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社会学概论核心课复习参考试题及答案

西安交大社会学概论核心课复习参考试题及答案
西安交大社会学概论核心课复习参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核心课复习题

1、谈谈你眼中的社会学是什么?

可以从学科比较中理解社会学——与医学对比,如果说医学是给人体治病的,那么社会学就是给社会治病的。社会学通过人类生活的系统研究获得科学的证据,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发展出一种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从而解释、并在某些情况下预测社会事件。

学习社会学可以让我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观察,培养了想象力。让我们认识到本来以为理所当然的、确认无疑的、友善真实的东西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社会护额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与我们的第一印象不同,要更为复杂。要想真正认识事物,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寻找作为原因的社会因素。

2、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功能?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来说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功能、社会导向功能、区分族群和反功能。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人。

3、选择和应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现象。

自杀:1)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无法完全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人的行动必须受社会的约束,即使像自杀这种看起来完全是在个人意愿下的行为,其实也受社会影响的。自杀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动因,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自杀死亡原因中都占据相当的重要性,但在自杀原因中社会因素相对更为重要。可以说,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2)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及其多元化诉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社会管理和协调难度加大,但这是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正视问题的勇气,而且更需要处理问题智慧。社会发展不应该成为赢家通吃的游戏,也不应该是一场零和博弈。

3)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一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增高。

留守儿童:

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田间,到城镇务

工。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也因此使农村中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为此,全社会应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空白,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乏正确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他们中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还有人染上毒品甚至走上贩卖毒品的不归路。家庭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

3.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容易走向发展的两个极端,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4.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

5.社会问题,即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社会关系失调而导致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被破坏,社会难以协调发展,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才能解决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现象属于社会问题。

4、如何理解“社会化”,“社会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特定的行为、态度或价值并不是由遗传,而是由我们的文化决定的。个体必须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在互动中成为完整的人,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

社会化是指人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学习特定的行为、态度和价值的过程。人们对社会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过程。

对个人:社会化使个人学习生存技能互溶文化模式,从而在其所处的环境中生存。对社会:通过社会化,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这为社会的统一和延续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5、什么是“社会群体”,分析你所在社会群体的特征,及其你所在社会群体对你的意义?

社会群体是由持续的互动联系起来,并对彼此行动有着共同期待的人群的集合。

社会群体的特征:

第一,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第二,有持续的互动。(相对于社会聚合体:临时的、偶然的个人集合体。)第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成员的群体意识越强,群体就会越巩固;群体意识越弱,成员之间的拆台或“窝里斗”现象就会越频繁,群体的凝聚力就越低,群体就可能解体。 )

第四,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第五,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我所在的社会群体有家庭,对我的意义在于社会群体使我融入到社会当中,满足我的情感需要以及经济需要,使我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ps家庭的功能1、社会化2、情感需要3、性的规则和社会安置4、经济合作负功能:压迫、性别不平等、家庭暴力)

6、简述社会网络的理论视角,分析你所在群体的社会网络特征及其

功能。

社会网络是相互联系的社会行动者之间结成的稳定的关系结构。社会的行动者可以是任何社会实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社会网络有两种,一种为个体中心网,另一种为整体网。个体中心网以某个社会行动者为中心,关注个人与其他社会行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联系。而整体网分析则关注一定边界内的所有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是一种表示群体内成员间的个人偏好的示意图。该图由一个个的圆圈及彼此间的联通线组成。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群体成员,联通线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联通线有两种:一种单箭头,表示单项选择关系,即一方喜欢与另一方接近,但另一方则比较冷淡;另一种是双箭头,表示双向选择关系,即双方喜欢互相接近。

特征:规模小;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成员间交往富于感情;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功能:

正功能——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

7、比较“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的差异。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不断完善以及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张,挑战了传统的阶级结构观在社会结构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网络结构观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地位结构观的不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网络结构观既不可能也无意取代地位结构观。同地位结构观相比,网络结构观具有如下鲜明的特色: 1.网络结构观从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的性质(诸如亲属、朋友或熟人等)、强度(强关系还是弱关系)、规模、密度等特征来认识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将个体按其社会关系划分成性质迥异或特征相同的网络。2.网络结构观重在分析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的“嵌入性”。3.网络结构观关心人们对社会资源的摄取能力。4.网络结构观指出了人们在其社会网络中是处于中心位置(或战略性的结构洞位置)还是边缘位置以及其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多寡、优劣对网络成员的行动后果具有重要的意义。5.网络结构观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由人们在社会网络中的不同位置及其对社会资源的摄取的能力决定的,后者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社交能力和交往范围。概言之,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和测量技术为理解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网状结

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测量工具。以阶级阶层分析为代表的地位结构观则为我们提供了社会结构分析的另外一种选择。阶级阶层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共性是它们都研究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分析人们的社会结构,只不过前者更偏重于分析人们在官僚制组织结构中的位置,后者更关注社会成员在非正式组织和社会关系结构中的位置。

8、理解“代际流动”,阐述代际流动的社会学意义。

代际流动指子代相对于父辈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代际流动通常以职业地位为标准,以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两代人地位的变动状况。

如果代际流动十分罕见,就表明该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机会大部分是生来注定的,社会地位的获得更多地体现出先赋的特征;反之,如果代际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流动,则显然表明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而不论其出生身份是什么。

9、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理论视角分析中国当代社会转型。

所谓社会分层: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一些成员得以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占据更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有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1、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总体上有两大转变:

一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

二是:从高度的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身份制开始接替、先赋地位削弱;经济、个人教育程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上升)

2、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农民职业分化和地位分化。(农村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工人队伍膨胀,内部分化加剧。(专业技术工人兴起)

个体私营工商曾崛起,新富阶层崛起

户籍、档案制度松动;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弱势群体问题受到关注。

官本位体制受到冲击,财产本位凸显。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任何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变动,包含社会地位与空间位置的变动。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

转型期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第一,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比例相当高,60——70%的比例的人从事于父辈不同的职业影响自带职业获得因素主要有三个(个人受教育状况、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状况);

第二,城市社会流动总体上趋势向上,脑力劳动不中越来越大,职业结构日益呈现出高级化趋势。

第三,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流动各有特点:优势阶层流出率低,阶层内流动率高;工人阶层流动率低,专业技术人员待机传承性较强,代内流动率也比较低;办事员阶层是承上启下的一个环节,向上是管理者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象限可吸纳工人和农民阶层向流动。

第四,工人阶层的流动性不强,代际世袭率较高,至今仍在50%左右。其他阶层不愿意进入这个阶层,只有农民愿意,但是户籍和身份的限制又有障碍。

第五,各阶层子代流动计划不平等,父辈阶层层次越低,子代向上流动的难度越大。

第六,流动中的无序和越轨,流动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并存。

10、当代中国各阶层社会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比例相当高;

第二、城市社会流动总体上趋势上涨;

第三、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流动各有特点;

第四、工人阶层的流动性不强,代际世袭率较高;

第五、各阶层子代流动计划不平等,父辈阶层层次越低,子代向上流动的难度越大;

第六、流动中的无序和越轨。流动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并存。

11、什么是社会变迁,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变迁呈现出什么特点?

广义上说,一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叫做社会变迁。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化,既指社会结

构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结构变化的结果。

特点:第一,中国当代社会变迁是一场计划性社会变迁。第二,中国当代社会变

迁是一场整体性社会变迁。第三,中国当代社会变迁是一场实践性社会变迁。第四,改革开放是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

12、全球化有什么特征?论述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时空方面,全球流动交往和网络的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而

且涉及所有的社会领域

组织方面,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权利关系实现了前所唯有的制度化

和组织化

多样化形式,移民、文化以及生态全球化的不同模式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反思性,世纪范围内的精英和大众对全球相互联系的意识不断发展,成为国家精

英和跨国社会力量自觉追求的各种政治和经济工程

对抗性,不断增强的全球化意识已经在所有领域中因发了多种形式的对抗

区域化,区域化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强化

西方化,东西方在全球化中的模式高度不对称;全球化模式对领土原则作为组织

政治统治、实行政治权威的唯一基础提出了挑战

国家形态,各国都在全球化过程中进行内部调整以抵御全球化的冲击

民主政治,全球化产生了新的政治和民主困境,即如何把一个以领土维基础的民

智治理体系与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跨国组织以及全球组织结合。

影响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

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跨国公司,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13、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

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

史过程。

城市化与现代化相互联系。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城市现代化,农村劳

动力流入城市为城市增添了新生力量,使得城市能够开展大规模的建设;城市现代

化也会推进城市化的过程,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质量的提高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吸引农村人口来就业。

城市化与现代化相互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市化是指社会资源在城乡

之间的流动过程,指的是城市与乡村两类社区之间的关系,而现代化是指城市质的

提高过程,只指城市本身。

14、什么是社会问题?用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分析一个当前社会问题,

并谈谈解决思路。

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社会关系失调而导致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被破坏,社会难以协调发展,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才能解决的社会现象。

实例一:城中村改造后城中村村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分析——“文化堕距”理论视角解读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许多传统农村社区不断地被现代城市社区所替

代。在城中村改造后,城中村村民存在城市适应问题。即在高楼代替了平房、城市户口代替了农村户口后,他们在城市生存技能、文化素质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为了便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城中村的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与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相比,村民自身的改造却相对滞后。

“文化堕距”问题在改造后的村民身上表现明显。(一)外在身份改变快于内在素质提高——城中村村民缺乏适应城市生活所必需的文化素质与技能。

(二)外部环境变化快于心理调适速度——城中村民难以适应自身角色的骤然改变如:生活节奏、时间观念不适应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解决方法:要解决村民适应性难题首先要提高农民群体的技能素质、转变生活与文化观念,增进社会交流,融村落“小传统”于国家“大传统”中,在“村改居”的过程中同步实现“村民市民化”。

加强引导,提高村民学习技能。转变管理体制,完善福利保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文化生活。

实例二:“有偿新闻”、“有偿不新闻”、“虚假报道”——传媒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

人们习惯于用社会伦理道德的单一标准去衡量这类事件,贬斥其行为不当只因价值选择不符合世人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需要探究的是:具有社会人与

新闻从业者双重角色的新闻记者,在面对诸多价值关系交错重叠甚至对立冲突时,该丢谁保谁?仅仅用缺乏良知和人性道德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

作为个体的新闻从业者与作为社会成员的新闻从业者在追求生存价值与理想价值的过程中,往往会在满足个人需求与服务职业需求和社会公众需求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平衡二者关系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新闻违规操作行为,从而违背新闻伦理道德规范,损害新闻道德价值。这便助长了“有偿新闻”、“有偿不新闻”、“虚假报道”等不良作风弥漫于新闻采集、选择、制作和播出等重要环节中挥散不去。

解决方法:、加快经济发展,规范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经济发展体系是解决“有偿新闻”问题的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健全新闻法制,把新闻活动约束在法律范围内。加强新闻理想教育和新闻职业教育,内化新闻道德教育,广泛推行新闻专业主义。

案例三:碰瓷。泛指一些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的行为。例如故意和机动车辆相撞,骗取赔偿。道德失范的表现:爱心被人利用,道德的理念被蹂躏“扶老人”

的道德焦虑是整个社会信任缺失的表现。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反映出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这会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巨大成本。本来社会中的人是一种共生、共存关系,这样的案例如果越来越多,人们会越来越偏向于成为一种原始的孤立的个人,就好像人只能依靠自己,严重的还会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解决方案:对于这些我们首先要多个心眼,在行善与自我保护的同时形成两不误。

当然最根本还是要从法律角度看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次错案使得人人自危, 可能一次公平公正的判决不足以改变现状,但一次一次在明确举证义务前提下的公正判决定会改变时事的凄凉图景。我们应该反思产生“道德空仓”的种种原因。从市场经济来看,一些人不是勤劳致富,而是缺德致富,如造假售假,起到负面效应;从道德实践来看,一些行善的人反而被人诬告,救人惹来一身官司,处于“被套”的状态;从监控技术来看,“满城尽是摄像头”还没有变为现实,一些地方摄像头的缺席,使得行善行为较难取证;从

制度层面来看,由于“见义勇为”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造成绝大多数人对“见义勇为”不敢“看多”,而敢于“看多”并勇于付诸行动的只是“散兵游勇”。凡此种种,说明当前的道德上升趋势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我们行善积德也成了风险行为,所以社会上的一些人在德行上不敢操作,选择“空仓观望”。

而我们缺少的不是爱心,而是做好事的环境。

实例四: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1、青少年在刚刚走上犯罪道路时,从事犯罪活动往往是不自觉的。但随时间推移,犯罪程度的加深,犯罪亚文化便成为其思想和行为的主宰,犯罪活动也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

2、在犯罪亚文化的支配下,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暴力性、凶残性、反复性和

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等行为特性。相反,如果违反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行事,则会受到谴责、鄙视、非难甚至无情的惩罚。

解决方案:(一)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二)加强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培养(三)改善家庭环境,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四)去除标签化,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15、谈谈学习社会学对你的学习生活会有那些帮助?

参考答案一:(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一方面,社会化使得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困家,同一个阶级、阶层,同一时代的人的个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每人的个性中都会内在地包含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东西。这是社会文化传递的结果。如不同国家的国民性就是寓于其社会成员个性之中的共性因素。

另一方面,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个性的个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因素;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三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虽然个人在社会

化过程中会有某种身不由己的力量制约自己的活动,但面对社会,个人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择余地。因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同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兄弟姐妹,性格特征合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

因而,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过程。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化研究文化的传递模式,认为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

一般说来,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两大部分。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价值观念内化,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在社会学看来.这一过程对于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及自我观念的完善,以及个人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要正常运行,人与人交往要顺利进行,都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正是社会化的过程把各种规范灌输给儿童,使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彬彬有礼的公民。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社会文化的继承、传递和延续。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研究的社会结构模式认为,社会要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首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按社会结构中所规定的规范行事。

初生的婴儿除了吸奶等本能外,对其他生活知识一无所知。父母首先承担起传授生活知识的任务,教孩子说话、吃饭、穿衣,并且是运用一定的文化模式来传授基本生活知识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大多是子承父业,因此职业训练大多在家庭中进行。在现代社会,职业训练多由专门的学校、企业来完成。

参考答案二: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有时代性的也是必要的以前社会分工还不那么细社会也不那么发达人类是在逐渐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原来没有的问题以来社会学才出现的也就是说社会学所因为要解决社会所存在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以前没有社会学所因为没有必要,没有问题需要寻求社会学的解答二是现在有了社会学为什么?因为其他的原有学科解释不了当下的很多问题了明白吗?

其次作为我们个人也许将来无法从事真正专业的社会学研究但是你得知道你有这个专业的教育背景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社会即你看待和解读社会的方式和视角会和普通人有很大的不一样

再次社会学属于一门衍生的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衍生并独立于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之外的这说明第一它不同于这些科学第二它受这些学科影响极大所以说真正学好社会学意味着你的其他学科的滋养也会非常深的明白吗因为它以哲学心理学等为研究基础

最后社会学不但是门学问更是一门手艺呵呵如今特别流行的社会调查和研究都是我们社会学范畴的熟练掌握了这些专业的研究和调查的方法未来无论你从事哪种行业都会非常有优势比如说你进入企业人家让你去做个客户调查你绝对会比其他学科的人有优势的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0.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 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 1.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C ) 三、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阶级斗争理论?D .政治经济学? 四、 五、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 六、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 .功能学派? 七、? 八、3. 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九、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 C .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十、 十一、4. 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十二、A.文案法? B .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十三、 十四、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D ) 十五、A.访谈法?B .典型调查?C .观察法? D .个案研究? 十六、十七、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 )

十八、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 .实地研究?D .非介入性研究? 十九、? 二十、7. 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 )?二十^一、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 .整体性社会结构?二十二、二十三、8. 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二十四、A人口素质?B .人口规模?C .人口结构?D .人口分布?二十五、 二十六、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C )? 二十七、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 C .文化震惊?D .文化排斥?二十八、 二十九、10. “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D )? 三十、A.吴文藻B .孙本文? C .李达? D .费孝通?三十一、 三十二、11. 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三十三、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 .重新社会化?D .基本社会化? 三十四、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国开《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题库汇总

答案+我名字 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其中包括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秩序等功能。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艾兹奥尼将社会组织分成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性组织等三类。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业缘群体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群体形式之一。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主要的互动方式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互动,这种交往是暂时性的。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不是一种社会规。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关于社会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多样性 B. 综合性 C. 复杂性 D. 变动性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根据越轨行为的特征,越轨行为分为正向越轨和负向越轨行为。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8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理论是() A. 失理论 B. 手段-目标论 C. 亚文化群体论 D. 标签论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9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是()。 A. 社会分化 B. 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 C. 垂直分化 D. 水平分化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10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A. 特殊社会化 B. 重新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11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家长制会极促进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1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主不应把人看作被动的,而应该努力启发人的积极性。 选择一项: 对 错

最新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社会学概论课后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社会学?如何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答:工作性定义: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观点不一,归结起来有三种观点: 第一.侧重于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传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这也形成了实证主义路线。 第二.侧重于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有传统的马克思,韦伯等人,在中国以孙本文为代表,形成了反实证主义路线。 第三.中国大多数学者赞成第一种观点,但又试图将二者综合,因此形成了第三种观点。 孙本文观点:(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 (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 (9)社会行为的科学。 美国人观点(1)社会互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 (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 (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 总体来说,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尤其要研究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规律性,以便服务社会。b 2.简述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从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1)整体性: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 2)综合性:在研究一个现象时。总是联系多种相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3)实证性:其研究的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4)除此之外,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宏观性 等特征。 3.社会学有哪些基本功能?社会学如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基本功能: 1)、描述功能(认识社会是什么?) 2)、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答案《、名词解释一1、社会学是一门 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7、社会规范:是在特点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的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8、社会群体:广义上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狭义上指通过直接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群体。 9、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满足程度上的差异性。 10、社区发展:指通过建设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11、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一切行为。 12、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拟剧论:是社会学家戈夫曼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的理论。 14、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15、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动现象。社会学家把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渐进的、突发的社会变动过程与结果都称作社会变迁。 16、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17、社会越轨: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者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8、本原的社会制度:指在人类与环境交往、争取生存与延续的过程中产生的,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华中师大《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加粗红色字体为2013下新增题目)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2、社会结构 3、文化 4、个人社会化 5、代沟 6、社会角色 7、社会规范 8、社会群体 9、社会不平等10、社区发展11、社会行为12、集合行为 13、拟剧论14、社会调查方法15、社会变迁16、社会制度17、越轨18、本原的社会制度19、城市化20、“二元”社会结构 21、文化堕距22、霍桑实验23、再社会化24、镜中我理论 25、社会组织26、参照群体 二、概念辨析 1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4阶级与阶层 5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6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 7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8竞争与合作 9冲突与顺应

10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1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12外在社会控制与内在社会控制 13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 14主文化与亚文化 15基本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16先赋社会角色与自致社会角色 17、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8、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 19、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的社会变迁 20、规范真空与控制失灵 三、简答 1.文化的内部构造包括哪些内容? 2.文化的一般特性是什么? 3.文化具有哪些社会功能? 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5. 社会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6. 简述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7.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主要有哪些?8.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9. 简述社会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0、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四、论述 1.试阐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2.试阐述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3.结合我国情况论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4.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越轨。 5.试阐述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社会学》思考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1)西方: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之父”,《实证哲学教程》 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东方:谭嗣同《仁学》、章太炎《社会学》、严复《群学肆言》(开端)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研究对象: (1)整个社会(孔德) (2)社会关系(索罗金) (3)社会关系的形式(齐美尔)(4)社会行为(韦伯) (5)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帕森斯)(6)社会群体(斯莫尔) (7)社会生活(费孝通、福武直)(8)社会事实(涂尔干) (9)社会问题 (10)社会调查及其方法 正确把握: (1)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2)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3)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3.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居于哲学之下,专门领域的社会科学之上的地位。 (1)一般层次: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2)特殊层次:综合性学科-社会学、历史学 (3)个别层次:单科性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学 4. 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1)基本功能:描述功能-是什么、解释功能-为什么、预测功能-会怎样 (2)社会实践功能: ①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为政府宏观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②开展社会问题研究,帮助政府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需的社会学知识。 ④普及社会知识,促进公民适应与参与,指导人们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 简述自然环境、人口的概念。 (1)自然环境:指人们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2)人口:①定义: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和领域之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②两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③三种结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地域结构 2. 简述环境与社会、环境与人口、人口与社会的关系。 (1)环境与社会:①环境对社会:a. 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影响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②社会对环境:强有力的制约。 (2)环境与人口:①人口对环境:依赖-顺应-掠夺-协调 ②环境对人口:a. 平衡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 b. 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

社会学概论简答题答案解析

社会学概论简答题答案 4、请详述社会控制的功能。 答:社会控制的功能有: 1、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促使人们行为制度化,通过社会控制为社会成员提供符合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调剂其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制约和知道他们的社会行为。 2、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条件。一方面,通过社会控制从正面鼓励引导良好行为,树立良好社会风尚,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限制其利益竞争X围,调整利益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纠正越轨犯罪行为,抑制个人间和社会各个利益群体间的冲突,避免发生大规模的对抗和冲突。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系统,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其运行轨道,控制运行方向和速率,促进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4、作为阶级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斗争工具。 简述社会控制的手段有? 答:社会控制的手段: 1、国家政权:这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利,也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基本方式。 2、法律:是有国家立法机关定立和认可,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划。 3、纪律: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为自己成员制定的行为准则。 4、习俗: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互相模仿逐渐形成的并共同村手的风俗和习惯。 5、道德:是以善恶、荣辱等观念来评价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或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X。 6、某:社会共同持有的一套信仰和惯例。 7,、社会舆论:特定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具有切身性、重要性、新颖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所公开表达的情绪性的一致意见。 3 题目17 完成 满分10.00 标记题目 题干 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答: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关系。但是,社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因素。社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体系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这种适应和调整先是局部的、缓慢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原有体系结构的整体改组,直至采取社会革命的形式。在影响社会变迁的诸因素中,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经济发展变化是最根本的原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物质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也发生变化。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观念、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题目18 完成 满分10.00 标记题目 题干 请简述社会保障的特点 答:社会保障的特点: 1、社会性: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即它所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2、强制性:各国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固定下来,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避免了主管随意性。 3、普遍性:保障项目普遍,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 4、公平性:符合保障的对象能够均等的获得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5、互助性:横向互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遵循的是一种大数法则,也即是多数成员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补偿。 纵向互助,代际之间的互助。 6、储蓄性: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是先行扣除、缴纳和储存,然后分配和使用。 题目19 完成 满分10.00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 (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 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

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该模型因为忽视了社会行动主体,特别是制约社会行动的价值和权力因素,而受到一些批评。实际上,该模型对于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形成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视,需要引起注意。 3.试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 答:根据人们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可区分出两种范式的价值观,即“人类例外范式”(HEP)和“新生态范式”(NEP)。 (1)两种范式的观点对比 “人类例外范式”的观点“新生态范式”的观点 ①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文化; ②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①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 ②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中的复杂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