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与中国的选择

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与中国的选择
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与中国的选择

信息的交换获取巨额利润。经济全球化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资本国际大循环,使之成为西方资本的积累对象。经济全球化,即资本国际大循环中的资本积累与不平等交换是造成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贫富分化与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如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陷入了贫困的泥潭。

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眼光看待全球化。既要看到全球化积极的方面,又要正视全球分裂化的现实。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必须接受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是可以免费搭乘的顺风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是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发展自己,还是被全球化浪潮冲向边缘,被全球分裂化的浊浪所吞没,要取决于我们的努力。

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与中国的选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文木

在历史上,人类只经历过两种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本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史上划时代的革命,也是全球化时代的真正起点。所以全球化———不管它有多少表现形式———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全球化运动中最本质的物的要素是商品,而非一般的自然物质。因此,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的原动力:价值总要消灭使用价值,资源配置总要寻求高效率,并由此获得最佳利润。生产一旦以利润为目标,社会必然要出现两极分化,代表资本的“精英”日益进入社会的主流,而提供剩余价值的另一方人数日益增多并被边缘化。这便成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及其历史运动的社会基础。

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成功使世界出现了第一个资本中心。资本把生产与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分裂开来,并通过这种分裂无限汲取剩余价值。资本最先把本国生产与消费分裂开来并通过最大限度地压低国内消费来获取剩余价值。当这个进程达到极限时,也就是说,作为消费主体的劳动大众消费水平被压低至极限时,经济便发生危机,社会就因两极分化导致社会不满和动乱。为了保持高额利润率及本国统治稳定,资本中心便开始向海外扩张,并通过这种扩张转移国内危机。这样便产生了资本中心和资本外围的概念。资本中心与资本外围的对立,是原来发生于资本中心国内部的生产和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的外化或转移形式,也是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概念的基础。一国内部的劳资对立外化并扩大为国际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对立:开始是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对立,这种关系在20世纪下半叶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解体,殖民地转变为主权国家,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对立转变为南北对立。资本中心国总是力图通过打破外围地区的封闭性,获取高额利润;外围地区的国家则在利用外来资本发展自身的同时,又力图保护本国的民族特性。这样便产生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与民族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现象。社会主义,在相当的意义上说,就是在保证人类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生产资料及生产关系社会化的主义,其作用本质上是在继承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运动正面成果基础上对它们二者的负面作用的制约和扬弃。私有制是全球化的正面成果即人类活动社会化的最后障碍,而资本的私人占有恰恰又是全球化的原始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与私有制在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同时,也产生了最尖锐的对立;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资本为核心动力的全球化运动却成了私有制的掘墓人———这是主张“适者生存”的全球化的“精英”们所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目前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运动所反对的其实不是全球化中的正面成果,而是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的国际垄断因素。而资本的国际垄断———其政治表现为世界霸权———就是私有制发展的后期阶段。

?

141?全球化:问题与方法

国际资本———在最初也就是英国资本———的第一个外围市场就是欧洲大陆。法国实际是资本全球化冲击的第一站,其后果就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随后便出现了19世纪中叶的整个欧洲大动荡。中国和印度殖民市场的打开使全球化浪潮在19世纪下半叶从欧洲波及亚洲。发生于20世纪的两次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世界大战和后来的美苏冷战减缓了资本全球化的进程。苏联解体后,冷战格局结束,全球化浪潮再次勃兴。但不管世界怎样变化,它的基本矛盾还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的转化形式。不同的只是这种对立性矛盾从地域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罢了。目前的问题是,北方国家通过赢得冷战已成为更加有组织的强大联合体,为国际资本提供剩余价值的南方世界则变得更加无助并成为更加弱势的国际群体。

公平屈服于效率,继而人权屈服于资本是资本全球化的症结。资本全球化过程不可阻挡,这并非是由于它具有多少真理性———尽管它的确具有真理的方面,而是由于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中,资本全球化总逼使公平处于弱势的一方。在自然经济时期,资源配置是在一国内部计划进行,现则是按市场原则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汲取范围的扩大使先参与全球化并在其中稳住阵脚的国家会因高效生产力———当然对环境而言却是高效破坏力———而居于优势的竞争地位。结果,资本全球化成了破坏环境的和人类无法控制的异化力量,人成了人格化的资本;在物(商品)的全球化的同时,人的自由权利则因屈服于技术而持续萎缩。

人和环境的谐和并不是资本全球化追求的目标。现在人类整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同时资源贮存总量和人类生活环境质量却在日益下降。人们不禁要问:生产力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了?真正的和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生产力提高的标志,应当是在生产力总体而不是局部上升的同时,资源消耗也要总体而不是局部下降。但现在的情况是生产力的上升是靠资源的高消耗支撑,更可怕的是这种恶果却单方面集中在南方世界。这已超出阶级和民族矛盾的范畴,而升格为人类和自然的矛盾范畴,只要这种效率高于公平、资本高于人类的发展趋势不变,其结果就不仅仅是阶级或民族的灭亡,而是人类及与其相伴终生的生态环境的整体毁灭。社会主义思想家想得很远,他们拥有很强的道义力量,但却没有足够的制约全球化恶果的能力:它代表善却没有获得支撑善并且高于资本的生产力;它代表居于弱势地位的南方国家的利益,强调公平优先,但结果是,一些社会主义者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在与国际资本的斗争中却没有继续赢得优势,相反,处于资本中心的北方国家总是居于优势的霸权地位。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只追求效率和利润而不讲道德和公平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健康的历史恶动力,因为毕竟人还是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尊重人———尤其是尊重处于弱势地位的多数人———的生存,至少是生命权利,应是全球化运动的道德底线。只有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得到保障的全球化才是可被接受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然它就会受到反全球化力量的强力反制,反制的程度与全球化对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剥夺程度为正比。因此南方反对北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反对霸权国家的斗争是矫正全球化进程中效率与公平、资本与人的异化关系并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的伟大杠杆。社会主义要求确立人,确切地说是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共产党宣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将全球化与其发生互动关系的民族化和多极化纳入一体考虑,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处于弱势的南方国家而言,只有在掌握自己政治命运的情况下,民族国家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的经济成就才是有意义和靠得住的。对中国而言,只有在有助于人类共同利益的同时又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全球化,才是有益的。面对国际霸权,不要过于“温良恭俭让”;面对全球化,要积极进取。应在强有力参与全球化的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目前的世界仍是为国际资本支配的世界。如果说从17世纪到19世纪,是国际“资本的母?

241?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全球化:问题与方法

国”即英国支配世界的历史,那么,20世纪的历史则是西方七国集团联合支配世界的历史。国际资本由单一的辐射中心,转变为一个大的联合中心,其间充满着资本中心国与处在资本外围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冲突。今天的西方七国集团绝大多数都是在这种历史辩证运动中通过强力挤入资本中心集团的。当他们之间的战火平息后,他们又开始联合对外,利用他们掌握的巨大的资本力量,打败新的对手,以防止其他处于外围的民族国家再挤入资本中心。在这种过程中,一些民族国家通过参与全球化而崛起,另一些国家则被全球化所摧垮或受到强制性扭曲而成为北方国家的附庸。从近现代史中出现的“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这段不断转换的国际资本霸权的历史链条中,不难预料,21世纪还会有新的民族国家通过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强力抵制(强力是完全必要的!)而崛起;而从苏联的解体、印尼的衰弱及拉美经济模式的失败等现象中,也不难预料,21世纪也将会有一些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被日益边缘化,或衰弱,或分裂乃至消失。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资本外围的南方大国而言,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在这个进程中既不被全球化浪潮冲垮,又不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封闭。苏联是前一种案例,阿富汗塔利班又是后一种案例。中国正处在即将崛起的前夜,当持辩证的态度对待全球化问题,以保证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同的路

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刘健芝

1996年3月,江西三名女农民、江西省妇联一名代表,以及香港几位中国社会服务及发展研究中心的成员,先到印度喀拉拉邦参加亚洲农村另类实践交流会,再到尼泊尔参加“二十一世纪人民计划”大会。同行的女农民小王事后对我说,这次交流学了很多东西,了解到韩国、日本等十多国的农村处于各种困境,也看到了不少先行者从事有机耕作、原品种保存、民间贸易、农村文化复兴等实验,但是,“每次你们说‘全球化’这个词,我就头痛。”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全球化”这个词,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小王抱怨的知识分子和民间团体用现代化的语言来表述分析的,似乎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肉神经的躯体。可是,今天似乎习以为常的词汇,例如“全球化”这个词,是否能让我们掌握更好的分析框架,了解我们身处的现实,并进而寻求转化?小王接触亚洲他国农民时掌握到具体的异同境况和经验,其实已让她碰到所谓全球化的某些核心问题,不过没用理论语言来贯通表述吧。但是,全球化这个词流通更广的今天,现实是否就变得更为清晰、明朗了?

我想,问题不仅在于现实的变化,也在于我们以什么视角来观看这些变化。9?11全球传媒聚焦双子塔崩塌,一下子,传媒上充斥各种与全球化有关的词———全球恐怖主义、全球反恐怖主义、全球经济危机、不同伊斯兰教派在全球的势力……军事、文化、政治、经济、历史,一下子搅和在一起。不管我们认知深浅,我们似乎也明白了一件事,就是今天不可能有什么事是孤立发生的,影响一时一地的事情,往往超出民族国家的界线;而主导“全球化”的经济势力,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跨国财团,与政治、军事的关系千丝万缕。

在意味着复杂互缠性质的同时,全球化这个词也用来概括一种趋势及随着这趋势扩散的发展模式,因而同时模糊了对历史和现况的分析。全球化这个词多少取代了殖民侵略、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等词,而针对这不利于大多数人、不利于弱势群体的趋势所做出的反应,则往往被简单概括为“反全球化”。如果说“全球化”指称的是一个说不清的庞然巨物,它似乎法力无

ABSTRACTS Philosophical Field of Vision in Marx’C apital Ren Ping?106?

“Logic with a Capital L”in Capital is the philos ophical field of vision expressed by Marx in the economic context.This paper tries to interpret the true meaning of“Logic with a Capital L”from three perspectives2the historical context,a philos ophical field of vision and the general structure,arguing that the“Logic with a Capital L”is actually a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The bases for this proposition are as follows: 11Capital globalization is the historical foundation and object of reflections of“Logic with a Capital L;”

21Different philos ophie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Logic with a Capital L,”but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runs through all these interpretations;

31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contains three dimensions:doctrine of being,doctrine of meaning and dialectics and displays multiple philos ophical im plications of the“Logic with a Capital L.”

(10)The Ontology of Virtual R eality Xiao Feng?117?

The ontology of virtual reality is a new front2line and challenging problem faced by contem porary ontological studies.Proceeding along the chain of“existence2reality2reality feeling2realism2epistem ology2 axiology,”this paper makes initial probes into the ontological nature of virtual reality and related issues,and suggests how to assess its ontological in fluence.The author argues that it is inappropriate to use virtual reality to eliminate actual reality,in this way expressing his commitment to maintaining realism in the context of virtual reality.

(11)China’s Long Future and the Strategy of K now ledge Development

Hu An’gang Xiong Yizhi?126?

A strategy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integrating human2based development with a theory of knowledge2 based economic growth,i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representing a great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rategy.We then construct an analytical framew ork of“one China,four w orlds”and“one China,four s ocieties,”discussing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the country and pointing out the necessity of s olving its problems for the long2 term development.Behind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of economic and s 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paper further points out,is a marked regional knowledge gap.K nowledge development serves as an im portant driver of economic growth,s ocial development and g overnment transition.Therefore,the strategy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first strategic choice in its long2term development.The paper concludes by outlining a concept of egual basic knowledge service provision to fulfill the strategy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12)G lobalization:Problems and Methodologies

Qin Hui Fang Ning Zhang Wenmu Lau K inchi Huang Ping Sun G e Cai Tuo?138?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globalization in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the tw o editorial departments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both under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Press,jointly spons ored an academic seminar on“China:G lobalization and Anti2

globalization ”in Beijing on 21September 2002.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Beijing ,Qinghua ,Nankai and Lingnan universities ,and the China Institute of M 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ok part in the seminar and discussed the issue of globalization itself and its im pact on thinking m odes of academic studies.The discussions below are part of the results of this seminar.

(13)N arrative Models in Chinese R eportage in the 20th Century Wang Hui ?149?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reportage literature in China in terms of narratology and stylistic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operating law of this literary style.As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and time of the narration ,categ ories of narrators and non 2descriptive discourse ,reportage in China underwent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display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other literary styles.

(14)On the Origin of qing (pure ,clear ,lucid and refined)Culture Han Jingtai ?162?This paper is purported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qing as a categ ory of culture and poetics.(15)Legend ,H istory and H istorical Memory

 ———From the N e w H 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20th

Century to Postmodern H istorical Studies

Zhao Shiyu ?175?Scientifically positive historiography usually opposes legend to history.This however is challenged by postm odern historiography ,which seeks to deconstruct the objectivity of written history.In fact ,legend and historical texts are sim ply different forms of historical mem https://www.360docs.net/doc/6d12030019.html,ing this comm onality we can link them to deepen and enrich historical studies.From the historical textual studies of the mid 2Qing (1736—1821)to m odern positive history all way to postm odernism ,historiographers have always been concerned with historical data ,which serve as a bridg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t.They differ only in their approach.While pointing to a rupture in the academic history ,we als o highlight a continuous intellectual chain.

(16)Identity of Provincial Fellow ship ,Professional Circle and Class :The Emergence and the

Predicament of Social G roups in Modern China Zhang Qing ?189?The emergence of s ocial groups indicates changes in the m ode of s ocial m obilization.It resul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reciprocal rel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 ociety.When the im 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ame to an end ,intellectuals began to ass ociate on the basis of their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professions.The emergence of class 2consciousness then became an im portant basis of s ocial group formation.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mergence of subcultural groups such as provincial fellowships ,professional circles and classe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s ocial groups.These groups als o provided a new stage for s ocial m obilization.Nevertheless,they were not yet political communities.Indeed ,they hindered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ties in m odern China.

?802?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利弊 摘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逐渐地被卷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1】所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有利的,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给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创新带来了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引起世界更多国家的关注,下面是我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的一些认识。 首先先以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为例。2002年中国加入WTO前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加入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突破1.1万亿美元大官,将超过日本成为仅词语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 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 经济又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占GDP的70%,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2】再从电信市场来说,中国的电信企业重组,形成了新的电信竞争,老百姓也从中受益不少,五年前的电话初装费就是几千块,电话在家庭的普及率还不太高,现在一般农村家庭都可以装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8.19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3%和33.9%;互联网上网 人数达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7700万。争取到2010年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亿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亿户。中国是世界上通信领域最大的市场,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服务最大的市场,并且逐渐超越美国,成为宽带用户最多的国家。【3】 由此可见,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而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包含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我们都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中国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也增多了中国需要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也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4】 毕竟经济全球化之后受到伤害的依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去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说,截至14年11月初,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 亿美元,这是2002年以来,我国年度遭受贸易调查首次突破100起大关。除了显性的贸易保护外,发达国家开始利用技术、气候、碳关税等实施隐性贸易保护的意图也更加明显。【5】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背景: 中国是世界只带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很久以前就有了劳动剩余,从而产生了商品交易,而中国也是世界商品交易发展最早的地区之前。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很长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繁荣的最顶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开始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西方各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使西方经济的飞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执政时期,当时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实习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的经济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发达水平。从此开始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抵抗外来侵略的抗战时期,而经济也发展缓慢。直到建国初期,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对于恢复歹势中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发展却又缓慢起来。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改革开放,对内改革,转变成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也多国建立毛衣关系;真是这一历史性的政策,促使了中国经济的从此的飞跃。而正在中国经济飞跃时,世界经济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在9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它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正面效益: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有方式的重新配置。发达国家因为或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很有可能会丧失原有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而美国作为经济势力最强、技术进步领先的国家是最大受益者,而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受益国。融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既可以发挥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劣势。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有着极其明显的优势。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一、人口众多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从而引发的就业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来国内建厂,大大增加的就业岗位,为中国的就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于改进国类的生产技术带来了很大帮助,在经济全球化的席卷中,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与优秀的人才资源。三、世界经济联系为一个整体,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系列的对外贸易也开展了起来,特别是对沿海城市的飞跃创造了契机。四、经济全球化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品,世界各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供中国消费者选择,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负面效益: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 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科技。军事、思想、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全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世界全球化步伐逐渐加快,包含的内容更加多样性、形式更加丰富。在现今世界发展中,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不断的全球化,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加速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了民主的进程。为世界各个地区、国家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现飞速发展,惹您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社会的法治进程、文化水平、政治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一直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更进一步的打开了国门,与世界接轨。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福音,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在一些内容上则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政治上,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资本主义的融入相对来说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在文化上,西方文化的入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弱化等一系列不好的影响。本文就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的发展。 关键字:全球化;中国;经济;机遇;措施 1、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开辟中国市场,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快速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民就业的问题。同时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还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范围,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结合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综合分析。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全球化的发展致使我国文化不断的流向海外,提高了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不利影响 1.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首先,外资的引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资企业投资的区域大部分都是经济发达、回报率高的高

全球化利弊

全球化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竞争舞台。然而, 经济全球化衬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分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带来的利弊, 这样有助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进程中把握机遇、避开风险, 从而才能健康地发展 。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 是利还是弊?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作出不尽相同的回答。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学术界的观点不尽一致。国际上基本认可的“经济全球化”, 是指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其总体特征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就全球传播范围来说,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六个主要方面。一是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二是世界性的分工已经形成, 生产活动已经全球化。三是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 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四是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 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五是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六是世界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论坛前主席施瓦布的一番话很有指导性。他说,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然经济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既然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都必须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 以兴利除弊, 达到既能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又能够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益 一、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 国内现在有一种观点, 经济全球化只会对发达国家有利, 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似乎可以看作“悲观论”他们更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效应。这个问题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话来回答, 也不合适衡量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与得失, 关键是经济全球化究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哪些机遇滞来了哪些风险或者说冲击。事实上, 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失时机地快速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资金和技术, 并得到生产和管理上的帮助和协作, 从而提高了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中国和东南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而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发展。因此, 从总体说,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机会。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 ( 2850亿美元, 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成本在6年间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 国际私人资本构成中, 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快更多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今天, 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某种程度上会加速或延缓国家经济的发展, 而且是倍增或倍减的关系。谁拥有尖端的高新技术, 谁就

最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对世界各国都是有利有弊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它,在充分的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本文主要就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简要地予以评价,并探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经济发展。 1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震撼世界、震撼历史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历史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因为当年的“世界性”,现在已“全球化”了。事实上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议题。“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

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 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间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笔者认同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得出的结果。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借助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这四个载体,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真正的地球村。使得全球公司、各国企业、经济和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点是不同的,再加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则“理所当然” 的由发达国家制定。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便更加“理所当然”的是社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近年来,“全球化”这一字眼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眼前,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第二,全球化也即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目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全球化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说到全球化,不得不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化的步伐明显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快一些。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些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 余劳动力就业问题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6、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女0 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 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 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 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主权 利;1.使商品、服务资本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 2.促使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资源的配置。 3.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4.推动了全球竞争,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等调整 弊:1.各国经济依赖性大幅度提高,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其传导必定很快。 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日益严峻。 3.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集团集中祝您学习愉快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背景: 中国是世界只带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很久以 前就有了劳动剩余,从而产生了商品交易,而中国也是世界商品交易 发展最早的地区之前。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很长 段时期,特别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繁荣的最顶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开始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西方各国大力发 展外向型经济,促使西方经济的飞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执政时 期,当时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实习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

经济全球化利弊的中国

经济全球化利弊 “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产生于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有着曲折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被动的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的大多是消极的。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不断的探讨和思考着怎么样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新中国的成立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30年中,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影响下,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努力积极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乃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给国家的极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会给国家带来新的挑战和难题。全球化经济对中国必然有着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经济全球化对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柄“双刃剑”,因为在这旧的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根本就没有的得到改变的情况下发展而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西方的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在经济、科技及国际竞争中,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因为西方的发达国家是很多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建者及操纵者,因此西方的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的经济发展,并且西方发达国家也强行的把这些意志及主观强加给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巨大压迫下,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都很难在确保本国的经济安全的保障。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得贫富两极分化更加的严重。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所说,“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因此,经济全球化对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柄“双刃剑”,即使经济全球化让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抓住了机会,并加速了发展,同时也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是经济全球化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还是更多的困难、问题及挑战。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从积极方面来说,它具有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从目前来说,生产要素韵流动主要以资本、技术、劳动力(包括人才)的流动为主。而这些生产要素的流动又主要是以对外投资的形式进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生产要素全球化流动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这是有利于资源配置的。资源从效益低的地方配置

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挑战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对于经济全球化,目前尚无一致认可的界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经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许多学者对经济全球化则给予不同描述.认为经济全球化界定需要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属性。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属性是生产的国际化,它使人类社会正以“国际贸易”时代进人“国际生产”时代,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的全球化。还有一些学者以为经济全球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且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重新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作用,扩大同发展中国家交流与合作,这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果能及时积极参与,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就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在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3.引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我国工业化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

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中国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 3、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就业。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批新型的技术工人和具备先进理念的服务人才充实到就业队伍,为国内经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劳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构成机遇方面相比,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 2、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凭借其经济与技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迅速扩张,消费文化日益盛行,文化呈现出世界趋同或融合的趋势,这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让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通信传媒的高速进步,自由贸易的逐步深化,正在把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市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推进。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侵犯一个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大争议的过程。全球化和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任何一种民族都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保持我们文化特色,借鉴外来文化优势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经济全球化的号召下,我国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慢慢走出国门,向世界显示我们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风靡全球的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利于我们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世界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等。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不仅是西方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西方文明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所不太完善的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成果,从而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率意识和现代管理意识。 再者,国外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这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野。在外国思想家的视野中,他们从老子的著作中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说的初步设想,也从中找到了对当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保护思想,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从中他们看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中,他们看到了可以用于改善当代西方家庭伦理关系,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社会规范;从《易经》中外国人更是读出了当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原理。而一部孙子兵法更是成为世界军事院校的经典教材。而这些,都是我们不曾发现的。经济全球化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文化时,我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了,我们的文化被剖析地也就越来越深刻了。 二.经济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纵然经济全球化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首先,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使大量外来文化流进,西方文化迅速扩张,从而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逐潮流,热衷过一些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然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却原来越冷清,逐渐被打入冷宫。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们传统文化的地位摇摇欲坠,有些文化甚至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其次,经济全球化下我们的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当前的文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充斥于世界。可以说,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习俗正在日趋全球化,无论是在服装、食品、电影、电视,还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美国更是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