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简答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简答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简答题

简答题

1. 遥感主要采用的波段有哪一些?波长主要分布的范围?

答:由电磁波谱图可见,电磁波的长度范围非常宽,从波长最短的γ射线到最长的无线电波,他们的长度之比高达1022倍以上。遥感采用的电磁波段可以从紫外一直到微波波段。主要采用的波段为紫外到红外波段。波长范围为:10-3~3.8×10-1μm的紫外波段到0.7~1000μm 的红外波段之间。

2. 遥感技术上采用审美观方法选择遥感器和确定对目标进行热红外遥感的最佳波段?

答:维恩位移定律表明,黑体的绝对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唯一,若知道了某物体问题就可以推算处它的辐射峰值波长。

简述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答: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散射、和反射的做用。

3. 用散射原理分析一些问题

答:又由于蓝光波长比红光短,因而蓝光散射较强,而红色散射较弱。晴朗的天空,可见光中的蓝光受到散射影响最大,所以天空呈现蓝色。清晨太阳通过较厚的大气层,直射光中红光成分大于蓝光成分,因而太阳呈现红色。大气中的瑞利散射对可见光影响较大,而对红外影响很小,对微波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对同一物质来讲,电磁波的波长不同,表现的性质也不同。例如在晴好的天气可见光通过大气是发生瑞利散射,蓝光波红光散射的多;当天空由云层或雨层时,满足均匀反射的条件,各个波长的可见散射强度仙童,因而云呈现白色,此时散射较大,可见光难以通过云层,这就是阴天不利于用可见光进行遥感探测地物的原因。对于微波来讲,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的多,则由属于瑞利散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房呈反比,波长越长散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投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4. 简述大气窗口的概念以及常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答: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候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成为大气窗口。目前所知,可以做遥感的大气窗口大体有如下几个:

(1)0.3~1.15μm大气窗口,包括全部可见光波段、部分紫外波段和部分近红外波段,是遥感技术应用最主要的窗口之一。

(2)1.3~2.5μm大气窗口属于近红外波段。

(3)3.5~5.0μm大气窗口属于中红外波段。

(4)8~14μm热红外窗口

(5)1.0mm~1m微波窗口,分为毫米波、厘米博、分米波。

5. 热红外波段在遥感器入瞳处的辐射亮度包括那几个方面

答:(1)目标反射其表面的辐射照度,包括直射太阳辐射、半球天空向下漫射辐射和大气向下热辐射。

(2)目标自身辐射,其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目标的比辐射率和大气头过滤,经大气草率见后到达遥感器入瞳处。

(3)在遥感其观测方向上的大气热辐射,热红外光谱范围内。

6. 简述一般物体的发射辐射?

答:黑体热辐射由普朗克定律藐视,它仅依赖于波长和温度。然而,自然界中实际物体的发射和吸收的辐射量都比相同条件下绝对黑体的纸。而且,实际物体的辐射不仅依赖于波长和温度,还与构成物体的材料、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我们用发射率ε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ε=W’/W。即发射率ε就是实际无题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7. 简述地物的反射辐射类型

答:地物的反射辐射类型有三种类型

(1)镜面反射:是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当发生镜面反射是,对于不透明的物体,其反射能量等于入射能量减去物体吸收能量。

(2)漫反射:如果入射电磁波波长λ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知道h与λ同数量级,这是整个标间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入射到比表面的电磁波会按郎伯余弦定律反射。(3)方向反射:实际物体标间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成为方向反射。方向反射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它发生在地物粗糙度继续增大的情况下,这种反射没有规律可寻。

8. 简述不同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

答:

(1)土壤反射波谱特性: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一般来讲土壤的光谱特性曲线与一下一些因素有关,即土壤类别、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砂、土壤表面的粗糙度、粉砂相对百分含量等。此外费力也对反射率有一定影响。

(2)植物的反射波谱特性:由于植物均进行光合做用,所以各类绿色职务具有很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其特点是:在可见光波段0.55μm(绿光)有反射率为10%~20%的一个波峰,两侧0.45μm(蓝)和0.67μm(红)则有两个吸收带。这一特征是有于叶绿素的影响造成的,叶绿素对蓝光和共光吸收强,而对绿色反射作用强。在近红外波段0.8~1.0μm间有一个反射的陡坡,致1.1μm附近有一个峰值,形成职务的独有特征。这是由于植被页的细胞构成的影响,处了吸收和投射的部分,形成发哦反射率,在近红外波段(1.3~2.5μm)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特别是1.45μm、1.95μm和2.7μ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形成低估。职务波谱在上述基本特征下仍有细部差别,这种差别于植物类、季节、病虫害影响、含水量多少有关。

(城市道路、建筑物的波谱特性,岩石波谱特性参见教材:18~20页)

9. 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很多因素会引起反射率变化,如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气候变化、地面湿度变化、地物本身变异、大气状况等。

10. 测定地物反射波谱特性曲线的主要作用?

答:

(1)它是选择遥感波普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

(2)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的基础资料。

(3)它是有效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是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

11. 地物波谱特性测定的步骤

答:地物波谱特性的测定,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1)架好光谱仪,接通电源并进行预热;

(2)安置波长位置,调好光线进入仪器的狭缝宽度;

(3)按照准器分别照准地物和标准板,并测量和记录地物、标准板在波长λ1,λ2,…,λn处的观测值Iλ和I0λ;

(4)计算λ1,λ2,…,λn处的ρλ;

(5)根据测量结果,以ρλ为纵坐标轴,λ为横坐标画出地物反射波谱特性曲线。12. 遥感平台的分类?

答: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通称为遥感平台。按照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1)地面遥感平台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100m以

下。在地面上放置地物波谱仪、辐射计、分光光度计等。可以测定各类地物的波谱特性。(2)航空平台指高度在100m以上,100km一下,用于各种资源调查、空中侦察、摄影测量的平台

(3)航天平台一般指高度在240km一上的航天飞机和卫星等,其中高度最高的要数气象卫星GMS所代表的静止卫星,它位于赤道上空36000km的高度上,landsat、spot、MOS 等地球卫星高度也在700~900km之间。

13. 小卫星的主要特点?

答:

(1)重量轻,体积小。

(2)研制周期短,成本低。

(3)发射灵活,启动速度快,抗毁坏性强。

(4)技术性能高。

14. 传感器分类?

答:传感器种类繁多,就其基本结构原来来看,目前遥感中使用的传感器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一些类型:

(1)摄影类型的传感器

(2)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

(3)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

(4)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15. 传感器主要构造?

答:无论那种类型的传感器它都有如下基本组成部分:

(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呈化学能或电能。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

(4)输出其:输出获取的数据。

16. 光学图像与数字图像的转换?

答:(1)光学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光学图像转变成数字图像就是把一个连续的光密度函数变成一个离散的光密度函数。图像函数f(x,y)不仅在空间坐标上并且在幅度(光密度)上都要离散化,其离散后的每个像元的值用数字表示,整个过程叫做图像数字化。

(2)数字图像转换为光学图像:数字图像转换为光学图像一般有量化总方式。一种是通过显示终端设备显示出来。这些设备包括显示器、电子束或激光束成像记录仪等,这些设备输出光学图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数模转换设备将数字信号以模拟方式表现,入显示器就是将数字信号以蓝、绿、红三色不同强度通过电子束搭载荧光屏上表现出来,。电子束或激光束成像记录仪工作原理与显示器基本相似,另一种是通过照相或打印的方式输出,入早期的遥感图像处理设备中包含的屏幕照相设备和目前的彩色喷墨打印机。

17. 遥感图像存储介质的比较?

答:(1)磁带,磁带是一种顺序存储戒指,要读取磁带上特定位置的记录需要通过该点以前的全部记录数据,数据处理起来较慢,所以通常只将它作为数据存储只用处理时将其存储的数据读入磁盘或内存中进行处理。

(2)磁盘:磁盘是随机存储戒指,因此一个完整的图像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记录存储在磁盘的一个位置上,而组成一幅完整的图像记录必须是邻接的。磁盘又有硬盘和软盘之分,硬盘盘片一般是金属制成,存储密度答,随机访问速度快;软盘的盘片为熟料制品,存储容量较小,访问速度相对硬盘较慢。磁盘相对磁带来说,读取或存储速度较快。可以快速的随机在磁盘上地位一个记录,而不必像磁带,必须顺序绕过该记录以前的数据。

(3)光盘:光盘的特性于磁盘相似,但其存储原理于磁盘不同。磁盘在盘片的表面上涂有一层磁性材料,存储是,按照数据的不同对磁盘表面的磁性物质惊醒不同程度的磁化。读取是,根据磁化程度不同的数据进行表达,这样完成了存储和读取数据的工作。而光盘表面涂上一层反光材料,利用此光束对反光材料进行“蚀刻”,数据不同,“蚀刻”的程度也不一样,达到记录数据的目的。相反就可以进行数据的读取。光盘也是随机存储介质。范文数据的速度较快,另外它具有抗磁性,这一点比磁盘好。

18. 遥感图像存储格式有那些?

答:(1)BSQ格式:所谓BSQ格式即按波段记录数据文件,陆地卫星4,5好CCT格式就是BSQ格式。这种格式的CCT磁带中,每一个文件记载的是某一个波段的图像数据。其第一个波段数据文件之前都有一个图像属性文件,后面又有一个尾部文件。

(2)BIL格式:BIL格式是一种按照波段顺序交叉排列的遥感数据格式,BIL格式于BSQ 格式相似。

(3)TIFF格式:标签化文件格式(TIFF)是Aldus公司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的一个多用途可扩展的用于存储栅格图像的文件格式。TIFF不仅能很好地处理黑白、灰度、彩色图像,而且还支持对图像橡树的许多数据压缩方案。

(4)BMP格式:现在很多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而Windows 把BMP作为其图像的标准格式,并且内涵了一台支持BMP图像处理的APT函数。BMP 格式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文件头和实际图像信息。

19. 遥感图像处理系统软件的功能?

答:

(1)图像文件管理

(2)图像处理

(3)图像校正

(4)多影像处理

(5)图像信息获取

(6)图像分类

(7)遥感专题图制作

(8)与GIS系统的接口

20. 遥感图像几何变形的内容?

答:遥感图像成图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图像本身的几何图像与其对应的地物形状往往是不一致的。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是指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集合位置、形状、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遥感图像变形误差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两大类。静态误差是在成像过程中,传感器相对于地球表面呈静止状态时所具有的各种变形误差。动态误差主要是在成像过程中由于地球的旋转等因素造成的图像变形误差。变形误差又可以分为内部误差和外部误差两类。内务误差主要是由于传感器自身的性能技术在地面同坐检校的方式的顶,其误差值不大,外部变形误差是在传感器本身处于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有传感器以外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21. 外部误差对图像变形的影响有?

答:

(1)传感器成像方式引起的图像变形

(2)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变化的影响

(3)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4)地球曲率引起的图形变形

(5)大气折射引起的图像变形

(6)地球自转的影响

22. 遥感影像的集合处理?

答:遥感影像的集合处理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遥感图像的粗加工处理,第二是遥感图像的精加工处理。遥感图像的粗加工也成为粗纠正,它仅作系统误差改正。当已知图像的构象方程时,就可以把与传感器有关的测定的校正数据进行几何校正。遥感图像精纠正是指消除图像中的几何变形,产生一幅符合某种地图投影或图形表达要求的新图像的过程。

23. 遥感影像的粗加工处理步骤?

答:

(1)投影中心坐标的测定和计算

(2)卫星姿态角的测定

(3)扫描角θ的测定。

24. 遥感图像精处理的步骤?

答:

(1)根据图像的成图方式确定影像坐标和地面坐标之间的数学模型

(2)根据所采用的数学模型确定纠正公式

(3)根据地面控制点和对应像点坐标进行平差计算变换参数,评定精度。

(4)对原始影响进行集合变换计算,像素亮度值重采样。

25. 遥感图像精纠正方法有哪些?

答:

(1)遥感图像的多项式纠正

(2)遥感图像的共线方程纠正

(3)SPORT图像共线方程纠正

(4)加入高差改正的CCD线阵影响的多项式纠正

26. 多项式纠正方法步骤?

(1)利用已知地面控制点求解多项式系数

(2)遥感图像的纠正变换

(3)数字图像亮度(或灰度)值的从采样

27. 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过程?

答:

(1)首先在参考图像上选取以目标点为中心,大小为mn的区域作为目标区域T1,并确保目标点在区域的中间。然后确定搜索图像的搜索区S1,其大小为JK,显然J>m,K>n,S1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必须合理,使得S1中能完整地包含一个模板T1,其位置的确定可以是大致估计或者根据粗加工处理以后坐标的相对误差来确定。

(2)将模板T1放入搜索区S1内搜索同名点。从左致右、从上到下,逐像素的移动搜索区来计算目标区和搜索区之间的相关系数。区最大者为同名区域,其中心为同名点。(3)选取下一个目标去,重复(1)(2)以得到其在搜索区的同名点。

28. 数字图像镶嵌的关键是?

答:

第一,如何在集合上将多幅不同的图像文件合在一起。因为在不同时间用相同的传感器以及在不同时间用不同的传感器获得的图像,其几何位置和变形是不同的。解决几何链接的是指就是集合纠正,按照集合纠正方法将所有参加镶嵌的图像纠正到统一的坐标系统。去掉重叠部分后将多幅图像拼接起来形成一幅更大幅面的图像。

第二,如何保证拼接后的图像反差一致,色调接近,没有明显的接缝,就要考虑接缝消除的问题。接缝消除的过程如下:

a) 图像几何纠正

b) 镶嵌边搜索

c) 亮度和反差调整

d) 街边线平滑。

29. 传感器接收电磁波能量包括那些部分?

答:

(1)太阳经大气衰减后照射到地面,经地面反射后,又经大气第二次衰减进入传感器的能量。

(2)地面本身辐射的能量经过大气后进入传感器的能量。

(3)大气散射、反射和辐射的能量。

30. 传感器辐射误差包括那些?

答:

(1)传感器本身的性能引起的辐射误差

(2)地形影响和光照条件变化引起的辐射误差。

(3)大气的散射和吸收引起的辐射误差。

31. 辐射校正包括那几方面?

答:

(1)影像辐射校正

(2)太阳高度角和地形影响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

(3)大气校正

32. 对于红外波段,为获得传感器如后处的辐射亮度的步骤是?

答:

(1)选择一处温度均匀、稳定的大面积表面作为测量区

(2)同步测量水面的温度和比辐射率,有普朗克方程计算出等效黑体光谱辐射亮度;(3)同步测量当时大气条件下的大气光学厚度和水气含量,利用探空测量垂直线上的压强、温度即相对湿度。

(4)利用辐射传输模型,根据上面同步测量的数据,计算处传感器入口处的光谱辐射亮度。

(5)通过图像处理定位处目标区,读取传感器输出的亮度值;

(6)根据传感器入口处的光谱辐射亮度,传感器输出亮度值球的绝对辐射定标系数。

33. 利用图像本来求反射率的方法有哪些?

答:

(1)内部平均法。以图像某一波段的灰度值除以该波段的平均值得到相对发射率。该方法要求地物具有多种类型,整幅图像的平均值光谱曲线没有明显的强吸收特征。

(2)平均域法。在图像中找一块亮度高、光谱相应变化小和地形起伏小的区域,用图像灰度值除以该区域的光谱相应值。该方法能减少大气影响和一起引入的残留效应等。(3)对数残差法。该方法考虑了大气效应和地形影响。

34. 大气校正?

答:辐射校正必须考虑大气的影响,需要进行大气校正。大气的影响是指大气对阳关和来自目标的辐射产生吸收和散射。消除大气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消除大气影响的校正过程成为大气校正。大气校正包括:

(1)基于地面场数据或辅助数据进行辐射校正

(2)利用不断的特性进行的大气校正。

35. 地面场辐射校正的意义?

答:

(1)建立地面辐射校正场符合遥感数据定量化的需要。

(2)建立地面辐射较正常可以弥补星上定标的不足。

(3)满足多种传感器和多时向遥感资料的应用需要。

36. 图像增强的目的是什么?

答:图像增强是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遥感图像增前是为特定目的,突出遥感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削弱或除去某些不需要的信息,是图像更易判读。图像增强的是指是增强感情徐的目标和周围背景图像间的反差。它不增加原来图像的信息,有时反而会损失一些信息。37. 图像增强处理常用的技术?

答:目前常用的图像增强处理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空间域和频率域的处理。空间域处理是指直接对图像进行各种运算得到需要的增强结果。频率域处理是指先将空间域图像变换成频率域图像,然后在频率与中对图像的频谱进行处理,以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38. 图像均衡化的效果是什么?

答:

(1)各灰度级所占图像的面积近似相等,因为某些灰度级出现的像素不可能被分割。(2)原图像上频率小的灰度级被合并,频率高的灰度级被保留因此可以增强图像上大面积地物与周围地物的反差。

(3)如果输出数据分段级较少,则会产生一些大类地物的近似轮廓。

39. 图像反差调整的方式有那些?

(1)线性变换

(2)直方图均衡

(3)直方图正态化

(4)直方图匹配

(5)密度分割

(6)其它非现行变换

(7)图像灰度反转

40. 图像平滑的目的,方法?

答:图像平滑的目的在于消除各种干扰噪声,是图像中高频成分消退,平滑掉图像的细节,是其反差降低,保存低频成分。图像平滑包括空间域处理和频率域处理两大类。

图像平滑的方法有:

(1)领域平均法

(2)低通滤波法

41. 图像锐化的目的,方法?

答:锐化是增强图像中的高频成分,突出图像的边缘信息,提高图像细节反差,也称为边缘增强,其结果与平滑相反,图像锐化处理有空间域处理和频率域处理两种。

42. 图像融合的目的,方法?

答:图像融合是指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图像融合的算法很多,主要有:

(1)加权融合

(2)基于HIS变换的图像融合

(3)基于主分变换的图像通和(K-L变换法)

(4)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

(5)比值变换融合

(6)基于特征图像融合

(7)基于分类的图像融合。

43. 基于特征的图像的融合有那些方法?

答:

(1)对两个不同特征的图像做边缘增强,然后加权融合;

(2)对其中一个图像做边缘提取,然后融合到另一个图像上

(3)对两个图像经小波变换后形成基带图像和子带图像,对基带图像加权融合方法,而对子带图像采用选择子带中特征信息丰富的图像进行融合。

44. 基于HIS变换的融合过程?

答:

(1)待融合的全色图像和多光谱图像和多光谱图像进行集合配准,并将多光谱图像重采样与全色分辨率相同。

(2)将多光谱图像变换转换到HIS空间。

(3)将全色图像I’和HIS空间的亮度分量I进行直方图匹配

(4)对全色图像I’代替HIS空间亮度分量,即HIS->I1HS。

(5)将I’HS逆变换到RGB空间,即得到融合图像

45. 基于正交二进制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步骤?

答:

(1)对高分辨率全色图像和多光谱图像进行集合配准,并且对过光谱图像采样与全色图像分辨率相同;

(2)对全色图像和多光谱图像进全色匹配。

(3)对全色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分解,分解成LL(低频部分),HL(水平方向的小波系数),LH(垂直方向小波系数),HH(对焦方向小波系数)

(4)对过光谱图像进行分解呈四部分,LL,LH,HL,HH

(5)根据需要或保持多光秃色调的程度由(3)(4)中的LL重新组成新的LL (6)根据需要由(3)(4)中的LH,HL,HH重新组合成新的LH,HL,HH;(7)有(5)(6)所得到的新的LL,HL,LH,HH反变换重建影响

(8)其它波段融合重复步骤(3)~(7)。

46. 基于特征的图像融合几种方法?

答:

(1)对两个不同特性的图像做边缘增强,然后加权融合;

(2)对其中一个图像做边缘提取,然后融合到另一个图像上;

(3)对两个图像经小波变换后形成基带图像和子带图像,对基带图像用加权融合方法,而对子带图像采用选择子带中特征信息丰富的图像进行融合。

47. 影响景物特征及其判读的因素有那些?

答:

(1)地物本身的复杂性

(2)传感器特性的影响

(3)目视能力的影响

48. 传感器特性影响的因素?

(1)几何分辨率

(2)辐射分辨率

(3)光谱分辨率

(4)时间分辨率

49. 目视判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答:判读前的准备:

(1)判读员的训练

(2)搜集充足的资料

(3)了解图像的来源、性质和质量

(4)判读仪器和设备

判读的一般过程:

(1)发现目标

(2)描述目标

(3)识别和鉴定目标

(4)清绘和评价目标

50. 侧视雷达图像上的色调与那些特性有关?

答:

(1)与入射角有关

(2)与地面粗糙程度有关

(3)与地面的电特性有关

51. 什么是特征变换,特征变换的作用有那些?

答:为了设计处效果好的分类器,一般需要对原始图像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特征变换是将原有的m测量值集合并通过某种变换,产生n(n

52. 主分变换(K-L变换)的计算步骤是?

答:

(1)计算多光谱图像的均值向量M和协方差矩阵Σ。

(2)计算矩阵Σ的特征值λr和特征向量φr(r=1,2…,m),m为多光谱图像的波段数;

(3)将特征值λr按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即λ1>λ2>…>λm

(4)选择前n各特征值对应的n各特征向量构造变换矩阵Φn。

(5)根据Y=ΦnX进行变换,得到的新特征影响就是变换的结果,X为多光谱图像的一个光谱特征矢量。

53. 主分量变换具有那些优良性质?

答:

(1)变换后的矢量Y的协方差矩阵是对角阵,对角矩阵表明新特征矢量之间彼此不相关。

(2)经过主分量变换后得到几个变量,可以证明此时具有的军方茶在所有正交变换中是最小的,由于n

54. 常用的特征变换有那些?

答:

(1)主分量变换

(2)哈达玛变换

(3)穗帽变换

55. 什么是监督分类,监督分类的思想是什么?

答:监督分类是基于我们对遥感图像上样本区内地物类别一致,于是可以利用这些样本类别的特征作为依据来识别非样本数据的类别。

监督分类的思想是:首先根据一致的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其中利用一定数量的已知类别的样本的观测值求解待定参数的过程称之为学习或训练,然后将位置类别的样本的观测值带入到判别函数,在依据判别准则对样本的所属类别做出判定。然后计算每一类别对应的判别函数总各个参数,监督分类意味着对类别已有一定的先验知识。

56. 监督分类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答:

(1)确定感兴趣的类别数

(2)特征变换和特征选择

(3)选择训练样区

(4)确定判别函数和判别规则

(5)根据判别函数和判别规则对训练样区的图像区域进行分类。

57.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结合操作步骤?

答:第一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非监督分类。

第二步:获得多个聚类别的先验知识。

第三步:特征选择。

第四步:使用监督法对整个影像进行分类

第五步:输出标记图像。

58. 简述高程信息在遥感图像分类中的应用?

答:由于地形起伏的影响,会使地物的光雾反射特性发生变化,并且不同地物的生长地域往往受海拔高度或坡度坡向的制约,所以将高程信息作为辅助信息参与分类将有助于提高分类的精度。

59. 简述纹理信息在遥感图像分类中的应用?

答:纹理特征有时也用来提高分类的效果,特别是在似无光谱特性相似,而纹理特征差别较大的场合,如树林与草皮,草皮的纹理比数目的纹理要细密的多,氮而这的光谱特性相似,这时候加入纹理信息辅助分析是比较有效的。

60. 结构模式识别方法的主要内容?

答:

(1)模式机缘的选择与抽取

(2)模式文法

(3)串的识别与分析。

计算机自动分类的新方法?

答:

(1)模糊聚类算法

(2)神经元网络方法

分析题

1. 论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答:地球大气从垂直方向可以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大气的成分主要有: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气体。他们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

在可见光波段,引起电磁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散射。在紫外、红外于微波区,引起电磁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吸收。引起大气下手的主要成分是氧气、臭氧、水、二氧化

碳等,他们吸收点此辐射的主要波段有:臭氧主要吸收0.3μm一下的字歪曲的电磁波;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带分别为2.60~2.80μm;水蒸气主要吸收到在0.7~1.95μm间。此外氧气对微波中的0.253cm及0.5cm处也由吸收作用。工业集中区附近的高浓度一氧化碳、氨气、硫化氢、氧化硫等具有吸收电磁波的作用。大气吸收的主要影响会造成遥感影响的暗淡。

在可见光范围内,大气字吸收的影响很小,主要是散射引起衰减。散射造成太阳辐射的衰减,但是散射强度遵循的规律于波长密切相关。太阳的电磁波辐射几乎包括电磁辐射的各个波段,因此,在大气状况相同是同时会出现各种类型的散射。

电磁波于大气的相互做用还包括大气反射。大气反射各个波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应该尽量选择物语的天气接受遥感信号。

2. 论述遥感数字处理系统的组成

答:一个完成的遥感数字处理系统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是指进行遥感图形数字处理所必须具备的硬件设备。软件是指进行遥感图像处理是所编织的各种程序。一套图像处理程序构成图像处理的软件系统,该系统运行于特定的操作系统之上。

(1)遥感数字处理的硬件系统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电子计算机存储设备以及系统操作台。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软件系统:是建立在一定操作系统之上的应用软件。当前遥感处理软件主要运行于Unix和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上。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所包含的功能有:图像文件管理、图像处理、图像校正、多影像处理、图像信息获取、图像分类、遥感专题图制作和与GIS系统的接口等功能。

3. 3S集成

答:遥感技术通过不同遥感传感器来获取地表数据,然后进行处理、分析,最后获得感兴趣的有关信息,并且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多能获得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地理信息系统的长处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遥感能帮助GIS系统解决数据获取和更新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GIS中的数据帮助遥感图像处理。由于GPS在实时定位方面的优势,使得GPS于遥感图像处理的集成变的很自然。不管是地理信息系统,还是遥感图像处理系统,都处理的是带坐标的数据,而GPS是当前获取坐标最快,最方便的方式之一,同时精度也越来越高,3S集成,即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集成。

3S集成的亮亮结合,即GPS与RS集合,GPS于GIS集合和RS和GIS集合。其中RS和GPS集合是核心。

(1)GPS与RS结合的关键在硬件,即GPS于RS传感器的集合。而这的集合能够实现无控制点的情况下空对地的直接定位。

(2)GPS与GIS结合关键在软件,GPS作为GIS数据源用于寻找目标,帮助GIS 定位以及数据更新。而这的集成可利用地面与空间的GPS数据进行载波相位测量以满足GIS 不同比例尺数据库的要求。而这集成的最成功的应用是车载导航与监控。

(3)RS与GIS的结合。RS与GIS的集合有三种方式:分开但是平行的结合、表面无缝的结合、整体的结合。

遥感图像判读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计算机导论重点总结

计算机导论重点总结 不足的的地方还有很多,大家需要的话打印下来用笔填写上去就可以了,OVER! 1. 计算机的产生:第一台计算机产生的时间、名称及发展。 略 2. 冯·诺伊曼型计算机的思想概述。 略 3.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运算器(Arithmetic Unit)、控制器(Control Unit)、存储器(Memory)、输入设备(Input Device)和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 各部件的关系见图 1-1 4. 冯·诺伊曼计算机的两大特征。 “程序存储”(Program Storage)和“采用二进制”(Binary). 5. 十进制数的二进制数表示。 6. 进位制数及其相互转换。 表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的特性

7. 二进制数的四则运算。 略,但大家要重点记忆。 8. 中央处理器(CPU):功能、组成。 中央处理器是由计算机的运算器及控制器组成,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在微型计算机中,中央处理器集成在一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也称微处理器,简称CPU。 功能: ●实现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实现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操作的控制。 ●实现异常处理及中断处理等。如电源故障、运算溢出错误等处 理。 9. 主存储器:主存储器的基本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计算机的存储器是存放数据和程序的部件,可分为主存储器(Memory,也称内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Auxiliary Storage,也称外存储器)两大类。主存储器存储直接与CPU交换的信息,辅助存储器存放当前不立即使用的信息,它与主存储器批量交换信息。目前,主存储器(主存)都由半导体存期组成。 主存的基本组成: (1)存储体(MB: Memory Bank.) (2)地址寄存器(MAR: Memory Address Register.) (3)地址译码和驱动器 (4)数据寄存器(MDR: Memory Data Register) (5)读/写放大器(Read/Write Amplifier) (6)读/写控制器(Read/Write Control Circuit)功能略,但大家查书后要重点记忆。 10. 主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存储容量 存储器可以容纳的二进制信息量,称为存储容量,它可以按“字节数”、“字数”、或“二进制位数”表示。一般来说,存储器的容量越大,所能存放的程序和数据就越多,计算机的解题能力就越强。 (2)存取时间和存储周期 存取时间(Access Time)和存储周期(Memory Cycle)是表征存储器工作速度的两个技术指标。存取时间是指存储器从接受读命令到被读出信息稳定在数据寄存器(MDR)的输出端所需要的时间。存储时间是指两次独立的存取操作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通常存储周期要比存取时间用时长 (3)存取速率 存取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主存与外部(如CPU)之间交换信息的总位数 C 。 (4)可靠性 存储器的可靠性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来描述,它可理解为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显然,MTBF越长,可靠性越高。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简答题部分: 1、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 (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2、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他的教学论具有如下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3、简述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和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4、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答:课程概念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把课程作为学科,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设计,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晚近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之发展中,课程概念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包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5.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答: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针对当时“原罪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儿童的种种约束、限制和惩罚而改变儿童的本性、根绝儿童的恶源的特点,卢梭提出了“消极教育”的策略。因为在他看来,儿童的全部教育不是从外部灌输道德与知识,而是使其本性、禀赋、能力免受外界影响,得以自由发展。但这种自然发展并非与社会环境不相容,只不过前提是人的自然天性充分展开以后再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在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灵的自然发展依然可加速进行。 6、主动作业的内涵及特点 内涵: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特点:1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2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原理和事实。3作为科学的理解自然地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7、“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的追求。 8、泰勒原理中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有哪些?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9.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答:(1)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即教学的教育性原则。(2)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针对学生存在或提出的问题,从单个课题出发组织教学,但同时强调课题作为学科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相应学科中的其他课题有系统联系。(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把掌握知识和培养智力结合起来。(4-)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主体与作为客体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 10.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答:(1)基本性,它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要求选择的范例能包含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科学规律。(2)基础性,是针对学生、针对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基础性原则要求范例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经达到的某方面智力发展水平出发,教授的基本经验是能促使其智力进一步发展的东西。(3)范例性,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它要求设计一种教学结构,使得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构化。 11.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答: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了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其功用指向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进行的基本保证。其中,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

李绍芬版反应工程第二版完整答案

1 绪论 1.1在银催化剂上进行甲醇氧化为甲醛的反应: 进入反应器的原料气中,甲醇:空气:水蒸气=2:4:1.3(摩尔比),反应后甲醇的转化率达72%,甲醛的收率为69.2%。试计算 (1)(1)反应的选择性; (2)(2)反应器出口气体的组成。 解:(1)由(1.7)式得反应的选择性为: (2)进入反应器的原料气中,甲醇:空气:水蒸气=2:4:1.3(摩尔比),当进入反应器的总原料量为100mol时,则反应器的进料组成为 设甲醇的转化率为X A,甲醛的收率为Y P,根据(1.3)和(1.5)式可得反应器出口甲醇、甲醛和二氧化碳的摩尔数n A、n P和n c分别为: n A=n A0(1-X A)=7.672 mol n P=n A0Y P=18.96 mol n C=n A0(X A-Y P)=0.7672 mol 结合上述反应的化学计量式,水(n W)、氧气(n O)和氮气(n N)的摩尔数分别为: n W=n W0+n P+2n C=38.30 mol n O=n O0-1/2n P-3/2n C=0.8788 mol n N=n N0=43.28 mol 所以,反应器出口气体组成为:

1. 1. 2工业上采用铜锌铝催化剂由一氧化碳和氢合成甲醇,其主副反应如下: 由于化学平衡的限制,反应过程中一氧化碳不可能全部转化成甲醇,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生产上采用循环操作,即将反应后的气体冷却,可凝组份变为液体即为粗甲醇,不凝组份如氢气及一氧化碳等部分放空,大部分经循环压缩机后与原料气混合返回合成塔中。下图是生产流程示意图 原料气 Bkg/h 粗甲醇 Akmol/h 100kmol 放空气体 原料气和冷凝分离后的气体组成如下:(mol ) 组分 原料气 冷凝分离后的气体 CO 26.82 15.49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5、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8、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2、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4、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5、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6、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1、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 2、简述科目本位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3、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4、“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 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6、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

8、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5、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 6、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7、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4、简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5、什么叫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6、简述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习题 1 化学反应式与化学计量方程有何异同?化学反应式中计量系数与化学计量方程中的计量系数有何关系? 答:化学反应式中计量系数恒为正值,化学计量方程中反应物的计量系数与化学反应式中数值相同,符号相反,对于产物二者相同。 2 何谓基元反应?基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中活化能与反应级数的含义是什么? 何谓非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中活化能与反应级数含义是什么? 答:如果反应物严格按照化学反应式一步直接转化生成产物,该反应是基元反应。基元反应符合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的活化能指1摩尔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比普通分子的平均能量的高出值。基元反应的反应级数是该反应的反应分子数。一切不符合质量作用定律的反应都是非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的活化能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仅决定了反应速率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非基元反应的反应级数是经验数值,决定了反应速率对反应物浓度的敏感程度。 3 若将反应速率写成t c r d d A A - =-,有什么条件? 答:化学反应的进行不引起物系体积的变化,即恒容。 4 为什么均相液相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实验测定采用间歇反应器? 答:在间歇反应器中可以直接得到反应时间和反应程度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仅是动力学方程的直接积分,与反应器大小和投料量无关。 5 现有如下基元反应过程,请写出各组分生成速率与浓度之间关系。 (1)A+2B →C (2)A+2B →C (3)2A+2B →C A+C →D B+C →D A+C →D C+D →E 解

(1) D 4C A 3D D 4C A 3C 22 B A 1C C 22B A 1B D 4C A 3C 22 B A 1A 22c k c c k r c k c c k c k c c k r c k c c k r c k c c k c k c c k r -=+--=+-=+-+-= (2) E 6D C 5D 4C B 3D E 6D C 5D 4C B 3C 22 B A 1C D 4C B 3C 22B A 1B C 22 B A 1A 22c k c c k c k c c k r c k c c k c k c c k c k c c k r c k c c k c k c c k r c k c c k r +--=+-+--=+-+-=+-= (3) D 4C A 3D D 4C A 3C 22 B 2A 1C C 22B 2A 1B D 4C A 3C 22 B 2A 1A 2222c k c c k r c k c c k c k c c k r c k c c k r c k c c k c k c c k r -=+--=+-=+-+-= 6 气相基元反应A+2B →2P 在30℃和常压下的反应速率常数k c =2.65× 104m 6kmol -2s -1。现以气相分压来表示速率方程,即(?r A )=k P p A p B 2 ,求k P =?(假定气体为理想气体) 解 ()3 -1-363111 2643c P 2 B A p A 2 B A c 2 B A c A 1264c kPa s m kmol 10655.1K 303K kmol kJ 314.8s kmol m 1065.2)(s kmol m 1065.2K 30330273--------??=???= ==-? ? ? ??==-= ?==+=RT k k p p k r RT p RT p k c c k r RT p c k T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

简答题: 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分为几种类型?(第5页,下同)答: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分类,把一般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 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五种类型。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3) 答: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观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有哪些?(34) 答:1、行为的自发性2、行为的因果性在行为的生产上必然存在因果关系3、行为的主动性任何行为都受个体的意识支配4、行为的持久性由于行为是目的性的,是个体主动发生的,通常,在个体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前,这种行为也不会停止下来。5、行为的可变性。 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气质、性格、态度、价值观的定义及相应内容)(66) 答:气质,被定义为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点。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脾气”秉性又很相似的内容。 性格的概念如果说气质是神经类型的反应,是先天决定的因素,则性格完全是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我们将性格看做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态度:心理学家将性格看做是个体的态度体系,包括个体如何认识与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如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都存在积极、消极,强列平和的差异,性格也就带有强度与方向性的特征。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心理学家对能力的概念的定义,是明确能力为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他也是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这种素质是一种整体的潜在的,决定于个体先天遗传的特征。能力与知识、技能不同。1、能力的水平差异也叫量的差异,也就是智商。2、能力的类型差异质的差异。3、能力发展达到的成熟需要的时间差异。 能力差异的概念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能力与工作任务要求的匹配。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的基本原则。具体在应用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能力阈限原则2、能力合理安排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 超Y理论与谁的理论接近?主要内容是什么?(41) 答:超Y理论与薛恩提出了关于复杂人的假设,他认为:第一,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段和整个人生活处境的变活而变化。第二,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第三,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生产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第四,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可能非常活跃。第五,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 指令系统:一台计算机中所有指令的的集合,它是表征一台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微型计算机中,控制器的基本功能是指令的操作数。 USB总线是以串行方式传输数据。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相互独立的计算机的集合,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计算机病毒: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由程序和数据结构组成的大型系统软件,它负责计算机的全部软硬件的资源分配,调度和管理,控制各类程序的正常执行,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的环境。 高速缓冲储存器(Cache):位于cpu和内存之间的储存器,其 特点是速度快,目的是是储存器的速度与cpu的速度相匹配。 总线:若干信号线的集合,是计算机各部分之间实现信息传递的通道。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指具有一定的结构(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主要研究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以及对数据的各种操作。 进程:一个程序(或者程序段)在给定的工作空间和数据集合上的一次执行过程,它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程序计数器:由若干位触发器和逻辑电路组成,用来存放将要执

行的指令在储存器中存放地址。 机器指令: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可由cpu直接执行。 cpu主要的技术指标: 1.字长:cpu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 2.主频:cpu内部工作的时钟频率,是cpu运算时的工作频率。 3.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以访问储存器的容量,不同型号cpu的总线宽度不同,因而可使用的内存的最大容量也不同。 4.数据总线宽度:决定了cpu与内存,I/0设备之间一次数据传输的信息量。 5.高度缓冲:可以进行高速数据交换的存储器,它先于内存,与cpu交换数据。 6.指令系统:指令的寻址方式越灵活,计算机的处理能越强。 7.机器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越短,机器性能月好。 计算机硬件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总线)组成 1.运算器:主要完成算数运算和逻辑运算。 2.控制器:实现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操作的控制,实现对整个运算过程的有规律的控制。 3.储存器:是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的部件,可以分为主存储器(也称内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4.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是实现计算机系统与人(或者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输入设备将外界信息转化为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及答案 一、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38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试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P267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 (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 (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 (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我发现手指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妙用,如在教授《Shapes》时,就可以让学生用手指摆出各种图形、画出各种图形,边说边摆,学生就会兴高采烈的摆来摆去、画来画去。在画图形时我又把图形与单词的发音结合起来,如triangle有三个音节,我们正好是三笔把它画完,学生边画边有节奏的把这几个单词说出来,很快就可以记住了。当他们对单词初步掌握后,就可以让他们玩我画你猜的游戏,即用手指在对方的背后画图形让对方来猜。经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逐步掌握了单词。由于是自己参与活动,再学起来、说出来时就会更加起劲,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总之,只要教师开动脑筋,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计任务,书上的知识就会活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使之受到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调动。

化学工程基础(李德华第二版)习题解答参考-反应工程

2. () ()() ()s t k t k x k t A 3099.01ln 1309.01ln 1301ln 1 =???? ??? ? --=+--=--= 6. 1) () 3 123.002.07 .017 .038.01111m x x k q V x x k q V A A v A A v =?-?=-?=?-? == τ 2) ()()()() 3063.07.01ln 38 .002 .01ln 1ln 1 m x k q V x k q V A v A v =-?-=-?- =?-?-== τ 7. () 1 2 ,0 2,3.0122411411-?=?=++-++-= l m o l C s k k C k k C A A A τττττ 7.01 3 .0102,0=-=-=A A A A C C C x 8. ?∑=?==?=?== t m i v t t E dt t E t F t C t C t C M q t E 0 1 0)()()()(1.0)(2 2.0)()( ()s t t E t t E t t i i i i i i i 23.56975 .065 .3)()(8 1 8 1== ??= ∑∑==-

10. () () s t t E t t E t t t C t C M q t E g t C t q M i i i i i i i v i v 39.37)() ()(23 1.0)()(23)(8 1 8 108 1 0=??= ?== =?=∑∑∑==- = CSTR: () 1122.082 .0182.039.37111 -- - -= -?=-?= s x x t k A A 97.0)()(81 8 1=??= ∑∑==- i i i i i i Ai A t t E t t E x x E (t ) Time / min F (t ) Time /min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而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则无,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5、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是指个体对瓮城事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1、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 2、挫折:由于某些主观成分的原因遇到验证以克服的困难,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这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紧张状态就叫“挫折” 3、强化: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环境的作用下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 4、群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5、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6、群体内聚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称为群体内聚内,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7、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有机渠道。 8、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1、领导: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这个领导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这三个因素所组成的复合函数。 2、领导决策: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以此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 3、权力:个体影响其他个体(群体)行为的能力。 4、政治行为:指组织中的个体或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资源,争夺权力的活动。 5、领导效能: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

计算机导论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导论》试卷1 注意事项:1)本试卷适用于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使用。 2)本试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分×70 =70分) 1、目前,计算机系统中处理的信息是。 A)数字信号B)模拟信号 C)无线电信号D)声音信号 2、在下列叙述中,最能准确地反映计算机主要功能的是。 A)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的脑力劳动 B)计算机可以实现高速度的运算 C)计算机是一种能处理信息的机器 D)计算机可以存储大量信息 3、与二进制数(1100001)2等价的八进制、十进制数分别为。 A)(157)8(97)10B)(141)8(85)10 C)(141)8(97)10D)(131)8(98)10 4、关于随机存储器RAM,不具备的特点是。 A)RAM中的信息可读可写 B)RAM是一种半导体存储器 C)RAM中的信息不能长期保存 D)RAM用来存放计算机本身的监控程序 5、ASCII码值由小到大的一般顺序是。 A)特殊符号、控制符、数字、大写字母、小写字母 B)控制符、特殊符号、数字、大写字母、小写字母 C)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特殊符号、控制符 D)数字、特殊符号、控制符、小写字母、大写字母 6、扩展名为COM类文件为。 A)命令解释文件B)C语言源程序文件 C)目标代码文件D)系统配置文件 7、在计算机应用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 A)CAD B)CAM C)CAE D)CAT 8、编译型高级语言源程序可以。 A)由计算机直接执行B)经汇编后执行 C)边解释边执行D)经编译、连接后执行 9、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应包括。

A)主机、键盘、显示器B)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C)计算机外设D)主机、外设 10、显示器最重要的指标是。 A)屏幕大小B)分辨率 C)显示速度D)制造商 11、批处理操作系统是一个操作系统。 A)交互式B)分时 C)非交互式D)网络式 12、把高级语言的源程序变为目标程序要经过。 A)汇编B)编译 C)编辑D)解释 13、微机的性能指标中的内部存储器的容量是指。 A)RAM的容量B)ROM的容量 C)硬盘的容量D)RAM和ROM的容量 14、现代计算机之所以能自动连续进行数据处理,主要因为。 A)采用了开关电路B)半导体器件 C)具有存储程序的功能D)采用了二进制 15、CPU执行计算机指令时使用进行运算。 A)二进制B)八进制 C)十进制D)十六进制 16、现代计算一般都是。 A)模拟计算机B)微型计算机 C)网络计算机D)电子数字计算机 17、存储器容量是1KB,实际包含字节。 A)1000 B)1024 C)1024G D)1000M 18、计算机病毒是一种。 A)特殊的计算机部件B)特殊的生物病毒 C)游戏软件D)人为编制的特殊的计算机程序 19、计算机一旦断电后中的信息会丢失。 A)硬盘B)软盘 C)RAM D)ROM 20、系统软件中最重要的是 A)操作系统B)语言处理程序 C)工具软件D)数据库管理系统 21、总线是连接计算机各部分的一镞公共信号线,它是计算机中传送信息的公共通道,总线是由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组成,其中地址总线是_ 在微机各部分之间传送的线路。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 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 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书本中心 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 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 A.朋友关系 B.业务关系 C.学习关系 D.伦理关系 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激励功能 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 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 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

最新李绍芬版反应工程第二版完整答案教程文件

1 绪 论 1.1在银催化剂上进行甲醇氧化为甲醛的反应: 3222CH OH O 2HCHO 2H O +→+ 32222CH OH 3O 2CO 4H O +→+ 进入反应器的原料气中,甲醇:空气:水蒸气=2:4:1.3(摩尔比),反应后甲醇的转化率达72%,甲醛的收率为69.2%。试计算 (1) (1) 反应的选择性; (2) (2) 反应器出口气体的组成。 解:(1)由(1.7)式得反应的选择性为: 0.629Y S 0.961196.11% X 0.720==== (2)进入反应器的原料气中,甲醇:空气:水蒸气=2:4:1.3(摩尔比), A P 出口甲醇、甲醛和二氧化碳的摩尔数n A 、n P 和n c 分别为: n A =n A0(1-X A )=7.672 mol n P =n A0Y P =18.96 mol n C =n A0(X A -Y P )=0.7672 mol 结合上述反应的化学计量式,水(n W )、氧气(n O )和氮气(n N )的摩尔数分别为: n W =n W0+n P +2n C =38.30 mol n O =n O0-1/2n P -3/2n C =0.8788 mol n N =n N0=43.28 mol 1. 1. 2工业上采用铜锌铝催化剂由一氧化碳和氢合成甲醇,其主副反应如下: 23CO 2H CH OH +? 23222CO 4H (CH )O H O +?+ 242CO 3H CH H O +?+

24924CO 8H C H OH 3H O +?+ 222CO H O CO H +?+ 由于化学平衡的限制,反应过程中一氧化碳不可能全部转化成甲醇,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生产上采用循环操作,即将反应后的气体冷却,可凝组份变为液体即为粗甲醇,不凝组份如氢气及一氧化碳等部分放空,大部分经循环压缩 Bkg/h 粗甲醇100kmol 放空气体 原料气和冷凝分离后的气体组成如下:(mol ) 组分 原料气 冷凝分离后的气体 CO 26.82 15.49 H 2 68.25 69.78 CO 2 1.46 0.82 CH 4 0.55 3.62 N 2 2.92 10.29 粗甲醇的组成为CH 3OH 89.15%,(CH 3)2O 3.55%,C 3H 9OH 1.10%,H 2O 6.20%,均为重量百分率。在操作压力及温度下,其余组分均为不凝组分,但在冷凝冷却过程中可部分溶解于粗甲醇中,对1kg 粗甲醇而言,其溶解量为CO 2 9.82g,CO 9.38g,H 2 1.76g,CH 4 2.14g,N 25.38g 。若循环气与原料气之比为7.2(摩尔比),试计算: (1) (1) 一氧化碳的单程转换率和全程转化率; (2) (2) 甲醇的单程收率和全程收率。 解:(1)设新鲜原料气进料流量为100kmol/h ,则根据已知条件,计算进料原料其中x i =y i i i i m i i

组织行为学汇总简答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四、简答题 31.(P33)简述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1)贡献:为管理提供了一个一系列原理和方法,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侧重于操作管理或基层管理,法约尔对管理的五大职能的分析,为管理领域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 (2)局限:①把员工看成是“经纪人”。②强调独裁式管理。③把组织看成式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31. (P34)相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而言,人际关系学说的新观点有哪些? 31.(P38)简述访谈法的优缺点。 (1)优点:①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②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地收集多方面的资料③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擦法不容易发现的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 (2)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 3.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1.(P38)简述问卷法的优缺点。 优点: ①调查范围广②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③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缺点: ①一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 ②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调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 ③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 31.(1P47)简述Y理论的主要观点。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大全

一、选择题 1、第一台计算机ENIAC淡生于1946年,是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 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主要有:科学计算;信息管理;实时控制;办公、生产自动化;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电子商务;辅助设计(CAI);辅助设计(CAD); 3、计算机的信息表示形式为二进制,它采用了冯。诺依曼的思想原理,即以0 和1两个数字形式用于展现,“逢二进一”;它的基本信息单位为位,即一个二进制位。常用的换算单位有:1 B ===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1TB===1024GB;1个汉字===2B; 4、二进制换算法则:将十进制转化为二进制时除二取佘;二进制转化为八进制时以三位为一组,三位的权重等于八进进中的一位权重,二进制转化为十六进制时以四位为一组; 5、对于字符的编码,普遍采用的是ASCII码,中文含义为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纳,作用通用信息交换标准。 6、计算机的系统的组成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7、硬件系统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控制器和运算器合成为中央处理器即CPU ,存储器主

要有内存和外内之分;内存又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断电内容丢失的是RAM,外存主要有硬盘(GB),软盘(3。5 寸,1。44MB),光盘(650MB左右),移动存储器优盘(MB),MP3(MB)等; 8、软件指在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各种程序及其有关的资料。主要有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程序软件即实用程序(如WPS,OFFICE,PHOTOSHOP等)。 9、计算机性能的衡量指标有: 10、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是计算机语言; 11、显示器的分辩率是显示器一屏能显示的像素数目,是品价一台计算机好坏的主要指标。常见的主要有尺寸有:640*480 800*600,1024*768 12、打印机主要有针式打印机,喷墨式,激光打印机; 13、开机方式有:冷启动:加电,引导进入系统;热启动:CTRL + ALT +DEL ,也可以用于结束任务;复位启动法:RESET 键; 14、计算机病毒是指: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通过非授权入侵而隐藏在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中,影响和破坏计算机的安全的程序;复制性,破坏性,隐藏性,传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