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的改写现代诗

氓的改写现代诗
氓的改写现代诗

氓的改写现代诗

高中语文必修一《氓》改写(蔡清波)

还记得当初你笑嘻嘻,抱着布来我家换丝的情景。当时,我是又喜又羞,因为我知道你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是来找我商量婚事的。换好了丝,我借故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我们依依不舍,可你突然责怪起我来:“你怎么还不嫁给我?你是不是不爱我?要不怎会这样拖啊拖的!”说完,你赌气地转过身去,不理我。我急了,说:“我怎么会不爱你!我也想能和你在一起啊!可是,你没有找媒人来提亲啊,我一个女孩子,怎开口?”你听了,更生气了,朝我“哼”了一声就要走。我也着急了,我怕你这一去再也不理我,我赶忙追上去,拉住你的衣袖,我流着泪说:“你不要生气了,那我们秋天就结婚吧。”

你走了以后,你知道我有多想你!我经常登上河边那倒塌的墙,遥望对岸你的家,我多希望能看你一眼。当我没看见你的时候,我的眼泪簌簌地掉下来。有时候,我终于看到了你,我就高兴地隔岸想你招手,呼喊你,我心里的喜悦全写在脸上。

后来,听说你为了我们的婚事去占卦,还好,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于是,你用车来接我,我在家人异样的目光中,带

上嫁妆,跟着你走了。

唉!如今想来,我真的很后悔,后悔自己被痴情遮住了眼睛。当桑树叶子新鲜润泽的时候,就像爱人们沉溺在爱河里。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当桑树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就像那浓情渐渐退去,爱意不再。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并没有做错什么,可你,就像变了一个人!你不再情意绵绵,不再温柔体贴,你的感情已不再。

做为你的妻子,这么多年来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家里里里外外,我整理得井井有条。但你却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了,我的付出你也不珍惜了。你渐渐地厌烦我了,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凶恶得让我几乎不认识你。我回娘家说起你对我的所作所为,我兄弟却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我多么想和你白头到老,但这样的日子还怎么过下去!一想到以后每天都要面对凶神恶煞般的你,那简直就是无边的噩梦!淇水再宽总有个岸,沼泽地再大也有个边。

我也常回想起我们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你当初的誓言仍在耳边,可现在你已变了心。唉,你违背誓

言,不念旧情,我还怎么能够和你过下去!从今天起,我们恩断义绝,一切都让它过去吧!

篇二:氓

氓说课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

《氓》教案

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这个国度里飘出的

第一缕诗魂。她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远古迷人的气息,滋养了我们一代代的文人和文学。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氓》去领略一下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是如何以质朴美丽的语言记录他们简单而又丰富的生活的。(多媒体出示课题)出示目标:生明确目标。

二、关于《诗经》

请同学说说各自搜集到的关于《诗经》的有关知识。

(生回答,师生总结,多媒体出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为《诗》或者《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就内容而言,赋比兴是就手法而言。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通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大意,理清思路。

(多媒体出示字音,生读)

1.请说说本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口头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一首叙事诗,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的婚恋悲剧。全诗从俩人定情写起,写了女子面对男子的求婚虽然没有立即答应,但也是情意绵绵地劝慰男子;既而女子陷

入了热恋,并很快结婚了。婚后女子勤恳持家,任劳任怨,可男子却?二三其德?,女子无奈伤心之余,又清醒而坚决地与男子决绝了。

2.请以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用几个词语概括本诗的情节。

恋爱-----结婚----婚变----决绝

四、在自主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大概也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典型。请每小组在以下问题中任选至少一题,对诗歌进行欣赏探究,并背诵相关诗节。

1、读1、2诗节,看看女主人公对“氓“的称呼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指导朗读)

明确:男主人公的称呼变化:氓――子――复关――尔,称呼的变化说明他们的感情在一步步加深,直至女主人公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他们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不知哪儿来的一个野小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

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个性化解读:(1)对?子?的解释。课文注释指?你?,根据俩人感情变化,此处是否可

译为带有感情色彩的?您?呢?

(2)关于对?复关?的理解:课文注释?复关?指代?住在‘复关’的那

个人?,此处有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在里边呢?据我了解,在咱们临沂农村有个习俗,订婚以后,女方家人称呼男方的时候习惯于称呼其居住地,以示亲近。同学们可以就此做一个小小的调查,然后写一篇小小的文学评论,谈谈你对本文涉及到的对?氓?的称呼变化的感情色彩。(此点淡处理也可不处理)

明确:?士?(第四诗节),甚至到诗的最后连称呼也没有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由此理出女主人公感情变化曲线。

请背诵1、2节。

2.第3诗节似乎与所叙故事没有关系,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桑叶、斑鸠”等意象与女子有何相似?

不可以去掉。理由:

(1)本诗节属于议论部分,预示情节的发展。

(2)比兴的手法,使整个故事情节迂回曲折,又承上启下,唤起人们丰富

的联想。

知识点积累:生根据预习和查阅资料,说说什么叫比兴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拟女子容颜的衰老。(此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比如认为是俩人爱情的由浓情蜜意到感情枯竭的暗示)3.诵读第5诗节,十句诗中出现了6次“矣”,朗读时应分别用怎样的语调?从这个词中可以读出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十句诗出现六次“矣”,所表示的语气不尽相同。

指导六个“矣”的朗读。

重而缓——加重而高——更重——更高——高重达到极点——平缓、低沉。

文字说明:起调诉说多年生活的艰辛,应该重而缓;岁月的车轮一圈又一圈,曾经美好的面容也应该被无情的生活剥蚀掉了,所以语气越重;这种付出,应该是收获幸福吧?可是她得到的是什么?家庭暴力!?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应该更重,更高;但是,更让她伤心的,是自己亲人的不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悲情到了极点,也高到极点了;最后,

一声长叹,趋于平缓、低沉。

感情:无奈、心酸。请同学们再读读并试着背下来。

4.鲍鹏山曾说本诗的女主人公是“《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结合她在本诗中作为恋人、妻子和弃妇三个角色,谈谈她美在何处。

作为恋人的她浪漫,多情、温柔——性情美

作为妻子的她贤慧、勤劳、善良——性情美

成为弃妇的她自尊、自爱、自强(或:刚烈、清醒)——人格美是最美的。

指导朗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体会感情。

5.本诗所用突出手法是什么?试结合全诗简单分析。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鲍鹏山语:女性的美德与可爱,往往与男性的恶德与可恨的对比中,才更显得鲜明。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

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6“淇水”这一意象在本诗出现三次,请谈谈你对这一意象的理解。

《诗经》总是离不开水,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比如?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比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本诗也是这样,一条淇水多次出现,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景,伴随着女子成长。在诗中,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来了又去了,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时,淇水默默地流淌。在女主人公被弃回家时,淇水?渐车帷裳?,在丈夫遗弃,兄弟咥笑的冷漠世界里,只有淇水悲其所悲。从小伴随她长大的淇水成了她的知己,因此也兴起了她内心的感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条?淇水?,在诗中不停地出现,一则说明淇水给她的印象太深,承载着她许多的欢乐和悲伤的记忆;二则我们也可以料想,从今往后,她生活在淇水边上,想要忘记与?氓?的种种,怕是永不能够了。

7在赏读本诗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解读和发现。

五、根据小组对所选问题的学习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学习成果。本环节处理可以灵活机动,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点拨。第6题课堂也可以不处理,作为课下研究内容。

六、课下延伸:

1.推荐诵读《静女》《伐檀》,阅读关于《诗经》的一篇美文——洪烛的《横穿诗经的河流》。

2.改写《氓》,根据你的兴趣可以改写成一个故事,可以写成一首现代诗歌,也可以写成一个剧本。

3.搜集源于《诗经》的成语,做一个小小资料库。

篇三:诗经二首《氓》教案

诗经二首---《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

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板书)

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

用的乐歌舞曲。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关雎》,由小鸟依依联想到男欢女爱。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在历史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板书)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

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课前我们运用早读课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诗歌内容也相应找出一些常用字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和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课文内容。

3、学习恋爱部分。(1-2章)

(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

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面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

(6)齐背第一段。

4、学习婚变部分。(男生朗读)

(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提问: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

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6)学生试背诵。

4、研习决绝部分。(女生齐读)

(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

性格哪方面?(讨论)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

(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

何表达的呢?(思考)

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4)提问: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比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这是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作业。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六、布置作业。

1、除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找出

来。

2、将《氓》改成现代诗。

3、背诵全文并预习《采薇》。

篇四:《氓》理解性默写

《诗经?卫风?氓》理解性默写(一)

⑴《诗经?卫风?氓》中借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的诗句是“,”。

⑵《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登上倒塌的墙遥望男子的诗句是“,”。

⑶《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没有看到男子到来伤心不已的诗句是“,”。

⑷《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乘车回娘家的情景的诗句是“,”。

⑸《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婚后日夜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⑹《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回娘家遭到弟兄们的嘲笑的诗句是“,”。

《诗经?卫风?氓》理解性默写(二)

⑺《诗经?卫风?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一起愉快玩耍的诗句是“,”。

⑻《诗经?卫风?氓》中写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诗句是“,”。

⑼《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和男子两人很顺利地结婚的诗句是“,”。

⑽《诗经?卫风?氓》中女子静下心思考过后痛斥男子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个限制的诗句是“,”。

⑾《诗经?卫风?氓》中写男子忠厚老实老实的诗句是“,”。⑿《诗经?卫风?氓》中劝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诗句是“,”。

《诗经?卫风?氓》理解性默写答案

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⑵乘彼垝垣,以望复关。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⑷淇水汤汤,渐车帷裳。⑸夙兴夜寐,靡有朝矣。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⑺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⑼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⑾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⑻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⑽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⑿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篇五:必修二课文仿写及改写

仿写《荷塘月色》

花园夜色

这几天学校里的事很多,弄得我部是静不下心来。今晚座在后院的大柳树下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花园,在这僻静而美丽的夜色下,应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夜幕渐渐降临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