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菩萨蛮》十四首浅析温庭筠词的意象

透过《菩萨蛮》十四首浅析温庭筠词的意象
透过《菩萨蛮》十四首浅析温庭筠词的意象

香软冷艳诉闺怨飘渺空灵寄哀思

——透过《菩萨蛮》十四首浅析温庭筠词的意象

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01班辛娟指导老师:赵升平

摘要意象是产生诗词意境的基础。温庭筠在对意象的选择性运用中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意境,表达主人公的情意和感受真实贴切,词作所选意象色彩斑斓、浓艳绮靡,构成了以思妇为中心的意象群和自然山水意象群,两大意象群的组接始终贯穿思妇之情,虚实相生,兼长并美。透过《菩萨蛮》十四首力求从意象的角度对温词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关键词温庭筠意象虚实情

一引言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审美评价。意象,作为产生诗词意境的基本要素,是词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复合体,它是词人为了表现某种内心情感,通过精心的选择, 提炼客观物象,加工后而形成的有特定情感意义的一种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2]简言之,即是寄意于象,以象尽意。

如果把一首词的意境比喻为一座建筑物的话,那么意象就是构成建筑物的砖石。高妙的词人总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体验,精心的选择出适合于他表情达意的艺术表象,创造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意象,以组合成为一个真实生动,含蓄蕴藉,引人无限遐思,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境界。前人论温词,或谓“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3]或谓“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美不出乎绮怨。”[4]诸如此类,皆与作者善于选择意象,以创造独特的艺术境界密切相关。

“温庭筠者,太原人,本名歧,字飞卿。能逐管弦之音,为侧艳之词。”[5]他是晚唐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古人誉之为“花间鼻祖”。温庭筠开创的以侧艳为主要特色的花间词风代表了当时整个词坛的创作倾向和审美趣味,成为当时文人作词纷纷追摹学习的典范,词作影响深远。温词有富贵气,也有华丽之色,但绮而不俗,类似邓丽君的歌,含蓄委婉,雍容华贵,哀而不伤,蕴着浓的化不开的幽幽之情。有趣的是邓丽君的歌也曾被归入“靡靡之音”的艳曲,《菩萨蛮》的意境类于《在水一方》或《南海姑娘》,《梦江南》好似《船歌》(《星星索》),《更漏子》则可比《何日君在来》。温词在意象的选取运用上精美独到,特色鲜明,字里行间透露出香软冷艳之怨,意象组合中不乏飘渺空灵之思。《花间集》收录的《菩萨蛮》十四首最能代表温词特色,因此,若能对这十四首词的意象进行重新认识与分析,或许能对温词产生新的感悟与体会。

二绮丽多姿的形象世界

温庭筠一生经常出没于歌楼舞榭之中,触目所及的都是华丽富贵的陈设和锦绣满堂的深闺。前人多用“侧艳之词”来指称温庭筠的词作,以“才思艳丽”来指称温庭筠的才情,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艳”。“艳”的本义是指女性容色妍丽,体态丰美。由此引申,“艳”也用以指代和形容一切鲜

艳美丽的事物。更多的时候,“艳”则用以指代和形容有关男女情爱之事,而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常被称之为“艳曲”、“艳歌”、“艳诗”、“艳词”等。就内容题材而言,温词主要表现的是“艳情”——女性生活和男女情爱。

内容的局限决定了温词意象的范围的狭窄。温庭筠非常重视意象的组合,他往往通过密丽的名物意象,由物及人,物人相映,或托物寓意,或彰理显情。纵观《菩萨蛮》十四首,有山月水风的自然意象;有江楼溪桥的人工意象;有春燕晓雁的禽鸟意象;有绣枕锦帐的闺阁意象;还有春梦辽阳的主观意象。不过用的最多也是最有特色的恐怕还是围绕女性的闺阁意象和具有南国情味的自然意象。

㈠美人容闺房物熠熠生辉

温词中所出现的抒情主人公,基本上不是宫妃,便是歌妓;不是思妇,便是怨女。《菩萨蛮》十四首,尽描闺中人姿容体态,传达其幽怨情怀,作者以代言的手法专注于红粉佳人,津津于红楼夜月,他以“男子而作闺音”的口吻,以女性特有的眼光观察事物,抒发情怀,细致入微地描写惊鸿艳影,黛眉香腮,作者着力刻画了女性的香、艳、娇、媚之美,在意象的选取上以女性为中心从女性的容貌形态,服饰及其室内用具方面选取了大量精美的意象,构成了温词的闺阁意象群。

以《菩萨蛮》十四首为例,光描写女子美白可人,香气氤氲的意象就有香腮、香红、香雪、香闺、香烛、暖香、落香、沉香阁等。此外,鬓云、双鬓、蝉鬓、山额、睡脸、眉黛、黛眉、笑魇等意象进一步对女子之美作了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凸显女性服饰精美绝伦,金碧辉煌的意象有金鹧鸪、金翡翠、金鸂鶒、金翠钿、金凤凰、玉钗、宝函、钿雀、孪镜、新帖、罗褥人、胜、股、翠翘、金缕等。

述及女性居所用具的华贵富丽,珠光宝器的意象有水晶帘、玉钩、玉楼、画楼、池阁、金堂、楼上有可供她们远望时扶手用的阑,阑干,室内挂有珠帘、罗帷、锦帐、绣帐等帷幕,床上放着锦衾、绣衾、鸳鸯锦等,摆着玻璃枕、鸳鸯枕、山枕。床的附近有银屏、锦屏、画屏等屏风,夜里室内还燃有红烛、银烛、香烛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温庭筠选取华美的意象,浓丽的辞藻,可谓五色目旋,富丽堂皇。作者似乎是倾尽全力,描绘女性主人形象,力求在读者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呈现出“以富为美”、“以丽为美”、“以柔为美”

[6]的创作倾向。其铺陈夸张的手法可与诗赋相比,以致温词的某些作品在写名物时堆砌意象过密,给作品带来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沉闷感觉。

㈡江南水点点泪魂牵梦绕

温庭筠长期生活在南方水乡,故而在他的词中,除了以女性为中心的闺阁意象群,南国情味的以水为中心的自然意象群构成温词意象群落又一部分。试看《菩萨蛮》其十: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孪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在吴山、杨柳、驿桥、春雨、芳草、河岸等以水为中心的江南自然意象簇拥下,一位绝色美人出现了。整首词呈现出香艳而柔弱的特点。这类意象包括合欢、牡丹、杏花、梨花白、海棠梨、萱草、绿杨、垂丝柳等植物意象;雁、蝶、晓莺、马嘶、子规、双燕、鸂鶒等动物意象,以及春、风、明月、雨、露、春池碧等自然意象。这些触手可及的意象共同织造了一个精疏淡雅,惆怅缱绻的氛围。又如“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这些江南味道十足的意象一方面运疏入密,冲淡了“浓的化

不开的”的气氛,带给词一种浓淡相济的美感;另外一方面,它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委婉的表达了一种凄迷惆怅的心绪。

温词中虽然使用了一系列色彩浓丽,华艳的意象群,但也不缺清新疏淡的自然之笔,二者与词的内容很协调,组织配合成一个美丽,和谐的画面,给人以美感,即所谓“蹙金结绣,而无痕迹”。

三以虚衬实虚实相济

㈠虚实相济兼长并美

诗词主要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有机统一体,创作和解读诗词主要是创造和解读意象和意象组合。虚实结合,不仅是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美学思想,也是意象解读中一个重大问题。所谓“虚”,在传统意义上是指想象、虚构、抽象的、无形的情思;所谓“实”,则是指现实、真实、实事、具体的有形的人和物。

然而,当客观事物被人们感知时,其知觉内涵大致有两个基本走向:一是科学认知,一是审美认知。如温词中“双双金鹧鸪”一句,看到“鹧鸪”如果仅仅停留于罗裙上精美的鹧鸪鸟的图案那是科学认知,但是那绣在罗裙上的真的仅仅是一对“金鹧鸪”吗?不尽然,那是此女子的一番相思意,一份闺怨情,这样的情景,难免让人想到纵使桃面依旧,良辰美景,可怜我那思念的人却不知在何处?看似微波不惊之景背后却隐藏着惊涛骇浪的情感,此番心意更与何人说?由此可见,对事物的科学认知和审美感知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知觉,它们的着眼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着眼于事物的属性,一个是着眼于事物的情调。不用说,只有对事物情调的感知才是审美感知。诗词意象表现是审美表现,是建筑在审美感知基础上的表现,是建筑在对事物情调感知基础上的表现。就温词来看更是如此。故而,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意象中的虚实,对意象虚实的介定是恰恰与传统定义相反的。

从科学认知的角度看,创作光虚不实,则空洞抽象,无法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光实不虚,实事实写,这话实说,也不能成为艺术。光虚不实则空;光实不虚则死。诗词都贵虚实相生。从审美感知的角度看温词更是如此。

㈡雪映梅雪白梅亦香

虚衬实景美情更切

在温词绮丽多姿的意象世界里,描绘的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动人画卷,看似实写,却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极度描摹”,作者实际要展现的却是思妇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内心世界,此乃写实,有种“良辰美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味道;再者言思时,寄语明月,此乃虚写,实则表抒“日日思君不见君”之切。温词《菩萨蛮》十四首中,无论是以女性为中心的闺阁意象还是以江南水乡为特色的自然意象,在排列,展开上始终贯穿着思妇的一根感情变化的线。或隐或显,相得益彰。

王国维指出“‘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7]叶嘉莹也提到“温词善于标举精美的名物”。[8]试举《菩萨蛮》其二: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尤表现了温词的特色,他标举了精美的名物,像“水晶帘”、

“玻璃枕”、“鸳鸯锦”,而且给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换头的“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接连用了几个舌尖和齿头发音的字,则又从声调中传达出一种美感。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句中“水精”、“玻璃”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坚硬的,而他马上承接的“暖香惹梦鸳鸯锦”,则是温暖的、柔软的,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而同时在前两句和三四句之间又有另外一种对比,一、二句是闺房中室内的景色,而“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是室外江上的景色。词中的“水精”即水晶,一种纯净,透明,结晶质的石英,晶莹美丽,用作装饰。玻璃亦指天然水晶。这里选取“水精帘”,“玻璃枕”形容帘子和枕头的玲珑透明,给人以晶莹的美感。这样的用具多么精致典雅!“暖香”“鸳鸯锦”写锦绣的鸳鸯被,暖暖的,还幽幽散发出一种香气,诱人思睡,多么温馨!然而这“鸳鸯锦”到底是锦衾还是锦褥作者未加指明,读者亦不能确认,只是这种鸳鸯锦的质地和花纹可以给人展示一种极尽华丽的意象,把人带入一种纯美的意境之中,使读者对作品的反映不会那么机械刻板的固定在某一点上,阅读和欣赏便具有了积极主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作者将室内物象勾勒的这么精美绝伦,醉翁之意不在酒,透过这精美的物象,幽雅的环境,读者完全可以由物及人,想象出居室中的女子的高雅美丽。此乃以极尽华丽的物象来衬托生活中的女性之美。“江上柳如烟”,理性的解释以为可能是梦境,可是这首词在感情的自觉上已经富有美感,感发了我们。帘内的温磬的情意如斯,帘外凄清的风光如彼,“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两句的感发无须理性的解释,就在于这两句的两组形象的对举。还不仅如此;“柳”和“雁”的两个形象,也可以给人许多联想。“柳”常使人联想到离别,相传为李白作的《忆秦娥》词就曾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而“柳如烟”的朦胧本身就意味着感情的幽微,和“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起同样的作用,因此,“江上柳如烟”一句便浸透了离别的情意。至于“雁”,则古人以为可以传达书信,而且飞行时常列队成人字,李清照的《一剪梅》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令人怀想到远人。再加以温词的声调:“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两句的韵字都是上声,上声扬起的飘渺、遥远的声音效果传达出的梦境之中怀思遥想的感情,这是很难准确的加以说明的,只有靠心灵的感触去体会。而下面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两句,末尾又都用了两个一先的韵字,有一种很轻倩而凄清的感觉。所以这首词不仅是形象好,声音也配合得很好。而且不只是上半阕写得好,一首诗歌的生命都是整体的,所以要把下半阕联系起来才更见其好处。

试举《菩萨蛮》其四:

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

“翠翘”为唐宋时代流行的女性精美的头饰。白居易《长恨歌》谓贵妃装扮:“翠翘金雀玉搔头”。“金缕”是说翠翘缕金。“双鸂鶒”的意象,亦如飞卿多首词中“钗上蝶双舞”“双双金鹧鸪”,“金雁一双飞”等句一样,均以双双对对的鸟类形象,表示欢情,恋情,起到暗喻,比兴的作用。“如果借用西方‘符号学’的理论,这种成双的形象,已经成为词人描写相思相恋的一个语码(code)。它除去表面语意之外,更有一种潜隐的,可能引起读者联想的语意成分。诗词中常运用具有联想含义的语码,来扩展它所用语词的信息容量。”[9]

所以,看到“双鸂鶒”这个意象,不应只停留在描绘精美头饰的表层意义,而应由精美头饰上的“双鸂鶒”,联想到美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水纹”,“春池碧”,春风和煦,吹皱一池春水,似乎也漾起了女主人公心中的层层涟漪。这样的意象,其实更可以说是为了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鸂鶒双双,春池碧波,可是自己却形单影只,顿时,一股孤寂悲哀之感涌上心头。她不禁思念起来远在边关的心上人了。女主人公的心在这么一幅春光旎旖的图景中如花瓣一样开始零落,变的支离破碎。这时,在她的眼中,良辰美景也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呢?这时,虚设之景,凄楚之情,犹如雪与梅,雪映梅,雪白梅亦香。

再者言思时,寄与明月,芳草等物,此乃虚写,实表“日日思君不见君”之情。

试举《菩萨蛮》其三: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楼。

“月”,“花”,“枝”从表面上看,是在描写明月朗照,鲜花满枝春夜美景,而进一层,则是女子在夜深人静之时,只能对着空中明月和园中花枝,无声音苦相思;花好月圆,望月观花,使思妇倍加感伤!皓月当空,而惟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人比黄花瘦,却说相思柔肠断,百种风情弄,怎一苦字了得?最后煞尾字“枝”与“知”相谐,语带双关,取法于先秦民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10]思妇被离情困扰的“心事”,只能花月相知吗?这些深层的意蕴,都潜藏在“月明花满枝”的意象中,启人联想,使人确实感到“以景结尾最好”。[11]

在温庭筠十四首《菩萨蛮》意象的选择与流动的过程中,无论在水晶帘一般的闺房,还是柳如烟的江边,思妇之情贯穿始终。所以从某种类意义上说,不是时空在跳,是作者的心在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者中,温庭筠作为晚唐五代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开创了以侧艳为主的花间词风。工于对词的艺术特质的挖掘,尤其在意象选用方面成就突出,温词意象之纷繁,时空之跳跃把色彩,景致和物件放在一起,把它们组织配合,使之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个美丽、和谐的自然画面,强烈刺激形、色、声、味四种感官,勾勒出一个纯美的世界,却道是一帘幽梦醉;可是在一片花明柳暗中,又是那点点深藏之哀怨恰从珠帘,从雨丝中渗透出来,那愁绪,那无聊,凭栏而越忧,远眺而分外愁,此幅凄楚之局面,让人触景生情,潸然落泪。最叹红颜相思苦,真所谓醒来万物空。

温庭筠在意象表现方面所做的种种探索与努力不禁让我想起当代诗人席慕容的一首《诗的价值》: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诗句/是不是/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温庭筠的词正是在这种对意象的纯美描绘中不断转换视角,创造出隐曲含蓄、虚实难辨的词境,同时也奠定了浓艳细腻婉约的词体风格,对后世婉约词风产生深远影响。

注解

[1]王国维《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3]张惠言《词选序》

[4]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

[5]刘昫等《旧唐书》第一五册卷184-190 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版

[6]杨海明《唐宋词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9-61页320页

[7]王国维《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8]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张红张华《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0]徐陵《玉台新咏越人歌》成都古籍书店影印

[11]沈义父《乐府指迷》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李若冰《花间集评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2]张红张华《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张幼良《论温庭筠词的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5期99页

[4]花志红《温庭筠词意象分析》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4期39页

[5]李然《温庭筠诗的意象与词的意象比较》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56页

[6]林淑华《论温庭筠词意象的虚实》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52页

[7] 梁文娟《千古佳人寂寞心——温庭筠词浅论》濮阳教育学院2002年2期11页

[8]张春媚刘尊明《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与接受》齐鲁学刊2003年1期23页

[9]耿小博《唐宋闲愁词意象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期117页

[10]史华娜《凄凉一片秋声——蒋捷词意象分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期18页

[11]李琦廖泓泉《论苏轼的意象组合》语文学刊1997年2期5页

[12]刘勇刚《水云楼词的意象经营》南师大学师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135页

[13]张燕瑾吕薇芬《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下)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4]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词学论集》齐鲁书社1996年版

[15]王国维《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16]吴世昌《词林新话》北京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17]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8]胡国瑞《诗词赋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19]艾志平《花间词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2月版

[20]叶嘉莹《叶嘉莹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Bondoir Repingings Implied by Images of Fragrance, softness, Coldness and Gorgeousness Sad memories embodied in Natural Misty

——A Brief Talk on Imageryin Wen Tingyun ’s 14 Pusa Mans

Abstract:Imagery is the basis of poectic mood .Wen, creating a variety of poetic moods through a selective adoption of images , reveals the protaganist’s inside true feelings. Images used in Wen’s Ci Poetry are often gorgeous in terms of emotional colorivy and can be put in two groups. One is image that depict a lady longing for her lover, another is that of natural scenery .In Wen’s Ci Poery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groups of images runs though the missing process of a young lady .Hopefully this paper will be any help in appreeiatry from a new angle ,the rich and guady images in Wen’s Ci Poety.

Keywords: Wen Tingyun Imagery Falsehood Truth Sentiment

后记

本篇论文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坎坷终于尘埃落定,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赵升平老师的大力支持,他始终兢兢业业,无私的给予我帮助,从选题到资料的收集,直到最后的定稿。本篇文章针对温词两大意象群落,进行初步探索,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对温词的深层意蕴有新的感悟和体会。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论证的不够充分,望批看此文的老师多指正。

评语

温庭筠是词史上的“花间鼻祖”,其香软艳丽的风格对婉约词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引起后人极大

的研究兴趣。辛娟同学出于对温词的偏爱,孜孜矻矻,不厌其烦,一头扑在温词大量的研究资料里,得出了颇有新意的解读。文章从温词的意象入手,透过“绚丽多姿的形象世界”很好的分析了词人在作品中所描摹的种种意象带给人的无穷美感。可贵的是论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从美学的角度深入下去,进一步探讨了词人艺术魅力的来源。全文思路清晰,表述得体,语言文字也准确流利,实是一个本科学生难能可贵之作。尽管文章某些方面还有待加工,篇幅上也显得短了些,但整体上所呈现出的这种境界,已显示了该同学所达到的水平,实是近年来我所遇到的学生论文中比较优秀的一篇。在此我愿推荐。

指导老师:赵升平

2005年6 月 5 日

温庭筠词风

温庭筠词风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由于庭筠才思艳丽,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庭筠词风一 一,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效果。《更漏子》其一:“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写思妇梦回初醒之际听雨声产生的错觉,把雨声当成漏声。在她想象中,远近的惊飞了,连画屏上的金鹧鸪也飞起来了。这些惊飞的鸟暗示着思妇不安心情。画屏华丽,心境凄凉。 《菩萨蛮》其六:“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用柳丝暗示季节,暗示离别,用春的无力暗示女主人的失情失绪。 二,意象跳跃,意象之间脉络隐伏,需读者去想象补充。 《菩萨蛮》其二: 水晶帘里破黎枕,暖香惹梦鸳鸯枕。奖赏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翦。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女子。 上阕写女子生活的环境。首二句写其女子居室明净,温馨,华丽,引人入梦,是女子生活的小环境;后二句写室外,由近景拉开成远景,疏淡,是女子生活的大环境。

下阕写女子生活景况。从下阕可以看出,一个正剪彩制“人胜”的女子,穿藕丝色衣服,双鬓被绯红的面庞隔开,插在头上的玉钗象春风吹来一样。 写环境只是把室内室外两种富有对比性的景况并列地摆在一起,意象之间好像是跳跃的,中间留出一片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脉络神理俨然自在,写得自然融合。 温庭筠词风二 年轻时, 初读温庭筠词, 觉其天光云影, 清丽可爱, 然思其脉络, 则有不知其踪迹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读叶嘉莹先生《温庭筠词概说》一文, 深感其文笔优美, 分析细腻。遂复取温词及诸家评说读之, 则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其疑难之处仍未贯通。二零零六年秋冬之际, 闲暇偶尔思及温庭筠词作, 恍然悟之。盖温词之所以难解者, 实因温词构思之法与常人相异。千年以来, 其词因之一直被人视为晦涩难懂。要之, 温庭筠词的构思之独特处有二: 曰组合意象。曰词中有画。 一、组合意象 一般诗词作品的阅读, 作者先按一定的时空线索为情造文, 读者阅读时则按一定的时空线索被文以入情, 故所作诗文, 不难理解, 这是一般为文的常例, 温庭筠的词作却不同, 他在词中常隐去一般的时空写作线索, 按照画面形象的要求, 直接组合不同时空的意象, 构置成词境。这是温词构思的一贯特色, 也是温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贡献。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这首 《菩萨蛮》 , 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 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 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 一幅唐代仕女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 这位飞卿为晚唐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 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 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 视之。 至飞卿此等精撰, 始有意与刻意为之, 词之为体方得升格, 文人精意, 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其中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 所写只是一件事, 若为之拟一韪增入, 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 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关于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 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 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 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 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 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 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 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 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 下无内在联系; (2) 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 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 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 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 为状词; “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 既以“小山”为屏, 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 不但“屏”“日”全无着落, 章法脉络亦

温庭筠诗词鉴赏

温庭筠诗词鉴赏 学习辅助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4531858.html, 温庭筠诗词鉴赏 《碧磵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鉴賞】诗中所写的,全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和感受。首句写旅宿者清晨刚醒时恍忽迷离的情景。乍醒时,思绪还停留在刚刚消逝的梦境中,仿佛还在继续着昨夜的残梦。在恍忽迷离中,看到孤灯荧荧,明灭不定,更增添了这种恍在梦中的感觉。"残梦",正点题内"晓"字,并且透出一种迷惘的意绪。不用"孤灯"而用"香灯"这种绮丽的字面,固然和诗人的喜作绮语有关,但在这里,似有暗示梦境的内容性质的意味,且与全诗柔婉的格调取得统一。"香灯"与"残梦"之间,着一"伴"字,不仅透露出旅宿者的孤孑无伴,而且将夜梦时间无形中延长了,使读者从"伴残梦"的瞬间自然联想到整个梦魂萦绕、孤灯相伴的长夜。 《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鉴賞】这首诗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梦江南?千万恨》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鉴賞】此首叙飘泊之苦,开口即说出作意。"山月"以下三句,

温庭筠的七绝诗词《咸阳值雨》阅读

温庭筠的七绝诗词《咸阳值雨》阅读 《咸阳值雨》 唐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赏析】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两句点题,描写咸阳桥雨景。咸阳桥,即西渭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在唐代,西渭桥 也是送客惜别的地方,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 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描写的就是渭城 送别的情景。既然是送别之地,定目睹了古往今来许多次的离合悲欢,多少带些哀伤,不过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并无悲伤之情,反而充满闲 适悠然。咸阳桥上的雨在作者笔下是“如悬”的,好像是千万条细丝 从空中垂下来的一样。这个“悬”字,将雨足绵延如虚悬空际的帘箔 之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令人神往。下一句,紧承上句,把视角从 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从更为开阔的角度来写这茫茫雨色。“万点” 言雨丝之密集;“空蒙”二字渲染出云行雨施、水气迷离的特别景象,点出这场春雨为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 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钓船”是实景描写,烟雨 钓船本来就是一幅唯美的水墨画,诗人还用一个“隔”字,更把水墨 的那种隐约梦幻感进一步强化。 这两句一起一承,围绕眼前景物生发,后两句转入虚境,从咸阳 的雨景,转到了洞庭的春色,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作者描写洞庭湖之景,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之更 为突出。 扩展阅读:温庭筠的简介

温庭筠(本名岐,又名温八叉,约812年-约866年),字飞卿,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其工诗,与李商隐合称“温李”,在词,也与韦庄并称“温韦”,被 尊为“花间词派”鼻祖。 其多次考进士均落榜,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 不过他放荡不羁,讽刺权贵,取憎于时,故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其约卒于咸通末,年六十左右。 温庭筠,为唐太宗时宰相温彦博裔孙。《新唐书》云:“彦博裔 孙廷筠。”唐宪宗元和七年(812),生于太原。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温庭筠朋友李远登进士。温庭筠集中 有《春日寄岳州从事李员外二首》《寄李员外远》。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有诗《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六月温造卒,七十岁。温造是温庭筠 族亲,官至兵部侍郎、礼部尚书。旧唐书本传记温造晚年敛财而且悭吝。温庭筠集中没有提到过温造、温璋父子。 扩展阅读:温庭筠的诗词成就 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 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语言 工练,清俊明快,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被称为花间鼻祖。他与李 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三人都排名十六,故称“三十六体”。现存 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 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 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温庭筠诗词俱佳。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 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 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

温庭筠的诗词全集

温庭筠的诗词全集 温庭筠,是我国古代着名的诗人。他的很多诗都入选了中小学课本。下面小编带你了解一下温庭筠的生平及诗词全集。 1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出生 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 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恃才不羁,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 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 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1温庭筠的诗词全集《侠客行》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碧磵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赠少年》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一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伤温德彝》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 天山。《弹筝人》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钿蝉金雁今零落,一曲

菩萨蛮温庭筠表现手法

菩萨蛮温庭筠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 方式,就古代诗歌 而言, 它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菩萨蛮温庭筠 表现手法,一起来看看这首词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菩萨蛮温庭筠表现手法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 ——细节描写。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 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手法。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 衬人物的孤独; ——比喻、借代。“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 中女子之的美。 “小山重叠金明灭”, 以“小山”借指眉妆, 以“金”借指额黄, 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 “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 反衬闺 中女子之孤独。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是山屏,即折叠的屏风,高低起起伏像山的形状。 【翻译】 晨光照在重叠的屏风上,光影闪动,那睡眠中的女子微微睁开眼,那乌黑的 头发好像从雪一样细腻洁白的香腮上滑过, 她懒懒地起来画一画娥眉, 慢吞吞地 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 对着镜子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再用前后两面镜子对照着,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 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温庭筠的《菩萨蛮》收在《花间集》的共十四首,这是其第一首。本词写一 个独处闺中的妇女, 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 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 及心情。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 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 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 黑发,曲卷而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 出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 娇慵的女性面貌, 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 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 的时间过程。 这第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 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 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 雪白香艳的脸腮。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 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 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 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 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 “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 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 动中, 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 自赏: 人面如花; 自怜: 盛年独处。 此“花” 当为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面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 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交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 写梳妆后穿着衣服, 不写其动作, 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 双双的鹧鸪鸟。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 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难堪! 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 选取最具有特 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去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 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和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 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 两句合看, 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 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 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 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 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 地。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 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温庭筠的菩萨蛮其二诗歌原文及翻译

温庭筠的菩萨蛮其二诗歌原文及翻译 温庭筠的菩萨蛮其二是小山重叠金明灭,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 所写只是一件事。下面是温庭筠的菩萨蛮其二诗歌 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了解。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 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 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 “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 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 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 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 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 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 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这首 《菩萨蛮》 , 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 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 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 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 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 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 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 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 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 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 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 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 下无内在联系; (2) 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 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 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 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 为状词; “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 既以“小山”为屏, 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 不但“屏”“日”全无着落, 章法脉络亦 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 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 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 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 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 待起, 其眉蹙锁, 而鬓已散乱, 其披拂之发缕, 掩于面际, 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 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 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 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 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 “弄妆”再点题, 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 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 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 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

温庭筠《猎骑辞》原文及注释

温庭筠《猎骑辞》原文及注释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品介绍《猎骑辞》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7卷。 原文 早辞平扆殿,夕奉湘南宴。 香兔抱微烟,重鳞叠轻扇。 蚕饥使君马,雁避将军箭。 宝柱惜离弦,流黄悲赤县。 理钗低舞鬓,换袖回歌面。 晚柳未如丝,春花已如霰。 所嗟故里曲,不及青楼宴。 注释 ①平扆殿:朝觐之宫殿。《礼记·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扆)南向而立。”扆,户牖间画有斧形之屏风。《论衡·书虚》:“户牖之间曰扆,南面之坐位也。” ②湘南:县名。汉属长沙国,南朝齐属衡阳郡。故城在今湖南湘潭县境。 ③仿龙鳞形状之扇。 ④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使君从南

来,五马立踯躅。”蚕:全诗校:“一作仆。” ⑤流黄:绢。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赤县:唐代县的等级之一。京都所理曰赤县,京之旁邑称畿县。 ⑥霰:雪珠,雨点下降遇冷凝成的微小冰粒。 ⑦宴:全诗校:“一作燕。” 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繁体对照 《獵騎辭》溫庭筠

温庭筠古诗送人东归赏析

温庭筠古诗送人东归赏析 【诗句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出处】唐·温庭筠《送人东归》。 【意思】大意是说:就要分别了,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呢?请饮一杯酒作为离 别的安慰。作者温庭筠(812~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人。每人 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 【鉴赏】 此后我和你何时才能够再相见呢? 到那时候我要拿一杯酒,慰藉 你别后的容颜。 【全诗】 《送人东归》 [唐]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注释】 ①荒戍:荒废的古营垒。落黄叶:点明秋天季节。②此句用《孟子·公孙丑 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句意,写友人浩浩然有远志而离开故关东归。故关: 故塞,即上句的“荒戍”。③二句写归途景色。东归当先经郢门山,然后到汉阳 渡,因声律需要而倒装。高风:高爽的秋风。汉阳:今属湖北省。初日:旭日, 初升起的太阳。郢门山:即荆门山,见李白 《渡荆门送别》 注。 ④二句意谓你从天涯乘孤舟回去, 家乡还有几个故人? 江 上:泛指长江下游的家乡。孤棹(zhao):孤舟,棹为船边划水的桨,此处代舟。 ⑤二句写难以预期的重聚。何当:何时。尊(樽)酒:杯酒。离颜:离别后忧愁的 面容。 【全诗鉴赏】 尾联写当此远行之际,开怀畅饮,不禁生出 “何当重相见” 之感叹,惜别 之情力透纸背。 全诗写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诗人只在开笔稍事点染苍凉气氛,便笔 锋一转,绘出一幅山高水远,扬帆万里的雄壮图画,以回应首联的 “浩然”, 结尾又以日后重逢的遐想,一虚一实,可谓珠联璧合,浑然天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温庭筠 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此词咏立春或人日。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

藕丝秋色染”,可知。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参考译文 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赏析: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上阕写她居处的环境,借助景物的烘托委婉地透露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下阕描述她的穿戴打扮,通过几个细节勾勒了人物的形貌,合起来是一幅玲珑明丽的女子怀春图。 这首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水精,就是水晶。颇黎,

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语文教学: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语文教学: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 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笙歌散后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苏东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王国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柳永: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辛弃疾;‘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推崇他用生命写诗,用内心的意志理念流露,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沙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苏辛不同之处,辛是英雄豪杰之气,苏是逸怀浩气之怀,是旷达的襟怀。苏: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秦少游,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轻柔叙写,无一重字。】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可以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我以为不是的。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可以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还有,

温庭筠

温庭筠 (唐代文学家)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称“三十六体”。其诗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 [1-2] ? 人物关系 ? ? 本名温庭筠 别称温岐、温庭云、温廷筠、温八叉、温八吟 字号字飞卿 所处时代唐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出生时间约812(或说801、824)年

去世时间约866(或说870、882)年 主要作品 《商山早行》《过陈琳墓》《苏武庙》《菩萨蛮》等主要成就诗词创作 目录 1 人物生平 ?年幼失怙 ?才高累身 ?流落而终 2 主要成就 ?诗词创作 ?其他成就 3 个人作品 4 轶事典故 ?科场救人 ?悔读南华 ?拒爱才女 5 历史评价 6 亲属成员 7 史料记载 8 各种争议 ?生卒时间 ?贬谪事由 9 后世研究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译文] 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 [出自] 温庭筠《菩萨蛮》十一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闭门。 注释: 一霎--一阵子。 却--再,又。 屏山--画着山水的屏风。 译文1: 南园里满地都轻堆着飘落的柳絮 却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 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 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 被那雨声惊醒的女子默然无语, 容颜却显出几分匀和秀美 女子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

望望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 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 心境一时有些茫然无际 译文2: 望南园,柳絮儿轻飘堆满地。 清明时,却一会儿雨落添愁。 雨打杏花,杏花零落,斜阳残 满地香艳调。 春时最乏,娇慵懒起,屏风还掩枕 春光遮尽,朦胧欲醒轻匀花样容 眼看时,天却昏暗黄昏时,睡再难 无聊倚门闻香数落花。 赏析: 本词所写为一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 明代词评家沈际飞对本篇评价颇高,认为其“隽逸之致”,可“追步太白”(《草堂诗馀正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则谓本篇中有“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二句,秦少游“雨馀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画堂春》)之句,显然是"自此脱胎"(《人间词话附录》)。而更奇的是,今人毛润芝词作《菩萨蛮*大柏地》也化用了此词中的这两句:“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让我们再来品一品这首清新隽逸之词吧。 上片是一幅清新而略带伤感的暮春风景画:南园里杨柳飞絮落满

温庭筠-菩萨蛮词十四首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注释 ①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译文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延伸向脸颊,逐渐清淡,像云影轻度。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注释 ①当午:月在中天。 ②帘:疆村本《尊前集》作“门”。 ③麝烟:火燃麝香所散发的香烟。唐人成彦雄《夕》:“台榭沉沉禁漏初。麝烟红烛透虾须。”烟,雪本作“香”。 ④卧时:雪本作“梦魂”。 ⑤薄妆:淡妆。 ⑥锦衾:锦制的被子。《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译文 午夜,明月当空,重帘内静寂无声。 深闺里缥缈的烟絮,缭绕着又理还乱的思绪。 她独卧在床上,还留着淡淡的妆红。 当年,多么珍惜花一样的面容,如今怎堪再回首往日欢情。 当花含露泪、残月西逝的时候,陪伴她的,只有那浸透锦被的阵阵寒意(风)。[

菩萨蛮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 温庭筠,是唐代著名女词人温庭筠的代表作品之一,流传极广,名 气极大!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菩萨蛮温庭筠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菩萨蛮 晚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字词解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 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 “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 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 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 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 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 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 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作品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 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作品赏析:

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 以及妆成后的情态, 暗示了人物孤独寂 寞的心境。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 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 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作品充分体现了 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作者资料阅读: 温庭筠(约 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 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 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 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作 诗凡信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诗与李商隐 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4]工诗,与李商隐齐名, 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 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 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温庭筠《芙蓉》原文注释

温庭筠《芙蓉》原文注释 芙蓉 作者: 唐·温庭筠 剌茎澹荡碧,花片参差红。 吴歌秋水冷,湘庙夜云空。 浓艳香露里,美人青镜中。 南楼未归客,一夕练塘东。 《芙蓉》注释 ①碧:全诗校:“一作绿。” ②吴歌:吴地之歌,盛行于南朝,始为徒歌,后被之管弦。 ③湘庙:娥皇、女英二妃庙,也世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 ④青:全诗校:“一作清。” ⑤南楼:泛指南面之楼。 ⑥练塘:在江苏丹阳县西北。 《芙蓉》作者介绍 温庭筠 (约 812 年-866 年) , 是唐代诗人, 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 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 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 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 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 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 文人词的重要标志。 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 他著有 《握兰》 、 词集 《金荃》 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 66 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 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 310 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 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芙蓉》繁体对照

芙蓉 刺莖淡蕩碧,花片參差紅。 吳歌秋水冷,湘廟夜雲空。 濃艷香露裏,美人青鏡中。 南樓未歸客,壹夕練塘東。

温庭筠拼音

温庭筠拼音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花间词绝非浓艳一体,而是不同的词人仍然有其自己的个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温庭筠诗花间词的大师。温庭筠(812-870)的发音 wēn tíng yún 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曾任方城尉,官止国子助教。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他诗词兼工。虽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但成就远不及李商隐。其词多写闺情,所作词大多收入《花间集》,是《花间集》的重要作家之一,对早期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有诗歌《商山早行》、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篇。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谈谈温庭筠“筠”的读音 温庭筠,太原人,本名岐,字飞卿,晚唐诗人,被誉为“花间鼻祖”。抛却历来人们关于飞卿的两极评价,他名字中的“筠”字的读音似乎也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首先看“筠”。“筠”共有两种读音jūn和yún。读作yún时,意思的“竹子的青皮”。《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又引申为竹子的别称。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柴门空闭

锁松筠。” 读作jūn时,则用在地名里,如“筠连”、“筠州”。 “筠连”县名。在四川省宜宾市南部,邻接云南省。县人民政府驻筠连镇。唐置羁縻筠州、连州,元并为筠连州,明改筠连县。《大明一统名胜志》:“其地南通芒部,西控乌蒙,四山皆竹,一色相连,故名。”农产以稻、玉米、油菜籽、苎麻、茶叶为主。矿产有煤、铁、磷、萤石。工业有采矿、机械、缫丝、造纸、制茶等。名胜有巡司温泉,边石坝。 “筠州”。(1)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米州置,以地产筠篁得名。治高安(今市)。次年即废入洪州。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复置,辖境相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万载、樟树等市县地。北宋时缩小,仅相当于今高安、宜丰、上高等市县地。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避理宗赵昀名讳,改名瑞州。(2)唐置,治今四川筠连南。元改置筠连州。 由此易见,当读作jūn时,“筠”仅用作地名。难道有父母会把地名作为儿子的姓名吗?而且这样庭筠的意思也不通。读作yún时,庭筠的意思就明畅多了“庭院中的一杆翠竹”。竹名列花中四君子,它本身的特性象征了一种文人的骨气。虽然温庭筠的有些行径不能称为“君子”,不过他骨子里流露出的气概还是让人佩服。如果他没有这份骨气,那又怎么会有捅破冒名之事?怎么会有“中书省内坐将军”之典?怎么会有“金步摇”“玉条脱”之对? 如此说来,温庭筠“筠”的读音就显而易见了! 温韦在花间词派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温庭筠《菩萨蛮》 十四首(其一)

花间集卷第一 菩萨蛮十四首(其一)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2.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3.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4.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5.罗襦:丝绸短袄。 6.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