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

导读:本文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第八集

千秋之评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千秋之评》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

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第八集千秋之评

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解说词:在后来的岁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史书的范围。在这部书中,用于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几乎每句话都有明确的褒贬之意,这种“字字针砭”的独特文风,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历代史家效法的经典。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242年这部春秋史,把当时社会上的一

些邪说暴行,把它记下来了。他每个字都有褒贬,什么事情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正确的,我们看一部《春秋》全部都有。所以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解说词:从孔子修《春秋》开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学具有了记录历史事实和辨明是非、评判历史人物的双重职能,史学和史官承担起了价值评判和终极审判的功能。

在孔子修《春秋》300多年后,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的时候,特意开设了《循吏列传》、《酷吏列传》和《佞幸列传》,为清官廉吏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那么,被司马迁记入史册的第一个清官是谁呢?

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镇,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就诞生在这里。淮滨县文广新局的尤新峰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兴趣,早在2003年,他就开始搜集有关孙叔敖的历史典故。

河南省淮滨县文广新局尤新峰:“这个拓片,它主要是介绍孙叔敖生平事迹的一个碑,他的生平介绍主要来自于司马迁《史记》里的循吏传。”

解说词:流经河南省固始县的史河,是淮河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春秋时期,这段河流洪灾频发,百姓们常常流离失所,生计无着。于是,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溉农田。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

公元前601年,楚庄王任命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国相。在孙叔敖

的悉心治理下,楚国迅速发展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尽管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孙叔敖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家里没有积蓄,死后儿子只能依靠打柴为生。

在司马迁的笔下,循吏是仁厚爱民,清正廉洁,严守法纪的官员。那些用酷刑峻法统治百姓,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官吏则被称为酷吏。那些无才无德,恃宠骄横而为祸一方的官员则被称为佞幸。自此,为清正廉洁的官员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就成了中国古代编撰国史的一个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万民景仰的清官,还是千夫所指的权奸贪恶之辈,在百年之后都会面临历史的评价,成为后世景仰或唾弃的对象。历史上,许多清官廉吏在身处逆境的时候总是坚信历史会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价,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

公元147年岁末,一天,东汉帝国的首都洛阳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兴奋的百姓们走上街头,迎接一位官员的出狱。这位官员就是担任太尉的李固,因为反对外戚梁冀专权祸乱朝政,这一年11月,李固被梁冀诬陷入狱。不过,让这位在《后汉书》中被称为“跋扈将军”的梁冀没有想到的是,李固的下狱,在洛阳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数十位大臣戴着铁铐木枷在朝廷上为李固辩护,准备与李固一块坐牢。于是,李固从牢里被放了出来。但是,看到这位清廉耿直的大臣在百姓中享有如此之高的声誉,梁冀恼羞成怒。于是,刚刚出狱的李固再一次被捕入狱。在遇难之前,李固给朝廷中屈服于梁冀的几个大臣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被后世的史官记入了正史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卜宪群:“这封信是写给胡广等人,其中就说到现在国家这么艰难,如果说在这样一种局面下,还不作为的话,历史、史学家今后会做一个公正的裁判的。”

解说词:在李固的这封绝命书中,人们看到的是他对历史公正性的强烈信念。在李固看来,当朝政败坏、贪腐横行的时候,有责任、有修为的官员如果不挺身而出,一定会被后世的历史学家记入史书,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而舍生取义、以身殉道,远远胜于苟且偷生。

10多年后,公元159年,把持朝政20多年的梁冀被皇帝下令灭族。但是朝政的腐败已经无法挽回,李固所担心的东汉王朝衰败的命运再也无法扭转了。东汉王朝灭亡之后,历史学家范晔将李固和梁冀的故事写入了《后汉书》,成为后世官员们的镜鉴。

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历史记载它其实一个很重大的功能,就是我们今天的新闻功能,它有舆论监督功能,他舆论监督不是当时,它是延时的,身后的,想建功立业的人的永恒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北京大学副教授赵冬梅:“历史其实本身是一种记述,它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就是道德的褒贬,是在未来你的历史形象是什么样的,但是前提是说这个历史记载要真实,要正义。”

中央党校教授王杰:“也就是把道德,把道义放在首要位置。”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要注意气节,要注意门声,门声就是这个门厅的声誉。”

解说词:中国人对历史的理解,从来就不是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

它还存在于口口相传。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中国人的情感里,它是另一部史书。

1999年,吴启民第一次听说了召公的故事,听到了《诗经·甘棠》这首古老的诗歌,从此,他的生活和甘棠树融合在了一起。2001年,吴启民来到三门峡市黄河边,在汉代召公庙的遗址上修建了这座甘棠苑。

(同期声·吴启民):“这棵树和召公,召公是廉政之祖,它这棵树就是清风之源。”

解说词:《诗经·甘棠》被称为千古去思之作,纪念的是西周时期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召公。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叫姬奭。文王病逝后,召公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时,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下乡视察的时候,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腾出来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召公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树下办公,倾听百姓的诉状,解民之忧。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这种大爱,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连成一片,所以老百姓披其德,这身上都有他道德教化的光泽,悦其化,本来这老百姓不是这么好,不是这么完美,这么善良的,教化,教化,把他教化了,老百姓觉得我么受了他的德教,被教化成了这样,都非常高兴,那么在他死了以后,思其人,人不在了,想念他,敬其树,因为他有一个东西留下来了,就是一棵树,就是一棵棠树。”

解说词: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歌咏之,作《甘棠》

之诗。也留下“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中国这种圣贤和道德之教,我觉得他比宗教起的作用还要大,中国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宗教国家,我们不是靠宗教,而是靠道德、正义、公道我们来引领社会的,我觉得他是高于宗教,具有更高的一种力量。”

解说词:72岁的陆光荣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工作,编写《钱清镇志》。

绍兴钱清镇退休教师陆光荣:“刘宠清廉,而出钱清这个地名,所以这个地名我们要把它记录。”

解说词:作为汉室宗亲,刘宠没有生在大汉的盛世,做官时正赶上了东汉最黑暗的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朝廷官员的贪腐,横征暴敛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现象。

浙江会稽山的老百姓朴实拘谨,常年被官吏欺诈。百姓不堪其扰,纷纷遁迹于深山老林。刘宠担任会稽太守后,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生产,使郡中秩序井然。刘宠离任,两袖清风。几个住在若邪山山谷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每人带了100文钱,前来为他送行。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卜宪群:“并且想挽留他,说你在这里为政的这段时间,我们老百姓很安宁,夜不闭户,狗不夜吠,说明会稽这个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安宁,有的老百姓说,我很多年都没有见到官吏了,在我国封建社会,见不到官吏就表示他是一种日子过得好,幸福。”

解说词:盛情难却,刘宠在老人们的百钱之中挑选了一钱之后,与老人们依依惜别。出了山阴县界,刘宠把这一枚钱投入到西小江中,将这枚绍兴百姓赠予的铜钱又留在了绍兴。后人传说,这段江水自从刘宠投钱后,就更为清澈了。后来,绍兴人把这段江更名为“钱清江”,还建了“一钱亭”、“一钱太守庙”。

绍兴钱清镇退休教师陆光荣:“实际上就是崇拜清廉,我们希望这种问题让后人去评,让他们去理解。”

解说词:岁月流逝,72岁的退休教师陆光荣还在找寻着东汉太守刘宠曾经在绍兴的经历。开学了,镇中学的初中生们和往届一样,召开了主题班会,来纪念这位勤政廉洁的东汉官员。

1000多年后,明朝兵部侍郎于谦有感于“一钱太守”刘宠的廉洁,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胡椒八百斗,千载遗腥操。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

河南大学副教授展龙:“这首诗于谦引用了几个典故,一个是唐代宰相元载,在任期间贪污腐败,后来被抄家时,仅抄得胡椒就有数千斤,所以他因此遗臭万年,相反东汉太守刘宠,在任期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你生前占有的再多,你也不带走,胡椒八百斛留下的是恶名,一钱太守刘宠留下的是清名,你身后自然有人评判你。”

河南大学副教授展龙:“通过这两个故事,于谦想表达和抒发自我内心的一种愤慨,同时以示自己清正廉洁的一种志向。这样一种

历史观的表达,对于谦本人影响很大,所以后来他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浩然正气。”

解说词:1449年8月18日,明帝国首都北京被一片紧张和不安的气氛所笼罩。10多天前,明军主力在河北土木堡被来自蒙古高原的瓦剌军队歼灭,皇帝朱祁镇也被敌军俘虏。乘胜而来的蒙古骑兵很快出现在北京郊外,明帝国顿时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此时,于谦临危受命,他在朝堂上严厉驳斥了一些大臣迁都南京的主张,坚决要求固守北京。在新皇帝朱祁钰的支持下,于谦整饬兵备,亲自督战,指挥22万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大捷,瓦剌军队被赶到了长城之外。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在最危难的时候,大家愿意听于谦的。于谦为什么这么有号召力呢,首先一个他的廉洁,他在晋豫巡抚任上做了18年,任劳任怨,两袖清风,能力很强。当整个官场开始腐败的时候,像于谦这样的人,他们立刻在整个官场上显现出来了。他的个人品质,他的政绩,形成了一个士大夫精神的标杆作用,旗帜作用。而这种旗帜作用,在大明王朝最危难的时候,使得整个国家的力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向心力。”

解说词:明帝国终于从一场巨大的危机中走了出来,于谦也成为拯救国家的功臣。然而,8年后,这位曾经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朝廷栋梁和英雄,却被昏君佞臣罗织罪名处以死刑。于谦遇害之后,负责抄家的官员发现于谦家里除了生活必需品和御赐的蟒袍、宝剑之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据明史记载,于谦在巡抚地

方的时候,经常回京师处理公务,每次两手空空地回去,从不送礼。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手下就给于谦说,大人就是家无余财,清官么,也应该带点土特产,蘑菇呀,老陈醋去呀,是不是?”

解说词:为是,于谦写了一首《入京诗》表明自己的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从此,后人就用“两袖清风”来形容为官者的清廉之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一生的追求,在他看来,历史不仅存在于浩瀚的史书之中,也存在于天下芸芸众生的良知和公正的评判之中,他相信历史一定会记住自己的奋斗、牺牲和气节。

河南大学副教授展龙:“成化初年,于谦得到平反,诰文是这么写的,于谦在任期间,曾经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却遭到权臣的排挤和迫害。这诰文颁布全国以后,老百姓奔走相告,喜出望外,他们认为公正终于得到了伸张。”

解说词:公元1489年,明孝宗下令在杭州于谦墓旁建“旌功祠”,来纪念这位拯救了国家和无数百姓的英雄。333年后,一位来自福建的清朝官员林则徐重修了于谦祠墓,并写下了“百世一人”的大字,悬挂于祠墓之上。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现在你去西湖,到于谦祠,你就可以看到林则徐这句名言,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所以袁枚有句诗我特别喜欢,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西湖为什么美,不光是因为自然景观美,是因为西湖背后的精神,因为岳少保、于少

保葬在这个地方。”

解说词: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无论是在乱世,还是在盛世,中华民族对道义、忠信、名节的追求始终在延续着、继承着,这就是蕴藏在历史深处的崇高和力量。

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一。这是900多年前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利用疏浚西湖的淤泥构筑而成。百姓们感怀苏轼勤政爱民的功绩,就将这道堤坝称为“苏公堤”。苏轼一生,曾经在多地为官,每到一地他都留下了清廉、勤政、爱民的美名,被当地百姓世代传颂。在4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苏轼始终戒奢崇俭,清廉自持。在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后,苏轼在城东的一片坡地开荒种田,以解决全家的吃饭问题。由于经常辛勤耕作,时间一长,苏轼就像乡间老农一样,又黑又瘦。寄情于劳作和诗词的苏轼,为这块地取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苏轼因此又被后人称为苏东坡。

在黄州每天精打细算的苏轼一家,日常花销还比不上一个普通的农户。生活虽然艰苦,但是苏轼却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寄托和乐趣。他在黄州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80多首流传千古的诗词散文。在《前赤壁赋》中苏轼这样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苏轼看来,天下万物,如果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儒家一直认为,物欲的张扬是会对精神有损,而物欲的控制自我节俭,是会促使精神的张力,进行彻底的打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修身修的是什么?修的是别

人的身么?不是,修的是自己的身,而且修身的本质是为了什么?是修心。就是说要克制身体对物质的欲望,这样心灵才能够强大。”

解说词: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被人们称为“三苏”。苏轼和弟弟苏辙去世后,安葬在河南郏县,后来父亲苏洵的衣冠冢也从四川老家迁移到了这里,就形成了今天郏县的三苏坟。

900多年来,一代代的中国人来到这里,在苍凉而寂静的氛围中感受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和历史深处的浩然正气,体会积淀在苏轼诗词歌赋中的高尚、清廉与气节。

诚实地面对历史,坦然接受历史和后人评价,是历代贤明的君主和正直的大臣对历史的共同态度。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费尽心机地篡改历史记录、掩盖历史事实的奸臣墨吏。

公元1142年,南宋第一权臣、宰相秦桧的儿子秦熺考中进士。原本掌管国史编修工作的秦桧,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了秘书少监的职位,直接负责编修国史实录。那么,为什么秦桧会给自己的儿子安排这么一个清苦而又没有多少权力的官职呢?

北京大学副教授赵冬梅:“秦桧他自己做了那么多恶事,然后又有那么多人反对他,他自己也是一个读书人,而且他早年的时候,还曾经是一个非常敢言的御史,他选择了利益,放弃了是非,放弃了正义,但不等于说他不知道,秦桧让自己的儿子做这件事情,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形象是正面的,所以他要改呀。”

解说词:据史书记载,秦桧把持朝政10多年,“喜赃吏,恶廉士”。在宰相任上秦桧“贪墨无厌”,公开卖官鬻爵、收受贿赂。当

时,如果想要当地方官,必须先给秦桧送几万贯钱才能得到任命。整个国家贪官赃吏横行,“百姓愈困”。

据《宋史》记载,秦桧积累的家财富可敌国。他的儿子秦熺几乎每天都要请人打造金银酒器,置办古董字画。每年各地官员进献给秦桧的生日礼品,就价值几十万贯钱。

除了贪腐之外,对秦桧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比一手罗织罪名、杀害抗金名将岳飞更难以面对历史的了。公元1142年1月27日深夜,在秦桧的一手策划下,岳飞在风波亭遇害,年仅39岁。再过几个时辰,就是新年除夕了,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而岳飞的冤案,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悲痛的冤案之一。

据史书记载,当制造这起冤案的万俟卨等人逼迫岳飞在一张捏造的供状上画押时,岳飞在供状上写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相信在冥冥之中,自有天理存在,是非善恶终将会被分辨清楚。

北京大学副教授赵冬梅:“岳飞要被害死了,但是直到临死的时候,他都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所以他喊天日昭昭。我想他喊这句话不只是说鸣冤,你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信,他相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会给他的正义的行为以一个正面的评价。”

解说词:岳飞一生生活节俭,全家甚至没有人穿丝绸衣服。当宋高宗要为他建豪宅时,岳飞拒绝了皇帝的赏赐,他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他率领的岳家军更是不侵犯百姓的一丝一毫,“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同期声·老艺人张连生):“这雕刻的是岳飞和杨再兴,打金兵么。这个岳飞朱仙镇留下了最好的印象,好象就和神一样。”

解说词:在岳飞曾经取得抗金大捷的开封市朱仙镇,老艺人张连生还在认真的印刷着有关岳家军的木版年画。将岳家军搬上木版年画,在朱仙镇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河南大学副教授展龙:“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清廉的敢于担当的,浩然正气的,光明磊落的官员,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他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目中。”

解说词:公元1155年,曾经费尽心思构陷岳飞的秦桧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在他临死之前,宋高宗赵构发布诏书,将秦桧祖孙三代全部免职。这位曾经家财富可敌国的贪官,这位曾经陷害岳飞并苦心孤诣地串改国史记录的奸臣,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竟然会进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奸臣贪官之列。

秦桧死去27年之后,一位官员来到秦桧曾当过郡守的永嘉,公开捣毁了为秦桧修建的祠堂。这位官员,就是理学的创始人朱熹。自此,历史对秦桧的清算正式开始了。

1345年,在元朝史官修撰的《宋史》中,秦桧的长篇传记进入了《宋史》奸臣传的行列,秦桧作为宋朝第一奸臣的地位从此再也无法翻案。

1513年,明朝地方官员在杭州西湖岳飞墓前设立了陷害岳飞的秦桧等四人的跪像。此后,这些跪像被游人不断地击毁,又不断地重新铸造,迄今为止已经铸造了12次。岳飞墓前的这幅对联“正邪自

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就这样成为历史的终极审判。

1450年,人们在岳飞的家乡河南汤阴修建起了这座“宋岳忠武王庙”,作为永久的纪念。在这里,人们也会看到秦桧的跪像。每到清明时节,人们都会来到这里,祭拜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岳飞对天下太平的理解和守护,也让他成为世代敬仰的英雄。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000多年前,孔子曾经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中华文明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千百年来,公平正义始终是镌刻在中华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几个大字。

在中华文明史上,无数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用毕生的奋斗,留下了供后人评说的人生传奇。浩如烟海的史书记录下了这个民族的苦难、奋斗与辉煌,也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交织着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历史。这历史饱含着血泪与悲情,也充满了豪迈与伟大。历史深处的正义与光辉,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在历史的深处,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护佑着我们开创中华文明的新辉煌。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16篇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16篇 篇一 20xx反邪教警示教育片《忏悔之门》观后感 单位组织观看《忏悔之门》,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女主人公李冬梅为了治愈身患重病的丈夫,不惜用“圣水”驱逐一切“邪灵”,以至于丈夫惨死。遭遇丈夫病逝、儿子丢失的双重打击,李冬梅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我要追随主神的脚步”,言语坚定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悲惨离奇,看过之后令人发指。 “让小可在学生中广传福音,她的美貌是神给的,她要用神赐给她的优势去广传福音,拯救更多的灵魂,舍去一切才能获得永生。”“当年我走丢了,妈妈好不容易通过主神的‘恩典’和‘神迹’才找到我”“我走丢了,‘守望主’就祈祷‘主神’找到我”……可怕的邪教组织竟然把魔掌伸向了青少年,在母亲、梅姨的影响下,陈可的精神被控制后,又向陈岩灌输着“神无所不能”的谬论。 面对陈可带回的陈岩,李冬梅曾有过母爱的闪念,无奈此时的李冬梅被邪教侵害很深,不惜变卖家当,一心追随“主神”、发展信徒。从短片中不难看出邪教的主要目的是诈取钱财,什么“大能”、“神化”、“世界末

日”……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歪理邪说。“守望主”正是看出李冬梅寻子心切,在李冬梅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利用其感情弱点,打出情感牌,用一些所谓的“神迹”蒙骗她,将她一步步引诱至邪教组织精心布置的陷阱中,被洗脑后的李冬梅精神完全被控制。 看到李冬梅的悲惨遭遇不由得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位同事,曾从事过几年的医疗工作。自从参加祭祀活动后,每每忙碌于募捐、筹款、聚会、传教、布道中,名目繁多的活动让她无暇顾忌家庭、孩子,甚至连工作也放弃了,她的努力和奉献也换回了一个教会组织者的头衔。入会两年后,换上了乳腺癌,按理说有着医疗工作者的便利加上平时耳濡目染了解的一些医学常识,患病后应该及时就医、治疗,而她却选择了“神”的意向,每天祷告、传教,拒绝问医、吃药,后来干脆吃住在教会,连家人都不见了。据说到最后,她受的皮包骨头,最后在教会“寿终正寝”,享年38岁,聊及此事不少人感到惋惜,可这条路是她自己的选择,殊不知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否觉醒。 进入天国,得享永生,邪教让人迷失心智、走入歧途,邪教引发了一处处悲剧。单位之所以组织收看,旨在引导大家从思想上筑起一道反邪教的防火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实回过头仔细想一想,不难发现宗教和邪教的不同之处,就像主持人所言:邪教和宗教有着本质的不同——对社会的态度不同、崇拜的对象不同、理论学说不同、

廉政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廉政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作者:————————————————————————————————日期: ?

廉政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上周,公司组织领导干部和所有党员共同观看了《鉴史问廉》和《小官大贪》两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看到这些反面案例,自我在思想深处受到极大触动。腐败变质,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最根本的还是内因,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偏离了正确方向,导致私欲膨胀,背弃了党的宗旨和做人的原则,这使我认识到加强政治领悟、提高素养的重要性。我觉得作为一名管理干部,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做到: 一是要谋大局,讲政治。管理干部作为公司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清醒的头脑,带头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跟党走、听党的话,对公司及上级组织下达的重大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部署要坚决执行,使管理工作始终与党同步、同心、同向。 二是要塑公正,讲奉献。公正是管理的灵魂。要忠实履职,提倡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创业精神,提倡永不满足、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在管理岗位上不甘落后,争先创优。要公平公正管理,不情绪化管理,不带有色眼镜管理,不徇私情,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日常的每项工作中,都能公平分工,公正办事。 三是要强修养,讲纪律。作为一名管理干部,要做到有德不失德,就必须得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廉洁自律、秉公执法,清清白白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争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道德高尚、业务娴熟”

的管理干部。以崇高的追求、高尚的品德、高深的修养,来约束自我、锤炼自我,带动、影响身边的人,进而促进公司的和谐发展。 四要接地气,有原则。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管理干部,必须心系职工,只有足够接地气,才能真正融入到职工群众中去,才能像一名普通职工那样去工作去生活,才能远离贪腐,洁身自好。任何工作都得有原则,尤其是在管理工作中,避免不了因为私人感情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持好原则,不能因为私人感情和个人欲望而做出丧失原则的事情。 以上是我个人本次观影后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警示教育专题片观后感

警示教育专题片观后感 警示教育专题片观后感 xxx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反腐败斗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以包括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内的正面教育,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腐败案例为教材的反面警示教育,都是防止腐败行为产生的“防火墙。”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涌现出了无以计数的的优秀儿女。他们是党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千百万党员干部永远学习的楷模。剖析王纯、李铁成案件的《蜕变》、《贿海沉沦》两部警示教育专题片,对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目前,正值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学习先进人物、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昂扬我们的斗志。一、切实加强学习,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一是每一个党员都应把理论学习放在自身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位置,从讲政治的高度、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不断充实学习内容,重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在全面准确领会其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精髓上下功夫,结合本单位实际,自己应多学一些法律知识,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管理的行家。三是改进学习方法,制定详细的自学学习计划,坚持系统学、有的放矢的学。四是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党风,有针对性搞好调研,找出破解难题的办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工作实际,继续本着“求真、务实、创新、提高”的社区精神,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广开财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广开财源的基础上,注意精打细算,杜绝不必要的宴请,不搞超标准接待,加强后勤办公室的管理,为社区服务中心节约每一项开支。三、加强党性修养锻炼,坚持“四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党员干部应用党性原则和新《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在履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把改造主观世界作为终身课题,坚定理想信念,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一是强化

国家监察纪录片观后感(3篇)

国家监察纪录片观后感(3篇) :时政反腐倡廉监察法国家监察 国家监察纪录片观后感第一篇: 1月12日晚八点,我准时守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前,有幸观看了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片中展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国家监察》以纪实的手法、鲜活的素材、光影的视角,生动讲述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故事,深刻展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忠诚是基准,干净是底线,担当是体现。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和国家监督专责机关,纪检监察干部首先要弄明白忠诚于谁,忠诚什么的问题,忠诚党和人民,忠诚理想信念。不该吃的饭不吃,不该喝的酒不喝,净化自己的朋友圈,时刻刀刃向内,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干干净净,防微杜渐,拒腐防变。作为年轻同志,要敢于挑担,勇于作为,充分履职,只争朝夕,才能不负韶华,不负嘱托! 专题片中首次曝光王晓光与他人约好接头暗号密谈等案件情节,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定力,也体现监察全覆盖的强大威力。纵观剧中”落马”官员的忏悔,都是从第一次越过纪律”红线”开始,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就总有”决堤”的一天。任何大祸都是从小错开始,只有将错误想法扼杀于萌芽状态,才能杜绝党员干部因一步错走向步步错。因此,纪检监察机关要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通过展示出来的违纪违法案例,感受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心,我们要继续坚定反腐败的信心,消减存量、遏制增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回顾安徽阜阳”刷白墙”事件,让人真切感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害。只有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富裕作为第一追求,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群众的赞扬好评。 一个个典型案例,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很深的触动,他们严重违纪违法,不仅让自己身陷囹圄,更让党和人民遭受损失。这就告诉我们切忌不能把权力当成谋求利益的工具,不义之财不要、不法之物不拿、不白之宴不赴、不净之地不去。

鉴史问廉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观后感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鉴史问廉》观后感:廉洁文化的力量_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观后感:廉洁文化的力量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鉴史问廉》观后感:廉洁文化的力量,感谢您的阅读! 《鉴史问廉》观后感:廉洁文化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长城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廉洁,是长城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廉洁体系制度》是长城汽车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 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廉洁文化是长城汽车文化的

党风廉洁教育纪录片观后感最新

党风廉政教育纪录片观后感 通过观看,了解到有些党员干部在个人欲望的驱使下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在权利关、金钱关、美色关面前丧失原则,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悖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原则和宗旨的事情,最终身败名裂,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在当今社会进行反腐倡廉的必要性,我觉得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通过观看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通过反腐倡廉的正面激励教育和反面剖析教育,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政策法规约束自己,用道德规范衡量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查找差距与不足,提高觉悟。在思想上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慎重使用权力,严格遵章办事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明白,权力是谁给的,手中的权力应该为谁谋利。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做到警钟常敲,时刻不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金钱的诱惑,永葆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本色,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

三、要注重加强个人自律意识的培养 要防腐拒变,自律是关键。个人的廉洁主要来自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现实生活中,诱惑种种,稍有不慎,就会思想错位,行为出轨。轻者蒙人生污迹之羞,重者受身败名裂之辱,害人害己,悔之莫及。要拒绝腐败,抵御腐败,唯有管住自己,这就是防范在前的自律,也是摒弃侥幸,实实在在的规范修身。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保持一身正气,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四、注重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和落实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高度重视。党中央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机制,为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路子,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反腐倡廉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我院下一步将从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坚持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篇1: 透过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使自我在思想上受到了强裂的震撼和教育,看到谢昌贵、徐跃进、傅云生、扬峰、戴龙华、李晨峰、刘长泽、汤成奇等县长、县委书记贪污腐败,堕落为犯罪分子,成为阶下囚,成为人民的罪人,他们的行为可耻,他们的结局可怜,他们的下场可悲。他们的犯罪过程,深挖根源主要是: 一是不注重领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偏离,导至理想信念动摇,丧失党性原则,宗旨观念淡薄。他们都身居要职,握有重权,替别人说话办事只是张口之劳,得到的却是优厚的回报,钱花不了,东西用不完。他们都成了一些不法之徒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袭击目标,而且一旦击中便稀里哗啦不可收拾。为什么能这样?按他们自我的说法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平时很少领悟,即便学了也是应付公事,根本没有装进脑子里去。久而久之,便犯了迷糊,再也脑子不清醒了,以至于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是权力观念严重错误,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我的东西,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资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据头脑。他们个个为所欲为,根本不好监督,甚至把组织的监督看成是对自我的不信任,拒绝监督。他们替别人办事就得收钱,收东西。第一次都说是很害怕,但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之后就习以为常了。他们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做得很跷。他们在一个县负责,把这个县当成自我的私有财产,愿意怎样干就怎样干,能够卖官鬻爵,能够为亲朋好友无原则的办事,能够对着下级大呼小叫,当奴才来用,只要有利可图的事他们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他们认为他们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因此,别人想监督也被他们的淫威给吓住了。 三是色胆包天、利令智昏,心存侥幸、贪赃枉法。片子中的这些人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东窗事发那一天,此刻后悔也来不及了。铁窗内的痛哭流涕,声声忏悔,说什么都晚了。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正如陈毅写的一首诗“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法网恢恢难逃脱!” 四是缺乏监督机制,体制漏洞,出现利用手中职权为所欲为,以个人意识代替法律。体制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这一段时间,我们公司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观看了廉政教育片,对我们进行了廉政教育,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有些领导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更加意识到廉政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认识到我国惩治腐败的必要性。下面是分享的2016年警示教育片观后感范文,欢迎借鉴! 2016年警示教育片观后感一 近日,库车站派出所组织民警观看了《蜕变》系列警示教育片清水衙门里的“贪虎”、政治纪律-不可逾越的红线及《鉴史问廉》系列教育片,通过现场观看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片中那些党员干部的悔恨。“一失足成千古恨”,看到是他们的泪水,看到的是他们对党、对国家的忏悔,更看到的是他们对家人的不舍和留恋。曾经的光鲜亮丽不复存在、曾经的高高在上永远逝去,留下的是罪恶、留下的是痛心、留下的更是满腔热泪。 观看中,尤以对片中克州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政治纪律的事例记忆犹新,从克州市市长到朝觐办主任,涉及32名党员领导干部在朝觐事物管理工作中严重违反政治纪律,事情波澜起伏,群众联名反映,最终获得恶果。在看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些党员干部在最先开始时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丝毫没有纪律意识,想当然的认为安排几个人不是什么大事,

但就是这些点滴的触及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小事造成了直接的“蝴蝶效应”。这些小事就如同蝴蝶煽动的翅膀,而造成的龙卷风则是现在的牢狱之灾后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当我们用以谋权时,勿忘保持一颗公仆之心,勿忘肩上承担的责任。 “反腐倡廉”四字精华的直接表现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意志”,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认识上存在意志不坚决、不深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思想上动摇、世界观偏差、底线思维模糊不清。作为新时期青年民警的我们,要坚决拥护党和国家在反腐倡廉行动中的坚强意志,要及时从各类典型反面事例中看到“越过红线”、“碰触底线”的恶果,要在工作中去发现、去实现自我的优点和真正价值。人情世故,社会复杂,我们要从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做起,一步一脚印,一步一台阶,看到的会是自己努力留下的痕迹,看到的会是自己的不悔和决心。 工作、生活、家庭、责任等等,我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面临的会是种种挫折,有不解、有心酸、有委屈、有不舍,但不管遇到何种困境,我们只要坚守自己内心对将来成功的向往,哪怕存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能动摇自己的意志。 坚定自我,迎难而上,你会看到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2016年警示教育片观后感二 这一段时间,我们公司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观看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 1·兴衰之思· 内容简介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清晨,刘春迎带领考古队员,来到了开封城摞城考古现场。经过两年多的挖掘和清理,清代的开封城墙已经显露出来,在它的下面,还依次掩埋着明代的开封城,金朝卞京城,北宋的国都东京城和唐代的汴州城。由于战乱和黄河水患,两千多年来,开封曾经多次被掩埋在黄河的泥沙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景观。在乱世与盛世的更替之中,毁灭与重生的命运在开封城反复出现,治乱循环的历史印记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如同一幕剧情重复,缺乏新意的戏剧,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间就化为历史陈迹。那么?历朝历代兴亡更迭的逻辑在哪里呢? (片名):第一集兴衰之思 解说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这座巨大陵墓,就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开始动工修建这座陵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从各地征发数十万百姓,为他继续营建这座宏大奢华的陵墓。

关于廉政教育学习笔记 《鉴史问廉》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关于廉政教育学习笔记《鉴史问廉》纪录 片第一集观后感 它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有关专家认为,《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 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

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

警示教育片《国家监察》观后感五篇

警示教育片《国家监察》观后感五篇 《国家监察》纪录片观后感1 深入推进党风廉洁建设和反不正之风斗争,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各级党组织一项重要的任务。然而,重构政治生态工作艰巨繁重,就全国来看,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案不断被挖出,各类"污染源"还没有完全彻底清除。因此,要找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着力点,把已形成的良好势头巩固好、发展好,各级党组织要牢牢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坚持把党风廉洁建设和反不正之风斗争与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切实当好、执行者和推动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落实党风廉洁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既要管好自己,又要管好负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洁建设和反不正之风工作,真正把党风廉洁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切实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责任,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洁建设和组织协调反不正之风工作,督促检查相关部门的工作落实。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一些单位领导对党风廉洁建设主体责任意识淡薄,认识存在误区,简单认为党风廉洁建设是顶层设计,或者是纪检部门分内的事,只要开了会、发了文、讲了话,应付一下,就算履行了责任。认真反思昆明市2019年度党风廉洁建设责任制考核不合格的深刻教训,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责任意识警钟。只有从问责、明责、督责环节入手,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抓落实,形成责任追究倒逼机制,发挥责任落实闭环效应,方能取得明显成效,真正把党风廉洁建设和反不正之风工作深入推进。 问责须先明责。要依照相关规定,对党委主体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制定责任清单、划清红线底线,并用严格的制度落实主体责任。比如,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就说明单位党组织对规定重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或者工作未做细做实,落实主体责任不力。那么,党组织领导班子就要负主体责任,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负领导责任,党组织一把手负第一责任。责任明确,厘清边界,才能让党风廉洁建设做到履责有依、问责有据。而追责问责是落实主体责任的最后防线,也是推动主体责任落实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强化责任追究才能让制度不至于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观后感 从2015年1月9日至16日中央九套播出由我省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按照县里要求,我全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播放的非常及时,对我们当前全国的反腐形势、廉政风暴是一次有力的配合。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和民族心理进行一次总结和认知,使人民群众增强对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还有我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一次综合性的文化解剖,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历史课。 《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2015年元月16日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记录片记载了上起国家制度出现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廉政萌芽,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廉政新风,时间跨越5000余年,历经五大社会形态,可谓源远流长。漫长的中国廉政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 它揭示的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都为倡导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鉴史问廉》实际上就是通过一个个清官的感人故事,来展示廉洁对一个政权、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腐败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个社会的伤害。通过观看,每一个党员干部在该片的好故事中都能得到深刻的教育。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

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古至今,廉洁的故事比比皆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将焦俭送给他的鱼悬于室外来拒绝焦俭的再次相赠;北宋包拯立《诫廉家训》于家中警示后人;周总理穿着朴素,总是将衣服补了又补,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还有魏征、狄仁杰、包拯、郑板桥等一大批清官廉吏任职故事,受到历代百姓的传颂和敬仰。许多与廉政文化有关的器物文化,比如说包公祠、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等。在反腐败的制度设计和律令制定方面,古代统治者也有很多积极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反腐败工作还有很多启迪。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鉴史问廉》通过拍摄这个跨度几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过历史上这些廉吏和贪官的对比,使人们从中得到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中华民族内心的“青天”观念不会变,被赋予了更为强烈的时代感: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一心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重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 篇1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民族,科学上,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引领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潮流;文学上也是灿烂辉煌,《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四大名著享誉海内外;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更是高屋建瓴,永远在路上观后感1000字[专题]。昨夜CCTV9记录频道播出的《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政治制度。 举荐制度:是古人选拔官员的一个重要途径。举荐制度脱胎于禅让制——舜帝就是被民众举荐而成为“三皇五帝”之一。舜因为孝贤在民间威望极大,后在历山耕田时,以德感召的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内就聚集成一个村落。尧帝年老,问四岳天下谁能继承共主之位,四岳皆推荐舜,成为舜帝。否则,舜的一生只能是一介农夫而已;历史上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是受到庞统的举荐,才有刘备“三顾茅庐”,拜为丞相。否则,诸葛亮只能是“草堂春睡足”的山野民夫而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是因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时,以《举贤良对策》而受到皇帝赏识,擢拔为重臣,否则只能做一辈子私塾先生;还有西汉名将陈汤,一战歼灭匈奴,

稳定了大汉的江山。但如果没有武安侯田蚡的举荐,很可能一辈子流浪街头,以乞讨为生。 回避制度:河南内乡县衙内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是中国古代“民为贵、君为轻”为官理念的具体体现。在政治地位上,受到了历代皇帝的推崇,民间享有崇高的威望,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内乡县衙之所以能得到推崇,与内乡县官无一人是河南籍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回避制度的作用,官员异地任职是籍贯的回避,避免了团伙主义、家乡派别的产生。后来避亲、避近等制度的形成更是避免了家族式腐败的产生的可能。 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形成,隋朝是个开创性的年代,隋文帝是个开创性的人物,他“上台”后,下令每郡选三人考秀才,从此形成了以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开创了文人政治。“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写出了学子中举后的情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写出了底层民众因读书考试而能有机会改变命运的惊喜;人生三大幸事之一的“金榜题名时”,更是对科举制度的高度褒奖。纵观历史风云人物,几乎都是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范仲淹,小时划粥割齑的苦读,长大后中举为相,因科举而施展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起八代之

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解说词 导读:本文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解说词,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五集 文化之力 内容简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文化之力》通过剖析古人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展示传统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和力量。 穿越历史的风雨,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 解说词 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故乡鲁国。回到鲁国后,鲁衰公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

孔子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意思是说,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百姓就会跟着走正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儒家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 几千年来,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弘扬,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和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 第五集文化之力 (同期声·小学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解说词: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乡,被人们称为诗经文化发祥地。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版本,就是汉代大儒毛苌叔侄在这里注释传授而来,这里因此得名诗经村。在这里,《诗经》在乡间村民中备受推崇。 两千年前,源于中原大地的《诗经》,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这中间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

2021年鉴史问廉观后感汇总三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汇总三篇 下面是为各位的鉴史问廉观后感汇总三篇,请大家参阅! 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很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和那些 ___才能能 ___起来。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廉政建设和我们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邪不压正,在中 ___价值观、道德观中, ___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 ___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在古代就有学生拜师时给老师送“束修”。皇太子、国子监生、四门学学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脡;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这些礼物包含着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然而现在这种感情味

道却变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成为了“糖衣炮弹”每一次的 ___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 ___清明、 ___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作为一名教师的节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___ ___曾经说:“历史是最好的 ___。”最近,观看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这种体会更加深刻,历史就是一面逼真的镜子,历朝历代的兴衰,都遵守着特定的发展规律,而官员的廉政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为 ___干部,确实应该以史为鉴,敬畏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 一、以历史为镜子,可知群众心中永远有杆称。通过观看《鉴史问廉》,我们发现民间有许多群众自编的反映 ___污吏的戏剧、民谣等,这充分说明了群众对 ___的痛恨。包拯不持一砚归、强项令董宣据理力争,这些一身正气、一身硬骨头的清官早已在人们心中立下不朽的丰碑。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我们人民群众的眼睛是如此雪亮。历史清楚地告知我们,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与我们各级官吏的作风具有最直接的关系。

鉴史问廉看后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看后心得体会 【篇一】 问官那得清如许?为将贪欲抛开来。 八集文化纪录片是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纪录片。跟随着《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我走进了历史,再次目睹清官的风采。 包拯不持一砚归,狄仁杰断案如神、强项令董宣据理力争……这些一身正气、一身硬骨头的清官早已在人们心中立下不朽的丰碑。纵时光流逝,斗转星移,他们是恒星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照亮了世人的眼睛。 包拯有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诗的大概意思是,清心是治国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大道。只要你是一棵参天之木,最后总会成为国家的栋梁。而好钢是不能用在做鱼钩那样的小用途的。仓库里粮食多了老鼠就会高兴,草原上荒芜了,兔子和狐狸也会发愁没有吃的。古代的典籍中已经有很多的教训了,作为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被历史嘲弄的人。 包拯以其清正、清廉、清明的一生为这首诗做了最好的诠释。他无愧于“包青天”这一称呼。像他这样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的清官还有很多,海瑞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个。 海瑞是一个浑身是胆、一身硬骨头的人。他对国之忠心

几乎无人能及。向皇上上疏时,他已做好死的准备,坐在为自己准备的棺材旁他一脸坦然。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他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是天下百姓的疾苦,是社稷江山的安危。为官的海瑞生活极其清贫,所吃的菜都是夫人亲自种的,衣服更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在他老母亲过生日那天,他破例买了一点肉,“海瑞买肉了”竟成了爆炸性新闻。海瑞死时,家徒四壁。得知海瑞逝世的消息,自发送行的队伍绵延百里。 我想起前不久以身殉职的警察。xxx是xx市xx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户政中队中队长。20xx年xx月xx日,他在xx执行公务时突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38岁。12月15日清晨6时,数以千计的社会各界群众赶到xxxx殡仪馆,含泪为警察xxx送行。 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要先百姓之忧,后百姓之乐而乐。这样的清官将世世代代活在人们心里。 那些鱼肉百姓、贪婪自私的为官者无不遭到人们的唾弃。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顶不住眼前的诱惑,就会失去未来的幸福”。那些被贪欲蒙蔽双眼的官,也许一时能享受物欲上的满足、然而,金钱、权力、美色……就像天边的晚霞,绚

兴衰之鉴个人心得体会

兴衰之鉴个人心得体会 兴衰之鉴个人心得体会 11月25日,观看《兴衰之鉴》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有感触。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辉煌,转瞬间就被腐败侵蚀成了历史。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有效扼制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成就了一些留名青史的盛世。《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所讲述的历史,为我们完美的诠释了这些。 石崇斗富比阔,看似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比拼,其实是向我们反映了西晋王朝当时制度上的败笔:从皇帝到大臣,大家都在比谁奢侈、谁富有,这种自上而下、大面积的恶性腐败,在历史上极其罕见。选人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不看才能,导致一些无才庸官把持朝政,贤能之才困顿江湖。官员们拿着百姓赋予的权力,中饱私囊,相互攀比,造成官场的混乱,加速了不正常的官阶之争,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整体性腐败,最终导致晋王朝的灭亡。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看望病重的魏徵时,发现一身清 廉节俭的魏徵,住宅没有正厅,就下令为魏徵盖一个正厅,以此来自己对一位能臣廉吏的感怀与褒奖。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前往家中吊唁,感慨地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一面镜子了。” 面对前朝骄奢淫逸而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唐太宗以身作则, 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同时,制定制度来预防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比较少见。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纵观历史,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到长达七年的 “安史之乱”,大唐的兴衰足以使我们吸取教训。可以说,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解读历史,以史为镜,为当前的社会敲响了警钟。《鉴史问廉》,警钟长鸣,引人深思。 面对这些,作为一名交警队的成员、人民的公仆,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遵守党纪国法,自觉守住做人、处事、用权的底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