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2020年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2020年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译为“有个……的人”。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译为“所以(因此)……”。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译为“与……比,哪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0、“何……之有” 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可以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公输》:“宋何罪之有?”

11、“无乃……乎” 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译为“恐怕(只怕)……吧”。例如《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不亦……乎” 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如《卖油翁》:“吾射不亦精乎?”

13、“得无……乎(耶)” 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吧”。如《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4、“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如: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15、“如(若、奈)……何” 此式表示对某事(人、物)怎样对待或处置。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如《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西门豹治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15、“何为”此式多用于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译为“为什么”。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

16、“何以……为” 此式用于反问。可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或者“有什么……呢”。例如《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时“以”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形式。译为“要……干什么”。如《项羽本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7、“与其……孰若” 此式表示语意的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如《冯婉贞》:“与其坐而等亡,孰若起而拯之?”

18、“之谓也” 此式既可用于句末,又可用于句中。用于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译为“说的就是……啊”。如果用于句中,省去“也”,变为“之谓”,当是另一种译法。译为“这就叫做……”。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两例:“……夫子之谓也。”和“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吧

19、“何有于” 此式中动词“有”,带上了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0、“既……且(又、亦)” 此式表示二者兼有及语意的递进。译为“既……又……”。如《诗经·小雅》:“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21、何其……: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

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

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2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例如: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浅谈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就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得固定格式,它表明得就是对某种情况得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得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就是很多得。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得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得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得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就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得就是您们吧?)??2.……孰与……??这就是一种用来表比较得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得高下、优劣或两件事得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得,一类就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得。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得频率就是非常高得。如下面得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您相比,谁得年纪大,谁得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您们瞧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得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得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您跟我比怎么样呢”。3 ??.……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就是宾语提前得一种固定格式,就是一种表示总结性得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得就是在这种格式中得“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得就是提宾得作用。句首有“其”得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得就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得就就是……啊”。请瞧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得就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她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得就就是夫子这样得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她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她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她得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得就就是李将军这样得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就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得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得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得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得频率也就是相当高得。请瞧下面得例子:??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瞧到自然景物所产生得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得地方吧?) ?③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您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得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 ?⑤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得饮食该不会减少吧?)5 ??.奈……何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文言特殊句式和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之翻译 学习目标: 1、总结并掌握四种特殊句式的特点,能够快速识别这四种句式。 2、掌握四种句式的翻译方法,做到熟练准确的翻译。 一、判断句: 快速朗读并翻译下列句子,并分析句式特点和得分点。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⑧秦,虎狼之国。 特点和得分点: 分组研究其他三种句式,要求: 1、翻译句子。 2、总结句式特点和规律。 3、明确得分要点 二、被动句。(第一组)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如姬父为人所杀。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洎牧以谗诛。 特点和得分点: 三、倒装句(第二组) A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②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命是从唯利是图 总结句式特点: B定语后置: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之子孙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4、中心词+数量词尝遗余核舟一--一(只)核舟 C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总结特点: D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2、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四、省略句(第三组) 总结句式特点和得分点: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 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屠惧,投以骨。 4、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 万家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君何以知燕王? 2、宋何罪之有?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善哉,祁黄羊之论! 9、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实战演练:明确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例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省略句,倒装句)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甫(人名)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 不见听信。 4、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5、吾爱之,不吾叛也。 6、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总结:特殊句式翻译口诀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及答案 古文翻译表达题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⑵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文: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

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常见的疑难固定格式: 1.“……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B.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人、事或物)”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的进入和意外情况的发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的原因,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④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也。——译文:秤,是用来衡定事物轻重的工具。 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3.“何所”——(“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飘泊四方、孤独无依,相似的东西是什么就像那在天地间飞来飞去的一只孤独的沙鸥。 ④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雪花纷飞相似的东西是什么撒在空中的盐勉强可以相比较,却比不上随风起舞的杨花柳絮。 4.“有所……”——“有……”、“有……的(人、事、物)”、 “无所……”——“没有……”、“没有……的(人、事、物)”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译文:私下里原谅自己,只是怕太后玉体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④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差一点没有逃脱而死去。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②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译文: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姬,对你怎么办 6.唯(惟)……之……、唯(惟)……是……——“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其中“唯(惟)”是副词“只”,其中“是”、“之”是宾语前置标志) ①唯(惟)余马首是瞻。——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唯(惟)弈秋之为听。——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③唯(惟)命是从——译文:只听从命令。 7.“得无……乎”、“得毋……乎”、“得非……乎”——“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莫不是……吧”、“恐怕是……吧”。(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反间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④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8.“无乃……乎”、“非乃……乎”、“不乃……乎”——“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③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文: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文: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9.“……孰与……”(表比较)——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孰若……”——(表选择取舍)——译为“哪比得上”或“与其……不如……”。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徐闻实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画出下面句子的主谓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定:( ) 状:《》补:〈〉)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4、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5、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导入: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格式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练及答案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练及答案 古文翻译表达题要求: 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文言固定句式的翻译

文言固定句式的翻译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致书以观。 例如:家贫,无从 ..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报也。 例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 ..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不避也。 例如:故患有所 ..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逃死。 例如:几无所 ..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 例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 不误事?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 .. ? 寇深矣,若何 ..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 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圣益圣,愚益愚。 例如:是故 .. 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传道受业解惑也。 例如:师者,所以 .. 此世所以 不传也。 .. 距子矣。 吾知所以 ..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惑乎.? 例如:以此为政,不亦 .. 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 ? 例如:夫子何.命焉为 .. 1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3.庸……乎,译为“难道……吗”。 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4.其……乎,译为“难道……吗”。

例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异乎.? 例如:览物之情,得无 .. 16.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大简乎.? 例如:居简而行简,无乃 .. 1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18.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徐公美? 例如:吾孰与 .. 吾与.徐公孰.美? 19.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起而拯之? 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 .. 20.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例如:然则 .. 21.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

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1】死生,昼夜事也。【判断句】 译文:死生是早晚间的是情。 【2】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判断句】 译文:而处境艰难险恶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断地发生,不是人也间的能忍受的。【3】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 译文:被元兵巡逻船盘查。 【4】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 译文: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5】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天天跟元人的骑兵在淮河一带你追我躲。 【6】将请罪君。【状语后置句】 译文:准备向君王请罪。 【7】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 译文:不能说不是这五人的功劳呀。 【8】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译文:这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 【9】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判断句】 译文:这实在是百年难得际遇啊。 【10】激昂达义。【被动句】 译文:为达义所激动。 【11】谁为哀者、【宾语前置,或省略句】 译文:在为谁悲痛? 【1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 译文:本郡有声的士大夫们向当地行政长官请求。 【1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竖立碑石。 【14】显荣于身后。【状语后置】 译文:在他死后享受到荣耀。 【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16】扼腕墓道。【省略句;状语后置】 译文:在墓道上握腕惋惜。 【17】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我的国错。 【1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译文: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军却损害他人是不仁的。 【19】夫晋,何厌之有、【宾前】 译文:晋国那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20】以其无礼与晋。【状后】 译文:因为它曾对晋国无利。

文言固定句式翻译题与例题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002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例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译文:群臣仓猝惶急,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只能用手搏斗。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 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1: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 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例2: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文: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办(安置)?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 定句式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教师版

《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四大类。其中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又称谓语前置)四种类型。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一、温故知新,掌握规律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句式特点。 第一组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孰、安、焉。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其格式为:否定词+代词宾语+谓语动词。常见的否定词有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5、何厌之有 6、唯利是图 7、惟弈秋之为听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用“之”“唯/惟……是……”“唯/惟……之/之为……”作标志词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其结构形式为:宾语+之+谓语动词、唯/惟+宾语+是/之/之为+谓语动词。翻译是“唯/惟”可译为“只”“只是”,“之”“是”“之为”不译。 8、何以战?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一言以蔽之。 明确: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第二组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马之千里者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明确:定语后置句 规律一:“之”做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之+定语) 规律二:“…之…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之+定语+者) 规律三:“……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定语+者) 规律四:“…而…者”做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中心词+而+定语+者) 规律五: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中心词+数量词) 第三组

高中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译为“有个……的人”。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译为“所以(因此)……”。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译为“与……比,哪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0、“何……之有” 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可以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公输》:“宋何罪之有?” 11、“无乃……乎” 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译为“恐怕(只怕)……吧”。例如《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不亦……乎” 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如《卖油翁》:“吾射不亦精乎?” 13、“得无……乎(耶)” 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无例句版)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有什么……呢?” 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