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学习方法

古人的学习方法
古人的学习方法

古人的学习方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古人告诉我们的十大学习方法:

1.持续输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乐在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宗。

3.动笔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4.自主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

5.注重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注意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7.乐观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8.善于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丘。

9.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王贞白。

10.目标清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庸。

--对于大家这种能够坚持的人,这些都是宝贵经验,对于意志力不强的人,这些是警示格言,对于没有意志力的人,这些就是考试要考的古诗词。篇二:古人读书十二法古人读书十二法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法)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例]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法)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法)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读书法。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法)五、“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析]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法)六、“计字日诵”读书法。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法)七、“一意求之”读书法。这是苏轼提倡的。

[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着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法)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②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③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同上)

(法)九、“五类四别”读书法。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法)十、“五要”读书法。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例]①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②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③三要老年读。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④四要抄书读。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⑤五要分类读。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法)十一、“贵精”读书法。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法)十二、“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这焦循的读书经验。

[析]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篇三:古人读书方法漫谈

古人读书方法漫谈

正蒙学堂神州智慧网路圣石2013-11-26

开卷有益,一本好书,有可能会成为你一生的良伴。唐代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夏乐

一个人既要勤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有的人是书在手中,可就是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说明读书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这里介绍几位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就勤读书、会读书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着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着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

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精当”读书法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三余”和“三上”读书法

汉代的着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相比之下,欧阳修提出的“三上”读书更易于为我们借鉴。篇四:古人或名人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古人或名人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作者:(唐)韩愈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作者:(唐)杜甫

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作者:蔡尚思(现代史学家)转引自《青年文摘》年第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作者:《论语》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作者:《对联集锦》

学习有时候只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中思想与信念的成分,而没有改变情感与行为倾向,因此时间一过,态度又回复原状

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作者:孙中山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作者:《神童诗·劝学》

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作者:(汉)徐干

生存法则:上去或者出去(uporout)知识企业中的一切都与学习相关,所以生存的第一要义就是学习和理解。懒于学习的人,实际是在选择落后,实际是在选择离开。作者:选自《共好资讯军规.三十条生存法则》

春庭早色和烟暖;午夜书声带月寒。作者:《对联集锦》

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作者:毛泽东引自《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作者:华罗庚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者:毛泽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者:孔子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作者:郭沫若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三国)诸葛亮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作者:《格言联璧》

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习能力。作者:盖亚斯(ariedegens) 壳牌石油策划经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者:孔子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作者:《对联集锦》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作者:张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者:孔子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作者:《清诗铎·趁早歌》

非静无以成学。作者:(三国)诸葛亮

谁游乐无度,谁就没有功夫学习。作者:(法国)谚语

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作者:别林斯基

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作者:巴尔扎克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作者:(清)朱用纯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作者:朱自清

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作者:布瓦罗

青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作者:朱德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作者:卢梭

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作者:罗蒙诺索夫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作者:书摘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科学发明。作者:(南斯拉夫)谚语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作者:法布尔

书山寻宝;学海泛舟。作者:《对联集锦》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者:陶行知

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作者:鲁迅

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作者:罗丹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作者:(明)陈字自

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作者:《清诗铎·读书》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作者:《论语》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作者:《神童诗·劝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自知。作者:(金)元好问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作者: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必日退。作者:(宋)晁说之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作者:(汉)刘向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作者:(宋)范仲淹

好书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最丰硕长久的果实。作者:史美尔斯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作者:华罗庚

熟读之法,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作者:(宋)朱熹

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作者:(宋)王安石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作者:《增广贤文》

人无贤愚,非学曷成作者:(清)陆以田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作者:陶渊明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作者:郭沫若

圣人无常师。作者:韩愈

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作者:(汉)王符

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作者:(宋)陆游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作者:苏格拉底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来做最有益的事。作者:斯宾塞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作者:谢觉哉(现代革命家)引自《不惑集》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作者:(汉)王符

闲有余日,正可学问。作者:(明)陈继儒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作者:歌德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学习永远不晚。作者: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作者:(宋)郑耕老

努力向学,尉为国用。作者:孙中山

业精于勤,荒于嬉。作者:韩愈

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作者:(明)唐寅

忠诚是爱情的桥梁,欺诈是友谊的敌人。只有真心爱人的人,才能获得得别人的爱。爱,不会在负心者的楼台前留步,却能够在真情人的茅舍中永驻。爱情不中人是春天的花朵,夏夜的明月,也还会有秋天的泥泞、冬天的冰雪。只有用纯洁的品德作桥梁,以崇高的理想为纽带连结起来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爱恋着的双方,应该——政治上互相帮助,品行上互相砥砺,工作上互相促进,学习

上互相切磋,生活上互相关心。爱情才能得到巩固,爱情之花方能越开越艳。趁着年轻,应该让生命象鼓满春风的帆,乘风破浪、奋勇前进,而不要老是在个人私利的爱情港湾遮风避雨,虚度光阴。纯贞的爱情之花,是在革命理想中孕育的,是在和睦互励中生长的,是在共同战斗中开放的。这种扎根于志同道合的爱情之花,狂风吹不谢,利剑砍不倒,牢笼关不住,烈焰烧不毁,它经得起任何考验。作者:章传家

爱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学习的绊脚石。作者:张志新

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作者:雪莱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作者:狄德罗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作者:(宋)朱熹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作者:普希金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作者:邓拓(现代新闻工作者学者)转引自年月日《忆邓拓》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作者:(春秋)孔丘

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作者:孟德斯鸠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作者:(清)彭瑞淑

少年好学,将成大器。作者:书摘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作者:毛泽东引自《做革命的促进派》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作者:《礼记》

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作者:张海迪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者:陶行之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作者:布鲁姆

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坠。作者:(汉)徐干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作者:(清)袁牧

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作者:(清)冯班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作者:华罗庚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者:莎士比亚

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却寻觅的功夫,横竖他也什么都不知道。作者:鲁迅

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作者:(南北朝)颜之推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作者:(明)薛煊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作者:莎士比亚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作者:毛泽东

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作者:雷锋

嗜书如嗜酒,细味乃笃好。作者:(宋)范大成

织网是为了多捕鱼;磨刀是为了多砍柴;播种是为了多收获;学习是为了多创造。

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作者:爱默生

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作者: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作者:(宋)陆游

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作者:(唐)吴兢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作者:陈独秀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作者:苏霍姆林

斯基

书籍的使命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而不是代替思想对生活的认识。作者:科尔查克

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作者:米南德

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作者:《对联集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作者:孔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者:刘彝

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作者:笛卡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孔子

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作者:培根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作者:(战国)荀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者:(宋)刘彝

劳动教养了身体,学习教养了心灵。作者:史密斯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作者:(宋)王安石

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作者:林格伦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作者:贝尔纳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作者:普希金

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作者:(宋)欧阳修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作者:歌德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作者:高尔基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作者:(清)徐洪钧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作者:余秋雨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作者:爱因斯坦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作者:华罗庚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作者:叶圣陶

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作者:布瓦罗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作者:莎士比亚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作者:鲁巴金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作者:李苦禅

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作者:(清)蒲松龄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作者:莎士比亚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作者:于谦

读书贵有用;树德莫如滋。作者:《对联集锦》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作者:吴玉章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作者:(元)程端礼

学者政出之,政者学之施。作者:(宋)张孝祥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作者:鲁迅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作者:夸美绍斯集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作者:(宋)朱熹

学习如果想有成效,就必须专心。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有相应的收获。作者:谷超豪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作者:歌德

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作者:陈景润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作者:(唐)李欣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作者:(宋)苏轼

一篙不可须臾缓,为学如撑水上船。作者:邓雅声

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作者:冈察洛夫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作者:苏轼

不向前不知道路远,不学习不明白真理。作者:(朝鲜)谚语

不学习的人总以后悔而告终。作者:(土耳其)谚语

少年喜书策,白首意未足。幽窗灯一点,乐处超五欲。作者:(宋)陆游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作者:乌申斯基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作者:(明)郑心材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作者:(清)章学诚

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作者:列宁篇五:中国古人怎样学语文

中国古人怎样学语文刘颂浩

(本文收入张英主编《中国语言文化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严格地说,语文学习,或者语文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一是文字(和文学)。这两方面都有很多东西可讲,我们今天只讲语言。容易理解,古人在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已经学会了说话,所以,学校教育主要是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有三个原因。一、能从学习方法上给我们以启发。对于大家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或者外语。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汉语则是他们的母语。当然,现代中国人的母语也是汉语!不管是哪种汉语学习,都需要了解汉语的特点,并且根据这些特点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古人学语文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汉语的特点,古人采用的一些学习方法也有学习的价值。二、能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古代流行的语文教材,都含有相当多的文化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思想,是要传授给儿童的,因此,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思想。通过对古代语文教材的介绍,大家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三、能学到一些有用的语言知识。在下面的介绍中,我们会选择一些在古代语文教材中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还经常使用的成语、俗语等进行说明。

在进入正题之前,需要首先解释一个词“蒙”。“蒙”意思是“蒙昧”,即“没有文化、不懂事理”(没有接受教育的孩子正是如此)。因此,古人把“教给初学的人最基本的知识”称为“启蒙”。相应地,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蒙学”,接受启蒙教育的孩子就是“蒙童”,他们的老师就是“蒙师”。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蒙师”常常说成“启蒙老师”。一个人,特别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提到自己的启蒙老师时,往往会特别感动。

一、概述

传统的语文教育包括三个阶段:一、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识字”。不言而喻,字在汉语阅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认识多少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如果一个人

说“我不识字”,就等于说“我没有文化”。识字教育之外,启蒙阶段还要对儿童进行初步的思想教育。二、读写基础训练阶段。三、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我们今天主要介绍启蒙阶段的一些情况。

教学需要课本,古人也不例外。现在保存完整的最早的蒙学课本是春秋时期管仲的《弟子职》和西汉时期的《急就篇》。梁武帝大同(535-543)期间,周兴嗣编成了《千字文》,这本书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流行了将近1400年,影响巨大。到了宋朝,出现了《三字经》和《百家姓》。这两本书和《千字文》一起,形成了一套识字教材,一般称为“三、百、千”。宋朝还产生了重要的初步阅读教材,诗歌读本《千家诗》以及故事书《书言故事》

和《日记故事》,另外还有一些历史知识教材。作文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教材也在宋朝产生。宋朝以后的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课本,但基本格局没有很大的变化。

汉语的特点对蒙学书籍的编写有很大影响。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词的形状不会变化。讲述过去的事情也好,现在和将来的事情也好,动词的形状都一样;单数也好,复数也好,名词的形状都一样。此外,汉字是方块字,不同的字大小相同。也就是说,不管笔画多还是少,结构复杂还是简单,不同的字占用的空间都一样。对于古代汉语来说,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一个音节。这些特点,使得在古代汉语里,很容易对偶押韵,很容易造成整齐的句子。“对偶”是说两个句子,或者句子的两个部分,结构一样,相应的词的词性也一样。比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以及“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等等。“押韵”是说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便让句子听起来富有节奏,音韵优美。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岸”和“还”押韵。下面会看到,对偶押韵、句式整齐等特点,也非常明显地体现在蒙学书籍当中。

二、识字课本

识字课本有两类:一类是比较纯粹的阅读基础训练,需要学习的时间比较长。代表课文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家,或者希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一般会选择这类

课本。另一类课本注重实用性,课文内容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需要学习的时间较短。为了实用目的而读书的人,一般选择这类课本。

《三字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南宋王应麟,通行的版本全书共1248字。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的重要性、伦理知识、基本名物、历史知识以及一些历史上勤学苦读的故事。特点是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容易背诵,非常适合儿童的特点。举例来说,《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话: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狗能在夜间替人看守家门,鸡能在早晨啼叫报时。人如果不用心学习,怎么能够称得上是一个人蚕能够吐丝,蜂可以酿蜜,它们都有自己的价值。人要是不知道学习,就会连这些小动物也不如。)

这样的话语很容易就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确实很有教育意义。再比如: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春夏秋冬,叫做“四时”。四时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南北西东,叫做“四方”。四方各有所指,都和中央相对。)

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应该知道的基本生活常识。《三字经》的开头几句话,差不多每个中国人都知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虽然如此,但成长过程和学习环境却可能有很大差别。如果不进行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专心一致。)

《三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后来的中国人很喜欢模仿《三字经》。本文的作者在为这次讲座写介绍时,就模仿《三字经》写了这样几句:

星期三,晚七点;听讲座,到勺园。

静下心,看古人;怎么样,学语文。

不过,上边第二行写得很差,完全失去了《三字经》的韵味。在为外国人学汉语而编写的课文中,也有人模仿《三字经》。比如《初级汉语课文·阅读理解》中第十六课是“中国地理三字经”,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讲地势,东西异;西部高,东部低。

东半部,多平原;西半部,多高山。

还有人认为,如果用现代的“《三字经》”来教外国人学汉语,他们一定会学得更快更好。比如:一二三,三二一;来中国,坐飞机;干什么,学汉语。

这样的说法你相信吗

《百家姓》是宋朝出现的另一本识字课本,共收有中国古代常见姓氏约500个。这本书的最开始几句是: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赵”在中国不算大姓,姓赵的人也没有姓张、李、王、刘的多。但因为当时的皇姓“赵”,所以《百家姓》的作者把“赵”放在第一位。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当中写了一个人,他很喜欢自己的师妹,但师妹最后嫁给了别人。他又生气又伤心,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没有姓、没有名怎么行他倒有办法,一会儿说自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会儿说自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他的名字的简称是“赵钱孙”。

从内容上看,《千字文》和《三字经》很接近。相比而言,《千字文》的难度要高一些。比如,《千字文》的第一句谈论的是“天文”,对于孩子来说,不容易理解。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辽阔宇宙无边无际。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圆有缺,无数星辰布满太空。)

总的来说,“三、百、千”这一套蒙学书籍,全都使用韵语,易学易记。它们的总字数在2000个左右,适合初步识字的要求。每本书内容不多,可以很快学完。书中有一定的知识内容,但儿童能够接受。特别有意思的是《百家姓》这本书。它全是一些字的组合,没有任何意义。那么,这本书为什么同样广受欢迎呢我的看法是,《百家姓》的成功说明,在学习认字的

时候,语音的重要性可能超过意义。对于孩子来说,念和谐押韵的句子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比如有这样一首儿歌“玲珑塔”: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

塔前有座庙,庙内有老僧。

老僧当方丈,徒弟有六名。

一个叫青头愣,一个叫愣头青,

一个是僧僧点,一个是点点僧,

一个是奔葫芦把,一个是把葫芦奔。

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捧笙,

僧僧点会吹管,点点僧会撞钟,

奔葫芦把会说法,把葫芦奔会念经。

除了语音和谐带来的乐趣之外,能把这样长的儿歌念下来,并且发音正确,对于训练儿童的语音能力、记忆能力、语感也都有好处。

对于成人来说,可能已经过了做这些“语言游戏”的时候。但是,我想,《百家姓》还是能给我们启发的。当我们谈到语言学习要有趣味性时,需要认识到,趣味性可能有多种形式,内容有意思只是其中之一。当你觉得你用的课本内容没有意思时,也许在别的方面它还不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