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论文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论文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论文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福神经节瘤的特征性ct影像征象,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颈动脉分叉水平肿瘤的ct影像表现,总结本组病例共同影像特点并结合文献相关资料。结果12例共13个瘤体,病变密度平扫均略低于肌肉组织;明显强化9例(ct值位于200-350hu之间),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瘤体内灶状坏死8例,均未发现囊变灶;11枚瘤体对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包绕并致颈内外动脉分叉开口增大,对血管推移不明显。结论颈动脉分叉处占位并开口增大、富血供肿瘤、瘤体内无囊变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较为可靠的特征性ct 影像征象。

【关键词】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颈动脉分叉;ct/x线计算机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位于颈动脉分叉部颈动脉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是副神经节细胞瘤。发病年龄可以从20岁到90岁,40岁左右最多见。瘤体因发生部位特殊,手术风险大。本文旨在经过探讨该瘤的特征ct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诊断率。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颈动脉分叉肿瘤的ct影像资料。12例资料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17-65岁,中位年龄42岁。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活动度可,血压间歇性增高2例。

医学影像: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 经典读片 【本案例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 【专题类别】:分部位专题(病例整理医师:范治国) 【专题】:颈动脉体瘤 【病人资料】:患者 女性 42岁 右侧颈部包块八年,逐渐增大三月就诊。查体,右侧颈部实性包块,质硬,移动度差,触诊可感觉到搏动,并似乎与颈动脉搏动同步。 【影像图片】:颈部CT平扫

CT表现: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层面间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块影分布,软组织影内部密度均匀,边界清晰,邻近软组织受压外移,CT拟诊:右侧颈部良性占位,颈动脉体瘤可能。 CT造影增强表现:右侧颈部软组织影于造影剂注射后呈明显强化改变,强化改变均匀,造影剂密度变化情况基本上与颈动脉同步,但CT 值略低于颈动脉,邻近颈内静脉受压向外推移,CT拟诊:右侧颈部颈动脉体瘤可能性大。 【实验室检查】:术后病理诊断:右颈动脉体瘤。 讨论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起源于颈动脉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肿瘤, 因此亦称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颈动脉体瘤解剖特点及功能:颈动脉体是全身化学感受器系统的一部分, 大小约5mm ×3 mm × 2 mm, 肉眼所见为淡红色至灰色,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或附近的疏松的蜂窝组织内,被称为Mayer韧带的纤维血管带固定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供血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 颈内和颈总动脉也可以是其供血动脉。组织学上,颈动脉体由主细胞(Ⅰ型细胞)和支持细胞(Ⅱ型细胞)组成。主细胞内分为3种不同形态的细胞, 即明细

胞、暗细胞和固缩核细胞。主细胞由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的间质细胞所包绕。 颈动脉体是化学感受器, 它能感受动脉血中的PO2、PCO2及pH的变化, 通过迷走神经来调节呼吸、循环和血压。 颈动脉体瘤的CT、CTA表现 CT平扫为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略低于动脉血管,强化可均匀或不均匀,静脉期强化仍较明显,呈均匀强化,强化幅度最高可达200多HU,瘤体强化密度接近于动脉血管强化,按常规软组织窗可见瘤体强化同颈动脉一致,容易误诊为颈动脉瘤,因此适当调整窗宽、窗位,可见瘤体与血管关系,持续动态CT增强(CTA)就可显示瘤体与动脉血管关系及主要供血来源,生动展示瘤体与血管关系。 鉴别诊断 1、颈部神经鞘瘤:瘤体易坏死,增强强化程度不如颈动脉体瘤显著,颈内动静脉受压前移,这是它们最主要的鉴别点。 2、颈部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时,常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增强可明显强化,亦可不明显或不强化,常将颈内、外动脉间距拉大,这有助于鉴别。

颈动脉体瘤的治疗体会

颈动脉体瘤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4-08-12T15:00:23.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4期供稿作者:王洪臣1 任崇禧1 周通1 李胜1 李伟2 吴岳2 [导读]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术前、术后诊断与外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王洪臣1 任崇禧1 周通1 李胜1 李伟2 吴岳2 (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 061001;2北京市北大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100044)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术前、术后诊断与外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3年4月我院及外院共收治的24例颈动脉体瘤,通过术前彩超或CT辅助检查诊断及术后病理确诊,对比发病原因及本证发病机理。结果明确本证的病理及生理,熟悉颈部的解剖及周围疾病的鉴别,能做到正确诊断,正确治疗。结论术前正确的临床诊断对围手术期的管理及术中、后并发症,后遗症预防起到 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病理诊断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255-02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因其发病率低,初始对其认识不足,术前很难做出正确诊断,该肿瘤解剖关系特殊,颈动脉体瘤发生在两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外鞘内,该区有较多的淋巴结,腮腺及血管外胚纤维组织等,临床较易与多种相疾病混淆。Shamblin报道96例颈动脉体瘤,正确诊断率达76.3%[1],临床神经鞘瘤,转移癌,神经纤维瘤,腮裂囊肿等疾病易诊断为本病。且颈动脉体瘤术中、后有高发的并发症及致死、致残率,故手术前正确的诊断对围手术期的管理及术中、后并发症,后遗症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颈动脉体瘤也是较为少见的散在-家族性疾病,其发病率很难准确估计,颈动脉体瘤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类,有文献报道颈动脉体瘤10%~ 50%具有家族性[2]。现就我院及外院自2002年9月至2013年4月共诊治24例颈动脉体瘤,总结病例如下: 1. 病例报告 右侧颈动脉体瘤11例,左侧颈动脉体瘤10例,双侧颈动脉体瘤3例,其中误诊1例为颈部动脉瘤。颈动脉体瘤破裂出血致单侧大脑半球梗死1例。 2. 治疗及预后 以上病例术前评估心肺功能,耐受手术,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见肿瘤均在颈总动脉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3例患者因肿瘤包绕颈内动脉,与之广泛粘连,分离困难,行肿瘤连同颈内动脉颅外段切除,动脉转流下人造血管移植术,7例因肿瘤<2.5㎝,保护颈部神经、血管,剥离切除顺利。6例左侧颈部肿瘤较大,包绕颈外动脉,行肿瘤切除+左侧颈外动脉结扎术。5例因颈动脉区肿瘤部分粘连,切除部分颈总动脉管壁并血管成形术,分块切除肿瘤手术顺利,2例术中冰冻病理为恶性,因手术难度大,终止扩大手术。1例术后出现Horney 征,余病例术后恢复良好,24例颈动脉区肿瘤随访3个月~ 5年至今,例1因恶性肿瘤晚期死亡,余病例预后良好。 3.讨论 颈动脉体瘤的发生源自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外鞘内颈动脉体,该体大小约2~ 3㎜,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其血供来自于颈外动脉始段细小分支,受颈动脉窦神经和舌咽神经支配,内含化学感受器细胞与神经纤维终末形成突触样结构,是人体最大的副神经节,此处发生的肿瘤即为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生长速度缓慢,初始多不症状,可沿颈动脉壁在外膜下生长,逐渐包绕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外动脉,压迫颈内静脉少见,偶有颅神经及交感神经出现神经压迫症状,颈动脉体瘤位置固定,往往其位置深在,又无典型临床表现,早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体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被认为是确诊颈动脉体瘤最好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措施,报道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瘤体及外周血管血流来诊断颈动脉体瘤,准确率达到90%以上[3]。颈动脉体瘤从组织学检查很难鉴别良、恶性,一般诊断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依据是在该区域淋巴结内找到颈动脉体瘤细胞或手术后复发及转移,恶性体瘤转移部位有肺、骨骼、小脑,甲状腺、气管及双肾等器官次之。国外报道颈动脉体瘤的恶性率为2%-25%,Martin统计了580例颈动脉体瘤,其发生转移率为转移5%。符卫国1991年总结国内报道的183例颈动脉体瘤,经术后6个月-21年随访,复发及远处转移率占8.2%[4]。对于颈动脉体瘤、颈部神经鞘瘤、其他恶性肿瘤及颈部神经纤维瘤等疾病,要了解各种肿瘤的病理生理相关知识,明确肿瘤的性质、特点,如神经纤维瘤及神经纤维鞘瘤光滑,包膜完整,活动度存在,肿瘤内部可见血流信号等判断[5],估计手术的详细方案以及预后,接诊颈侧肿物患者,详细做好物理检查,并行颈部病变区彩超多普勒超声、CTA、MRA、DSA等相关必要检查,每个环节都不可缺少,目前DSA也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可靠方法,他直接提示肿瘤的血供来源,血供来源于颈动脉体时,其分叉角度变大,颈外动脉前移位,颈内动脉后移位,肿瘤受分叉区环抱影像对诊断颈动脉体瘤有着特殊意义[6],对手术方式亦能起到提示作用。颈动脉体的恶性肿瘤则需术中及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一并行免疫组化分析,为恶性肿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颈动脉体瘤的总体预后较好,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恶性肿瘤也应早期手术,并行放疗及化疗,以延缓生命。总之,结合病史,仔细的物理检查和彩超多普勒超声、CTA、MRA、DSA等相关必要检查,清楚了解肿瘤与颈部血管的关系,做出正确的诊断,拟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询证医学的依据,才能早期根治颈部肿瘤,降低并发症,减少后遗症及死亡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Shamblin WK. Carotial body tumor : clinieoPathologic analysis of ninety cases.AMJ Sury,1971,122:963 [2] Boedeker CC, Ridder GJ,SehiPPerJ.Paragangliomas of the head and nee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Fam Cancer,2005,4(1):55-59 [3] ArslanH,UnalO,KutluhanA,etal.Power DoPPler scami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body tumors[J].JUltrasound Med,2000,19(6):367-370 [4]符卫国,陈福真,王玉琦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上海医学,1991:1:10 [5] 时贵阁,李远 ,李亚珂颈动脉体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2010-33(13) 71-73 [6]邹爱萍 ,蒋晓钟 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作用。口腔医学纵横杂志。1999.15(4):265

头颈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头颈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一、颅底的正常解剖 颅底包括前、中、后颅窝。中颅窝为其最重要结构,主要为蝶骨构成,蝶骨包括蝶骨体、蝶骨小翼、蝶骨大翼及翼突四部分。蝶骨体有蝶窦,其上方为垂体窝;蝶骨小翼有视神经管,为视神经通行;蝶骨大翼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分别有三叉神经上颌枝、三叉神经下颌枝及脑膜中动脉走行;蝶骨小翼和蝶骨大翼之间为眶上裂,有Ⅲ-Ⅵ对颅神经及眼上静脉通过;翼突有翼管,翼管动脉在其中走行。 翼腭窝为颅底的一重要解剖结构,位于上颌窦后壁的后方,翼突的前方,含蝶腭神经节,有五个通道与周围重要结构相通,分别为:眶下裂→眶,翼颌裂→颞下窝,蝶腭孔→后鼻孔,翼腭管→口腔,圆孔、翼管→颅。 二、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 1、鼻咽的正常解剖 后上壁:自软、硬腭交界处至颅底 侧壁:包括咽隐窝 下壁:软腭的上表面 2、鼻咽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传统X线摄片,包括鼻咽侧位、颏顶位、颅底位体层摄片等,因密度分辨率差,已基本为CT及MRI等影象学检查所取代。 CT扫描可详细显示鼻咽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目前为鼻咽癌的基本检查方法。 MRI可多轴扫描,软组织对比度好,能明确显示肿瘤的围及侵犯深度,为鼻咽癌极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观察颅底及周围结构骨质破坏情况,应首选CT,观察软组织侵犯及肿瘤沿肌肉、神经蔓延首选MRI。 3、鼻咽癌的临床表现 鼻咽癌早期常无临床症状,中晚期可出现下述症状: 耳鼻症状:涕血、鼻塞、耳鸣 眼部症状:视力减退、复视、运动障碍 偏头痛 颈部淋巴结肿大 4、鼻咽癌的影像学表现 约80%的鼻咽癌起自鼻咽侧壁,早期为鼻咽壁增厚,咽隐窝变浅,中晚期有明显肿物,可有咽隐窝消失、咽旁间隙变窄、颅底骨质破坏、副鼻窦炎症。另外,鼻咽癌常合并有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 5、鼻咽癌颅蔓延途径 直接侵犯:岩枕裂、破裂孔 沿肌肉蔓延:腭帆肌、腭帆提肌 沿神经蔓延:三叉神经 沿颅底孔道蔓延:卵圆孔、翼腭窝 6、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咽后淋巴结为鼻咽癌转移的第一站,其它好发部位为颈深组及颈后三角区淋巴结,放疗后可出现颏下、枕突等罕见部位淋巴结转移转移,有时转移淋巴结大小与原发肿瘤不成比例。 三、喉癌的影像学诊断 1、喉的正常解剖

颈动脉体瘤

十三、颈动脉体瘤 (Carotid body tumor,CBT) (一)疾病特点: 1、颈动脉体瘤起源于颈动脉体,发生于人体最大的副神经节,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好发于高原地区中年以上女性,多为良性,单发多见,6%-10%为恶性且转移。10%~50%有明显的家族性,高海拔较低海拔多发,女性多见。 2、颈动脉体瘤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上颈部肿物,多位于下颌角下方。多数无任何症状,少数伴局部不适,晕厥、耳鸣、视力模糊、声音嘶哑、血压下降等。 3、肿物直径2-12cm,平均5cm,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质地中等偏软、界清、无明显压痛、可左右活动而不能上下活动(此为颈动脉体瘤最典型的体征,称之为Fontaine征),少数可闻及因丰富的血管所致的杂音。活检有害无益,穿刺难以诊断,且易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故多数不主张穿刺。 4、肿物压迫迷走神经,触压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少数舌下神经受压出现患侧舌肌萎缩及运动障碍。 5、有学者提出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三主征:(1)颈前三角区肿物,长期缓慢生长的肿物,部位恒定于下颌角下方。(2)颈动脉向浅层移位,颈动脉体位于颈动脉分歧部的后内侧,肿物增大到一定体积,将颈动脉向浅层挤压而发生移位。(3)颈内与颈外动脉分离,颈动脉体瘤可跨过分歧部向浅层生长,将颈内与颈外动脉推向两侧。 6、肿瘤虽然可合成和储存儿茶酚胺,但仅1%的副神经节瘤临床上表现为有功能性,这是因为大多数副节瘤产生的儿茶酚胺太少,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功能性肿瘤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产生波动性高血压、面部潮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心悸等症状。 7、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容易造成误诊,临床上需与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转移瘤、鳃裂囊肿、淋巴结结核相鉴别。 (二)分型: Shamblin等(1971)按外科手术和病理关系将颈动脉体瘤分为3型: Ⅰ型局限型:为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歧的外鞘内,有较完整的包膜,未包绕动脉,可安全剥离; Ⅱ型包裹型:为肿瘤围绕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生长,粘连多,但不累及血管壁的中层和内膜,可外膜下剥离,术中有时需临时的颈动脉腔内转流;

颈 动 脉 间 隙

颈动脉间隙 正常CT和MRI表现 颈动脉间隙是由颈动脉鞘包绕而成的筋膜间隙,位于腮腺间隙的内侧,咽旁间隙的后方,咽后间隙的外侧,左右各一,间隙内含颈内、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第IX、X、XI、XII对颅神经、颈交感丛及淋巴结等结构。 (一)、颈动脉鞘呈管状,其上方附着于颅底静脉孔和颈动脉管外口周缘的颅骨外膜,下方止于锁骨胸骨端和胸锁关节的深面。三层颈深筋膜全部参与颈动脉鞘的组成,即颈深筋膜浅层(又称封套层或包围层),中层(又称脏器层)及深层(又称椎前层),各层均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由鞘向内伸出间隔,分隔鞘内诸内容物。由于颈动脉间隙为一潜在间隙,颈动脉鞘与鞘内容物及周围结构紧帖,而其本身菲薄,因而CT和MRI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显示颈动脉鞘。 (二)、鞘内血管颈动脉鞘内的血管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右侧颈总动脉发自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过胸锁关节后方,沿气管、食管和喉的外侧上升,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之后,颈外动脉离开颈动脉鞘,而颈内动脉继续在颈动脉鞘内垂直上升达颅底,进入颅动脉管。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两个重要结构,即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前者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为压力感受器,后者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动脉壁上一个扁椭圆形小体,为化学感受器。颈内静脉在颈静脉孔处续于乙状窦,于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外侧下降,在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CT 平扫,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整的中等密度影,注入造影剂后,动脉和静脉均呈明显强化,颈内静脉和颈总、颈内动脉的位置关系在不同断面上可有变化,在颈上部静脉位于动脉的后外侧,在颈中部位于外侧,而在颈下部则位于前外侧。MRI图像上,由于血 加权图像上均呈低液快速流动而产生流空效应,颈总、颈内动脉及颈内静脉正常情况下,在T1和T 2 信号。横断面可清楚显示血管断面,矢状面有时可显示整条颈动脉鞘内的动脉或静脉,而冠状面则只能继续显示之,偶尔,冠状面图像上可显示位于舌骨水平的颈总动脉分叉。常规MRI SE序列扫描常受伪影影响,如颈内静脉头侧端及颈总动脉近心端血管内均可出现高信号,血管内的涡流也可出现异常信号,勿认为病变。使用MRA技术可弥补上述不足。在动脉期和静脉期的MRA图像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内静脉均呈高信号,而周围非血管组织为低信号,并可在各个方向立体显示之。静脉注射Gd-DTPA后,血管的信号更强,MRA是目前无创伤性了解颈动脉鞘内血管情况的最好手段。正常情况下,两侧颈内静脉可不对称,甚至一侧完全缺如,老年人一侧或双侧颈动脉可呈局部膨胀性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