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_《函数的概念及表示》导学案

1.2_《函数的概念及表示》导学案
1.2_《函数的概念及表示》导学案

1.2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2)理解函数的概念,并且会灵活运用函数的概念解题.

(3)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4)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

(5)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应用.

【导入新课】

回顾问题导入:

1.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此时y 是x 的函数,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新授课阶段

(一)函数的概念:

思考1:(课本P 15)给出三个实例:

A .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 (米)

与时间t (秒)的变化规律是21305h t t =-.

B .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

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课本P 15图)

C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

高低.“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见课本P 16表)

讨论: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

怎样的对应关系? 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三个实例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 ,记作:

:f A B →

1. 函数的定义: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

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称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 (function ),记作:(),y f x x A =∈.

其中,x 叫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作 (domain ),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 (range ).显然,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

(1)一次函数y=ax+b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

(2)二次函数2y ax bx c =++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是B ;当a>0时,值域

244ac b B y y a ??-??=≥??????;当a ﹤0时,值域244ac b B y y a ??-??=≤??????

. (3)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定义域是{}0x x ≠,值域是{}0y y ≠. 2. 区间及写法: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 ,表示为 ;

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 ,表示为 ;

满足不等式a x b a x b ≤<<≤或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 ,表示为[)(],,,a b a b ; 这里的实数a 和b 都叫做相应区间的 .(数轴表示见课本P 17表格)

符号“∞”读“无穷大”;“-∞”读“负无穷大”;“+∞”读“正无穷大”.我们把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表示为[)(),,,,a a +∞+∞(](),,,b b -∞-∞. 例1 对范围1x a -≤≤用区间表示正确的为( )

A .()1,a -

B .[]1,a -

C .[)1,a -

D .(]1,a -

3. 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 .

例2 函数x x y 22

-=的定义域为{}3,2,1,0,那么其值域为 ( ) A .{}3,0,1- B .{}3,2,1,0 C .{}31≤≤-y y D .{}

30≤≤y y

例3 如图,用长为1的铁丝弯成下部为矩形,上部为半圆形的框架,若半圆半径为x ,求此框架围成的面积y 与x 的函数式()y f x =,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例4 记集合M {}

230x x =->,函数)1)(3()(--=x x x g 的定义域为集合N .求: (Ⅰ)集合M ,N ;

(Ⅱ) 集合N M ,N M .

4. 函数相同的判别方法:

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主要看 和 是否相同.

例5 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 x =(0)x ≥是同一个函数( )

A .y=(x )2

B .y=x x 2

C .y=33x

D .y=2x

(二)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1. 结合课本P 15 给出的三个实例,说明三种表示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点:

解析法:就是用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优点:简明扼要;给自变量求函数值.

图象法:就是用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优点:直观形象,反映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

列表法:就是列出 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优点:不需计算就可看出函数值,如股市走势图; 列车时刻表;银行利率表等. 例6 (1) 已知f (x )是一次函数,且满足3(1)2(1)217f x f x x +--=+,求()f x ;

(2) 已知[]22

1)(,21)(x x x g f x x g -=-= (x ≠0), 求)21

(f .

例7 函数|

|)(x x x f =

的图象是( )

例8 已知)(x f 的图象恒过(1,1)点,则)4(-x f 的图象恒过( )

A .(-3,1)

B .(5,1)

C .(1,-3)

D .(1,5)

2. 分段函数的定义:

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 ,如以下的例9的函数就是分段函数.

说明:(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首先要确定自变量的数值属于哪个区间段,从而选取相应的对应法则;画分段函数图象时,应根据不同定义域上的不同解析式分别作出;(2)分段函数只是一个函数,只不过x 的取值范围不同时,对应法则不相同.

例9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 =x 2-2,x ∈Z 且|x |2≤;(2)y =-22x +3x ,x ∈(0,2]; (3)y =x |2-x |;(4)3232232x y x

x x ?????

≤≥<-,=--<-.

.

例10 如图,动点P 从单位正方形ABCD 顶点A 开始,顺次经C 、D 绕边界一周,当x 表示点P 的行程,y 表示PA 之长时,求y 关于x 的解析式,并求f(25

)的值.

解:

例11 已知???>-<+=040

4)(x x x x x f ,则)3([-f f ]的值为 .

【解析】

课堂小结

1.掌握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求解方法;

2.理解函数的概念;

3.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尤其要注意解析法在解决应用题中的灵活运用.

作业

见同步练习部分

拓展提升

1.

函数y ( ) A )43,21(- B ]43,21[- C ),43[]21,(+∞?-∞ D ),0()0,21

(+∞?-

2.下列各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

A

.2(),()f x g x == B .0()1,()f x g x x ==

C

.2(),()f x g x == D .21

()1,()1x f x x g x x -=+=-

3.函数{}()1,1,1,2f x x x =+∈-的值域是 ( )

A 0,2,3

B 30≤≤y

C }3,2,0{

D ]3,0[

4.已知???<+≥-=)6()2()

6(5)(x x f x x x f ,则f(3)为 ( )

A 2

B 3

C 4

D 5

5.二次函数2y ax bx c =++中,0a c ?<,则函数的零点个数是 (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无法确定

6.某学生离家去学校,由于怕迟到,一开始就跑步,等跑累了再步行走完余下的路程, 若以纵轴表示离家的距离,横轴表示离家后的时间,则下列四个图形中,符合该学生 走法的是 ( )

7.

A B D

8.已知函数

定义域是,则的定义域是 ( ) A. B. C. D.

9.函数2y =的值域是 ( )

A.[2,2]-

B. [1,2]

C.[0,2]

D.[

10.若函数x x x f 2)12(2-=+,则)3(f =

1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 =x +1

x +2 (2)y =1

x +3 +-x +x +4

(3)y =1

6-5x -x 2 (4)y =2x -1

x -1 +(5x -4)0

12.对于二次函数2483y x x =-+-,

(1)指出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方程、顶点坐标;

(2)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一、单调性

1.在区间(0,+∞)上不是增函数的函数是

( ) A .y =2x +1 B .y =3x 2+1 C .y =x

2 D .y =2x 2+x +1 2.函数f (x )=4x 2-mx +5在区间[-2,+∞]上是增函数,在区间(-∞,-2)上是减函

数,则f (1)等于 ( )

A .-7

B .1

C .17

D .25

3.函数f (x )在区间(-2,3)上是增函数,则y =f (x +5)的递增区间是 ( )

A .(3,8)

B .(-7,-2)

C .(-2,3)

D .(0,5)

4.函数f (x )=

2

1++x ax 在区间(-2,+∞)上单调递增,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0,21) B .( 21,+∞) C .(-2,+∞) D .(-∞,-1)∪(1,+∞) 5.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单调,且f (a )f (b )<0,则方程f (x )=0在区间[a ,b ]内 ( )

A .至少有一实根

B .至多有一实根

C .没有实根

D .必有唯一的实根

6.若函数()()2212f x x a x =+-+在区间(]4,∞-上是减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 ( )

A .a ≤3

B .a ≥-3

C .a ≤5

D .a ≥3

7.函数f (x )=2x 2-mx +3,当x ∈[-2,+∞)时是增函数,当x ∈(-∞,-2]时是减函

数,则f (1)= 。

8.函数f (x ) = ax 2+4(a +1)x -3在[2,+∞]上递减,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 .

9. 已知函数[]1(),3,5,2

x f x x x -=∈+ ⑴ 判断函数()f x 的单调性,并证明;

⑵ 求函数()f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特性学案2

声音的特性学案2 八年级物理教案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前提测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2、响度:声音的强弱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导学案.doc

第一章第三节《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青州市邵庄初级中学张新贵 ( 整理 ) 一、学习目标 1、能从生活经验体会中去正确区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能用实验去验证影响乐音音调、响度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 3、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 围;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出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 二、课前预习: 1、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3、人听到声音应具备哪些条件? 4、我的疑问 三、课内探究: 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上本节一段相同的文字,朗读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前后朗读的两位同学呢? 思考:我们为什么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前后两位同学? 【学点一】音调 1、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利用吉它的同一根弦,弹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的猜想:; 实验探究:利用身边的钢尺,模仿吉它弦,紧按在桌面上进行探究。 次数钢尺伸出长度振动快慢音调 1 2 (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振动得慢,音调就。 (阅读课本19 页音调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思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大象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人类听不 到呢?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阅读课本20 页,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跟踪练习: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频率指的是,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 越,音调越,频率越,音调越。 2、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到。蝴蝶的翅膀 1 秒钟振动不超过10 次,蚊子的翅膀 1 秒钟振动 500~600 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 3、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八年级数学下册 2.5.2 矩形的判定导学案(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2.5.2 矩形的判定导学案(新 版)湘教版 2、5、2矩形的判定 一、新课引入〈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矩形? 2、矩形有些什么性质?①边的关系: ②角的关系: ③对角线的关系: ④对称性:〈二〉、导读目标: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三个判定方法。 2、会运用矩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重点:理解并掌握矩形的三个判定方法。难点:如何运用矩形的判定方法。 二、预习导学预习课本P61-62 ,解答下列的问题。 1、判定1: (用定义来判定)一个直角+平行四边形=矩形 2、判定2:(用角来判定)三个直角+四边形=矩形 3、判定3:(用对角线来判定)对角线相等+平行四边形=矩形;对角线相等+对角线平分=矩形。议一议: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

形;()(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 三、合作探究例1:如图,□ABCD中,它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1)如果□ABCD是矩形,试问:△OBC是什么样的三角形?(2)如果△O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OB=OC,那么□ABCD是矩形吗? 四、解法指导 五、堂上练习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如图,□ABCD中,对角线AC,BD相关于点O, ∠A OB=60O,AB=2,AC=4,求□ABCD的面积。六、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和疑惑?七、课后作业 1、如图,□ABCD中,M为AD的中点,BM=CM,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如图,在□ABCD中,各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个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知道噪声防治的途径。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三、课前预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音在_______、_______体中比________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四、课内探究 【学点一】音调 [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拨动梳子的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 【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缓慢拨梳齿,梳齿振动慢。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 【小结归纳]】 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点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跟踪练习: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2、频率的单位是_________,简称为__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学点二】响度 1、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出声音,通过感觉声带的振动来猜测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 2、探究实验:观察比较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______;幅度越小,响度越______。 (阅读课本21页响度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跟踪练习: 1、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它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 2、另外,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____,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______。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3、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学点三】音色 活动:用录音机播放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呢?

矩形的判定导学案

矩形的判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 ?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 矩形有哪些性质? 3. 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 课前练习 四边形ABCD是矩形 (1)若已知AB=8cm, AD=6cm, 贝y AC= _______ cm OB= _________ cm ⑵若已知/ CAB=40,则/ OCB= ____________ / OBA=_________ / AO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OD=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已知AC= 10 cm, BC=6c m,则矩形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m 矩形的面积二____________ cm 二、情境创设: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1)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以下命题 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验证命题:学生自主完成 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 AC=BD。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B C 2■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 A=Z B=Z C=90°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3)归纳: 矩形的判定方法: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 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三、例习题分析 例1 (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X)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V)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V)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X)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X)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V)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X) (8)—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V)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V) 指出: (I)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 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例2 (补充)已知ABCD的对角线AC BD相交于点0, △ AOB是等边三角形, AB=4 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首先根据厶A0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 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 四、课堂检测 1.(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一定是矩形 (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课型新授课课时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 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 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 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 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 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 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 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 料尺等、音叉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 究愿望约 4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

如《命运》交响曲 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 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 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 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 其中的奥妙。 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 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约 16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 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 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音调的定义。 2. 探究 1 提出问题问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高低, 还能分辨高低音, 那么音调为什么有高低呢?它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 设计实验和 进行实验随堂学生实验同学用自己手边的器具,能想办法发出音调不同的 声音吗?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引导 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 如 19 图 13-1 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歌曲的音调。 学习内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阅读课本P32至P35内容。 【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1 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 Hz。 3.人的听觉范围:一般为20-2019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190Hz 的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按课文P32图2.2-1方案进行(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1)

(2)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就越慢,音调就低。 2.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演示P332.2-2实验:观察音调波形图,提高对声音的音调认识(可以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通过屏幕上的波形我们可以看到:高音调的声音波形更密集,声音的频率高,低音调的声音的波形稀疏,声音的频率低。 对比分析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试听20 Hz-20190 Hz声波,增强对音调的认识)【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教师演示:按课本P34图2.2-3方案进行演示; (1) 同一音叉,用力敲击,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幅,听其响度; (3)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2.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观察响度波形图,提高对声音响度的认识(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3.知识延伸: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小。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探究影响声音的因素——音色 1.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上本节一段相同的文字,朗读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 (1)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前后朗读的两位同学是谁呢?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涟源金石中学八年级(上)综合组物理科导学案编号:128180102 主备人:金茜备课组长:审核: 课型:预+展班级:姓名: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学习目标】 1.知道参照物和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基础知识】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 ,这个作为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如图所示,以司机为参照物,在车上的乘客是的;以路边站着的人为参照物,车上的乘客是的。 4.写出下表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 运动参照物 地球绕太阳公转 太阳东升西落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 车中乘客说“房屋、树木在后退” 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在高空中 【展示提升】 1.填空题某人坐车看到路边的树木正向南运动,此人是以为参照物;若他以地面为参照物,则车正在向运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2.选择题 ①.下列描述的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B.乌云遮住了太阳 C.树木在不停地生长 D.蚂蚁在地上爬行 ②.以下关于“静止”的说法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A.地球同步卫星看上去是“静止”的 B.空中加油机的飞行员看到被加油的战斗机是“静止”的 C.法国飞行员在空战中,伸手抓住“静止”的子弹 D.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船中的宇航员感觉飞船是“静止”的 3.问答题 ①.分析教材图1.2-4中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②.观察教材图 1.2-5,说一说甲、乙两图中的人与战机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运动的,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静止的? 【当堂反馈】 1.★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A.参照物只能是静止的物体 B.参照物只能是运动的物体 C.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 D.对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机械运动的情况一般也不同 2.★A、B两列火车同向并列停在车站内,当B车启动时,A车内的乘客感觉错误的是() A.看车站自己是静止的B.看B车自己在向前运动 C.看B车自己在向后运动D.看车站上流动售货车自己是运动的

八年级数学下册 2_5_2 矩形的判定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2.5.2 矩形的判定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课前预习】 1.知识准备 (1)矩形概念: (2)矩形性质: 边: 角: 对角线: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探究:一位很有名望的木工师傅,招收了两名徒弟。一天,师傅有事外出,两徒弟就自已在家练习用两块四边形的废料各做了一扇矩形式的门,完事之后,两人都说对方的门不是矩形,而自已的是矩形。 甲的理由是:“我用直尺量这个门的两条对角线,发现它们的长度相等,所以我这个四边形门就是矩形”。 乙的理由是:“我用角尺量我的门任意三个角,发现它们都是直角。所以我这个四边形门就是矩形”。 根据它们的对话,你能肯定谁的门一定是矩形。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 矩形判定方法2:(). 3.判定方法的证明 判定1: 已知:在ABCD中,AC=BD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几何语言: A B C D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CD为中线,延长CD到点E,使得 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 推论:的四边形是矩形。 判定2: 已知:∠A=∠B=∠C=90°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证明: 几何语言: 4.概括矩形的判定方法: 定义: 判定1: 判定2: 【课堂活动】 例1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1)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4)有三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一组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例2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m,求这个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 变式:已知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OBC=∠OCB.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沪科版初二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案、(带解析)

沪科版初二第三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案、(带 解析) 【学习目标】 1.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2.知道影响声音的三大特性的主要因素。 3.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新课案】 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1.做一做:将一些细砂子放在桌面上,轻敲与重敲桌面,观察砂子振动情况并感受声音强弱。完成以下问题: 声音的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有关, 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和 有关。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表示。 2.做一做实验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边沿,在另一端拨动直尺,不断改变直尺露出桌面的长度,感受直尺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音调怎样变化。 后完成以下问题: 〔1〕声音的称为音调。音调与发声物体有关。 〔2〕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 音色曾经叫反映了声音的与。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有关。我们能够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就是因为声音的不同。 〔一〕知识点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做响度. 声音响度与发声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大;人们用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由探究影响响度因素的活动可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 ___有关。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距发声体越______ _,听到的声音越_______,响度越_______. 【说明】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更大些。 〔二〕知识点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将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加快录音机喇叭的_________ ____,使________变高。 【明确】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凋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注意】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声音的高低——音调,声音的大小——响度 【辨析】震耳欲聋和声音刺耳 前者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大,后者反映了声音的音调高。 〔三〕知识点3:音色又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也受外界因素影响。 〝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好;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__而发出声音。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判别的。 【注意】物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其音色也随之改变.如养花人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音色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

【八年级】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矩形的判定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十九章矩形的判定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三、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 矩形判定方法2:(). 四、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笔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8)一组邻边笔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例2 (补充)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 例3 (补充)已知:如图(1),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你还有什么办法证明例3?思考一下,相信你能行!! 五、随堂练习 1.(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已知:如图,在△ABC中,∠C=90°, CD为中线,延长CD到点E,使得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 六、课后练习

八年级物理全册 3.2 声音的特性学案 (新版)沪科版

3.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2.知道影响声音的三大特性的主要因素。 3.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新课案】 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1.做一做:将一些细砂子放在桌面上,轻敲与重敲桌面,观察砂子振动情况并感受声音强弱。 完成下列问题: 声音的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有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和有关。 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表示。 2.做一做实验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边沿,在另一端拨动直尺,不断改变直尺露出桌面的长度,感受直尺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音调怎样变化。 后完成下列问题: (1)声音的称为音调。音调与发声物体有关。 (2)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 3.音色曾经叫反映了声音的与。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有 关。我们能够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就是因为声音的不同。(一)知识点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做响度. 声音响度与发声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大;人们用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由探究影响响度因素的活动可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有关。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距发声体越_______,听到的声音越_______,响度越_______. 【说明】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更大些。 (二)知识点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将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加快录音机喇叭的_____________,使________变高。 【明确】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凋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八年级物理上册1.3《声音的特性》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1.3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3个特性是什么?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什么有关? 响度跟发音体的什么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什么不同? 学习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学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音调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前者的声音比较 ,后者的声音比较 。(选填 尖细或闷粗)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活动1:阅读课本19-20页“音调”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频率? 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问题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简称: 符号: 问题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问题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问题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思考1:振动会发出声音,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 发出的声音, 却能听到讨厌的 蚊子声? 2.响度: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2:阅读课本21-2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 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

音的响度 拓展1:振幅是确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拓展2: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音:qí yì),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练习1: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音色: 活动3:阅读课本22页“音色”部分回答下列 问题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 )。 音色和发声体的 、 有关 P23“想想做 做”答案 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并播放,自已 听起来不像是本人所发出声音。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说话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来传递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不同的介质,所传播声音的音色发生改变,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当堂训练: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 2、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都不是 3、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4、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 )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1《矩形》矩形的判定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1《矩形》矩形的判定导 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分析能力。重点:矩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难点: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二、、自主预(复)习自学教材53—55页相关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使AB=CD, EF=GH、2、摆成四边形(如第②个图),这时窗框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依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平行四边形。 3、将直角尺紧靠窗框的一个角(如第③个图),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矩形,依据的数学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矩形。 4、除了上面制作矩形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你画一个矩形; 5、交流画矩形的方法,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6、证明矩形的判定方法:已知:如图_________________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 7、归纳:矩形的判定方法:(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四边形ABCD中,AB=DC,AD=BC,请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CD是矩形,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9、下列关于矩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C、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3、合作探究例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 OA=OD,ABDO∠AOD=50,求∠OAB的度数C 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为BC上的两点,且BE=CF,AF=DE、求证:(1)△ABF≌△DCE;(2)四边形ABCD是矩形、 四、当堂反馈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 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预习提纲:(预习要求:根据预习提纲,仔细阅读课本P32—P35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将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 1、声音有哪几个特性? 2、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 3、响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音调 探究1: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一: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第一次伸出桌边大约1/3,第二次伸出桌边2/3;两次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振动的快慢。 思考:哪一次振动的快,哪一次音调高 活动二:将硬纸片从梳子齿上划过,第一次较慢的划过,第二次较快的划过,注意听它两次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的不同。 思考:哪一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你的发现是: 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 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 频率越低,音调越______ . 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单位___________(符号Hz) 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形状有关,一般而言,大而长的物体振动频率低,小而短的物体振动频率高;物体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物体越薄、越细,振动频率越高。想想议议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这次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然而救援人员当时在清理海滩时却几乎没发现除了人类以外其他动物的尸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读一读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范围”,聪明的你就会明白。) 问题: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探究2、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

《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思维导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2.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3.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4.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学用具: 钢锯条、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银铃般清脆悦耳,有的瓮声瓮气,有的如响雷一般震耳欲聋,有的如声如细丝几乎听不到。这些声音都是有哪些区别,我们这一节就来学习一下声音的特性。 板书声音的特性 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敲大木鱼,声音浑浊;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木鱼,声音清脆。 生4:声音有强弱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强;轻敲,声音弱。 生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与前面声音的不同对应。 (一)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 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 学生猜想。 课本上图所示的实验,用不 同的力敲击音叉,然后将发声的 音叉靠近小球,观察小球被弹起 的距离。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 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成果展示与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导学案终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本节知识点及要求 (1) 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 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2.重点 (1) 质点模型的建立 (2) 参考系的重要性 3.难点 把实际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这种研究方法 【导学提纲】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体具有___质量____”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称为质点。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_决定的。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学习探究】 本章章首语中有一句最核心的话:“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雄鹰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雄鹰、足球都在做机械运动。当我们要详细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时就有些困难?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质点的概念,其实“质点”,就是其中“物体”的一种最简单模型;而“参考系、坐标系”是确定位置及其变化的工具。 一、质点:在某些情况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不考虑其形状和大小,把物体看成是一个具有质量的点,这样的物体模型称为“质点”。 注意: 1.“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了物体的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它是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型(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的模型)。 2.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能把物体抽象成质点 (1)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沿斜面下滑的木块可看成质点。 (2)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大小相对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可忽略,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做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大小可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当做质点来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