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专题训练

战国策》专题训练
战国策》专题训练

“度时君之所能行”的谋士之策:《战国策》专题训练

“度时君之所能行”的谋士之策:《战国策》专题训练

相关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荆轲刺秦王》

课内阅读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面题目。

(一)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1分)

(1)皆以美于徐公(2形貌昳丽(3)邹忌修八尺有余

(4)齐王纳谏(5)朝服衣冠(6)孰视之

(7)何能及君(8私我也(9)客之美我者(10)臣诚知不如徐公美(11)期年之后(12)闻寡人之耳者(13)王之蔽甚矣

(14)皆朝于齐(15)旦日(16)与徐公孰美 17)窥镜

(18)时时而间进(1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0)能谤讥于市朝(二)解释下列词语(68分)

1、古今异义词(8分)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今义:(方位词)

(3)暮寝而思之寝:古义:今义:睡觉地方

(4)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今义:讽刺

2、“而”作连词时,通常有以下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8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

3.“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8分)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⑥陈涉者,阳城人也()

⑦今者项庄舞剑()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4. 掌握一词多义(34分)

上①受上赏②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下①乃下令②受下赏

若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②门庭若市

朝①朝服衣冠②能谤讥于市朝③皆朝于齐④于是入朝见威王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孰视之③暮寝而思之④吾妻之美我者

于①欲有求于我也②皆以美于徐公③能谤讥于市朝④皆朝于齐

孰①孰视之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方①今齐地方千里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善①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京中有善口技者。④王曰:“善。

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三)根据课文填空(20分)

(1)本文先写了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又写邹忌的三思:------------------------,-----------------,----------------------。

(2)邹忌入朝见威王,给威王进行了三比:-----------------------,

---------------------------,--------------------------- 。

(3)齐威王曰:“善”,采取了三赏:——————————————————,————————————,————————————接着出现三变:————————————,——————————,————————————。最终齐国取得了效果是:——————————————————————。

(四)重点语句翻译(11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分)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分)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3分)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3分)

二阅读《荆轲刺秦王》,完成下面题目:

(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0分)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燕王拜送于庭:

5、秦王还柱而走:

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7、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9、愿大王少假借之: 10、图穷而匕首见: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22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2、今行而无信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而伤长者之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8、既已,无可奈何 9、函封之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2、使使以闻大王13、唯大王命之 14、荆轲顾笑武阳 1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1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18、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9、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三)翻译下面句子:(28分)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诚能得樊将军首……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6、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7、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范雎说秦王》,完成1—3题(16分)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诃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皆匡君臣之事匡:辅助 B.漆身而为厉厉:癞疮

C.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橐:口袋 D.终身暗惑,无与照奸照:察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先生何以幸教寡人但以刘日薄西山

B.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鹏之徙于南冥也

C.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臣诚恐宽欺于秦而负赵

3、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5分)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5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苏代为燕说齐》,完成4—7题(16分)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①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 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人,以博学、滑稽、善辩著称,被齐威王任为大夫。②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平辈之间相称的敬辞,类似于后来的“阁下”、“您”。③镱(yì):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苏代为燕说齐()(2)人莫与言()

(3)臣请献一朝之贾()(4)莫为臣先后者()

5.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①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镱,以为马食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 ①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与槽朸之间

C. ①入言之王而见之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D. ①苏代为燕说齐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6.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7.读了《苏代为燕说齐》的故事,你得到怎样的启示?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25分)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损伤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齐:一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3分)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1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课内阅读【参考答案】(一)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认为(2)光艳美丽(3)长,这里指身高(4)采纳、接受(5)穿戴(6)同“熟”仔细(7)比得上(8)偏爱动词(9)以…为美 10)实在(11)一周年(12)使…听到(13)受蒙蔽(14)朝见(15)第二天(16)谁(17)照(18)不时、有时候;间或偶而(19)当面指责

(20)背后批评议论

(二)解释下列词语 1、(1)土地方圆(2)国君近旁的近臣(3)躺而不睡(4)委婉劝说

2、① A② C ③ B ④ B ⑤ E ⑥ C ⑦ F⑧ D

3.①的人②的原因③定语后置的标志④的话、的事情⑤的原因

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⑧的禾苗

4. 掌握一词多义上:①上等②呈上;下:①下达②下等;若:①如②好像;朝:

①早晨②公共场合③朝见④朝廷;之:①的②他,代指徐公③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④用于主谓之间;于:①对②比③在④到;孰:①同“熟”,仔细②谁,哪一个;私:①偏爱②私下;诚:①确实,的确②果真;方:①方圆,纵横②方才,刚;善:①善良②好的③擅长④好,高明;间:①中间②间或,偶然③参与④夹杂

(三)根据课文填空(1)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思: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2)三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齐国取得了效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四)重点语句翻译1、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2、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4、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更漂亮?

课外阅读【参考答案一】1 、【答案】A【解析】匡:匡正

2、【答案】B【解析】 [A介词:用/连词:因为 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D介词,“对”/介词,与“见”连用,表被动。]

3、译文:假如臣和箕子接舆一样,但可以有助于所敬佩的贤主,这是臣最大的荣幸,臣有什么可羞耻的呢?“使”“补”“贤”各1分,大意2分

(2)译文: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所以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而已。

(“蹶”“杜”“即”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阶前迎接他,很恭敬地行宾主之礼。范雎谦让不肯接受。接见范雎当天,凡是看见范雎的人,无不敬畏肃穆。秦昭王斥退左右,宫中空无一人。秦昭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愿意教导寡人什麽呢?」范雎说:「喔,喔。」隔一会儿,秦昭王再度请求。范雎仍说:「喔,喔。」这样的前后三次。秦昭王长跪说:「先生不愿意教导寡人吗?」

范雎谢罪说:「不敢如此。臣听说当初吕尚遇见周文王时,不过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钓鱼。像这样,双方交情是很疏淡的,可是一次交谈,周文王便立他为太师,载他一同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很深入啊。所以周文王果然得到吕尚的辅佐之功,据有天下,身为帝王。假如当时周文王忽略了吕望而不肯跟他深谈,那么周便没有天子的德行,而周文王武王也就无从成就王业了。现在臣只是客卿,和大王交情疏淡,而所要陈述的,都是匡正君臣的事,又处在大王的骨肉之间。臣虽然愿意陈述一片愚忠,但还不知道大王的心意。大王问了三次,臣之所以没回答,就是这个缘故啊!

「臣并非有所畏惧而不敢说。即使明知今天说了,明天就有杀身之祸,臣也并不害怕。只

要大王相信并且实行臣所说的话,即使死亡,臣也不以为痛苦;即使逃亡,臣也不以为忧愁;用漆涂身,成为癞子,披头散发,成为疯子,臣也不以为耻辱。五帝那样的圣人也会死,三王那样的仁人也会死,五霸那样的贤人也会死,乌获那样的力士也会死,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会死。死,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在必然会死的形势下,能够对秦国稍有补益,这是臣最大的心愿,臣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逃出昭关,晚上赶路,白天藏匿,到了蔆水,没有食物充飢,跪爬着在吴国市上行乞,终于复兴吴国,使阖庐成为霸主。如果臣能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计谋,即使遭到幽禁,终身不再相见,臣的主张已经实行,臣还有什么忧愁呢?箕子接舆,涂漆在身上成为癞子,披头散发装做疯子,对殷楚并没有帮助。假如臣和箕子接舆一样,但可以有助于所敬佩的贤主,这是臣最大的荣幸,臣有什么可羞耻的呢?

「臣所担心的,只是怕臣死之后,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所以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而已。大王上怕太后的威严,下被奸臣丑态所迷惑,住在深宫里,不离保母师傅的左右,终身迷惑不明,无人帮助您辨别奸邪。这样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孤立危险,这才是臣所害怕的。至于穷困耻辱的事,死亡放逐的祸患,臣并不害怕。臣死而能使秦治理得好,胜过活着啊。」

秦昭王长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呢!秦国地处偏远,寡人又愚昧无能,有幸承先生到来,这是上天让寡人得以麻烦先生,保存先王的宗庙啊。寡人能受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福佑先生,不抛弃先王的遗孤啊。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今后不论大事小事,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能毫无保留地指教,不要怀疑寡人。

范雎再拜,秦昭王也跟着再拜。

【参考答案二】4.(1)游说、劝说 (2) 说话(交谈)(3)贾:通“价”,价钱,这里指报酬。(4)没有人(4分)

5.B(A①当作②认为;B①②都被动,译为“被”;C①连词,表顺承,可不译②连词,表转折,译为“可是”;D①替②当做。2分)

6.(1)有一个想卖骏马的人,一连三天牵着马站在市场上,也没有人知道他这匹马是骏马。(“比”“市”和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2分。)

(2)伯乐于是就到市场,环绕着那匹马看了一番,离开之后又回头看看它。(“还”“去”“顾”个1分,句意2分)

7.《苏代为燕说齐》的故事除了人们对伯乐的信任之外,还反映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人人都能发现它的价值的,往往需要专家或有影响的人的推介。或者:骏马因伯乐而升值,说明权威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完全迷信权威,盲目地崇拜权威,凡事要注重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否则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4分)

【参考译文】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

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参考答案三】8.A(“阙”应为“缺少、缺失”意。) 9.C(“所以”都表凭借,译为“用来”。A于是/是,表判断的副词;B根据/通过,经由;D难道,副词/自己,代词)

10.D(A中①以反问句的形式肯定了二子的做法,能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②是刘向的观点。B中①不正确,②正确。C中①不正确,②正确。)

11.C(作者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12.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

/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每3个1分)

13.(1)(孔子、孟子)能够不苟且随便罢了。这就可以说是不受流行习俗迷惑,而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2)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还是不明白这一点。(3)废弃并禁绝邪说(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

【参考译文】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馆藏书阁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一十一篇。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33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出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依靠诈谋而丧失性命;而任用他们的诸侯以及秦国,也是国家败亡。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一般人还有明白这一点。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册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昏庸腐朽,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社会影响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左传》读书笔记 这个寒假,龙老师给了我们几点宝贵的建议,其中一点就是阅读例如《左传》、《战国策》、《论语》等有深刻内涵的书籍。因为在上个学期的古代汉语的学习中,我们学到的经典文章一部分来自于《左传》,而且龙老师对《左传》有很高的评价,所以放假后,我就去图书馆借了《左传》来看。 《左传》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西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取材范围广泛,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按照鲁国12个国君的次序,详细记载了这段时期内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的军事、政治、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晋范宁曾评价:”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杜预也称赞“其文缓,其旨远。” 《左传》以叙事为主,很注重描写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我在读《左传》时,发现作者描述历史事件时,若是涉及到战争,对于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的描述都是寥寥几笔带过,对于战争起因、战时两军心理以及战后的思考却花大量笔墨去描绘。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鄢陵之战,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晋楚城濮之战,“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全文共17段,描写战争场面仅一段,”不满百字,写尽战事。”对于晋楚两国在军事、外交上的一系列争斗却紧扣细节,对楚国战败原因的揭露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子玉使伯焚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馋昵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楚王与子玉各执己见,楚国内部的矛盾出现。“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晋国退避三舍,私许复曹卫,瓦解了楚国联盟。而楚国咄咄逼

读战国策有感

读《战国策》有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西汉文学家刘向或许不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但他留下的《战国策》,却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的著作。它为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谋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战国策》一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对于文人政客的描写。在政治上以管仲、张仪、苏秦为代表的政治家,以及众多的高士、逸民甚至隐士也现身江湖,大展才华,叱咤风云,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玄机妙算。这其中许多已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亡羊补牢、一尘不染、大庭广众、门庭若市、惊弓之鸟、不翼而飞”等词语均出自于此。刘向也在人物描写方面下足了功夫。“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最好的证明。“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如此形象的外貌描写便是《战国策》所有人物描写的一大代表。而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在家中“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此后,便有了锥刺股的故事。待他发愤图强,身挂六国相印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前后鲜明的对

《战国策》史书读后感七年级范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战国策》史书读后感七年级范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战国策》史书读后感七年级范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下面就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战国策》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战国策》读后感范文(一)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

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举个例子吧,《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 这个寒假,龙老师给了我们几点宝贵的建议,其中一点就是阅读例如《左传》、《战国策》、《论语》等有深刻内涵的书籍。因为在上个学期的古代汉语的学习中,我们学到的经典文章一部分来自于《左传》,而且龙老师对《左传》有很高的评价,所以放假后,我就去图书馆借了《左传》来看。 《左传》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西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取材范围广泛,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按照鲁国12个国君的次序,详细记载了这段时期内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的军事、政治、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晋范宁曾评价:”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杜预也称赞“其文缓,其旨远。” 《左传》以叙事为主,很注重描写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我在读《左传》时,发现作者描述历史事件时,若是涉及到战争,对于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的描述都是寥寥几笔带过,对于战争起因、战时两军心理以及战后的思考却花大量笔墨去描绘。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鄢陵之战,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晋楚城濮之战,“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全文共17段,描写战争场面仅一段,”不满百字,写尽战事。”对于晋楚两国在军事、外交上的一系列争斗却紧扣细节,对楚国战败原因的揭露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子玉使伯焚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馋暱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楚王与子玉各执己见,楚国内部的矛盾出现。“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晋国退避三舍,私许复曹卫,瓦解了楚国联盟。而楚国咄咄逼人,将帅刚愎自用,楚国自然会失败。《左传》还描写了各种形象鲜明的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举止把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展现出来。《晋公子重耳之亡》就讲述了晋公子重耳出奔、

战国策名著导读

《战国策》名著阅读 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 编者: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内容: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地位及影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其文学成就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战国策读书笔记篇

战国策读书笔记3篇 《温人之周》读后感 这个小故事很有趣。魏国的人要入境东周,东周的人不让,并问他是否是东周的客人,魏人竟然说是主人。搞的周君和官吏一头雾水。短短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让周君无言以对。是啊,这是个多么尴尬的事啊。曾经的天子率六师,领九州岛是何等的豪迈。如今的周天子却无奈的偏安一隅,连这么严肃的一句话成了一个偷渡客的挡箭牌。战国时候,王道没落,这样才促成了百家争鸣。也许周君这时迷梦了一下自己祖先的光辉,又或者无奈的放走偷渡客后自己黯然神伤。最后必然纠结成一种不甘。是啊,祖宗基业,托垂万世本身就是个自欺欺人的童话。每个历史阶段都具备应有的特征和潮流。朴素的唯物主义,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顶点之后必然失落。人只能规避风险却不能逃离本身属于自己的命运。历史走到某点,某点的人们只能闪转腾挪,尽力维护自己理想处的那块土地,但不管怎么样闪转腾挪,那块土地都会变化,区别在于是不是更理想还是不理想。天子如此,庶民亦如此。也许此时的周君能够拂泪不甘相对于日后宗庙隳,家国灭的周君也是种幸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永远都没有错。但是别忘了,王不会永远是王,臣不会永远是臣。王臣之间不过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组矛盾。只是那转化的条件相对于其他一般事物略显复杂而已。“何为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赵取周之祭地》读后感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第一疑问是祭田是什么?从字面上理解估计和祭庙,祭品的功能相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祭祀祖先所用的物品。可就是这么神圣的东西,天子的祭田却还是被赵一个诸侯给抢掉了。无奈到要谋士利用装神弄鬼的太卜解决问题。看到周室衰颓如此,心中有点不忍。但这是历史的脚步,任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当一个国家连自己的祭祀类东西都保不住的时候,那真是离灭亡不远了。赵氏晋大夫出身,现在竟然连天子的祭田也是想夺就夺,怪不得孔子也感慨礼崩乐坏。但这是矛盾矛盾发展的必然走向。圣人坚持克己复礼,但那也只是境界问题,而非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了。赵王病了,收受好处的太卜把病因归咎于夺了周的祭田。那时的人们还是相当畏惧鬼神的。赵王也是人,也怕死,所以听太卜言也是人之常情。想想为了一块祭田丢了自己的性命,那多不划算啊。所以还是把祭田还给了东周。郑朝用一时的巧计保住了周室那仅存的一点尊严。但是谁都知

《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

《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 《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 原创:刘可心 提到《战国策》,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的一些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对其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对《战国策》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其他史书不同,《战国策》更多记录的是战国时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游说之辞,全书主要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时代风云。其在语言上的精炼雄浑,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读《战国策》可以提升语言逻辑能力,这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把它作为必读书籍的原因。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到《战国策》,最近通过课余时间读完《秦策》,写下此感。 秦国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逐渐

富强起来,在基本国力上高于山东之国,而后惠王虽车裂商鞅,但商君对秦国的影响却一直根植在秦国深处。而山东之国,尤其是韩、魏,对秦国更是心有忌惮。在此背景下,张仪、苏秦等辈,在惠王前连横合纵的主张,改变了秦国和天下的局势。而后经甘茂、魏冉等人治理,秦国日益强盛。韩、魏与秦相邻,受到的威迫也最大。后范雎入秦,为昭王献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秦国已然成为一家独大的局面,白起与赵战于长平,范雎用反间计,使赵国大败。东方六国之中,只有赵国的军事实力可以稍微和秦抗衡,此役之后,各国便如坐针毡,不得安宁。秦又使人在六国中游说,六国皆争相割地讨好秦国,却无共同抗秦之心。后范雎失宠于昭王,蔡泽、吕不韦先后相秦,秦已经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策》中,游说之士多来于六国,或逃入秦,或闻秦王爱才,主动西去事秦。商鞅从魏国逃入秦国,得孝公重用,

实行变法。张仪受宠于惠王,而欺楚使楚与齐绝。昭王在位,穰候、太后权大,范雎劝说昭王加强王权,于是昭王废太后,逐穰候,王权得到集中。范雎在秦地位日益提升,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攻三晋,又杀与自己不合的白起。而秦相多由于其他游士在秦王面前说坏话,多被秦王逐走。范雎因为王稽的原因在昭王前失宠,或许自己也预料到自己也会步入其他秦相的后尘,此时蔡泽见范雎,劝其辞退,范雎借此机会举荐蔡泽为相,自己也算是全身而退。 在我看来,秦的强大是必然的,相比于东方六国,秦王更加礼贤下士,任人唯才,且秦王对人才的态度,也要远胜于其他君王。而为秦国出谋划策的历任相国,更是对秦来说功不可没,我认为商鞅、张仪、范雎相比其他相国,贡献更大。他们或是在执政时期攻城略地,玩弄诸侯,或是使秦国赏罚分明,政治清明。想到《过秦论》中一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始皇能统一全国,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这个寒假,龙老师给了我们几点宝贵的建议,其中一点就是阅读例如《左传》、《战国策》、《论语》等有深刻内涵的书籍。因为在上个学期的古代汉语的学习中,我们学到的经典文章一部分来自于《左传》,而且龙老师对《左传》有很高的评价,所以放假后,我就去图书馆借了《左传》来看。 《左传》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西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取材范围广泛,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按照鲁国12个国君的次序,详细记载了这段时期内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的军事、政治、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晋范宁曾评价:”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杜预也称赞“其文缓,其旨远。” 《左传》以叙事为主,很注重描写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我在读《左传》时,发现作者描述历史事件时,若是涉及到战争,对于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的描述都是寥寥几笔带过,对于战争起因、战时两军心理以及战后的思考却花大量笔墨去描绘。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鄢陵之战,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晋楚城濮之战,“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全文共17段,描写战争场面仅一段,”不满百字,写尽战事。”对于晋楚两国在军事、外交上的一系列争斗却紧扣细节,对楚国战败原因的揭露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子玉使伯焚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馋昵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楚王与子玉各执己见,楚国内部的矛盾出现。“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晋国退避三舍,私许复曹卫,瓦解了楚国联盟。而楚国咄咄逼人,将帅刚愎自用,楚国自然会失败。《左传》还描写了各种形象鲜明的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举止把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展现出来。《晋公子重耳之亡》就讲述了晋公

战国策【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战国策【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战国策》是现如今完整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 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举个例子吧,《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当我开始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时,重新拾起了字典。太多的生僻字,还好没有放弃!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第一编先秦文学 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中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效特性》 《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出自《关雎》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它以记言为主。《逸周书》,本命《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第二编秦汉文学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纂的。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互见法”。

读《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 我选择这篇作品,是源于敬佩我国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敬仰那些游说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説辩智谋。我没有从始至终的读过《战国策》这本书,但是我选取了这本书中的一些经典篇章与一些《战国策》研究者的论著。 《战国策》本身记录的内容本身也不全是积极向上的,如还有记录教人怎么行贿受贿的,但是还是以积极内容为主的,我主要谈论的是各位纵横家的说辩方法。 因为参看论文大多是研究这本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很少有著作研究策士的说辩方法,而我特别敬仰策士的那种说辩,能用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我对这点特别的佩服,我读这本书的主要感受就是谈谈他们的说辩方法。 第一部分《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这本书和《国语》类似,主要是以记言为主,展示纵横家的说辩智谋。 《战国策》记述的主要是活跃于战国时期各国的纵横家的言行,在战国时期,纵横家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说纵连横,受到各诸侯过的重视,他们的弟子为了更好地向师傅学习,记载下了他们的言行,关于战国策的作者向来没有一致的见解,我比较同意的是,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后来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编订,至宋朝有缺失,由曾巩再次编订整理,得以流传至今。 第二部分关于策士(纵横家)的解释 所谓策士就是在战国时期那样特定历史条件下才有的一种职业,他们主要是以游说于诸侯国之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用他们的铁齿铜牙来劝谏的一种人。 首先是特定的历史背景成就了他们,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晚期,

战国策读后感1000字(最新)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 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的写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人物刻画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勒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善于讽喻。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战国策》的主角是来自各个国家的谋臣策士,他们共同的身份是说客,各自代表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而他们的活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情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活生动、波澜壮

《战国策》读后感精品范文5篇

《战国策》读后感精品范文5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WTT收集整理的《战国策》读后感精品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战国策》读后感精品范文5篇(一)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举个例子吧,《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

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读《战国策》有感

读《战国策》有感 班级:15信息2 学号:2015143227 姓名:梁田 曾经看见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这部书:没有看这部书的人,不可以谈智谋,说生活。哪怕是一字半解,也无不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2000多年前人们对生活的理解的深邃遥远,令今人惭愧。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战国策》的写作有以下三个特点:人物刻画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勒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善于讽喻。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战国策》的主角是来自各个国家的谋臣策士,他们共同的身份是说客,各自代表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而他们的活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情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活生动、波澜壮阔的战国时期的美丽画卷。他们活跃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国的力量对比和外交政策,并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历史的发展趋势,推动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进程。而本应该是当时历史主角的各国国君,却都退居了二线,他们不仅大多自称愚笨,或以前所采取的政策都是错误的、要听从说客的计策,而且他们最终都被说服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衬出谋臣策士们高超的逻辑思维能

读书报告:《战国策》篇

读书报告:读《战国策》后感 学号:200930404035 学生:潘显志 读完《战国策》,给人最多的感觉就是:各类诸侯激烈争战,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各类英雄政客雄起;看四方,烽烟再起,时势造英雄。不由得让人感叹:纵所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首先,就《战国策》的内容梳理一下。 《战国策》主要是讲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 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关于《战国策》中人物的的思考。 本书的作者实况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这是之前我就大概知道的信息,看完之后,我对本书的作者颇有兴趣。 于是就上网查了一下本书的作者。《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我想,刘向也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书中的人物描写。 在《战国策》中,对人物描写特别的突出,特别是阴谋政论家、政客等。以下是在《战国策》中出现的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人物。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人。事迹在《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出身寒微,读书刻苦,向往富贵生活,具有强烈的功名心,且知识丰富,能言善辩,善于运筹帷幄,为人主出谋划策,但没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张与理想,在战国时代纵横家中他是比较典型的。 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0《战国策》读后感范文5篇【精品】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战国策》读后感 5篇,欢迎借鉴参考。 《战国策》读后感 5篇(一)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举个例子吧,《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战国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战国策》读后感 5篇(二)

《战国策》读后感七年级范文五篇

《战国策》读后感七年级范文五篇 篇一:《战国策》读后感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学生时代,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比如有:《论语》、《左传》、《国语》等。这些书籍大多描述了各诸侯国及其士人之间的精彩纷呈的斗争。而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根据战国史料编订而成的。其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全书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它开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之先河,是继《国语》之后又一国别体史书。 提及《战国策》,就不得不提及其书中所述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比如在楚国的张仪为秦破从连横文章中,张仪为了破坏合众,说服楚王与秦结盟;他首先是向楚王讲述不结盟的严重后果,然后又向楚王讲述了结盟的好处。结果在一番威逼利诱之下达到了出使的目

的。放在今日,不正是左手一个萝卜,右手一根大棒,逼弱国就范的把戏吗? 总而言之,《战国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见识战国时期的风土人情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还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读好《战国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让我们为国事出谋划策。 篇二:《战国策》读后感 相信略有古文基础的都能读懂这则故事,它讲述的是楚王宠幸魏王送来的美女(新人),这引起楚王夫人郑氏的不满。但郑氏并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先伪装出一副很和善的样子,和新人成为好姐妹。这样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对其充满好感。读后感然后,郑氏使出她的杀手锏,好心劝告美女记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为楚王不喜欢她的鼻子。新人当然对这位好心大姐言听计从,然而这引起楚王的误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如果有朋友读过《红楼梦》的话,大概会立刻联想到凤姐和尤二姐的故事,两者的故事逻辑几乎如出一辙,假意示好,然后煽风点火借刀杀人。不知曹公当年是否借鉴过这个故事? 曹公连篇累牍,用了将近一章讲完的故事,放在《战国策》不过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当今荧屏之所谓大型古装宫斗戏,用了五十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