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飞行

鸟类的飞行

鸟类的飞行

任何两种鸟的飞行方式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变化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大多可分为两类。横渡太平洋的船舶一连好几天总会有几只较小的信天翁伴随其左右,它们可以跟着船飞行一个小时而不动一下翅膀,或者只是偶尔抖动一下。沿船舷上升的气流以及与顺着船只航行方向流动的气流产生的足够浮力和前进力,托住信天翁的巨大翅膀使之飞翔。

信天翁是鸟类中滑翔之王,善于驾驭空气以达到目的,但若遇到逆风则无能为力了。在与其相对的鸟类中,野鸭是佼佼者。野鸭与人类征服天空的发动机有点相似。野鸭及与之相似的鸽子,其躯体的大部分均长着坚如钢铁的肌肉,它们依靠肌肉的巨大力量挥动短小的翅,迎着大风长距离飞行,直到精疲力竭。它们中较低级的同类,例如鹧鸪,也有相仿的顶风飞翔的冲力,但不能持久。如果海风迫使鹧鸪作长途飞行的话,你可以从地上拣到因耗尽精力而堕落地面的鹧鸪。

燕子在很大程度上则兼具这两类鸟的全部优点。它既不易感到疲倦也不自夸其飞翔力,但是能大显身手,往返于北方老巢飞行6000英里,一路上喂养刚会飞的雏燕,轻捷穿行于空中。即使遇上顶风气流,似乎也能助上一臂之力,飞越而过,御风而驰。

鸟类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鸟类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厦门市林业局邱春荣 鸟类的运动方式有飞翔、攀缘、步行、奔跑、跳跃、游泳和潜水等,而飞翔运动使鸟类在自然选择中占了优势。飞翔可以避开陆地上的捕食者,也可以又快又广阔地迁飞到新的越冬区和繁殖区,春秋季节的南北迁徒,还能得到整年的有利气候条件。 为什么鸟类适于在空中飞行呢?因为鸟类的身体有与飞行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结构: 1、外形与羽毛,鸟类的身体呈梭形,构成流线型的外廊,体表被覆着一种奇特的自然构造——羽毛,它重量极轻而结构甚精巧,在受到损坏时易于修理和更换,比蝙蝠的皮膜有更好适应飞行的能力。 2、翼,鸟类的飞羽着生于前肢,形成能够伸缩与折叠的两翼,翼的前缘厚,后缘薄,穿过空气时阻力小并能产生升力。而后缘上着生的飞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则扩大了翼的表面积,产生了强大的浮力和飞行动力。 3、骨骼和肌肉,鸟类的骨骼薄、空(骨腔大,腔内还充满了空气)、轻的特点,非常适于空中飞行,由脊柱和肋骨、胸骨构成的胸廊连同腰带是全身(包括两翼)的主要支持结构,并且鸟类的胸、腰、荐、尾各部脊椎适度愈合成块,支撑机体,使飞行时身体平稳,

生在胸骨上的龙骨突,附着有特别发达的飞行肌肉——胸肌,约占体重的1/5,它能发出强大的动力,牵引翼的扇动。 4、消化系统,鸟口中无牙,也无牙床,上下颌骨及其他与取食有关的骨骼退化,减轻头骨的重量,达到合理的身体配重。鸟类的嗉囊、腺胃、肌胃是鸟类快速取食与消化的另一种适应。鸟类飞行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有的鸟一天消耗的食物约等于它的体重,有的鸟则超过本身体重的好几倍(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大的取食量,若通过牙齿咀嚼吞咽,来从食物中获得营养就难以维持飞行时的能量消耗。因此鸟类在取食时,总是把食物直接快速吞咽,再由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继续消化。 5、呼吸系统,鸟类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呼吸系统,表现在具有非常发达气囊和气管。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和肌肉之间,这些气囊使鸟类在吸气及呼气过程中,肺内均有富含氧气的空气流过,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是谓双重呼吸,从而提高鸟类的呼吸效率。鸟类的新陈代谢快,又没有散热的汗腺,所以气囊又兼有调节体温、降低鸟体的比重、减小飞翔运动引起的内脏间及肌肉间的磨擦。 6、内脏特化,鸟类心脏的相对大小在所有脊椎动物中居首位,约占体重的0.4%-1.5%,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一般为300-500次/分钟,血流速度快,有利于氧气、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的交换与

空中飞行的动物鸟教案

空中飞行的动物鸟教案 杨村中学张媛媛 一、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锻炼其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教案流程 (演示课件2、3、4)本节教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根据生活经验,对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进行合理假设。利用多媒体展示探究材料,并结合实物观察,通过课本资料分析,鼓励学生从鸟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理方面来分析问题。 三、教案重点和难点 1.教案重点: 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教案难点: 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案。 四、教案方法

谈话法、演示法、探索实验法、电教法(多媒体演示) 五、教案过程 (一)创造情景(演示课件5),导入新课。 (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形态特征 请同学们思考:“鸟类在形态上有哪些特征以适应它们的飞行生活?”让学生发表一下看法,可以举手回答。( 演示课件6)你们看到了什么特征,以及这一特征是怎样和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小结:从体型上看,鸟的身体呈纺锤形,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大家可以看出,鸟类身体的线条极为流畅,没有任何棱角,减少了高速飞行时的与空气的摩擦,降低了空气的阻力。 提出问题:鸟能够飞行,什么成为它的运动器官?学生答:前肢特化成翼,作为它的运动器官,使鸟类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将鸟类的翅膀展开,让学生思考它的形状与飞行的关系。(演示课件7)呈扇面形,能够很好的扇动空气而飞行。引导学生观看翅膀上的羽毛,找出有利飞行的羽毛,怎么排列,有什么好处。 (演示课件8)有利飞行的羽毛是正羽,正羽对鸟的飞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彼此重叠的排列在翅膀上,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便于产生飞行的动力。 ( 演示课件9) 让学生观察鸟的肌肉,需要同学们灵活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想想与飞行的关系。小结:鸟类的胸肌十分发达,胸肌收缩使翼下搧上举,为飞行提供了机械动力,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接下来请大家观察鸟类的骨骼, 提醒学生注意鸟的胸骨(演示课件

从恐龙到鸟类

从恐龙到鸟类 摘要: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化石证据的支持, 而对公众产生最大影响的证据则来自中国带羽毛或者类似羽毛结构的恐龙化石。 关键词:鸟类,起源,化石,带羽毛恐龙,研究进展,中国猎龙 鸟类的起源问题,千百年来,争论不断,随着研究的推进,人类离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越来越近,许多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那么,就让我们跟着古生物学家们的脚步,走进那鸟类那神秘的身世吧。 1 从恐龙说起 鸟类到底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要从恐龙说起。 恐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类史前动物, 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 世纪初期。目前所有已知的恐龙都能归入两个大类: 蜥臀目和鸟臀目。蜥臀目当中的兽脚类恐龙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为大多数古生物学家相信鸟类是由兽脚类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的,这就是目前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鸟类恐龙起源说。 鸟类鸟脚类恐龙起源说认为鸟类的关系和恐龙当中的鸟脚类恐龙最为接近, 这一假说的主要证据是鸟类和鸟脚类恐龙的耻骨延伸方向都是后腹方。 从始祖鸟化石的发现开始,赫胥黎、海尔曼、奥斯特罗姆等著名的生物学家都对这一论题表示了十分的兴趣,1986年,戈捷更是发表了一篇鸟类起源研究方面里程碑式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 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鸟类起源的问题, 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演化关系, 列出了恐龙从原始属种向鸟类演化在形态结构上发生的每一步变化, 并且把鸟类作为兽脚类恐龙当中的一个分类单元。 而且,在过去的20 年内, 古生物学家们在世界各地发现了大量的化石证据, 不仅从整个理论框架上, 而且从很多演化的细节上支持鸟类恐龙起源说。另外, 人们还从恐龙的行为学和古组织学等诸多方面为鸟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大量证据。比如发现于蒙古和美国蒙大拿州的恐龙巢穴表明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类似于鸟类, 是逐渐下蛋的,而不像爬行动物那样一次下一窝;美国的诺雷尔博士、克拉

第三节鸟类的起源、家禽

第三节鸟类的起源、家禽 教学目标1.了解鸟类的起源和家禽的经济意义。2.通过比较始祖鸟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异同,培养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3.通过学习鸟类的起源,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育,并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重点、难点分析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理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关键,而且可通过与现今的鸟和现今的爬行动物的比较,学习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方法,提高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始祖鸟的研究中,要注重展示科学发现史,在与学生共同探究鸟类的进化史中,体验科学历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探究鸟类的起源(1)体验发现过程:教师可通过印发资料或生动的讲述,向学生展示始祖鸟发现的科学历史。至今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共计7件,均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近的晚侏罗纪(距今约14500万年左右)海相沉积印板石灰岩内。首次由H. V.Meyer 在1861年报道的第一块化石是单根羽毛,保存在东柏林博物馆;第

二块标本也是H. V. Meyer在1861年9月30日宣布的,是一基本完整的个体,头骨不全,头后骨骼基本完整,并有羽毛印痕,可以说形态栩栩如生,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块标本发现于1877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只始祖鸟标本,它比伦敦标本小约1/10,常为报刊书籍引用,现保存在柏林博物馆;1956年,F. Heller报道在索伦霍芬附近发现第四块始祖鸟标本,但没有头骨,其地点就在伦敦标本发现的附近;1970年,J. H. Ostrom报道1855年发现于同一地区的、原被定为翼龙的一不完整小骨架,是始祖鸟的骨骼,现在保存在荷兰Haarlem的Teyler博物馆;第六块始祖鸟标本,本来发现于1951年,由于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被误定为小型食肉类恐龙,1973年才由Mayr更正,现保存在德国Eichstatt的Jura博物馆;1987年在索伦霍芬印板石灰岩内又采集到一块始祖鸟标本,与前一件相同,也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由Peter Wellnhofer 于1988年报道。从以上始祖鸟标本发现情况简介可以了解,若没有羽毛印痕与骨骼化石同时保存时,常被误认为是爬行动物。(2)研究进化证据: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始祖鸟复原模型,并填写下表:总结通过化石研究进化的方法——古生物学方法:①化石所处的地层,说明该物种生存的年代;②化石复原的物种的形态结构与现今物种进行

鸟类的起源 进化生物学论文

鸟类的起源 摘要:树有根,水有源,同样,鸟类也有它的起源。和其他生物的发展和进程相类似,鸟类也是则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现代,经过漫长的过程,进化而来的。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多个假说和激烈的争论,出土许多带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为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 关键词:鸟类起源;化石;兽脚类恐龙;带羽恐龙; 0引言 鸟类是生物界中最具特色的动物之一,它具有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区别于其他类群的生物.鸟类具有羽毛、前肢特化成翼、中空的骨骼、角质嚎、叉骨、龙骨突的胸骨、尾宗骨、对握状的脚趾等,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长期以来,鸟类起源问题一直是古生物学家们研究的热门领域,支持不同假说的学派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因受化石材料缺乏化石年代问题的影响,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个无解之谜,困扰着人们长达100多年.近二十年来,辽西热河生物群陆续发现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和早期鸟类化石,使鸟类起源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鸟类起源之谜逐渐被揭开,大量的化石为鸟类由兽脚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1鸟类起源假说 多年来,对鸟类的起源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这些假说现今主要集中在两大学派,即槽齿类起源说和兽脚类起源说. 1.1槽齿类起源说

1913年,最早由南非著名古生物学家布鲁姆提出槽齿类起源说.他认为,早三叠世的槽齿类爬行动物派克鳄是鸟类和恐龙的共同祖先,鸟类是由槽齿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槽齿类是原始爬行动物主干出龙类于早三叠纪分异出的一支,这一支系是许多爬行动物如恐龙、翼龙、鳄鱼等的原祖,其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头骨具槽齿团.最早的槽齿类中的假鳄类,有的体型纤细,骨骼具空腔气窦,头骨具有双颗孔,有眶前孔和下领孔、槽齿等,这些都与始祖鸟有相似之处,所以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鸟类的祖先.1926年,丹麦一位对古生物学有爱好的医生U·赫尔曼对派克鳄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和描述,并与德国始祖鸟做了比较,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鸟的起源》,相信鸟类起源于槽齿类爬行动物. 槽齿类起源假说长期以来一直被许多学者所推崇,包括我国著名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生物系主任费杜西亚.但一些似鸟的假鳄类如派克鳄均产生于三叠纪,与始祖鸟化石间隔了5000多万年,至今尚未发现从晚三叠纪至晚侏罗纪的化石.由于时间跨度大,缺少中间环节,所以说这一假说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1.2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 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晰臀类恐龙的后代兽脚类恐龙.这是一类小型的肉食性恐龙,两足行走,颈长而灵活,骨骼轻便具有空腔,属兽脚类恐龙中的虚古龙类.这是1868年英国著名科学家T"H赫青黎博士在始祖鸟化石发现几年之后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鸟类和恐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假说在19世纪末占优势,20世纪初逐渐衰落遭到冷遇,几乎被槽齿类起源假说所淹没.直到一个世纪后的197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特隆博士通过对北美的小型兽脚类恐龙恐爪龙和始祖鸟的对比研究,

鸟类的飞行

鸟类的飞行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羡慕鸟儿的飞行本领并且从中得到启示传说早在大约2000年前我国西汉王莽时代有一位勇敢的人用大鸟的羽毛做成人工翅膀把它绑在身上头上也插上一些羽毛模仿鸟类儿扇动两翅试图实现飞上天空的理想据说飞了几百步就落了下来。 但鸟类为什么可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呢?原来鸟儿具有与飞行十分适应的体形构造和生理机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鸟类的身体呈流水线型、头部小而前方尖形这就有利于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鸟类身体表面密披向后倒轻而顺滑的羽毛这不仅能减少飞行的阻力而且有很好的隔热和保温作用因为羽毛是热的不良导体;鸟类尾羽毛对飞行员有重要的意义起着舵的作用具有变换和控制飞行方向控制平衡的功能;前肢成了前缘厚、后缘薄的翅膀翅膀上分布着排列整齐的飞羽通过不地扇动两翅利用飞羽鼓动气流把空气压向身体后下方产生了举力而利用这种举力可使鸟类翱翔。 鸟类的胸肌非常发达如鸽子胸肌中其体重的1/4-1/5胸部隆起一团厚厚的肌肉附在大片胸骨上发达的大片肌骨还这可作翅膀的基座。依靠胸肌的收缩、舒张带动翅膀上下扇动。通过胸肌的活动能产生足以支持并超过鸟类体重的动力胸肌成了鸟儿的天然发动机;鸟类的骨骼系统也与飞行相适应骨成份内的无机盐较多使全身骨骼坚而轻以减轻体重。 鸟类的呼吸系统与飞行配合得更巧妙它除了进行呼吸之外还有由支气管末端粘膜膨大而成的气囊-颈气囊、锁骨气囊、前胸气囊和腹气囊等参与呼吸。鸟类气囊中充满气体增加了体内的空气容量。并且鸟类进行的是双重呼吸。鸟飞得越快呼吸作用就越强氧的也就越多。所以鸟类在激烈的运动和高空飞行时不会因缺氧而窒息。气囊的妙用还不仅仅在于此它还有很好的散热作用。 鸟类血液中的红血球数目较多携带氧的机能十分旺盛使得鸟类的新陈代谢加强;鸟类的生殖器官一侧退化;鸟类没有膀胱尿不能贮存在体内;鸟类的直肠特别的短不能贮积粪便。这些都有利于飞行时减轻负重。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人造“飞鸟”——飞机终于飞上了蓝天实现了人类飞上天空的愿望和理想。

探索鸟类的起源--2013届高二

探索鸟类的起源 高二(4)班赵沁雨指导教师:张志祥 长久以来我们人类非常羡慕鸟类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翱翔于天际,到现在为止,我们人类从鸟的身上得到了灵感飞机等工具。除此之外鸟还是我们很好的伙伴,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每天从我们的窗前飞过,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们人类很喜欢对一样事物追根究底,于是鸟类的起源问题就被提出了。 其实对于鸟类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一,这一问题已经困扰了科学家100多年[1]。从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对于脊椎动物有这样一条路线: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然后再到哺乳类,每当跨越一大类时,能找到一种过渡类型物种即所谓的中间环节。既具有原先动物的特征又具有后来高级动物的特征。自1861年在德国距今大约1.46亿年的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翅膀上长着爪子且有长长的尾椎骨的始祖鸟后,人们开始意识到鸟类是从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但具体是哪一纲的动物却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鸟类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假说。一种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小型恐龙,明确提出这一论点的是1868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赫胥黎。他认为始祖鸟的大小、全身骨骼和与它共生的美颌龙很相似,但由于证据不多,加上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骨骼相似也可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故未得到公认。此后这一假说沉寂了很长时间。但是1986年美国的高锡尔从分支系统学也得出鸟类应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结论,从而使这一假说复活了[2]。 另一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槽齿类。这是1913年南非的布罗姆在研究一假鳄类化石时提出的。这一假说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甚至许多教科书都引用这一论点[1]。 第三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鳄类,197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瓦尔克提出鸟类和鳄类可以组成一个单独的系列群。不过现在来说这个假说已经衰落了。 到底哪一种假说是正确的,一切都需要化石证据来证明。而近年来在中国发现的一系列化石为恐龙起源说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在以往的发现和研究中,从未发现任何鸟类以外的动物身上有羽毛。然而1996年在辽西北票地区发现了中华龙鸟,它身长60多厘米,外形像鸡,但尾巴很长,而且嘴内长锯齿状尖牙,特别是身披尚未进化为羽毛的丝状毛[3]。1997年在该地区又发现新的长毛恐龙北票龙,之后原始祖鸟、尾羽龙、中国鸟龙、小盗龙、原羽鸟等恐龙化石相继发现,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显示了鸟类的肩带、翅膀、龙骨突等身体形态的进化过程科学家们据此认为,现代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恐龙

鸟类飞行特征

鸟类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鸟类的身体有与飞行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结构: 1、(1)鸟的外形 外形与羽毛,鸟类的身体呈梭形,构成流线型的外廊,体表被覆着羽毛,它重量极轻而结构甚精,在受到损坏时易于修理和更换。鸟类骨骼轻而坚固,骨片薄,长骨内中空,有气囊穿入。许多骨片合在一起,以增加坚固性。鸟类的整个体重落在后肢,后肢骨骼强大,鸟类跗骨延伸,起到增加弹性的作用。 1、(2)鸟的翼 翼,鸟类的飞羽着生于前肢,形成能够伸缩与折叠的两翼,翼的前缘厚,后缘薄,穿过空气时阻力小并能产生升力。而后缘的飞羽则扩大了翼的表面积,产生了强大的浮力和飞行动力。 2、鸟的骨骼 骨骼和肌肉,鸟类的骨骼薄、空轻(骨腔大,且充满了空气)的特点,非常适于空中飞行。鸟类的各部脊椎适度愈合成块,支撑机体,使飞行时身体平稳,在胸骨上附着特别发达的胸肌,约占体重的1/5,胸肌能发出强大的动力,牵引翼的扇动。

3、消化系统 鸟口中无牙,也无牙床,减轻头骨的重量,达到合理的身体配重。鸟类飞行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鸟类总把食物直接快速吞咽,再由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继续消化。 4、呼吸系统 鸟类有特别的呼吸系统,表现在具有非常发达气囊和气管。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和肌肉之间,这使鸟类在吸气及呼气过程中,肺内均有富含氧气的空气流过,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是谓双重呼吸,从而提高鸟类的呼吸效率。鸟类的新陈代谢快,又没有散热的汗腺,气囊又兼有调节体温、降低鸟体的比重、减小飞翔内脏间及肌肉间的磨擦。鸟由鼻孔吸收空气后,一部分用来在肺里直接进行氧交换,另一部分是存入气囊,然后再经肺而排出,使鸟类在飞行时,一次吸气,肺部可以完成两次气体交换,这是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 5、血液循环 内脏特化,鸟类心脏的相对大小在所有脊椎动物中居首位,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一般300-500次/分钟,血流速度快,有利于氧气、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的交换与排出。肾脏相对体积大,能迅速地排出废物,保持水分,盐分平衡。鸟类没有膀胱,

鸟纲鸟类的起源家禽

鸟纲鸟类的起源家禽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三节鸟类的起源、家禽 教学目标 1.了解鸟类的起源和家禽的经济意义。 2.通过比较始祖乌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异同,培养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鸟类的起源,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育,并树立生物 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理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关键,而且可通过与现今的鸟和现今的爬行动物的比较,学习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方法,提高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始祖鸟的研究中,要注重展示科学发现史,在与学生共同探究鸟类的进化史中,体验科学历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探究鸟类的起源 (1)体验发现过程:教师可通过印发资料或生动的讲述,向学生展示始祖鸟发现的科学历史。 至今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共计7件,均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近的晚侏罗纪(距今约14500万年左右)海相沉积印板石灰岩内。首次由H,V。 Meyer在1861年报道的第一块化石是单根羽毛,保存在东柏林博物馆;第二块标本也是. Meyer在1861年9月30 H宣布的,是一基本完整的个体,头骨不全,头后骨骼基本完整,并有羽毛印痕,可以说形态栩栩如生,命名为印板石始祖乌,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块标本发现于1877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只始祖鸟标本,它比伦敦标本小约1/10,常为报刊书籍引用,现保存在柏林博物馆;1956年,F. Hel1er报道在索伦霍芬附近发现第四块始祖鸟标本,但没有头骨,其地点就在伦敦标本发现的附近; 1970年,J.H. Ostrom报道1855年发现于同一地区的、原被定为翼龙的一不完整小骨架,是始祖乌的骨骼,现在保存在荷兰Haar1em的Teyler博物馆;第六块始祖鸟标本,本来发现于1951年,由于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被误定为小型食肉类恐龙,1973年才由Mayer更正,现保存在德国Eichstatt的Jura 博物馆;1987年在索伦霍芬印板石灰岩内又采集到一块始祖乌标本,与前一件相同,也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由Peter Wellnhofer于1988年报道。 从以上始祖鸟标本发现情况简介可以了解,若没有羽毛印痕与骨骼化石同时保存时,常被误认为是爬行动物。 (2)研究进化证据: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始祖鸟复原模型,井填写下表: 总结通过化石研究进化的方法——古生物学方法: ①化石所处的地层,说明该物种生存的年代; ②化石复原的物种的形态结构与现今物种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寻找联系,探究进化的

鸟类的起源

鸟类的起源 1. 鸟类的起源---- 最早的鸟是怎样来呢?树有根,水有源,同样,鸟类也有它的起源。和其他生物的发展和进程相类似,鸟类也是则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现代,经过漫长的过程,进化而来的。 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的原始爬行类动物。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是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到哺乳类,最后出现人类。鸟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哺乳类还要晚一点,它是由中生代爬行类分化出来,并向空中发展的一个特殊分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适应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板石采石场的石灰岩中发现第一具有羽毛古鸟化石骨架,它的上下颌有牙齿;头骨如同蜥蜴,有1条由20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巴;前肢有3只细长的指骨等。这些都说明它与爬行类极为相似。然而,它已具有羽毛,爬行类是没有羽毛的,只有鸟类才有羽毛。显然这具化骨架已不是爬行动物而是鸟类了。这具带羽毛的骨架化石被英国自然博物馆收购。后来命名始祖鸟。这具最早被人类发现的标本,至今还保存在英国,成了历史的见证。 始祖鸟出现在一亿四千百万年前的中生代晚侏罗纪,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鸟类。其身体与乌鸦差不多大小,它既象爬行类,又有鸟类的特征。始祖鸟飞行

能力很差,可能主要是滑翔。始祖鸟是如何从陆生的祖先那里获得飞翔能力的呢?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从奔跑开始的。在奔跑时,它可能振动带有羽毛的前肢来加快速度,以致“快跑如飞”;另一种解释认为鸟类的祖先是树栖的,它凭借带羽毛前肢的帮助,经常在树木和地面之间上下滑翔,日久天长,由于翅膀的不断强化完善,最后获得飞翔能力。 始祖鸟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是人类探索鸟类起源的重大成果,也是人类研究生物进化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它有力地支持了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名著《物种起源》,有力地证明了鸟类确是起源于爬行类,是由爬行类演化而来。 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鸟类,经过亿万年漫长的历史变迁、演化和发展,由少数低级的种类逐渐形成许多复杂、高级的种类。它们在体形、羽毛颜色以及生活习性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极大而多种多样的变化。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它们的分布遍及全球。长年冰天雪地的北极边缘;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茫茫无际的海洋;深山丛林;不见天日的山洞;荒无人烟的沙漠;以及人口稠密的城市;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鸟类的踪影。 2鸟类的主要特征.---- 如果有人问你如何识别一只鸟时,你会不假思索地说:“只要一看到长着羽毛的动物,就知道它是鸟儿。”的确,羽毛是鸟类特有的、最显目、最主要的特征。可以说,凡是生长有羽毛的动物就一定是鸟类,也只有鸟才有羽毛。 羽毛是由鸟类的皮肤特化长出来的角质物。质地轻盈,光滑而坚韧,对鸟

鸟类动物飞行运动规律

鸟类动物飞行运动规律 鸟类多用两条腿站立,而且是用脚趾支撑。为了便于在动画工作中掌握鸟类的动作规律,我们将它分为阔翼和雀类两种。 1.阔翼类:如鹰、雁、天鹅、海鸥、鹤等等。这类飞禽和涉禽,一般是翅膀长而宽,颈部较长而灵活。(如鸟的特征) 它们的特点是: A.以飞翔为主,飞行时翅膀上下扇动变化较多,动作柔和优美。(动态示意图如下)

B.由于翅膀宽大,飞行时空气对翅膀产生升力和推力(还有阻力),托起身体上升和前进。扇翅动作一般比较缓慢,翅膀扇下时展的略开,动作有力;抬起时比较收拢,动作柔和。(动态示意图如下) C.飞行过程中,当飞到一定高度后,用力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利用上升的气流展翅滑翔。 D.阔翼鸟的动作都是偏缓慢,走路动作与家禽相似,涉禽类腿脚细长,常踏草涉水步行觅食,能飞善走。它的提腿跨步屈伸,幅度大而明显。

E.大鸟翅膀上下扇动的中间过程,需按曲线运动要求来画动画。 (2)雀类:如麻雀、画眉、山雀、蜂鸟等小鸟,它们的身体一般短小,翅翼不大,嘴小脖子短,动作轻盈灵活,飞行速度快。它们的动作特点是: A.动作快而急促,常伴有短暂的停顿,琐碎而不稳定。

B.飞行速度快,翅膀扇动的频率较高,往往不容易看清翅膀的动作过程(在动画片中,一般用流线虚影来表示翅扇的快速)飞行中形体变化甚少。 C.雀类由于体小身轻,飞行过程中不是展翅滑翔,常常是夹翅飞窜。小鸟的身体有时还可以短时间停在空中,急速地扇动双翅,寻找目标。 D.雀类很少用双脚交替行走,常常是用双脚跳跃前进。 2.实训练习: 设计一套动作“鸟的上升飞行” 要求:鸟的运动规律、飞行运动中的运动状态

鸟类起源的秘密

鸟类起源的秘密 鸟类是非常特别的物种,在脊索(椎)动物门中成为独立的一个纲——鸟纲。自1861年在德国距今大约1. 4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翅膀上长着爪子且有长长的尾椎骨的始祖鸟(图1)后,人们才得知鸟类是从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但是从爬行纲中哪一类进化的却一直成为争论的热点。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宁西部距今约1.45亿年的晚侏罗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大量保存极其完好的长毛、长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和大量古鸟类化石,才获得重大突破。西方学者不得不惊叹:“中国长毛、长羽毛恐龙的发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头条新闻。”仅以近一年为例,就先后有长有4根长长带状尾羽的“胡氏耀龙”、属于鸟臀类的带毛恐龙“天宇龙”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赫氏近鸟龙”化石问世,相关研究论文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现在,就让我们梳理—下近年来的化石发现,从中一探鸟类起源之谜。 鸟类起源的三种假说 鸟类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假说。一种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小型恐龙。最早明确提出这一论点的是1868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赫胥黎,他认为始祖鸟的大小、全身骨骼和与它共生的美颌龙很相似,但由于证据不多,加上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骨骼相似也可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故未得到

公认。1973年,美国著名的恐龙专家奥斯特罗姆教授在研究恐爪龙时,仔细分析它与鸟类的关系,从而较全面论述鸟类应起源于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此外,1986年美国的高锡尔从分支系统学也得出鸟类应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结论,从而使这一假说复活了。 另一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槽齿类。这是1913年南非的布罗姆在研究一假鳄类化石时提出的。这一假说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甚至许多教科书都引用这一论点。美国著名的鸟类专家费杜西亚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表了《鸟类时代>和《鸟类的起源和演化》,成为反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主要代表人物。第三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鳄类,197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瓦尔克提出鸟类和鳄类可以组成一个单独的系列群。尽管瓦尔克在1985年放弃这一假说,但美国著名的古鸟类学家马丁还是支持这一假说。 以上的争论表明,引起争论的主要是两大派,恐龙专家大多支持鸟类起源于恐龙说,而鸟类专家大多支持槽齿类说,其主要依据是:①恐龙胸前不具有鸟类特有的叉骨(叉骨是由锁骨愈合而成);②恐龙腰臂部的骨骼、牙齿、趾骨等虽与鸟类有些相似,但不具有同源关系,如恐龙和鸟虽都是3个指骨,但恐龙是由5个指骨中的第4和第5指骨退化,而保留1至3的指骨,而鸟类是1和5指骨退化而保留2至4的指骨,两者明显不同;③小型兽脚类恐龙都比较特化,

鸟类的起源和发展电子教案

鸟类的起源和发展

鸟类的起源和发展 摘要:鸟类是现生生物中最具特色的动物之一,以其发育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区别于其他的现生生物,如羽毛、角质喙、中空的骨骼、叉骨、具龙骨突的胸骨、尾综骨、对握状的脚趾等等。长期来人们一直想知道鸟类究竟由哪一类生物演化发展而来。但苦于化石材料的贫乏,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迷团,困扰我们长达140多年。但是随着中国辽西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等珍稀化石的发现,国际鸟类起源问题已基本上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鸟类是由恐龙变来的,现代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是长羽毛的“恐龙”。 关键词:鸟类;起源;演化;恐龙;化石。 鸟类起源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初,即在伟大科学家达尔文出版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后的一年。1860年,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晚侏罗世泻湖相灰岩中发现了一件单根羽毛的化石。这根羽毛化石长约6.8cm,宽约1.1cm,不对称发育,清晰地显示出羽轴、羽片、羽枝等结构,被德国学者H.V.迈伊尔(H.V.Meyer)确认是“鸟类”的羽毛(标本现保存在德国柏林博物馆)。1861年,巴伐利亚地区又发现一件既有羽毛、又有骨架的生物化石,H.V.Meyer将其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Ar-chaeopteryxlithographica,Meyer),原意为“古代长羽长的生物”(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此后,在长达140多年的时间内,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地区共发现了8块始祖鸟标本,其中尤以1877年发现的第三块始祖鸟标本保存最精美(标本现保存在德国柏林博物馆)。 德国始祖鸟的发现是国际古生物研究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当时支持达尔文进化论的最有力的证据,因为它显示出了许多介于爬行类(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七、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鸟的形态结构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2、作出假设:你认为鸟是与飞行的特点有:鸟的体型、羽毛、肌肉和骨骼等方面都是适于飞行生活的。 3、制定并实施计划 将你们小组的活动方案写在下面: 观察法观察家鸽活体或家鸽的外形,翼和羽毛图片、视频,认识 的形态特征 观察法观察家鸽活体或骨骼标本,或相关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家鸽的结构 资料分析法阅读相关文字资料,了解家鸽的生理特点。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经过探究,你得出的结论是:鸟的体型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飞行时的阻力;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几排大型的羽毛。且排列整齐,展开是成扇形有利于煽动空气,使鸟振翅高飞;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头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胸骨上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综上所诉,鸟的体型、羽毛、肌肉和骨骼等方面都是适于飞行生活的。该结论是否支持最初的假设?支持 讨论与交流 组内、组间同学互相交流探究结果,总结归纳鸟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1、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小飞行时阻力 2、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能使鸟振翅高飞。 3、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呼吸 八、解剖并观察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 材料用具:根据实验要求,你们小组选用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去毛的鸡翅,解剖盘,镊子,解剖剪,猪的后肢关节解剖视频,自制模型。 四、方法步骤 2、观察关节的结构 解剖准备好的关节,对照教材43页关节示意图,观察关节的结构。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

4、观察肌肉和骨 取一个完整的鸡翅,用解剖剪除去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依次拉动每一组肌肉,观察骨的运动。然后,除去肌肉,观察骨与骨之间的连接。 讨论与交流 1、骨、关节和肌肉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三者如何配合产生运 动? 骨、关节和肌肉在结构上是相连的。骨与骨通过关节相连,肌肉附着在骨上,肌肉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产生运动。 2、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如果用房间的门来打比方,它相当于门上的什么结构? 保证骨与骨之间连接的牢固性,提高运动的灵活性,相当于门上的门轴。 3、比较家兔和人的四肢骨骼,找出两者的差别,并思考这种差别是与什么相适应的? 家兔:前肢骨比后肢骨短,适于跳跃 人:下肢骨粗壮有力,有利于支撑体重和直立行走。 上肢骨细弱用力,利于完成各种动作。 说明了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5、骨骼肌两端的肌腱是怎么在骨上的?用手牵拉一根骨骼肌试试,想想这种连接对于动物的意义在哪里? 骨骼肌两端的肌腱是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的,这就是是骨在肌肉收缩时,可牵引不同的骨进行运动。 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1、提出问题:小鼠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学习行为的次数与走出迷宫所需时间的长短之间的关系怎样?(小鼠走迷宫取食活动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2、作出假设:小鼠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越多,最后小鼠走出迷宫所需的时间越短。(小鼠走迷宫取食活动可能是学习行为。) 3、制定计划 将你们的小组实验方案中的探究方法,探究步骤及注意事项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教案鸟适应飞行的特点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说出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2.概括说出鸟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鸟类呼吸特点、消化循环特点。鸟类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授课过程及授课内容 一.导入 问题1.哺乳动物的特征是什么? 问题2.自然界中哪些动物是恒温动物? 二.新课内容 问题1.人为什么飞不起来? 问题2.鸟类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讲解:鸟类被覆羽毛:保温 羽毛紧密排列成扇形:扇动空气,飞行。 前肢变成翼:飞行器官 问题3.飞行的力量来源于哪里? 讲解:胸部有发达的肌肉。 问题4.胸肌附着在哪块骨上?鸟的骨骼有什么特点? 讲解:胸肌附着在胸骨上,胸骨愈合在一起形成龙骨突,骨骼还有薄而轻,长骨中空的特点。 问题5.鸟类进行如此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能量,氧气从哪里来?讲解:

双重呼吸:鸟类所特有的呼吸方式,一次呼吸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气囊有储存空气,辅助呼吸的作用。 问题6.氧气的作用是什么?有机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问题7.氧气、能量和营养物质如何运输到全身各处? 讲解:鸟的心脏的结构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血液循环有两条循环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这样运输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可以为身体和飞行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鸟类能够保持体温的恒定,是恒温动物。 三.课后总结 问题8.通过讨论,归纳总结鸟适应飞行的特点 1.外形:流线型 2.翅膀:羽毛、扇形、前肢变成翼 肺 气 囊 氧 气 空 气 ① ② 氧 气 无 膀 胱 食 量 大 直 肠 短、排 便 快 消 化 快 营 养 能 量

3.肌肉:胸肌 4.骨骼:龙骨突、轻、薄、长骨中空 5.肺和气囊:双重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6.饮食与消化:食量大、消化快、直肠短、排便快、无膀胱 7.血液循环和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心脏四个腔 问题9.概括鸟类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 2.体内有气囊 3.前肢变成翼 4.恒温动物 四.板书设计 一.鸟适应飞行的特点 1外形:流线型 2翅膀:羽毛、扇形、前肢变成翼 3肌肉:胸肌 4骨骼:龙骨突、轻、薄、长骨中空 5肺和气囊:双重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6饮食与消化:食量大、消化快、直肠短、排便快、无膀胱 7.血液循环和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心脏四个腔 二.鸟类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 2体内有气囊 3前肢变成翼 4恒温动物

空中飞行的动物

空中飞行的动物 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单项选择题: 1.麻雀是一种常见的鸟,其身体最发达的肌肉应该是( ) A.翼和腿上的肌肉 B.胸肌 .后肢肌肉 D.两翼肌肉 2.美丽的蝴蝶是常见的昆虫,小赵同学观察了蝴蝶后做了下面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 A.有两对翅 B.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有三对足 D.具有内骨骼 3.下列哪一组是鸟类所特有的特征?( ) ①体表有羽毛;②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③体温恒定;④体内受精;⑤有发达的神经系统;⑥前肢变成翼 A.②⑤⑥ B.①②⑥ .①③⑥ D.①②③ 4.在鸟类频繁出没的地方,人们常常发现鸟类随时随地将粪便排出体外,其原因是( ) A.直肠很短 B.肛门很大 .没有膀胱 D.小肠很短( ) 5.能够飞行的节肢动物是( ) A.蜘蛛 B.蝗虫 .虾 D.寄居蟹 6.下列是同学们熟悉的一些空中飞行的动物,其中不属于鸟类的是( ) A.家鸽 B.家燕 .蝙蝠 D.麻雀

7.请根据“两栖动物”的定义,分析下面这些动物中,哪个是真正的两栖动物?( ) A.海豹 B.乌龟 .扬子鳄 D.青蛙 8.某小组的同学在讨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时,提出下列看法,其中错误的是( ) A.体温恒定,适应性强 B.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直肠很短,不存粪便 D.鸟的骨骼很轻,胸骨发达,胸肌发达 9.在百鸟园中,通过对一些鸟的观察,小丽同学发现鸟的食量普遍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飞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B.为繁殖做准备 .飞行的快 D.为了维持体温 10.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这些气囊的作用是( ) A.可减轻身体比重 B.有利于双重呼吸 .有利于散热降温 D.A、B、全对 11.课堂上,许多同学对鸟类体温恒定的原因做了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鸟类所生活的环境温差不大 B.鸟类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热量较多 .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 D.羽毛的保温作用

鸟纲 鸟类的起源 家禽

第三节鸟类的起源、家禽 教学目标 1.了解鸟类的起源和家禽的经济意义。 2.通过比较始祖乌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异同,培养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鸟类的起源,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育,并树立生物 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理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关键,而且可通过与现今的鸟和现今的爬行动物的比较,学习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方法,提高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始祖鸟的研究中,要注重展示科学发现史,在与学生共同探究鸟类的进化史中,体验科学历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探究鸟类的起源 (1)体验发现过程:教师可通过印发资料或生动的讲述,向学生展示始祖鸟发现的科学历史。 至今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共计7件,均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近的晚侏罗纪(距今约14500万年左右)海相沉积印板石灰岩内。首次由H,V。 Meyer在1861年报道的第一块化石是单根羽毛,保存在东柏林博物馆;第二块标本也是H.V. Meyer在1861年9月30 H 宣布的,是一基本完整的个体,头骨不全,头后骨骼基本完整,并有羽毛印痕,可以说形态栩栩如生,命名为印板石始祖乌,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块标本发现于1877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只始祖鸟标本,它比伦敦标本小约1/10,常为报刊书籍引用,现保存在柏林博物馆;1956年,F. Hel1er报道在索伦霍芬附近发现第四块始祖鸟标本,但没有头骨,其地点就在伦敦标本发现的附近; 1970年,J.H. Ostrom报道1855年发现于同一地区的、原被定为翼龙的一不完整小骨架,是始祖乌的骨骼,现在保存在荷兰Haar1em的Teyler 博物馆;第六块始祖鸟标本,本来发现于1951年,由于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被误定为小型食肉类恐龙,1973年才由Mayer更正,现保存在德国Eichstatt的Jura博物馆;1987年在索伦霍芬印板石灰岩内又采集到一块始祖乌标本,与前一件相同,也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由Peter Wellnhofer于1988年报道。 从以上始祖鸟标本发现情况简介可以了解,若没有羽毛印痕与骨骼化石同时保存时,常被误认为是爬行动物。 (2)研究进化证据: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始祖鸟复原模型,井填写下表: 总结通过化石研究进化的方法——古生物学方法: ①化石所处的地层,说明该物种生存的年代; ②化石复原的物种的形态结构与现今物种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寻找联系,探究进化的

鸟类的起源和发展

鸟类的起源和发展 摘要:鸟类是现生生物中最具特色的动物之一,以其发育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区别于其他的现生生物,如羽毛、角质喙、中空的骨骼、叉骨、具龙骨突的胸骨、尾综骨、对握状的脚趾等等。长期来人们一直想知道鸟类究竟由哪一类生物演化发展而来。但苦于化石材料的贫乏,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迷团,困扰我们长达140多年。但是随着中国辽西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等珍稀化石的发现,国际鸟类起源问题已基本上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鸟类是由恐 龙变来的,现代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是长羽毛的“恐龙”。关键词:鸟类;起源;演化;恐龙;化石。 鸟类起源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初,即在伟大科学家达尔文出版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后的一年。I860年,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晚侏罗世泻湖相灰岩中发现了一件单根羽毛的化石。这根羽毛化石长约 6.8cm,宽约1.1cm不对称发育,清晰地显示出羽轴、羽片、羽枝等结构,被德国学者H.V.迈伊尔(H.V.Meyer)确认是“鸟类”的羽毛(标本现保存在德国柏林博物馆)。1861年, 巴伐利亚地区又发现一件既有羽毛、又有骨架的生物化石,H.V.Meyer将其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Ar-chaeopteryxlithographica,Meyer)原意为“古代长羽长的生物” (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此后,在长达140多年的时间内,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地区共发现了8块始祖鸟标本,其中尤以1877年发现的第三块始祖鸟标本保存最精美(标本现保存在德国柏林博物馆)。 德国始祖鸟的发现是国际古生物研究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当时支持达尔文进化论的最有力的证据,因为它显示出了许多介于爬行类(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特征。譬如,嘴里长有牙齿,跖骨没有愈合成跗跖骨,腓骨与胫骨等长,前肢掌骨没有愈合成腕掌骨,肋骨短小且没有钩状突,有一条由20多节尾椎组成的长尾巴等特征都是始祖鸟的近祖(爬行类)性状;身上长有羽毛(羽毛已有分化,如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体羽、尾羽等),耻骨后向伸展,锁骨愈合成叉骨,第三掌骨已开始与腕骨愈合,拇趾与其他三趾对生等特征是始祖鸟的近裔(鸟类)性状。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将始祖鸟归于鸟类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发育了羽毛。假如没有保存羽毛印痕的话,始祖鸟当时很可能不会被归于鸟类。事实上,有两个没有保存羽毛的始祖鸟化石当时就被误定为翼龙的一个新种和一种小型的兽脚类恐龙------- 美颌龙。尽管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鸟类是恐龙的后代,是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由小型食肉性恐 龙逐渐演化而来的,但在140多年前,人们根本就没有想到鸟类与恐龙之间会有什 么关系,也不知道鸟类究竟是由爬行动物中的哪一类群演化而来。 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围绕鸟类的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提出了各种各样有关鸟类起源的假说,如“槽齿类起源假说” (“Thecodong Hypothesis )、“鳄类姊妹群起源假说” (“ Crocodile Sister-group Hypothesis )、“恐龙姊妹群起源假说” (“ DinosaurSister-group Hypothesis” )、“初龙起源假说”(“ Archosauria Hypothesis')、“鱼类起源'假说"(“Fish Hypothesis')和“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 (“Theropod Hypothesis')等。 1999年2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召开了一次“奥斯特隆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国际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