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

一、“文革”时期主流文学思潮的特点:(P13)

第一,极端政治功利主义。“文革”期间,文学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的文艺观念被推向极致,文学被要求成为彻底的、纯粹的阶级斗争理论的符号,成为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斗争和运动的工具。第二,极端乌托邦空想色彩。一切文学创作活动都被置于“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最光辉灿烂的新文艺”的文化空想之中。塑造不食人间烟火、完全脱离现实,即所谓“高大全”的工农兵英雄人物,成为了文学创作的根本任务。第三,极端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自闭意识。与极端的乌托邦空想相联系,“文革”中一切优秀的文学成果与传统都被彻底否定和拒绝,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新中国还是苏联。第四,高度组织化的实践形态。“文革”文学思潮在现实中是通过政治机器的策动和操作,以前所未有的高度组织化、运动化的方式予以实践的,即便文学创作本身也被施以合作化生产式的再造。

二、谈谈十年文革中文学与文学界的浩劫:(P14)

第一,正常的文艺组织与工作全面瘫痪,甚至停顿。全国各级各类文艺组织及其活动被迫全面瘫痪或终止。除《解放军文艺多外,各类文艺报刊,包括《人民文学》《文艺报》《收获》等也被迫停刊。第二,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歌颂新社会与革命历史的重要文艺作品,几乎无一例外被宣判为毒草,强加上种种罪名,大张挞伐。如将《青春之歌》,《红旗谱》《红日》等均冠以“毒草”罪名。第三,彻底、粗暴地否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成果,包括现代文学(尤其是30年代文学)。第四,大批优秀作家惨遭迫害。他们被指为文艺黑线的“祖师爷”,“总头目“大红伞”“黑线人物”“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对其进行打击迫害,或关进牛棚,摧残其身心。

三、简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手法:

思想主题:是王蒙描写人民内部矛盾,揭露人民群众与思想僵化的官僚主义的消极思想做斗争的作品。作品敢于描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矛盾,对生活进行大胆干预,作品塑造了一个头脑清醒的官僚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作品主题意在唤醒人们在和平年代要保持战争年代的热情和责任心,以防不良思想趁虚而入。

艺术手法:小说以处理麻袋厂支部问题为中心情节构思,结构严谨,用细节,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四、简析《组织》中刘世吾的形象特征:

颇具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强,但是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缺点却麻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了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作品深刻之处在于揭示了刘世吾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

五、分析梁斌《红旗谱》中朱老忠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形象醒目:①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燕赵遗风和少年时的遭遇,滋生了他阶级本能的反抗性,并贯穿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②20年闯荡江湖的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对乡人的救危扶困,冒险探监等都体现了他的慷慨仗义。③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其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六、怎样理解整个十七年中“左倾”文艺思潮逐步升级而小说创作却能取得成就,十七年小说的缺失又体现在哪里?

成就:①1949年-1956年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萧乾的《万里赶羊》等。②1957年-1966年第二阶段,是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题材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红玛瑙集》等;报告文学迅速得到发展,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出现。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田流的《忠心耿耿》、徐迟的《祁连山下》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如“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开设等。

不足:①“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持续地、长期地强化着作家“左”的思想意识,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形成了一统的歌颂性的思想表现模式,未能很好地发挥散文应有的文化批判功能;从根本上悖离了五四以后散文真切表现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存在比较严重的反现实主义倾向。②习惯于豪言壮语式的歌颂赞唱,说假话、大话、空话,背离了抒写真情实感的美学原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七、闻捷的诗歌创作有哪些基本特点?(结合具体作品)

《苹果树下》写得极有生活情趣,诗人从欢快的劳动画面中,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其艺术特点:①构思新颖,灵巧地以苹果代表爱情,通过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表现了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②感情细腻,突出了姑娘的心理;③富含民族韵味的音乐美,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创造了浓重的牧歌情调。

八、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的风格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深入生活,努力发掘我们时代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二、郭小川政治抒情诗体现出诗人自己独特的个性;坦率、真诚、热烈,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第三、以强烈的感情直抒结合政论式的理性表达,以高屋建瓴的方式俯瞰生活和概括生活,而不黏滞于具体生活场景和细节的描述。

九、流沙河的《草木篇》传达怎样的思想内涵,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组诗热情地歌颂了孤直不屈、刚正不阿、忠贞不二的美好品格。组诗还无情地揭露了损人利己、善于伪装、暗中害人的丑恶行为。组诗借写草木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鞭挞立身处世中的假丑恶,表达了作者的“善恶之心、坦诚太度和刚直人格。

我认为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同样要保持这种品格。诗人在篇首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从而提醒人们要善于识破他们的伪装,警惕现实生活中的两面派。

十、邓拓的杂文有哪些特色?

60年代初期,《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专栏。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能够有的放矢地触及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与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中邓拓针对性、批评性较强,吴晗富有书卷气、学者气,廖沙沫则显得平和、亲切。邓拓《燕山夜话》犀利明快、机智幽默,融思想性、知识性、文

学性于一炉。正如老舍所说,“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十一、谈谈十七年文学散文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成就:①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②散文得到一些收获。例如老舍《我热爱新北京》,杨朔《香山红叶》等。③第二时期的散文较为活跃,出现杨朔,秦牧等散文作家,题材更为宽广,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例如杨朔《海市》,秦牧《花城》等。

④报告文学迅速发展。出现《红桃是怎么开的》等作品表现先进纺织女工事迹。

不足:①通讯报告题材不够广泛,且题材单一,几乎都是歌颂性的。②第一时期散文体裁显得寂寞和缺少生机,影响不能与通讯报告相比。③深受“左”僵化思想的束缚,限制散文创作的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④一次次的政治运动,使作家精神萎缩,不能自由的抒写他们的精神个性。

※十二、具体谈谈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茶馆》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有:

①构思独特,使用“反描法”,生动而精炼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清末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展现了旧中国将近半个世界的历史画卷;②采用“侧面透露法”,“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反映出社会的变迁(选择茶馆的原因:首先,中国的茶馆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次,旧中国的茶馆是五方杂处的地方,可以同时聚集各色人等;再次,茶馆活动着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相应地反映出各阶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后,茶馆具有象征意味,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③有意识地舍弃中外传统戏剧的“一人一事”的方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④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具有“史”与“象”结合、“虚”与“实”结合,广度和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

⑤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件,以自身非同一般的荒诞性,表现社会的荒诞性和怪异性。⑥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不绝对排斥在冲突中塑造人物,在人物间偶然碰撞的火花中刻画形象;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⑦亦悲亦喜的内在感情基调。全剧内在感情基调统一,在喜剧因素下面,隐藏着深刻的悲凉情调;在悲凉和绝望之中,又包含着对光明的确信。

十三、谈谈金庸小说特色(P77)

①金庸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最为引人注目。金庸还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如琴、棋、书、画、医、相、卜、巫及山、水、花、草等融入作品中,提高了武侠小说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层次。

②金庸小说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金庸突破了狭隘的民族观念的束缚,肯定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③金庸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塑造了极为丰富的人物形象。

其次,在武功描写方面别具匠心。一是将武功雅化。二是在武功中凸显人格,武功成为人物性格的外化形式。三是在武功中融入哲学精神。再次,他将传统文学的结构、语言与西方文学技巧巧妙结合,并吸取了古今中外其他通俗小说的艺术经验,其小说结构宏伟而又严谨。其小说语言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不刻意求工,自然流畅而又古朴文雅。

十四、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p93新)

第一,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问题,第二,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第三,反对传统

概念中的理性和逻辑。第四,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意识。基本内核是反叛性。

十五、后现代思潮的基本特征

其一,颠覆中心,消解中心,解构中心

其二,否认基础性,整体性和统一性

其三,消解深度模式

其四,对真理和规律等一切所谓客观性的否定

其五,一切都是语言游戏

其六,彻底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

其七,崇尚创造性

十六、后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消解主体性。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是表现论,主体性的地位不可动摇。(2)解构文学终极意义。现实主义文学是对终极意义毫不怀疑的肯定。

(3)消解现实。现实主义作家认为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在主观意识中生成的。(4)谋求与大众文化的合流。后现代文学力图打破传统文学的分类法,谋求与大众文化的和解。(5)作者的消亡。读者介入参与,作者进而消亡。

十七、冯骥才小说代表作《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在叙述结构的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这篇小说巧妙地选取了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描写了一对身高成反常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的生活命运,用他们的悲剧性惨遭以小冗大的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谴责了文革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对人性的严重摧残,在团结大楼中。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写裁缝老婆的形象,她的自私和无聊的窥视癖心理作了生动的描绘和含蓄的讥讽。她是一个被扭曲的悲剧角色,在作品中具有重要的结构功能,是小说采用外在视角的重要承担者。作品以白描为主,间以客观性的议论,以“一把雨伞”,含蓄,慰籍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十八、阿城小说代表作《棋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体现在哪里?

思想内容:《棋王》讲述了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通过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体现了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即道家文化。尽管王一生把淡然无争,以柔克刚的楼道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但无为而无不为,骨子里仍充盈

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作品入乎世俗,却超然物外,在现实的羁绊中,达到个体精神的超越,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艺术特色:①以抒情主人公我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进行构思,悖论性思维。悖论性思维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乖谬性和非逻辑性j为诗歌赋予深厚的美学特质。②艺术手法手法上,既使用象征,暗示,简洁,概括力强,形成了悲壮、雄浑的风格。

十九、《棋王》主人公王一生的影响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棋王》主人公王一生的人生,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对物质生活要求很少和对“棋道”的追求很高,构成其性格结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出身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另一方面,精神上沉迷象棋,下棋成为精神享受,成了生命的组成部分。最后,又进一步悟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小说通过王一生的性格特征,蕴涵了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中正平和而又锲而不舍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了人的生命追求向审美层次的升华。

二十、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的主题意蕴和艺术风格是什么?

主题意蕴: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作品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作者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对健康人性的呼唤和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艺术风格:

①总体风格超脱、通达、冲淡,闲适,意境深远而富有诗意。

②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如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生活器具、民歌、对联、剪纸、绣花、上庙进香、受戒等,展示了一幅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文化图景。同时,带有理想化特点。③淡化情节,重写氛围和情绪,风格近似随笔,表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散文韵致。

④语言简洁质朴,纯净透明、生动传神。以叙述为主,既口语化又典雅脱俗,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简洁、幽默,多用白描和短句(包括对话),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感。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是对建国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巧的一次冲击,标志着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多元化趋势的开始。

二十一、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哪里?(p109旧)

①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

②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人物大多重入世、重实践、重世俗,又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追求自由放达的人生。当然,在描写传统的真善美人物的同时,他也对人性的丑恶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对于自私、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有所针砭。

③小说散文化。重氛围描写,消除了一般小说中的“戏剧化”设计,显示出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轻情节结构,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散文化的语言,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雅则简洁冲淡,不乏幽默情致,俗则贴近口语,多用短句,质朴鲜活。在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让人感到清新自然的同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妙、绝、雅,韵味悠长。

二十二、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思想主题是什么?

对文革农村的关照,对人性的美与丑的发掘,对美丽幻想的憧憬,都通过黑孩的童年感觉予以展示。黑孩爱幻想,一方面生活在现实关系中,一方面又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中。菊子姑娘和小石头的关怀同情,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小说中“透明的红萝卜”具有象征意义。它美丽神奇,晶莹剔透,完全是黑孩幻化的产物,它的发现和丢失,寻而不见象征着生活的美丽理想的得而复失,曲折反映了文革的政治阴影,和家庭的无爱氛围,扭曲了人们的心灵,摧毁了人们的理想,使作品带有悲剧性色彩。

二十三、简析王蒙《春之声》意识流手法的创作特点

《春之声》写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出国考察之后乘火车回阔别多年的家乡沿途的所思所感。从情节来看时间跨度很短,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却跨过了三十余年,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技巧,运用了心理结构的艺术方式。

创新特点:①立足于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思想内容。《春之声》表现了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人们的典型情绪和感受,牢固地立足于民族性、现实性,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烙印。②追求题材和手法多样性的创作原则。糅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如白描、比兴、象征、巧合、

悬念、旁白、独白、对比、反衬、正衬、空白与停顿等等,使其“意识流”小说具有开放的品格。③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意象明丽,文风飘逸清新。可以说,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造,因而被称为“东方化意识流”。

二十四、先锋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①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模式的反叛和消解,作家的创作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②在文学上颠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了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了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③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了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反讽,戏拟等写作策略。

二十五、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新写实小说的特征(p177旧)

开端于80 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

①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②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④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⑤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二十六、王朔作品中的“顽主”有哪些特征?

①对主流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背叛。②极端自我主义的扩张。③以迥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同他人拉开距离,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④语言特征集中在调侃上。

二十七、余华小说创造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在哪些当面?

余华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①主题性颠覆。明显表现在“冷漠叙述”,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和死亡的叙述。余华的冷漠叙述实现了对历史(《一九八六年》)、时间(《往事与刑法》)、理性(《河边的错误》)、爱情(《爱情故事》)和伦理(《现实一种》)的彻底颠覆;②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如《鲜血梅花》是对武侠小说的颠覆,《河边的错误》是对公案——侦探小说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古典爱情》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后期则一改以前那种对苦难的极度渲染、对血腥场面的精雕细琢,而采用极简洁的笔法勾勒苦难的历史,注重表现人在困境中的精神气韵,如《活着》。

二十八、王安忆的《长恨歌》体现了怎样的上海文化情调?

《长恨歌》对上海商业化大都市的艺术表现,摒弃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展示,将其推向叙事的深层背景,融化在平淡的叙事之中:

①有意回避王琦瑶社会关系,时代对命运的直接影响,从叙事场景到人物设置拒绝二元对立结构模式,以平常生活情境取代异常戏剧冲突,以舒展平缓叙述取代紧凑激烈行为叙述,并侧重于理性思考与阐发;

②作家并不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刻意塑造,而是将人物融会到上海的文化精神与历史的生活情韵中。王琦瑶作为一个具体的上海弄堂的女儿,身世遭遇隐含了40年代到80年代上海小市民民间生活场景的某种侧面,是上海生活精髓化身,具有象征意义,代表过去时的上海,是由历史与现状构成的上海旧梦的神话;

③选择王琦瑶,并不是为了炫耀旧上海的声色繁华,而恰恰是讽刺其梦幻,为所谓的上海寻

梦奏起一曲挽歌。《长恨歌》中那种深巷里面的阴凉的,潮湿而略有些霉腐的味道,是一种苔藓上的世俗心情。

二十九、朦胧诗的重要特征有哪些?

①从历史“废墟”里走出来的朦胧诗人,又充满否定和批判的姿态,对刚刚过去的历史进行了大胆的质询和拷问。他们用诗歌一方面揭露文革的荒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给抛弃的一代内心的忧伤,迷惘和失落。

②朦胧诗人坚定地举起了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大旗,渴望“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这一新的“人”的观念使得他们的诗歌在关注人性、人情的同时,格外注重肯定自我和张豇圃盐值与尊严,表达对人的权利与自由的向往。舒婷的《致橡树》、北岛的《结局或开始》、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代表了朦胧诗对这一主题的表达。

③再次,朦胧诗在艺术上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化倾向,侧重于自我内心情感的表达,并在创作中较多地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技巧,大量使用象征、隐喻、通感、变形甚至蒙太奇的手法来拆解现实时空秩序,同时注重对潜意识、瞬间’感受等主体“内向”性情绪的捕捉,拓展了诗歌的容量与内涵。

三十、北岛的《回答》的主题意蕴及主要特征。

主题意蕴:回答》写于1973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说出了一代人的心声,最大限度地表达了社会变革时期一代青年的愤怒呼喊和抗争,对十年动乱的荒谬现实进行了尖锐有力而又形象地否定和批判,是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

艺术特色:①以抒情主人公“我”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进行构思;悖论性思维。悖论性思维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乖谬性和非逻辑性,为诗歌赋予深厚的美学特质;③艺术手法上,既使用象征、暗示,又直抒胸臆。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④精炼、简洁,概括力强,形成了悲壮、雄浑的风格。

三十一、舒婷的《致橡树》的主题意蕴及主要特征。

主题意蕴:《致橡树》透露出的女性的自豪心理及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木棉”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独立的生命气息,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艺术特色:①手法上,运用整体象征构造意象,表达深刻的主题。“木棉”是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的象征,而“橡树”是男性伟岸、刚强的象征;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②风格上,以情取胜,热烈和冷静相结合,既闪烁理性的光芒,又使诗的感情在委婉细腻中见出深沉与苍劲。③全诗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

三十二、海子的《亚洲铜》的主题意蕴及主要特征。

主题意蕴:海子的《亚洲铜》是海子的代表作,作者独立于当时的主流话语,另辟溪径,求助于“幻想”依靠个人感情、直觉、宗教经验来书写,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想象空间。“亚洲铜”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既是贫穷祖国形象的精妙比喻,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命名与概括,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生存景况深沉广阔的文化反思。

艺术特色:悠远的历史意蕴,清新质朴的民谣风味,朦胧疏淡的意象世界,纯净生动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民间想象力;同时,联想丰富而大胆、视域广阔、节奏张驰有效,极具情绪感染效果。二者与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互映生辉,共同成就了一首抒情杰作。

三十三、话剧《绝对信号》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在哪里?

特点:①无场次话剧,在艺术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审美感受。整体上的象征性。那一节守车车厢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犹如我们这个国家的缩影;

②打破了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进行了现代化的尝试——主观化的时空结构方式。剧作在形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忆、现实与想像有机的交织穿插,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迭加;

③借助灯光、列车运行快慢的不同音响与双时空结合使表现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增强表现力和冲击力;④借鉴戏曲虚拟的手法,舞台

三十四、简析贾平凹《秦腔》的主题意蕴。

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生动展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平静,从容的笔调呈现出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青涩,丰厚而充实的世界,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是秦地人平庸,苦难的日常自我宣泄和自我升华,是他们美感和生活中欢乐的源泉。

三十五、简析巴金《怀念萧珊》的艺术手法

《怀念萧珊》是一篇悼亡之作。作者写个人遭遇,又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联系在一起,使散文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艺术特征:

①情感真挚,蕴意深刻。作者怀念自己的妻子,汨汨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涌出。同时,又真诚地进行自责,情感真挚;通篇文章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与怀念,却随处透露出“文革”给社会、给千干万万个家庭带来的悲剧。②表达自然天成,不事雕琢。散文从艺术构思到造词造句,纯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文字的本色来反映生活的本色,不雕琢、不虚饰,无拘无束,笔到情至。

三十六、结合杨绛的《冒险记幸》,谈谈作者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

杨绛《冒险记幸》取自《干校六记》的第五篇,是六记中的精品。以平淡含蓄的语言,以平常心和普通人的情感,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作者观察和表现纤细入微,哀而在于不伤,怨而不怒,淡远平和中不乏幽默和调侃,传达出淡泊、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显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作品语言朴素,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具体而言,分为六点:①作者的冷幽默贯穿全文;②意蕴丰厚的历史态度;③简洁、生动、平实、准确、克制而不乏讥诮的文字;④堪称日记文体和回忆录问题的完善结合;⑤立足喜剧精神压倒悲剧精神的努力;⑥从整体美学角度看,充满恬淡、平和、睿智的风格。

三十七、谈谈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①通过《文化苦旅》,作者着眼于探索文化深沉的奥秘和文化历史的兴衰。作者站在古人的立场,观察自然景观。

②《文化苦旅》注重开掘自然山水和历史名城的文化意蕴和内涵。凸显了自然山水和历史名城中蕴涵的历史文化和心理沉积。

③《文化苦旅》也体现了作者在文体意义上的有意探索和突破。散文创作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格局狭小,大胆的在散文中融入文化,历史,心灵等多方位的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