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复习材料

Review

专业名词解释

1.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新闻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它是指社会与公众对新闻的需求同事实所具有的要素总和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统一。

2.新闻媒体的报道权: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也叫发表权、表达权或传播权。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合乎社会规范和媒体宗旨的前提下,通过采访获得新闻素材后,其新闻作品享有在媒体上发表的权利。

3.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思想和立场,运用新闻手段引导社会舆论的传播行为。新闻舆论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形式,与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等一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倾向性。

4.新闻事业管理:新闻事业管理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和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的管理。

5.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自身名誉所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而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权有两类,即公民的名誉权和法人的名誉权。公民的名誉权指的是公民的个人名誉依法享有不受侵害的权利。法人的名誉权指的是法人的社会组织形象等名誉依法享有不受侵害的权利。

6.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工作的党性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属性和政党立场,而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则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政党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7.新闻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新闻的倾向性既表现在对待事实的立场和态度上,也表现在单篇新闻报道和系列、连续报道中。

8.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问答题

1.简述新闻媒体侵害采访对象隐私权的主要表现?

隐私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自由支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信息的权利。新闻媒体侵害采访对象的隐私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未经采访对象同意,公开当事人(如刑事案件受害人)的姓名、照片和住宅地址,使他人足以辨认出当事人。特别是涉及性犯罪的新闻报道,由于涉及当事人婚姻关系、恋爱关系的信息,不仅会使受害者再次受到精神伤害,而且对当事人未来的社会关系变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不恰当的公开采访对象的财产状况、生理缺陷、家族疾病史等私人信息。三是未经采访对象或者当事人同意,在媒体上公开其已成为历史的犯罪行为或不光彩的行为。四是对社会名流的婚恋信息,未经本人同意而进行渲染。五是对他人的婚外情、婚外性关系的不当公开。

2.三贴近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新闻工作怎样做到三贴近?

主要内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贴近实际是新闻工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大战的实际状况和要求,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真实放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把反映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作为新闻工作的中

心任务,从实际出发部署新闻工作,按实际粗要推进新闻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新闻工作,使新闻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

贴近生活,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把新闻报道的视点对准火热的生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集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提炼新鲜题材,展示美好生活前景,把握社会主流,反映生活现实,使新闻工作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更加富于生活气息。

贴近群众,就是新闻工作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反映群众的感受,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主要做法:

(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优秀的新闻作品来自实际、来自群众、来自生活。新闻工作贯彻“三贴近”,关键在于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二)立足于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新闻工作贯彻“三贴近”一定要在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既展示发展成果,体现发展趋势,又不回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新闻媒体特有的视角,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实际,准确判断实际。在报道纷繁的社会现象的同时,通过对实际情况的综合判断,预见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帮助人们遵循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三)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通过新闻报道展示各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新闻媒体要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观点的提炼和报道的节奏的把握等,冷静分析和辨别,充分反映生活的主流,体现生活的本质,自觉成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四)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让群众成为报道的主体,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群众,把更多的版面、节目时段留给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反映群众呼声,体现群众要求,回应群众关切,努力做好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报道,而绝不能用冷冰冰的收视率、收听率、订报率、广告额取代对群众利益的关注和维护。新闻报道既要关注群众的眼前利益,更要着眼群众的长远利益,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强调一点不及其余,只顾一端不顾全局,而应及时了解受众的态度和需求,进行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提供群众所需要的新闻信息,在服务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在服务中实现有效引导。

(五)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朴实的文风。新闻报道要尽可能用适合群体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用群众乐于看、看得懂的语言写文章、做节目。新闻工作者要感知实践的脉动,把握生活的真谛,倾听群众的心声努力成为自己所报道领域的专家。要创新报道手段、改进报道方式,善于把重大主题寓于生动的表达形式之中,越是重大的、严肃的事件,越应该用群众习惯的接受方式进行报道。

3.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义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包括公民、新闻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

权利:

①.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新闻工作者的知情权是指记者获取新闻信息

的权利,记者搜集信息的过程就是其行使上述权利的过程。公民的“知情权”是公众获取政府决策信息个社会公共信息的权利,受到宪法的保护。

②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也叫发表权、表达权或传播权。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合乎社会规范和媒体宗旨的前提下,通过采访获得新闻素材后,其新闻作品享有在媒体上发表的权利。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是公民行使表达权最重要的手段和法律依据。

③公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舆论监督权是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由于公民的这一权利常常是通过新闻媒体实现的,而新闻媒体又被称为舆论界,因此一般意义上舆论监督权特指新闻舆论监督权。我国规定了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这是对政府接受监督的基本义务的规定。

④新闻作品的著作权。著作权也叫版权,是著作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

①新闻报道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1>禁止危害国家安全 2.>禁止泄露国家秘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此类违法行为主要有两种情况,意识煽动危害国家安全,二是泄露国家机密、非法获取并向境外非法提供国家机密。我国法律严格禁止煽动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行(1.>煽动国家分裂罪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3.>煽动民族仇恨和民族歧视罪4.>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罪)我国严格禁止媒体滥用新闻传播权利,以免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构成侵害。

②新闻报道不得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表现:新闻媒体超越自己的界限,越俎代庖,对采访对象采取与记者或者媒体角色身份不相符合的行为,造成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被侵犯;有的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繁荣私利而故意充当他人的“枪手”,制作有失公允的新闻和评论,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大搞权钱交易,制造有偿新闻;可以制造虚假新闻)强化法律意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是我国新闻法治的重要内容。

③新闻报道不得妨害司法公正和司法秩序。新闻媒体与司法机关作为两种独特而重要的社会力量,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司法工作的侦查、起诉、法庭辩论、审判过程具有情节性、故事性强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新闻价值要素,对新闻媒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历来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而新闻媒体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所体现的公共舆论力量,也使得司法机关十分重视媒体的导向功能,力图与媒体保持密歇的关系,从而形成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新闻媒体对司法案件的不当报道与评论可能会妨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对新闻媒体进行必要的限制有助于保护司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4.如何引导网上舆论?

一.对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引导。对网上议论的热点问题力求及早发现、及早研判、及早引导。在网上舆论酝酿和形成阶段,就跟踪舆情发展,制订应对方案,防止被动局面。

二.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网络,诶体可以针对网上出现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主动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通俗易懂地阐释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析事明理、解释疑惑,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网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引导网民正确对待和处理利益调整中的矛盾,消除网上非理性情绪产生的根源,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理性和平、信任理解、友爱互助的网上舆论环境。

三.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深入研究网上舆论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网民的接受习惯,把握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善于;利用各种流行的传播手段,在加强信

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在同网民交流中传递主流价值,不断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5.《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四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五是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六是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6.如何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

组织重大主题新闻宣传,要注意抓住四个着力点:一是善于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新闻媒体报道,通过用生动事实说话的方式,着力反映人民群众实践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伟大业绩,增强主题宣传的说服力和凝聚力。二是善于策划重大主题宣传,将策划的重点定位在以下六个方面:党和政府的重要战略思想、战略任务、战略决策的宣传策划,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重要节庆的宣传策划,新出台的政策法规的宣传策划,重点工作、重大建设项目的宣传策划,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宣传策划,重要言论、重点观点的宣传策划。从这些方面入手增加主题宣传的引导力。三是善于整合新闻媒体的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优势,运用媒体联动的方式,形成新闻报道的合力,增强主题选出的吸引力。四是善于运用新闻报道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合力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现场直播、适时刷新等报道方式,增强主题宣传的感染力。

做好典型宣传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真实、可信。典型宣传应真实地还原他们本来的面目,无需添枝加叶,典型宣传要注重发现、挖掘那些最有新闻价值、紧扣时代脉搏、震撼人心的人和事,描述他们的业绩,表现他们的思想。二是要深入挖掘。要深入挖掘典型事物的新闻宣传价值,揭示它们在同类事物中所具有的师范作用、推广意义,让典型事物的经验成为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三是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要带着深厚感情采访典型、报道典型,深入挖掘动人故事和感人细节,生动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用平时语言阐释深刻道理,用鲜活事例揭示事物本质,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现高尚精神,把先进人物写活,把先进事迹写实,把先进经验写透。

教材梳理

1.资产阶级早期的新闻理论集中体现为新闻领域的自由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首先提出,由18实际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以及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米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2.在英国宪章运动中诞生的《北极星报》和《人民日报》是最早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报刊。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4.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诞生。

5.1848年6月1日,由马克思担任主编的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报纸《新莱茵报》在德国问世。

6.列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的主要创办者,他领导创建了第一家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前进报》,党中央机关报《无产者报》、《社会民主党人报》。

7.毛泽东亲自创办了《湘江评论》等报刊。

8.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9.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10.导向是新闻的灵魂。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做好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12.狭义的新闻学是指理论新闻学,广义的新闻学则是新闻学学科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历史新闻和应用新闻学三个组成部分。科学的新闻理论的形成,是新闻学成为独立学科体系的重要标志。

13.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

14.事实通常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事实是客观的、事实是可认知的、事实是可反映的。

15.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16.经新闻报道的事实被称作新闻事实,未经新闻报道的事实被称作一般事实。

17.新闻本源问题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18.中国最早的报纸雏形始见于唐朝;将报纸称作“新闻”迟至宋代才出现。

19.“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这个新闻定义是时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于1943年9月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的。

20.新闻具有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四个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地反映事实是新闻区别于文学的显著标志。公开传播是新闻固有的特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21.新闻的“新”,意指时间新近、内容新鲜。求新求快,缩短报道时差,提高传播速度,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22.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始终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真实是新闻赖以存在的根本条件,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质的规定,是报刊活动的内在规律。

23.新闻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已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普遍遵循的一条原则,这是新闻传播内在规律的要求。

24.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是新闻的两种特性。

25.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具有公信力的前提。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和程度。

26.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通常指具有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包括发现、呈现和检验三个阶段。

27.1690年,德国人托比亚斯·朴瑟提出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美国学者兰特·赫德总结了判断新闻价值的基本方法:死伤者众多、有名人出现、罕见的珍闻、非常可笑或可悲的事情。

28.新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要素满足需要的程度的评价。

29.完整地实现新闻事实向新闻文本的转换,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编班。

30.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有: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和新闻媒体价值等。阶级立场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对新闻价值取向直接发挥作用的是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

31.马克思主义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32.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是,在社会分工中出现了专职的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行业性组织。印刷机和电报的使用则是报纸定期快速出版的重要物质和技术保证。

33.1936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成立。

34.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中有许多限制印刷品的规定。

35.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富兰克林主编的《宾夕法尼亚公报》,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导人马拉创办的《人民之友》,就是当时资产阶级政论报刊的典型代表。

36.决定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影响其发展的条件涉及诸多方面,最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新闻事业的存在形式及其所能提供的传播手段),二是社会交往和阶级斗争的现实需要(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及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

37.新闻事业具有社会、政治和经济三方面的属性。社会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存在形式和行为方式,政治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政治方向和工作原则,经济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

38.“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传播力、凝聚力、影响力,包括文化、政治、外交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文化是其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

39.传播信息和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功能,是新闻事业发挥其他功能和作用的基础条件。

40.从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来看,新闻事业是一种舆论工具,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影响舆论和引导舆论的功能。

41.我国新闻机构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其资产归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国家所有。

4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舆论工具,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始终是首要任务。

43.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根本要求。

44.三贴近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永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三贴近是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

45.宣传是行为主体借助媒体传播特定内容,旨在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包含主体、内容、媒体、形式、对象五要素。宣传包括众多分支,既包括新闻宣传,也包括思想理论宣传、文艺宣传、广告宣传、标语口号宣传等,但都具有公开表达、扩散传播、影响对象的共同特点。

46.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手段反映公众意见而形成的舆论,它包括舆论主体(公众)、舆论客体(最新事态)、舆论表达形式(媒体表达)三个基本要素,并具有现实性、导向性和影响力等基本特征。

47.新闻舆论产生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要具备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也是新闻舆论的本源,是引发新闻舆论的诱因);二是要具备有利于媒体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三是要具备有助于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是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新闻舆论传播的基本物质手段。反映舆论、表达舆论、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

48.新闻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酝酿阶段、形成阶段、产生效应阶段。

49.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

50.对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

51.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使我国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有了法律依据。

52.社情民意又称舆论,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公众对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看法。

53.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机制,为正确引导舆论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是具体实施舆论引导的一项重要措施。

54.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监督的对象是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和公共人物。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工作的重要内容,应遵循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的原则。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履行监督职责时,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遵守纪律和法律,做恪守新闻道德,自觉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的群众的监督。

55.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群众性、广泛性、及时性的特征,并具有监测、约束、警示、反馈的功能。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

56.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57.新闻法治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与手段。

58.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两种。

59.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权利也叫社会职业权利,主要包括知情权、表达权、著作权和监督权。

60.著作人的权利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著作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著作财产权(使用权、许可权、转让权、报酬获得权)

61.行政管理部门对新闻事业的管理职权首先来源于《宪法》,再次来源于行政法规。

62.新闻媒体侵害人格权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侵害采访对象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

63.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管理,一般通过政府行政,法律法规和行业内部管理等方式实现。

64.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准则:一.坚持党管媒体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三.坚持依法管理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65.新闻事业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舆论导向管理(新闻媒体管理最核心、最为重要的工作)、媒体领导班子和新闻队伍管理、媒体布局与规模结构管理、法制建设和监管执法管理、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政策调整管理。

66.新闻媒体的内部管理,主要包括新闻业务管理、媒体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67.我国的新闻事业管理已由执政党单一管理的模式,转变为党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68.1978年,人民日报社经批准进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试点,此后这种管理模式逐步应用于新闻媒体。

69.新闻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闻事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重点),二是新闻事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三是新闻事业后备人员队伍建设。新闻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人才培养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70.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时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

71.新闻工作的显著特点是,政治上要求严,设计的领域广泛,报道追求实效。

72.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客观实际的起点,也是完成一切新闻报道任务的基础。

73.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能够迅速辨别和捕捉生活中变动的信息,并准确判断信息所含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74.新闻写作的特点是内容要新、反应要快、事实准确、言之有物,文风朴实、准确、鲜明、生动是最基本的要求。

75.1920年9月,《新青年》由民主主义刊物该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社会主义刊物,成为

中国革命新闻事业诞生的标志。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新青年》作为党的理论刊物继续出版。1922年9月,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刊物《向导》周刊在上海创刊。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苏区报刊达到34种,当时影响最大的是红色中华社出版的《红色中华报》。抗日战争及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出版了机关报《新华日报》(1938)和《解放日报》(1941),党和军队的刊物《共产党人》杂志和《八路军军政杂志》,1940年建立了新华广播电台。

76.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

77.1981年1月,党中央下发《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特别指出:“报刊、新闻、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增强党性.....”

78.1905年,列宁针对俄国党内出现的机会主义思潮以及一部分党报工作者企图摆脱党的领导的错误言行,在俄国《新生活报》上发表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强调....... 79.1994年8月,世界刑法协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规定。媒体对法庭审判的报道,必须避免预先定罪或者形成情感性审判的效果。

80.1948年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标志着新闻出版自由发展到获知自由的阶段。

81.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了新闻出版自由的四项标准:(1)采访自由(2)传播自由(3)

出版自由(4)表达自由。

82.新闻出版自由的阶级性是由占有精神生产资料的特定阶级决定的。

83.新闻与宣传的主要区别在于,新闻主要以满足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需要作为基本目的,而宣传则把传播自己的观点、主张以影响群众作为基本目的。

8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85.媒体审判:新闻媒体利用其报道或评论,超越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所谓的“分析定性”、“定罪量刑”,公开对这些问题作出判断和结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足以影响法院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公正性和权威性。媒体审判的实质是以新闻出版自由干预司法,以道德评判代替法院独立的司法审判。

86.资产阶级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最初表现为争取办报自由。

87.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弥尔顿为了发对英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出版管制法》在英国国会发飙了“论出版自由”的演说,第一次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

88.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制定并通过的《人权和公民宣言》指出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作和新闻出版自由,但对滥用自由要承担相关责任。这是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将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固定下来。

89.地方性法规对建立和完善现有的新闻法治框架具有探索性作用,2003年开始实施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的地方性法规,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90.公众人物的界定:以行为人主观意愿为标准,可区分为自愿性公众人物和非自愿性公众人物;政治性公众人物和社会性公众人物(从公法的角度,以对公共官员的特殊要求为标准而做的划分);完全的公众人物和有限的公众人物(从时间属性上判别公众人物)

91.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身份角色应有严格限制,记者用以隐身的替代身份,只能是一般公民依法可以充当的角色,却不能冒充另一类身份,即由法律授权的,拥有某种特殊权利的身份。隐性采访要坚持真实、善意、适度的原则。

92.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多采不成文法,尤其是判例法,强调“遵循先例”原则;审判中采取当事人进行主义和陪审团制度,对于司法程序比较重视;大陆法系通常以成文法系为主。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1.新闻学的学科结构是什么? ●理论新闻学 ●历史新闻学 ●实用新闻学 2.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及其要点是什么? 集权主义理论 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新闻思想,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统治权,可以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对报刊进行审查;严禁报刊批评政府。 集权主义理论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中,才能对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合法统治,国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 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 1644年,由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首先提出的。后来得到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其基本原则;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支持报刊批评政府。 局限——自由的泛滥,媒介的自由损害了公众和社会的自由。 社会责任理论 1943年,罗伯特·哈钦斯邀请众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授组成新闻自由委员会,1946年,该委员会完成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被正式提出。 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1)否认了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 (2)报刊自由应该兼顾报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利益。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介的自由。(3)提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 (4)主张政府对媒介进行干预和管理 3.新闻传播三要素是? ●事实:新闻的本源,新闻传播行为的客体,但有很强的反作用; ●新闻报道者: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主体地位体现; ●新闻接受者:受众,在传播行为中兼有主体和客体双重性质。 4.新闻价值五要素是? 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5.什么是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一、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它们在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二、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通过它大量报道的新闻反映出来的。新闻事业发布的新闻以及配合新闻发表的评论,都是记者和编辑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结果。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不能不受立场、观点、方法的指配和影响。因此,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具有阶级性。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是事实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新闻事业:1、狭义的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2、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本源:人类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1、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一)新鲜性(二)重要性(三)显着性 (四)接近性(五)趣味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4、新闻的客观性: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5、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媒体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内涵,把新闻真实性原则落实到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公信力。 6、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 四、论述题 1、请你谈谈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答: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新闻本源观的界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事实就不是新闻。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报道。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2、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 3、辨析是要专才还是广学?对于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学好 新闻学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到新闻实践中刻苦磨炼,从而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4、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 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第一章 1、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二、大众传播三、群体传播 第二章 1、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3、新闻的本源:即事实的变动新闻的来源: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4、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路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5、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6、明确新闻五要素的作用:第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第二,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7、导语:是相对于新消息而言的,现代新闻写作中,导语通常保留新闻中二个或几个要素。突出哪一些要素取决于新闻价值在哪,哪些要素最能引起读者、观众或网民兴趣。 8、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则具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第三章 1、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就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最基本的特点是“新”。共享性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 3、信息与新闻的异同之处异:①信息的范围外沿比新闻大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及新闻强③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④信息提供的服务效果更直接。同: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都是受者预先未知的事理③都讲求新鲜、真实和准确④都是可传递的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新闻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理论、历史、应用。(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 3、世界的新闻从18世纪初开始发轫,到19世界末初步成型。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后,新闻学逐渐融入大众传播学。中国的传播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成型。 4、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对事实的信念 5、社会责任论: 是20世纪四十年代由美国一批学者构造的,社会责任论的基础仍是自由主义报刊论。 我们今天社会需要的是: (1)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新闻要报道理智、新闻必须做出合乎真实的解释) (2)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供社会个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4)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 (5)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位社会成员的途径

6、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 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和促进国家发汗,尤其是经济发展。 与政府保持一致:注重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 守望: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注意重大项目。 整合:缓和社会矛盾。 教育:强调大众遵纪守法。 7、党报理论: 最早起源于苏联,后在各社会主义国家流行。 核心内容: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的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8、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性的生产和社会性的生活决定了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从事新闻活动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9、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奴隶社会的变化:产生了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出现了社会分工。了解自然世界的变动,也要了解社会关系的变动。 所以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的多,规模大的多。 10、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在整个封建社会,农民不断武装起义, 封建社会的农民虽然受到压迫,但是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一定的自主权。 地主阶级需要从思想上软化或说奴化农民。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㈠新闻五类说 ?事实说:1.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范长江 2.就是新近发生的,能引人兴趣的事实——布莱尔 ?报道说:1.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2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约斯特 ?手段说: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甘惜芬 ?信息说: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宁树藩 ?反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博加特 ㈡新闻的定义: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 1公众——对象要素2事实——实体要素3知悉意义——功能要素 4新近或正在发生——时间要素5陈述——形态要素 ㈢事象、事态 ?事象是指构成事实的最小元素,即每个最小时间单位出现的事实迹象。任何一个事实都是多种事象的复合体,呈现出事象的复合性、运动性和可感性。 ?事态是指新闻中事象总和的动态,形成以人的行为为核心的事态链(新闻事件)。事态包括人态和物态。人态指人的思想与活动状态,物态显示事象中各类物体、自然环境及其景象,事态则是人与人并借助物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事件变动。 新闻要素: 指新闻的构件,即可以证实事实存在的基本因素,五个W和一个H: 1.主体——谁、什么(事实运动的主导者) 2.时空——何时、何地(展示主体与环境关系)3 原因(展示因果关系,认识新闻意义) 新闻以事态链让人获得感性层面,以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让人把握事实的悟性层面 ㈣硬事实与软事实:硬事实是新闻中时空界限清晰,不能任意改变的事实,也称固态事实。完全由硬事实构成的新闻,称为硬新闻。软事实是新闻中难以确定具体时空界限、表达情态或意态的事实。情态事实表现为现场气氛和人们的情感;意态事实表现为新闻中的议论。软事实较多的新闻,称软新闻。 ㈤新闻的属性 2.新闻区别于社会其他意识、由新闻事实与新闻形式所构成的特性,表现为事实转化为新 闻后出现的特质。 3.新闻具有双层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1多重空间性:任何新闻实体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都受四维空间的制约(具体方位、社会环境、历史环境、具体时间) 2相对性:指事实的新闻性是相对的,新闻事实的知悉意义、新与旧是由各种条件决定的,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新闻,在另一条件下不是新闻。 社会属性(新闻的功能) 1信息性2意识观念性3政治宣传性4舆论引导5社会监督6文化娱乐性7社会组合4信息性信息功能是新闻的基本功能 (1)从起源看,新闻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信息传播需要而产生 西方:《威尼斯公报》的产生是因为当时威尼斯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世界各地的政客、商人需要了解威尼斯的情况。 我国:“开元杂报”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官报。是唐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信息的朝政简报。 (2)从定义看,新闻是动态的事实,具有信息的特征。 5意识性 意识性使新闻具有提供观念的功能 “没看法”的新闻“没法看”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二章 新闻学概论资料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1)生理和心理需求(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人类获取信息趋利避害适应环境的本能)2)新闻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社会协作离不开信息传递) ◇传播形式: a)口头传播 b)信号传播(烽烟、信号架、打鼓) c)符号传播(图画或某种事物的暗示) d)文字传播(布、书籍等,拓展信息传递的时空) e)近现代:报纸、广播、网络、VR等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我们认为,是事实决定新闻和新闻的性质,而不是性质决定事实和新闻。新闻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绝对的依赖性 ◇新闻的本源问题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否承认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是区分唯物论新闻本源观和唯心论新闻本源观的分水岭 ●新闻本源的事实分为两大类 1)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事实,诸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 2)纯粹的自然现象,如日月运行、四季更替、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江海消涨等 ●事实的特点: 1)事实是客观的 2)事实是可认知的 3)事实是可反映的→事实的可反映性,是新闻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新闻的原生材料,新闻是对事物的反映 ➢新闻是人们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 ➢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 ➢新闻需要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报道者在采集、制作、报道新闻时,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 ●报道者对新闻的选择 1)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决定→新闻的价值 2)一般而言,能够成为新闻的事实,大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认识、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 的受人关注的事实(人们的关注程度) 3)媒体自身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报道意图) 4)通过对一般事实的不断筛选、比较和取舍而选用的事实,常常体现着报道者的立场、认识和评价 5)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报道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一定要按照事 实的本来面目力求全面、准确、深入地反映事实,以求接近事实本身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自古有之,中国最早的报纸雏形始见于唐朝,将报纸称作‘新闻’迟至宋代出现 ◇新闻与新闻现象、新闻传播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含义逐渐拓宽 1)指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情、现象和奇闻轶事 2)指“报纸”。在国际新闻界,用“新闻”作为报名相当普遍 3)指新闻事业。如“新闻单位”、“新闻机构”、“新闻传媒业”等以“新闻”二字冠名 4)指新闻报道。既可专门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每天发布的消息,也可指包 括信息、通讯、特写、录音报道、电视报道、新闻纪录片和电视新闻纪录片等在内的各种体裁 和形式的广义新闻报道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新闻学内容分类 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1、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他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2、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教材,又供当前的新闻工作者借鉴。 3、新闻业务:总结,燕姐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二、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新闻学主导性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从业人员观念的一个决定性理论主张,目前,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有四种。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做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而探索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则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1)主要观点有: ①报刊独立自由,不受政府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③“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充分地,自由的表达各自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偶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意见自由市场: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引申出来。 ④对事实的信念。 2、社会责任论 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一批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收,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中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对报刊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即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①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这个要求包含着三项内容:第一、新闻必须真实,全面; 第二、新闻报道必须理智,减少那些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那些晦淫晦盗的细节描写。 第三、新闻要做出呵护真实的解释,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后果。 ②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③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④呈现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 ⑤讲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3、发展新闻学 核心内容是: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著名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2.(列宁)曾赞誉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的新闻自由口号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3.早期的新闻学又称(报学)。 4.(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世界新闻学的萌芽。 5.(系统化的新闻理论创立于世)标志着世界新闻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6.(1922年)出版的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的《舆论学》),(1924年)出版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标志世界新闻学的成熟。 7.(1956年)美国新闻学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8.(《报刊的四种理论》)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进入了(大众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9.梁启超:从1901年到1911年,发表了多篇新闻专论,阐述了许多深刻的新闻学术问题。他提出了著名的报纸监督政府和国民向导两大天职说,认为报纸“非政府之隶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他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舆论观;还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倡导一系列宣传方法。 10.中国新闻学的形成: (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年4月20日)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标志着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 中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三部代表性著作: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 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11.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础是在(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时期(奠定)的。 12.新闻学的母体是政治学。 13.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现象的新闻传播活动。 14.新闻学研究的任务,用最简要的话来说,就是揭示新

公选课《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公选课《新闻学概论》资料 1、如何理解新闻的定义 我们认为,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个定义有三个关键词:事实、新近发生、报道。 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这个环节就是“报道”。不经过报道的事实,要么默默无闻地自我生息消长,要么成为秘闻而不为大众知晓。“报道”二字,还有一层含义,即新闻对事实的反映,不是机械地有闻必录。在反映过程中,报道者有主观能动作用,要对事实进行选择、分析和整理。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在无穷无尽的客观事实中,只有那些新近发生、发现和正在发生的、具有新意的事实,或事实的新变动,才有可能成为新闻。 报道者在衡量一个事实可不可以报道时,除了时间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它具有哪些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能在多大范围内引起受众的关注,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受众未知、欲知、应知的信息需求。 2、新闻政策的内涵及要求 新闻政策是指国家、政党或地方行政机关对新闻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它是政党或政府管理新闻事业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 新闻政策选择的要求 (1)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 一切事业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国家制定新闻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对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 (2)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新闻媒介作为一种社会舆论机构,维护公共利益应是其当然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所谓“公共利益”,是指那些涉及公共领域的,能够给社会与公众带来共同利益的东西。它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群众基本生存和生活权益的前提条件。

(3)符合新闻控制者利益 任何新闻政策的制定者都要使自己制定的新闻政策符合新闻控制者的利益,防止出现由于政策原因导致发生损害新闻控制者利益的新闻传播行为的情况。 (4)符合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从维护新闻控制者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因此,新闻政策对新闻传播内容和方式的限定往往是出于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考虑。 3、新闻价值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新闻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要素。 时新性:新闻事实越新,越能满足受传者的需求,越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时新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二是新闻事实在内容上是新鲜的。 事实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内容越新鲜,新闻价值越高。 重要性:重要性指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事实越重要,越有社会意义,报道该事实也就越有价值。一般来说,凡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事实都具有重要性。 显著性:显著性指事实能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显著性同新闻事实涉及的人物、社会组织、地区、事件、时间(如节日)等因素的知名度有关。 在实际生活中,那些与政界要人、商界名流、娱乐明星等公众人物相关的事实,一般具有显著性;同某些特殊的地点、建筑物或以往著名事件相联系的事实,也具有显著性。 接近性:接近性指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程度。 接近性最常见的表现是地理上的接近,人们对离自己或亲戚朋友工作和生活所在地越近的事实越是关注,因为这些事实对人们实际生活的影响更大。 接近性的另一种含义是指心理上的接近,包括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职业、信仰、爱好、利益等方面的接近相似。具有心理接近因素的事实,更能在社会类型相似的人群中引起共鸣。 趣味性:新闻事实所具有的调动受众兴趣,从而引起注意的有趣程度称为趣味性。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理论总结 第一章新闻 一、新闻的起源(新闻从何时产生) (一)西方新闻起源观 1、新闻欲(格劳德、约斯特) 新闻欲——新闻来源于人的“原始的冲动”或者说“自然的人类感情的表现”。把新闻的起源归结为人的最本能的欲望。 把“新闻欲”看作人类新闻事业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一定道理。但由于理论的绝对性,背离了科学。 2、“好奇说”和“群居说”(小野秀雄) ?新闻的起源是由于“群居本能产生的交流欲望”。把新奇的见闻想对同类公开的行为,就是源于群居的交流欲望,同样也源于好奇心的驱使。 (二)我国认同的新闻起源观 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二、新闻的本源(新闻从哪里来)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有事实才有新闻,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 ?2、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三、新闻的定义(新闻是什么) (1)徐宝璜: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之事实也。 (2)李大钊: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3)邵飘萍: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的认识一切关系于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实现象也。 (4)范长江:新闻,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2、西方实用派新闻定义 ——迎合人性的弱点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三个“W”:woman女人, wampum 金钱, wrongdoing 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呀”的东西都是新闻。 3、两种新闻定义的结合 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李良荣) 四、新闻的特征 (一)真实 (二)新鲜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1、新闻传播活动:是指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性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2、邸报:中国古代官方的报纸,产生于汉,形成并完善于唐代 3、新闻:是指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有三个关键词:事实、新近发生、报道。首先,它肯定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其次,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报道;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4、舆论监督: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深刻的新闻职业内涵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内化在新闻从业者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通过自律的方式约束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处理新闻工作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从内容上看,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新闻纪律有交叉重叠之处,但从实质上看,新闻职业道德作为内化的规范只有在新闻工作者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个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有可能起作用。 5、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通常指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6、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和表达公众意见,是一种特 定的舆论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题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研究报告,提出建设国际新闻传播秩序的理念。资源共享广义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学科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组成部分。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简

1、新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 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新闻理论:总结、阐明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 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新闻工作的业务知识、基本技巧 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等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报刊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主要观点是:)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休正”理论。)对事实的信念。 1 )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的 2)交换评论和批评的平台 3)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4)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 5)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 1、新闻活动的渠道及其特点有哪些? 第一、亲身传播: )采用的方法:言语传播(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文字传播(信件、电报、传真、邮件)、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第二、大众传播: )方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前四) )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网络除外) 第三、群体传播: )方式: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 )特点: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传播,长处和不足介于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 1、新闻的基本特点 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2、新闻的定义(报道、分析、判断三个概念的区别) 定义一:(形式)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定义二:(实质)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这里所谓“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是对客观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分析的前提是掌握全面的事实,分析的依据是事实,分析的结果同样必须是事实。 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也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判断,更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3、新闻本源是什么?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 闻是第二性的。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4、新闻要素有哪些? 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的必须材料. 5、新闻分类:以内容分、发生地分、时间性分,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分为(什么是)硬新闻与软新闻。 按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工交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新闻、社会新闻 按新闻发生地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按新闻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硬新闻、软新闻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 1、信息的定义和特点 (一般)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具有五个特点: )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 )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这说明信息是可以无限发掘的。 )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的;而所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信息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 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 具体区别: )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宣传者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去追逐受众;新闻活动却是受众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追逐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的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力图通过宣传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地按宣传的意图去行动(宣传是为了“收买人心”);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传播的方式不同:信息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信息。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即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 3、什么是舆论?舆论有什么特点?新闻媒介与舆论有什么关系? 定义: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本质:舆论作为公共意见(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特点:)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它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现实的带迫切性的问题才能引发舆论。 )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评述,而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是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新闻媒介与舆论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反映并代表舆论。①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②新闻媒介最初也是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新闻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③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常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引发舆论。①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认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才有可能发表意见。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②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引导舆论:①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媒介拟态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沉默的螺旋理论)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密切相关。它反映舆论、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在认识舆论强大社会作用的同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所以要善于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积极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1、中国古代社会新闻传播的工具有哪些? )口头信息。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 )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为什么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历史背景) 1)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需要性),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全部物质手段(可能性): ①(读者)—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②(报刊的新闻采集和发行)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③(交通,通讯的发展)——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④(报刊的物质需要)——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 需求。 ⑤(创办报刊的可能性—资本)——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或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告,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企业。 )报纸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它发轫于封建社会末期并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扼杀或控制,但最终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终成长发展起来。 1、新媒体有什么特点? 及时、海量、互动、个性化、融合 2、新媒体传播的形式有哪些? 电脑、手机、、博客、微博、论坛、新闻网站、微信朋友圈 1、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什么规律?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这是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 )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2、以内容分,报纸分为哪些类型? (在中国)综合性报纸:面向社会所有读者刊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新闻 专业性报纸:集中反映一个行业、一个系统或某一阶层、某一年龄层次读者所需的新闻 (在西方)以报纸的内容分为严肃的高级报纸和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硬新闻为主,格调较高,一般不刊登黄色新闻和黄色广告。 大众化的通俗报纸:以刊登社会新闻、文化娱乐、知识介绍为主要内容。这类报纸往往有许多黄色新闻。它们以社会下层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 1、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什么?能够分析媒介的个性。 (含义):新闻媒介的个性是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它家新闻媒介的特点。指它们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如,以硬新闻见长,以国际新闻见长,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2、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指什么?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指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新闻事业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则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3、媒介产品为什么具有商品性? 新闻媒介产品是新闻的物质承担者,是物化了的工人的劳动,所以它具有商品性,是商品。新闻产品是采编人员采集制作出来的,它既凝结了采编人员的体力、脑力劳动因而具有价值,而制作出的新闻产品又满足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这样又具有了使用价值;采编人员的劳动同样要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有哪些? )(信息)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新闻事业是

新闻学概论复习材料

Review 专业名词解释 1.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新闻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它是指社会与公众对新闻的需求同事实所具有的要素总和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统一。 2.新闻媒体的报道权: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也叫发表权、表达权或传播权。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合乎社会规范和媒体宗旨的前提下,通过采访获得新闻素材后,其新闻作品享有在媒体上发表的权利。 3.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思想和立场,运用新闻手段引导社会舆论的传播行为。新闻舆论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形式,与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等一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倾向性。 4.新闻事业管理:新闻事业管理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和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的管理。 5.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自身名誉所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而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权有两类,即公民的名誉权和法人的名誉权。公民的名誉权指的是公民的个人名誉依法享有不受侵害的权利。法人的名誉权指的是法人的社会组织形象等名誉依法享有不受侵害的权利。 6.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工作的党性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属性和政党立场,而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则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政党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7.新闻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新闻的倾向性既表现在对待事实的立场和态度上,也表现在单篇新闻报道和系列、连续报道中。 8.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问答题 1.简述新闻媒体侵害采访对象隐私权的主要表现? 隐私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自由支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信息的权利。新闻媒体侵害采访对象的隐私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未经采访对象同意,公开当事人(如刑事案件受害人)的姓名、照片和住宅地址,使他人足以辨认出当事人。特别是涉及性犯罪的新闻报道,由于涉及当事人婚姻关系、恋爱关系的信息,不仅会使受害者再次受到精神伤害,而且对当事人未来的社会关系变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不恰当的公开采访对象的财产状况、生理缺陷、家族疾病史等私人信息。三是未经采访对象或者当事人同意,在媒体上公开其已成为历史的犯罪行为或不光彩的行为。四是对社会名流的婚恋信息,未经本人同意而进行渲染。五是对他人的婚外情、婚外性关系的不当公开。 2.三贴近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新闻工作怎样做到三贴近? 主要内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贴近实际是新闻工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大战的实际状况和要求,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真实放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把反映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作为新闻工作的中

新闻学概论复习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新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2.新闻法制: 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与手段。 3.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政党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4.言论自由: 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言形式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5.出版自由: 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6.新闻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公民提供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监督形态。 7.新闻事业管理: 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与其职业行为和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的管理。 8.新闻价值: 是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通常指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9.新闻倾向性:

指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10.隐私权: 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自由支配与社会公共关系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信息的权利。 二.简答题 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报道事实。 2)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时了解和反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3〕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要自觉服从党 的领导;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坚持和完善新闻管理工作制度。 2.“三贴近〞的基本要求: 1)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2〕立足于基本国情;3〕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4〕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3.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行政规章;6〕其他法律依据。 4.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 1)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2〕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相结合; 3〕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4〕既要适时又要适度; 5〕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6〕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7〕争取执纪执法部门的配合。 5.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1)阶级立场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2〕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3〕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4〕新闻媒体定位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