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例聚乙二醇干扰素_不良反应的集中监测

183例聚乙二醇干扰素_不良反应的集中监测
183例聚乙二醇干扰素_不良反应的集中监测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 一、干扰素 二、干扰素简介 三、干扰素多少钱 四、发现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 六、品种及价位 七、作用机制 ①间接性 ②广谱性 ③种属特异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八、分类 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3复合干扰素 十一、干扰素适应症 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 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二十、用途及用法 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 一、干扰素 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 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 1.注射剂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 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用法用量: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总结

★★★资料分享大全-分享无极限★★★ 提高认识强化督导 努力促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再上新台阶 ##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我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帮助支持下,不断加大措施、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强化督导,促进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做出了积极努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 我县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监测中心成立时间较短暂,2004年才真正将ADR 监测工作纳入管理渠道。由于对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致使监测工作一直发展缓慢,成效不大。今年8月份市局召开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专题会议之后,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会议精神,不断提高了对做好ADR监测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并从中找出了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为积极推动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与县卫生局不断加强工作上的相互沟通和协调,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一起研究制定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议精神,真正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提高号召力、切实加大督导力,形成上下有合力,从而使我县ADR监测工作有了新的、较大的起步。 二、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为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根据市局和市ADR监测中心的工作部署和领导要求,为确保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通过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设施投入,促进了全县ADR监测工作正常运转。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四个确保”: 一是加快监测网络建设,确保各级重视,层层有人抓。为更好地适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需要,我们在驻城建立了8个县级监测站,分别由驻城6个医疗机构、医药公司和仁和堂连锁有限公司组成,在12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乡级监测点,同时要求在各村级医疗机构也建立监测点。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人员分别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卫生局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组成,各监测站、点也分别配备了一名负责同志和业务人员具体抓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县、乡、村****监测网络初步形成,并将不断得到完善。 二是不断健全制度,确保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运转有序。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与县卫生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保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各监测站、点也分别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县卫生局还把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了对所辖各个医疗机构年终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也把该项工作列入了自己的工作管理考核目标重点抓,共同促进了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三是改善办公条件,确保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报送准确及时。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办公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拿出部分资金为监测中心新购置电脑一台,用于监测报告的汇总、上报等工作。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对用于监测工作的车辆,局办公室优先派车,保证工作人员对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调查、核实,及时上报,保证对一般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按时上报。 四是加强教育培训,确保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大力开展。针对我县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 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慢性肝炎的药物干扰素代表发展方向。它是唯一的C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效的治疗,它是最广泛的肿瘤细胞因子的临床治疗。病毒性皮肤病,慢性宫颈炎,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妇科疾病,丘疹皮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其主要标志。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复发静脉使用。主要γ-干扰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γ-干扰素的免疫功能比α,β-干扰素强1000倍,不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以调整过渡到接近正常水平的免疫力。干扰素还用于生殖器衣原体感染,膀胱癌,生殖器疣,皮肤疾病,血液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治疗。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批准生产和使用基因重组干扰素制剂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治疗后的临床应用表明,通常不严重的副作用,干扰素治疗,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发展扩大了干扰素的新用途 3.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表明,IFN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其并不直接作为反应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表达的目的,而且IFN具有很强的活性,其活性呈多样性。 3.1抗病毒作用 IFN 、IFN—B、IFN 均有抗病毒作用一。动物试验证明,抗病毒活性远较I型低,和IFN—p能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抗病毒具有广谱性,但它对细胞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而且是非特异性的。当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 结合后,可诱导细胞内产生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AndviralProtein,AVP)。已知的AVP至少有三种: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和2~5腺酸合成酶,前两种能破坏

药品和化妆品不良反应工作方案

药品和化妆品不良反应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药品不良反应(以下简称ADR)、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以下简称MDR)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XX 年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根据市局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提高ADR和MDR报告质量。XX年ADR报告目标任务数为900例/百万人口,新的、严重报告比例35%以上,其中严重报告比例20%以上,乡镇(街办)报告覆盖率达到100%。MDR报告任务数为150例/百万人口,其中严重伤害报告比例25%以上,乡镇(街办)报告覆盖率达到90%。 (二)推进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XX年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目标任务数为30例/百万人口,我区明确区人民医院(中心人民医院江南院区)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医院。 (三)加强重点品种监测。一是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国家通报品种、重点品种的监测工作;二是加强对儿童用药、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的主动监测、评价、研究,形成可利用的监测成果。 (四)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评估。定期对区医院及5个乡镇卫生院(街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开展质量评估,确保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及时性,评估结果纳入年终考评。 (五)强化风险预警处理。加强对突发性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注重风险信号的发现,做好监测预警信号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六)强化监测结果运用。定期将市不良反应中心发布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警示信息转发至各医疗机构,降低临床用药用械安全风险。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全区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我局成立由局长向志祥为组长,副局长尚蕊为副组长,各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相关业务股室负责督促监管范围内的医疗机构ADR、MDR和化妆品上报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宣传培训。加强监测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监测能力。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面向公众的宣传,普及药械安全知识,提高合理用药用械水平,服务公众安全用药用械需求。 (二)加强网络填报。辖区各医疗机构要完善监测网络,及时更新监测人员及联系方式,确保监测上报通道畅通。加强辖区内基层用户注册,督促药品经营企业成为上报单位。 (三)量化分解任务。结合XX年完成情况及辖区内人口数,我局制定《区XX年ADR、MDR和化妆品报告任务分解表》(详见附件),对全区各单位ADR、MDR和化妆品报告完成情况进行分解,积极消除部分单位“零报告”现象。 (四)强化考核奖惩。把ADR、MDR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年度目标责任书中进行考核,对各单位的报送、完成情况每半年进行工作督查,并在政府网站予以公布。开展报告质量审评活动,不断提升整体质量。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知识培训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知识培训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知识培训 一、病例报告属性分类 二、病例报告的质量评估标准 三、上报病例报告注意事项 四、出现下列情况,可以看成是可疑的严重的病例报告 五、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 六、过敏性休克的判断标准 七、病例报告中,“严重过敏样反应”判定标准 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属性分类 一般、严重的、新的一般、新的严重四种 新的不良反应是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也可理解为在药品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项目下记载内容均没有提及的表现(如药品不良反应名称项下未列出的不良反应表现:肝功能异常肝坏死);也不包括仅在文献报道提及的不良反应。 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引起死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异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新的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均需有国家药品监督权威机构认定 二、病例报告的质量评估标 准 评价的总体原则 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核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报内容是否符合真实、完整、准确的要求。 二、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质量评估指导意见 为了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质量,促进监测工作规范开展,充分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科学预警作用,依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质量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依据报表各项信息在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将相关信息给予不同的权重比,赋予分值来体现,总分分。 具体将审核项目分为为三大类,即病例报告真实性、规范性、完整性,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质量评估表》进行考查,不合格者扣除相应分值。 二、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质量评估指导意见 真实性(分)为否决项。通过对患者基本信息、报告来源、报告单位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

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1.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干扰素-α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对计数O.1,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10^9/L。 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总胆红素>51u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者。 2.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和随访 2.1 治疗前应检查 ①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②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③病毒学标志,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水平;④对于

中年以上患者,应做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⑤检测自身抗体,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育龄女性还应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排除妊娠。 2.2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 ①开始治疗后的第1个月,应每l~2周检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月检查1次,直至治疗结束;②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等,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③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④其他: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⑤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 3.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 3.1 流感样症候群 流感样症状是干扰素应用早期的1个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乏力、全身不适、心动过速,及肌肉、关节酸痛。 可能是由于干扰素导致白细胞介素-1、前列腺素-E2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所致。干扰素注射后3-8小时内,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出现流感样症状,尤以第1针注射后最严重。 大部分患者是可耐受的,且在注射数针后会逐渐减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早期出现的流感样症状可提前预料到,能在干扰素注射的初期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以减轻症状。极个别患者由于高热、全身关节疼痛等,持续而严重的流感样症状而终止治疗。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指南(草案)【精选】

附件6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指南 (草案)

前言 为规范和指导全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依据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及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 本《指南》由各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要求,以及相关说明和附件组成。

目录 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4) 二、省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5) 三、设区的市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7) 四、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 (9) 五、附则 (11) 六、附件1、2、3 (12)

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全国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有关的技术工作,承担以下工作职责并开展相关工作: (一)工作职责 1.承担全国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以及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维护; 2.制定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3.对省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进行技术指导; 4.组织和开展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化妆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 5.发布化妆品不良反应安全警示信息; 6.承担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研究和国际交流工作。 (二)机构和人员 1.成立独立部门,配备必要的办公条件,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 2.配备专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人员; 3.从事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工作人员应具有科学分析评价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能力。 (三)制度和程序 应制定以下工作制度和程序: 1.制定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管理办法,包含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接收、审核和评价过程的要求,明确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处置和反馈程序; 2.制定本单位的化妆品群体不良事件的处置程序; 3.制定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调查程序; 4.省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考核办法;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docx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 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 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6度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乙肝患者健康治疗教科书 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6)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 7)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此外,尚可出现嗜睡、精神错乱、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等,但极少发生。 注意:干扰素的副作用的处理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用药物纠正,严重时,应该停用或减量,待恢复后再使用,如果无法副作用严重,并无法纠正,应考虑改用其它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指南·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委员会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 2014. 01. 030干扰素α(IFN-α)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 ) 和慢性丙型肝炎(CHC )的抗病毒治疗,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精神异常等[1-5],发生率见表1。少数患者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如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或严重精神性疾病等。正确处理IFN-α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有效提高IFN-α疗效。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常需停止治疗,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IFN-α不良反应的管理和治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及《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 )》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是基于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编写,可作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不良反应临床处理的指导。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持续更新。相应证据及推荐等级见表2。 一、流感样症状 1. 概述与机制:IFN-α可引起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内的一系列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引起流感样症状[7]。 2. 临床表现: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肌肉关节酸痛和乏力等,绝大多数患者可发生,但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仅表现为轻度乏力。流感样症状常发生于初次注射IFN-α者,发热多出现在初次IFN-α注射后2~4 h ,持续2~4 h 后常可自行消退,在随后治疗中发热和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逐渐减轻,但患者仍可感觉乏力[8] ,尤其在CHC 患者的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常因利巴韦林所致的贫血,患者乏力症状更加明显。 3. 临床处理:症状不明显者可不予处理。症状明显者建议休息,多饮水;高体温和肌肉关节酸痛明显而难以耐受者可口服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物治疗(A1)。在长期使用IFN-α过程中出现较长时间发热,且与IFN-α注射有一定规律性的发热、肌肉酸痛等,应检查患者血沉及自身抗体以除外自身免疫相关性发热(B1)。  二、外周血细胞下降 1. 概述与机制:在IFN-α治疗所致的外周血细胞下降中,以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PLT )下降最为明显,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IFN-α直接对骨髓祖细胞(progenitor cells )增殖的直接抑制有关[9-10]。也可能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或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分泌下降有关[11]。此外,IFN-α所致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可能与患者基因多态性即IFN-α信号通路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有关,故表现为个体差异[12]。 2. 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常发生在治疗2~314 d (平均47 d ),且低体重患者可能下降程度更加明显[13]。如患者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为100%,其中第1周下降约20%,治疗2周下降40%~60%,治疗12周达最低水平[8,12,14]。中性粒细胞下降呈IFN-α剂量依赖[15-16],常为IFN-α剂量调整的最主要原因,约22%患者因中性粒细胞下降而需调整IFN-α剂量[13]。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IFN-α所致中性粒细胞下降可增加细菌感染率[17]。血小板计数下降更多见于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CHC 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基线相比可下降42%,与中性粒细胞下降相似,在治疗12周降至最低水平,9.3%患者下降至< 50 000/μl ,2.8%患者下降至< 25 000/μl ;9.3%血小板计数为25 000~50 000/μl 和3 3.3%血小板 计数< 25 000/μl 患者发生出血,但严重出血很少见[4] 。 3. 临床处理:①Peg-IFN-α-2a 产品说明书指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 0.75 × 109 /L 者需调整IFN-α剂量, 而< 0.5 × 109 /L 者需停止IFN-α治疗[18]。Soza 等[17]研究表明,虽然18% IFN-α长期治疗者发生细菌感染,但与中 性粒细胞计数下降无显著相关性 [17,19-20] ,故认为中性粒细胞下降者可使用升白细胞药物而无需停药 [17,21] 。但Puoti 等 [22] 队列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下降与呼吸道感染相关,中性粒细胞下降的CHC 患者使用升白细胞药物较降低干 扰素剂量疗效更佳[23] 。因此,推荐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者可注射rhG-CSF ,也可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尤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抑制者,粒细胞刺激因子的应用可能更加重要[24-25]。②Peg-IFN-α产品说明书指出:Peg-IFN-α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为25 000~50 000/μl 者需减少Peg-IFN-α剂量,而< 25 000/μl 者需停止Peg-IFN-α治疗。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诱导化疗中,仅血小板计数低于10 000/μl 且有显著出血者需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26]。 IFN-α治疗CHC ,即使患者血小板计数< 50 000/μl ,甚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措施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 措施 【摘要】目的进一步认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出现的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临床中长期应用干扰素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8月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的10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108例不良反应者,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系统。结论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并随着剂量累积或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一些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处理。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病毒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dversereactionbyInterferonintreatmentofHBV(Hepati tisBvirus)andthe.Methods:108casesadversereactionforInterferonwerereviewedandanalysis,makingasummary.Theadversereactionsoccurredonthepatientswhowe reinjectedwiththerecombinanthumanInterferonα-2b300Iu/branches(BeijingKainproduction)inthetreatmentofanti -HBVinourhospital.Results:108caseswithadversereactionswerereposed.Intheinitialstageof thetherapy,thecommonreactionwasflu-likesymptomsandlatermanyorganssysten

药品和化妆品不良反应工作方案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药品和化妆品不良反应工作方案

药品和化妆品不良反应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药品不良反应(以下简称ADR)、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以下简称MDR)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XX 年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根据市局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提高ADR和MDR报告质量。XX年ADR报告目标任务数为900例/百万人口,新的、严重报告比例35%以上,其中严重报告比例20%以上,乡镇(街办)报告覆盖率达到100%。MDR报告任务数为150例/百万人口,其中严重伤害报告比例25%以上,乡镇(街办)报告覆盖率达到90%。 (二)推进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XX年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目标任务数为30例/百万人口,我区明确区人民医院(中心人民医院江南院区)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医院。 (三)加强重点品种监测。一是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国家通报品种、重点品种的监测工作;二是加强对儿童用药、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的主动监测、评价、研究,形成可利用的监测成果。 (四)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评估。定期对区医院及5个乡镇卫生院(街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开展质量评估,确保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及时性,评估结果纳入年终考评。 第 2 页共 5 页

(五)强化风险预警处理。加强对突发性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注重风险信号的发现,做好监测预警信号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六)强化监测结果运用。定期将市不良反应中心发布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警示信息转发至各医疗机构,降低临床用药用械安全风险。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全区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我局成立由局长向志祥为组长,副局长尚蕊为副组长,各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相关业务股室负责督促监管范围内的医疗机构ADR、MDR和化妆品上报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宣传培训。加强监测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监测能力。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面向公众的宣传,普及药械安全知识,提高合理用药用械水平,服务公众安全用药用械需求。 (二)加强网络填报。辖区各医疗机构要完善监测网络,及时更新监测人员及联系方式,确保监测上报通道畅通。加强辖区内基层用户注册,督促药品经营企业成为上报单位。 (三)量化分解任务。结合XX年完成情况及辖区内人口数,我局制定《区XX年ADR、MDR和化妆品报告任务分解表》(详见附件),对全区各单位ADR、MDR和化妆品报告完成情况进行分解,积极消除 第 3 页共 5 页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大剂量干扰素使用方法和注意 1.干扰素a-2b溶于500ml N.S ivdrip 3-4h。 2.干扰素注射前半小时服用NSAID 类药物(如西乐葆、百服灵)可减轻副反应。 3.治疗期间多饮水,每天饮水超过1500ml,茶水,白开水均可。 4. 保持足够休息及能量摄入。 5.大量出汗后缓慢起床,谨防虚脱。 6. 每周治疗结束后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7.治疗期间不可同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一、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除可提供能量外,还有增强肝脏代谢、解毒能力,如小麦粉、大米、马铃薯、蕃薯等。(吃拉米夫定多久病毒会下降来) 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除了保证人体营养均衡外,还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如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鸡蛋、麦胚等。

三、蛋白质类食物 多吃蛋白类食物能保护肝脏的正常机能,修复受损肝细胞的,如大豆、豆制品,牛奶,瘦肉等。 四、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如牛奶、香菇、无花果、苹果、沙丁鱼、山药、猕猴桃、蜂蜜、猪肝等。(吃乙肝抗病毒药反弹怎么办) 错误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干扰素治疗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以患者是否要选择干扰素治疗,还要经过详细的考虑才是。 不良反应 1.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发热和不适。剂量超过44×10 单位/m 时,注射2~6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热。随着疗程延长,发热可逐渐减轻,一般7天后可停止发热。为避免发热,事先可使用醋氨酚。若仍发热,与IF-α含杂质有关,不宜再用。 2.骨髓抑制在用药中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和网状红细胞减少。减少剂量在8.5×10 单位/m 以下,可减轻骨髓抑制发生。 3.局部反应部分患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并有压痛,24小时后即可消退。 4.其他脱发、皮疹、血沉加快、嗜睡、一过性肝损伤。偶见过敏性休克,用药前作过敏试验。

医疗机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制度

XXXXXXXXXXXXXXXX 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制度及成立化妆品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科室: 为加快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估工作,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的工作要求,逐步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切实提高化妆品监管效率,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决定成立我院化妆品安全性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组长:XXXX 副院长 成员:XXXX 医务科科长 XXX 质控办主任 XXXX 护理部主任 XXXXX 药剂科主任 XXXX 药剂科副主任 专(兼)职监测人员: XXXX 皮肤科主治医生 XXX 皮肤科主治医生 XXXX 皮肤科主治医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皮肤科,由XXXXX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数据统计及信息上报工作。

一、工作职责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医疗机构(哨点)承担本辖区内化妆品不良反应资料的收集、核实、诊断、上报及其它相关工作,具体职责包括:(一)指定1名专家为负责人,负责统筹管理本机构中化妆品不良反应的上报和监测; (二)负责人明确相关业务科室联络员1名,兼职化妆品不良反应的上报和监测,负责整理化妆品不良反应报表,按照程序和时限向所在的药监部门报告; (三)及时发现化妆品不良反应,并按规定认真填写《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并上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四)对于发现的严重的、群体性不良反应立即向所在地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五)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部门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六)协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宣传、培训等工作。 一、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发现可能与化妆品有关的不良反应后按照可疑即报的原则,技术填写化妆品报告表,通过河池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平台上报。报告内容力求真实、完整、准确。 (二)一般的不良反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上报,严重的应于发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目的 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性、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 1.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 2.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 3.毒性反应发生机理 ● 4.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 5.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分类 副作用(side effect)、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药物不良反应 ●超敏反应: 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一般发生在用药2周以 ●毒性反应: 与剂量及用药时间和药物的蓄积有关 超敏反应发生机理(1) ●结核药物(半抗原)+蛋白质→全抗原→特应机体→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超敏性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喷嚏、咳嗽、发热等,可引起这种反应的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链霉素、氟喹诺酮类。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1) 在这一类型反应中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2) 药物+血细胞膜蛋白(血浆蛋白) ↓ 免疫原性 ↓ 机体 ↓ 特异性抗体 ↓再次与药物接触 ┏━━━━━━━━━━━━━━┓ 抗原抗体复合物RBC,WBC,PLT ↓│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 血清病样反应,有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药物热有人认为也属Ⅲ型过敏反应。一般在用药10天发生,热型为稽留热型或弛型,可同时伴有皮疹。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Ⅳ型反应(细胞介导或迟发型) 临床表现: 主要是接触性皮炎,一般发生在与药物接触3-12个月,在两手手臂、眼睑、颈等处,表现为皮肤搔痒、发红丘疹、眼睑水肿、湿疹等,停止接触可逐渐消退。各种抗结核药物均可以发生。 毒性反应发生机制 ●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减少剂量和缩短用药时间可以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逆的。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异烟肼 1)周围神经炎:四肢感觉异常,肌肉痉挛等。 2)中枢症状:欣快感,兴奋,记忆力减退,抑郁,中毒性脑病,癫痫发作等。 3)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极少有黄疸出现,发生急性肝坏死或肝萎缩者更为罕见。 4)分泌失调:男性乳房增大,柯兴氏综合症,月经不调,阳萎等。 5)血液系统: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6)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 7)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利福类 1)肝损害:多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可出现黄疸,亦可引起急性坏死性肝炎。 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3)过敏反应:用于间歇疗法或治疗间断后再用药时易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流感样综合征等。 4)血液系统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 5)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疲倦等。 6)其它副反应: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关节肿胀。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吡嗪酰胺 1)肝损害:PZA的肝毒性与剂量、疗程有关。用量大、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见。表现为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升高,偶可因肝坏死而造成死亡。 2)关节痛:PZA的代产物吡嗪酸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清除作用,使尿酸升高,停药48小时恢复正常。 3)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过敏反应:偶见发热、皮疹、对光过敏、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色。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乙胺丁醇 1)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眼球运动疼痛,干燥感,异物感,辨色力减弱等 2)其他神经系统反应::周围神经炎,表现为下肢麻木,异物爬行感,感觉过敏及活动障碍,个别可出现听神经损害,听力障碍,声带麻痺等。 3)过敏反应:皮疹,严重可到剥脱性皮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 一、干扰素 二、干扰素简介 三、干扰素多少钱 四、发现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 六、品种及价位 七、作用机制 ①间接性 ②广谱性 ③种属特异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八、分类 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3复合干扰素 十一、干扰素适应症 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 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二十、用途及用法 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 一、干扰素 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 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 1.注射剂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 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用法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