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美丽的风光。

2、结合自己的体会,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和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中国地形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这是首都北京。这是我们的浙江,再往南走,这就是西沙群岛。它像祖国的南大门一样,是海防的前沿哨所。

放录象:西沙群岛

师配合朗诵:那里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更像是奇妙的公园,海滩上有捡不完的贝壳,最有趣的是可爱的大海龟,海岛上群鸟纷飞,绿树成荫。

(用录象展示西沙群岛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受它的美丽,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美丽的风光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根据上下文想想意思

(让学生主动地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三、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海防前哨峡谷威武贝壳栖息肥料建设蠕动守卫

师:把你今天才认识的词语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不懂的词举手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师:这些生字还要在课文里与大家不断见面,会越来越熟,现在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西沙群岛。

四、赏析课文,感情朗读

1、出示画面:

师:我们来到大海边,哇,这里的海水有黄的、绿的、淡绿的、青的、杏黄的。你们读一读,想想平时见到的海水有什么不同。

生结合体验自由说。

师:这样的海水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

板书:五光十色异常美丽

师:多美的海水啊!把这句话再读读。

(品词析句揣摩文章描写的美感所在,通过体验,进一步领会课文)

2、我们到美丽的海水里再去感受一下,读第三自然段,不懂的句子,可以举手质疑。

重点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让生说说这句话的含义。(表示鱼多)

师:你还能从哪句话看出来?

生:各种各样的鱼数不清。

师:这海里的鱼有400多种呢!

生: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师:感受到什么?(鱼非常多)

师:不同的词语同样能让我们感到鱼多。现在读一读喜欢的句子。

生自由读,然后交流读。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倡导和鼓励学生融合个人的理解去感受课文的语言)

师:现在我们到海滩、海底、海岛游一游,看一看。(放录象)

让学生把看到的最有趣的告诉大家,也可读课文,像导游一样给大家介绍,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海参等动物向大家介绍。总之,用喜欢的方式,找同伴讲述。

生自由讲述。

如:我叫海龟。我在海里游得可快了,谁都比不上我。在四五时到海滩上产卵,可可爱了。

我是海底大霸王──鲨鱼,晚上能发光,许多小鱼向我游来,就直接送到我嘴里。

生读、说、评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积贮的表象,创造出源于课文又不同于课文的意念形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景物美,作者写得也美,让我们把这些好词佳句收集起来,写时要注意生字。(再把生字读一读)

生摘抄词语、句子。然后交流。

(通过摘抄等途径,引导学生多方位地积累语言,以充实语言仓库)

五、总结

师:西沙群岛美丽的风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想不想再看一看?(放录象)

在我们要告别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师:是啊,我们的心情和作者一样,让我们共同祝愿富饶的西沙群岛必将更加美丽、富强。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

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乡愁

自主预习2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窦桂梅《观潮》课堂实录(七年级下册)

一、调动感官,激趣导入 师:一走进你们班就发现了咱们班的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都坐得端端正正,书本摆放整齐,各个精神抖擞。让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你们。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种声音。(播放潮声)听出是什么声音了吗? 师:你听得真仔细,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观潮)“观”是什么意思?到了钱塘江,你最想看什么呢? 生:我想看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听涨潮的声音。 生:我想观察,面对大潮人的活动。 师:你们想看的都在课文里,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在书中领略了钱塘江的盛景,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你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神奇了。(看来你用心感受了)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你有欣赏美的眼光)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这儿也有一个“观”字,还是看的意思吗?老师查了字典,观有三种解释,看看哪种解释更合适。奇观呢!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奇就是(奇妙),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三:借助媒体,品读文本 (一)体会潮来前的人山人海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农历八月十八,来到最佳观潮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海塘大堤吧!(播放人山人海的画面) 师(模拟记者采访):请问,你是第一次来这儿观潮吗?就要见到大潮了,你的心情如何?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屏幕上的这句话。(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师: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你急于想观潮,还有哪些同学也想去? (二)感受潮来时的雷霆万钧 1、读中品 师:究竟是什么奇特景象使人如此焦急期待呢?请同学们马上找到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待会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水平。 师: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哪位同学愿意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a、生: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这潮水还未出现,就能听见闷雷般的巨响,可见它的气势有多大了。 生:隆隆的响声(你思考得真快) 师:一起来学学看。(轰隆隆) 师:再听听潮水声(播放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这潮水隆隆的响声多像闷雷滚动的情景啊! 师:你听得真仔细,很会欣赏美。试试看,能否读出大潮未见奇景,先闻其声的雄伟气势。 生读。

穷人课堂实录千课万人完整版修订版

穷人课堂实录千课万人 完整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穷人》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咱们就聊两三分钟,然后进入课堂,好吗? 生:好。 师:我们来认识一个人(出示:莫言头像),谁来说说他是谁? 生1:他是莫言。 师:莫言是谁? 生1:莫言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师: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中国重音)。看过莫言的书吗? 生:看过。 师:真看过你看过什么书 生2:《蛙》。 师:看完了吗? 生2:没有。 师:看了个头就看不下去啦。 生2:看了一点点。 师:好,看了一点点,有点难读是不是?好,他是追星族,听说莫言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翻开看了,结果,哇,看不下去。你说(叫其他同学)。 生3:我看过《红高粱》。 师:好看吗? 生3:很好看。 师:为什么好看? 生3:因为里边讲的那些农民非常辛勤地劳作,使我感到非常敬佩! 师:恩,底层劳动者的辛勤劳作让你感到敬佩。

师:莫言的代表作还有什么?谁知道. 生4:我好像听说过,莫言有一本书叫做........《酒国》。 师:还有吗?你说。 生5:还有一本书好像叫什么《丰乳肥臀》。(大家笑) 师:你再补充一下(有点迟疑)。 生5:《丰乳肥臀》,这本书很有名。 师:告诉你们的爸爸,不要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大家笑),如果被这个书名所吸引,看了会失望的。也告诉你爸爸,不要害怕这个书名,认真看,一定会看到很多很多东西。这本书很精彩。再看一个人,(出示:张艺谋头像),谁?认识他吗?你说。 生6:张艺谋。 师:张艺谋,张艺谋是谁知道吗 生:导演(声音比较轻)。 师:你说,你知道他什么? 生7:我知道他是导演,好像那个叫做《印象西湖》是他导演的。 师:是的,他拍了一系列的印象。(出示:莫言和张艺谋图像)张艺谋和莫言之间有什么关系,谁知道?这位同学好像知道,你说说看。 生8: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那部作品《红高粱》改编的。 师:说得太对了!同学们,莫言有一部小说《红高粱》并不是很出名,张艺谋把它改编成《红高粱》电影,一下子这本书也出名了。刚才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改编(出示:改编),改编能让一件艺术品变成另外一件艺术品。好,咱们走进课堂好吗?好,我们看一下时间。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再看一个人(出示:雨果头像)。这个人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大家对他有所耳闻吗?说说看,你知道什么?你说 生1:我知道他的代表作有《笑面人》、《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长城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1、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象征,有不少名人慕名而来,这些人都对长城赞叹不已,请看(出示名言:设计者太伟 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统拉宾;只有一个伟大 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指名读。 2、有一个词在他们的话语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是什么?(伟大) 对于“伟大”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十分崇高卓越;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非常雄伟宏大) 3、今天,我们一起去伟大的长城游览一番。板书:长城,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划出课文中同样是赞叹长城,出现“伟大”这个 词的句子。(回答,并读一读) 4、为什么说长城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认真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请划出相关句子或词语。(板书: 伟大的奇迹) 二、精读感知 (一)学习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你认为其中有写长城伟大的词句吗? A、长城的长 (1)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长城的长? a、打比方:把长城比作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这样打比方有何好处?(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有何特殊意义?把“长 龙”换成“长蛇”好不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人不 屈不饶的精神,成语中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蛇就差远了,“虎头蛇尾、蛇鼠一窝”等,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以此为傲, 读读第一句) b、列数字:一万三千里,你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位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万里长城,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吗?真是 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出示地图)一万三千里,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的嘉峪关,横贯9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堂实录

《观潮》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要和大家一起上一篇新的课文,这篇课文的课题就叫,我们一起读《观潮》。预备齐—— 生:《观潮》。 师:我们预习过课文了,课题中的这个潮是指什么潮?来,你说。 生:钱塘江的潮。 师:对,咱们课题中的这个潮是指观潮。啊,是指钱塘江的大潮。那么钱塘江上潮无数,课文写的这个潮它特指哪一天?作者在哪里看到了钱塘江大潮?恩,你说。 生:作者是在农历八月十八日看到了这个钱塘江的桥,哦,潮。 师:在农历八月十八,哪里看到的?来,你说。 生:海宁市。 师:海宁? 生:哦,海宁省。 师:打开书,找一找。很快就能找到了。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哎,你来说。 生:他是在,哦——海宁市的盐官镇看到了,哦——钱塘江大潮。 师:好的。在浙江海宁的盐官镇。同学们,课文就是写了作者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在浙江海宁盐官镇看潮的情景。大家请看图。这条就是钱塘江,它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入海口要经过杭州湾,你看,进入东海,这边宽而深,这边窄而浅。所以当大量潮水涌来的时候,必定会形成非常壮观的景象。而八月十八,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水最大,在这个地方观潮最好看。所以,作者说,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 生:天下奇观。 师:现在你知道奇观是什么意思了吧?你说。 生:就是很少见,而非常新奇的,奇怪的一种景象。

师:对,很少见的,新奇的,奇怪的。还有吗?你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罕见而又壮观的景象。 师:对。 生:或奇妙少见的事情。 师:对。那么课文当中写的钱塘江大潮它就是一个非常雄壮的、非常有气势的那种什么——景象。哎,课文就是写了这个。你知道吗?预习过课文以后,作者他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告诉你他观潮的顺序的?按什么顺序来写他观潮的?你说。生:观潮前、观潮时和观潮后。 师:作者是按照潮来—— 生:前 师:对。潮来前,潮来(师生共同说)时,潮来后,这样的顺序来写他观潮的。来向我们展示钱塘江大潮这种天下奇观的。(板书)好,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啊,我们知道了在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当中,同学们,作者必定是哪一个部分向我们展示钱塘江大潮最壮美,知道吗?一定在哪里? 师生:潮来时。 师:对,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写潮来时的两个小节,四五两小节,来找一找,你一边用笔来做做记号,在这两个小节中,哪些语句是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做记号把它划下来,好吧?来,一边读读课文,一边做做记号。 生:(开始读课文) 师:谁愿意大声地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谁愿意?来,最后一个男生。生:“午后一点左右,……” 师:真好!为什么我说他好?同学们,老师兜了一圈,发现很多同学都把这句话给漏了。漏掉的赶紧补上。(生补划)哦,你读的这个句子是讲午后一点左右,传来了隆隆的响声,(板书)好的,请坐。还有谁?再来说。这边女生。 生:“只见东边的水天相连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诶,这句也是的,对伐?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还有谁接着她的话讲下去?那条白线——?来,你来! 生:“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对啊,你看这条白线在变化的,噢。(板书)他们两个句子,来,只写了这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3《穷人》优秀教学设计

13《穷人》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 师:同学们,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

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一户普通的穷人家庭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顾惜:顾全爱惜。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倾听:细心地听。 宁静:(环境、心情)平静。 沉思:静静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肤黑而黄。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张罗:本课是“料理”的意思。读作zhāng luo。 忧虑:忧愁、担心。

优质课获奖《长城》教学设计

17长城 宜宾凤凰外国语学校陈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简笔画的形式,理解长城的构造。 2. 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4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引入 师:同学们,想猜谜语吗?请猜猜我是谁吧!“我是世界遗产,我属于中国,我像一条长龙横卧在祖国的北方。”生猜。对了,今天我们继续去登长城。板书课题:长城 二、复习生词 1、请生读。 2、开火车读。 三、感知长城 1、引导看图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翻到82页。你从文中这两幅图发现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生答。顺势板书:远看、近看 2、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先结合插图找出文中对应的段落学习你们喜欢的部分,勾画出介绍长城特点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你的体会。 四、品味长城 1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1)学习远看长城的孩子我们来说说远看长城有什么特点。板书:像一条长龙为什么把她比作长龙而不是长蛇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2)学习近看长城的孩子我们来说说远看长城有什么特点。板书:高大坚固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高大坚固呢?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利用简笔画帮助生理解。 五、悟读长城 1 、“不到长城非好汉”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板书:联想 (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然后小组讨论。

桥的课堂实录

桥的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这个感人的故事叫—— 生:(齐)桥。 师:(配乐)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山洪突然暴发,凶猛的洪水眼看就要吞没美丽的小村庄。洪水的狞笑声越响,死亡离村民们就越近。他们纷纷出逃,可是,到处都是洪水,这出路在哪呢?结果会怎么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开始!(生读书)师:读书的声音平息了。同学们读完了吗?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看。请你来读上面两个。生1:咆哮、势不可当。 师:正确,请你读下面两个。 生2:寂寞。 生3:祭奠、跌跌撞撞。 师:读得真准确。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呢?请你。 生:写了在山洪暴发的黎明,老支书组织一百多号人撤离。 师:最后呢? 生:最后老支书牺牲了。 师:刘佳韵同学读懂了课文内容,概括得非常准确。请坐。同学们,让我们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山洪暴发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我们来合作朗读,老师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同学们读描写人物的段落。注意接。

(配乐) 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齐):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xx拥去。 师:跌跌撞撞是什么样子的?xx 生:形容人们走路很不稳当。 师:没错,你的理解非常的准确。文章我们刚才读的部分还有两个句子也写到了人们跌跌撞撞的样子,读一读,找一找,发现了,划下来。 师:请你。 生:文章还有形容人们走路很不稳当的句子是“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这个“你拥我挤”形容人们当时走得很不稳当。 师:说得可真完整啊!而且读的书真好听!所以,看中你!还有一个,谁来补充?来,请你。生:“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从“疯了似的”可以看出人们跌跌撞撞。 师:没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这样跌跌撞撞的样子?就在我们刚才读的部分,不下三处写到。快速默读,找一找。 师:好。xx同学,你来。 生:我从“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因为山洪来了,所以山洪来了,所以他们这么慌张。

小学四年级语文 《观潮》课堂实录

《观潮》课堂实录 四年级语文教案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小学语文《穷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人教六年级上《穷人》教学设计之一。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教具:文字片一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质疑: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课文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小学六年级语文《人教六年级上《穷人》教学设计之一》。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 5、我们体会到了桑娜的高尚品质,打开书看看,跟桑娜有同样品质的人还有谁自己读12——结尾 6 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3)当看到自己的丈夫是如此的通情达理,这时的桑娜心情会是怎样的,体会着说说。。。。。。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师: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刻,是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心灵的碰撞。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吗?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

长城教学设计思路

篇一:《长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17 《长城》教学设计方 案(第一课时) 1 2 3 4 5 篇二:《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番禺大石中心小学郑瑞群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语。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智能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 (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读文讨论,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起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2)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三、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及《长城》课件。 四、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学为主,学生自主探究为辅。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认知、智能、情感的三维目标的统一,深入挖掘了《长

《桥》公开课 优秀教学实录解析

《桥》教学实录 兴山县实验小学李小莉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背景音乐 五、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第1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桥》(板书)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课文,李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字词掌握情况,大家能顺利通关吗?请两个组的同学开火车读这些词语。(出示课件) 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拥戴清瘦沙哑揪出豹子 师:很好,我很喜欢这位同学的声音,响亮、清脆、特别有精神。请你带着大家再读一遍。(真不错) 师:请睁大你们的双眼,再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文中的洪水和老汉。(看来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穷人》一课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 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 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 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

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评: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 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 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 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长城教学设计之二

2《长城》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桥》公开课--优秀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第1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桥》(板书)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课文,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字词掌握情况,大家能顺利通关吗?请两个组的同学开火车读这些词语。(出示课件) 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拥戴清瘦沙哑揪出豹子 师:很好,我很喜欢这位同学的声音,响亮、清脆、特别有精神。请你带着大家再读一遍。(真不错) 师:请睁大你们的双眼,再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文中的洪水和老汉。(看来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过度语:一个特殊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孩子们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黎明,把目光聚焦在这场洪水上面。 (二)朗读想象,感受洪水的凶猛与村民的恐慌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78页,朗读1-6段并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语句。选择你认为写的最生动的一句思考: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好,开始。(板书:洪水)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分享成果。谁愿意第一个接受挑战? 生1:大家请随我看第二自然段。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恩,你真能干,作者吧咆哮的洪水比作受惊的野马。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从这句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可怕。 师:哪些词语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生1:我从咆哮、受惊的野马、还有势不可当可以感受到。说明洪水很大,速度快。 师:恩,分析的真到位。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能读好这个句子?(生读)师:读得非常流利,但老师感觉还不像一匹受惊的野马,谁再来?(生读、齐读) 师:有哪位同学还愿意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1:请大家随我看第一自然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我从这句感受到了雨下的很大很急。 师:你能用一个成语形容这场雨吗? 生:倾盆大雨 师:真聪明。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这个句子,大家注意看,后面两句和第一句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后面两句各只有两个字组成一句。 师:你能完整的说出这两句话吗? 生:雨突然大起来,向从天上往下泼水一样,向从盆里往外倒水一样。

人教版小学语文《观潮》课堂实录

《观潮》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1.师: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潮实景视频 2.师问:同学们看了视频有什么感受?(生:词语概括:震撼,雄伟,壮观等。)师:想不想进一步了解钱塘江潮?师:多媒体播放钱塘江潮视频, 二)学习第一段: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观"是什么意思?(生:看)潮呢?(师:讲述:潮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中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 2.师: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请翻开课文,齐读第一自然段。生读。(师板书:天下奇观)(生:潮指钱塘江大潮) 3.师:天下奇观的"观"是什么意思?生答。师: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不同。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天下奇观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在这里指钱塘江大潮。 4.师:小结。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都来--(观潮) 三)、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师: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生回答。

师: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an),避免读成(zha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1.师: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请同学们启由朗读2~5自然段。(生自读) 2.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个部分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哪里是写潮来前,哪里是写潮来时,哪里是写潮来后?学生找,找学生回答。(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明确: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 3.师: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段?生给课文分段,找学生回答。(师明确:可以分成四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自然段为第二段,写潮来前的景象;第三、四自然段为第三段,写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第五自然段为第四段,写潮来后的景象。也可以分成两段,即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第二至五自然段为第二段,写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五)、读讲第二段。师:1.我们先看潮来前的景象。我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有来,人们看到了什么?

《穷人》课堂实录-千课万人完整版

《穷人》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咱们就聊两三分钟,然后进入课堂,好吗? 生:好。 师:我们来认识一个人(出示:莫言头像),谁来说说他是谁? 生1:他是莫言。 师:莫言是谁? 生1:莫言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师: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中国重音)。看过莫言的书吗? 生:看过。 师:真看过?你看过什么书? 生2:《蛙》。 师:看完了吗? 生2:没有。 师:看了个头就看不下去啦。 生2:看了一点点。 师:好,看了一点点,有点难读是不是?好,他是追星族,听说莫言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翻开看了,结果,哇,看不下去。你说(叫其他同学)。 生3:我看过《红高粱》。 师:好看吗? 生3:很好看。 师:为什么好看? 生3:因为里边讲的那些农民非常辛勤地劳作,使我感到非常敬佩! 师:恩,底层劳动者的辛勤劳作让你感到敬佩。 师:莫言的代表作还有什么?谁知道. 生4:我好像听说过,莫言有一本书叫做........《酒国》。 师:还有吗?你说。 生5:还有一本书好像叫什么《丰乳肥臀》。(大家笑)

师:你再补充一下(有点迟疑)。 生5:《丰乳肥臀》,这本书很有名。 师:告诉你们的爸爸,不要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大家笑),如果被这个书名所吸引,看了会失望的。也告诉你爸爸,不要害怕这个书名,认真看,一定会看到很多很多东西。这本书很精彩。再看一个人,(出示:张艺谋头像),谁?认识他吗?你说。 生6:张艺谋。 师:张艺谋,张艺谋是谁知道吗? 生:导演(声音比较轻)。 师:你说,你知道他什么? 生7:我知道他是导演,好像那个叫做《印象西湖》是他导演的。 师:是的,他拍了一系列的印象。(出示:莫言和张艺谋图像)张艺谋和莫言之间有什么关系,谁知道?这位同学好像知道,你说说看。 生8: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那部作品《红高粱》改编的。 师:说得太对了!同学们,莫言有一部小说《红高粱》并不是很出名,张艺谋把它改编成《红高粱》电影,一下子这本书也出名了。刚才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改编(出示:改编),改编能让一件艺术品变成另外一件艺术品。好,咱们走进课堂好吗?好,我们看一下时间。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再看一个人(出示:雨果头像)。这个人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大家对他有所耳闻吗?说说看,你知道什么?你说 生1:我知道他的代表作有《笑面人》、《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师:哎哟,你太了不起了!雨果喜欢写底层的劳动人民,写那些穷人,是不是?这又是谁?你知道吗?(出示:列夫·托尔斯泰图像)

长城课堂实录 周桂丽

师:同学们,今天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坐端正,我们来美美地欣赏一下吧。 (配乐播放图片) 师:这些图片漂亮吗? 生:漂亮 师: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那一处景观? 生:长城 师:唯一一处能在太空和月球上看到的景观。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长城,今天这节课,咱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登上长城,去一堵它的风采。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21课,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在游览长城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老师发现你不但找的正确,读地也很好。掌声送给他。 师:气魄雄伟是什么意思? 生:壮观 生:有气势 师:奇迹是什么意思? 生:意想不到 生:不平凡的事情 师:作者在游览长城后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生自由读 师:找到了吗?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学生自由说)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长城很长。 师:你又是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到长城很长? 生: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里 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知道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句子的意思,掌声送给他。师:作者又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城的长呢? 生:比喻,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写出了长城的长。 师:这里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在修辞手法中叫比喻,在说明文中,这样的方法叫做打比方。 还有什么方法说明长城的长? 生:列数字,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知道有多长吗?看到这幅图,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这里长城跨越了多少个省份呀?我们来数数。 (师生一起观看地图) 师:再用你们的慧眼看看文中还有哪些词语说明了长城很长? 生: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师:同学们真棒。 师: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优秀教学设计(精品)

16《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 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比较,了解作者结尾布局之妙。 4、体会《桥》的深刻涵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感悟老支书沉着镇定、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难点:体会《桥》的涵义及文章结尾布局的巧妙。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记得我们学过的《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 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桥》 板书课题————桥

2.首先我们来回顾下上节课的一些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1.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画出来。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比喻)(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拟人)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拟人)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拟人)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拟人) 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洪水? (凶猛可怕……) 2.面对汹涌的洪水,面对死亡的威胁,乡亲们是怎样的? (惊慌你拥我挤疯了跌跌撞撞) 3.过渡:那他们还有路可走吗?哪里?什么样的路?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面对唯一可以逃生而又随时可能崩塌的桥,如果乡亲们还是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跑,会有什么后果?那乡亲们安然过桥了吗? 是谁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的,是老支书。 (三)品悟老汉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1、孩子们,现在请你们拿出一支笔,静下心来,读7— 23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用“——— ”划出,反复读读,试着说说自己的体会。 2、出示句子

三年级教案-《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doc

三年级教案:《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