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 最新 最完整

对比阅读 最新 最完整
对比阅读 最新 最完整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11篇含答案和翻译

2019年6月整理

11篇对比阅读目录:

1.河堤决口时很多棒椎鱼

2.南岐大脖子

3.黔无驴,老虎试探驴

4.杜处士好书画

5.官夫人被割耳朵但治疗

6.雁奴

7.齐某者卖豆丸收父亲尸骨

8.赵人患鼠,乞猫吃了鸡

9.赵括纸上谈兵

10.刘羽冲按古书打仗治水患

11.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1.【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①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②,则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麇(qún):成群。②随刊: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 (2)啮沙为坎穴啮:(3)象其形而名名:(4)虽不能消弭虽:

2.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B.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 至河暴涨乃麇至。

4.智慧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5分)

答案:1.(4分)(1)事物的道理、规律(2)咬,在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写出侵蚀或冲刷即可)(3)命名(被命名、得名)(4)即使

2.(3分)C

3.(1)按照他的话,(1分)(大家)果然在数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兽。(1分)

(2)到了河水暴涨之时(1分),(它们)才集合到一起。(1分)

4.(5分)要点与评分:甲文能围绕“不可只凭主观臆断”来说明道理,得3分,乙文能围绕“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来说明道理得2分。摘抄原文内容正确的,每处只得1分,总的最高得2分。示例:甲文告诉我们对待事情不可只凭主观臆断,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做出判断。乙文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经验,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准备,发生后及时补救。【乙】翻译:住在卫河岸边的人说:河堤决口的时候,河水中流必然凸起,高于两岸。但不知将在什么地方决口。到了棒椎鱼集聚在一起,那么这个地方用不了一两天就要决口了。父老们都这么传说,这条经验百无一失。棒椎鱼是因为它像棒椎而得名的。它平时不知在什么地方,下网下钩也捉不到它。到了河水暴涨之时,它才集合到一起。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那么决口就是转瞬间的事了。这不是天数么?不过,唐尧时朝的洪水,是天数;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则是人事。只有圣人才能掌握天的规律;唯有圣人才不把过错推给上天。他们事事预算筹划,并在事后加以补救,这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祸患,但也必然有所挽回。

2.【甲】(纪昀《河中石兽》)

【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释】①瘿:颈瘤,俗称大脖子病。②焦:干枯细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B.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C.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D.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湮于沙上湮:(2)如是再啮啮:

(3)焦而不吾类类:(4)及见外方人至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4.甲乙两文都写了"笑",讲学家、老河兵、南岐群小妇人的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5分)

答案:1.(3分)B 2.(1)埋没、淹没(2)冲刷(3)像(4)等到

3.(1)(你们)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是颠倒事实吗?

(2)我们这地方的人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

4. (5分,第一问3分,意对即可;第二问2分,意对即可)第一问:讲学家嘲笑寺僧没有探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老河兵笑讲学家主观臆断;南岐群小妇人笑外方人脖子干枯细瘦,和他们不一样。第二问: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衡量正确的事物,否则只能是颠倒是非美丑。【乙】翻译:南岐这个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这里的水甘甜却水质不好,凡饮用它的人都会患上颈瘤病,所以这里的居民都没有不得颈瘤病的。当看到有外地人来,就有一群小孩妇女围观取笑他,说:“外地人的脖子好奇怪,(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 外地人说:“你们在脖子那肿大是得了病,你不去寻找药来祛除你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是细小的呢?”取笑他的人说:“我们乡里的人都是这样的,不用去治的!”最终没有谁知道自己是丑的。

3.【甲】(纪昀《河中石兽》)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⑴棹数小舟棹: ⑵湮于沙上湮:

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

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

4.翻译。(5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

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2分)

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3分)

答案:1.(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4分)⑴划船(答“船浆”0.5分)⑵埋没⑶巨大的样子⑷离开

3.(3分)C

4.(5分)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⑵驴一鸣叫,老虎非常害怕,远远跑开了。(2分)

5.(3分)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

原理: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乙】翻译: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