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1)概念: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

(2)起源: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进斑块(种植斑块、聚集地斑块)

2.残存斑块和干扰斑块之间的相似之处

①二者都起源于自然或人为干扰。

②二者都具有较高的物种周转率。

③种群大小、迁入和灭绝的速度都在干扰发生之初变化较大,随后进入平稳的演替阶段。

④当基质和斑块融为一体时,两者都将消失。

3.大斑块的生态学意义,小斑块的生态学意义

(1)大斑块:有利于生境敏感物种的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和躲避所;为景观中其它组成部分提供种源;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物种绝灭过程有缓冲作用。(2)小斑块:作为物种传播的生境以及物种局部灭绝后重新定居的生境和“踏脚石”,从而增加了景观的连接度;为许多边缘种、小型生物类群以及一些稀有种提供生境。4.斑块形状(内缘比概念)

(1)斑块形状:圆形和扁长斑块;环状斑块;半岛状

(2)内缘比概念:指斑块内部和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较大的圆形或正方形斑块属于等径斑块,内缘比较高,而相同面积的矩形斑块内缘比则较低,甚至有等于零的情况。)

5.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

①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的动植物的扩散和觅食有很大影响;

②较宽阔的公路在局部上可视为长形斑块,它对垂直于公路方向迁移的动物来说往往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而对平行于公路方向的影响不大;

③形状不同,生态效应不同;

④内缘比大的斑块有利于能量、生物养合;而内缘比小的斑块易于促进斑块内部

6.廊道(概念、起源、连接度)

(1)概念: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2)起源:

环境资源廊道:由环境资源在空间上的异质性线性分布形成

干扰廊道:由带状干扰所致

残存廊道:是周围基质受到干扰后的结果

种植廊道:由于人类种植形成

再生廊道:受干扰区内的再生带状植被

(3)连接度:指廊道如何连接或在空间上怎样连续的量度,可用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

7.基质(概念、判定标准、孔隙度概念及生态学意义)

(1)概念: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2)判定标准:相对面积上的优势;空间上的连接度;对景观总体动态的控制程度

(3)孔隙度概念:指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是景观内斑块密度的量度。

(4)孔隙度的生态学意义:

①一般地说,孔隙度与边缘效应密切相关,对能流、物流和物种流有重要影响。

②景观的孔隙度与动物觅食密切相关。(多孔,跳跃)。

8.景观的空间格局

主要格局:镶嵌格局、带状格局、交替格局、散斑格局、散点格局、点阵格局、网状格局9.景观对比度概念

是指邻近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

10网络概念

包括由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廊道网络,以及由同质和(或)异质性景观斑块通过廊道的空间联系形成的斑块网络。通常是指廊道网络

11 边缘效应

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板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2 生态交错带

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环境或区域相接触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而直接受边缘效应作用的交叉地带或两类生态系统的过渡带

第四章景观生态过程

1.干扰

(1)概念: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自然现象。

(2)性质:①干扰具有多重性,对生态系统影响表现为多方面

②干扰具有较大的相对性

③干扰具有明显的尺度性

④干扰可以看作是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再调节

⑤干扰经常是不协调的

⑥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

(3)生态学意义:

①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异质性,而中高强度干扰

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如山林的不同程度的火灾。

②干扰与景观破碎化:一些规模较小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如经常发生的林火、

砍伐;大规模的干扰可能导致景观的均质化,而不是进一步的破碎化。往往

不是人们期望发生的。

③干扰与景观稳定性:干扰与景观稳定性是相矛盾的。景观对干扰的反应存在一个阈值,

只有在干扰的规模和强度高于这个阈值时,景观格局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

在较小的干扰作用下,干扰不会对景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④干扰与物种多样性:适度干扰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较低和较高频率

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均趋于下降。

(4)与景观异质性、破碎化、景观稳定性、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

(1)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

(2)景观连通性:描述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3)两者关系:具有较高的连通性,不一定有较高的景观连接度;连通性较差的景观,景观连接度不一定较小。

3.景观中物种的运动方式、动物的主动运动方式

(1)景观中物种的运动方式: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连续运动、间歇运动

(2)动物的主动运动方式:巢域、疏散、迁徙

4.狭管效应

狭窄地带的存在对流动较为重要,可以加大或降低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五章景观动态变化

1.景观稳定性概念

一般来说,稳定性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2.用来描述景观变化的三个参数

①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②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和小范围);

③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4.抵抗力稳定性(概念、产生原因)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是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

(2)产生原因:①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②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有其他途径代替;

③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

5.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产生原因、与抵抗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是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维持原状的能力

(2)产生原因:①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②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③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2)与抵抗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恢复力稳定性与抵抗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6.景观变化的判断标准

①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②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

③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7.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空间过程

(1)空间模式:边缘式、廊道式、单核心式、多核心式、散布式

(2)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碎化—缩小—消失

8.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质量下降(光化学烟雾、酸雨)、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湿地减少、水资源短缺、非点源污染

9.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1)自然驱动因子:地貌的形成、气候的影响、生命的定居、土壤的发育、自然干扰(2)人为驱动因子:人口因素、技术因素、政经体制及决策因素、文化因素(公众的意见、思想体系、法律、知识)

第六章景观生态分类与规划

1.根据人类影响强度的景观分类

自然景观、经营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

2.景观生态规划(概念)

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3.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地区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社会广泛参与原则、景观改造谨慎性原则

4.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①共生原理;

②多种利用原理;

③循环再生原理;

④局部控制,整体调节;

⑤因地制宜,远近结合

第七章城市生态系统与景观生态规划

1.城市生态系统概念

指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热岛效应的概念

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3.城市水污染的种类

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生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

4.城市化过程(概念及表现)

(1)概念通常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2)表现:①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

②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③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5.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

(3)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4)用水短缺和水污染;

(5)城市噪声问题;

(6)城市电磁波污染;

(7)人口密集,绿地奇缺。

6.城市景观特点

①以人为主体;

②城市景观的生态脆弱性

③城市具有较低的景观多样性

④城市景观具有较高的破碎性

⑤城市景观具有梯度性

7.环境敏感区包括哪四个敏感区

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资源生产敏感区、天然灾害敏感区

8.城市生态绿地规划的原则

(1) 保护优先原则

(2) 乡土化和地带性原则

(3) 物种多样性原则

(4) 群落稳定性原则

(5) 经济性原则

9.屋顶绿化植物选择原则与栽植方式

(1)植物选择原则:耐旱、喜光、矮小、浅根、抗风灌木,球根花卉和草坪,藤本植物(2)植物栽植方式:覆土栽培、盆栽、池栽、立体种植(栅架、垂吊、绿篱、攀缘种植)10.气态污染物主要有哪几种?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碳的氧化物:

11.生态公园

生态公园注重乡土植物,充分发挥自然的力量,依靠自然植被的拓展建立多生境的植物群落,构建生物多样、接近自然演替的生态系统。最终达到“公园的自然化”。

1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战略

(1)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2)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3)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4)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5)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6)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7)建立乡土植物苗圃

第八章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概念

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

2.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三方面?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①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极其丰富的物种。

②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③经济物种丰富

④生态系统多样

4.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主要原因)

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③环境污染( 包括大气、水、废弃物等的污染)

④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5.景观多样性概念

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反映了景观复杂程度。

6.景观多样性包括哪三个方面?

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

7.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的概念

(1)斑块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斑块的数量、大小和斑块形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类型多样性:是指景观中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

(3)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以及斑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

8.自然保护区的设计的原则

①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

②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好;

③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间距离愈近愈好;

④自然保护区间最好用廊道相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

⑤为了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第九章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1.森林景观的破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①导致森林植被中的碳直接释放;

②改变了土壤表面的小气候,对土壤碳库产生巨大的影响;

③可能引起洪水的泛滥,导致湿地景观面积的增加,从而增加甲烷的排放源;

④可能改变全球水循环以及地表反射率等,从而直接引起气候变化。

2.湿地景观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①湿地景观的萎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甲烷排放源的减少;

②湿地的温湿条件改变,导致甲烷排放减少,但CO2排放增多。

3.农业景观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由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景观转变为农业景观将导致原有景观中的碳大量损失,并以CO2、CH4等温室气体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是农业景观由自然景观扩展的必然结果;

(2)大量地使用化肥,造成土壤中人工物质的增加,导致土壤微少物的活性加强,加速了土壤碳库的释放;

(3)农业景观中人工湿地的增多也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尤其是水稻田的不断扩张,使大气中甲烷的来源不断地增加;

(4)农业景观转变为种植园、草地以及农业撂荒地等景观类型,则可以吸收大气中的CO2,使之以碳素的形式在景观系统中积聚,减缓了温室效应。

4城市景观的发展对区域和全球环境带来的影响

(1)城市的发展不断地侵吞其周边的土地,是当前耕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城市的道路和建筑物由于大量地使用混凝土及玻璃等材料,增加了地表的反射率,造成局部增温效应,即“热岛效应”;

(3)由于城市景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等能源的输入和使用,并释放出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4)城市景观所输出的固体废弃物(如垃圾)也是城市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大气甲烷的主要来源之一;

(5)城市景观中大量污水的输出也会影响到其周围的景观,造成土壤退化;而且释放大量CH4。

第十章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何为3S技术?

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景观生态学(终极版)

1.叙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 (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的异质性和格局 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形成的物理、生物过程和干扰过程; 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 d)人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是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和管理 a)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b)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d)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和管理。 目前研究的重点: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的多重价值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 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特点。(必考) 欧洲和北美在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和整体论的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学内容和还原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具体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的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 研究意义: a)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探讨格局效应。 b)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c)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d)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e)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f)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研究方法: a)用于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复习重点样本

◆生态设计的五个特点: P27 1、源自地方性设计 2、生态账户的设计 3、设计结合自然 4、每个人都是设计师 5、使自然可视化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7大理论) P30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 2.空间分异性与生态多样性理论 3.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 4.岛屿生物地理与空间镶嵌理论 5.尺度效应与自然等级组织理论 6.生物地球化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理论 7.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 ◆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 1.以景观格局和功能为主的美国流派 2.以荷兰和德国土地生态设计为代表的西欧流派 特点: 高度结构化的景观 3.以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为主的东欧流派 特点: 1) 立足景观综合研究与应用 2) 景观综合研究思想 4.以土地生态分类为核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学派 5.以景观地球化学分析和区划为主的苏联流派 6.以生态建设与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中国流派 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围宅、围屯、围城、围田”的四维景观生态格局建

设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点: 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的规划设计 2、景观生态学的度量体系与景观生态规划 3、景观安全格局体系( 生态网络) ◆第五节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 整体性、异质性、多样性、复杂性、连通性、稳定性。 1.景观生态的整体性 景观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态共同体, 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 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 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 2.景观生态的异质性 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 景观或生态系统) , 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 或某种特性) 在空间上( 或时间上) 的变异程度。 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缀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3.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要素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板块多样性、组分种类多样性、格局多样性 4.景观生态的复杂性 5.景观生态的连通性 1)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而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景观生态学重点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 (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 1.名词解释 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

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 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④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①景观变化: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景观稳定性⑥破碎化⑨转移矩阵 ①群丛 1.简答题 ③景观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答1)德国生物学和地理学家定义景观为:将地球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类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体。 2)荷兰景观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景观是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的,作为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包括其部分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综合体。 3)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和法国地理学家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范围。 4)①环境资源斑块的特性是什么? 答:1)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环境资源斑块的持续时间较长,即斑块寿命较长,周转速率很低 2)斑块与木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⑦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 答:1)能量流动或物质交换随着边缘的增加而增加。 2)大型斑块有利于敏感物种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躲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 一. 1.斑块: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 2.异质性: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分构成的系统。 3.景观破碎化:由自然或人为干扰所致的景观有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考)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也可以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 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5.景观格局总体变化 (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在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很大的变化,引起景观格局空间格局的改变;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6.流的媒介物:风、水、飞行动物、地面动物、人. 7. 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判定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8.景观稳定性的时空尺度(考) 时间尺度:在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间隔内,观察到景观有基本特征的变化,则认为景观失去了稳定性;如果此期间景观仍保留原有的基本特征,则认为景观保持了稳定性或者说景观处于复合稳定状态。 空间尺度:景观复合稳定性的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大空间尺度上景观的变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生,而小尺度上景观的变化在短期内即可发生。 9.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和机制(102页的图,考)(论述题) 10.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与空间过程的关系以及生态有利性分析(考)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与空间模式有关。如穿孔过程多出现于散步模式中,在单核和多核模式中也会出现;分割和破碎化过程多出现在廊道模式中。所有的模式中都有缩小过程,在最后阶段出现消失过程。只有随机模式中才会同时出现这5种过程。 首先对大斑块来说,边缘模式最好。边缘模式对连接性有利。边缘模式中没有穿孔、分割或破碎化过程。其次是单核模式较好。散布模式是生态学上最差的一种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会过早地丧失所有的大斑块。廊道模式也有其生态局限性。生态上最好的景观变化模式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著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景观生态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环境容量: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干扰: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自然事件。它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并具有破坏性。 群落演替:就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优势,另一个种被淘汰,这种现象即为竞争排斥原理 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这一现象称为(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植物种群:在环境相对均一的地段内,有规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类的集合体。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他感作用: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 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95%)的最小面积。: 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生活型:植物对生活条件长期适应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的生态类型,是不同物种对环境的趋同适应。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自疏现象:当种群密度太高时,部分个体死亡,密度呈现出降低的现象 光污染:是指环境中光辐射超过各种生物正常生命活动所能承受的指数,从而影响人类和其他少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景观生态学复习

1.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包括四个方面:1.景观结构 2.景观功能 3.景观动态 4.景观规划与管理 2.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 2.异质性和尺度性 3.综合性和宏观性 4.目的性 和实践性 3. 时空尺度: 4.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5. 干扰: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态现象,它引起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生物层次的非平衡特性,并在其结构形成以及动态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6. 自然干扰:指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干扰,包括偶发性的破坏性事件和环境的波动 7. 人为干扰: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资源的改造利用等过程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8. 干扰的景观意义: 9.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10. 斑块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11. 斑块大小的意义:1.斑块大小与物种多样性 2.斑块大小与生境适宜性 3.斑块大小与边缘效应 12. 廊道起源的类型:干扰性、残留性、环境资源性、人为引入型 13. 廊道的功能:1.资源作用:廊道是某些物种的栖息地和生物源 2.通道作用:廊道是物种、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通道 3.屏障功能:廊道是分隔地区的屏障或过滤器 4.防护作用:影响周围基质的环境 5.美学作用:金色长廊,曲径通幽 14. 本底: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15. 本底的判定标准:相对面积连通性动态控制作用 16. 景观异质性的概念: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17. 景观异质性类型:1.空间异质性 2.功能异质性 18. 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1.景观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 2.景观异质性与生多 样性互相促进 3.森林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19. 干扰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原理:1.干扰负效应说 2.干扰双重效应说 3.适度干扰说 20. 适度干扰说:认为中等强度的干扰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高强度和低强度干扰下的景 观生物多样性都比较低。 21. 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 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22. 景观格局的概念: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 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23. 景观格局基本类型:1.规则式均匀格局 2.聚集格局 3.线状格局 4.平行格局 5.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 24. 景观结构类型:1.散布型 2.网络型 3.指状型 4.棋盘型 25. 景观过程的动力与运动机制:扩散、重力和运动 26. 媒介物:景观生态流在景观中的流动,主要依靠风、水、动物、重力、和人 27. 景观生态流:主要包括空气流、水流、养分流、动物流和植物流 28. 空气流(举例):山风、谷风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地貌形态与地面物质的不同,可形成 局地环流 29. 地表水流(举例):一些内陆河水流注入湖泊,形成新的景观要素 30. 动物的运动方式:巢区活动、散布、迁徙 31. 廊道对流的影响:1.作为某些物种的栖息地 2.物种沿廊道迁移的通道 3.分隔地区的屏障 或过滤器 4.影响周围本底的环境和生物源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1、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 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2、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3、景观连接度: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 4、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织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5、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这一名词在生态学领域应用广泛,其含义和用法亦有多种。具体地将,空间异质性一般可以理解为是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 6、尺度: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 7、斑块: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8、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9、本底: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10、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自然界中任何孤立存在的环境类型,在保护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名称为“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 11、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提出“岛屿平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 of island)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immigration)和灭绝(extinction)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12、复合种群:即所有占据空间上非连续生境缀块的种群集合体,只要缀块之间存在个体或繁殖体交流,不管是否存在局部种群周转现象,都称为复合种群 13、生态流: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景观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eco-flow),它们是景观中生态过程的具体体现。 14、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二、1、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 1>.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3>.景观变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管理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2、景观中生态流移动的模式: 1)连续运动。流的主体在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不存在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既为连续运动。 2)间歇运动。流的主体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其间出现过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即流的主体在某地出现过停歇,既为间歇运动。 间歇运动又可以分为两种:①休息站式:即该物种在某地做短暂停留后再继续运动; ②暂住站式:指该物种不仅在某地停留休息,而且在该地成功地生长和繁殖,从而为物种的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新的种源。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的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的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 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 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 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名词解释: 景观:景观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异质性系统。 狭义:指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景观要素:(也称景观单元)指组成景观最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组分:把构成景观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 岛屿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则容纳生物种类越多。 复合种群: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出率的种群。 汇种群:出生与死亡之间的平稳为负值时,幼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亡的种群。 简答题: 简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 答: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如下: ①将景观作为一个异质性系统来定义并进行研究,强调空间异质性是其特点之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同质系统来定义并加以研究。 ②研究的主要兴趣在于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及过程;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强调垂直格局,即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垂直断面上的运动与分配。 ③景观生态学考虑整个景观中所有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仅研究分散的岛状系统。 ④生态系统生态学以自然系统的研究为主。除研究自然系统外,考虑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⑤一些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只有在景观水平上在能得到合理的研究。 ⑥景观生态学重视地貌过程、干扰以及各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着重研究地貌过程和干扰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论述题: 简述景观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生态学上的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景观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的景观是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准确地理解景观的概念,必须把握景观的以下4个特征:①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②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③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④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斑块 边缘效应:在景观要素边缘地带,由于环境的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景观结构: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构成、多样性、空间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干扰斑块:由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局部性干扰造成的小面积的斑块。 残存斑块:由于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 1、斑块的起源基质及类型划分。 答:斑块的起源涉及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活动。根据起源,至少现存四种类型的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2、根据物种对边缘的反应可将物种分为内部种和边缘种。 3、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环境资源斑块)、自然干扰(干扰斑块、残存斑块)、人类活动(引入斑块)。 4、干扰斑块与残存斑块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1、都是自然或人工干扰的产物。2、都受到干扰的初期以及随后的演替过程中发生着物种、种群大小、灭绝和迁移的变化。3、都以相似性消失于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4、都具有高的转化速率。 不同点:干扰的影响的范围不同。干扰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小,残存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大 第三章廊道 廊道:景观中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景观连接度: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指标,包括功能连接度和结构连接度。 1、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可将廊道分为那些类型? 答: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可将廊道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2、廊道有哪些重要生态功能? 答:廊道有以下重要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3、城市廊道据功能划分为三种:绿色廊道、蓝色廊道、灰色廊道。 论述题:生态廊道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答: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在设计中都会涉及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数目、基质、宽度、连接度、构成、关键点(区)等。 (1)数目一般情况下,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生态廊道的数目通常被认为越多越好。 (2)基质生态廊道是与周围土地发生联系的,因此考虑景观中生态廊道所处的基质也极其重要。对基质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弄清动物利用廊道的方式,第二,调查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或是判断出从相邻地区流向生态廊道的污染物的类型与强度;第三,判别有生态廊道连接的大型生态斑块,这些斑块的位置将会影响到生态廊道的位置、内部特征及长度,进而影响到迁移物种的类型。 (3)宽度宽度对廊道生态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太窄的廊道对敏感物种不利,同时降低廊道过滤污染物等功能。此外,廊道宽度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生边缘效应的地区,进而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边缘针对不同的生态过程有不同的响应宽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边缘效应虽然不能被消除,但是可以通过增加廊道的宽度来减小。 (4)连接度连接度是指生态廊道上各点的连接程度,对于物种迁移及河流保护都十分重要。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功能连接度会根据不同物种的需要发生变化。道路通常是影响生态廊道连接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廊道上退化或受到破坏的片段也是降低连接度的因素。规划与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连接度。 (5)构成构成是指生态廊道的各组成要素及其配置。廊道功能的发挥与其构成要素有着重要关系。构成可以分为物种、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的定义:在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土地的一部分,强调其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景观: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两大学派:美国学派:来源于生态学。侧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研究,把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侧重对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从空间格局分析,景观功能研究,动态监测等一系列方法。 欧洲学派:来源于地理学。主要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土地评价,利用和规划,形成了一套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的学科。 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是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块:景观最小异质性单元。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基底:景观中范围最广,相对均质和连通性最强的部分。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的组分构成和空间分布方式。 异质性(difference):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 尺度: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上的细化水平。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明确岛屿的概念:与外界有相对明显的界限;不受外界干扰;内部相对均质;与外界差异显著。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遵循那个公式。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1.物种迁入 2.物种绝灭,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面积,隔离程度和年龄有关。 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物种在传播能力上和岛屿隔离程度上的差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 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则越小,种群灭亡的概率也就越大。 异质种群(mata-population):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经典型大陆岛屿形缀块型非平衡态中间型或复合型种群 经典型:由很多生境和大小,形态相近的缀块组成。灭绝概率相同 大陆岛屿形:由少数很大的斑块和许多面积很小的斑块组成。大陆斑块经常起到库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复习(前四章)

1、景观生态学的主体来源是什么? 主体来源为地理学上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 2、什么是景观?景观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福尔曼&戈德伦) 特征:A、是一个生态学系统B、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 C、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 D、是人类活动和生存基本空间 E、具有经济、文化、生态、美学观赏、科研等多种价值 5、什么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包括哪些主要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协调为指导思想,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景观结构:研究景观的组成与空间格局特征。如各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空间构型等特征,能量、物质和物种在景观中的分布状况 (2)景观功能:研究景观要素(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即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过程及其与景观结构、干扰等之间的关系。(3)景观动态(变化):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及其机理。具体地讲,景观的组成成分、形状和空间排列方式,能量、物质、生物有机体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分布状况的变化,由此导致能量、物质、生物有机体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过程的变化。(4)景观规划与管理(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实施、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8、景观生态学首先在哪里形成?目前主要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有哪些主要特点? 首先在东欧和中欧形成 ●19世纪中叶,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洪堡,提出了“景观是地球上一个区 域的总体”,研究地球上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为景观生态学产生作了准备。 ●1939年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Troll(特罗尔),提出并采用了“景观生态学”一词, 认为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的(景观学)和生物学的(生态学)的产物。(标志着景观生态学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荷兰佐讷维尔德和以色列纳维将欧洲景观生态学的起源、背景、历史 及主要论点作了系统的总结和发展,标志欧洲景观生态学的形成。 ●第一本景观生态学专著《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 ●1982年10月,在捷克召开的一次国际景观生态研讨会上,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 正式成立,标志景观生态学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