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天线原理

雷达天线原理

引言:

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距的技术。而雷达天线作为雷达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起着接收和发射电磁波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雷达天线的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一、雷达天线的基本原理

雷达天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的特性,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和定位。雷达天线主要包括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两部分。

1. 发射天线:

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天线向周围空间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发射天线将电能转换为电磁波能量,然后将其辐射到空间中。发射天线的特性决定了雷达系统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功率和辐射方向等参数。

2. 接收天线:

雷达系统的接收天线用于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接收天线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电能,并通过接收机进行信号放大和处理。接收天线的性能决定了雷达系统对目标反射信号的接收能力,包括接收灵敏度、方向性和波束宽度等参数。

二、雷达天线的工作过程

雷达天线在雷达系统中起到了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重要作用。下面

将介绍雷达天线的工作过程。

1. 发射过程:

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天线向周围空间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发射天线产生并辐射出电磁波的过程中,会受到发射天线的结构和参数的影响。发射天线的形状、尺寸和辐射功率等参数决定了电磁波的发射特性,如辐射方向性和波束宽度等。

2. 接收过程:

雷达系统的接收天线用于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接收天线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电能,并通过接收机进行信号放大和处理。接收天线的性能决定了雷达系统对目标反射信号的接收能力。接收天线的灵敏度、方向性和波束宽度等参数决定了雷达系统对目标的探测范围和精度。

3. 天线特性:

雷达天线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天线增益、方向图、波束宽度和频率响应等。天线增益是指天线辐射或接收电磁波的能力,方向图描述了天线在空间中的辐射或接收特性,波束宽度表示天线主瓣的角度范围,频率响应则是天线在不同频率下的工作特性。

4. 天线匹配:

雷达天线的匹配是指将天线与雷达系统之间的阻抗进行匹配,以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天线匹配是一个重要的工程设计问题,包括天

线的输入阻抗匹配和天线与传输线的匹配等。天线匹配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雷达系统的性能和工作效果。

结论:

雷达天线是雷达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接收和发射电磁波的关键作用。通过发射天线将电能转换为电磁波能量并辐射到空间中,通过接收天线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能进行信号处理。雷达天线的工作过程及其性能指标决定了雷达系统对目标的探测范围和精度。因此,对雷达天线的研究和改进对于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

雷达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 一、雷达的基本理论 1、雷达工作的基本过程 发射机产生电磁信号,由天线辐射到空中,发射的信号一部分被目标拦截并向许多方向再辐射。向后再辐射回到雷达的信号被天线采集,并送到接受机,在接收机中,该信号被处理以检测目标的存在并确定其位置,最后在雷达终端上将处理结果显示出来。 2、雷达工作的基本原理 一般来说,会通过雷达信号到目标并从目标返回雷达的时间,得到目标的距离。目标的角度位置可以根据收到的回波信号幅度为最大时,窄波束宽度雷达天线所指的方向而获得。如果目标是运动的,由于多普勒效应,回波信号的频率会漂移。该频率的漂移与目标相对于雷达的速度成正比,根据2r d v f λ =,即可得到目 标的速度。 3、雷达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技术参数 3.1 雷达的主要性能参数 3.1.1 雷达的探测范围 雷达对目标进行连续观测的空域,叫做探测范围,又称威力范围,取决于雷达的最小可测距离和最大作用距离,仰角和方位角的探测范围。 3.1.2 测量目标参数的精确度和误差 精确度高低用测量误差的大小来衡量,误差越小,精确度越高,雷达测量精确度的误差通常可以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疏失误差。 3.1.3 分辨力 指雷达对两个相邻目标的分辨能力。可分为距离分辨力、角分辨力(方位分辨力和俯仰角分辨力)和速度分辨力。距离分辨力的定义:第一个目标回波脉冲的后沿与第二个目标回波脉冲的前沿相接近以致不能分辨出是两个目标时,作为可分辨的极限,这个极限距离就是距离分辨力:min ()2 c R τ ∆=。因此,脉宽越小,距离分辨力越好

3.1.4数据率 雷达对整个威力范围完成一次探测所需时间的倒数。 3.1.5 抗干扰能力 指雷达在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主要的是敌方干扰(有源和无源))条件下工作的能力。 3.1.6 雷达可靠性 分为硬件的可靠性(一般用平均无故障时间和平均修复时间衡量)、软件可靠性和战争条件下雷达的生存能力。 3.1.7 体积和重量 体积和重量决定于雷达的任务要求、所用的器件和材料。 3.1.8 功耗及展开时间 功耗指雷达的电源消耗总功率。展开时间指雷达在机动中的架设和撤收时间。 3.1.9 测量目标坐标或参数的数目 目标坐标是指目标的方位、斜距和仰角,此外,还指目标的速度和性质(机型、架数、敌我)。对于边扫描边跟踪雷达,还指跟踪目标批数,航迹建立的正确率。 3.2 雷达的主要技术参数 3.2.1 工作频率和工作带宽 雷达工作频率主要根据目标的特性、电波传播条件、天线尺寸、高频器件的性能以及雷达的测量精确度和功能等要求来决定 3.2.2 发射功率 分为脉冲功率和平均功率,雷达在发射脉冲信号期间所输出的功率称为脉冲功率,平均功率指一个重复周期内,发射机输出功率的平均值。 3.2.3 调制波形、脉冲宽度和重复频率 现代雷达则采用多种调制波形以供选择。脉冲宽度指发射脉冲信号的持续时间。脉冲重复频率指雷达每秒发射的射频脉冲个数,其倒数叫脉冲重复周期。 3.2.4 天线的波束形状、增益和扫描方式 天线的波束形状一般用水平和垂直面内的波束宽度来表示。天线增益用 24/G A πλ=表示。天线的主瓣在雷达的探测空域内以一定的规律运动,叫做扫

《雷达原理》知识点总结

【雷达任务:测目标距离、方位、仰角、速度;从目标回波中获取信息 【雷达工作原理:发射机在定时器控制下,产生高频大功率的脉冲串,通过收发开关到达定向天线,以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在天线控制设备的控制下,天线波束按照指定方向在空间扫描,当电磁波照射到目标上,二次散射电磁波的一部分到达雷达天线,经收发开关至接收机,进行放大、混频和检波处理后,送到雷达终端设备,能判断目标的存在、方位、距离、速度等。 【影响雷达性能指标:脉冲宽度(窄),天线尺寸(大),波束(窄),方向性。 【测角:根据接收回波最强时的天线波束指向 【雷达是如何获取目标信息的? 【雷达组成: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终端设备(电源,显示屏),收发转换开关【发射机工作原理:为雷达提供一个载波受到调制的大功率射频信号,经馈线和收发开关由天线辐射出去。 【发射机基本组成:单级振荡式:脉冲调制器,大频率射频振荡器,电源。 主振放大式:脉冲调制器,中间和输出射频功放,电源,定时器,固体微波源(主控振荡器,用来产生射频信号) 工作过程:(1)单级振荡式:信号由振荡器产生,受调制 (2)主振放大式:信号由固体微波源经过倍频后产生,经射频放大链进行放大,各级都需调制(脉冲调制器),定时器协调工作。 优缺点:单击振荡式:简单经济轻便,频率稳定度差,无复杂波形; 主振放大式:频率稳定度高,相位相参信号,有复杂波形,适用频率捷变雷达 【发射机质量指标:(1)工作频率(波段)(2)输出功率:影响威力和抗干扰能力。峰值功率(脉冲期间射频振荡的平均功率)和平均功率(脉冲重复周期内输出功率的平均值)。(3)总效率Pt/P。(4)调制形式:调制器的脉冲宽度,重复频率,波形。(5)信号稳定度/频谱纯度,即信号各项参数。 【调制器组成:电源,能量储存,脉冲形成 【调制器任务与作用:为发射机的射频各级提供合适脉冲,将一个信号载到一个比它高的信号上 【仿真线:由于雷达的工作脉冲宽度多半在微秒级别以上,用真实线长度太长,因此在实际中是用集总参数的网络代替长线,即仿真线 【刚/软性开关:刚性开关的电容储能部分放电式调制器,特点为部分放电,通电利索;软性开关的人工线性调制器,特点为完全放电,效率高,功率大。 【接收机指标:(1)灵敏度:表示接收机接受微弱信号的能力。提高灵敏度,减小噪声电平,提高接收机增益。(2)工作频率宽度:表示接收机瞬时工频范围,提高:高频部件性能 (3)动态范围:表示正常工作时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提高:用对数放大器增益控制电路抗干扰(4)中频滤波特性:减小噪声,带宽>回波时,噪声大。(5)工作稳定度(6)频率稳度(7)抗干扰能力(8)噪声系数 【收发软换开关工作原理:脉冲雷达天线收发共用,需要一个收发软换开关TR,发射时,TR使天线与发射机接通,与接收机断开,以免高功率发射信号进入接收机使之烧毁;接收时,天线与接收机接通,与发射机断开,以免因发射机旁路而使微弱接收信号受损。 【收发开关组成及类型:高频传输线,气体放电管。分为分支线型和平衡式。 【显示器分类:距离,平面,高度,情况和综合,光栅扫描。 【显示器列举:距离(A型J型A/R型)平面(PPI)高度(E式RHI) 【A型显示器组成:扫掠形成电路,视频放大电路,距标形成电路。 【怎样读取目标方位距离等参数(P显):方位角以正北为零方位角,顺时针计量;距离沿半

雷达天线原理

雷达天线原理 引言: 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距的技术。而雷达天线作为雷达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起着接收和发射电磁波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雷达天线的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一、雷达天线的基本原理 雷达天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的特性,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和定位。雷达天线主要包括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两部分。 1. 发射天线: 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天线向周围空间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发射天线将电能转换为电磁波能量,然后将其辐射到空间中。发射天线的特性决定了雷达系统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功率和辐射方向等参数。 2. 接收天线: 雷达系统的接收天线用于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接收天线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电能,并通过接收机进行信号放大和处理。接收天线的性能决定了雷达系统对目标反射信号的接收能力,包括接收灵敏度、方向性和波束宽度等参数。 二、雷达天线的工作过程 雷达天线在雷达系统中起到了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重要作用。下面

将介绍雷达天线的工作过程。 1. 发射过程: 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天线向周围空间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发射天线产生并辐射出电磁波的过程中,会受到发射天线的结构和参数的影响。发射天线的形状、尺寸和辐射功率等参数决定了电磁波的发射特性,如辐射方向性和波束宽度等。 2. 接收过程: 雷达系统的接收天线用于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接收天线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电能,并通过接收机进行信号放大和处理。接收天线的性能决定了雷达系统对目标反射信号的接收能力。接收天线的灵敏度、方向性和波束宽度等参数决定了雷达系统对目标的探测范围和精度。 3. 天线特性: 雷达天线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天线增益、方向图、波束宽度和频率响应等。天线增益是指天线辐射或接收电磁波的能力,方向图描述了天线在空间中的辐射或接收特性,波束宽度表示天线主瓣的角度范围,频率响应则是天线在不同频率下的工作特性。 4. 天线匹配: 雷达天线的匹配是指将天线与雷达系统之间的阻抗进行匹配,以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天线匹配是一个重要的工程设计问题,包括天

微波雷达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微波雷达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各种应用已经成为了 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实现物联网集成化的技术中,微波雷达系统被视为是重要的基石之一。微波雷达系统是利用微 波辐射进行目标感知的一种技术。本文主要从微波雷达系统的原 理和应用方面进行讲解。 一、微波雷达系统的原理 微波雷达系统最常用的工作原理是脉冲压缩。其信号处理过程 主要分为脉冲发射、回波接收、信号处理等三个阶段。具体来讲,脉冲发射过程是指雷达系统通过天线向目标同时发射一组脉冲, 这些脉冲经过空气传播后,由天线接收回波信号。回波接收过程 是指由天线收到经过空气反射的目标回波信号,将其送入接收机 进行信号放大和滤波处理。信号处理过程是指对处理后的目标回 波信号进行去噪、相干积分、脉冲压缩等计算,最后得到目标的 距离、方位和速度信息。 微波雷达系统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空气和目标之间的反射和 散射来探测和识别目标的信息。微波波长短,波速高,波束窄,

可对小物体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目标分辨能力。微波脉冲雷达系统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定位、测距、速度测量等功能。 二、微波雷达系统的应用 1. 智能交通 微波雷达系统可应用在智能交通领域。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微波雷达系统可以实现车流监控、交通流量统计、智能信号灯控制等功能,减少事故和拥堵情况的发生。微波雷达系统的应用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保障人民的出行安全和交通效率。 2. 安防领域 微波雷达系统还可以被应用在安全领域。通过微波雷达系统可以实现人员和车辆的监测,特别是在夜间等低能见度情况下,可自动识别目标位置,并报警发现异常情况,保障安全。 3. 太空探测

雷达系统原理详解

雷达系统原理详解 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的高科技技术。雷达系统通过 发射并接收回波信号,可以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形状等信息。本 文将详细介绍雷达系统的原理。 一、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 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发射、接收及信号处理三个部分。 1. 发射: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天线向目标方向发射一束电磁波,一般 使用的是射频电磁波。发射的电磁波经过连续波、脉冲或者调频等方 式进行调制,以便更好地与目标进行交互。 2. 接收:雷达系统的接收部分主要由接收天线和接收器组成。接收 天线接收到目标返回的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变为电信号送入接收器。接收器负责放大、滤波、解调和信号恢复等处理,以提取有用的目标 信息。 3. 信号处理: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等处理后,进入雷达信 号处理系统。信号处理系统对信号进行分析、解调、去噪等处理,以 提取出目标的位置、速度以及其他特征参数。常见的信号处理方法包 括脉冲压缩、多普勒处理等。 二、雷达系统涉及的原理知识

1. 电磁波传播原理:雷达系统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定位,因此对电磁波的传播规律有所了解是必要的。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光速,可以通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计算目标的距离。 2. 脉冲压缩原理:当雷达系统发送窄脉冲时,可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测量精度。脉冲压缩就是通过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特殊处理,使得其时域和频域的展宽减少,从而实现更好的测量效果。 3. 多普勒效应原理:当雷达系统和目标相对运动时,回波信号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即多普勒效应。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获取目标的速度信息。雷达系统通过测量频率差异来计算目标的相对速度。 三、雷达系统的应用领域 雷达系统在军事、航空航天、气象、海洋、交通和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领域,雷达系统可以用于目标探测、识别和跟踪,为军事作战提供重要的情报支持。 在航空航天领域,雷达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的导航、导弹的制导以及航空交通管制等方面。 在气象学中,雷达系统可用于天气预测和预警,监测降水情况以及探测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在海洋领域,雷达系统可以用于海上航行的导航、渔船捕捞以及海上救援等方面。

雷达原理知识点

雷达的(radar)概念:无线电探测和测距。 雷达的原理: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现象来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雷达的组成:天线:向确定的方向发射和接收特定频段的电磁波 1.收发开关:发射状态将发射机输出功率接到天线,保护接收机输入端接受状态将天线接收信号接到接收机,防止发射机旁路信号 2.发射机: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频率和相位产生大功率电磁波 3.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解调目标信息 4.激励器/同步器:产生和供给收发信号共同的时间、频率、天线指向基准 5.显示器/操作员:显示目标信息和雷达的工作状态,配合人工操作。 单级震荡发射机的特点:优点:简单,低廉,高效;缺点:频率不稳,相位随机,不能复杂调制 主震放大式发射机组成及特点:1.基准振荡器:保证频率、重频、脉宽,2.锁相振荡器:提供相位(稳定性、一致性很高) 3.放大链:固态+行波管放大链,固态+行波管+速调管(前向波管)放大链等优点:频率稳定、准确,相位稳定,能够复杂调制缺点:复杂,昂贵,效率较低 脉冲调制器的组成:1.直流电源:提供充足、稳定的直流能量,满足工作要求;2.充电元件:将直流能量及时传递给储能元件3.储能元件:在开关截止时保存充电能量,在开关导通时释放保存的能量4.调制开关:刚性在输入脉冲的作用下,脉冲期间导通,间歇期间截止软性在输入触发的作用下,导通释放能量,放尽后自然截止5.耦合元件:将高压、大电流脉冲作用到射频负载上(原理图另附)噪声系数定义:接收机输入端信号噪声功率比与输出端信号噪声功率比的比值及: 雷达终端显示器根据完成的任务可分为: 距离显示器、平面显示器、高度显示器、情况显示器和综合显示器、光栅扫描显示器等。 检测性能由发现概率和虚警概率描述:发现概率越大说明发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虚警概率越小说明错误目标的可能性越大;在虚警概率不超过某个允许值的条件下,发现概率越大越好 虚警:没有信号时,输出的电平超过门限被认为是信号的事件。 波导损耗:波导损耗与波导制造的材料、工艺、传输系统工作状态以及工作波长等因素有关, 通常情况下, 工作波长越短, 损耗越大。 减少盲区影响的方法:1. 采用垂直极化2. 采用短的工作波长3.采用架高不同的分层天线使盲区互相弥补,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使天线复杂了。 1.电子战分为电子对抗和电子法对抗,电子对抗战包括电子干扰.电子侦察.伪装.摧毁和隐身。 2.雷达发射机可分为单极震荡式和主级放大式。 3.平面位置显示器显示目标的斜距和方位两个坐标,主要有距离显示器和两种类型 4.自动测距包括了对目标的搜索捕获和自我跟踪。1雷达的任务: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仰角速度及从目标回波中获取更多有关目标的信息。 1.使用脉冲法测距时,影响测距精度的因素:(1)脉冲时刻鉴别误差因素(2)时间间隔测量精度 3.雷达发射机的任务是什么:为雷达系统提供一种满足特定要求的大功率射率发射信号,经过馈线和收发开关由天线辐射到空间。雷达接收机的任务是什么:通过预选、放大、变频、滤波、解调和数字化处理等方法,将目标回波信号从很强的杂波和噪声干扰中提取出来,使得后续的目标信息提取得以进行。 4.雷达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寿哪些因素的影响?(1)大气传播的影响(2)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3).大气折射和雷达直视距离(4)地面或水面反射对作用距离的影响 5.超外差式雷达接收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1) 高频部分, 又称为接收机“前端”, 包括接收机保护器、低噪声高频放大器、混频器和本机振荡器;(2) 中频放大器, 包括匹配滤波器; (3) 检波器和视频放大器。 6.达系统对雷达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点:(1) 从雷达接收机的输出中检测目标回波, 判定目标的存在; (2) 测量并录取目标的坐标;(3) 录取目标的其它参数, 如机型、架数、国籍、发现时间等, 并对目标进行编批。测距的误差原因:系统误差(可补偿),随机误差:大气折射、测读误差(不能补偿)。 脉冲测距时影响其精度的因素:1.计数脉冲频率不稳2.启动脉冲与计数脉冲不重合3.距离量化误差 距离分辨力:是指同一方向上大小相等的点目标之间最小可区分距离。 距离跟踪定义:对目标距离作连续的测量称为距离跟踪。 时间鉴别器:作用:比较回波信号与跟踪脉冲之间迟延时间,并将迟延时间差转换成与之成比例的误差电压 控制器作用:把误差信号进行加工变换,将其输出去控制跟踪波门的向减小误差的方向移动。 数字式自动测距器:优点1.跟踪精度2.响应速度快3.工作可靠4.便于系统集成5.处理方便

雷达天线

雷达天线 1 雷达天线的简介 雷达中用以辐射和接收电磁波并决定其探测方向的设备。雷达天线具有将电磁波聚成波束的功能,定向地发射和接收电磁波。雷达的重要战术性能,如探测距离、探测范围、测角(方位、仰角)精度、角度分辨力和反干扰能力均与天线性能有关。 雷达天线在空间聚成的立体电磁波束,通常用波束的水平截面图(即水平方向图)和垂直截面图(即垂直方向图)来描述。方向图呈花瓣状,又称为波瓣图。常规的天线方向图有一个主瓣和多个副瓣。主瓣用于探测目标。副瓣又称旁瓣,是无用的,愈小愈好。雷达的战术用途不同,所要求的天线波束形状也不相同。常规雷达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是相同的,一些特殊体制的雷达,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不同。脉冲雷达多数是发射和接收共用一个天线,靠天线收发开关进行发射和接收工作状态的转换。有些雷达(如多基地雷达和连续波雷达),其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是分开的。 2 雷达天线的种类 雷达天线类型很多,按其结构形式,主要有反射面天线和阵列天线两大类。按天线波束的扫描方式,雷达天线可分为机械扫描天线、电扫描天线和机电扫描结合的天线 反射面天线由反射面和辐射器组成。辐射器又称馈源、辐射元、照射器,它向反射面辐射电磁波,经反射形成波束。典型的反射面天线是旋转抛物面天线,切割抛物面天线、抛物柱面天线、卡塞格伦天线、单脉冲天线、叠层波束天线、赋形波束天线和偏馈天线等多种形式。机械扫描天线通过机械的方法驱动天线转动,实现天线波束在方位和仰角二维的扫描,扫描的速度较慢。电扫描天线,天线固定不动,波束在方位和仰角二维的扫描,都是用电子技术控制阵列天线上各辐射单元的馈电相位或工作频率来实现,波束扫描的速度很快。机电扫描结合的天线一般是方位扫描由机械驱动天线旋转进行,仰角扫描由电子技术控制各辐射单元的馈电相位或工作频率来实现,因此其方位扫描较慢,仰角扫描很快。有时也把机电扫描结合的天线叫一维电扫描天线。

雷达工作原理及相控阵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感兴趣的目标,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公式为:S=CT/2 其中S为目标距离,T为电磁波从雷达发射出去到接收到目标回波的时间,C为光速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通过机械和电气上的组合作用,雷达把天线的小事指向雷达要探测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读出些时天线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雷达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作用距离、威力范围、测距分辨力与精度、测角分辨力与精度、测速分辨力与精度、系统机动性等。其中,作用距离是指雷达刚好能够可靠发现目标的距离。它取决于雷达的发射功率与天线口径的乘积,并与目标本身反射雷达电磁波的能力(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威力范围指由最大作用距离、最小作用距离、最大仰角、最小仰角及方位角范围确定的区域。雷达的技术指标与参数很多,而且与雷达的体制有关,这里仅仅讨论那些与电子对抗关系密切的主要参数。根据波形来区分,雷达主要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两大类。当前常用的雷达大多数是脉冲雷达。常规脉冲雷达周期性地发射高频脉冲。相关的参数为脉冲重复周期(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以及载波频率。载波频率是在一个脉冲内信号的高频振荡频率,也称为雷达的工作频率。雷达天线对电磁能量在方向上的聚集能力用波束宽度来描述,波束越窄,天线的方向性越好。但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雷达天线不可能把所有能量全部集中在理想的波束之内,在其它方向上在在着泄漏能量的问题。能量集中在主波束中,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主波束称为主瓣,其它方向上由泄漏形成旁瓣。为了覆盖宽广的空间,需要通过天线的机械转动或电子控制,使雷达波束在探测区域内扫描。概括起来,雷达的技术参数主要包括工作频率(波长)、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发射功率、天线波束宽度、天线波束扫描方式、接收机灵敏度等。技术参数是根据雷达的战术性能与指标要求来选择和设计的,因此它们的数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雷达具有的功能。例如,为提高远距离发现目标能力,预警雷达采用比较低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而机载雷达则为减小体积、重量等目的,使用比较高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这说明,如果知道了雷达的技术参数,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雷达的种类。雷达的用途广泛,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复杂。 精心整理

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雷达是一种利用互相作用的电磁波或其他成像辐射探测、测量 和成像的电子设备。雷达技术已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例如航空、海洋、防御、气象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本文将探讨雷达技术的基 本原理和应用。 一、雷达的原理 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定频率的高频电磁波,将电磁波通过 天线发射出去,在目标上反射回来时,再通过接收天线接受回波 信号。根据发射电磁波后接收到的回波信息,可以推算出目标的 位置、速度、形态等信息。 雷达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发射器、天线、接收器和信号处 理器等。发射器将输入的高频信号转换成微波信号,并将其通过 天线辐射出去;天线接受目标回波信号,并将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接收器将电信号放大,然后通过信号处理器进行数字化处理,以 提取有关目标的信息。

雷达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雷达探测距离、分辨率和信噪比等。 雷达探测距离取决于雷达的发射功率、天线增益、目标反射面积 以及大气衰减等因素;雷达分辨率取决于波长、天线孔径和目标 距离等因素;信噪比是指目标信号和噪声信号之比,是衡量雷达 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雷达的应用 1.航空领域 雷达在航空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飞行监控、空中交通管制、空气质量监测等。雷达技术可以帮助飞行器定位、导航以及 在气象恶劣时保证安全起降。 2.海洋领域 雷达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水文、水文气象、海洋资源调查、海上交通管制、船舶导航等方面。雷达技术可以 帮助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发现井喷火山以及预测台风等有害气 象事件的来临。

3.防御领域 雷达在防御领域的应用较多,包括军事防御、边境安全、反恐 防暴、消防救援等方面。雷达技术可以帮助军队监测敌方军事行动、预警空袭威胁、监视国境安全等;可以帮助警察发现可疑行为、协助消防队找到险情等。 4.气象领域 气象雷达常用于天气预测、气象风险监测、降水量预测等方面。气象雷达主要用于探测空中降水物质和气象条件;利用雷达分辨 率高、探测距离远、数据传输快等优点,可以帮助气象部门实现 准确预报。 5.环境领域 雷达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主要是用于大气污染探测、土壤含水量 检测和风能评价等方面。雷达可以利用反射回波的特点,通过检 测能源和污染物的反射率,来了解环境的变化。

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探测和定位目标的技术。它在军事、民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 一、引言 雷达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字面意义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它利用无线电波的特性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和定位。 二、工作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发送与接收两个过程。 1. 发送过程 雷达通过发射一束脉冲形状的无线电波,这个脉冲由雷达系统中的发射机产生并由天线发射出去。发射器产生的无线电波具有一定的频率和功率。 2. 接收过程 被发射的无线电波在遇到目标时,一部分会被目标所反射,这部分反射回来的信号被雷达的接收机接收。雷达系统中的接收机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天线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接收机进行放大、滤波和解调等处理。

接收机处理完信号后,将其送至雷达系统的处理器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特征,解析出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速度等信息。 3. 目标参数计算 雷达系统通过计算接收到的信号的时间延迟、频率差和信号相位等参数,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速度和方位。其中,距离的测量是利用无线电波的速度和发射与接收之间的时间差;速度的测量则是通过测量接收到的信号的频率变化;方位的测量是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入射角度。 4. 显示与输出 雷达系统会将目标的信息通过显示器、音频提示等方式呈现给操作人员。这样,操作人员就能够准确获知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相关信息。 三、应用领域 雷达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军事应用 军事领域广泛使用雷达技术,用于目标侦测、导航、目标追踪和武器指示等。雷达能够在不同天候条件下进行目标侦测,帮助军队实现战术预警、目标跟踪等功能,提高战争中的作战效能。 2. 民用应用

雷达组成和工作原理

雷达组成和工作原理 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距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气象等领域。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是雷达技术的基础,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雷达的组成 雷达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发射机:发射机是雷达的核心部件,它产生高频电磁波并将其送入天线。 2.天线:天线是雷达的接收和发射装置,它将发射机产生的电磁波转换成空间电磁波,并将接收到的回波转换成电信号送入接收机。 3.接收机:接收机是雷达的信号处理部件,它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解调等处理,得到目标的距离、速度、方位等信息。 4.显示器:显示器是雷达的输出部件,它将接收机处理后的信息以图像或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供操作员进行判断和决策。 二、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特性进行探测和测距。雷达发射机产生高频电磁波,经过天线转换成空间电磁波,向周围环境发射。

当电磁波遇到目标时,一部分电磁波被目标反射回来,经过天线转换成电信号送入接收机。接收机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解调等处理,得到目标的距离、速度、方位等信息。最后,将处理后的信息以图像或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供操作员进行判断和决策。 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精度与电磁波的频率、功率、天线的大小和形状、目标的反射特性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雷达的探测距离越远,精度越高,需要的电磁波功率越大,天线越大,目标反射特性越好。 三、雷达的应用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气象等领域。在军事领域,雷达可以用于侦察、监视、导航、武器控制等方面。在民用领域,雷达可以用于航空、航海、交通、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方面。在气象领域,雷达可以用于探测降水、测量风速、预测天气等方面。 雷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探测和测距设备,它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是雷达技术的基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雷达系统原理详解

雷达系统原理详解 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目标探测和测量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军事、航空、气象等。本文将详细介绍雷达系统的原理。 一、概述 雷达系统由发射系统、接收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组成。发射系统负责产生电磁波并将其发射到空间中,接收系统接收回波信号,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析和分析。 二、发射系统 发射系统通常由雷达发射机、天线和其他辅助设备组成。雷达发射机是一个关键组件,它负责产生高频电磁波,并将其传递给天线进行辐射。天线的作用是将发射的电磁波转换为空间中的电磁波辐射,形成探测区域。 三、接收系统 接收系统主要由天线、接收机和信号处理设备组成。天线的作用不仅仅是发射,还能接收回波信号。接收机负责接收和放大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并将其传递给信号处理设备。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中包含了目标物体的信息。 四、信号处理系统 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析和分析,提取目标物体的信息。它包括目标检测、距离测量、速度测量等功能。在目标检测中,

信号处理系统通过判断回波信号的强度和特征来确定目标的存在与否。距离测量通过计算回波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目标与雷达的距离。速度 测量则通过分析回波信号的频率变化来确定目标的速度。 五、雷达系统原理 雷达系统的原理基于电磁波的特性。当雷达发射电磁波时,它会在 空间中传播并被物体反射回来。这些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就是回波信号。根据回波信号的特性,雷达系统可以测量目标物体的位置、距离、方 向和速度等信息。 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发射:雷达发射系统产生高频电磁波并将其辐射到空间中。 2. 反射: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一部分被吸收、散射或穿透,另 一部分被物体反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 3. 接收:雷达接收系统接收回波信号并将其传输到信号处理系统。 4. 处理: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析和分析,提取目标 物体的信息。 5. 显示:处理后的目标信息通过显示设备展示给操作员或其他系统。 六、雷达系统的应用 雷达系统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在军事上,雷达系统可以用 于目标侦察、导航、火力控制等。在民用领域,雷达系统可以用于空 中交通管制、气象预报、海洋勘测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