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1、天下观念

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

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该体制在唐宋时期达到第一个顶峰,在明清时期达到第二个顶峰。

“华夷”秩序是朝贡体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朝贡体制的制度化过程就是将传统的“华夷”观念制度化的过程。根据朝贡国与中

国或中原王朝的关系之亲疏远近,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一般性的朝贡关系”和“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朝贡体制的特点有:对朝贡国来使的表文的格式、来使的时间、贡道、贡使团人数、携带货物或其他物品的数量、船数等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采用册封制度对朝贡体制的政治权利进行安排,确立双方的政治关系形态;朝贡贸易与朝贡往往混杂在一起;朝贡中涵盖了一定程度的礼仪安排。

朝贡体制影响了中国军事国防战略,体现为“天子守在四夷”的国防理念和“塞防重于海防”的观念上。中国同意王朝钟情于采取防御型战略文化,因为通过对华夏边缘地区保持朝贡有助于加强中国的身份认同。

传统的作为中国天下观念之制度表现的朝贡体制,在西方“欧洲中心观”的解释下日益僵化。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朝贡并非中国独有,西方古代国际关系史中曾经长期存在朝贡关系,而中国与西方在世界观念上的差异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政治思想的差异的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传统外交体制和思想,其内容非“朝贡体制”能够简单涵盖,朝贡体制的存在与发展和中原帝国的分合存在密切的联系;传统东亚的国际关系存在以中国为中心和以“海上中国”为平台的两条线索;“地域经济”在东南亚和东亚所起的作用,已经极大地削弱了朝贡体制的地位,使其只存在于最上层的统治集团的意识中。

事实上,从明末清初开始,传统的朝贡体制即在发生内在实质性剧变,而并非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冲击。东亚内部的相互关系,是最终瓦解朝贡体制的动因。

3、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在形容西方对东方的研究中具有负面意义,大意是指研究者以欧洲帝国主义的态度来理解东方世界,又指外来人对东方文化及人文的带有偏见的理解。萨义德在《东方学》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建立一个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东方主义以殖民者的高姿态来看待东方,并没有给东方一个正常的历史地位。中国自己的历史观念受到了东方主义的影响,我们把西方当作高高在上的殖民者,以此为基础来书写自己的历史。

4、葡、西、荷、英未能冲击明朝

在中国和西欧列强的第一轮交往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都未能推行其在拉丁美洲同期推行的殖民政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不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被殖民关系。西方不是以一种殖民的姿态进入东方,而中国也没有出现被奴

役、被侵略的迹象。相反,中国却将它们一一纳入中国的世界观中去对待。在这对关系中,中国成为主体,而西欧成为“他者”,产生了强烈的被动感,这是他们的困惑。

明清两代中国人对于欧洲国家的认知是混乱的。四国在与明朝的初步交往中充满投机性质,而明朝也以机会主义的手段处理与他们的关系,通过现实主义的策略将其纳入中国的天下秩序,最终未能使西欧的投机者获得平等经商的政治地位。

葡萄牙人将贸易伪装成朝贡最终失败,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国人利用朝贡贸易引荐葡萄牙人,说明当时的朝贡体制已经走样,成为边民联络朝贡国共同获利的手段。明朝联系西班牙打击海盗但获得失败,暴露了其天下秩序的内部问题,在机会主义的驱使下对西班牙利用却不给予正式身份,对应该保护的海外华人采取蔑视态度。在荷兰人到来后,明朝一方面以朝贡关系处理与荷兰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力图支持葡萄牙人打击荷兰人,具有“以夷制夷”的性质。而英国的国书从未送达。

在第一波与欧洲殖民者的交往中,均发生了低烈度的军事冲突,几乎在所有的冲突中,明朝最终均获胜。这说明在王朝根本利益受到威胁时,机会主义并不是其全部对外手段的根本导向。明朝不排除以武力手段解决问题,同时说明明朝有强大的理由维持其天下秩序。

文化、历史、生活和军事上的困惑,使西方国家并没有能够冲击中国的明清两朝。

东方主义所描述的历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历史,而中国以殖民体系来描述自己的历史也不符合中西方交流的历史。为了突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需要,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代替了明清两朝五百年的整段历史。

5、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

对于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主要有三种范式。

其一为现代性范式。此种论述认为英国虽然在后来的对华关系中采取了枪炮政策或帝国主义政策,但在马戛尔尼访华时期,毕竟代表了当时的世界大势。访华的失败源于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能和固步自封,清朝的皇帝和体制拒绝走向现代化。现代性范式的潜台词即,马戛尔尼代表了现代文明。

现代性范式是东方主义的一种表现。1793年的中国和欧洲,处于两种不同的帝国构建历程,英国代表着海上帝国,中国代表着陆地帝国。而这两种构建历程,何者代表着先进,当时的人无法预知这一发展方向。而先进和落后,是后人对其的评价。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中国近代史线索梳理

中国近代史线索梳理(1840年——1949年)列强的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世界反法西 侵华史(1760—1840)阶级统治需要巩固与加强(1870--1913)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危机斯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初)(1929-1933)(1939-1945) 中国: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局部)(全面) (1840-1842)(1856-1860)(1876--1878)(1894--1895)(1900--1901)(1931-1945)(1931-1937)(1937-1945) 中国人民的林则徐太平军抗击左宗棠收复邓世昌黄海义和团抗击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抗日战争 抗争史虎门销烟(1839)洋枪队(1851-1864)新疆(1878)大战(1894)八国联军(1898)抗日义勇军、游击队国共两党、各阶层 旧民主主义革命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 (1840-1919)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戊戌变法1898)(辛亥革命1911)(新文化运动1915) 先进中国人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27五四运动(1919)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黄埔军校(1924)北伐战争(1926) 的探索史(1919--1949)建党及国民大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1945——1949重庆谈判(1945.8)中共中央转战南北(1947)挺进大别山(1947.6)三大战役(1948.9—1949.1)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1949.4)

大学近代史期末考试说明及知识点汇总

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起止时间:1840--1949 2.现代中国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四个重要选择。①选择了马克思主义②选择了中国共产党③选择 了社会主义④选择了改革开放 3.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贫困:(一)资本-帝国主义的本性 使然(二)资本-帝国主义建立殖民体系的需要(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与衰落为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供了机遇 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原因: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鸦片和大炮打开了,独立的封建的中国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鸦片战争前的发展道路与鸦片战争后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 4.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帝国 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5.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注意区别两大历史任务和民主革命 的任务(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只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要想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了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6.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中心内容:《天朝田亩制度》——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 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中国第一部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 7.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1、打击清王朝统治。2、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 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3.对国家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4.打击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

中国近代史 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 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 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 (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法制史考试知识点(已整理)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简答):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选择: 禹刑:所谓“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代称。泛指夏代的法律和刑罚。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 圜土: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 西周 “明德镇罚”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要求,周初统治者逐渐扩展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至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中。礼与刑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1)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 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 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 律中一项重要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 则,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 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 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 以下“违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 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 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 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 立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 的约束,因为礼所强调的是等级差别, 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 能僭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 罚,对庶人更是如此。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 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 些宽有,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 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 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 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 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 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 处。史籍上关于官僚贵族因犯罪被杀、 被刑的记载不胜枚举。 “五过”制度: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 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凡 属司法官罚不当罪、询私枉法者,均分 别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 “惟内”,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指贪赃受财,敲诈勒索; “惟来”,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凡 以此五者出入人罪,均按“其罚为钧” 的方法处置,即按枉法受刑者所受到的 具体刑罚,处罚司法官,用以保证法律 的公正性。 婚姻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 求、“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六礼”: 西周“婚礼六礼” (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 品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 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宗庙以定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男家携礼物 至女家订婚,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 送聘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 (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女方择定婚 期; (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 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 终成立。 “七出三不去”: 七出:西周时期,女子有下述七种情形 之一,丈夫即可有正当理由合法休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 窃,去。” 不顺父母,去;因为“逆德”。 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 淫,去;因为乱族。 妒,去;因为乱家。 有恶疾,去;因为“不可共粢盛”,既 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 口多言,去;因为离间亲属。 盗窃,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休妻“有 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 家可依,但体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 一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 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 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

(完整word版)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中国法制史知识重点

中国法制史 1.中国法律的起源(重中之重) 1.礼源于祭祀:指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约束着部落内部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 2.刑起于兵:指中国古代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某些需要,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 3.特点:(1)中国法律的起源主要是通过“刑起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 的。 (2)氏族血缘纽带强韧,法律表现出民族主义的特色。 (3)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 (4)民事法律相对滞后,刑事法律相对发达。 (5)法律在起初就具有了礼刑兼有的特征。 2.中国古代法律在发展过程中礼和刑的关系(着重理解) 礼在整个法律发展过程当中一直起到了一个核心指导的作用,但也有例外,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法家思想的影响导致了法律的成文化,礼的影响稍微有所减弱。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借助于儒家学派的影响,礼又重归于价值的主流地位,所以在整个法律的发展过程当中,礼刑结合,礼居于主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主刑辅”。 3.中国习惯法产生的特点(简单了解) (1)礼法结合 (2)早熟性 (3)刑事法律发达民事法律相对落后 (4)强力维护专制王权

(5)维护贵族宗法统治 4.夏商的法制指导思想 “天命”(“天讨”)、“天罚” 5.夏商周的法律实践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6.夏商的法律形式(基本了解) (1)《禹刑》 首部不公开刑书,夏代法律的泛称,内容以习惯法为主。主要针对于“乱政”,即针对违法犯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刑事制裁方式。 (2)《汤刑》 商代不公开刑书,商代法律的泛称。主要针对于“乱政”,即针对违法犯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刑事制裁方式。 (3)《官刑》 商代惩治国家官吏犯罪及其违纪与失职行为的专门法律,带有行政法律规范的性质,却采取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处理。“制官刑,儆于有位”,即对于官府或者有爵位者进行一些惩戒所设置的制度。 主要针对“三风十愆”,即“巫风”,“淫风”,“乱风”。 (4)“民居”之法 丈量土地、划分居住区域及安置百姓的法规。 (5)车服之令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整理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一、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 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 价的工业原料.把中国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 和商品市场。 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 3、开始:1840年6月英军侵入中国广东海面。 4、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5、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加上军事装备及技术落后,道光帝忽战忽和的态度,最终清政府战败。 6、《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7、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8.西方学习:魏源和《海国图志》,根据林则徐的《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影响: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二、虎门销烟 1、鸦片的危害:罪恶的鸦片走私,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大批官僚吸食鸦片,使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2、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史称“虎门销烟”。 3、历史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4、启示:我们要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1856-1860年英法为了扩大侵略 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 争.。 2、侵略者:主凶:英国和法国,帮凶:美国和 俄国。 3、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 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4、沙俄的侵略: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从1858年起,到19世纪 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 平方千米.(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5、历史影响: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四、太平天国运动 1、建立: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 动起义。 2、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 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发展: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为推翻清 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4、抗击洋枪队: ①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发动势力勾结起 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②1860年,在青浦李秀成率领太平军痛击洋枪 队。1862年,在浙江慈溪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 洋枪队。 ③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 典型事例。 5、失败原因: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因中外发动 势力联合绞杀而失败。 五、左宗棠收复新疆 1、新疆危机: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和俄 国虎视耽耽地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1865 年,阿古柏侵入新疆。后来,建立伪政权,侵略 势力由南疆扩展到北疆。英俄两国都想通过支持, 进而控制新疆。新疆危机被形象地称为“一仆二 主”。仆人是阿古柏,二主指英国和俄国。 2、海防和塞防之争 ①背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危机,西 北形势严峻,东南警报频传。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李鸿章的观点:强调东南海 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左宗棠 的观点:主张海防塞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③结果: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任命左 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3、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策略: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②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 1878年,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 土。在左宗棠的军事配合下,通过外交努力,中、 俄两国签订条约,1881年收复了伊犁。 ③作用: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 疆,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及主权。 4、新疆建省:1884年,清政府采纳左宗棠的建 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六、甲午中日战争 1、根本原因:日本妄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 称霸世界。 2、历史过程:①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史 称甲午中日战争。②黄海战役:致远号管带邓世 昌壮烈殉国。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邓世昌在 舰身多处中弹,弹药用尽之时下令开足马力撞向 迎面而来的敌舰,准备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舰艇 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二百余人壮烈牺牲。③威 海卫战役:1895年,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战役中全 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3、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4月,李鸿章和伊 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4、《马关条约》:①时间:1895年。②地点: 日本马关。③签订者:李鸿章和伊藤博文。④主 要内容:赔款白银2亿两;割让中国辽东半岛、 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 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历史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 地化程度。 6、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及意义:丘逢甲、徐骧 率台湾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抗日。表现了 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 爱国主义精神,是反侵略典范。 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直接原因: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开始:1900年,俄、英、美、日、德、法、 意、奥等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 3、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 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向各国赔款白银 4。5亿两,以海关等税担保;清政府严禁人民参 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 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 交民巷为使馆界,列强驻兵保护,中国人不准居 住。 5、历史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 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 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 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联想: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 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沦为其半殖民地,清 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请谈谈这几次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主观上:①清政府政治腐败;②中国封建经济落 后;③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④清朝统治集 团军事指挥失当。 客观上:蓄谋已久,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力量雄 厚,科技先进。 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腐朽的封建制度 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启示:落后必然挨打;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 强综合国力,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重 演。 二、近代化的探索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1、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揭开制碱奥秘。 3.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5、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6、、鲁迅代表作有《孔乙己》,《狂人日记》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7、为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屈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比如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来源:摄图网

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前夕。 (2)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3)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 题。 (4)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5)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 ①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家和广大华侨的支持。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

中国法制史知识点

中国法制史知识点 中国法制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奴隶制法律制度(夏,商,西周,春秋)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世袭专制帝王。 2.()国的“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国的“ ”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3.“不用命戮于社”是()在《.》中宣布的一条文献记载最早的军法。 4.()时期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 5.契约制度出现于()时期(中叶以后)。 6.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于()朝代晚期。 7.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区别于旧的氏族组织的“第一个不同点”是(),“第二个不同点”是()。 8.()朝代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家与法的最终形成。9.夏王朝实行(),()的统治方式。 10.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和()同时被当做调

节社会的基本手段,结合使用。 11.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之一“以德配天”,其 “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12.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之二“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 ,”。 13.西周法制指导思想之三“刑罚世轻世重” 的具体内容是:“刑()国用()典,刑()国用()典,刑()国用()典。” 14.西周时期形成的法制特色是()。 15.“ ”,“ ”的法制观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原则与标本;西汉中期以后,其主张被儒家发挥成为“ ,”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 “ ”为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6.礼最早是()时期人们祭祀鬼神的仪式;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一是(),二是();西周礼制之中,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 ”与“ ”两个大的方面;西周时期的礼仪,主要有五个方面,通称为“ ”,即()礼,()礼,()礼,()礼,()礼()。17.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18.西周的刑罚,即(),(),(),(),()五刑加上(),(),(),()等刑罚,合起来称“ ”。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整理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是什么 19世纪初,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占领了亚洲大多国家后,英国将侵略矛头转向了中国。受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英国在对华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通过大量走私毒品鸦片作为改变这种贸易逆差的手段。又因为连续两次经济危机,英国急需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6月,英军侵华舰队封锁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2鸦片战争的危害 A、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 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 ○3鸦片战争前后的变化 A、性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之后中国 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矛盾:使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变成了中华 民族对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C、历史任务:之前的任务是农民推翻封建地主的压迫;后来的 历史任务变成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和 人民富裕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

○1控制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5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3、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主观方面:○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战略上的失误 ○3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教的思想理论给太平天国 起义带来了危害 客观方面:○4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极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中国法制史背诵知识点

中国法制史需要背诵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法律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1、禹刑: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 2、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总称。 3、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4、商朝的主要立法:“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 5、奴隶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重点) 6、商朝王位继承制度的发展变化: 商朝末期:嫡长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父亲死后,将王位传给正妻生的长子,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继承制度。 7、商朝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法(重点)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1、九刑: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田里不鬻:西周初期土地所有权的一种制度,天下土地的所有权归周天子一人所有,诸侯和臣属对分封的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 3、囹圄:西周监狱的名称 4、《九刑》: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5、西周的司法机关: 中央:大司寇——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 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 地方:乡士、遂士 6、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 (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重点) (3)罪疑从赦 (4)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刑罚手段的运用要以形势而定,要视治安状况的优劣而分别实施。 7.西周时期的“狱”指刑事案件,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讼”指民事案件,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 8.西周时期的“五听”指断案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注意到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中。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重点) ①内容: 1.“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失去了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就会应运而生,取而代之。(2005年63题B项考)2.“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3.“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

中国近代史纲要_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选择题: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4、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5、简述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同农民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6、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 7、简述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名族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球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②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8、简述反侵略斗争失败及其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前者是根本原因。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选择题: 1、1851年的金田起义是太平运动的起点;太平天国由胜转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1864年7月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所建立的理想社会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3、对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洋务运动的性质是“自救”活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4、维新变法最早开始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等著作;当时影响最大的学会是强学会、南学会和保国会等;影响较大的报纸有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湖南《湘报》等。 5、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写的《劝学篇》。 简述题: 1、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二是鸦片战争带来的恶果,使得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了;前者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简述太平天国的纲领文件。 太平天国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此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一种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为涉及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