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市优质课一等奖 公开课)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市优质课公开课)【活动目标】

1.探究“和”,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

2.交流“和”,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张,理解“和”的多样性思想内涵。

3.寻找“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智慧。

4.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5.运用“和”,以“和而不同”“和为贵”为理念,制定“班级议事规则”,组织时事讨论会。

【重点难点】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课前准备】

1. 阅读课本P130——P133。

2. 分组收集资料,掌握“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知识资料,利用网络和书籍积累有关“和为贵”的词语成语、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相关故事和影视作品等。

3. 小组内整理资料,组织讨论会,准备课上交流展示。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感受“和”文化

1.展示图片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故宫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北京的颐和园,雄安新区的容和塔,“和”的思想体现在建筑文化上。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活字印刷术中,2008名演员身穿古袍、击缶而歌,齐声诵读儒家经典名句,三个不同字体“和”字荏苒千年,向全世界观众解读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进程,表达了孔子“和”的人文理念。建国初期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

了怎样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

二、理解经典名句,探“和”之义

1.“和”字演变

字形:请观看“和”的各种字体演变,感受每种字体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汉语及古文字史中,“和”字出现较早。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棵植物与一张口组成。在甲骨文中“和”字由“禾”与“龠”[yuè]构成。其中“禾”表示发音,“龠”表示含义。“龠”在甲骨文中指一种有着几个管孔的具有早期短笛形制的吹奏乐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和,相应也,从口禾声。”“相应”是应答之意,“从口禾声”,是说“和”字是口字旁,读禾这个音。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在《和谐之思》中写道:“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小结:由此可见,“和”字的产生,与音乐密切相关。在古代,音乐与宗教是社会仪式的一部分,所谓“礼乐”,礼仪与音乐是紧密结合的,两者共同确立了“和”。因此,《论语》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

2.“和”与“同”的区别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的意思: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的论述:

①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译文:说“君子和而不同”,所为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和”的,像一个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②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译文:因为没有乖戾(乖张,不合情理)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小人因为有阿比(对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③“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译文:和的原因由义引起,同时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生出的和。追求义的人,觉得适宜,各适其宜,尚未在诸多方面(强求一致),所以不同之义也可以和。这样不同之和,而不是执己之见,没有伤及于和。注重利的人,觉得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这些,那么有争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

可见,“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追求道义的人,各得其所,保持自己的独立;追求利益的人,他们的欲望是相同的。

阅读课本131页《左传·昭公二十年》选段,参照下面的译文,进一步体会“和”与“同”的区别,体会古人论述“和”与“同”区别的思路。

译文:景公对晏婴说:“只有梁后据同我的关系和好。”晏婴说:“你们之间只是‘同’,不是‘和’。”景公奇怪地问道:“难道‘和’与‘同’还有区别吗?”晏婴说:“区别很大……君主认为是正确的,其实含有不正确的成分,当臣下的就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改正君主意见中不正确的部分,使合理的部分更完善;被君主否定的东西,也可能是正确的,臣下就应该陈述可以肯定的理由,帮助君主改正他的错误意见。这样做政事平和而不肯违背礼仪,百姓没有争夺之心。……现在梁邱据这人可不是这样。君主认为是正确的,他就连声说‘是’;君主认为是错的,他就说‘不对’。如同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能吃它呢?如同琴瑟老弹一个音调属,谁去听它呢?不应该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根据以上材料的理解,请同学们归纳出“和”与“同”之间的区别。

(1)“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

(2)“和”是内心平和不争,“同”是小人“为恶一致”。

(3)“和”是目标一致,但行为、方法不一定相同,“同”只是行为上的附和。

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