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专业论文 安迪沃霍尔的复制艺术

学号: 2010151122044

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复制”艺术

学 院 名 称: 艺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美术学

年 级 : 10

姓 名: 袁洋

指 导 教 师: 许家德

2014 年 5 月 20 日

河南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曾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他开创了新的创作方式,完成了创作理念的彻底转换,而其核心就是“复制”。他选择丝网印刷来实现他的艺术追求,不再重视手工技法,而是着眼于内容和技法的机械重复。他的作品是面向大众的,沃霍尔试图使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模糊,或者用布赫的话来说,消弥“博物馆与百货商场”之间的界限,从而使艺术成为大众立即理解的东西。

【关键词】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复制丝网版画观念

【Abstract】The art of Andy Warhol has received an unprecedented success, but also brought him great wealth. He created a new creative way to complete a thorough convert creative ideas, and its core is the “copy ” .His choice of screen printing to realize his pursuit of art, no attention to hand techniques, but rather focus on content and techniques of mechanical repetition. His work is for the general public, Warhol tried to make high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blurring the lines, or with Bu's words, to bridge the “Museum and department store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public immediately so that the arts become Understand.

【Key words】Andy Warhol, Pop Art , Copy, Screen print, Concept

前言 (1)

1、波普艺术 (2)

2.安迪.沃霍尔简介 (2)

3、安迪.沃霍尔的复制艺术 (2)

3.1 丝网版画概述 (3)

3.2 安迪.沃霍尔的丝网版画创作方法 (3)

3.3.沃霍尔作品的语言结构 (3)

(1)用热点传播符号表达流行文化 (3)

(2)机械式的重复排列 (5)

(3)色调分离 (6)

(4)重叠的图底 (6)

4、安迪.沃霍尔的艺术观念 (7)

4.1.消费时代人的存在 (7)

4.2 拥抱大众 (7)

5、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影响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徐冰曾这样评价安迪?沃霍尔:“他的复杂性在于:他把艺术与社会本质核心的关系看得透到了让人‘无从下手的程度。只有退回到中国禅智慧的方法里,才能找到大致的对位”。

西村宏智:“适时、适所,这正是安迪?沃霍尔成功的理由”。

诗人约翰·尧则指出,沃霍尔与其他艺术家(如安德鲁·怀斯)的区别是,后者声名昭著但很难说是声名狼藉,沃霍尔则可称既声名昭著又声名狼藉。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安迪.沃霍尔。他确成为了一位文化英雄,一位超级明星。本文将以安迪沃霍尔的“复制艺术”为切入点,研究其绘画风格对当代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安迪.沃霍尔看似简单的“投影”“复制”的艺术创作,从而进一步得出:他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最重要的是研究表达出安迪.沃霍尔“复制艺术”更深刻的内涵——这种以工业方式的大批量生产、复制而成的艺术品,就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与传统文化形式而又截然不同,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向导的。其作品在引起大众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的同时,也潜在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真实需要和文化追求的失落。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此的吸引众人,他的风格手法独树一帜,引领潮流。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一样具有流行的趋势,而且势不可挡。

1、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之为新写实主义,波普艺术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表达着一种流行的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喜剧中的偶然事件或是社会上流的形象作为表现的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的新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追求标新立异,力求表现自我的心理。

安迪沃霍尔便是破普艺术的领军人物。他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相对于传统艺术的条条框框,安迪.沃霍尔缔造了真正可以对抗传统的、商业的、消费的、平民的、世界性的艺术。他所采用的各种“投影”“复制技法”用独到的表达方式诠释了当时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背景下,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

2.安迪.沃霍尔简介

波普艺术是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波普

艺术中影响最大是安迪·沃霍尔。一个小个子的捷克裔

美国人,以其创作和生活方式彻底颠覆了现代主义。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8.6-

1987.2.22,)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斯堡,是捷

克移民的后裔。沃霍尔从小酷爱绘画,他明白要在美国

的视觉艺术上获得成就,就必须让人们看到他知道他的

存在,大众传媒给了他许多启示。 1952年他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于1956年得到广告人梦寐以求的“艺术总监会赏”大奖。1954年沃霍尔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1956年和1957年他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以日常物品为作品的表现题材重新诠释来反映美国的现实生活,以一幅《康宝浓汤》,成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沃霍尔的作品没有欧洲设计师那么观念化、哲学化、个人化,他的作品风格体现出了:实用主义、商业主义、多元化、幽默性。

可以说无论是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还是现在,对于美国还是世界,安迪·沃霍尔都是个传奇人物。

3.安迪.沃霍尔的复制艺术

安迪·沃霍尔的机械复制艺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与其说他开创新的创作方式,不如说他完成了创作理念的彻底转换,而其核心就是“复制”。他在创作中,已不再重视手工技法,而是把重点放在内容和技法的机械重复上。

沃霍尔选择丝网印刷来实现他的艺术追求,他曾说:“我之所以用这种方式

作画,是因为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我觉得我所做的工作如同机器所做的一样。这正是我所需要的。”1

3.1丝网版画概述

所谓丝网印刷法仍然是一种模版印刷方法,其制作过程类似负片转正片。可是,当其同摄影制版方法连在一起使用时,便可产生更为复杂多样的效果。丝网可以用各种材料的表面印刷,如纸张或画布。在印制过程完成后,再动手对作品进行加工和修饰。同时,颜料的稀稠和印刷时的力量大小等都可能产生细微的变

化。2在这个意义上,丝网印刷绘画实际上是绘画、摄影和印刷三种媒介的综合。

3.2 安迪·沃霍尔的丝网版画创作方法

1962年,大约在沃霍尔进入纯艺术领域的同时,他开始运用丝网印刷法将摄影图像转化到画布上,它是沃霍尔在创造技法上的重要创新,其主要作品皆使用这种方法制作,而其作品的主要形式和风格特征也都与这种方法有直接联系。

由于他采用了丝网印法,使得一些图片造型得以快速表现,并能批量化产出,他也通过多次实践逐渐摸索出丝网印刷的技法,并创作了一批新的绘画作品。这在满足了他对艺术追求欲望的同时,也正好符合了时代要求批量化生产的特点,这期间他完成了《坎贝尔汤罐头》、《玛丽莲·梦露》系列等著名作品。

他把同一个主题在画面上反复表现,并不停地变化底色和色彩的搭配。奇怪的是,这里的单一的主题并没使画面单调空洞,反而使人体会到了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新感受。后来他又研究出错版等技法。到了80年代,安迪·沃霍尔发明了“反转”的技法,他用以往的题材,采用反转片的效果制作出画面黑色较多的效

果,这些技法使丝网版画的效果逐渐丰富起来。

3.3.沃霍尔作品的语言结构

沃霍尔作品的内容与美国社会的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和名人崇拜紧密相连,是针对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和传播媒介的产物。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模式,体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机器生产式的复制,完全相同的主题元素或不同色相的主题元素在同一个作品中不断重复出现。沃霍尔擅长利用传媒,他大胆尝试丝网印刷的技术为其设计找到一个切入口,并逐渐转化为与多元媒体设计的完美结合。总体上来说,他的作品有如下特征:

(1)用热点传播符号表达流行文化

沃霍尔的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常生活消费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坎贝尔汤罐头绘画系列、可口可乐绘画系列、布里洛肥皂和汉兹番茄酱装置、

1

陈建军编著:《沃霍尔论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91页

2

耿幼壮著:《破碎的痕迹:重读西方艺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76页

钞票等。这类题材所表现大多是最为平

淡无奇,但却可以为所有美国人一眼便

认出来的日常消费品。杜尚却敏锐地看

出:“如果你拿一个坎贝尔汤罐头并重复

画它50次,你感兴趣的就不会是视觉形

象你感兴趣的是要把50个汤罐头置于

画布上的观念。”3《坎贝尔汤罐头》(见

附图3.1)是沃霍尔的成名作,也是他

的代表作,他的这种创作观念图和

复制技法,更表明他比其同时代人更

为明确的意识到并完整的展现出了“机

器复制时代的艺术”的含义。所以他比

其他波普艺术家走得更远。(图3.1 坎贝尔汤罐头61.0×81.3cm)

沃霍尔的第二类主要题材是名人肖像

系列,包括电影明星、流行音乐歌星、政治

家、文学家及沃霍尔本人等。其中以歌星“猫

王”埃尔维斯,影星玛丽莲·梦露、伊丽莎

白·泰勒,政治人物毛泽东、肯尼迪及其夫

人杰奎琳,艺术家波伊斯等人的形象最为著

名。在沃霍尔看来,只有那些被人熟知的生

活形象才能打动人心,甚至那些陈腐平庸或

者充满低级趣味的事物也有不可思议的魅

力。在这样一个人人争宠的世界里,明星无

疑是最成功的产品,不管是歌星、影星或者

是政治明星,只要为大众熟知就是沃霍尔作

品的最好素材。例如,《玛丽莲·梦露》(见附(图3.2 玛丽莲·梦露 106.7×172.7cm)图3.2)的形象是根据梦露在《尼亚加拉》中的剧照而创作的。虽然作品中的梦露形象经过反复印制而显得模糊不清,但是人们还是一眼辨认出这位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巨星。这得益于沃霍尔对梦露性感的嘴唇和金发的强调,以及对梦露最有代表性形象的选择。虽然沃霍尔宣称“我只是将梦露视作另一个人而已”,但是梦露的形象在作品中已经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性感、地位和魅力的公众形象,永远是一位欢乐的性感女神,她将永远扮演文化所赋予她的

3

耿幼壮著:《破碎的痕迹:重读西方艺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83页

这一角色。正如阿瑟·c·丹托所说:“波普艺术之所以激动人心,是因为它有转化性质”。4沃霍尔通过把梦露漂亮面容安排在金色颜料的画面中,把它转化为一种符号,像这样的波普艺术恰恰是美国人的成就,正是它基本立场的转化性,便得到了最广泛的颠覆性。

第三类主要是一系列与社会暴力行为事件相关的作品,这些素材大都直接来自于报刊杂志上的图片。包括灾难系列和死亡系列,例如表现汽车相撞的《橘黄色的汽车》、表现飞机失事的《129人死于空难》、表现社会动乱的《红色的种族骚乱》等。沃霍尔创作这类作品并不是为了表现美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也不存在任何悲剧或抗争因素对他来说,选择这些题材的主要动机是其传媒性质,是它们易于产生轰动效果的效应。他以冷漠的态度描绘着这些取材于照片的事件,暗示着习以为常就会使人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变得漠不关心,这是个社会流行现象。

沃霍尔善于以艺术家的敏锐视角捕捉流行符号,准确地从过量的超负荷的宣传文化中把握美国社会和生活中某些永久性的东西。他经常把媒介与绘画结合,通过大量重复母题元素来客观表达大众熟悉的形象符号,让符号对象在形式上直接付诸感知。这种符号承载着工业时代的人类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情感理智等,是一切信息反馈的综合。

(2)机械式的重复排列

在沃霍尔的作品中,许多完全相同

或略作改变的形象被机械地排列在画面

中,他引导观众从点过渡到线,从线过

渡到面,他无意去表达对象的原始性和

本真性,他所关注的核心是对象自身系

列的呈现方式。例如,当我们在观看《坎

贝尔汤罐头》(见附图3.1)和《210个

可口可乐瓶》(见附图3.3)时,几个、

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形状、色彩、大小、

方向、肌理完全相同的形象排列在一起,

我们会感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会对罐

头和可口可乐瓶这一视觉符号加深脑部(图3.3 210个可口可乐瓶66.0×91.4cm)印象,这种重复的排列,也是沃霍尔复制技法的一部分,重复加强了我们对符号的印象,造成了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时代气息浓郁。我们会有意无意的联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体验符

4

(美)阿瑟〃C〃丹托编著:《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40页

号所蕴涵的色彩、质感、韵律上的形式美感。

安迪·沃霍尔看似漫不经心的选用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元素作为创作主题,其实正是在挖掘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重复。沃霍尔用它表达了他对美国文化的精神风貌、价值理念等的体认,他改变的不仅是作品的形式,还有观念。

(3)色调分离

“热门”的题材、“归纳”的色彩是沃霍尔作品的鲜明特征。“色调的分离”是他表达作品主题常用的方式。

丝网印刷的方法和特点也决定着画面用色的效果。丝网印刷每印制一次就要制一次版,每一版的颜色相叠加,形成最后的画面效果,所以每一版的颜色都要经过仔细推敲,既要考虑每一版本身构成的完整,又要考虑各版颜色以后的和谐。沃霍尔往往把握画面需要,分离每层图形,并概括成不同的色彩层次,这些色彩层次又形成一个等级排列,不同的等级层次又形成画面的基本主题,加上对背景进行单色调处理,所以整个构思具有完整性。他的画里通常色彩饱和度很高,画面上这些能见度很高的色彩与深色的背景对比,起到突出画面和统一画面的效果。在作品《玛丽莲·梦露》(见图 4.2)中,笔触完全消失,色块对比强烈,复杂的色彩通过高度概括、取舍、归纳而变得简练,体现了他用色的果断。

这种独特的简化分离的表现形式和改变传统的创新思路,积极地引领了波普艺术的内在美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潮流。

(4)重叠的图底

在沃霍尔晚期作品《安徒生》(见

附图3.4)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同一

平面里,沃霍尔除了对主体人物安徒生

进行了色彩分离外,还对主题图形重叠

了图底处理—对人物勾线,由此产生了

一种近实远虚的空间感。这是一种有别

于传统塑造空间的构成方式。沃霍尔对

画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出了新的诠释。

沃霍尔用丝网版画打破了一般人

对“画家亲笔绘制才算艺术”的传统观

念,并利用大众媒介作为载体,逐渐消(图 3.1安徒生 61.0×76.2cm)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他的作品不再只是个性,而是体现工业时代普遍存在的模式和特色。在讨论机器复制时,本雅明发出了一个最给力的声音—机器复制的摹本,如照片、电影胶片,都对原作的唯一性进行笼罩,对原有的“韵味”进行“挑战”。机器复制也开天辟地的把艺

术品从仪式寄生般的依赖中解放出来。由此,复制的艺术品成为可复制性而设计

的艺术品。或许安迪早已意识到这些。

4、安迪·沃霍尔的艺术观念

4.1.消费时代人的存在

在工业社会,消费是生活的主题。商业在美国具有重要作用,商业发达与消费密不可分,人们崇尚消费,从道德的角度上来看,可以说是物欲横流,这种物质主义高度重视日常生活和个人的满足。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实际上也是对物质主义的集中体现,正是对物质的反复强调和颂扬,诞生了他对人物的反复排列和对符号重复组合等丝网作品。他通过反复排列视觉上能见的有形元素,表现着物质主义的麻木和泛滥,同时也破除了艺术是高尚的精神产品的思想枷锁,伟人、明星与罐头和美元没有本质的区别,艺术完全可以为消费而生,也完全可以是生

活本身。

4.2 拥抱大众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贴近生活,绘画语言简单、直观。他的艺术观的确立体现了他对大众文化的靠拢。正统的美学作品中,作品与生活实践是有距离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波普美学力图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艺术走下神坛。沃霍尔正是受了劳申伯格等人的影响,他喜欢现代工业产品的统一性,其时经典艺术日益衰弱,波普艺术使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模糊,引发了文化的泛俗化。而今,大众文化在商业社会的扩展,使其获得了其应有的地位。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试图消灭雅俗的界限,正如他所说:“我从没把自己当

成一流的大艺术家,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艺术是什么’的发问者。”

5.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影响

毫无疑问沃霍尔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对画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大量艺术家争相模仿。然而沃霍尔留给大众的不只是他的绘画技法,更为重要的是他所传达的那种艺术家独有的符号。正如有人看到一幅重复的作品就能马上想到沃霍尔一样,他教会了艺术家去传达、创造自己的符号。

拿作品《玛丽莲.梦露》来说,或许在当时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是这幅画成功的主要原因,或许当时的人们只是因为梦露而注意到了沃霍尔,或许当时的梦露成就了沃霍尔,但是现在不得不说是沃霍尔成就了梦露,玛丽莲.梦露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已逝的黑白片影星,更为重要的是玛丽莲.梦露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符号。

【结语】

也许没有一个流派像波普艺术那样更广泛,更别出心裁地在创作中使用不同的素材。与以前的艺术流派不同,波普艺术不仅使作品形式丰富多样,而且使他们创造性地、历史性地赋予这些媒材以文化和社会的含义,于是媒材不是媒材本身,它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的想象,使普通的东西变得意味深长。5同其他的流派不同,波普艺术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老百姓不管对艺术懂与不懂,懂得多少,都能轻松地对波普艺术加以评判,艺术日益贴近大众的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家通过广泛的艺术探索改变了世人评价世界、生活和艺术的方式,并以此证明生活和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艺术不再是少数人享用,而属于普通大众,并逐渐以新的方式从为权贵服务转向为民众服务的民主化进程。可以说安迪?沃霍尔在波普艺术中的开拓和革新对于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和互融性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耿幼壮.破碎的痕迹——重读西方艺术史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法)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激进的美学锋芒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建军沃霍尔论艺[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

5陈心懋编著:《综合绘画——材料的媒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45页

[4]何政广波普艺术大师 :安迪?沃霍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5](英)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西方当代艺术——从抽象表现主义到超写实主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6](英)尼古斯·斯坦戈斯编侯翰茹译现代艺术观念 [M].《现代艺术观念》,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7](美)阿瑟·C·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8](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9]纪劲鸿编译永远的波普 [J].(法)艺术快报杂志 .第260期

[10](英)奈杰尔安德鲁斯何黎译真实的安迪沃霍尔[J].艺术与投资.2007;[11]陈心懋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