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区河道治理工作的情况报告

一、城区河道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城区河道管理范围为东起世纪大道、西至机场路、南临杭甬高速、北接外环路(其中江北片区向东拓展至江北区行政边界即宁波大学东侧),共计154条河道,总长度约186公里,水域面积约356万平方米。宁波市河网水系属于平原河网,水体流动性较差,被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自然分割形成了鄞西、鄞东南及江北三大水系,城区河道则位于三大水系的末端。

二、治水工作总体情况

2014年,我市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治水工作,通过组织实施“清三河”、推进“水十条”、剿灭劣五类水、“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实施河长制等治水行动,实现了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把水环境治理作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民生实事工程来抓,坚决有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驰而不息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治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加快打造美丽宁波升级版,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2017年底,我市10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0%,提前实现水十条考核目标,80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71.3%,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0%。2017年提前完成全域剿灭劣V类水并创建成为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今年5月,全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在6月5日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我市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大禹鼎”。

一是标本兼治完成“清三河”。2014年通过全面排查全市共排查出“三河”480条(城区200条),综合运用截污纳管、清淤疏浚、换水活水、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方式,全市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1062公里,提前完成治理任务,10个区县(市)均获评省“清三河”达标。鄞州西塘河、象山燕山河、余姚辉桥江、慈溪新庵江等一大批典型黑臭河实现美丽蜕变,河道水环境面貌得到大幅提升。连续三年将河道清淤疏浚作为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累计清淤河道3000多公里,从根本上消除积存河底的污染源,集中开展“百日攻坚”活动,积极探索推广淤泥制砖等资源化利用。

二是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6年,我市连续三年制定印发《宁波市治污水工作实施方案》,三年《实施方案》涉及项目数50个,投资总额180多亿元。根据国务院和浙江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精神要求,我市于2016年11月编制并印发《宁波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甬政发〔2016〕113号)。《宁波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分10条、34款、275项具体措施,以及配套的8个具体行动计划,设定了未来五年全市水环境治理的阶段性目标、工作任务以及相应措施;此外,编制印发15个国省考水质断面达标(稳定、保持)

方案,落实了国省考水质断面“一断面一方案”要求。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提前建成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在2017年底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力争到2020年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面执行类Ⅳ类标准;大力开展涉水行业污染整治,于2016年启动电镀行业深度治理,计划于今年底全面完成180余家电镀企业整治,并在今年新开展金属表面处理、有色金属、农副食品、砂洗水洗、废塑料等五个涉水行业深化整治,提升企业工艺装备、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水平。

三是提前打赢剿劣攻坚战。全市上下始终保持治水战略定力,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剿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认真部署扎实推进剿劣工作,层层传导压力,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截止2017年10月,剿灭劣V类水顺利通过省级复核验收,全市3个市控劣V类断面、24个县控劣V类断面及1210个劣V类小微水体均完成销号。全市11个国控断面、19个省控以上断面、80个市控以上参评断面整体水质持续向好。

四是大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修编城镇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坚持水岸同治、源头截污理念,以老小区、旧城区、工业区等八大区块为重点,将“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许可、村庄全治理”等五个“全”作为建设标准,并把“沿河排口晴天无排水,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100%,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细化为具体目标。以乡镇(街道)、开发园区为创建单元,全市158个单元分四个批次,每年一个批次开展创建,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全市共安排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项目3064个,预计总投资超400亿元。2017年,45个乡镇(街道)基本建成“污水零直排区”,2018年计划创建82个乡镇(街道),其中60个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安排项目888个,计划投资77.27亿元。今年5月2日至3日,全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得到了省政府领导和各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

五是深入实施“河长制”。优化河长制工作思路,将市河长办与市治水办合署办公。强化河长责任落实,制定出台《宁波市建立“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甬党办〔2014〕44号)《关于进一步深化落实“河长制”全面推进治水工作的实施意见》(甬党办〔2017〕46号)《宁波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2017-2020)》,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担任最重要、最难治河道河长,市级河长每月一巡、县级河长每旬一巡、镇级河长每周一巡、村级河长每日一巡形成常态。河长制管理模式覆盖全市7515条河道、4606个小微水体,河长公示牌和小微水体公示牌进一步规范。积极开展河长业务培训,提升各级河长业务能力。探索河长制与乡村治理网、河道保洁网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发挥基层网

格员、河道保洁员作用,把水污染与“三河”反弹纳入河道保洁范围,做到“三无三报告”(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河道水质明显变差及时报告、非法排污及时报告、晴天排口有排水及时报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4年多的努力,全市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河道水质反弹压力大。我市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污染物的排放已远超流域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污水管网老化渗漏、私接排污以及初期雨水等面源污染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污水入河现象时有发生,河床底泥极易复积,河道水体反复污染,河道违规捕鱼等现象较为猖獗,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尚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归根结底源头治理岸上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综合整治体制机制尚未完善。随着高温天气的来临和季节性缺水期的到来,再加上根源性治理未完全到位、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原因,三河反弹压力大。

二是城区河道水源补充严重不足。全市共建有大小水库419座,各类水闸1947个,全年生态补水量2亿立方米左右,除台风、暴雨天外,中心城区和平原河网水体几乎不流动。由于市区河道处于河网水系的末端,河道水体基本凝滞不动,长期以来城区河道水体补充和交换基本依靠自然降水,用于河网补水的环境用水量对河道水体流动性的改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河网内部水资源循环体系建设投入不足,与杭州等城市相比,我市城区河道在水源补充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城区河道水面率(目前为4.6%)尚未达到水系专项规划确定的5%—6%的目标,多条河道未完成沟通、拓宽,完成水系专项规划确定的任务较为艰巨。

三是污水处理能力不平衡。目前全市共建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7座,总处理能力196.7万吨/日,理论上可以满足处理需求,但污水处理厂布局不合理。一方面,城区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快速发展,现有处理设施长期处于较高符合甚至超负荷运行状态,例如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和宁波镇海北区污水处理厂;另一方面,部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规划过度超前,管网建设滞后,设施运行处于低负荷甚至闲置状态,例如象山贤庠污水处理厂、宁海长街污水处理厂等,污水负荷率在30%以下。

四是污水系统建设“重厂轻网”。城镇污水处理厂主干管网虽已基本建成,但部分村、镇一级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管网未与主干管联通。这一方面造成部分污水厂实际负荷较低,工程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大量污水继续直排入河,污染水体。部分区域污水管网破损、错接、漏接等情况严重,例如江北区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管压高,

经常出现破管现象,有近30%的污水排入城区河道。

五是污水管网维护力度有待提高。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由于建成历史长、建设标准低、改造难度大等原因,设施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新区,尤其直接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改造和维护长期不到位,雨污合流、混接大量存在,管道堵塞、内涝积水、污水溢流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老城区居民生活品质。

六是治水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治水工作向常态化、专业化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需要破解的难题越来越复杂,科技的支撑和治水队伍能力已影响更高水平的治水工作。同时,河长履职情况离高标准严要求也还有一定差距,常态化清淤、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河道保洁等在制度设计、管理考核上还需进一步强化。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步,我市治水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行动要求,把治水领域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战场,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美丽宁波”和“名城名都”建设提供良好的水环境支撑。

一是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规划。我市将从河道治理的角度出发,编制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对河道水系布局、引配水工程、污染源治理工程、水生态格局、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为城区河道行业实施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针对目前水资源缺乏的现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再生水回用河道专项规划,明确再生水回用河道规模、运行方式、建设布局、水质标准、价格体系等内容,合理配置再生水与其他水资源的布局及应用。同时进一步完善《宁波市市区河网水系专项规划》,按照城区河网水面率5%-6%的目标,充分挖潜,完善河网布局,进一步提升水面率。

二是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国家、省、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善国家考核11个断面的达标(稳定、保持)方案,确保国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县控以上断面水质不下降,不出现劣Ⅴ类断面。推进金属表面处理、农副产品等五个涉水行业深化整治,进一步提升企业工艺装备、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水平,基本解决因企业生产规模小、工艺装备差、治理能力弱等因素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我办正根据省“五水共治”碧水行动计划,会同市环保局等部门制定我市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我市到2020年的治水目标和工作任务。

三是加快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以全省“污水零直排区”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方案,坚持水岸同治、源头治水理念,加快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程

项目,在确保今年完成60个乡镇(街道)创建成污水零直排区的基础上,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污水零直排区”。

四是进一步完善我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要着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的原则,合理布局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区污水处理设施的扩容升级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北仑岩东四期、象山中心城区三期、南区三期、北区三期等项目。着眼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江北污水处理厂、鄞西二期、慈溪北部东部污水厂扩建等工程。统筹发展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二要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按照“县级以上城镇污水设施达到类Ⅳ类标准、建制镇城镇污水设施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要求,全面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工程,严格控制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标准。三要加快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加强新扩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污水处理厂管网系统建设与主体工程实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推进跨区域污水干管建设,打通断头管网,扩大现有设施管网收集服务区域,有效提高污水收集能力。结合城区开发、棚户区改造、路网建设等,积极推进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老旧管网修复工作。加大乡镇管网建设力度,加快乡镇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效能。探索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全面摸排污水管网情况,建立污水管线信息系统,形成污水管网“一张图”。

五是挖掘潜力开展城区河道水体调控工作。健全河道日常疏浚机制,科学制定疏浚计划,加快推动河道沟通工程实施。深化水质日常维护提升工作,建立水质日常维护标准,实现维护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根据水利部门水资源总体调配情况,重点做好海曙、鄞州等中心城区引水工作,尤其加大夏季高温季节补水量,缓解季节性水体发绿等问题。同时针对我市水源紧缺的实际情况,积极利用非常规水资源,进一步拓展再生水回用河道规模,为各区的水环境建设、资源再生利用、污水处理工艺与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示范与借鉴作用。

六是坚持治水队伍与河长体系共建。一方面,加强治水干部队伍建设,制定考核、激励政策,提升专业业务能力,同步强化各级治水办(河长办)组织协调功能,厘清与涉水部门职责分工,联动推进治水工作。另一方面,完善河长制工作机制,系统开展河长培训,提升河长“应知、应会、应做”能力;深入推进河长制量化考核,落实河长“治、管、保”责任;积极探索河长制与乡村治理网、河道保洁网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发挥基层网格员、河道保洁员作用。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