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打印版)

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打印版)
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打印版)

第六单元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

(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九第7题。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BD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 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积

BD边上的高→这个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长三角形ADC的面积 DC的长

规范解答: h=2s÷a S=ah÷2

=2×20÷5 =3×8÷2

=8(cm) =12(cm2)

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课后

反思

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出示推导过程: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出示推导过程: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2+三角形的底÷2×2)×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高÷2

因为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4.小结:大家都是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5.教学教材第96页例3。

出示教材第96页例3情境图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思考:横截面是一个什么形状?(这是一个梯形;而且有两个角是直角,是一个直角梯形。)

让学生找一找,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你能理解这个横截面的含义吗?

通过交流,学生能明白: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6米,下底是120米,高是135米。

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下这个直角梯形的面积吗?

让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计算过程:(见板书设计)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96页“做一做”。先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并对该图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大梯形,梯形的上底是(40+45) cm,下底是(71+65) cm,高是40cm,也可以看成两个直角梯形,其中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0cm,下底是7lcm,另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5cm,下底是65cm,高都是40cm,,算出两个梯形的面积再加起来。

2.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本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

3.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先让学生观察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什么形状,(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机翼的

(1)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的方法最多。

(3)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1.35(cm2)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课后

反思

教学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汁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平面图形

共性教案个性教案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

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

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并交流汇报。

汇报时学生可能对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组合方法,特别是对队旗的组成,在此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队旗是由两个梯形组成,或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还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

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

适时点拨: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

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X 2÷2

=25+5

=30( m2)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 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单元课时安排:17课时

第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能熟练计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精讲多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3+2= 7+5= 9-4= 8-2= 5+5= 3+5= 2、口答:30里面有()个十; 90里面有9个(); 7个十是(); ()里面有6个十; 40里面有()个十; 2个十是()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题里出现的数都是整十数.同学们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教学例1: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1)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指导学生操作理解20+10的计算方法.(课件演示) 3、学习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30-20”. “30-20=”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计算方法并算出结果. 三、反馈练习 1、第62页“做一做” (1)第1题.独立完成. (2)第2题.比较每组算式: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 2、遂一完成练习十四各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计算方法不同. 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借助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得来的.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精编版)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思维”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三篇课文有选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有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改写的《田忌赛马》;还有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 二、教学目标 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学会根据情景编写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三、教学措施 1、教学时,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配合“思维”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习作”安排了“神奇的探险之旅”等内容。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积累经典名句。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指导学生根据情景编故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四、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新版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Meet My Family 表格教案

备课时间:20XX年月日上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题:Unit 6 A Let’s learn课时Period 1 教学目标 1.掌握单词:family , parents , aunt , uncle , baby brother. 会唱歌曲:father and mother . 教学重点单词family , parents , aunt , uncle , baby brother的掌握 教学难点理解parent parents 意思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 二度设计一.Warming up 1.Sing a song :PEP book2 Unit 2 《father and mother》 2.在黑板上画tree , 告诉学生It’s not an apple tree / banana tree . It’s a family tree. 3.在家庭树上画五个方框,请学生猜Who’s this man/woman ? 教师用简笔画展示Who’s this man ? He’s my father. Who’s this woman? He’s my mother. …Look. This is my family. (导入family) 4.请学生用This is my family . This is my …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人。 (用family tree导入新课,并让学生用英语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人,在复习 旧知的同时,又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Presentation 1.教师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Hi! Friends! Come and meet my family. .指着 自己的爸爸、妈妈问: Who’s thi s man/woman ? This is my father. This is my mother.(教师把father 和mother用一颗爱心圈起来)教师边画边 说:Look! They are my parents. I love my parents. Do you love your parents?(渗透情感教育) 2.用上面的图片导入baby brother的教学。 请学生用肢体语言展示表演baby brother 3.Guessing games :

第六单元表格式教案设计表

梅川镇中心小学教案设计 单元:第六单元内容:蚂蚁做操时间: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一些圈法和口算方 法: 4、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 (1).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吗?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加法竖式;方法二: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竖式;方法三:简写后的一般竖式。)学生可能 出现以下 的一些圈 法和口算 方法: 借助 点子图这 一直观模 型,理解 乘法竖式 每一步的 含义,进 一步体会 算法多样 化。 进位) 的计算 方法, 能正确 进行计 算。

A交流方法一,对用加法竖式计算的,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尝试写出乘法竖式。 B交流方法二,在黑板上呈现出竖式的计算过程。 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思,即每一步求出的是电子图中的哪个部分。 回顾列表计算的方法,表格中的每一步与竖式中的哪一步是对应的? (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48的含义。) 第一步,4乘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 第二步,4个10是40个点,写在第二层,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步,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48。 (3)交流方法三,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与方法二的竖式进行比较,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结合前面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合起来是什么? 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53页练一练1题:圈一圈、算一算。)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交流方法,巩固口算。 (2)用竖式算一算,并与同伴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巩固竖式方法。 出示“213×3= ”,你会算吗?试试看!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计算方法 口算方法:200×3=600 10×3=30 3×3=9 600+30+9=639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年、月、日(1) 【教学内容】年、月、日(教材第76~78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一年有12个月,包括大月、小月;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能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制作年历,培养初步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体验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各年份的年历一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播放视频。2013年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些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 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1) 二、新课讲授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刻。(课件出示) ①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个时间。 ②展示申奥成功的图片。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么?(2001年) 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出示植树节图片(3月12日)、六一儿童节(6月1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人手一张年历,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 生1:春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生2:五月一日劳动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月一日国庆节。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下,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课件出示:(1)观察2013年、2014年的年历,记录每月的天数。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数的组成知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开学的时候老师要给你们发什么啊?今天有一个班的老师就正在为小朋友发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出示课本第61页的主题图。 (二)互动新授: 1.整十数加整十数。 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 同学汇报:桌上放着书,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 师:看着这些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本书,怎样计算? 学生个别发言,师板书:10+20 师:那它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请小朋友们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 (1)数的方法:10、20、30; (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3)数的组成: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就是30. 师:同学们想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你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左边摆10根,右边摆20根。 请个别学生上来演示。 2.整十数减整十数。 师:如果老师从这30本书中拿走20本,小朋友们,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怎样求还剩下多少本书呢?可以怎么列算式? 学生回答,师板书:30-20 师:它的结果又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同桌两人说一说。 请个别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师进行板书。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个别汇报。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4页)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Unit 6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n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数学游戏,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用小棒或计数器做一做,再用竖式算一算。 90-47= 57-19= 100-28= (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得数对不对,再学着分析错误的原因。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然后请做得快的学生介绍经验。 3.完成课本第83页第8题。 练习时,可先计算出结果写在鱼尾上,再将3个得数进行比较,比较时,要提示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弄清排列顺序。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82页第4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全套教案

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整理与复习,对学过的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知识点串成知识线,把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达到持久记忆,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以及初步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为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奠定了基础。教师根据复习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整理知识,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1.能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以及方程的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对整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正确估算;能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会解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 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换算,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 掌握所学的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够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掌握图形平移、旋转的方法;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 掌握所学的统计的初步知识,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分析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 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内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回顾、整理、比较和对照。使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知识有机会得以沟通,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本单元的首要任务。 2. 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内容。复习时,利用教材,调动学生参与整理知识的主动性和

部编新版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表格式教案

教学课题 1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毕”等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湖、莲、穷、碧”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诵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物。 4、内化古诗,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古诗的 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识字写字,读背古诗 难点: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物。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磁性田字格 生:自主预习古诗,搜集杨万里、杜甫的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诗导入: 1、师出示课件:《闲居初夏午睡起》、《宿新市徐公店》、 《小池》;课前,咱们先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怎样?(齐读 古诗) 2、师:这几首都有一个共同点,发现了吗?(作者都是杨万里,出示人物图片和姓名)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 搜集的资料汇报,师根据汇报,出示课件作简要概括)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另外 一首诗,看老师写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解题: 1、师:谁能读读诗题!(指名读) 预设师评:读得很响亮,而且四个平舌音读得很准确:慈(板书该字拼音)、寺、送、子。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师评:本课要掌握的生字“晓”也读准了(适时板书拼音)。大家还需注意“净”是一个后鼻音,要发到位。来,齐读课 题。 2、教师适当解释:净慈寺是西湖旁边的一个寺院的名字,林子方是杨万里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诗人。 3、师:题目比较长,读好它的停顿很重要,而且这里面有个 读音------“净慈寺”读一下,再读——“林子方”,(出示停顿线)将题目再读一遍!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出示问题) 4、师根据汇报,明确:(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 别他的朋友林子方!是谁?这个很重要,一定要把他补充进来!5、那么题目的意思咱们明白了,再来读一下题目,把题目的意思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好吗?(齐读) 三、初读感知: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15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莲山课 件 m 课题:数的认识(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学生已经涉及了十进制计数法、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因数和倍数等主要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轴上表示几个数,因数、倍数,大数的含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1.培养数感:沟通各数之间的关系,加强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2.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例2让学生自由地在数轴上表示几个数。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数的相关材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复备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对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巩固。利用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初步感知数的意义以及内在联系。)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设计意图:根据具体情况回顾知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整理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并在合作过程中复习知识,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学生的整理还可能不够完善,这是允许的,要在回报过程中进行指导与完善)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Word版

单元备课 一、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用整数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会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示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问题,已能初步借助线段图,分析简单的分数乘除问题的数量关系。 2、本单元内容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会出现找不准单位“1”的现象,找准单位“1”是解题分数问题的关键。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参观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情境,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计算。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2、借助线段图,分析稍复杂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少)多少的数是多少”、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会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及“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解题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诸如“空中课堂”、“科技小制作”、“建筑面积”、“ 奥运比赛”等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迁移”和“数形结合”思想,养成科学探索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分析稍复杂的有关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及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教学难点: 是分析稍复杂的有关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课时安排: 10课时

于集镇联合校集备活页 科目:数学年级六年级主备人王丽 2016 年11 月集体备课人员:范爱芳王丽姜之元张学伦高广波王金凤陈广超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科目:语文第课执教时间: 课题识字6 编写者: 教学目标:1、认识“根、漠”等9个生字,会写“丑、永”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 3、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树立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较流利地朗读学习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讲一讲平时看到的认为美的或丑恶现象的例子。 2、引导归纳,谈话导入 二、朗读课文 1、初读感知 ⑴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学一学 ⑵朗读展示,把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同伴听。正音,评议 ⑶引读课文,感受词语的意思及反义词的特点

2、再读入情 ⑴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讲讲身边助人为乐的人和事。 (3)朗读单元引言 (如果我有一枝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三、指导认字 1、小黑板出示相关词语,认读正音 2、小组自学要求认识的字 3、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 四、熟读课文,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复习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评议纠正 2、多种形式读词语 3、读其他生字 4、组词,扩展说话 二、诵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1、同桌读 2、自由选择伙伴读 3、读给伙伴听

4、自己小声读边读边品位课文的思想和韵味 三、指导写字 1、结合范写,观察字形 2、书空,描红,临写 3、展示,评议,提高四、扩展活动 收集反义词,试着组成几句对子。 四、课外拓展 收集反义词,读读背背修改意见: 科目:语文第课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 课题22 窗前的气球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书写8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5、能用“可爱的”“高兴地”造句。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体会同学之间的友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喜欢你周围的同学吗?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猜一猜你的小伙伴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探望你呢?今天我们要学习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单元课时安排:17课时 第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能熟练计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精讲多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3+2= 7+5= 9-4= 8-2= 5+5= 3+5= 2、口答:30里面有()个十; 90里面有9个(); 7个十是(); ()里面有6个十; 40里面有()个十; 2个十是()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题里出现的数都是整十数。同学们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教学例1: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1)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指导学生操作理解20+10的计算方法。(课件演示) 3、学习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30-20”。 “30-20=”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计算方法并算出结果。 三、反馈练习 1、第62页“做一做” (1)第1题。独立完成。 (2)第2题。比较每组算式: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 2、遂一完成练习十四各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计算方法不同。 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借助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得来的。 第2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课题:6、7 的认识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2、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2、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点子图、小棒、计数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在电脑上出示42页认识6和7的主题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1、图上有些什么? 2、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多少桌子、椅子。学生报得数。 3、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还可以怎样数? 4、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5、我们刚才都是按照1、2、3、4、5、 6、7的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新授: 1、认识6和7。你们都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新朋友6和7,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 2、你能拿出表示6的学具吗?你能用它们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吗? (生拿学具,师出示点子图或其他磁性教具,生动手摆,师选有创意的表扬,展示) 你知道6是怎么来的吗?5的后面又该是数字几呢?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5拨上1是6。 6的后面再加1个,又是多少?计数器演示。你能拿出表示4的学具吗?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3、比较大小,前面我们认识了5,今天又认识了6和7,那你知道谁大谁小吗?5和6比谁多谁少?6和7比呢?你还能看出谁比谁少?6比7小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4、基序数意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14——20XX年第一学期班级:三年级(1)班 内容: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教师:管丰琴

第六单元《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说明估算的思路,然后再精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前面的知识迁移类推,自主解决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目标解析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来检验乘法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教师要持之以恒地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与机会,培养良好的估算意识和习惯。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一次进位是一

样的,但计算比较复杂,学生容易出错,专门安排例题,是为了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列式计算(一次进位练习)。 62×4 38×2 71×5 【设计意图】连续进位与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以及算理都是相同的,通过对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复习,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利用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习新知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学习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1)课件出示情境。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什么问题? (2)列式:24×9 (3)估一估,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 方法一:24接近20,20×9=180(瓶)往小里估(板书) 方法二:9接近10,24×10=240(瓶)往大里估(板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表格)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表格) 配合本组专题,在21课的后面和语文园地里相应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项训练,即引导 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说、写有关农村的 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活动过程中的见 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的发现”引 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进行课文教学时, 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整合的意识,把读与思、读与写,读 书与活动结合起来。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会认、会写本单元的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等,了解拟人手法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 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丰富自己的语 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 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激发 热爱和向往乡村田园生活的情感。单元训练重难点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 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 之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

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单元课时安排21 、乡下人家2课时 22、牧场之国1课时 23、古诗词三首3课时 24、麦哨1课时语文园地六4课时单元测试2课时合计13课时课题乡下人家主备人A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向晚、归巢、和谐、辛苦、鸡冠花、大丽菊、催眠曲、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教学难点 1、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 .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乐启航 ( 1 )5/7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5个1/7是( ) ( 3 )3个1/3是(),是4个()。 2 .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快乐体验 1 .出示例1 。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 份,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 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口答:+,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是1 个,是3 个,合起来也就是。 提问:+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 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板书: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 最简分数。 2 .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 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 .出示例2 。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 因为这道题中已知两个数的和是,其中一个数是,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所以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 提问:计算过程中,为什么分母不变?你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 计算方法吗? 三、快乐分享 1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1+41= 41+51= 21+71= 61+111= 31-41= 41-51= 21- 71= 61 - 111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doc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表格式 题目 淘气的猴子备课人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规律师:话说孙悟空大闹蟠桃园,把所有的蟠桃全部吃光了,这天它又嘴馋想吃桃子了,就派四只猴子前去摘桃子,(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每只猴子摘到多少个桃子?生:每只猴子摘到0个桃子师:说出你的理由,你是怎样想的?板书算式:0÷4=0 师:4个猴子平均每只分到0个桃子,如果5只猴子,平均每只分到多少个桃子?十只猴子呢?一万只猴子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算式:0÷5=0 0÷10=0 0÷10000=0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0除以任何数 都等于0。师:大家同意吗? 生:老师1除以0是多少啊?师:是啊,1除以0是多少呢?学生分组讨论,没有哦结果其他自然数都能做除数,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太不公平了!今天咱们就给0一次机会,让它做一做除数,试试看行不行。 (教师板书以下算式,学生试做。) 0÷0= 5÷0= (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个个皱起了眉头。) 师:同学们,通过这两种情况我们就明白了0不能做除数的原因:当0÷0时,商不确定;当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0时,又找不到商。所以0不能做除数。二、深化理解, 运用规律(1)商中间有0的除法师:同学们,小猴子真是倒霉,桃子一个没有摘到,家庭作业也不会做,孙悟空可是会责怪的呦,万般无奈的猴子情急之下给我打来了求助电话,聪明的你们能够帮助猴子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吗?课件展示,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408÷4小组内交流算法 (学生试算,然后在展示台展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百位上4除以4得商1,十位上0除以4,直接得商0,个位上8除以4得商2。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现在看看大屏幕上小猴子们计算的结果,与咱们一样吗?噢!相同,都是102个,看来大家都很聪明。同学们,现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商,与以前做除法时得到的商有什么不同? 生:商中间有0。师:对,你 们的眼睛真亮,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师:同学们,有一只爱动脑筋的猴子向我们发出挑战了,你们敢应战吗?出示:416÷4=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表格).doc

课时备课 授课日期:20年月日星期课时总序号 课题 教学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方 式 板 书 设 计 教学环节共2第1课 12 古诗二首池上 课时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 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诵读古诗,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突 破 想象画面,练习写话,感悟诗情。讲读 方 法 教 具 新授多媒体课件 准 备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期学习效间

果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自学存疑 1. 教师引导学生回 1. 学生展示 忆学过的古诗,指名背平时积累的古诗。 诵。2.自由发言, 2.揭题,释题。思互相补充。 考:“池上”是什么意思?预设:“池上” 就是荷花池塘里。 3.引导学生交流白3.在教师引 居易的资料。导下交流白居易 的资料。 4.出示课文插图投4.在教师指 影,引导学生说出图画大导下自由表达,说 意。清楚有谁、在哪 儿、干什么。 1. 用课件在插图中 1. 倾听教师 插入古诗,教师配乐范范读,听准字音和 读。节奏。 2.出示学习要求:2.按照自读 5 25 创设情景激发 兴趣 巩固对汉字的 熟记,认识生字“自学三读法”:一要求学习:出声 读,读准、读通课文;二读,借助拼音,读 读,画出生字,记住字形;准字音;默读,圈 8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画生字,识记字 问。形;轻声读,画出 3.指名朗读古诗,不理解的词语、句 针对字音和节奏进行师子。 生评议。 2 3.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再读感悟,识字解意 1. 指导学生结合图 1. 学生自由 画理解诗意。要求以小组读古诗,结合图画 为单位自学交流。相机点理解诗意。小组内 拨学生自学中发现的疑交流、自学。 难问题。 2.汇报交流。2.与老师交 理解这首诗的 意思,想象古诗 描绘的情景,感 受乡村儿童鲜 明的形象,体会 纯真的童心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