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复习资料

教资复习资料
教资复习资料

综合素质考点

材料分析题:

30、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

答:(1)这位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2)教师应当爱国守法,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3)分析材料中哪些行为表现了。。。。。

31、请从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行为。

答:(1)材料中总得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哪些职业理念(是教育观?还是学生观?教师观?)。

(2)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教育观的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分析

(3)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学生是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是作为完整的人、学生是作为有发展潜力的人、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学生作为有差异,个性的人)+分析

(4)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师观。(教师角色性

质、任务,运用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手段)+分析

拓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1.发挥教师的作用;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教育对象、目的、方法、学生评价)综合素质的材料分析题的话,根据材料中的来,此处给的都是教师正面行动,若是反面行动,就需要写教师违反了什么、应当怎么去做。

32、这个题目必须要根据文中的信息来做,步骤:看题目,带问题读文章——找出中心句——分析划线句子前后意思——多读几遍后了解作者意思。

33、作文题:尽量写自己在生命中遇到的好老师,或者自己的梦想是做一名老师等等。。。也可以将前面做的那些理论话语转入到作文里面来。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1、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

(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榜样法:

(1)选好学习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道德修养;

锻炼法:

(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3)注意坚持和检查

陶冶法:

(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评价法: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意宣传和教育

2.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3.班集体的形成于培养

(1)确定班级目标;(2)建立班级核心队伍;(3)建立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5)培养正确的班风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2、树立教师威信(自身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修养、对学生严慈相济、渊博的知识);

3、善于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5.学生自身心理原因

(1)中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a、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自我意识能力差

c、既有独立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

d、重感情、易激动

(2)不良行为者的心里特点

a、异常的情绪表现

b、明显的意志薄弱

c、不良的行为习惯

d、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3)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

a、情绪、情感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

b、情绪、情感具有两极性

c、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则

d、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

(4)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a、过度关注自我

b、情绪的两极性

c、性别角色的混乱

d、人格冲突

e、人际关系冲突

f、性心理问题

6、素质教育的内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课程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教学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规律)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相统一

9、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教学性相结合原则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练习法

10、简述激发与维持内在学习动机的措施。

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c,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d,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

二、教学设计题

16、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答: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言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古代常用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以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b,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忆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c,用整体意识来统帅全文,用整体意识结合重点来记忆全文。

d,利用小组合作来解决生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根据文章里所提倡的精神和价值观理念来回答)

小说——(1)知识与能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阅读、筛选信息、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人物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根据文章里所提倡的精神和价值观理念来回答)

戏剧——(1)知识与能力:a,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b,揣摩戏剧语言,了解到主人公的现实背景和意义象征

诗歌——(1)知识与能力:a,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b,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意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c,赏析情景交融(诗歌特点)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a,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b,指导学生吟诵,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根据文章里所提倡的精神和价值观理念来回答)

现代诗——(1)知识与能力:a,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b,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c,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c,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

d,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根据文章里所提倡的精神和价值观理念来回答)

依据:分成三点——语文教学规定、文章的整体把握、高中生应该学着篇课文了解什么

17、请为本文设计一则课堂导入语,说明课堂导入的作用并列举六种课堂导入方法。

答:。。。。。

(1)课堂导入的作用:a,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b,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c,铺设桥梁,做好新知与旧识的连接;

d,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e,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2)课堂导入方法:提问析题法、悬念导入法、故事,实例导入法、游戏,活动导入法、以旧迎新法、视听导入法

18、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答:教学过程:故事导入(导趣)——初读课文(导疑)——细读文意(导思)——悟读赏析(导议)——课后拓展

“内容自填”

教学方式(方法):诵读法、点拨归纳法、组织讨论法

三、案例分析题

19、以上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

答:(1)充分注重了学习主体的需要和阅读感受+分析

(2)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学生自己用心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分析。

(3)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分析。

(4)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将学生平等对待,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