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

一、书法概况

(一)书法事件:1、书同文字;2、秦书八体;3、隶变。

(二)书法资料:1、六山石刻;2、权量诏版;3、简牍帛书。

(三)书家: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曹姓?)

二、书同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随着国家的统一,文字也进行了统一。“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开始了统一文字的工作。实际上,秦国统一文字的工作在战国时期己逐步开始。秦先后灭六国,在所灭的国家推行秦国文字。秦统一国家后,以秦系文字为基础,进行规范。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凡“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相合的一律废除。由李斯等审定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李斯等所作“三篇”没有实物遗存,我们只能从秦刻石中窥见到小篆的身影。

有关“书同文字”的文献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叙》: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皆

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此概括书同文字概况,并未言及谁作小篆。而《说文解字·叙》在述说“新莽六书”时说:“三曰篆书,即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等都认为是错简,“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一句应移到隶书条下。然并无证据。卫恒《四体书势》云: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皆取史

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

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

也。

此采三说:李斯造小篆、程邈造小篆、程邈造隶书。没有定论。而张怀瓘《书断》中则言:

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

此言以定论矣,后人再无异议。其实不然。

实际情况应该是:程邈在秦统一以前以开始正定文字,李斯是秦统一文字的

定国策者,而“三篇”则是李斯、赵高、胡勿敬三人依据程邈所定小篆所书的推行小篆的规范文字。

后人以程邈曾入狱为隶徒而将隶书之名和作者附会到了他身上,这是缺乏依据的。当然,我们可以认为,程邈作为专职负责正定文字工作的官员,也存在在正定小篆的同时他也规范了隶书。当时手写体草篆每字的写法很多,而隶书要得到官府承认,字形必须规范统一,这才符合秦代书同文字的基本国策。所以书同文字既包括统一小篆,也应该包括统一隶书。

三、秦书八体

秦朝规定使用的文字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①、虫书②、摹印③、署书④、殳书⑤、隶书。小篆虽是官方正体,多用于皇帝的诏书以及隆重的场合,使用的范围比较狭小。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在特定场合和特定方式下所专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变异和美术化的结果。日常使用更多的是隶书。战国后期已经萌生的隶书,在秦朝得到官方的承认,被列入到“八体”之中。

秦书八体的意义在于,它为后世文字应用奠定了观念基础,那就是各种字体书体有其相对稳定的分工,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的书法艺术。例如书碑、手札、誊录、写经、题匾、答卷、刻印等,都有各自适宜的字体书体和一定的规范,一般而言,符合要求者容易取得上佳的效果,而擅自改张更弦者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相关修养或所擅单一的表现。这种观念进而从社会使用价值的根本上保证了历史各种字体书体绵延不绝,从而成就了百花齐放的中国书法艺术。因此,秦书八体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四、权量诏版

秦朝金文日渐减少,祭器礼器上的金文尚未发现。秦朝金文仅见于权量、诏版以及兵器和刻符上的铭文。其中权量诏版文字构成了秦朝金文的主体。

秦朝统一度量衡,皇帝的诏书刻铸在权量上。⑥秦二世时又加刻了一道诏书⑦,嵌钉在权量上。秦权量诏版刻铸的文字用小篆。权量诏版铭文多凿刻,由于材料

①刻符:用于铸刻或书写符信的文字。秦刻符作品凡三件,《新郪刻符》《杜陵刻符》作于秦统一以前,《阳陵刻符》作于秦代,而字形结构和书体风格完全一致,表明他是一种专用的字体。

②虫书:美术化装饰性的文字,新莽六书称鸟虫书。从春秋到秦朝灭亡,秦文字中没有虫书作品发现。

③摹印:用于铸刻印章的文字。秦统一前后以小篆为主,次取隶书,兼有少量的古形。新莽时更名缪篆,同样以小篆为主,次为隶势及虫书回转排叠之法。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随印赋形,修短繁简均视字在印中位置而变化调节;区别是秦摹印可以比照书写者多,缪篆则明显减少,应视为印章用字趋于独立和成熟的一个标志。

④用于题写书函封检和官署扁(匾)牌的文字。后世俗称扁书或榜书。

⑤殳,古代礼仪所用兵器的一种,竹木为之,上端作觚(gū,多棱角的器物)棱状,长丈二而无刃,为天子护卫仪仗所用,非实战兵器。殳用如此,其制作必然精美,其上端书刻文字也必然别有体式。因至今尚无实物出土,故不知其书风面貌。

⑥始皇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欠)者,皆明壹之。(40字)(丛386-393)

⑦二世诏书:元年,制诏丞相、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为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始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勿疑。(60字)(丛394)

形制及书刻方式不同,因此在书法风格上也与秦刻石文字存在着差异。①权量诏版书法线条均匀中有粗细微妙的变化。笔画平直中时有波动,显现出率意的动感。字形斜正奇肆多有意态。出于刻凿的需要而变圆为方。字形以长方为主,亦有正方甚或偏方,字的大小产生明显变化。结构有紧密也有宽松。章法行清列不清,有疏密的变化,率意中不失规矩,更得天真烂漫之趣。权量诏版文字虽然不如石刻小篆那样法度严谨,却更加生动活泼。秦权量诏版的不断发现,为后入学习小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六山石刻

秦始皇统一国家以后曾多次巡行天下,所到之处刻石纪功。秦始皇纪功刻石多由李斯书写。秦刻石有:峄山②、泰山③、琅琊④、之罘⑤、碣石⑥、会稽⑦等。这这些刻石文字是典型的标准小篆。秦刻石人多已经毁坏。现在残存有《泰山刻石》(仅存8字) (图七)、《琅琊刻石》(拓本13行,已漫患不清),另有一些刻石有摹刻本传世。

秦刻石小篆法度严谨,规整典雅。线条粗细均匀,瘦硬坚挺,圆转流畅,后人称之为“玉筋篆”或“玉筋篆”。字形长方取纵势,上收下放,上重下轻,上紧下松,富于对称性和图案美。章法行列清晰,疏密有度,处处体现出皇家的威严和国家一统天下的气势。

六、简牍帛书

简牍帛书一直做为俗体文字伴随着正体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促进着正体的变革。这种俗体文字不仅对推动文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简册在商朝已经出现,帛书在周朝也已产生。惜因难以保存,至今尚未发现春秋以前的简册帛书。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简帛文字是战国时期的。近几十年间,简册、木牍、帛书大量出土,其时间跨度自战国一直到魏晋,绵延六百余年,经历了由篆到隶、草、楷的演变过程。这些大量的简牍帛书不仅

①图见从386-394页。诏版书法风格各异,部分文字的写法也有差别,有古文,有俗写简省。可见“书同文字”由于疆域广阔而难以遍行。

②《峄山刻石》:又名《峄山碑》,石原立山东邹县峄山,久佚,传世无原石拓本。宋郑文宝据徐铉藏摹本(或以为是徐摹临本)重刻于西安,明代时石已断裂,传世最早的明拓本有断痕,后刻淳化四年郑文宝跋。这是陕本或长安本。邹县石为宋元八年张文仲据徐摹重刻,元代刘之美复据张本重刻,石今残存。此为邹县本。后世翻刻本很多。书法离原貌相去甚远。(丛379)

③《泰山刻石》:传世最早的是宋人摹刻于丛帖(如《绛帖》)中的残本,存146字;拓本最早的是明安国旧藏北宋拓本,一存165字,一存53字,皆宋人摹刻。故宫藏有明拓本29字,宋摹。比《峄山刻石》接近原貌得多。(丛380)

④《琅琊台刻石》:又名《琅琊刻石》。原石在山东诸城东南的琅琊山上,山为平顶,故有台名。石今存,三面文字已不存,传世仅北面二世补刻的残文13行拓本,石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石残损严重,字形笔势依然可辨,古今学者均以为秦刻石诸拓本存者,此最可信。此石小篆,横画均呈下曲形态,正是先秦摆动笔法习惯;其下垂及斜曲之笔,圆畅流美,自然生动;全篇无一僵直之笔,无一排叠刻意,沉实雄健,婉转峻拔,气象高古宏大,为百代楷模当不为过。(丛382)

⑤《之罘刻石》:清杨守敬《评碑评帖记》:“《泰山刻石》毁于火,《之罘刻石》沦于水。”传世仅见已失真的宋《汝帖》本13字,风格与其它刻石不类。

⑥《碣石刻石》:不传。另有《东观刻石》也不传。

⑦原石久佚。南宋绍兴年间,申图駉重为摹刻,元代赵希璜用申本翻刻,清代亦有翻刻本多种。各本均有流传。(丛383)

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书法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

简牍帛书时间跨度大,字体多样,风格也是精采纷呈。战国后期经秦至西汉前期的简牍帛书,所反映的是隶书创始期的面貌。这一时期的隶书尚未成熟定型,称为“古隶”或“秦隶”。隶书至西汉中后期才逐渐成熟起来。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发展的必然连续性,又体现出不同阶段的差异性。清晰地描绘出隶书由萌生到成熟的演变发展轨迹。

古隶(秦隶)体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字形不稳定,残存着大篆固有的一些特点,又有隶书的某些特性。隶书特有的波磔笔画还不明显,整体风格体现出草率、多变、古朴。①

七、程邈造隶

史料记载有“程邈造隶”之说,程邈原是秦朝的狱吏,获罪入云阳狱,在狱中研究文字,变篆为隶。“始皇喜之”,获释后任御史,令其改订文字。程邈所创隶书的实物资料至今尚未发现。一种新字体的产生决非一人所能完成,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实物资料可知,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孕育萌生,秦朝隶书虽然得到广泛的使用,尚未完全成熟。程邈在隶书初始阶段对隶书进行整理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书法家

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②

九、秦代书法的评价

秦朝使篆书法度化,规范化达到极至,把篆书推向了顶峰。随着隶书蓬勃的发展,也昭示着篆书衰落的开始。隶书取代篆书的正体地位或迟或早总会发生。

1、秦代是篆书的终结期,把篆书法度化、规范化推向了顶峰,篆书由此走向衰落。

2、秦又是隶书的过渡期,隶书得到发展和壮大,广泛流行,并得到了官方承认,但尚未定形。

3、金文书法到了晚期,石刻书法日渐增多,揭开了石刻书法蓬勃发展的序幕。

4、秦代处于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重要过渡期,是由篆书向隶书转化的关键环节。

5、秦代书法书体多样,风格多变,既有法度森严的小篆,又有生动活泼的诏版又有草率随意的古隶。小篆为篆书增添了新的风格样式,古隶的过渡性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①秦系简牍出土有四系: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川青川郝家坪;甘肃天水放马滩;湖北云梦龙冈。

秦统一前后的简只有睡虎地中有一部分:《秦律杂抄》、《封诊式》、《法律答问》、《语书》(初名《南郡守腾文书》)、《编年记》中“喜”所书等。(丛351-355)

②赵高、胡勿敬、程邈三人见丛383-384。喜见秋302,丛347。

先秦书法

中国传统艺术之先秦书法 田欢欢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 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 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 关键词:书法;传统;艺术; 一书法概述 什么叫“书法”?顾名思义,“书法”就是把汉字提升到艺术境界的一种书写方法,或者说是书写法则。东汉蔡《笔论》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我国古代,书法又叫“书道”,初唐虞世南《笔髓论》曾经指出:“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第一卷《评书法》也曾有言:“总之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何独书道,凡事皆尔。”清朝包世臣《艺舟双楫》则说:“书道秒在性情,能在形质。”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将文字的书写演化为一种风归谨密、器识深厚却又生动多彩、气象万千的文化系统,进而向内收而定为一种内修的方式,向外发展而显为一种表现力的艺术。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今天我们谈论当代书法创作。谈论现代书法研究,必须能入这个书法文化的整体来运思用功、追疑解惑、极虑专精。书法文化的整体,范围很广,包括文字学、文学、诗学;包括中国国学之核心的儒学、道学、佛学;包括中国绘画、传统书画篆刻理论。唐代张怀瓘《书断.序》中说:“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文字与书写时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涉入整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它又是传统社会个人内心思想感情披露的重要途径、行文赋诗的重要工具,所以,它又涉入人的交流和塑造的底层,来展示时代与个人的风韵。正是由于书法文化的这种特殊的广厚和深度,历史上的名书家几乎都是当时文坛政界的要人,其中不乏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家。书法是他们为学从政的基本功夫,是他们得以展露情怀、批发胸襟的基本方式,也是其综合能力的塔尖上得以澄明的东西。所以书法在传统中国,既是一种文化基础,又是一个难窥堂奥之深的峰崖。 二、先秦书法浅析 按照历史分期,一般认为,“先秦”指我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阶段。 从文献记载和书迹流传看,我国最早的书体,当推上古时期三元八会,群芳飞天之书,以及河图洛书,此外又有伏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八卦”。然而如此等等,不是后人臆测附会,就是符号刻划,远远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书体。那么,我国历史上真正具有原始文字意义上的书迹是什么呢?这就是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书契。我国先秦最可信,并且已经写得具有相当审美意义的文字,当首推甲骨文。甲骨文以后,则钟鼎文、石鼓文先后继起,从而织成我国先秦书法文字诡异绮丽的星空,让人惊叹先秦书法的光辉灿烂,竟然达于如此的高度。

先秦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艺术地位

先秦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艺术地位 moonffy 摘要: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坚实基础的先秦书法,主要为古文字书法,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竹木简帛墨迹四个部分。先秦时代,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关键字:先秦书法艺术基础古文字 书法的产生和发展与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没有汉字,也就不可能有中国书法艺术。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久的文字。我国历史上广泛流传着汉字是仓颉所造的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鲁迅先生说:“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又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儿,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①我们认为,汉字产生的确切年代虽然不能断定,但从我国先后出土的地下文物考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距今有大约六千多年了。1921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上便刻画了一些符号。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说:“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的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1974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发现的四个象形符号。王志俊先生在其著作《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符概述》②中就明确指出:“仰韶刻符和商代甲骨文、金文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金文是仰韶文化的发展。” 一.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的第一页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时代为殷商和西周,主要为殷商时期。甲骨文在实用的同时,也具备了艺术的特质。从甲骨文的形体看,它已包含了均衡、对称、和谐、统一等形式美的要素;从其作品看,书法艺术的用笔、结字、章法、风格等均已具备,甲骨文的章法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其主观审美趣味和"书法意识"。甲骨文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图1-1至图1-3)。 图1-1 图1-2 图1-3 甲骨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瘦硬挺拔的细笔道甲骨文;一类是浑厚雄伟的粗笔道甲骨文。总体观之,甲骨文字形大小参差不齐、悬殊较大;字形有繁简、有正反;异体现象普遍存在。章法上有左行、右行两种,注重行款的布局,正如郭沫若先生在《殷商粹编》中所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厚人神往……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甲骨文给现代书法的学习和创新以颇多有益的启示。至少在商代后期,甲骨书法确立了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章法模式,至20世纪50年代一直如此,当代的书法作品仍然保留这种形式,对后世影响至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王羲之 (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别名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国籍东晋民族汉族涨知识!他们是古代书法界的泰斗中国古代的十大圣人这些匠人伟大了整个艺术史!人物生平听语音入木三分主词条: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神龙兰亭》袒腹东床主词条: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

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王羲之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8]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

王羲之书法欣赏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 学习书法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它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书法的书写方法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描摹,临写,背临,创作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欧阳询书法作品欣赏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舍利塔铭》等离开称名于世。史书记询初学王书,而险峻过之,其八体兼妙。 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suzuo)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suzuo)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这里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 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

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秦代书法-书法发展史

文字发展到了战国时代,人们已不仅仅关注于文字的使用,对于文字书写的自身价值也有了觉悟。文字的产生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应该说它产生的原动力是纯功利的。可是在产生形成的过程中,就很难说其中没有一定下意识的审美选择,比如蒙昧时代的文字记事符号也不只是标明或暗示某种事物,就是从今天所说的形式语言角度来说也不能不说已颇具魅力。可以设想原始人在完成了符号记事的功利性设计之后,书写时便会有意无意地带有一种装饰美心理,就像原始的人们用树叶掩身时不会只将树叶胡乱挂在身上而是排列得颇具为美观有序那样。这也许应是人作为自然之子所具有的本能要求。到了甲骨文的刻写,这种要求表现得就更为强烈与明显。不过,被动的创造与自我的觉悟还是有着质的区别,直到战国时代人们才有了能动地把书写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的意识,并且产生出了第一批有史可考的因书写而著名的人物书法家,摆脱了以往工匠抄录的状态。当然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字仍未定型,仍处在改进与变化之中,书法家的留名,还或多或少与文字的革新演进相关。 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书家,是秦代的小篆书李斯、赵高、胡母敬与隶书程邈。秦代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除了当时官方日常最为通行的小篆外,尚有多种书体共存,所谓秦书八体。《汉书.艺文志》说: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不过这八体中实际只有篆、隶两种基本书体,其余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等都是篆体的不同用

场。刻符是专刻于符信上的文字。符在古代是一种凭据、凭信的工具,如虎符等。虫书,即鸟虫书,是一种用在幡旗一类物上的文字,结构为篆,笔画却用各种鸟虫形来构成。摹印,即缪篆,专用于印玺之上。署书,则是门匾上的题字,亦称榜书。殳书,是专刻于各种兵器上的一类文字。篆书有大、小篆以小篆最为常用,大篆是籀文的遗留,相当于当时的繁写体,是在当时旧书大册中所用的体例。与代表官方书体的篆书相对的,便是民间或下层官吏役隶为便于应付官狱等繁忙事务而使用的比小篆更为简便的隶书体。

欣赏王羲之书法1

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鉴赏论文

论文摘要 王羲之,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而他所作的《兰亭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键词:欣赏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王羲之 在上绍兴书法课之前,就已经知道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对他的了解止步于他是东晋最有名的书法家,没有之一。他的行书写的飘逸而不失秀美,将中华民族的书法审美推上了新的台阶,他的行书笔法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自他之后,已再难超越。所以,他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书圣”。并且,还知道他的儿子王献之,草书大家。以及“十八缸”的故事,这些历史书上都多有介绍。 而从语文书课本中,我学到了《兰亭序》,了解了王羲之的家族背景,生活概况,以及《兰亭序》的创作地点,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在脑中构想了王羲之及当时的贵族举杯共饮,吟诗作赋的场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山阴-现在的绍兴。也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对“书圣”笔下描写的这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地方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而这次也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来到兰亭,观赏美景。还

有,从一些课外书之中了解到王羲之喜欢鹅,在现在绍兴兰亭,也依然有一个仿造的鹅池。 现在,在绍兴书法课上,还从老师的讲述里知道了更多的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例如,“王羲之从叔叔王导那里获益良多”,“王羲之曾在家族蒙难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王羲之家族在书法方面的成就”,“王羲之与卖扇子老婆婆的故事”,“王羲之拿抄好的经书与山阴道士换鹅”的故事,“王羲之如何凭借自身与众不同的气质成为东床快婿的故事”……都让我对书圣除了书法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通过查资料得知,王羲之之所以在我国书法界的地位如此之高,是因为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而王羲之的书法主要特点有:一是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唐太宗赞之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是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三是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兰亭序之创作背景 通过高中语文课本的学习知道,《兰亭序》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王羲之的书法评价

王羲之的书法评价 王羲之的书法评价"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这是东汉书法家蔡邕的一段关于书法的描绘. 我们的汉字最初产生时是对于事物形象的模拟,后来发展为抽象的符号.抽象的东西总会给人规格化的感觉但偏偏衍生出了一门叫做书法的“艺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 这期的在“有关品质”的栏目里写到了王羲之.,可常常一问,人家都说根本没练过字,纯属天然形成,大概是资质甚好吧! 其实我所谓的练字也只是停留在把字写漂亮的层面上,真正的书法大概是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吧. 找寻了历史上对王羲之字的评价,例如:”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关于王羲之的典故最著名的就是“入木三分”. 在那本小时侯看的书里,粗浅地探寻着王羲之成长的过程.觉得一直推动他的就是一个“意”字. 他最早的老师卫夫人就曾教导他要“意在笔先”,而大书法家蔡邕的一番话曾给了他很大启发“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王羲之还研究过老子和庄子的学问.里有一段”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所以在兔子,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他应用到书法中的理解为字是言, 字中显示出一种韵律便是意,书法达到很高的境界时,便忘了笔下的字,而在追求一种跳动着的意韵.老子谈到过风,老子说,天和地,犹如一只风箱.这只风箱的中间是空虚的.正因为它空虚,风才能从中进进出出,来来去去.天地间的空虚愈大流动的风也才愈大愈猛.王羲之应用到书法结合蔡邕的“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认为,怀抱放开,胸中一片空虚,性情才会充溢心中,才能有意韵从笔端奔涌而出. 所谓“意”,也就是书法不只停留在”形”上,更能从中看到一种风骨,一种精神.这自然会和书写者的个性有关 .里写到”我们最喜欢的其实还是王羲之的行书.楷书能充分展示他内蕴的优雅,是正襟危坐的书写.一笔一划的字字精致但与行书比.总觉得行书是他洒脱不屑世事的最好寄寓更能体现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在我的体会中,王羲之是一位因生活优裕而脱风尘气的清韵雅士,虽有‘骨鲠’名称,雄浑豪放之气总显不足,所以草书就嫌狂浪不够.” 觉得谈到书法谈到书法家怎么一下子出来很多事情和他们有千死万缕的联系,很是微妙,而每一个分枝都能让人产生很多书法以外的认知,让你即便不是在书法上很有造诣的人也能从和他相关的事情中找到共鸣.好象它的”得意忘言”, 它的”空虚也是一种力量”,它的“先散怀抱,任情恣性”它的”大巧若拙”很能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境.罗哩巴嗦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尽量把自己的意图说的明白一点,但感觉还是挺混乱,只能用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做托词了. 王羲之的自我评价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

先秦书法

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文,铭文很简短,一般为二三个字,多为族徽。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自为政,文字的地方色彩更为浓厚,自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文字异形的现象。东方六国文字品式多样,风格不一,有很高的艺术性。 中国书法概述 谈先秦书法,必先言中国书法。中国书法,艺苑菁华,历数千年,史迹流衍,面目多端,难以尽举。兹仅依时序,分作十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略撮其意而已。 谈及中国书法史,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即:最早的书法是什么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一,可以查考的中国历史最早起于何时;二,文字是怎么产生的;三,文字史是否与书法史同步;四,现有的实物资料能否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第一个问题纯归史学家们考虑,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留给理论家们去讨论,第四个问题,则属于我们的书法家以及书法艺术爱好者们;其实,实物资料的审美价值,更容易让人发生兴趣。 先秦书法艺术 先秦书法艺术(前221年以前) 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汉字从起源到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 关于中国汉字的起源,还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结论。按照《中国通史》的记述,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6000的伏羲氏时代出现的八卦图形,取代了结绳记事,是汉字的起源。 今天,能供研究和欣赏的最早汉字书法,就是殷商甲骨文。著名甲骨文学者董作宾先生将甲骨文风格分为五期:

王羲之书法评价

王羲之书法评价 王羲之书法评价准确地总结很难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看王羲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实并不都是因为李世民的作用。唐太宗肯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王羲之客观的书法水平决定了他书圣的地位。 再者,如果说字因人(李世民)贵,那皇帝贵为天子,那岂不字更贵?但事实上皇帝留下的字迹,还是没有王羲之的字贵。因此,字因人贵也有不合理的一面。王羲之个人书法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来谈书法风格问题。风格这两个字也是新名词,在古代很难谈到“风格”问题,但也强调书法某方面的特色问题。你很难拿出一个准确的字眼来圈定他,诠释他,很难做到。因为往往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这是一句什么话呢?这也是现在书法论坛上很少有人提到的。真正的书法大家都没有什么特色,包括其他方面的,绘画是,诗文都是如此。 前段时间,我看到戏曲频道播放梅兰芳的演唱,其中有一个人就论到梅兰芳的特色问题。说梅兰芳没有特色,为什么没有特色?因为他浑身都是优点,他每个方面都超长与别人,你说他特色在哪里?王羲之作为书圣也是这样。他被称为圣人的时候,就是一个绝对的覆盖面,他把以后书法家的优势完全集于一身。 我们谈到杜甫诗圣,你说杜甫诗有什么特色,当然,你要故意

去找总能找,但整体说来,他覆盖整个一个格律诗坛,站在了最高点。就像他写的望岳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说泰山有什么特色,你说他太雄伟太高大,这就是他的特点——“大”,那也不能叫特色,他的特色是囊括了所有其他山的特点。你说王羲之是书圣的时候,他也就是书界之尊,你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别人都只是学到一部分,学到一部分的人反倒成了个特色。而对于他,很难用什么风格特色去衡量他。这样说,有人可能说,你太迷信王羲之了。有人说王羲之的字属于中和一派,不是雄强的,是中和的,是以韵胜。 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真是个俗词滥调。我们说到王羲之的时候,我们想一想,王羲之的书法岂止是尚韵,难道他的书法不尚意吗,难道他的书法不尚法吗?他成为万世法成,后世所有书家都在学习他,难道不尚法吗?他那个意境之高远,难道不尚意吗?他韵味之醇厚,难道只尚韵吗?所以王羲之的不管是神、意、韵,他各个方面都是完美的。有人说他是中和之美,我们姑且认同他这个话。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是“中和”吗?“中和”就是不激不历,风规自远。这就是孙过庭《书谱》中说的“中和”。其实,一切以中和为大!你说一个人写的字非常慷慨激昂,阳刚气十足,另一个人说他写的字阴柔气十足,属于秀美一派,或者是粗壮的、古拙的、老辣的,其实这一切都最后归结为“大中和”。 中和才最大,有些人特别强调书法特色,要有个人面目,其实是不好的。我告诉大家,清代有一个诗书画都很精通的大家,叫杨钧的著有笔记《草堂之灵》,他说过一句话: “凡面目特异者,其道必小。字之冬心板桥,一入藩篱,终

中国书法艺术简述(先秦时期)

中国书法艺术简述(先秦时期) 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商、西周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其文字是记录当时占卜的内容,故又称卜辞,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王懿荣发现的。至今出土已有15万片以上,其文字属于商代后期。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周原地区,又出土西周早期甲骨17000多片,除少数有文字外,大都无文字。商、西周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工具契刻的,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和朱书文字。龟甲兽骨都很坚硬,上面契刻的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和富有立体感。有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的感觉。也有的甲骨文笔画比较粗壮,出现弧形的线条。甲骨文契刻时的轻重疾徐,在线条上都能细微的反映出来,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不同时期的商、周甲骨文,在书法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或雄伟俊迈,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这些风格上的差异,也是甲骨文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些书写契刻甲骨文的巫史(卜辞中的所谓贞人),无疑是当时的书法家,像著名的《大骨四版》、《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见彩图《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四方风名刻辞》、《宰丰骨匕刻辞》、《鹿头骨纪事刻辞》等甲骨,都是含有艺术素质的精美的书法作品。 【金文】商、西周的金文(旧称钟鼎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资料,在书法上有着与甲骨文不同的艺术特色。根据《左传》、《墨子》等书记载,中国在夏代已经开始了青铜的冶练和铸造,在商、周两代发展和形成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于商,盛行于西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现在称之为金文。金文一般是铸,少数是刻。金文的铸作是先把文字书写在软坯上制成范模,然后用烧熔的铜液浇铸。在金文刻范和铸的过程中,对原来书写的笔画虽有所损益,但仍能更多地保留和显示书写时的笔意,字画丰腴,体势凝重,有极高的艺术性。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文,铭文很简短,一般为二三个字,多为族徽。这些族徽文字,图画性很强,比甲骨文保留着更为原始的因素。到商代晚期才出现了几十个字的铭文,但十分罕见。如《戌嗣子鼎》、《宰甫卣》、《小臣缶方鼎》、《帝辛四祀缶》等。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笔画首尾尖锐出锋,中画肥厚,收笔处时有波磔,直线条较多,圆转的线条较少,行款错落参差,气象雄奇瑰丽。 西周的金文最有代表性。西周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商代,铭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字数逐渐增多。出现了长篇巨制的铭文,内容十分广泛,有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及颂先扬祖等。西周金文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①早期,铭文仍很简短,常为族徽和器主姓名,犹存殷商遗矩。后来铭文逐渐加长,如武王时期的《天亡簋》、成王时期的《眉县大鼎》、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等。早期金文,笔画还有显著的波磔,但行款渐趋齐整。尤其是《大盂鼎》用笔方整,行款茂密,气度宏伟,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典型。 ②中期,自穆王始不仅铭文更多长篇,金文的书风也有了变化,笔画已少波磔,肥笔很少出现,笔画粗细划一,均匀圆润,布局完满,文字十分规整。如穆王时期的《静簋》柔和隽美,恭王时期的《墙盘》谨严端整,孝王时期的《大克鼎》舒展遒美,都是金文精美的代表作。西周中期金文字形已有

1书法发展简史第一课先秦书法

第一课: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要点:1、汉字的引发和形成(夏商之际)——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象形性是中国文字形成的基础。 2、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字——殷商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石鼓文、简牍帛书。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故名。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1954年在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又出土了很多陶器,其口缘外往往刻有不同的符号。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地区也发现了仰韶文化的文字符号。 经考征,这些符号即是简单的文字,有的已经释出。至于大汶口陶器文字图的文字则是意符“热”字,已是合体图画的会意字。太阳烤得下面起了火,就是热。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就是“结绳而治”以后的“书契”。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字体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

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下面,我们按照年代顺序来介绍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

先秦秦汉墨迹

《中国法书全集·第1卷·先秦秦汉》 宋镇豪主编 目录 序…………………………………………………………………………启功 先秦秦汉时期的墨迹书法……………………………………宋镇豪(1-32) 图版篇…………………………………………………………………(1-288)一山西襄汾陶寺朱书陶壶龙山晚期 二山西襄汾陶寺朱书陶文龙山晚期 三河南郑州小双桥遗址朱书陶文商代中期 四河南安阳殷墟朱书陶文殷商武丁时 五河南安阳苗圃朱书陶文殷商武丁时 六河南安阳殷墟朱书玉戈殷商武丁时 七河南安阳后冈朱书石柄形饰商代·殷墟三期 八河南安阳刘家庄南朱书玉璋商代·殷墟四期偏晚 九河南安阳刘家庄北地墨书石璋商代·殷墟四期晚段 十河南安阳殷墟朱书石磬殷商帝乙时 十一河南安阳殷墟朱书玉版殷商晚期 十二河南安阳殷墟朱书卜龟殷商武丁时 十三河南安阳殷墟朱书卜龟殷商武丁时 十四河南安阳殷墟朱书卜龟殷商武丁时 十五河南安阳殷墟朱书卜龟殷商武丁时 十六河南安阳殷墟朱书卜龟殷商武丁时 十七河南安阳殷墟朱书卜龟殷商武丁时 十八河南安阳殷墟朱书卜龟殷商武丁时 十九河南安阳殷墟朱书卜龟殷商武丁时 二十河南安阳殷墟墨书卜骨殷商武乙文丁时 二十一河南安阳殷墟朱书卜骨殷商武乙文丁时 二十二河南安阳殷墟朱书卜骨殷商武乙文丁时 二十三河南安阳殷墟朱书卜骨殷商武乙文丁时 二十五河南洛阳北窑西周墨书铜簋西周·康王时 二十六河南洛阳北窑西周墨书铅戈西周早期 二十七山西侯马盟书春秋晚期 二十八河南温县盟书春秋晚期 二十九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竹简战国早期 三十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朱书漆衣箱战国早期 三十一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竹简战国早期 三十二湖南慈利石板村楚墓竹简战国中期偏早 三十三河南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战国中期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1) 录入时间:2007-12-14 11:52:00 点击:2798 来源:清韵书院 关键词: 王羲之生平 “唐诗,晋字,汉文章。” 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末年(约公元307年)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东晋太和年间(约公元365年)卒于会稽(今绍兴)。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最初的汉字,是图象性很强的大篆(甲骨、金文、籀文)和小篆。后来逐步被简化、抽象,成为隶书。隶书体的出现标志着汉字正式由具象的“图画”,转变成抽象的符号。到秦汉时期,隶书达到发展的高峰,成为一种官方的书体。此后隶书写法的程式化日益严重,过分的波折,“蚕头燕尾”,不仅千篇一律,而且浪费时间。到魏晋时期,战乱频仍,军令纷飞,隶书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流行于民间、在隶书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写法的楷书体,就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可,开始出现于正式场合。而作为楷书附属书体的行书,也随之开始萌芽。 另一种书体--草书,则起源很早。从大小篆开始,就有所谓的“篆草”。隶书出现以后,出现了对应的草写法--“章草”。书法史上第一位“草圣”--汉代的张芝,就是以章草出名。到了魏晋时代,章草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索(靖)、卫(凯、瓘、恒)、皇(象)、陆(机)等一批章草名家。 尽管魏晋时期各种书体均已齐备,但是各种书体又都还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楷书经过钟繇的变革,虽然大致成型,但是从《宣示表》等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出钟书结体扁方,捺脚波磔,尚保留有浓重的隶书笔意。章草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在隶书即将让位于楷书的情况下,也要求章草向对应于楷书写法的“今草”发展。行书,则刚刚萌芽,写法远未成熟,地位也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梳理 一、先秦书法 (一)殷商时期 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金文:《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 (二)西周时期的金文 1、西周前期:《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 2、西周中期:《大克鼎》、《询簋》、《墙盘》、《卫鼎》 3、西周晚期:《(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 春秋早期秦系文字:《秦公钟》、《秦公鎛》 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 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封宗邑瓦书》 秦篆隶变:《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

二、秦汉书法 (一)秦代书家 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 (二)秦代刻石 《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 (三)汉代简牍 江淮汉简、西北汉简 (四)汉金文 1、挺拔、峻险、爽利一类:《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 2、柔韧、浑厚、圆转一类:《光和斛铭》、《镜鉴铭》。 (五)汉代刻石 1、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 2、东汉隶书碑刻: (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 (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 (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 3、东汉恣肆雄放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汉南三颂”:《石》、《西》、《郙》) (六)东汉中后期书法流派 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蔡邕的隶书流派。 (七)张芝书作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全集–王羲之书法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全集–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人书法家,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王羲之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浙江绍兴),来山阴不久,即去建康随伯父王导读书。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法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编辑:书法易)

对王羲之的评价

对王羲之的评价 对王羲之的评价一般来说,王羲之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行书书法家。他写的《兰亭集序》被视作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法作品之一。09年亚洲周刊的调查显示,在当前现存的和未被发觉的书法作品中《兰亭集序》以2.66亿美元的收购意愿排名世界第一。王羲之本人家世显赫,世代簪缨,自己做到将军,史称“王右军”,为人性情豪爽,潇洒俊逸,学富五车,论相貌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最令人称奇的是他那一笔惊为天人的行书,中国两千年书法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客观评论王羲之的书法我们除了肯定王羲之书法的一切优点以外,我们可以有以下三方面的探讨。' q4 t& c/ ?$ z9 y$ \1 i' a2 y 1,我们所见到的王羲之书法应该都是碑刻,如果是一个人具有优秀的书法技能又同时具有优秀的刻工技术,那么在他所刻出来的碑将远远超过其原来作品实体的完美程度。也就是说碑刻完全有可能要比原来作品实体完美得太多。 2,王羲之那时所用的纸与墨可能要比现在的厚生宣纸和一得阁墨其难度上可能要低得多。 3,我们所见的王羲之书法帖,其字的大小程度可能要比你我经常所写的字要小得多,我觉得至少要比我平时常写的字要小得多,我们知道草书字越大越难写。.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无需无限制地将王羲之抬高放大,无需将自己无限制地缩小看低。 王羲之书法评价准确地总结很难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看王羲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实并不都是因为李世民的作用。唐太宗肯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王羲之客观的书法水平决定了他书圣的地位。 再者,如果说字因人(李世民)贵,那皇帝贵为天子,那岂不字更贵?但事实上皇帝留下的字迹,还是没有王羲之的字贵。因此,字因人贵也有不合理的一面。王羲之个人书法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来谈书法风格问题。风格这两个字也是新名词,在古代很难谈到“风格”问题,但也强调书法某方面的特色问题。你很难拿出一个准确的字眼来圈定他,诠释他,很难做到。因为往往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这是一句什么话呢?这也是现在书法论坛上很少有人提到的。真正的书法大家都没有什么特色,包括其他方面的,绘画是,诗文都是如此。 前段时间,我看到戏曲频道播放梅兰芳的演唱,其中有一个人就论到梅兰芳的特色问题。说梅兰芳没有特色,为什么没有特色?因为他浑身都是优点,他每个方面都超长与别人,你说他特色在哪里?王羲之作为书圣也是这样。他被称为圣人的时候,就是一个绝对的覆盖面,他把以后书法家的优势完全集于一身。 我们谈到杜甫诗圣,你说杜甫诗有什么特色,当然,你要故意去找总能找,但整体说来,他覆盖整个一个格律诗坛,站在了最高点。就像他写的望岳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