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的意义

康复治疗的意义
康复治疗的意义

最新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得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功能解剖学:研究运动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理动能的学科。 生物力学: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力与生物体的运动、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中人体和器械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 应力:指人体结构内某一平面对外部负荷的反应,用单位面积上的力表示,(N/cm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他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力矩:是力对物体转动作用的量度,是力和力臂的乘积。 阻力点:阻力杠杆上的作用点,是指运动阶段的重点、运动器械的重力、摩擦力或弹力以及拮抗肌的张力,韧带、筋膜的抗牵张力等造成的阻力。他们在一个杠杆系统中的阻力作用点只有一个,即全部阻力的合力作用点为唯一的阻力点。 力偶:通常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称为力偶。 梅脱:能量代谢当量。每公斤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毫升的氧,其运动强度为1MET 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又称速度杠杆。 人体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下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心脏的功能能力:指机体在尽力活动时达到的最大MET值。或者,在有氧范围内机体所能完成的最大强度活动的最大MET值。或者,心脏功能容量/体力功能容量,指体力活动的能力。健康人,心脏的功能能量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相应的MET值。 稳定角:是中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是影响人体平衡稳定性的力学因素。 稳定系数:为倾倒力开始作用时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的比值。 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转动惯量:物体的转动惯量是物体转动惯性的大小。 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静止的物体或相对与地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标准的 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 Gou软骨:是幼年时期位于骨干gou端处的软骨,参与骨的生长。成年后。Gou软骨板骨化后遗留成骨垢线,骨的生长也随之停止。 骨单位:是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位于骨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骨密质的主体。从骨单位的横断面可以看到同心平行分布的骨板,成为不同直径的、一层套一层的封闭的圆柱。 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骨gou,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骨基质)和细胞构成 成骨细胞: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或紧紧包靠在临近成骨细胞上。常成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 破骨细胞: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100um,含有2—50个核。 骨细胞: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 骨钙化:主要指在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骨的有机成分(有机基质)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盐有序地沉积于有机质内的过程。 骨强度:指骨在承载负荷的情况下抵抗破坏的能力,是衡量骨承载能力的指标之一。 骨应力—应变曲线;表示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分弹性变形区和塑性变形区。 拉伸载荷:股的两端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的载荷。 骨的各向异性:骨的结构为中间多孔介质的夹层结构材料,这种材料称为各向异形体,因其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质不同,称各向异性。 应力性骨折:指骨长期承受反复负荷后发 生微损伤而逐渐形成的骨折。他是由于损 伤的不断积聚,超过机体修复能力,继而 产生的骨折。 股外表再造:骨外表形状的改变称为外表 再造,是骨适应其承载而做出的适应性变 化,可以表现为骨最优化的形状。 1运动学中的坐标系是三维的。有三个面: 水平面(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 下两部分),额妆面(与身体前或后平行 的面,分成前后两部分),矢状面(与身 体侧面平行的面,分为左右两部分)。每 两个面交出的面称为轴,也有三个:横轴 (与地面平行且与额妆面平行的轴)、纵 轴(额妆面与矢状面相交叉形成、上下贯 穿人体正中的轴)、矢状轴(与地平面平 行且又与矢状面平行的轴,在水平面前后 贯穿人体) 2何谓骨的载荷和骨的应力?骨应力常有 哪几种?对骨有何生理意义?作用在骨 表面的各种外力,即骨的载荷。当外力作 用于骨时,骨以形变产生内部的阻抗力以 抗衡外力,即是骨产生的应力。应力的大 小等于作用于骨截面上的外力与骨横断 面面积之比,单位为Pascal,即牛顿/平方 米。骨的应力根据作用于骨的力不同而不 同,常见的应力由压应力、拉应力及剪切 力等。应力对骨的改变及在生长和骨的吸 收中起调节作用,应力不足会使骨萎缩, 应力过大也会使骨萎缩。因此,对于骨来 说,存在一个最佳的应力范围 肌力:又称最大力量是肌收缩时所表现出 来的能力,以肌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 量来表示。 肌耐力:又称力量耐力,是指肌在一定负 荷条件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 力,反映肌持续工作的能力,体现肌对抗 疲劳的水平。 向心运动:也称向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 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互相靠近。 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 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 主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 机,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机。 运动单位: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 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 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称为 运动单位。 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由肌纤维组成,每条 肌纤维的横断面总和称为肌的生理横断 面。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 的能力。 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 抗肌。 神经适应:由运动引起的神经系统的适应 性变化称为神经适应。 协同动作: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 合作性动作被称为协同动作。 简述肌的功能。 肌的功能是运动、支撑骨骼、维持姿势、 保护身体和产热。 简述肌力的影响因素。 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的初长度、肌的募集、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和杠杆效 率。 牵拉—缩短周期的弹性势能增强的机制。 以牵拉—缩短周期肌运动为主的自然运 动,包含主要由离心运动引起的高强度的 力的调节性释放,这种高强度的力有利于 肌-腱复合体中弹性应变能量的贮存,即有 效增加弹性势能,使离心运动后的向心运 动比单纯的向心运动做功更强,也更为有 效。 简述超量恢复原理。 运动和运动后肌经历一个疲劳与恢复过 程,肌疲劳时,其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 都会明显下降,同时肌内能源物质、收缩 蛋白和酶蛋白都有所消耗,在休息后的恢 复过程中,上述已消耗物质得到补充、生 理功能逐渐得到恢复,并超过运动前的水 平,这即是肌超量恢复。 简述长期运动训练对肌底物水平的影响。 *糖原:耐力训练引起的肌的适应性改变 是肌静息糖原含量增加。 *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多回合的力量 练习可使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储备降 低,这种急性的代谢反应为增加高能磷酸 化合物储备能力提供适应性刺激,长期的 适应性结果则表现为肌静息磷酸盐水平 提高。 *脂质:肌脂质含量无显著不同,即对运 动刺激呈惰性表现。 *肌红蛋白:肌中肌红蛋白对氧的运输起 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慢肌纤维通常比快肌 纤维含有更多的肌红蛋白,但耐力训练不 能促进人体肌中肌红蛋白含量的增加。力 量训练后肌纤维体积虽然增大,但肌中肌 红蛋白含量却相应降低,以适应氧化酶含 量降低的肌环境。 简述运动控制理论和运动控制方式。 根据Horak的运动控制理论“正常运动控 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 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 效的功能活动。”运动控制主要有以下三 种方式。 (1)反射性运动:反射性运动形式固定、 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主要在脊髓水平 控制完成。(2)模式化运动:模式化运动 有固定的运动形式、有节奏和连续性的运 动,受意识控制。主观意识主要控制运动 的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控制器调 控。(3)意向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 主观意识控制,是有目的的运动,需通过 运动学习来掌握,随着不断进行运动而趋 于灵活,并获得运动技巧。 简述腰背肌对脊柱稳定及其功能的影响。 肌对脊柱具有保护脊柱稳定和协同脊柱 运动的双重作用,并发挥主动调节功能, 这是调节脊柱平衡的关键要素。相关功能 肌群主要是腰肌和背肌。背肌主要包括浅 层的背阔肌和深层的骶棘肌。腰肌主要包 括腰方肌和腰大肌,此外间接作用于腰脊 部脊柱的肌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 臀中肌、臀小肌、肱二头肌、半腱肌及半 膜肌等。这些肌群的协调配合,以实现脊 柱对身体的支撑,负重、减震、保护和运 动等功能。 简述肌功能障碍的原因。 1.运动损伤 2.疼痛 3.中枢神经损伤 4.外周神经的损伤 简述肌电刺激增强肌力的机制。 肌电刺激后肌的收缩性能增强,呈现显著 的力量增益,肌电刺激作用主要原理如 下: *肌对电刺激的适应性反应:肌电刺激对 肌收缩力的影响受神经因素影响,遵循负 荷大小原则,依此原则肌产生与之适应的 兴奋激发与力量变化,并随负荷的增大, 产生更大的适应性反应。 *激发运动神经元,动员运动单位。 肌电刺激不是直接兴奋肌,而是刺激电流 沿着肌内较易兴奋的神经末梢传导。通过 激发较大运动神经元,动员更多的运动单 位,使肌纤维产生与之适应的反应,肌的 收缩性能增强。 *增强氧化酶和糖原,提高肌耐力。 长时间、低频率的肌电刺激能够引起低等 哺乳动物快肌纤维氧化酶和糖原合成酶 的显著增加,使快肌纤维的退化和萎缩, 并向慢肌纤维的转变;而对慢肌纤维的影 响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含量增加。这有利于 提高肌耐力,增强运动个体抗疲劳的能 力。 简述姿势协同动作的运动模式及其平衡 作用。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三种运动模式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即踝 关节协同动作模式、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 及跨步动作模式。踝关节协同动作指身体 重心以踝关节为轴心,进行前后转动或摆 动,类似钟摆运动。髋关节运动模式是通 过髋关节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 衡。跨步动作模式是通过向作用力方向快 速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撑点或站立 支持面以建立新的平衡。当身体重心达到 稳定极限时,为了防止跌倒或失去平衡, 上肢、头和躯干运动以建立反应性平衡。 简述肌组织过度应变与损伤特征。 *肌纤维组织应变与肌运动和关节活动有 关。 *肌—腱连接对应变引起的损伤特别敏 感,并可导致肌—腱连接的生物形态学和 生物化学改变。 *疲劳性的运动中易出现肌应变性损伤。 *强大应力与应力变化易导致肌损伤。 肌腱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 肩胛下肌所组成的腱性组织,以扁宽的腱 膜牢固的附着于关节囊的外侧肱骨外科 颈,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 肌外展肩关节的功能。 网球肘:又称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上 髁炎、是前臂伸腕肌群的起点部反复受到 牵拉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损伤性疾 病。 Colles骨折:是桡骨远端,距关节面2.5cm 以内的骨折,常伴有远侧骨折端向背侧倾 斜,前倾角度减少或呈负角,典型者伤手 呈银叉畸形。 Dugas征:即搭肩实验阳性正常人肘部贴 近胸部时,手掌可触到健侧肩膀。有肩关 节脱位时患侧上肢屈肘,肘部贴近胸壁 时,手掌不能摸到肩峰,若以手掌触摸肩 峰时,则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是为阳性。 Tinel征:是周围神经外科最重要的诊断 方法之一,指叩击神经损伤或神经损害的 部位或其远侧,而出现其支配皮区的放电 样麻痛感或蚁走感,代表神经再生的水平 或神经损害的部位。 Phalen实验:两臂平举,肘区60度,腕 关节极度掌屈1分钟,患手桡侧手指即可 出现麻木和感觉异常。 鼻烟窝:其近侧为桡骨茎突,桡侧界为拇 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 腱,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其内有桡 动脉通过。 鱼际:由四块运动拇指的肌肉组成,各肌 主要起自屈肌支持带,作用于肌肉的名称 相同。除拇短屈肌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双 重支配,拇收肌由尺神经支配外,其余两 肌均由正中神经支配。这群肌肉可以使拇 指屈曲、内收、外展和对掌运动。 Q角:是股四头肌肌力线和髌韧带力线的 夹角,即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点的连线为 股四头肌肌力线,髌骨中点至胫骨结节最 高点连线为髌韧带力线,两线所形成的夹 角为Q角。 半月板:股骨和胫骨间左右各一块软骨衬 垫,即半月板 鹅足: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肌腱的止 点是在胫骨内侧髁稍下方的前内侧面上, 其腱纤维与小腿深筋膜互相交织形成鹅 足 足弓:由7块跗骨、5块跖骨及其关节、 韧带、腱膜组成的向足背突出的弓形骨骼 结构 步态周期的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 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60%,支撑 期大部分时间是单足支撑 步态周期的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 步再到落地之间的时间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着地 开始到该脚跟再次着地构成一个步态周 期。 简述肩肱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 式。 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连接而成的 球窝关节,因肱骨头的面积远远地大于关 节盂的面积,且韧带薄弱、关节囊松弛, 故肩肱关节是人体中运动范围最大、最灵 活的关节。关节盂为一上窄下宽的长圆形 凹面,向前下外倾斜,盂面上被覆一层中 心薄、边缘厚的玻璃样软骨,盂缘被纤维 软骨环即关节盂唇所围绕。关节盂唇加深 关节盂凹,有保持关节稳定的功能。 肱骨头为半圆形的关节面,向后、上、内 倾斜,仅以部分的关节面与关节盂接触, 故极不稳定。肱骨大结节朝向外侧,构成 结节间沟的外壁,小结节朝向前侧,成为 结节间沟的内壁。肱二头肌的长健经过结 节间沟,并随着关节活动而上下滑行。 肩关节的主要韧带有喙肩韧带、盂肱韧带 和喙肱韧带 肩部关节的运动比较复杂,各关节既有单 独运动,又有相互间的协同运动,有内收、 外展、前屈、后伸、内外旋转等运动,以 及由这些运动综合而成的环转运动。 简述肩关节运动的主要肌 上提: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 下降:斜方肌下部、胸小肌、锁骨下肌(补 充)背阔肌、胸大肌 内收:菱形肌、斜方肌,肩胛提肌 外展:前锯肌、胸小肌(补充)胸大肌 屈曲:三角肌前部、胸大肌锁骨部、(补) 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外旋位) 伸展: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大圆肌、(补) 肱三头肌长头(内旋位) 外展:冈上肌、三角肌中部、(补)肱=头肌 长头(外旋位)、脓三肌长头(内旋位 内收: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补)三 角肌后部 外旋:冈下肌、小圆肌、(补)三角肌后部 内旋:胸大肌、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 肌、(补)三角肌前部 环转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及内外旋的复 合运动。 简述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 式。 肘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由肱尺关节、肱 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单关节,共同 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所构成。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 成,属滑车关节,可绕额状轴作屈、伸运 动。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 成,是球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和回旋 运动。因受肱尺关节的制约,其外展、内 收运动不能进行。 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 的桡切迹构成,为圆柱形关节,只能作旋 内、旋外运动。 有关韧带有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桡 骨环状韧带等。 主要运动形式有屈伸、其次是桡尺近侧关 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运动,完成前臂的 旋内、旋外运动。 精品文档

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武豫冬

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武豫冬 发表时间:2018-11-24T13:09:14.9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8期作者:武豫冬张一雯王丽霞 [导读] 对综合性康复治疗在神经内科偏瘫患者临床治疗当中的效果进行探究。 武豫冬张一雯王丽霞 (云南省楚雄州大理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一科云南楚雄州 675000) 【摘要】目的:对综合性康复治疗在神经内科偏瘫患者临床治疗当中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科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偏瘫患者临床资料,以患者入院时间奇偶原则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搭配综合性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60,P<0.05)。结论: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确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神经内科;综合性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057-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偏瘫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6.31±2.15)岁,主要病因为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以患者入院时间奇偶原则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本组患者入院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中对于偏瘫患者的筛选[1];本次研究内容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病变者;(2)伴有其他严重精神疾病、沟通障碍者;(3)研究期间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即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药物口服或(和)输液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综合康复治疗,内容包括:对患者展开运动康复干预,如进行坐位平衡、肢体被动活动、夹球等,以提升患者偏瘫部位活动能力,在开展康复运动期间需注意运动量的循序渐进,不可粗暴,由大关节至小关节依次展开[2]。此外需对患者加强生活能力方面的训练,包括日常琐事(吃饭、刷牙、穿衣、系纽扣等),在接受训练之余,重点对患者眼手配合能力予以协调,促进患者大脑神经的运动以及感觉功能的恢复。心理干预需落实于全程,偏瘫患者由于长时间肢体障碍,心理情绪往往表现突出,存在自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需重视交流与沟通,了解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展开相应的疏导工作予以缓解。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认知、神经、运动等功能基本恢复;(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各方面功能有所恢复;(3)无效:病情改变不明显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作为工具,患者治疗效率采用χ2检验,在进行统计学意义衡量的过程中,以P<0.05作为标准。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60,P<0.05)(表1)。 3.讨论 据我国近年来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老年性疾病发生率出现逐年递增趋势,这与人们生活水平、饮食结构改变等正相关。偏瘫是一组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症,患者往往表现肢体功能、运动功能丧失,严重者多处于卧床状态,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此类患者除了关注其生理特点外,由于长期卧床、功能障碍均伴有程度不一的精神心理疾病,典型如“自卑、焦虑、抑郁、烦躁”等,对于疾病的转归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导致肢体运动能力进一步恶化,生活能力下降,最终对社会、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临床治疗强调生理与心理的结合,方可获得最大化疗效收益[3]。 综合康复治疗是基于当前医疗改革的新型治疗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改善临床患者身心功能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由此提示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偏瘫患者中确有较好效果,康复治疗期间不仅仅重视对患者的用药干预,同时结合患者临床具体情况展开相应的训练工作,实现了对人体大脑、机体功能的重组,构建新的、积极的大脑神经网络,促进脑细胞、神经功能恢复,纠正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不仅利于纠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远期疗效而言更能达到改善患者运动能力、认知能力,最终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确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英兵,徐甜颖,张岩,刘颖,肖韩艳.综合性康复治疗对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04):85-87+90. [2]李丽珍.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临床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06):75-77. [3]范琳娜.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1):19-20.

康复治疗士大纲

2017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循环系统:定义、主要机能、心脏活动、心输出量与心肌收缩力、心率得影响、血压得形成、动脉血压及静脉血压、影响血压得因素、 呼吸系统:肺得功能、呼吸运动、肺活量、肺泡通气量 内分泌系统:胰岛素及胰岛素得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得作用。 泌尿系统:肾脏得功能 消化系统:消化得方式 慢性疼痛:痛觉感受器 五、神经生理学 1、神经细胞:神经元 2、突触:定义 3、细胞得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 4、兴奋与传导机制:阈电位与峰电位、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六、人体发育学

1、正常发育:生长发育得一般规律、反射发育与姿势发育 七、物理学基础 1、电疗法:所有有关知识。 2、光疗法:光、光得本质、光波单位、光谱、光得折射、反射、散射、吸收与透过、光得能量、光能测量单位、光得照度规律 3、超声波疗法:声波、超声波、超声波疗法得概念 4、磁疗法:磁疗定义及磁场得基本概念、磁场得分类 5、温热疗法:温热疗法得定义及热得基本概念。热得传递方式、石蜡疗法及温热袋敷疗法 6、水疗法:水疗得定义及分类 八、心理学基础: 1、个性心理:动机与需要 2、医患关系: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 3、残疾人心理:残疾人得心理特点、影响残疾人心理状态得主要因素、残疾人得心理变化过程 九、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1、微生物:定义与分类、细菌得定义与致病性、感染得发生发展与结局、乙肝病毒得致病性及免疫性、抗原抗体检测得意义 2、免疫学基础:免疫得定义与类型 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得行为规范及医学伦理学中 掌握: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及医技人员行为规范2017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浅析体育康复治疗的特点和作用

浅析体育康复治疗的特点和作用 摘要:在各个方面十分发达的今天,体育康复治疗的效果已经显而易见。可是,体育康复是涉及多个领域的学科。现阶段,在我国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多。我们采用整体的角度去出发看待整个问题,给了体育康复一些新的概念,而且对体育康复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在研究体育康复这个问题上,需要使用“三个统一”原理,并且还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有时候还需要和其它医学门类的相互联系,这说明强调体育疗法在体育康复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康复治疗特点 引言 在我国,这门学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各个方面十分发达的今天,体育康复治疗的效果已经显而易见。可是,赵梓旭[1](2018)认为,因为体育康复具有特殊性,体育康复的理论研究还要考虑多方因素。为了能够达到《全民健身计划》的指标,更好地发展体育康复,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出体育康复的特点。 一、体育康复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国际上经常使用体育疗法治疗和预防一些过度肥胖患者。夏宏武,蔡荣林[2](2017)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学生体育运动损伤与康复研究》一文中提出,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加强人体各个器官的能力。还可以预防多种疾病。还可以提高能量消耗,“烧掉”多余的脂肪,降低血脂含量。并且黄山[3](2017)等人指出,体育康复还针对中老年人容易发生的生理和器质性变化,运用跑步、游泳、体操、太极拳、气功、保健功、步行等锻炼方式,通过长年坚持锻炼,防止或减缓各种退行性变化,以达到推迟衰老,预防疾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二、体育康复的功能性 通过查阅《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中发现,现阶段有些医生经常会忽略患者身体的恢复和治愈。并且,还有疾病,因为具有多种疾病的症状,而被人们称作为“官能症”、“综合症”。所以就这样被医生所忽略。王康康(2015)[5]:传统的“功能性疾病不算病”的认识和说法的影响,致使不少疾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这说明仅用上述标准来衡量病情和治愈疾病是远远不够的。 张龙升[6](2015)觉得,体育康复则把功能的恢复与改善当成重要的任务,这就使得体育康复疗法可以与其他的学科进行互补作用。体育康复对恢复和改善病人患部和全身机能有着极大的潜力和作用。并且,郑健[7](2013)也有同样的观点:体育康复重视功能的恢复,千方百计保护劳动力为指导思想,较全面地体现医疗的目的,使许多患者得到“伤而不残”或“残而不废”的良好效果。

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后别忘康复治疗 脑中风是导致长期残疾的首要病因。中风病人常见功能障碍为偏瘫、失语、认知、意识障碍等,如果卧床时间太长,则会出现关节挛缩、畸形、肩痛、肩关节脱位、足下垂、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有的病人不经过正规运动训练,由自己家人盲目锻炼,造成误用综合征,上肢是挎篮状态,下肢呈划圈步态,造成终身残疾。 目前国内对脑中风的康复治疗,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及经济上的问题等,存在着许多障碍。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康复作为一种理念,也没有被临床医生所接受,很多患者的早期康复时机被贻误。有的医院考虑经济效益,不愿在康复医疗上投入,目前,在我国设立康复病房的综合医院寥寥无几。同时康复治疗与神经内科治疗存在着严重脱节,有的病人在内科治疗数月后转到康复门诊治疗,而此时大多数病人已产生了严重的废用综合症,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疼痛、骨质疏松、足下垂、足内翻等,些时治疗费时费力,有的甚至不可能纠正。还有一些患者在观念上也存在误区,不愿花费几千元用于系统康复治疗,最终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其实这些病人病情稳定后,如能及时系统的进行康复治疗,帮助他们进行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等正规的训练,他们大多数还是有可能避免残疾的。脑卒中康复最早时间为脑出血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一周,脑血栓发病后第二天,神经体征不再继续发展,康复即可介入,一般而言,康复介入越早效果越好,越省精力、时间和经费,康复的最佳时期是在病后三个月以内。 早期康复介入――预防残疾的关键 有些人认为,中风病人住进医院,吃上药、输入液体就尤事大吉了,其实正是这种错误认知,导致了许多病人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日后的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切忌盲目 中风患者,切忌犯两个错误,留下终身遗憾,其一,一味长期卧床静养,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继发改变,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给康复带来困难,这在康复医学上称为“废用综合征”。其二,提倡早期康复训练,并非随意乱练,必须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科学地训练,否则将引起“误用综合征”。比方说,中风病人脑操作后,常常上肢屈肌张力高,甚至处于痉挛状态(手指、手脘向内屈曲,不能伸直),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复知识,本应锻练手臂的伸展功能,却使用一种练握力的橡胶圈练习手的握力,用各种方法练习拉力,结果是强化了屈肌力量,越练手指和手节越伸不直,长时间锻练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病态姿势和功能障碍,纠正起来很费时间甚至留下终身残疾。 中风病人康复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切忌急于求成,无论病情多重,只要有毅力,早期康复,坚持科学训练,都会有程度不等的收获。 中风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中风不但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中风后病变区域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如恢复不彻底,则遗留下偏瘫等后遗症,因而也是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中风的这一特点常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社会与家庭负担。美国有人统计,每年为中 风幸存的病人要支付近2000亿美元并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料显示:中风病人有1/4会死亡,生存下来的3/4靠他人而生存,仅有小部分能完全恢复返回社会。较高的致残率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生存者的低质量生活能力,造成本身的巨大心理压力。因此,中风对病人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危害。 中风的先兆有哪些? 不同类型的中风有不同的先兆,这些先兆预示着中风即将到来。当先兆发生时能够尽快识别,及时治疗,可以阻止疾病发生或减轻疾病的程度。 在众多的先兆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头昏、头痛、头晕:如果这些症状与以往不同,

康复治疗的意义

【康复护理】 将功能训练、 心理疏导实施于日常生活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提高 生活自理能力、纠正心里偏差、改善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发生。 1. 康复护理综合评估:既往健康史,受伤史,肢体功能情况,精神心里状态,自理程度等。 2. 拟出康复护理问题,明确康复护理目标,制定康复护理计划,落实康复护理措施: ( 1 ) 需 解决的问题:①疼痛;②肢体活动受限;③精神、心理障 碍;④潜在并发症;⑤知识缺乏。 ( 2 ) 康 复护理目标: ①疼痛缓解或减轻, 舒适度增加 (右下肢疼 痛及肿胀可以适当抬高患肢, 配合气压疗法, 活动调整等) ; ②将功能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 锻炼指导生活自理; ③心理 护理, 加强交流心理疏导, 纠正心里偏差;

④预防并发症的 发生或早发现, 早处理; ⑤健康宣教: 掌握了解功能锻炼的 方法及注意事项。 ( 3 ) 落 实康复计划及措施,做好基础护理并阶段性评价 康复治疗的意义、目的 发表者:汤永全3203人已访问 康复治疗的意义 康复治疗对于很多患者至关重要,它虽不能改变疾病本身带来的损害,却可以通过锻炼增强肢体功能,让患者恢复自信,从而尽量摆脱疾病影响,提高生活质量,甚至重返社会。为此,康复患者必须有意识地改变、学习或者重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要提倡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早地进行康复治疗能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出现,防止关节的畸形和肌肉的挛缩,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的目的 1.预防患者后继发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2.能积极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维持心肺,及循环功能,促进其功能障碍的恢复,并为以后的系统康复打下基础。 4.显著提高疗效。 5.大大降低致残率。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的康复

第八章运动创伤的康复 第三节肌腱损伤 要点解析 学习要求 一、掌握 1.肌腱和肌腱损伤的概念 2.常见肌腱损伤的临床特点(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肱三头肌肌腱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股内收肌腱损伤、 髂胫束损伤、股四头肌腱损伤、髌腱断裂、髌腱末端病、跟腱断裂 和跟腱末端病) 3.肌腱损伤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 4.肌腱损伤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肌腱损伤急性期处理的基本原则 6.肌腱损伤慢性期的处理方法 二、熟悉 1.常见肌腱损伤的病因 2.常见肌腱损伤的康复治疗 三、了解 1.常见肌腱损伤的术后康复程序。 内容精要 1.有关概念肌腱(tendon) :是把肌肉连接到效应骨或其它结构的束状物或膜状物。肌腱的功能:主要是传导肌腹收缩产生的力并牵引骨骼产生运动。肌腱损伤(tendon injury) 是常见的运动创伤,也是临床软组织损伤中的常见类型。 2.肌腱损伤类型肌腱损伤可以是急性损伤,但更多见的是慢性劳损;肌腱损伤多表现为肌腱和/或腱止点的急性或慢性炎症,严重的肌腱损伤则表现为肌腱断裂。 3.肌腱损伤的好发部位肌腱损伤好发于肩袖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股

四头肌腱、髌健和跟腱。 4.肌腱损伤的病因:主要为①过度牵拉(急性损伤):一次剧烈运动肌肉强力收缩引起肌腱拉伤;②过度使用(慢性劳损):长期或长时间的运动或活动中肌腱发生退变和慢性劳损。 5.临床特点 (1)肩袖损伤(cuff tear): 1)病因:肩部慢性撞击性损伤;创伤:肩袖肌腱受到过度牵拉损伤或摔倒时上肢伸展撑地,暴力使肱骨头穿透和撕裂肩袖前上部;医源性原因:因手法治疗时力量过大而损伤肩袖肌腱。 2)临床表现:症状:伤后肩痛,呈撕裂样痛。体征:60o~120o疼痛弧征阳性;肩外展及内外旋抗阻痛;肩峰前外缘及肱骨大结节处压痛。 3)临床分型:第I型:一般活动时不痛,当投掷或转肩时痛。检查只有反弓痛。第Ⅱ型:除重复损伤动作时痛外,还有肩袖抗阻痛,肩部一般活动正常。第Ⅲ型:较常见,症状有肩痛和运动受限,检查有压痛和抗阻痛。 4)肩袖肌腱断裂:①完全性断裂:症状:伤时局部剧痛,伤后疼痛减轻,随后疼痛程度又逐渐加重。体征:肩部广泛压痛、肌腱断裂部锐痛;常可触及裂隙及异常骨擦音;患侧上臂外展无力或不能外展至90o。X线片:早期一般无异常改变;晚期可见肱骨大结节部骨质硬化囊性变或肌腱骨化。②不完全断裂:肩关节造影有助确诊。 5)肩袖肌腱有无断裂的鉴别:①1%普鲁卡因10 ml痛点封闭;②上臂下垂试验。 (2)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injury of the biceps brachii long head tendon): 1)病因:肩关节反复超常范围的转肩用力活动,使肌腱在结节间沟内反复磨损致伤;一次突然的过度牵扯致伤;其它:增龄、肩袖炎症、肩胛下肌腱止点损伤、多次局封等。 2)临床表现: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炎和/或腱鞘炎:症状:肩前部酸痛不适,向三角肌或肱二头肌上下放射。体征:结节间沟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可触及局部条索状物;上臂外展上举后伸痛阳性;叶加森(Yergason)征阳性;肩关节活

偏瘫病人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偏瘫病人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0-12-05 发表者:华东 (访问人次:121) 偏瘫主要由大脑病变引起,常见于脑血栓、脑出血、脑外伤、脑部肿瘤等中枢系统疾病。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脑血管疾病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保存了生命,但往往伴有各种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康复医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疾病往往引起机体的功能障碍,可疾病的临床治愈并不伴随着机体的功能恢复。如果说临床医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疾病,则康复医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功能障碍。 那什么是康复?康复是指消除或减轻由于疾病或伤残造成的躯体或精神活动障碍,并尽可能充分协调残存功能达到心理上和功能上的再社会化。以促进康复为目的的医学分支,就称之为康复医学。对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主要目标是恢复其自主和照顾自己的能力。 由于大多数病人缺乏康复知识,没有进行康复或没有进行正确的康复治疗,于是大街小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患侧上肢“挎筐”、下肢“画圈”的人;有些家属急于求成,错误地过度进行被动活动,导致患者关节肿胀、脱位,韧带断裂、关节腔出血等损伤;一些医务人员不了解偏瘫病人运动模式的改变,在肌痉挛期给予不正确的针灸、按摩等治疗,结果影响了肌肌张力的正常转换过程,加重了肌痉挛,给功能的恢复制造了障碍。 实践证明,脑血管疾病的恢复阶段划分为三个不同时间:软瘫期、痉挛期、恢复期。各期治疗技术也不尽相同。 软瘫期的治疗包括:⑴体位治疗;⑵输入感觉刺激;⑶利用对称性、不对称性颈腰反射诱发肌张力产生;⑷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诱发肌张力产生;⑸牵拉、挤压关节;⑹早期深呼吸训练;⑺主动体位转移。 痉挛期的治疗目的是抑制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其治疗包括:⑴早期站立; ⑵控制能力训练;⑶坐位平衡及躯干运动训练;⑷负重—步态训练;⑸应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法促分离运动及正常运动模式产生;⑹手功能作业训练。 恢复期治疗主要是训练患者达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活动。当然,还可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进行言语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等治疗。 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康复患者的康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⑴综合医院治疗期,即急性期。病后72小时即应开始早期的康复治疗。⑵康复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康复专科病房。病后28天病情稳定即可转入,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⑶社区康复期,即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后的持久、科学的锻炼。 康复治疗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偏瘫病人经过正规康复治疗后,80℅可以生活自理或大部分自理,其致残率明显降低,相当部分患者可以恢复工作。 偏瘫患者的集体康复训练初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第15卷论著作者:魏国荣程广胜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偏瘫患者主动活动意识,延长主动锻炼时间的方法。方法:把功能类似的偏瘫患者分组进行集体训练;对集体训练和对照组患者发调查表,了解两组患者如何支配治疗以外的时间。结果:接受集体训练者与未接受集体训练者在回病房后的时间支配上有明显差异(P<0.01),接受集体训练者

康复治疗士大纲

2017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循环系统:定义、主要机能、心脏活动、心输出量与心肌收缩力、心率的影响、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及静脉血压、影响血压的因素。 呼吸系统:肺的功能、呼吸运动、肺活量、肺泡通气量 内分泌系统:胰岛素及胰岛素的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泌尿系统:肾脏的功能 消化系统:消化的方式

慢性疼痛:痛觉感受器 五、神经生理学 1、神经细胞:神经元 2、突触:定义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 4、兴奋和传导机制:阈电位和峰电位、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六、人体发育学 1、正常发育: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反射发育和姿势发育 七、物理学基础 1、电疗法:所有有关知识。 2、光疗法:光、光的本质、光波单位、光谱、光的折射、反射、散射、吸收与透过、光的能量、光能测量单位、光的照度规律 3、超声波疗法:声波、超声波、超声波疗法的概念 4、磁疗法:磁疗定义及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的分类 5、温热疗法:温热疗法的定义及热的基本概念。热的传递方式、石蜡疗法及温热袋敷疗法 6、水疗法:水疗的定义及分类 八、心理学基础: 1、个性心理:动机和需要 2、医患关系:患者心理和医患关系 3、残疾人心理: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影响残疾人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残疾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九、微生物和免疫学基础 1、微生物:定义和分类、细菌的定义和致病性、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乙肝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抗原抗体检测的意义 2、免疫学基础:免疫的定义和类型 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及医学伦理学中

掌握: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及医技人员行为规范2017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广泛重视。对骨折或关节损伤后的患者应以恢复原有功能,降低致残率及残疾程度为根本目的。根据康复护理的原则,护理行为或护理程序,都是直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 一、功能锻炼的意义及原则 功能锻炼是通过患者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最大范围地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致残率。患肢是康复护理地重点,对骨折或关节损伤的患者虽然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复位固定,但是如果只注意固定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可能会使患者本应该恢复的功能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残疾,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原发损伤。康复锻炼必须积极地科学地进行,讲清原理,动作轻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功能锻炼地临床作用 1、促进肿胀消失:肿胀是外伤后的炎症反应: (1)体液渗出→肌肉痉挛→静脉血液及淋巴淤滞→回流障碍→肿胀肢体。 (2)肌肉收缩→加速血液循环→肿胀消退→疼痛减轻。 2、减少肌肉萎缩程度:肢体废用必然导致肌肉萎缩,锻炼可避免肌肉萎缩,并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 3、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不活动→静脉淋巴淤滞→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粘连。 4、促进骨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肌肉代谢产生乳酸→刺激血管→血管扩张→促进循环→新生血管较快成长→促进骨痂形成、强固骨痂→骨折愈合、早期活动关节面。 三、运动方案制定 针对每个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性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制定运动方法及运动量。运动方案应做到个体化,对于运动的设计是按要达到目的来进行的。 (一)基本步骤 1、骨折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1-2周) 此期特点局部反应大,肿胀明显,骨痂尚未形成。骨折断端虽颈2整复,但不稳定,有时会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所以此期锻炼的方法是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以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练习为主,即静力练习。 (1)锻炼上肢肌肉的方法: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反复交替进行,增强手的握力。 (2)锻炼下肢肌肉的方法: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增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用力做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3)被动活动:向心性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 2、骨折中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3-6周) 此期特点是,骨折肢体肿胀和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损伤基本修复,骨痂已逐步形成,骨折断端初步连接,接近临床愈合。 (1)此期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进行肢体活动,继续做肌肉舒缩锻炼,逐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脑中风是中老年人易发的病症,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约有60-7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人经抢救治疗后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半身不遂(偏瘫)最多见。缺血性脑中风后遗症并非不治之症,除了坚持可靠药物治疗、针灸等综合措施外,缺血性脑中风康复还包括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改善恢复的程度。 1、按摩与被动锻炼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2、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上述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3、逐步加强功能锻炼,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药物防治,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大多数缺血性脑中风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偏瘫早期康复治疗

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半脱位(G H S)又称不整齐肩,偏瘫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GHS可能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GHS的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0-80%),多在30%-50%之间。 发病机制 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考虑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以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其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张力低下被认为是肩关节半脱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2)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破坏级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 (3)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 临床表现 肩关节半脱位并非偏瘫后马上出现,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才发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

查体可见: 肩部三角肌塌陷、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前移位,呈轻度方肩畸形。关节孟处空虚,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横指。随着肌张力的增高与运动功能提高,上述体征可逐渐减轻甚或消失。多数患者仅在托起上肢或精神紧张、活动、用力时出现一时性的减轻、消失,在坐位放松上肢无支持下垂时仍呈明显的半脱位表现。 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转,可见关节盂向下倾斜。随着肌张力增高,可见肩胛骨后缩,内缘隆起,位于距脊柱更近的位置,尤其是下角内收,低于对侧下角。握住肩胛骨下端,充分的向外上方牵拉,可使半脱位改善。 早期被动活动肩胛骨及肩关节是可感到无明显阻力。出现痉挛后,被动运动可感到阻力增加,部分患者出现肩痛和肩关节受限,因失去了肌肉的保护,在处理时可因过度牵拉损伤臂丛神经而出现相应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侧弯。 诊断 (1)临床方法 ①触诊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侧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表示脱位的程度。 ②人体测量学方法:用带有刻度的两脚规分别测量两侧肩峰突起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距离。 (2)放射学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以45度角倾斜投射角拍双侧肩关节X光片,测量肱骨头中心的水平延长线与关节盂中心的水平延长线间的垂直距离,或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的距离超过14mm或两侧间隙之差大于10mm。 (3)其他:分级的Smith法及Van langenberghe法、Poppen法、测量肱骨头的下降率、肩胛骨下旋角等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