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_感受青春的节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_感受青春的节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_感受青春的节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感受青春的节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受成长的快乐,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存在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误区,使其能正确理解青春的内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处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问题;并于教学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辩证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青春不仅是身心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教学的重难点

难点:使学生认识在青春期存在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误区,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引导其正确对待青春期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情分析

中学生刚走进青春期,因为身心发展不成熟,会出现一些心理困惑,陷入一些观念和行为误区,同时也充满着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与向往。如果给予恰当的引导,把他们的这种朝气蓬勃的力量焕发出来,他们将会更快乐地享受青春,奏响欢快的青春节拍。

教学方法

根据中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主要采取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情境中体验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提高认知、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1)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归纳法——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整堂课后的所想所感进行讨论、归纳,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2)教师准备:搜集材料,为学生提供有关的理论观点和事例材料;了解学生当前知识背景,对学生目前在现实生活中对待行为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操作中有针对

性地解决问题;制作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课件;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

5.学情分析

初中六年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自

我认识能力还不够完善,对很多事物和现象还不能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学学习中要全面认识青春期的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青少年向前发展的动力,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既要认识到它存在的必然性,又要认识到它是能够处理和解决的,从而坦然接受,正确对待这些矛盾和烦恼。

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素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注意到要适合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感性认识能力”到“深层领悟能力”的过程与

发展,以座位相邻的几位同学为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总之,本节课我将探究的问题,策略条件开放,使学生开阔了探究,设计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青春期的身体变化;青春期的心理矛,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烦恼。课堂视频及呈现的图片调动了学生全感官的参与,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找打认识自己的金钥钥匙,科学学打开青春之门,看清青春自我,才会真正悦纳“新

自我”,有效管控、发展自己,才能促使学生逐步实现身体发育、心

理成熟、品德养成和谐统一。总之,能够真正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青春期是人生的美好时光,青少年应充分认识青春期给予自我的成长机遇和青春时光的美好价值,应充分体会、感受青春期的美好,不辜负背春,让美好的青春生活丰富自已的多彩人生。总之,感受利和体会自我成长的生命力量,体会青春期对自我成长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人生青春的短暂性和易逝性,更加自觉地享受青春时光,珍惜青春年华,应成为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正确认

识自我是处理我与他人、集体等关系的重要前提,初中生青春期的健康发展是品德发展的基础,并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实现“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的课程追求,需要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是发展自我的重要前提。

根据思想品徳教育的目标,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课程标准提出了七方面的目标要求: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等基本要求。在这七个目标中,前两个目标,即引导

学生了解并悦纳自己的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是基础目标,中间三个是核心目标,最后两个是延伸性目标。

《感受青春的节拍》习题

1、_______是人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身体将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 )

A.少年期

B.成年期

C.学龄期

D.青春期

2、一般指10~20岁,它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 )

①自我意识的增强②性机能发育成熟

③身体外形急剧变化④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是 ( )

A.身体迅速长高长大、长宽长壮

B.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不断成熟

C.性器官发育和成熟

D.对异性产生好感,愿意与异性交往

4、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青春期到来的标志是身体的发育

B.在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

C.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会造成心理方面的波动

D.在青春期男孩女孩开始第二性征

5、青春是生命中的华彩乐章,它带来了喜悦和力量,也带来了困惑和烦恼,奏好青春成长曲,我们要( )

A.穿着标新立异,展现青春风采

B.做到内心闭锁,保护青春秘密

C.放任青春冲动,享受青春激情

D.悦纳身心变化,克服青春烦恼

6、下列都是青春期出现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其中属于不正常的是()

A.脸上长了一些痘痘

B.有的男生长了胡子

C.有的女生不愿与男生交往接触

D.身高体重有所增加

7、初中生往往渴望独立又难以摆脱依赖,富有理想又容易脱离现实,勇于探索又缺乏自信,这说明()

A.初中生难以真正自立自强

B.初中生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

C.自立自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D.青春期心理矛盾阻碍自身发展

8、初中生心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处于半成熟期,像个“小大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青少年的知识非常丰富

B.青少年不需要父母的帮助

C.青少年企图从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帮助

D.青少年能独立生活

9、小云和小新是同桌,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放学一起回家。时间长了,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感情,你认为他们应该()

A.顺其自然,继续发展感情

B.悬崖勒马,断绝关系,不再往来

C.理智对待,摒除杂念,正常交往

D.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10、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同学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达娃原来是班级的音乐委员,但最近唱歌的声音很难听;漂亮的卓玛最近脸上长了一些青春痘,心里很烦;格桑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个身材魁梧的军人,可自己的身高让自己头疼……针对这些现象,下面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 )

①进入青春期脸上长痘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②变声是非常严重的生理现象,应该尽快看医生

③进入青春期,人的成长有不同的韵律和节拍,有快有慢,这都属于正常的现象

④进入青春期要注意营养和锻炼,并注意个人卫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青春是美好多彩的,却又充满矛盾与烦恼,我们来倾听一下几位学生的烦恼:

同学甲:周末,父母要外出有事一天,留有我一人在家,我非常高兴,终于有机会摆脱他们了!可他们离家后,我才发现:方便面的滋味真难受,衣服鞋子也不知跑哪儿了。

同学乙:明明知道过几天就要期中考试,应该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可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那个节目太吸引人了,我忍不住偷偷打开了电视……

同学丙:一次放学回家后,妈妈见我闷闷不乐,询问为什么,可我就不想告诉她,做完作业后关紧门,我拿出日记本,将自己的委屈倾诉在日记本里。

(1)请你分析,上述三位同学分别遇到了青春期的什么矛盾?

(2)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矛盾?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青春期知识的识记能力,是知识点的再现。青春期是人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青春期身体变化的表现的知识。性机能发育成熟、身体外形急剧变化和体内机能迅速健全是青春期身体变化的主要表现。自我意识属于心理方面的变化,与题意无关。故选B。

3.D【解析】青春期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性机能发育成熟、身体外形急剧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三个方面。对异性产生好感属于心理变化,故选D。

4.B【解析】本题的选择要注意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在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是错误的,应该是在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在逐渐发育成熟。其它说法都正确。青春期生理变化的表现是身体外形的变化;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生理变化造成心理矛盾的产生。

5.D【解析】青春期心理矛盾是我们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调控好心理矛盾.应该悦纳身心变化,克服青春烦恼,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B、C中的行为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故选D。

6.C【解析】青春期出现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是正常的,A.BD都是生理上的正常变化,不用大惊小怪,C.属于不正常心理上的变化,缺乏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正确认识所导致的,异性交往注意恰当的方式和正常的心态即可。故答案是C。

7.B【解析】初中生往往渴望独立又难以摆脱依赖,富有理想又容易脱离现实,勇于探索又缺乏自信,这说明初中生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B是正确的,A的说法是错误的,C 的说法与题意不符,D是错误的,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具有两面性,虽然有时它们令我们感到烦恼,但也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如果处理不好会阻碍自身的发展,排除,故选B。

8C【解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成人感强烈,渴望独立,企图从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帮助,因此像个小大人,C是正确的,A的说法与题意不符,B是错误的,青少年还需要父母的帮助,D是错误的,青少年还不能独立地生活,排除,故选C。

9.C【解析】材料中小云和小新同学之间产生了朦胧的感情,这样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减少与异性交往的机会,不利于交际圈的扩大,带来一些心理负担,使双方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所以B答案错误,A错误,继续发展感情不利于学习生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他们需要理智对待,摒除杂念,正常交往,本题应选择C答案。

10.D【解析】进入青春期,青少年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是正常,在生理方面表现为:(1)身体外型的变化。(2)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3)性机能的成熟。①③这是正常,只要我们加强锻炼,并注意个人卫生就行了,这是解决生理方面的一个途径,因此④的选项也是正确的。②的错误在于变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因此错误。故选D。

12.(1)甲:独立性与依赖性;

乙:自制性与冲动性;

丙:封闭性与开放性。

(2)青春期遇到这些矛盾,我们不必烦恼,而应该勇于正视,认真分析,积极解决。

【解析】(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青春期矛盾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题文中甲同学既想独立,有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体现了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同学乙既想完成作业又控制不住自己看电视的欲望,属于自制性与冲动性的矛盾;同学乙既想宣泄自己的情绪有不愿和父母交流,体现了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矛盾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对于青春期的矛盾,我们要正确对待,理智处理、敢于正视、积极解决即可。

课后反思

1.收获:本节课的主题是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矛盾,在多媒体环境的辅助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使学习兴趣浓厚。

从自主学习到抢答的设计、记忆比拼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以较轻松愉快地心情学完了本节课的内容。

2. 不足:学生讨论积极热烈,甚至有些学生还提出超出课本内容的知识,在这方面,我未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并且为了完成本课内容,有一些细节上冷落学生,跳过学生的话题进入我的下一步教学,未能做到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案,即应变能力还很欠缺。

3.改进措施:在生成能力方面下功夫,多研究名师成功的教学案例,从名师驾驭课堂能力方面着手,逐步锻炼自己的驾驭能力。研究学生学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用于教学。

课标分析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展反思体验、交流分享等活动,体会逐渐长大的幸福与美好,享受成长的喜悦。

(2)能力:通过自我观察等多种活动方式,认识自我与同伴青春期的变化,提高观能力;开展“感受青春的节拍”“说出自己的体验”等活动,增强自己的感受、体验能力。

(3)知识通过报刊阅读、网络搜集、伙伴交流共享等途径,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是本项目的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进入青春期,引领学生认识青春期的阶段性特征,会使他们更加美注自己的变化与成长,感受成长的力量,体会成长的快乐,并为其说纳自己的变化奠定认知和心理基础。

教学难点

长大的感觉是本项目的难点,这是因为: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不像生理变化那样易于观察与体验,心理变化是隐性的、微妙的,往往是通过对事物的态度、行为才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来,需要通过自己的比较、反思、感受等来体察,因此认识青春期心理变化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会有些难度。

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并悦纳自己的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是基

础目标?因为,初中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青春期,逐渐由儿童成长

发育到成年人,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给他们带来极大影响,个性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了解青春期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掌握必要的青春期卫生常识,才能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金钥钥匙,科学学打开青春之门,看清青春自我,才会真正悦纳“新自我”,有效管控、发展自己,才能促使学生逐步实现身体发育、心理成熟、品德养成和谐统一。

青春期一般指10-20岁,初中生均进入青春期,进行青春期教育非常迫切,所以在第二单元(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后)就进行此教育内容。

本单元是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集中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单元,它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安全愉快度过青春时光。本单元的设置既主题鲜明,又承上启下。它是第一单元适应新生活、认识新自我的深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状态,为心理、品德、学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注入新动力,同时也为下一单元进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德教育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钉钉上的战“疫”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网上的段子给了幽默而不失全面的解读:“疫情期间,全民成了厨子,医生成了战士,党员机关干部成了门卫,老师成了主播,家长成了班主任,只有孩子们依然是神兽!” 是的,为了响应政府“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身为老师的我,变成了主播,与神兽们在云端斗智斗勇。神兽们可不是这么“好对付”的,不然怎们会获得“神兽”雅号呢?为此,我做了很多的准备。 首先,在摸索中掌握钉钉直播授课的方法,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家族钉钉群,来探究钉钉的直播方法。但是第一次直播,依然忘记点开连麦按钮,所以提问学生没人理我,我还在云端的这头一直鼓励学生连麦,点了名学生依旧不为所动,才知道因为我的问题而没法连麦。为了全面掌握方法,吸收其他教师优秀的做法,我还听了其他教师的课,感觉受益颇多。 其次,要想上好一节云端道德与法治课,仅掌握了钉钉直播的方法是不够的。还要研究好教材。为此,课组通过钉钉群,微信群做了大量的集体备课工作。有问题随时交流,问题多了微信上说不清,直接在钉钉上开直播。这样问题就能很快解决了。 除了我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外,我还参加了我们教研组的活动,大家一起探讨网上教学的方法,相互交流学习。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视野,让我知道了原来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在云端上的如此精彩,和面对面的交流无异。线上教学,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联系生

活实际、开展家校共育特色活动,加强沟通联系。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政治课堂深度融合。要加强备课组、教研组的通力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组内教师的智慧。教师要准备充分,专研教材,弄好课件,联系当前的时政热点与课本相关知识教学,把握时代脉搏。管理好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打成一片,就能上好云课堂。 最后,准备工作做好了,就是与神兽们直接的较量了。因为我们的政治课是在下午两点,学生刚睡醒或者还在迷糊中,所以上课之前我会先让来的最早的学生点一首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能边提神边等等还没有上线听课的学生。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上课,上课时注重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比如讲到《爱在家人间》时的亲子冲突时,我会让学生连麦说出自己在家上课时与父母的冲突及解决办法,从而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讲《敬畏生命》时,我会将抗疫战士逆行援鄂的事迹告诉学生们,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坚强和白衣天使的奉献与付出。这样学生们就能体会到生命至高无上,要敬畏生命了。我会不时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连麦,确保学生能够在线听课。课下我还会通过视频、聊天与学生交流,关心一下他们学习政治的情况,多鼓励赞扬他们,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政治的热情。 以上就是我在网络上课的几点体会,有收获也有不足,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网课中慢慢摸索。探索新的方法,不断适应新时代网课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更新上课的方式方法,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整体知识框架

教育部主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三年整体知识框架2017-10-11孙春雷快步学习 《道德与法治》教材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无不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在“少年有梦”中,将少年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找到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引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教材按照落实、落细、落小的原则,显隐结合、由近及远、渐次展开,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德与法治课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不强调各自学科本身的严密逻辑与自成体系,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更加重视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重视运用知识来感受、解释、理解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处理和解决生活和生命成长中的困惑与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知

识学习与行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进行整合。教材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材料和问题,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碰撞。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话题,改变了以往简单告知的方式,用问题创设了交流与对话的空间,让学生的问题得以呈现,思维得以展开,情感得以表达,从而逐步走向道德成长。 第三,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遵循这一思路,每一框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 综合课程强调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都是学习,它们的学习是有机地融整在一起的,这种综合要求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部投入。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中学时代 (一)中学序曲 (二)少年有梦 第二课学习新天地 @ (一)学习伴成长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能力目标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图片)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展示下列材料)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21教育网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

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活动二:"谣言"来了(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活动三:利用网络骂人不行(材料展示)王某与张某同住一个村镇,因生活琐事导致二人相互猜疑,多次发生口角纠纷。xx年8月,张某在网上注册了一个"陌陌号",并通过该"陌陌号"发表动态信息辱骂王某。第三天,该信息被他人发现并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经调查核实,张某确实通过互联网使用污秽语言辱骂了王某,就依法对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处罚。王某认为张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将张某告上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1.思考:张某利用网络骂人不行吗? 2.张某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提示:网络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教师强调: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止万里一线荤⑴神通广址的观代述牯 ⑶电缱发竝的迪住徘早 何通稱辽死屮旳丈明 门厢诗…谏时丫闫⑷制一瑋叶|1.『黑术科苗迪描艸皂和方氏,惑喘逋忙扣人島土帶的K丫带砸沽右式的变迁■体会H.代晒牯旳飞迪璽展 玉萍僉鞭用一举蛊抵时珂恬亦式,讲完通棘道盘’赴中弃爻通住的決甘法規?注恋估息餐亡. 一、探寻教学要义 1. 让教材成为学材 2. 让教材牵引教学” 教材可以传递教学观念,提供教学内容,指引教学方法。 新型的教材要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到生活建构,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从知识道德向生活道德的转变。 3. 让教学引领学习”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学生”学习”已经成为变革的核心视角。 教学的指向是什么,事实上,既不是教材,也不是教师,而是以学习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的根本目的主要不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而是引导儿童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 引导学生在多种可能的生活中选择好”的生活,即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 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涵养其德性。 二、开启学科之眼 1.道德与法治 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而道德则是最高法律;我们坚持用法律支撑道德,用道德滋养法律。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生活与德育 以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的原料,对这个年龄段儿童可能遇到的问题困惑 加以整理与概括,同伴交往、家乡认同、交通通信等,通过教学来给予学 生的生活经验与发展需求的指引。 3?价值引领与价值判断 课程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也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 领,但教学并不是将观点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获得正 确的价值观。 三、把握教学之法 1. “单元”架构下的教学设计 2. “课文”结构中的学习思路 教学中不应是简单把这些板块内容过一下,走一下程序,而是通过把板块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探究、讨论、交流、辨别、模拟、践行等,这些正是需要学生把握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方法。

七上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教材编写组 一、教材编写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 ◎初中学生生活的逻辑 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 青少年生命成长阶段的任务 教育的引领和指导 我是一个生命,我在进行一场生命的旅行。中学生活会有怎样的风景? 我是一个生命,我的成长需要见证与陪伴。友谊真能地久天长吗?我能和老师、父母成为真正的朋友吗? 我是一个生命,我喜欢探索。我的生命从哪来,到哪去?生命可以永恒吗?生命的意义在哪生命不停地追问,我在不断的成长 一直以来怀抱的理想,就是以教材带动该课程的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并以课程的专业性进一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改善 --------朱小蔓 二、教材编写理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在具体落实上,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如在“少年有梦”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体现了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我和其它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如在谈到少年要立志,相关链接中引用《格言联壁》的一段话:“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接着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付出努力。 其次、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在探讨“学习”这一话题时,把“学习”的繁体字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然后从《礼记?月令》中对“学习”的论述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涵。 再次,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活动,让学生感受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如在“家的意味”中,从“家规”、“家训”以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特别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体味中华文化深厚的意味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和法律有机融合。同时,教材注重过程和实践,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通过实践整合态度情感、能力和知识。 4、科学遵循育人规律。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

小学《道德与法治》总体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总体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总体设计 一、教材研发背景 (一)新世纪的课程改革 1.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国家为何如此重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马敏表示:首先,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深刻影响着国家人才培养,是国家事权。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也都有教材统编和审查制度,尤其是对历史、语文教材,审查十分严格,强调国家意志的体现和贯彻。其次,教材体现社会主流价值,也是实现中国梦、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的的支撑。 以往的教材中,多少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不规范的做法。教材的统一使用和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能对此做出相应调整,使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度统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查,将在2019年实现全覆盖。 马敏介绍,目前,八年级历史教材已经通过审定。专家正在对八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审定,9月以前审完。下一步将成立高中教材编写组,对高中教材进行编写。

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在遴选专家,成立语文、历史、地理等10个科目的专家委员会,未来将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对大学、中学、小学教材进行编写、指导。 2.修订教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往的教材中,多少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不规范的做法。教材的统一使用和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能对此做出相应调整,使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度统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一标多本 ——预设:多样中的一致,一致中的多样。 ——鼓励竞争,优胜劣汰。 (三)语文、历史、德育教材的独特性与新安排 ——统编、示范(招标与流标:各版本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特点,没有一家能达到统编的高度。)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聘请鲁洁教授为品生品社教材总主编,接受任务。 ——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教授、孙彩平教授。 ——教育部办公厅、基教二司专函国务院成立教材委员会: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从治国理政高度来看,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实质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事权。 鲁洁,女,四川阁中县人,汉族。1930年4月生于上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案例及 反思 主题:我的好习惯 课时:共两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一、教学目标: 1.体会保持仪表整洁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重视自己的仪表.愿意做干净、整洁的孩子. 3.知道保持整洁的方法.要保持整洁.并不是不参加游戏、劳动、体育锻炼等.二、课程标准: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弱.一些孩子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洗脸刷牙等保持整洁的好方法.整洁干净的仪表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他们的感受和体会也几乎为零.因此很难保持仪表的整洁.尽管他们有做个干净、整洁的孩子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还很难真正做到.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在活动后、劳动后及时整理自己.保持整洁;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儿童的自尊又能引起儿童重视讲卫生习惯等问题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一些保持整洁的好办法.并督促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这样去做.从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四、教材分析 《我们爱整洁》一课.侧重培养儿童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整洁的仪表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本课四个主题紧密结合“我们爱整洁”这一话题展

开.同时又分别侧重不同的要点.教科书以“镜子里的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自查、互评和共猜.提出 表要求.引导学生反省自己整洁与否;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这样做好不好”.进一步打开学生 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由仪表整洁延伸至良好卫生习惯 的养成.进而进行行为引导.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一些 保持整洁的好方法;最后.通过对“这样是爱整洁吗” 这一话题的讨论进行行为提升.提醒学生保持整洁. 并不是不参加活动.相反.在玩耍、体育锻炼、劳动 时要不怕脏和累.尽情活动.认真做值日.从而凸现核 心素养的实践创新之劳动素养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完成课前小调查 2、教师准备: 1)小镜子 (2)PPT课件 (3)课前和家长保持信息沟通.了解本班学生在 家中的真实表现.以便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六、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主题话题“镜子里的我”“这样做好不 好”; 第二课时完成主题话题“保持整洁有办法”“这样是爱 整洁吗”.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保持整洁有方法.学会这些方法并在生活 中加以运用; 2.提醒学生保持整洁.并不是不参加活动、劳动、体育锻炼等.知道怎样做到既能愉快地玩.又能保持 整洁. 活动一:我们都来帮帮他 导语:一只不爱干净、仪表不整洁的小猪皮皮给我

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

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 导读2018年春季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网络培训讲义精要。1《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段编写思路追求创造性生活 “创造性的生活”的核心教育主题重在引导学生有不断改进与创新生活的热情与追求,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意识。创新意识无处不在,无事不有,融合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循着学生生活的细节,本册教材聚焦四个主题:日常生活、游戏、环保、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在具体的生活中进行创新尝试,培育全方位的创新意识,以实现在生活的创新中成就人的成长。 本册的学习主题,是针对二年级下学期习得性无力感的初次出现而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创造性地克服自己当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坚定自信,寻找方法,持之以恒,不气馁,不放弃,实现一种内在精神的,而不只是技艺性的、方法性的、策略性的锤炼与更新。 2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 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四课,旨在引导学生敢于挑战新鲜事务、学会调节情绪以及体察身边人的需要,从而与他人一起愉快积极地生活,通过做事(种植)学习做人。单元设计意在在日常生活的尝试与行动中,增进学生生活的自主性与创

新意识。 愉快、积极地生活1. 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2. 愉快开朗,积极向上。能在成人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3. 开朗、积极,喜欢和同学、老师及他人交往。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4. 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第1 课:挑战第一次第1 课着眼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第一次”,通过“第一次”经验的回顾与分享,引导学生懂得“第一次”对成长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辨哪些是可以挑战的事;通过现场挑战,增强挑战第一次的积极体验,从而坚定学生勇于挑战、锐意创新的信心。 第2 课:学做“快乐鸟” 第2 课从自我的角度,引导学生过愉快积极的生活。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不开心”这一生活中的常态情绪,同时辨识情绪的道德意义,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情绪排解方法。第3 课:做个“开心果” 本课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过愉快积极的生活。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与周边人关系,引导学生尝试体察周围和身边人的心态状态,并能够力所能及地提供帮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思路 伴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迅速发育,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生活矛盾也开始凸显。七年级下册教材在设计中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与矛盾为基础,突出“成长的不仅是身体”的基本观点,提炼确定了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学习主题。 在具体设计中,首先致力于帮助学生开启一扇洋溢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和充满各种发展可能的青春之门,引领学生步入青春时光,体会成长的喜悦,积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继而引导和鼓励学生珍惜青春,积极作为,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参与集体建设,在集体中成长;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培育积极情感,遵法行事。 本册教材设计突出体现了初中学生的青春文化色彩,关照到初中生进入青春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情绪管理情感发展集体生活法治信仰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二、教材编写原则与特点 (一)全书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专题内容:“共奏和谐乐章”“走进法治天地” ●部分落实或渗透: “青春时光”——文明、自由、爱国等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友善、文明、和谐等 “在集体中成长”——公正、平等、敬业、友善等 “走进法治天地”——公正、自由、和谐等

(二)凸显生命教育底色,隐含公民意识教育,加强法治教育。 ●关注青春生命,凸显生命教育底色。 ●隐含公民意识教育:一方面,主题内容设计逐步从共同生活中渗入公共生活的要素(如“我与集体共成长”关涉共建、自治);另一方面,教材活动设计着力搭建平等对话的脚手架,留有对话、探讨、磋商空间。 ●拓展生活内容领域,加强法治教育。 (三)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每一单元,着力于中华优秀传统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引领。无论是教材正文,还是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辅助文,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材语言:《孟子》《大学》等。 阅读感悟:“鲁班的创造”等。 相关链接:“慎独”“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等。 内容主题:青春有格——“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等。 (四)依托知识、超越知识,力图处理好知识、生活、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为起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以个体经验的表达、交流、碰撞、分享、扩展等为线索。 ●以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形成的知识为脚手架,促进学生道德知识(实践知识)的生成。 (五)直面学生在青春成长、过共同生活、过集体生活中遭遇的困惑、矛盾与冲突,将其视为展开道德探讨与对话的重要议题、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的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素材-挑战第一次教学案例

挑战第一次》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指出:“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和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课程标准》“愉快、积极的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有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具体为“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在“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具体为“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事物”。“挑战第一次”的关键,是引导学生避免怯懦与鲁莽两种极端倾向,结合生活事件,发展好“勇敢”这一德性。通过第一次的经验回顾 与分享,引导学生懂得挑战队成长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辨在生活中哪些是可以挑战的事。通过现场挑战,增强学生自我挑战的积极体验,从而坚定学生勇于挑战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谨慎有余而胆量不足,一是鲁莽有余而理性不足。这两类学生在成长中都需要教师引导。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生性比较谨慎或者比较有开创性,那么学生也可能会有相应的特点。也有受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的,比如祖父母辈对孙辈的教养往往会更多溺爱、更多地包办和限制。为了小朋友的安全,有的家长可能会采用过度夸大行为后果的方式,压制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探索欲。但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放手,对尚处于小学生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对挑战的渴望缺少必要的鼓励和引导,有的家长会错误地认为多让孩子挑战是培养他们“闯劲”的重要途径,因而过多地支持与表扬。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探索,另一方面教会学生理性对待尝试中出现的问题。 三、活动目标课前预习目标。 1. 听一听或读一读《小马过河》的故事。 2. 通过课前的亲子沟通交流引发学生的美好回忆,作好学习的情感铺垫。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新时代新教材新观念新呈现 ——人教版初中初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自2016年秋季起,初一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内化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中。从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法治教育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之中。 当然,新教材变化的不只是加入了“法治”。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教材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构建成以学生成长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融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对比老版教材,从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上有如下新变化: 第一,价值观的引领,贯穿始终。 新教材重视学科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首先,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其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近及远地体验核心价值观;再次,螺旋递进,层层推进核心价值观形成;最后学思并举,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在具体落实上,七年级上册教材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融入其中。如在“少年有梦”中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突出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中从敬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中隐含着对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讨论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我和其他生命关系时,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教育。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全篇。 新教材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在:

道德与法治德育优秀课例上学路上

《上学路上》 莱阳市吕格庄中心初级中学小学部王蕾蕾 教材分析: 随着交通的发展,道路变得繁忙,安全教育尤其值得关注。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安全,是否会看交通信号灯,从小学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公民,这是进入小学生活的学生应到具备的安全意识。本课结合学生的生活,设置里相关话题,旨在帮助学生挖掘生活资源,提高安全意识。同事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上学路上的感人瞬间,懂得珍惜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关爱。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全常识,熟悉重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2、遵守交通规则,上学和回家注意安全。 3、感受体会交警等社会工作者和家人为学生上下学默默付出的爱,懂得尊重和感恩。 4、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道路隐患,形成安全意识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学习有关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发展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展示自己上班路线图,乘坐公交的过程和途经的标志建筑。 2、师:刚才老师介绍了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和上下班乘坐的交通工具你愿意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上学的,路线是什么吗? 二、新课教授 (一)不同的上学路 1、我是这样上学的 学生结合课前调查的上学路线和学校周边的环境的资料,介绍自己的上学路线和方式:用“我是……来学校的”“路上经过……”等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上学

路线和上学方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写一写。 用小贴纸代表自己的家、学校和途经的地方,做一张上下学的简易小地图。(也许你还有另外的上学路线,也标在地图上,或者你还不太清楚,等你发现的时候,也可以补充在你的小地图上) 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听完别人和别的小组的介绍,你的上学路线还需要有哪些修改和补充。 小结:太好了,这下大家对自己上学放学的路线和方式就更了解更清楚了,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如果发现了更多的上学方式和途径一定别忘了积累下来哦! 2、找不同 考考大家: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分享,你发现我们小朋友的上学路线和方式一样吗?观看不同地区上学的图片。 抢答:看谁能最快看出他们和我们上学的不同之处。 小结:我们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小朋友上学方式和路线各不相同,而大家都要平安快乐的到学校学习、交朋友从你们的笑脸上,老师看到了你们的快乐。 (二)这样安全吗 观察PPT上四幅上学路上的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演一演,如果你图中小朋友一起上下学,此时,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结合你的出行和你这一周的小观察,想想自己或身边的小朋友上下学时有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应该怎么做更安全。(本环节需要请相同上学方式的学生为一组,共同讨论本组上学方式和路线的注意事项等) 小组汇报,全班补充。 小结:如果大家都能像刚才这个小组同学一样懂得上下学路上注意安全,我们就可以确保健康平安的上学和放学回家,这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三)路上的温暖 出示一组照片。(每天轮流在校门口执勤的家长们、在学校附近路口的警察和交通协管员、下雪天的晚上加班洒融雪剂融雪的环卫工人、一些等在校门口接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以下是分享的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能力目标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图片) 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展示下列材料) 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21教育网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活动二:“谣言”来了(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道德与法治《活出生命的精彩》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

道德与法治《活出生命的精彩》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生命得到滋养,不断充盈自己的生命; 2.关注自身的发展,关切他人的生命; 3.甘于生命的平凡,也乐于创造生命的伟大。 二、能力目标 1.增强运用自己的品质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 2.初步形成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精彩,能够理解生命意义的内涵。三、知识目标 1.理解不同的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不同,生命的意义也不同; 2.懂得生命的意义来自对生活的付出,来自与他人的分担和分享,懂得平凡的生命也能创造伟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学毕业后,熊宁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渐发展成为自己的理想。从2007年起,她坚持每周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节假日到福利院为孩子们发糖果、讲故事、辅导功课、做饭洗澡。熊宁还经常和丈夫一起接孩子回家,带他们出去玩。她总是说:“我要让这些孩子享受到家的温暖!”熊宁的爱让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熊宁妈妈”。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的许多朋友也纷纷加入到关爱孤残儿童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一次去青海的旅游,让熊宁和藏族同胞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从青海回来以后,她深深地牵挂着那里的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此后,她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为当地贫困儿童捐款捐物、筹资助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春节后,熊宁得知玉树地区遭遇罕见雪灾的消息,立即发动身边朋友捐款捐物,还到多家企业开展募捐,跋涉颠簸两天来到玉树地区,给村民发放衣物、冻疮药等急需物品。3月10日,熊宁和同伴搭便车前往西宁商谈助教事宜,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年仅29岁。 熊宁先后被追授为陕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青海省优秀青年志愿者、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入选中国好人榜。2008年感动中国候选人。被誉为西安最美的女孩。2015年当选为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熊宁,西安最美的女孩,你是最美的天使,我们祝福你,安息吧。

在学习中进步----《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例展评听课体会

在学习中进步----《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例展评听课体会 十一月份,烟台市第一次组织了《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例展评。我有幸去蓬莱二小参加了听课,聆听了14位教师执教的课堂教学,感觉堂堂有精彩,课课有新意,每节课都有其精彩与独到之处。在感动于这些青年教师用真情演绎精彩的课堂的同时,我更感动于老师在课前付出的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学习中,我真的受益匪浅,使我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认识。 通过参加本次听课活动,我的触动很大。以往,我一直以为品德课就是教育教育小孩子,叫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遵守社会公德就行了。通过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品德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多,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以心换心。原来,只要教师用心,学生可以学到太多知识,锻炼很多能力。另有几点感触如下: 首先,教师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本次活动,执教教师普通话标准,驾驭课堂能力很高,教态大都亲切自然,与学生交流毫无隔阂。另外,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板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很多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第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重视学生搜集资料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有自己兴趣和选择,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讨论达到目标的最佳学习途径;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更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使他们在选择中提高认识。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都不同程度的重视了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学生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资料,整个教学环节有条不紊。不管是《我们不娇气》中学生反思自己娇气的行为,承认缺点;还是《祖国,我为你骄傲》中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中华饮食文化》分组汇报等都体现了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改变。这些都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提供了舞台。 第三,课程理念方面,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过程。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即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传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当然,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儿童在研讨中的闪光点和生成的新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引导。 绝大多数课题,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游戏、情景资料等等。 第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我最佩服的一点: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看作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范例,创造性地组织主题活动,不照本宣科、照图讲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互动。也就是有选择的来使用教材。教材是范例,要研究教材,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启发和思考,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进行研讨,不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响水龙小学周秋鸿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养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

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案例

《我的家乡变化多》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主题:我周围生活新变化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刘莉/新郑市第二实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基于课程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2)愉快、积极地生活 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对周围环境充满,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探究活动;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结果;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2.学情分析 基于课程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学生基本能够爱护学校家庭公共设施,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但是部分学生自控能力不强需要再进行引导。 (2)愉快、积极地生活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收集家乡变化的资料,但是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稍弱,需要家长、老师的帮助。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生对实践作业充满兴趣,愿意去收集资料,和同伴交流,初步了解家乡的变化,然而学生年龄小,对家乡变化的对比体验不深刻,老师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的情感体验。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年级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资料收集不全面,需要老师、家长的帮助,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教材分析 《我的家乡变化多》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第四课,是本课第一个话题《我家门前新事多》和第三个话题《我的家乡更美好》的整合。通过调查、交流,对家乡的变化有所了解,感受家乡的发展。本节课的重点是交流搜集的关于家乡变化的资料,感受家乡发展,为家乡的进步感到骄傲;难点是在了解家乡变化的过程中提高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交流搜集的关于家乡变化的资料,感受家乡发展,为家乡的进步感到骄傲。 2.对家乡未来有美好憧憬,能主动关心家乡发展,树立初步的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3.在了解家乡变化的过程中提高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任务 1.通过小组讨论、讲故事、小记者采访等,完成“家乡变化大搜索”学习单和剪贴报,了解家乡变化,感受家乡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和我的同伴”“我在这里成长”“我们的公共生活”“多样的交通和通信”。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能够接纳自己,并宽容对待他人,体会和同伴学习生活的快乐,初步形成集体意识。 2.认识到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认识到自己可以为邻里的和谐做出贡献,上升到了解家乡,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了解公共设施,并在生活中爱护和正确使用公共设施,树立规则意识,愿意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并愿意在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 4.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能针对出行选择恰当的交通工具,了解交通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做到在通信中讲礼貌,守规则。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我是独特的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树立学生自信心。教师对文本的利用应有所选择,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