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专题

德国史专题
德国史专题

德国史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曾诞生过伟大的思想家──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曾诞生过伟大的艺术家──贝多芬、歌德、海涅;诞生过全世界无产者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诞生过战争魔王──希特勒。德国曾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战败,竟然又能两次崛起。特别是在“二战”后的五十年,德国不但在战后的废墟上又一次繁荣,又一次强大,而且又一次完成统一。

一、艰辛、坎坷的崛起之路

1、四分五裂的德国(14、15世纪—— 19世纪70年代)

①经济: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

②政治:政治分裂,天主教势力强大,导致宗教改革发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开始标志、改革内容、影响)

③思想:人文主义思想产生并传播:康德主张;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

④文学艺术:贝多芬及其代表作,特点;

2、完成统一,社会转型 (19世纪70年代)

①经过

②德国代议制的确立(《1871年宪法》背景、内容及评价)

③影响:对德国:社会转型的标志,为资本主义发展铺平道路;但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对欧洲: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对国际关系:成为欧洲最富侵略性的国家;法德结仇——一战

3、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对外侵略

?目的: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史实:a.亚洲:对中国的侵略——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在中国抢夺路权矿权,并大规模投资设厂;1897年,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兵强占胶州湾。第二年,强租胶州湾,并取得在山东境内建筑铁路、开采矿产等特权,把山东变为它的“势力范围”;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屠杀义和团;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b.欧洲: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后来,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签订了“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影响:导致英德矛盾尖锐、世界局势动荡,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4、一战中的德国(1914--1918)

爆发:因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一战”爆发。

交战双方: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后来美国、中国等国加入,俄国退出。

主要战场:主要战场在欧洲,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及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个阶段:

①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军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

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

②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③1917―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1918年11月9日,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日,德国宣布投降,签订停战协议,“一战”结束。

5.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1919—1945)

?一战战败,战后被宰割(《凡尔赛和约》内容、影响)

?30年代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1933—1939)。

纳粹党采取的措施

a.军事上:从1935年开始,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兵役制。

b.对外关系上:1933年,德国为了放手扩军备战,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局部扩张大事年表: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不非军事区;1936—1939年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形成;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意大利加入,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8.3德吞并奥地利;1938.9英法德意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3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德国就为发动战争时免于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

?发动二战,战败(1939--1945)

二战大事年表:

1939年9月突袭波兰—— 1940年7月“不列颠之战”——1941年占领欧洲十四国——1941年6月突袭苏联——1941年—1942年莫斯科战役失败——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转攻为守——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1945年5月8日,无条件投降

6、二战后,长期分裂,最终统一(1945--)

?德国及首都柏林被苏美英法分区占领,战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东、西德分道扬镳(1949--1990)

联邦德国:政治:1949年成立,后加入北约;

经济:经历恢复——“黄金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滞胀”——80年代后复苏繁荣阶段时期。(社会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外交:法德和解,推动欧洲联合(原因、经过、影响)

民主德国:1949年成立,1955年加入华约,照搬苏联模式。

?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再次统一。

二、科学理论

1.西门子

2.卡尔本茨

3.普朗克

4.爱因斯坦

英国史

一、资产阶级革命前(15-16世纪)

1、13世纪中期出现议会(都铎王朝)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

3、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培根

4、宗教改革:英国国教、清教徒运动

5、资本主义兴起:制呢业、采煤、炼铁、造船

6、圈地运动:农村出现农业工人和资本主义农场主

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有共同利益)

3、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根本原因)

4、议会反对派的形成和斗争

5、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二)过程

1、革命爆发:1640年11月新议会的召开

2、内战爆发:1642年国王讨伐议会

3、处死国王:1649年1月

4、革命高潮:成立共和国(1649—1653年)

5、建立护国主政治:1653年底,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

6、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①背景:克伦威尔死后,政局动乱。

②目的:保护革命成果。

③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7、革命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三)结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目的:限制王权;

2、过程: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1701年《王位继承法》

3、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形成和发展起来。

(四)意义

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五)克伦威尔

①1644年马斯顿草原大败王军,使战局出现转折,赢得“铁骑军”称号。

②1645年,纳西比战役,全歼王军主力。

③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克伦威尔1653年开始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统治期间,颁布《航海条例》,发展了英国的海上商业利益。(至王朝复辟统治时期,英国打败荷兰,英国进一步建立起的海上霸权)

三、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的工业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本:资产阶级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3、劳动力: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5、市场:市场需求的扩大(直接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二)进程

1、时间:

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今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

②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③18世纪末,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2、各部门相互推进的顺序:纺织业(采煤、冶金)——动力——运输;

3、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②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三)重大发明

1、纺织: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2、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

3、交通运输: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发明火车

(四)影响:

(对英国)

1、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号称“世界工厂”(a. 措施b.表现),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2、促使自由主义思潮兴起。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3、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4、城市化兴起。

(对世界)

1.密切了国际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2.交通运输业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3.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

4.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成熟

四、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一)原因:

1、最大的殖民帝国,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资本家也能获得巨额利润;

2、资本大量输往国外

3、资本家不愿技术,企业设备陈旧

3、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表现:

1、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

2、丧失19 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三)优势

1、最大的殖民帝国;

2、19世纪末20 世纪初,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金融业);

3、造船业和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帝国主义特征:“殖民帝国主义”(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意义)

五、一战到二战期间的英国

(一)一战前

1、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

2、随着英德矛盾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建立英、法、俄三国协约。

(二)一战后

1、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世界第一位,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一战后代替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围绕争夺世界霸权,英美之间的矛盾成为,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结果,国联由英法控制,说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掌握世界霸权。

2、对外政策: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拒绝与法国结盟。

3、30年代执行绥靖政策

①目的:保住既得利益,祸水东引。

②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

③表现:九一八事变中;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德意入侵西班牙时;慕尼黑阴谋;奇怪战争;

④放弃: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对德采取强硬政策。

⑤作用: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主张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使30年代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失败。

4、二战中

①不列颠之战;

②英法敦克尔刻大撤退,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③英美对日采取禁运

④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

⑤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

⑥1942年,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

⑦1943年7月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⑧1944年6 月,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⑨1945年初,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

⑩参与四次国际会议。

(三)二战后

1、衰落,初期唯美国马首是瞻;

2、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

六、其他

1、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成就①戏剧家莎士比亚;②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

2、英国的启蒙思想①霍布斯②洛克

3.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作家拜伦的《唐璜》,雪莱的《西风颂》

4.1831年,法拉第用试验验证了电磁感应现象

5.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这是人类认识史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1859年世纪中期,达尔文《物种起源》,确立了进化论,提出了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原理

法国

一、拿破仑统治时期(1799—1814年)(革命成果的巩固时期)

(一)执政府统治时期

1.1793年土伦战役

2.1795年拿破仑巴黎平叛。

3.1796年拿破仑远征意大利

4.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

5.1799年拿破仑雾月政变

(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1804—1814年)

1、措施:

①政治方面:a.建立中央集权的军事体制(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b.取消人民民主权利,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

②经济方面:a.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 ,

b.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文化方面:a.承认天主教为国教,但教会应为资产阶级服务

b重视科学,鼓励教育,设立学校

④用人方面:a.鼓励重用人才

⑤军事方面:a.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

⑥法律方面:a.颁布民法典即《拿破仑发典》

⑦对外方面:a大陆封锁令

2、对外战争:

①、前期战争具有正义性:击反法联盟对法国的进攻,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保护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与原则,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②、后期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奴役了欧洲许多民族独立的国家和人民;同时具有争霸性:与英国、俄国争夺世界市场和欧洲大陆霸权。这些都利用了大革命动员起来的法国民众的革命热情,但它牺牲了法国的利益,也种下了失败的隐患。

3、帝国的崩溃:

①莱比锡之战,法国失败,帝国开始瓦解;

②1814年3月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退位,帝国覆灭。

③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

4、帝国覆灭原因:

①长期战争经济困难;

②后期的侵略战争使欧洲各国人民萌发了民族主义;

③秩序稳定之后,军事独裁成为过时的体制。

二.战争

(一)一战

1、为对付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凡尔登战役。

(二)一战后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恢复和丧失

1、巴黎和会上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争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2、结果: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瓜分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同英国一起控制国联使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的计划落空;并取得赔款。体现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

3、恢复原因:

①一战后,奥匈牙帝国解体、德国战败、俄国革命;

②英国的均势政策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

③美国巴黎和会失利,外交重点放在拉美和东亚;

④凡尔赛和约体现了法国严厉削弱德国的要求,成为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基石。

4、丧失: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法国实行绥靖政策,欧洲霸主地位逐渐丧失。

(三)二战中

1、1940年6月德国进攻法国,意大利对法宣战,法国投降。

2、1944年6 月盟军进入巴黎,法国光复。

(四)二战后

1、战后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2、欧共体(欧盟)成员国

三.其他

(1)文学:①浪漫主义文学:法国的雨果,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②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③20世纪初的世界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2)美术:①浪漫主义美术: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②现实主义绘画:法国的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③印象主义美术:早期印象派代表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后期印象派代表法国塞尚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

(3)影视艺术: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人类第一部电影。

(4)自然科学: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美国

一、美国的建立——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一)背景:

1、社会状况:

①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人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第一个:1607年弗吉尼亚)

②移民主要来自英国、欧洲其他国家和非洲黑奴。

③殖民地统治模式依照英国政体建立;(殖民地有总督和议会)

④18世纪上半期,启蒙思想广泛传播。(富兰克林、杰弗逊)

⑤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革命的主要力量)

2、经济状况:

①资本主义是经济发展的主流。(资产阶级形成)

②18世纪中期殖民地经济迅速发展。(北部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繁荣:种植园主阶级形成)

③英国竭力压制殖民地经济发展。殖民地人民与英国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战争爆发。(a.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b.第一届大陆会议,商讨对付英国的办法。)

(二)过程:

1、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1775年5 月,第二届大陆会议。

3、美国独立: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4、战争转折:萨拉托加大捷;(不久,法国帮助美国对英国作战。)

5、战争结束:1781年10 月,约克镇英军投降。

6、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

(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

1、条件:

2、内容

3、评价:

①民主性:确立了共和政体;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②局限性:种族歧视: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

③作用:巩固了国家政权。

(四)第一届联邦政府的成立

1、1789年组成,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五)基本认识

1、性质:①民族解放战争;②资产阶级革命。

2、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民族解放战争)

3、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革命)

4、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5、遗留问题: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

二、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

(一)西进运动

(二)内战

三、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1、时间: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

②19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发展迅速;

③19世纪中期完成

2、条件

①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②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

③外国移民涌入,提供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

3、发明: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推动了机器的普及)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条件:

①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②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原料和国内市场;③欧亚移民,带来劳动力、技术和经验;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2、发展表现:

①美国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③步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特征:托拉斯帝国主义。(托拉斯是美国最盛行的垄断组织形式,说明美国生产和资本集中程度高)

四、一战前后的美国

(一)一战前美国的对外扩张

一战中

1、1917年,美国参战,成为主要的战胜国之一。

2、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一战后

1、经济: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但综合国力,英国仍然是第一位。)

原因:一战使美国大发横财;西欧国家的削弱。

2、对外关系:凭借经济实力,妄图支配世界事务。①推行金元外交(拉丁美洲、东亚、欧洲)②巴黎和会上,宣扬“十四点原则”,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③在东亚,特别是中国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④以多种形式干涉欧洲事务

五、二战前后的美国

(一)二战前

1、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

①背景: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府无力扭转颓势,人民不满,要求改革。

②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③内容(略)

④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⑤认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中立政策(理出“中立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①目的:防止美国卷入战争

②内容: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

③实施: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却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西班牙内战中。

④实质:纵容侵略

⑤作用: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二)二战中

1、政策调整

①修改中立法,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②1941年8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

③美英开始对苏联提供援助;

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重大战事:

①中途岛海战,美军由防御转入进攻;

②1944年6月,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③1945年4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

④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3、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①政治:参与并主导四次国际会议;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美苏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

②经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③军事:垄断原子弹;

(三)二战后---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1、经济: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形成以美国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发展阶段:

①二战后到70年代初,经济稳定发展;

原因: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产业。

表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70年代初,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了一倍多

②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原因: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引发经济危机;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日本、西欧的经济竞争。

表现:1975年经济危机结束后,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影响: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③80年代逐渐扭转经济颓势

原因: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表现:1982年,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经济出现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问题:财政赤字急剧上升。

④90年代,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原因: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表现: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递减,甚至出现赢余

2、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政策

①(巩固其霸主地位)在欧洲实行“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遏制苏联。

②在亚洲发动两次局部战争:侵朝战争、侵越战争;

③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3、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六、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国

1、实力: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2、对外政策:企图独霸世界。

3、表现: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

七、中美关系

1、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1)晚晴时期:

①1844年美国逼迫中国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追随英法侵略中国,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③1900年美国与其它列强一起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2)民国时期:

①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九国公约》。美国为阻止日本独占中国,支持中国要求解决了山东问题。从1899年开始美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

会均等”原则,削弱了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改变了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恢复到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②二战中: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组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美两国同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国,共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③二战结束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美国的企图破灭。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

(1)1949年至1970年:全面冰冻,对抗关系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

(2)20世纪70年代:走向和解

①1971年“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

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了《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③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

(3)当今中美关系的特点:友好发展是主流,双方也有摩擦、矛盾。

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一波三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美摩擦不断,美国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麻烦。中美不断摩擦的原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八.其他

文化:海明威以现代主义手法创作《老人与海》

意大利

一、新航路开辟后的意大利商业地位的下降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所代替;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1、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

(1)原因:

①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较多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2)代表人物及作品或观点:

①最早:但丁:《神曲》;乔托:“欧洲绘画之父”:壁画

②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

③鼎盛时期:美术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

三、一战前后的意大利

(一)一战前

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1882年加入德奥同盟,形成三国同盟。

(二)一战中

一战中,加入协约国作战。

(三)一战后

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希望扩大领土。参与华盛顿会议,签订《五国海军条约》;签订《九国公约》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

四、二战前后的意大利

(一)二战前

1、1935-1936年入侵并吞并埃塞俄比亚。

2、与德国一起,公开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3、德意日法西斯结盟:1937年意大利加入,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4、1938年9月,与英、法、德一起制造“慕尼黑阴谋”。

(二)二战中

1.1942年、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德意军队投降。

2.1943年7月英美军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三)二战后

1967年,与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成立“欧洲共同体”。

俄国(苏俄、苏联)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一)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2、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二)过程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四)历史意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四、二战前后的苏联

(一)二战前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938年9月

②背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

③评价: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

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巩固和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二战的转折点。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①德黑兰会议;②雅尔塔会议;③波茨坦会议

3、①1945年4 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

②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

(三)二战后初期

1、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六、苏联的改革历程

(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造成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1990年局势动荡: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七、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2日,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日本

一、一战前后的日本

(一)一战前

1、1902年与英国签订《英日同盟条约》,它有利于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四国条约》生效后,中止。)

(二)一战中

1、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2、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近现史、美日对中国的争夺)

(三)一战后

1、一战壮大了日本的实力,使日本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的债权国。

2、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它在一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结果:通过《凡尔赛和约》日本占有)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结果: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交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

3、在(华盛顿会议)会外,中日签订有关山东问题的条约,日本归还山东主权。(胶济铁路赎回)①中国的坚持斗争;②英、美的压力。

4、日美在太平洋地区展开激烈争夺,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①《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②《四国条约》,拆散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的英日同盟。③《五国海军条约》,日本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受到限制。

二、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一)背景

(二)过程

(三)措施:

三、二战

(一)太平洋战争

1、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二)日本投降

1、加速或敦促日本投降的文件:

①1943年11月,中、美、英《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

②1945年《雅尔塔会议》苏联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③1945年夏天,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 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3、原因:①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③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全面反攻。

四、二战后的日本

(一)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

(二)日本经济的发展

1、原因:

2、表现:

①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80年代后,经济稳步增长。(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影响:

①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②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③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五、两极格局结束以来的日本

日本成为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之一,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

浅析德国文化产业

德国文化史课程论文——浅析德国文化产业 马腾00825102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pkumateng@https://www.360docs.net/doc/6c15986985.html,

【摘要】 德国是传统的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政策和文化管理体制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对德国文化产业进行了浅显的介绍,并试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德国文化产业文化管理 【正文】 一、德国的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人。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哈贝马斯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德国的文化产业政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因此,当代德国人已不再信守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文化批判理论。德国文化政策在强调国家对文化扶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发挥私人部门和私营企业对文化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与英美等国家的高度自由主义市场化的文化政策有所不同,德国文化政策更多体现的是“文化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因此,德国非常重视文化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把文化当作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德国的城市里到处坐落着保护良好的文化设施和文物古迹,大街上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雕塑,为数众多的博物馆藏品丰富,参观者络绎不绝,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人深刻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三)德国的文化产业管理 与英美等国家实行分权式的文化管理不同,德国实行的是集权式的文化管理。德国的文化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各级政府及所属行政部门,其文化体制是由政府机构和以自我管理权为基础的具体文化组织两级组成。1998年,联邦政府为了扩大自己的文化管理权限,成立了文化事务与媒体委员会,联邦文化基金会也由政府直接管理,同时联邦议会也成立了文化事务委员会,以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这种高度集权式的文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克服由于文化产品的过度市场化和商品化所带来的弊端。但是显然,这不利于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如何对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分权式的改革,削减政府对文化发展的直接义务和责任,吸引社会各种力量发展文化,已成为德国文化管理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德国主要文化产业 (一)出版业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出版大国,出版业在德国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掀起了一场出版业的革命,使德国很早就成为欧

大学考试《世界近代史》

一、选择题10分,不提供线索要点 二、名词 1、《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2、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玛雅文明在物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很大成就 4、开明专制: 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在哲学家的辅助下,改革社会生活的主张,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腓特列二世 5、独立宣言: 美国独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为北美洲

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当日兹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宣言之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之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7、“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说明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9、考迪罗主义 :考迪罗是西班牙语caudillo的音译。拉丁美洲的政治术语,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首领,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考迪罗主义是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独裁者专制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考迪罗独裁又各有其特点。 11、《解放宣言》: 《解放奴隶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是份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邦联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然而豁免的对象包含未脱离联邦的边境州,以及联邦掌控下的诸州。此宣言仅立即解放少部分奴隶,但实质上强化

1现代设计史

1.古埃及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建筑方面,代表性作品是第3王朝金字塔。 2.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玻璃发现于埃及(大约公元前3000年)。 3.古代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是指位于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4.相传巴比伦“空中花园”是历史上第一个名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5爱琴文明中建筑设计最有名的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尔斯王宫”(被荷马称之为“迷宫”)。 6.古希腊文明成果在建筑设计方面最为突出,最负盛名的是雅典卫城和卫城中心的帕特农神殿。 7.希腊的陶器制作与设计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制作风格有“几何风格陶器”、“东方风格陶器”。公元前6-5世纪是希腊陶器制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黑绘式与红绘式两种装饰方法。 8. 古罗马人最辉煌的文明成果同样也表现在建筑设计上。这些建筑多以用拱券结构和穹隆顶而闻名于世,罗马万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 9. 古罗马其他代表性的建筑有君士坦丁凯旋门、大角斗场。 10最早的教堂拒绝继续使用异教的神庙形式,而采用巴西利卡式。之后又相继出现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教堂。罗马式教堂有“放在地上的宫殿”之称,而哥特式教堂则被称为“升入天上的宫殿”。 11中世纪神学权威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教堂建筑“美的三要素:完整、和谐和鲜明”。12罗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有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法国的圣赛尔南教堂、英国杜勒姆主教堂等。 13. 哥特式教堂则是最能体现基督教精神与教义的教堂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首先出现在法国。 14. 古罗马著名建筑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15. 圣彼得大教堂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呈罗马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16.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意为“粗糙、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形成于17世纪,具有一种奢华绚丽、热情奔放的风格。最具代表性建筑为法国凡尔赛宫。 17.巴洛克风格的家具设计更加注重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因素,将舒适和实用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18.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最早出现于意大利。(著名的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 19.“罗可可”源于法文,意思是“贝壳”,是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其基本特征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废、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 20. 罗可可家具的设计还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法国又称为中国装饰。如英国设计师齐篷代尔设计的中国式大床。 21. 新古典主义流行于欧洲18世纪60年代直至19世纪前半期,以简洁、庄重和充满理性为其设计风格特点,又被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其代表性作品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林肯纪念堂、威基伍德的“女王御用炻器”。 22. 约翰.拉斯金是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倡导者,而威廉.莫里斯则是主要实践者。23. 1851年,在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24. 约翰·拉斯金是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在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的石头》中猛烈的抨击了“完美的机器论”。 25.“现代设计之父”——莫里斯 26. 莫里斯同韦伯一起以红砖瓦为材料,设计建成“红屋”27. 1896年莫里斯为《桥沙集》做的装帧设计, 至今仍被装帧界称为“现代书籍装帧第一 书”。 28.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 在欧洲大陆的一次影响很大的设计运动,是 由古典风格走向现代运动的一个转折点。 29. 从设计形式的角度看,新艺术运动的形成 受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 30. 新艺术运动受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版画 的影响很大。 31. 早在1865年欧文·琼斯《装饰法则》一 书就试图从装饰艺术的角度建立全新的装饰 设计原则。 32. 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也是这场运 动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33. 1889年法国革命100周年纪念碑中的征 稿中,象征现代科技文明和成果的埃菲尔铁 塔被称现代机械文明的纪念碑。 34. 巴黎的新艺术运动有几个重要的设计中 心,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新艺术之家”、“现 代之家”和六人集团)1898年成立的“六人 集团”的领袖人物是赫克托尔·吉玛德(巴 黎地铁入口) 35. 除巴黎以外,推动法国新艺术运动发展的 还有另一个中心——南部小城南锡。 36. 比利时新艺术运动自由美学社的重要人 物:维尔德、古斯塔夫·塞拉里厄·博维、 维克多·霍塔。 37. 霍塔是新艺术视觉语言创始人之 一,善用葡萄蔓似的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 线条,这种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成了比利时新 艺术的代表性特征,被称为“比利时线条” 或“鞭线”,其设计的“霍塔公馆”是新艺 术风格的经典作品。 38.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安东尼·高蒂 的代表作品圣家族教堂、米拉公寓、居里公 园和巴特罗公寓。没有高蒂,也就没有西班 牙的新艺术运动。 39. 新艺术运动在德国被称为“青年风格”; 名字源于《青年》杂志。 40. 彼得·贝伦斯是“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 师”。 41. 奥地利新艺术运动被称为维也纳分 离派 42.格拉斯哥四人集团:18世纪末期以后格拉 斯哥出现了许多新生代画家,创作了大量表 现格拉斯哥印象主义的作品,称为格拉斯哥 风格。其主要的奠基人麦金托什,马克奈、 麦当娜姐妹被称为格拉斯哥四人集团。 43. 在法国的装饰主义运动当中,陶瓷设计和 漆器都受到东方风格的影响,具有典雅的东 方风格。 44. 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 首饰设计与时装配件设计。 45. 爵士摩登风格代表性的建筑有克莱斯勒 大厦、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大厦。 46.“好莱坞风格”可以说是装饰艺术风格在 美国的进一步本土化。 47. 现代主义设计的三大来源有德国工 业同盟、俄国构成主义以及荷兰风格派。 48. 德国工业同盟是第一个设计组织。 49. 赫尔曼·穆特修斯是德国工业联盟的 开创者以及核心人物。 50. 在实践方面对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的同盟成员是彼得·贝伦斯。他 设计的AEG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被称 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贝伦斯的贡献还 在于对产品设计重要性的强调。 51. 对标准化的过分强调引起同盟另一位创 始人凡.德.威尔德的反对,从而引起标准化大 争论。 52.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构成主义又称“结构 主义”,发源于立体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塔特林、马列维奇、康定斯基、罗钦科等。 53. 1919年,塔特林设计了著名的第三国际纪 念塔,完全体现了构成主义的设计观念。 54. 荷兰风格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 个由设计家、建筑师和艺术家组成的松散的 集体,与俄国构成主义同样,它的存在时间 也比较短,大约在1917年到1931年之间。 55. 蒙德里安是风格派的创始人。 56. 包豪斯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57. 包豪斯的设计师布劳耶的作品瓦西 里椅。 58.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核心人物主要有: 勒·科布西耶、格罗佩斯、米斯·凡德罗、 弗兰克·赖特等人。 59. 科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萨瓦公寓,印度昌 迪加尔法院。 60. 米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即是多”的 原则,代表作有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巴 塞罗那的椅子,他提出了“流通空间”的新 概念。 61. 1936年赖特设计了流水山庄,这个成为他 “有机建筑”思想的典范。 62.阿尔托是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师,人情化建 筑理论的倡导者,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 一。 63. 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建筑界 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 的奠基者,代表人物有伯纳姆、詹尼、沙利 文等。 64. 德国最重要的一所设计学院——乌 尔姆设计学院,战后在设计教育方面表现出 色的另一个国家是美国。美国的设计教育体 系是建立在欧洲成熟的设计教育思想和市场 经济体制基础上的。 65. 二战后,德国注重理性的设计。 66. 日本的工业经历了三个阶段:恢复期、成 长期以及发展期。 67. 日本设计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日本受西方 现代设计的影响以及反过来影响西方乃至全 世界的工业设计这两个方面。 68. 几乎是与源于西方的现代风格并行,日本 还发展着一种传统的设计风格。代表性的设 计师有柳宗理、龟仓雄策、三宅一生等。 69. 芬兰的建筑大师沙里宁创立的克兰布鲁 克艺术学院是培养美国现代家具设计人才的 摇篮。 70. 美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 “国际风格”的形成和对世界设计的影响, 还在于美国是第一个将设计职业化、独立化 的国家,因而大大推动了世界工业设计的发 展。 71.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设计始终存在 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是国际化、大企业 化、大众化的主流设计。二是独立的设计事 务所迅速发展,并不断拓展设计新领域—— 企业形象设计(CI)。 72. 在现代主义设计领域,北欧通常主要是指 瑞士、丹麦、芬兰、挪威四个国家。斯堪的 纳维亚风格产生了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现 代美学。 73. 最能体现瑞典现代设计风格的是其家具 设计,代表人物卡尔·姆斯腾,被称为“瑞 典现代家具之父”。 74. 汉斯·魏格纳的作品是丹麦现代设计走向 成熟的信息标志。他对中国明清家具极为欣 赏,并以此为原型设计了不少新的椅子造型, 被称为中国椅。 75. 雅各布森使丹麦家具走向了世界,主要有 蛋形椅、天鹅椅、蚁形椅。 76. 丹麦的灯具设计同样在世界设计中享有 盛名,其中保罗·汉宁森设计了PH灯具。 77. 60年代前后,西方掀起了一股“新有机风 格”的设计潮流。其代表人物即为丹麦设计 师沃纳·潘顿。 78.芬兰是北欧各国中最晚实现工业化的国 家。芬兰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是阿尔瓦.阿尔 托。 79. 丹尼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 为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 工业社会三个阶段。 80. 在后现代设计运动中,罗伯特·文杜里是 美国著名建筑师,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 正奠基人。他的著名言论是“少令人生厌”, 既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批判,也是对后 现代主义设计的诠释。 81. 查尔斯·詹克斯也是美国著名建筑师,后 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又一位奠基人。他是最 早在建筑设计界提出“后现代主义”这一概 念的人。 82. 1976年意大利米兰成立了一个名为“阿卡 米亚”的工作室。 83. 意大利的孟菲斯设计集团:孟菲斯集团成 立于1980年,由著名的意大利设计师索德萨 斯和其他7位年轻设计师组成。孟菲斯设计 集团最大贡献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放的 产品设计理念。 84 波普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最早来源于美国 流行的大众文化。波普设计最早出现在英国。 波普设计思潮在意大利主要是以反主流的形 式出现的。 85. 各国的波普设计虽然呈现出形形色色的 特点,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反 正统设计的面貌出现的以适合大众消费文 化为目的。 86. 解构主义是针对结构主义演化出来的,又 称后结构主义。 87. 解构主义设计最早出现在弗兰克·盖里的 建筑设计作品中。盖里可以看作是世界上第 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88. 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是 解构主义最负盛名的作品。 89.“减少主义”这一提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 5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艺术流派——“减少 主义”,又称ABC艺术或硬边艺术,其风格 特点是:按照杜尚“减少、减少、再减少” 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 90. .减少主义设计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的飞利浦·斯塔克(榨汁机和坐凳)。 91. .减少主义设计在东方的典型代表是日本 著名设计师仓右四郎。其作品是1986年设计 的扶手椅“明月高悬”和1988年设计的扶手 椅“布兰基小姐”等。 92.“高情感”设计风格是20世纪80年代出 现的一种设计风格,这种风格又被称作“软 高科技”设计风格。 93. 新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 为两个阶段,晚期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 94. 贝聿铭著名的华裔建筑师,是新现代主义 设计风格阵营中最为坚定地现代主义风格追 随者,代表作品有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华 盛顿的国家博物馆东馆和法国卢浮宫的扩建 工程——水晶金字塔、香山饭店。其中水晶 金字塔的设计建造使贝聿铭在世界建筑界享 有盛誉。 95. 新现代主义风格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西 萨·佩里,是国际主义风格的继承者。其主 要代表作是纽约世界金融中心大厦、马来西 亚吉隆坡的彼得罗纳斯双塔大厦和洛杉矶太 平洋设计中心等。 96. 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97. 设计美学是研究人类在造物行为(机械生 产和产品文化创造)过程中对美的规律进行 探索的一门新兴学科,又称“技术美学”。 98. 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与系统其它要 素之间交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99. 4R设计理念是构成现代绿色设计的重 要内容。4R有英文的Recovery(回收)、Recycle (再循环)、Reuse(再利用)、Reduce(减 量)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来。 100. 绿色设计的内容除简约设计外,还包括 减少设计、再生化设计、低耗节能设计等。 101. 人性化设计:是指设计师在设计“人” 所使用的产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 原理。 102. 未来风格设计是指即将到来的设计的研 究,是对未来将要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设计样 式的一种推测和构想。 1

德国文化史第三章

1.德语中的“新时代”指的是哪段时间?它分为哪两个阶段?(63页) 即“现代”,指1450-1500年至今的全部近代和现代历史; 15世纪下叶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可理解为近代; 从法国大革命至今课理解为现代 2. 人文主义的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什么?最早发源于何地?德国人文主义思潮的摇篮在哪里?而德国人文主义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它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哪些?(65页)人文主义把人置于价值体系的核心; 意大利 波西米亚 戏剧艺术 伊拉斯谟、罗伊希林、胡腾 3. 在人文主义时期的文学中并存的是哪两种类型的作品?以梯尔·欧伦施皮革尔为主要人物的著名德国民间故事属于其中的哪一类?(88页) “事业文学”和散文史诗; 民间故事书) 4.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艺术的两位大师级人物是谁?他们分别有什么著名作品流传于世?(90、91页) 丢勒:自画像、《启示录》、《四使徒》; 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伊森海姆祭坛》 5. 德国历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以什么事件为序幕的?它的发起者是谁?他在这一运动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而他的什么举动在这一宗教事件中对德国语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宗教观对德国人的何种典型性格特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塑造作用?(72、74、84、79页) 1517年10月31日,维滕堡的的神学教授马丁 路德在维滕堡的大门上贴出了批判 教会弊端的“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翻译圣经?新约; 顺民心态 思考题: 为什么说马丁路德在德意志历史上是一个决定性的重要人物?

●马丁·路德在德意志历史上是一个决定性的重要人物。 ●因为他发动了改变德国历史进程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发生第二次大分裂; 同时也是因为他将《圣经·新约》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为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基础。 思考题: 为什么说马丁路德在德意志历史上是一个决定性的重要人物? ●此外,他的神学理论直接参与了塑造德国人的民族性格,近代德国人的“顺民心态”、 “内在性”以及对于职业和工作的态度的形成都与他密切相关,他被认为是近代德意志人的典型。 思考题: 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10月1日维腾堡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维腾堡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了批判 教会弊端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是:“因信称义”,依靠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获救;否定教皇永无谬误 论,称只有《圣经》才是唯一正确的最高权威;“平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信徒个人与上帝之间必须得由教士充当中介

最新-2018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 之德国的国家统一史复习线索 精品

一、德国的统一和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一)德意志的统一 1.背景: ①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②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③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④资产阶级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要求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因此,德意志的统一变得日益紧迫。 2.条件: ①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 ②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 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等。 3.统一过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①1864年,普奥联盟击败丹麦,取得了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 ②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从此被排挤出德意志。第二年,普鲁士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统一了北方诸邦。 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在色当战役大败法军。不久,南方诸邦与北德意志同盟合并。1871年初,威廉一世即帝位,德国统一完成。 (二)德意志强国地位的确立──飞速发展的经济 1.原因: ①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③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发展工业补充了重要的资源。 ④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有利于迅速提高生产率。 2.经济飞速发展的表现: ①1870—1900年间,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煤产量3400万吨→1.49亿吨,钢产量17万吨→665万吨,铁产量139万吨→852万吨。 ②机器的产量占世界机器总产量的21.3%,仅次于美国。 ③化学工业和电气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④德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三)对外推行军国主义 1.对亚洲的侵略: (1)对土耳其的侵略:与英、俄、法一起对土耳其进行侵略,并将其沦为半殖民地。 (2)对中国的侵略: ①在中国开设银行,两次迫使清政府向英德银行团借款,并附有许多苛刻的政治条件。 ②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③在中国抢夺路权矿权,并大规模投资设厂。 ④1897年,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兵强占胶州湾。第二年,强租胶州湾,并取得在山东境内建筑铁路、开采矿产等特权。把山东变为它的“势力范围”。 ⑤1899年,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⑥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屠杀义和团;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⑦破坏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 2.对非洲的侵略:19世纪晚期,侵占喀麦隆和西南非洲约2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人口约1000万。 二、威廉二世的冒险与失败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时间如流水般从我手中滑过,转眼间这一学期的中国近代史课程已经接近尾声。当我自以为在高中学习的《历史》对中国历史有着很好的里欧阿姐,我一直以为我所了解的历史就是真正的历史,但是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但是如果我们学习了历史就要带着分析史实的态度,了解真相,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回顾近百年的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困惑与希望交织、污秽与崇高辉映、黑暗与光明搏击,构建了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古往今来,对历史的考证、学习,从来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文学,到如今我们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对中国近代史精彩评述以及大热的民间历史学说,人们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后人讲述着前人的故事。对于司马迁及其他优秀史官,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有义务将他们那个时代发生的事记录下来,传给后人;而对于现在选历史课的大多数人,或许更多只是因为必须修满学分吧!但我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兴趣的学生,很高兴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也从这门课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心灵的洗礼。 高中时学过中国的近代史,但那时只是为了应付会考,都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具体的轮廓,对其中的人物更是一知半解,没有了解。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理论体系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中国近代史纲要》从各个方面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内部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阐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进程以及各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更是对其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给我们很大的空间去自己想象,自己评价,一副清晰的中国近代史画面仿佛呈现在眼前。 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争取政治上的独立,贯穿着这个任务始终的是人民群众的反帝和反封建斗争。二是为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所作的斗争,这是在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的,即资本主义近代发生发展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中国便一度遭遇到生存危机。帝国主义的入侵让中国人民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传统的中国劳动人民还仅仅滞留于渴望土地,维持生计的思想层面上。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迅速垮台,广大人民更加不知所措。近代爱国之士总结中国人民的特点为奴性、缺乏爱国心、愚昧等。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认清目标,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中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体制与科技,中国所处地位之危险。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西方书籍。梁启超、康有为一干人等也指出中国的弊端与危机。 我每节课认真听老师讲课,对李鸿章有着深厚的情感,就因为我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真实的历史,真正的李鸿章,一个历史的罪人,民族的英雄,我也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然后上台讲解了我心中的《林则徐》。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深怀科学探索的精神,辩证的看待历史的发展,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得到启迪,哲人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不求明智,但是要还历史以真相,探索历史人物,深入历史事件,从中获得民族的气节,祖先的精神节气。而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我们庄严的使命就是要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对未来所可能发生的一切,我们都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当我们对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力去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捍卫我们的中华民族。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潮头回顾历史,就是要更好地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生活,就是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我们内在的强大动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推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德国文化史

德国文化史 课程:德国文化史 姓名:杨泽昊

德国文化史 ----浅析德国与德意志民族统一 摘要: 德国的统一走过了艰辛的道路,从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带给德意志民族的并不是国力强盛,而是更加的迷茫,他们不知道要去往何方。于是这一千多年各路世俗诸侯与教会诸侯占山为王,凭借德国独特的地形与教皇与国王的矛盾,日益壮大,分裂割据着德国。但这期间周边法国、俄国等强大帝国慢慢兴起,造成了德意志民族的压力,迫使德意志民族的大团结与大统一在俾斯麦时期完成。关键词: 1.西罗马帝国 2.教会诸侯 3.世俗诸侯 4.俾斯麦 一、德国民族与地理特征 探讨德意志民族,必须要从这个民族的人种起源看起。因为德意志人不同于其他文明民族,它的文明较晚,长期处于部落阶段。德意志人属于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他们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由于长期生活在中欧森林中,他们的发色呈金黄色,眼睛蓝而锐利。日耳曼的字意为自由,这与古代日耳曼人迁徙、尚武的特征符合,德意志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在《流浪者之歌》中,深刻的表现了早期日耳曼人的社会文化心态:“流浪,不断地流浪,带着血和泪仰问苍天,何处是我的归宿?灵魂在我的身边暗告:到你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儿有一切欢乐。”这种无休止的迁徙生活历练出了德国人坚强的品质基础。 德意志地区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南依阿尔卑斯山,但是东西两侧可以说是门户大开,没有自然边界,西边界限在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飘忽不定,因此德国自古以来就是欧洲各民族交往的通道,更是政治冲突的场所。西边强大统一的法国一直给予德国压力,而东面隔着波兰又是欧洲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威胁,造成德国人一直生活在这种政治和民族压力下的境遇。 在国内,德国地形划分为北德低地、中部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和南部阿尔卑斯山区。这连绵的山峦、起伏的丘陵、纵横交错的河流、众多的湖泊及辽阔宽广的平原,使各个小城镇互相交流不是很轻松,更容易让人佣兵一方,占山为王。

一战后德军重新崛起之原因探析

一战后德军重新崛起之原因探析 一战后,德军受到极不公正之《凡尔赛条约》的宰割和束缚。但是德军官兵和德国国防科技与工业界人士励精图治,重整军备。最终以短短二十年时间,使德军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一流之劲旅,并在二战初期获得辉煌战绩。笔者试图通过对德军重整军备之军事努力方面的分析,以探寻其成功摆脱困境获得主动之经验,从而为我军以劣势而求得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作为同盟国的核心,它受到战胜国严厉残酷的制裁。由于惧怕德国强悍的军事力量和发动战争的雄厚实力,苛刻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做了全面具体的限制。德国被野蛮剥夺了基本的国防权力,德军遭到肢解和严重削弱。然而仅隔20年,德军便浴火重生,再次崛起成为欧洲最强之劲旅,并且在二战初期所向披靡取得辉煌战果。从军事角度来讲,德军的确创造了奇迹。虽然一战后在病态的复仇心理和反动的军国主义、纳粹思想驱使下德军逐步走上穷兵黩武的侵略道路,但是德军从严酷逆境中披荆斩棘重新振作的过程却显现了德意志民族卓越的精神品质和优秀的军事才能,在世界军事历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对于我军推进新军事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沉重的制裁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和复兴情绪 一战的战败和《凡尔赛条约》的制裁,使德国陷入其近代史上经济最困难、政治最混乱、军事最弱小的时期。为了解除德国的武装,《凡尔赛条约》规定:莱茵河右岸50至60公里内地区划为非军事区,德国无权设防;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分区占领5-15年,德国必须拆除赫耳果兰岛的工事,永不恢复。德国军队遭到严格限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其中军官最多为4000名);海军不得超过 1.5万(军官最多1500人),不得保留空军。总参谋部等类似组织均应解散;战争部人数限制在300人以内;废除义务兵役制,代以志愿兵制;士兵和士官要连续服役12年,旧军队军官必须服役到45岁,新任命之军官要至少服役25年;退役军官不得参加预备役训练,不得再次从事军事勤务;地方官员和人员不得参加军训。对德军的教育训练体制,《凡尔赛条约》规定每兵种只得有一所军官学校,关闭包括军事学院在内的其他军校,为杜绝军队以外其他组织的军事训练,禁止一切训练班、高校和各种协会从事与军事有关的活动。[1]除此之外,《凡尔赛条约》更是对德军陆军的体制编制,所用武器数量和海军的舰艇数量、吨位做出了极端细致的规定。可以说德军被削弱到连维持国内稳定和秩序都力所不及的地步。协约国企图通过这种严厉的限制彻底消除未来德国可能带来的军事威胁。然而物极必反,事与愿违。苛刻而沉重的掠夺性制裁严重挫伤德国人民的感情,从而激起了全国各界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遭受打击最重的德国军人、军工企业家和军事科学家更是从条约签订的一刻起便不约而同的朝着反抗条约、重振德军的目标开始奋斗。他们逐步走向联合,密切协同,默契合作。同时复仇之心也驱使他们渐渐走向极端。所以正如协约国军控委员会美国代表团一位成员所言:“《凡尔赛条约》不是和平条约”,“这里面至少孕育了11场战争。”[2] 仗剑而行豪侠气,长歌吴越百丈锋。锐藏千古刺白日,对酒峥嵘铸鱼肠。奔啸辉烟凝铁血,三千强弩射云低。戈东镝南天山靖,可死不败斩楼兰。2007-12-28 11:40:00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二、总结经验教训,继承优秀传统,大胆革新军事思想 一战惨败和《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束缚,迫使德军不得不放弃其几乎全部的,然而却是

中国设计史之简述

中国设计史之简述 中国设计史之简述(上) 设计艺术学09研陈百超《中国设计史》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全面而有系统的讲述和研究中国设计 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一本书。作者高丰先生,现为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并担任中国工业设计理事会理事。 该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序论,探讨了中国设计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以及设计史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若干规律,另外八个章节分别叙述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不同种类的设计,以及不同时期的设计思想及变化。 在序论中探讨了中国设计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以及设计史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若干规律。学习设计,必先要了解设计的历史,这样才能更好的承接设计历史中一些好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以及设计的传统,把这些运用到我们现行的设计当中,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设计更有底蕴,才能逐渐形成中国的设计特色。中国设计史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但其不同于过去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设计史侧重于设计的研究,而工艺美术史则偏重于工艺方面,而工艺只是设计的一个部分而已。设计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各个时代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各种设计作品,是评价一个时代艺术设计的主要标准。 设计的起源和发生,是从人类为了生存而劳动,为了劳动而制作工具开始的。从打制石器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到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不只是一个时代的变换和石工具加工技术的进步,更是原始工具设计的一个重大飞跃。不仅石工具的使用功能大大的扩大,又使石工具的形体趋于规范化,具有了形式美。原始人的造型设计观念由此而逐步产生,而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原始人对设计的造型、装饰、色彩和工艺审美因素的考虑。七空刀石这种收割工具可堪称是新石器时代工具的杰作。其七个石孔通过穿绳使石刀牢固的捆缚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携带,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七孔整齐有序的排列,也使造型产生了点、面组合的形式美感和节奏韵味,也达到了艺术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实用性和审美性。 原始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原始陶器的设计。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火的利用;二是丰富的黏土资源。把黏土经水湿润后,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即烧结成坚固耐用的陶器。根据原始陶器的使用功能,可以划分为炊煮器、饮食器、盛储器、水器、酒器、杂器等六大类。原始陶器的成型工艺主要分为手制法、模制法和轮制法三种。手制法是最为普遍的使用方法,其又可以分为手捏法、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原始陶器的设计,为我国古代产品造型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开创的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原则,成为历代产品设计所沿用的一条重要准则,从设计的意义来说,原始陶器的设计是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商周时期,从社会学叫顾看,称为奴隶社会;从物质文化史角度看,叫做青铜时代。因此,青铜器即是奴隶社会的时代象征,也是青铜时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所谓青铜,主要是指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它与纯铜相比,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204) 所属学科门类:文学 所属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所属院系部所:德语系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语高级人才。要求博士生具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出色的德语实践能力。能胜任高校德语教学、研究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工作。既严谨治学,又具有开拓精神。同时,要求博士生熟练掌握第二外语(主要是英语)。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原则上应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一般不得延长。如有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学习年限可酌情适当延长。延长期一般为半年,最多不能超过一年(含休学)。成绩优秀,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博士研究生,在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论文撰写工作,达到申请学位要求的情况下,可由本人提出提前毕业申请,经导师及主管部门同意后,由学科点提前半年或一年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并按规定程序提前毕业和申请学位。除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特别突出者以外,原则上不鼓励提前毕业。 三、学位与学分要求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修满不少于23学分的课程并达到必修环节最低学分数要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各类课程基本修读要求如下: 学位公共课程7学分,其中政治课3学分,外国语4学分,学位基础课程2学分,学位专业课程8学分(4门),专业方向课程5学分(3门),公共选修课程2学分(1门)和其他必修环节(实践、学术报告、文献综述与开题、前沿讲座、学术研讨班等)2学分。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四、研究方向

201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商主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由杰斐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该文件阐释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列举了英王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刻揭示了北美独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人权宣言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8月26日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后来被简称为《人权宣言》。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法定主义和无罪推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反封建专制制

中国设计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一切人造物即意味着设计”,人类在制造第一件石器时,也就完成了设计。由此可见,设计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石器的制作设计: 在考古学上,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型的设计 ?(一)彩陶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以黄河中上游最为发达,以下按着年代的发展先后及艺术特点的不同,介绍彩陶工艺的几种主要类型。 1.半坡型 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

一组。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 2.庙底沟型 ?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一 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其装饰花纹以回旋钩连纹最有特色。 ?鸟纹应用较多,有的观望停立,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啄食状庙底沟彩陶多 用直线和曲线相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 3.马家窑型 ?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和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为出色,具有强烈的动感,点的应用也很成 功,使装饰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的内彩特别发达,所谓内彩,就是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身,有丰满繁缛之感,还有一代表着作→舞蹈纹彩陶盆,另具匠心。 ? 4.半山型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半山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