活动中 的缺陷或者脆弱步骤。 优化决策功能:联合特殊需求,依照各样的情形来评价成本、时间、质量、 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价基于或然率的风险行预定解析,联合拟定决议, 提议最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使作出的决议更加精确科学。 系统支持功能:系统智慧集结呈现于智慧物流并不是分别自立,截然不同的 各个步骤自动运行,而是每个步骤都能互相关联,互通有无,同享数据,改良资 源配置的系统,从而为物流各个步骤提供最强大的系统支持,使各环节协作、协调、协同。 2 目前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2.1物流管理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由于自身运营模式、历史原因以及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致使物流资源和各种运输资源集中程度不足。尽管都设置了独立运输部门以及仓 储部门,可是整体规划能力较低,物流管理还没有完全改变以前分管各片的管理 模式,所有物流环节均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浪费了很多资源,并且增加了不少 无效作业环节,相关信息无法顺利流通,导致物流综合效率比较低。比如销售、 采购以及生产环节均设置了独立物流部门,同时职能性质比较相近的各个物流部 门因为不同环节之十分独立所以是相互隔离的,部门各自为政,销售物流、生产 物流以及供应物流也处于分割撕裂状态,经常出现集中卸车或者是压库等现象。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围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国际遥感发展趋势分析

国际遥感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 关键词:遥感信息,定量化,多光谱,高光谱,分类,地物识别 引言: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因此,发展遥感技术是我国乃至世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国际遥感卫星应用现状 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辨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1、地质遥感 遥感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的地质灾难调查,可达到及时、具体、准确且经济的目的。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后续救援工作中,遥感技术就发挥了突

出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了地质地貌变化情况,为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 2、林业遥感 在林业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火灾是林业的大敌,利用航空红外遥感技术,不仅能发现已燃烧起来的烈火,而且可以探测到面积小于0.1-0.3㎡小火情,还能及时预报由于自燃尚未起火的隐伏火情。 3、测绘遥感 人造卫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 4、军事遥感 在伊拉克战争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打击目标的确定,水源的发现,地下坑道的发现,隐藏所的目标锁定等。为战争的战略指挥和后勤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最大限度的发挥攻击效益,极大的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5、农业遥感 农业遥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农业应用的综合技术,可见遥感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6、环境遥感 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上既可宏观观测空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也可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 二,国际遥感的发展方向 1.大力发展卫星定位应用技术,促进卫星定位系统产业化与新型工业产品开发 建立健全的遥感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模块化多制式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产品,发展自主车辆导航产品,推动空间定位技术特种车辆监控系统与各工业领域应用系统中的发展。以期形成一个以空间定位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和一定的产业规模,从而带动相关周边产品与整个产业的发展。 2.开发新一代GIS软件,大力推进 GIS产业化与传统产业改造 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全系列GIS软件商品,包括基础软件和应用开发平台软件,特别是开发网络环境下大型GIS软件和大众化通用网络GIS商品,替代进口,

高铁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施工现场尘土飞扬,高铁一开黄金万两。”在安徽北部城市蚌埠高铁站,这幅标语曾在周边的施工现场悬挂多时。 如蚌埠一样,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线,很多地方都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城市发展骨架。 理论上,高铁站点建设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极化布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引发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但是,中国上一轮高铁建设对于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直言不讳:“最大的问题是高铁站点建设大干快上,没有和周边的土地开发相结合。” 规划窘境 从北京西站乘坐京广高铁,仅用时40分钟就到了保定东站。气派的大站房,宽阔的站前广场,与全国其他很多高铁站点面貌相似。 除候车大厅内一间小店外,站前广场及周边没有任何的商业配套。大量农地绵延环绕,远处可见依稀分散的村落,几座高楼孤零零地耸立其中。 保定市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定市目前正在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需要,“对原有高铁新城规划进行审视修改”。 另一个位于京沪高铁线上的德州东站,虽距北京仅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从德州东站乘坐公共交通到德州城区,仍需约一个小时。高铁带来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德州市高铁新城规划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计划打造成“科技引领、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 然而德州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德州高铁站的影响力并未显现。高铁站点距城区较远,且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问题,真正与城区的接轨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周边地价尚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保定和德州面临的窘境,几乎出现在上一轮高铁站点坐落的大部分二三线城市。 “高铁站点红线内外土地综合开发的增值利益显而易见,但是由于规划没有协同,数以千亿元潜在的土地收益已被白白浪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刘斌对此表示痛心。 他认为,对于已建成的高铁线,出于高铁运行安全考虑,红线内铁路用地变更属性进行商业开发已不可能,而红线外土地增值收益的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国际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际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观察今天国际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那就是席卷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其他趋势不能不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和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源配置已从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整个世界。国际物流通过现代运输手段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在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新崛起产业,国际物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和重视。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物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货物跨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一种物流运作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前国际物流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1.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为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高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大。2000年至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率5.5%,两倍于同期世界产出的增长,2007年国际贸易总额高达28.1万亿美元,货物贸易量增长了7.5%,比同期世界GDP增速3.5%高一倍以上。世界总出口额占世界GDP的比重,1980年仅为21.79%,2001年上升到24.67%,2007年达到34.6%,6年内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是过去21年增幅的3.4倍多。全球国际贸易的货物流程,90%是由海上运输来完成的。据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海运总量达到了惊人的74亿吨,平均每天有2000多万吨货物在海上流动着,比2005年增长了4.3%。2007年,全球的商船总吨位已超过10亿载重吨,比上年增加了8.6%。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上涨行情,突破了11000点大关,比2006年底的4400点上涨了250%。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也不断上升。2001~2007年,世界贸易依存度从48.4%提高到69.5%,其中出口依存度从24.1%提高到34.6%。同期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由46%提高到56.5%,发展中经济体由57.6%提高到73.4%。世界贸易依存度的大幅度上升,表明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也表明了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货物流动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波澜壮阔地加快推进。 2.国际产业的重新分工布局,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服务 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其中。从国际分工看,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分工程度大大提高,制造业重心继续东移。原来的传统垂直分工体系,是由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资源和原材料、发达国家提供工业制成品的两极配对,现在已演变成一般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和资源、以中国为首的一些新兴经济体提供大部分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提供关键技术、零部件、高端产品和服务、最后进行总集成或总装的格局。在出口结构上,世界制成品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70.1%,北美制成品出口占比超过73.5%,欧洲78.4%,亚洲制成品出口占比也高达81.9%。中东、非洲和独联体国家2/3出口则依赖燃油和矿产品,中南美洲农产品出口占到23.8%,燃料和矿产品出口占42.4%。最不发达国家3/4出口收入来源于初级产品,只有1/4来源于服装制成品出口。在进口结构上,发达国家是最终的消费和进口市场,美国进口占据了世界进口总额比重的15.8%,欧盟25国为39.2%,日本为4.8%,三者合计高达60%,世界货物进出口的一半以上都为10个发达国家拥有。近几年,“金砖四国”进口份额从2001年的6.3%上升到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1它集中了航天、航空、电子、计算机、现代光学以及生物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成为一种先进而有效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区域开发综合评价分析手段。遥感科技被公认是一种大容量的信息获取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已显示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日益受到重视。根据联合国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400多个组织从事遥感活动。美国每年利用陆地卫星所得的效益为14亿美元,利用气象卫星资料避免各种损失为20亿美元,并预测政府在今后每年可以从商业化遥感活动中获取税收14亿美元。2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紫外谱段逐渐向 X射线和γ射线扩展。从单一的电磁波扩展到声波、引力波、地震波等多种波的综合。3 我国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10多颗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获得了全色像片和红外彩色图像,并建立了卫星遥感地面站和卫星气 1百度百科遥感技术 2《中国科技论坛》1986年第5月 3中国测绘网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象中心,开发了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获取的红外云图上,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机上观看到气象形势。4此外,作为我国卫星遥感平台代表的北斗卫星已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 二.数据与方法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 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53S 4中国测绘网遥感平台 5国土资源遥感

卫星遥感应用现状及商业化前景

我国卫星遥感应用现状及商业化前景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体制的推动下,卫星产业逐渐走向“军、民、商”的融合,商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已经在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产业初具规模,与前两者相比,卫星遥感的商业化步伐稍微缓慢,产业化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一、我国卫星遥感应用现状 相比传统的信息获取手段,卫星遥感不仅能获得更广泛和海量的信息资源,在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面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而且这些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基础之上的,为决策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便利。目前,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应用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卫星遥感已经在土地利用、城市化及荒漠化监测;农作物、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监测和评估、灾害监测和环境监测;对道路、建筑工程的设计、选址;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工程评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考古、野生动物保护、牧场管理等各个领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在精细农业、环境评价、数字城市等新领域,遥感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另外,GI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GP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为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国遥感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20多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遥感技术的发展,连续四个五年计划都把遥感技术作为国民经济建设35项关键技术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18颗返回式卫星,并成功回收17颗,为资源、环境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图像数据,在我国国防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包括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在内的6颗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数据已在气象研究、天气形势分析和天气预报中广为应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1999年10月我国第一颗以陆地资源和环境为主要观测目标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传输型资源卫星的历史,已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方面实际应用,逐步发挥效益。我国还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为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2005年10月27日,北京一号小卫星在俄罗斯普列谢斯克卫星发射场成功发射,为国内外遥感应用用户提供了充足和丰富的多广谱和全色遥感影像产品。 除了上述已发射的遥感卫星外,我国还先后成立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国家级遥感应用机构。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建立了160多个省市级遥感应用机构。这些遥感应用机构广泛地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调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遥感业务,并且与全球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相配合,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服务。时下,我国卫星遥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经在农业、林业、国土、水利、城乡建设、环境、测绘、交通、气象、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在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三河三湖治理、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交通规划与建设、海岸带监测及海岛测绘、300万平方公里海洋权益维护及区域经

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

Future trends in logistics 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 First, with the rapid and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cale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物流产业规模将不断扩大; Second, with the economy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to adapt to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oncentration will be further improved; 二、与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物流产业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 Third, as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internal division of labor will be more clear; 三、随着物流产业不断扩大,内部分工也会越来越明确; Fourth, no single logistics services will be diversified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四、物流服务不再单一,将会向着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元化发展; Fifth,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echnology, toward the modern march; 五、物流产业技术步伐加快,向着现代化进军; Six co-operate to expand the scale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六、互相合作将成为物流业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 Seven logistics syste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tandardized, the market order is getting better. 七、物流业制度日趋规范,市场秩序也越来越好。 The emergenc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business strateg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ompetencies and outsourc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mature, enabling businesses to better configure their resources to achieve production and sales, so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oriented , although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serving multiple clients simultaneously, but each customer is a separate entity to treat. 而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源于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发展观点和外包理论的成熟,使企业能更好的配置自身的资源实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第三方物流在早期是面向单个企业发展的,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服务于多个客户,但是每个客户都是以一个单独的实体来对待。

物流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章 物流企业挣扎求生 酝酿提价一触即发 油价在飙,运费却一直没涨。2011年对物流企业仍是一个寒冬,一场大的行业洗牌正在进行,有商家指出,运输费提价箭在弦上。 在举办的第三届深圳国际物流设备与技术博览会上,许多人士纷纷表示,在物流行业,一些中小企业正在纷纷倒闭,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在苦撑,行业内正在预测究竟哪些企业能撑过这个寒冬。 油价快速上涨不断摊薄着物流运输业的利润。"以深圳到上海货运为例,过去油价为5元每升,1500公里耗油大概600升,现在油价升至7.5元,仅油价成本就提高了50%,一趟来回的油费比过去多了近3000元,但运费两年来一直没涨。" 高昂的路桥费用也成为物流运输企业不成承受之重,据介绍,以运输行业经验统计,目前运输行业路桥费已达平均每公里1至2元。 运输费用已经到了"不得不涨"的时候。对于此前多家民营快递企业酝酿6月提价的传闻,业内涨价的呼声一直很强,但由于市场传导机制缺乏灵活和畅通性,因此运费普涨可能会推迟,但在今年年内必然将迎来有一波涨价。 事实上,面对严峻的生存危机,此前已有一些协会、组织曾酝酿集体涨价,但由于行业竞争不规范,因此提价一直未果。 "恶性竞争"是物流运输行业提价难的主要原因。由于物流行业准入门槛极低,给一些小企业甚至个体司机制造了大量机会,"压价"抢订单的风气愈演愈烈,造成物流行业竞争者"多、散、乱",甚至难以治理的恶果。 "因为管理欠缺规范,很多小企业、司机不给运输车辆购买货运保险,甚至有司机在车辆出事后扔下车、货逃跑的现象发生,给企业造成了大量损失。"前述业内人士指出。 据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的一项统计,作为深圳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现代物流业,2010年增加值已达926.3亿元,占深圳GDP总额的9.74%。物流行业涉及生产、消费、金融等多个社会,对社会经济领

福州宝龙城市广场业态分析

宝龙·城市广场 ――福州新航母商业迪斯尼 第一步先来认识宝龙城市广场 宝龙城市广场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工业路与二环路交汇处,东至宁化路,南至宁化小区,西至西二环路,北至工业路。位于大福州的几何中心,与福州两大传统商业街区东街口和中亭街的黄金分割点——洋头口近在咫尺。 1 为什么说宝龙城市广场是地标式的商业中心? 2004,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商业地产 商业零售业专业人士一致看好宝龙城市广场地段的现有购买力和该商圈的前景 房地产业内人士一致看好宝龙城市广场地段前景 (投资建设一年,区域周边地价从100万元/亩,提升至387万元/亩。) 宝龙城市广场进一步完善福州的城市配套功能,五星级电影城、高档娱乐、大型一站式购物中心极大提高了福州的商业档次,独特的建筑景观提高了福州的建筑层次。 位于大福州商业核心区,辐射市区200万人口,该商圈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在10分钟车程内延及南北江滨众多高尚社区,聚集人流和消费力的潜力惊人,宝龙城市广场必将成为该区域范围内最重要的生活配套。其商业服务半径必将覆盖至整个福州市区及五区八县、莆田、南平、宁德等城市。 2为什么说宝龙城市广场的经营模式上比福州以往传统商场更有优势? 宝龙城市广场的经营模式: ONLY ONE一站式消费+EPTC体验型消费,是目前国际驻留商业模式,是国内最现金商业模式,领先福州同业50年,在国外有1>50定律,即该商业模式仅占商业总量的1%,但却占有50%的商业市场份额。相比传统零售商业以“购”为主,功能配套只是围绕“购”而展开,存在功能配套不健全的先天不足。 哪个商场能统一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业态,用专业公司统一管理,同样只有宝龙城市广场。这就是宝龙城市广场不同于传统商业的地方,也正是它会较传统商业成倍地吸引人流的地方,是投资、经营的保障。 宝龙城市广场的经营优势: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包玥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包玥 发表时间:2018-12-05T11:14:26.7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4期作者:包玥 [导读] 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北京奥科兴源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摘要: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本文详细阐述了目前现阶段传统理念与超前意识的矛盾,生态平衡破坏现象严重,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仍占上风等城市规划现状,针对于不同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有效策略,希望能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相关概述 城市规划属于一种社会性规划,涉及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内容可包括人口规模的调整、公共设施、住房、广场、交通运输、园林绿化、消防安全、医疗及教育等多方面。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及科学依据,可使城市内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是实现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化、低碳化、个性化、系统化地进行城市规划有助于促进城市建设管理,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2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2.1传统理念与超前意识的矛盾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安排意图,其意在长远。如城市总体规划是考虑城市20 年左右的城市土地及空间利用的宏观安排,需要具有超前的规划意识,而在许多城市规划方案及对规划的管理控制过程中,不仅缺乏长远的规划意识,反而受到传统思想左右,造成城市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1]。如河南夏邑县曹集乡政府办公楼、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广场等,都存在因受讲排场、求大气等传统思想左右,出现建成后受人诟病的情形。 2.2生态平衡破坏现象严重 城市规划以空间规划为主要形式,以全面塑造公共生活空间,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然而纵观当前城市规划现状,其性质已慢慢发生了转变,城市规划已逐渐衍生成了促进城市发展、获取高效利益的一项工具。相关部门由于缺乏生态经济观念,不计后果,盲目追求短期发展目标,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过份的追求发展速度及局部利益,居住环境混乱、活动空间小、人口密集等现象严重,使得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例如一部分城市规划部门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对传统的城市建筑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最终严重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能力。 2.3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 盲目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标志性”建筑,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景观房产、欧化建筑席卷全国。“千城一面”是中国城市无可回避的尴尬,很多地方在规划过程中只重视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等硬规划,对产业规划、特色规划等软规划缺少关注,缺乏对城镇资源环境、地理区位、交通状况的具体化分析。而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打造自身专属的“城市名片”则令人看到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希冀。因此,例如大都市的CBD,在区域模式和建筑设计的方面,势必会走向一定的相似性,即便视觉上努力地进行区别,除非是名载史册的摩天大楼,人们还是很难分辨两个城市核心区。 2.4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仍占上风 一些规划部门仍拘泥于“城市规划”的旧框框,忽视了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这种“只见单个城市,不见区域城市群”的传统思维,使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2.5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城市规划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变动,不定期对城市布局进行适当的调整。然而这一特点却给部分工作人员留下了缺口。有些工作人员利用职位之便谋求私利,随意变动规划方案,使得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部门未严格执行其职责,管理力度不够,使得相关人员有机可乘。此外,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管理层人员常有身兼数职的现象,难以将其监督职责落到实处。 3针对城市规划现状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3.1规划思想转变 城市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发展应与时俱进,同时预测城市未来发展的多种变化与可能性,在进行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时,必须考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以达到更好地促进本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将生态优先、尊重历史与文化、多元化决策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此外,城市规划应由单一的技术手段向综合多样的决策和博弈过程转变,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控制作用,坚决维护规划的法律效力,有效进行城乡空间开发利用管制,明确区分城乡规划中严禁建设开发的地段及限制、适宜开发建设的地段。政府从上级至下级应对专项规划编制经费给予充足保障,在经费充足的基础上,力邀高水平的正规单位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坚决避免蓝图式规划,有效做到规划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统一;在保证规划成果水平的基础上,还能维护当地规划设计市场的良好运转秩序[3]。 3.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分析,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做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处理。从城市的未来发展角度考虑,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向吸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持,为此政府要加大对一些无偿公共生态事业的投入,使城市的生态发展能够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衡。(2)科学调节局部资源与整体资源管理。在对城市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要做到有计划、有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