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21 《桃花源记》
1、理解性默写【海西】
①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文中与陆游“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④突出村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写桃花源人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⑥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因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出自本文的成语有【海西】:
世外桃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为线索,从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现了作者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政治理想。【海西】
4、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海西】
答:①活动:往来种作②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海西】
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贪玩,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海西】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7、本文的寓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海西】
示例: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显得非常简洁,但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8、“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课后】
答: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课后】
答: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
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
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10、作者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课后】
答:①社会理想: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②不能实现。因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1、你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导学】
答: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贫穷、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剥削、渴望和平安定的愿望。但这个和平安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只能是不可实现的空想,同时它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12、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补充】
答:①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②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22 《爱莲说》
1、理解性默写
①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爱莲说》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莲花的纯洁质朴,喻君子的洁身自好;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呈现莲花的体态正直,喻君子的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反映莲花的端庄美好,喻君子的志洁行廉。
3、《爱莲说》写"莲",为什么还写了菊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写菊和牡丹用于衬托“莲”之高洁(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作者认为,牡丹虽艳丽富贵,但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清逸脱俗,但隐逸避世,不值得效仿;莲花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难能可贵。
4、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感叹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答: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的鄙弃。
5、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怎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②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③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也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7、莲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有许多咏莲的诗句,你能默写几句吗?
答: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3 《核舟记》
1、本文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的人物等,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想想它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海西】
答:全文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中间的分说部分以空间为顺序,先写船的正面,再写船背,核舟的正面,依次写船舱、船头、船尾,中部船舱,以船顶的箬蓬写到两旁的小窗,船头的三人,先总写三人的位置,再写苏、黄,后写佛印,舟尾两名舟子,先写居右者,后写居左者,船背部分,先说题款,再说印章。内容的安排尽然有序,层次分明。
2、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海西】
答:嘻,技艺灵怪矣哉
3、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序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海西】
答:两个原因: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②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4,、文中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的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导学】
答: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5、“核舟”的精湛技艺表现在哪些方面?【导学】
答:用料体积小极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必备。
6你对文中所描绘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试简要说明。【导学】
答:佛印,从衣着、外貌、姿态等方面着笔,表现出放旷不拘的性格描写精细入微、神韵毕具。
24 《大道之行也》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课后】
答:①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课后】
答:两者都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3、试分析《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在内容、写法和语言上的异同。【导学】
答:内容上两文的思想内涵式一致的,都构想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实际上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具体的生活风貌。写法上,前者论说,言简意赅地阐明时效性,后者记述,具体详尽地描写事情的经过。语言上,前者简洁质朴,直截了当;后者描述具体、形象生动。
4、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海西】
答:文中“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5、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海西】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6、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大同”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补充)
答:“大同”社会将是全社会的人都亲如一家,人人都能收到社会的关爱,老人有赡养,孩子快乐地成长,青年人、中年人为社会尽力工作,生活上又困难的人享受应有的保障,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男的有稳定的职业,女的有美满的家庭。人们珍惜劳动产品,货尽其用;在劳动中人们都会尽全力去工作,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这样人们就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